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最新电子书

  • 路史校注

    作者:王彦坤撰

    《路史》47卷,南宋罗泌撰,是一部记述上古以来传说、历史的集大成之作,备述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包括《前纪》9卷,述初三皇至阴康、无怀氏之事;《后纪》14卷,述太昊至夏桀之事;《国名纪》8卷,述上古至三代诸国姓氏地理,下及于两汉之末;《发挥》6卷、《余论》10卷,为单篇独立的辨难考证之文。此书征引材料浩繁,涉及文献近900种,保留了四部典籍大量佚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书中原有罗泌之子罗苹所作注,补充正文史料,训释文意。

    《路史校注》对《路史》原书和罗泌注文做了极详尽的校勘注释,成书篇幅数倍于原书。本书以明万历三十九年乔可传刻本为底本,参校《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南宋刻本残卷、明嘉靖洪楩刊本、明崇祯吴弘基刊本、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详尽列出各版本异文,并予以辨析取舍。注释则考虑到《路史》难读难懂,以疏释原文、追溯出处为主,征引大量历史文献,务求详尽,纠正原书误说误记。书中还收入其他版本保留的相关插图,并附各版本序跋。

  • 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

    作者:[英] 斯特拉·科特雷尔

    批判不是否定,逻辑可以习得

    学习技巧研究专家二十年成果

    在系统的练习中磨砺大脑思维

    ◎ 编辑推荐

    ☆ “缓坡”前行,像散步一样轻松地提升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第三版》是学习技巧研究专家斯特拉·科特雷尔专为批判性思维打造的学习指南。它将从你开始,帮助你了解自 己,从而有针对性地逐步提升能力。从生活中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到求职、就业中批判性思维的应用,你将经过认识、了解、实践、拓展等多个步骤。每一步都会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它们不会太难,但会让你收获提升的成就感。

    ☆ “没有虚头”的操作指南,每一句话都有用。

    《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第三版》的每个部分都经过科学的考量,以大脑学习的规律为基础。它包括插图、概念、示例、练习、评估、拓展、反思、提示等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助于你的学习。插图轻松有趣,可以让你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示例以故事的方式让你具体地理解技巧的含义,练习则帮助你学会技巧的应用……阅读本书,以充分的效率掌握批判性思维能力。

    ☆ 新增“就业”章节,为大学生和职场新人量身定制。

    《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第三版》新增了“对未来职业和就业能力的批判性思考”章节,帮助你了解自己在工作方面的需求,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认识求职者常犯的错误并学会避免这些错误,了解雇主的需求,掌握准备简历、笔试、面试的技巧,从而让你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拥有舒心的职业生活。

    ☆ 畅销近二十年,广受读者好评。

    本书初版于2005年,至今不断再版,以实用、有效在读者中广受好评。

    ◎ 内容简介

    《批判性思维训练手册(第三版) 》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习分解成循序渐进的步骤,通过丰富的示例和科学的练习,帮助学习者在了解批判性思维和自身思维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分析、论证和反思的能力,并学会将之应用到具体的阅读和写作任务中。它有助于学习者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以更为严谨的方式听、说、读、写,提高效率和成绩。

    本书为第三版,增加了在求职和就业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章节,补充了一些示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

    ◎ 读者推荐

    “这是一本必读书!”——戴得丽·凯莱赫(都柏林大学,爱尔兰)

    “我很喜欢这本书,它有趣又新颖!”——朱莉·恩斯特龙(杨百翰大学,美国爱达荷州)

    “这是我整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学生

    “这本书真的帮助我掌握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我的成绩!”——学生

    “这是一本非常使用的参考与实践指南。它很易读,结构清晰,又有见地,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Ceecee

  • 纵乐的困惑

    作者:[加] 卜正民

    明代中晚期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蓬勃发展,改变了明朝人日常劳作、旅行和消费的方式。明太祖朱元璋为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而一手打造的社会组织结构和通信交通系统,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时尚,享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的真金白银,换作跻身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女性不再只是家庭的附庸,通过写作诗文、远途旅行、做小生意彰显自身的存在。旧有的阶层结构和道德界线变得模糊,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让上层士大夫感到困惑与焦虑……

    卜正民凭借严谨而深刻的学术眼光和高超的叙事技巧,将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类人物及其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图,再现明代三百年的社会文化变迁,令人得以一瞥一个王朝风雅、狂欢的最后身影。

    卜正民把明王朝那个捉摸不定的迷人世界,放入一个概念清晰的时间框架里,即使你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也能畅读其中。本书记录了各色各样的明代人物与他们各色各样的问题,还有那个世界里的要物:砖与桥,市场、寺院与邮政,女性与时尚,印刷业,激情与征兆。本书把明代生活的全貌——这么一个活力澎湃的复杂体——展现出来,在英语世界里当数首见。

    ——史景迁

  • 雪国

    作者:[日] 川端康成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最高代表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故事由驶往雪国的列车开始,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人物情感之中,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

  • 德古拉的客人

    作者:[爱尔兰]勃拉姆·斯托克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勃拉姆·斯托克短篇小说十四篇,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探索了生与死、已知与未知、动物和人类、梦境和现实之间的界线。《法官的房子》始终笼罩着一种阴郁、死亡的气息,年轻大学生和一只邪恶的硕鼠较量,终究是谁杀死了谁?《生生不息的黄金之谜》里,一绺金发穿过壁炉石的裂缝,向上生长,这是来自死者的复仇。《老霍根:未解之谜》则通过异常荒诞的一系列事件,揭示人性的贪婪,叫人啼笑皆非。

    【编辑推荐】

    斯托克文学语言优美,善于烘托气氛,情节离奇曲折,使人往往不自觉深入其中,直至故事完结,已满手心汗水,汗毛倒竖。

    本书还附录了斯托克的朋友圈和年表,读者可通过与其交往的诸多名人,如惠特曼、王尔德、柯南·道尔、马克·吐温、丘吉尔等,对斯托克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 呼啸山庄

    作者:[英] 艾米莉·勃朗特 / [法]埃德蒙·杜拉克 绘

    后浪插图经典系列,名家名译名画

    收录传世插画,精心打磨译本

    即使在被恨笼罩的荒野沼泽里,也有人性闪烁微光

    插画黄金时代巨匠埃德蒙·杜拉克珍稀插图

    著名翻译家孙致礼译本、译序全新修订

    一部关于爱与恨的震撼杰作,一部文学史上的旷世奇书

    编辑推荐:

    她被称作“荒原骄子”、天才作家、谜一样的女性,她心中的炽烈情感被认为在拜伦之后无人能及。

    《呼啸山庄》是她的孤绝之作,也是文学史上的奇书、“斯芬克斯之谜”,被盛赞为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作品。

    故事聚焦于弃儿希斯克利夫与呼啸山庄小姐凯瑟琳绵长而热烈的爱情悲剧,以及前者因爱生恨后的复仇之路。全书笼罩着凄厉、紧张、神秘的浪漫气氛,洋溢着粗狂之美,体现出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将之诉诸笔端的横溢的才华,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著名翻译家孙致礼先生经典译文全新修订,文字晓畅自如,意境悠远深长,忠实传达原作风貌。

    插画黄金时代巨匠埃德蒙·杜拉克1905年为勃朗特姐妹作品集创作的珍稀彩插,色彩浓艳绚丽、画风神秘空灵。

    装帧亮点:封面用栗皮色草木纸,粗粝、斑驳的质感似狂风呼啸的荒原;米色环衬可见细腻丝絮纹理,装帧精美,质感优越,粗犷而不失浪漫;附赠精美藏书票,尽显雅致与经典。

    媒体推荐:

    艾米莉·勃朗特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她的忧伤与大胆,是拜伦之后,无人能与之媲美的。——马修·阿诺德

    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如此惊人地描述了爱情中的痛苦、迷恋、残酷和执着。——毛姆

    只要她提起荒野沼泽,我们便听见狂风呼啸、雷声隆隆。——弗吉尼亚·伍尔夫

    内容简介:

    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偶然被呼啸山庄老主人厄恩肖收养后,与其女凯瑟琳结下了深厚情感。待老厄恩肖去世,其子欣德利对希斯克利夫百般折磨和凌辱,凯瑟琳嫁给了画眉田庄的少爷林顿,希斯克利夫不得不离开山庄。若干年后,他功成名就,回到山庄,对林顿一家及欣德利之子展开报复。

  • 黑白之城

    作者:苏丹

    ◎ 编辑推荐

    ★建筑设计大家苏丹以幽默的笔触,纪录片般的记录方式,全景式刻画了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的世相百态。诗人西川、茅盾文学奖作家李洱倾情推荐!

    “80年代是哈尔滨的又一个春天,人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废墟上开满了野花。”

    这是一座由松花江和中东铁路交汇而成的黑白之城。八十年代哈尔滨的自然风物、建筑特色、娱乐饮食、服饰发型、社会风潮、校园轶事、民间百态……苏丹用照相机般的记忆,充分展示这座边城的各种独特景观。自然的,以及人文的。细致,精彩,幽默。

    ★一代人叛逆、张扬、自由、向上的青春,万物复苏、鱼龙混杂、跃跃欲试、劈波斩浪的八十年代。

    交谊舞、迪斯科、霹雳舞、录像厅,令人癫狂;绿皮火车的苦难奇闻,令人终身回味的实习、拒不服从分配的毕业生、“内外勾结”的师生恋、争先恐后的处男烫、搭上运煤车“偷渡”深圳、野心勃勃的年轻一代……一曲东北风格的青春之歌,一个时代浓墨重彩的缩影。

    ★钩沉建筑设计大佬令人瞠目结舌的求学、创作往事,个人史从来都是社会史和大时代的一部分。

    “在这座城市里,我开启了用土木营造的方式来应对人生所有的困境和遭遇的方法,认识到结构的力道,也感悟到庇护的伟大。”——苏丹

    ★实景书写城市的暗影。揭露东北黑社会之冰山一角,乌合之众与校园暴力。难得一见的珍贵实录。

    一座城市不仅仅只有光荣的大事件,雄伟挺阔的纪念碑和历经沧桑的百年建筑,肯定还有一些惨痛的记忆,数不胜数的荒诞故事,多如牛毛的小人物。书写这些黑白往事,的确需要一点勇气。

    ★ 知名艺术家王宁专门为本书创作三十三幅铅绘作品,致敬世界经典名作;知名设计师尚燕平操刀设计,锁线装订,可平铺阅读,给你愉悦的体验。

    ◎ 内容简介

    《黑白之城》是知名建筑艺术家苏丹教授撰写的回忆录式长篇叙事散文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哈尔滨,生于太原的作者离开故乡,乘坐绿皮火车前往冰城哈尔滨,开启了求学、任教、考研为时七年的校园生活。在书中,作者细致入微地回忆了七年生活的点滴往事,将个人成长、城市发展与时代变迁三者融为一炉。讲述哈尔滨的城市历史,描绘自然风光。展现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区在改革开放初期转型时的世相百态,深刻分析并反思当时的社会问题。作者用戏谑但略带锋芒的笔触,记录着小人物在大城市中的生活印记,同时审视着时代与人生。

    作者延续了《闹城》中对空间、城市建设等问题的思考,立体化的叙述让读者身临其境。并从专业视角解读了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长春、北京、上海等地的建筑范式,加深读者对艺术与设计的理解。全书配以当代知名艺术家王宁的插画作品,黑白对比形成强烈的冲击力,与文字的批驳相照应,丰富了全书的视觉艺术感和互动性。

    ◎ 媒体评论

    任何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都不会只有一方面的才华。环境设计大家苏丹教授以《黑白之城》这部散文集放射出自己的多重光彩。通过回溯20世纪80年代,他记录下自己着迷、着魔的青春;通过回溯哈尔滨的20世纪80年代,他呈现给我们那时候蠢蠢欲动、跃跃欲试、披荆斩棘、劈波斩浪的时代精神。这时代精神中包含着温度,投射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诗人、《我在岛屿读书》“书屋主理人”西川

    苏丹,一位真正的隐士:隐于朝、隐于市、隐于野;隐于雅典、隐于中国、隐于断片残简。我只见过他一面,已被他吸引;我只读过他的《黑白之城》,已是手不释卷。他的感性与知性,视野与学识,态度与行动,都给生活在喧闹尘世中的我们,以启迪,以慰藉。

    ——茅盾文学奖作家李洱

  • 中亚行纪

    作者:[挪威] 埃丽卡·法特兰

    欧洲十大新声音|韦塞尔奖|爱德华•斯坦福最佳旅行作家入围|挪威书商非虚构奖

    亚历山大的军队将吉尔吉斯斯坦的胡桃木带回欧洲,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雅格诺布谷,人们还在使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用语——古雅格诺比语,生活遵循着另一种时间节奏。然而这五个国家一直被随意归为一个地区:先是作为亚洲到波斯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广阔地带,又被视为俄罗斯和英国大博弈的舞台。从里海之滨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向东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最远的边境线。

    社会人类学家埃丽卡•法特兰踏上一段即使是最老练的环球旅行者也很少涉足的旅程,探索五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成员国,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法特兰穿越土库曼斯坦这个多数世人被禁止进入的国家,前往哈萨克斯坦巨大而荒凉的核爆试验地,在干涸的咸海岸边遇到中国的捕虾人,还遇见自二百年前在吉尔吉斯斯坦平原上生活的德国门诺派教徒。她背包走遍了每个共和国的角落,将这五个中亚国家现在和过去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完整介绍给读者,并特别关注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中亚行纪》是一部“穿越中亚的奥德赛”,一位青年人类学家的探索之旅。

    *后苏联时代下年轻的中亚国家的现状以及地处俄罗斯文化圈中人民的选择

    “当她带我们回到过去时,这些地区的复杂与美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这五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各自拥有不同的人文与地貌,远在苏联之前就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尽管这五个国家在许多方面都颇为不同,但它们拥有共同的起源与命运:从1922年到1991年,近七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都是苏联——那个在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型社会实验——的一部分。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青年人类学家筹备多年,当代关于中亚五国现状观察ZUI全面的非虚构杰作

    作者埃丽卡•法特兰花费数年时间研究,两次进入中亚旅行采访,包括土库曼斯坦这个少有人被允许进入的国家。她在穿越哈萨克斯坦的火车上和陌生人一起喝伏特加吃鱼子酱,参加塔吉克斯坦农村的婚礼,亲眼见到土库曼斯坦总统参加赛马的惊心动魄的瞬间。从沙漠到草原,从农田到雪山,从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古老城市到新兴都市,一路上与导游、卡车和出租车司机、年轻母亲、考古学家、火车上的乘客、德裔门诺派教徒、移民官员和电视记者交谈。详细记录了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有一席之地的突厥民族的国家化现状。形成了这部结合游记、历史与社会学调查的非虚构杰作。

    *深刻的风土人物观察记录,深入当地生活,关注女性处境

    在土库曼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一夫多妻盛行;塔吉克斯坦有大量男性前往俄罗斯工作,他们有不少在当地再婚取了俄罗斯老婆,抛弃家乡的妻子;吉尔吉斯斯坦更有恶名昭彰的“绑架新娘”传统,年轻女性被强掳上车并被迫结婚……作者通晓包括俄语,能与当地人充分沟通,并特别关注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二十一岁的萝扎是在一天晚上从化妆品店下班回家的路上被绑架的,此时她已经在比什凯克生活了三年。这一切都不是意外:绑架她的男人知道她下班的时间,以及她通常走哪条路回家。在萝扎独自走到一条空无一人的昏暗街道上时,他动了手。他借了一辆小巴士,并带了十个村里的朋友。这些朋友强行将萝扎拖进小巴士里,把她绑在一个座位上。‘我已经绑架了你。你要做我老婆了。’坐在驾驶座上的男人宣布。”

  • 狂飙

    作者:徐纪周 / 朱俊懿 / 白文君

    真实还原扫黑除恶第一线,以横跨20年的群像叙事方式全景式地展现时代变迁下的黑白较量与复杂人性。

  • 走出语言自造的神话

    作者:李章斌

    本书为李章斌近十年来的批评文章选集。主要聚焦于中国现当代诗人的语言意识与历史意识,对中国现当代的重要诗人如穆旦、多多、海子、张枣、朱朱等开展了一番细察的辨析,寻绎其语言意识、诗学理念的起源、动力以及历史关联。本书尤其关注先锋诗歌的“语言中心主义”倾向问题,分析其中存在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痼疾以及写作伦理的困境,并探索走出“语言自造的神话”的若干理路。本书尝试着如何扎实、贴切地把握当代新诗在声音、修辞等方面纷繁复杂的语言细节特征,并探索、展望一种新诗的“声情批评”与“语言学批评”,开拓一种将当代诗评由虚入实、虚实结合的批评方法。

  • 荷马笔下的诸神与人类德行

    作者:[美]彼得·阿伦斯多夫(Peter J.Ahrensdorf)

    本书旨在恢复荷马在政治和道德哲学史上应有的显著地位,借助对《伊利亚特》《奥德赛》新颖而发人深思的分析,探讨荷马对至善生活、神明本质和人类完美本质的思考。在作者阿伦斯多夫看来,荷马教导人们,人类之伟大卓越超越神明;善于深思的慈悲的歌者比英雄战士更为高尚;最接近荷马本人人性智慧的英雄既非忠诚的赫克托尔,亦非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而是勇于质疑的阿基琉斯。荷马为古希腊文明奠定了两个主要特性,对人类完美本质的大力颂扬和对神明的深刻质疑。前者在古希腊的竞技体育、雕塑艺术和裸体习俗中可见一斑,后者在古希腊哲学中得以体现。

  • 这是我在你内心深处找到的东西

    作者:[法] 简-大卫·纳索

    巴黎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凝练50年临床经验,成熟佳作!

    荣格“无意识操纵着你的人生,你却称其为命运”。

    无论你是正在陷入困境的人,还是心理咨询师,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

    ◆ 内容简介 ◆

    遇到问题、陷入痛苦,自己解决不了,不合适向朋友倾诉,也不确定心理咨询是否可以帮助自己,怎么办?不妨先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里有很多人想要了解的问题:心理咨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咨询师有什么倾听与引导的技巧?咨询师与来访者看待问题的角度有何不同?咨询师如何发现我们自己意识不到的问题?又是如何用简单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供创造性的思路,让人豁然开朗、与自己和解?好起来的标准是什么,被治愈的感觉又是怎样的?如果我有一些心理困惑和问题,在没有心理咨询师陪伴的情况下,我该如何靠自己面对、思考和处理?

    作者凝练超过五十年的临床经验,把心理咨询之所以发挥作用的精髓,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个过程就好像:咨询师潜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又重新浮出水面,告诉来访者他在水下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底层逻辑,内隐的动机、愿望与创伤、恐惧,无意识的内心冲突等他意识不到的因素,以及,告诉来访者他该如何帮助自己。

    这是一本精彩得有点过分的书。无论你是正在陷入困境的人,还是心理咨询师,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

    ◆ 编辑推荐 ◆

    真正的强大,是与内隐的创伤、恐惧、冲突与欲望和解。

    这本书将向你们讲述一位精神分析师如何陪伴自己的来访者走向新生。

    这种陪伴不是指牵着他的手,

    而是与他的无意识紧密相连。

    √无意识指向过去,是生命中一些关键性事件衔接而成的过去,它造就了今天的我们。

    √无形而私人的无意识可以是一种工具:用来倾听来访者的声音,陪伴他们直到其痛苦得到减轻的工具。

    √精神分析师在治愈他的来访者的过程中,不仅是彼此知晓什么、表达什么或做什么,还要感受在彼此的无意识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

    √精神分析师倾听来访者的过程,是浸入其内心世界,再浮出来并与来访者沟通他感知到的一切的过程。


    让无意识变成有意识的过程,

    是看到无意识中压抑的创伤、情绪和欲望,

    是回到创伤源头的过程,亦是走向新生的过程。

    让自己的无意识浮出水面,

    客观地看待让你耿耿于怀的心结,才有能力解开它。

    ◆ 作者简介 ◆

    [法] 简-大卫·纳索

    1942年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1969起与精神分析家拉康学习、共事以及共同发展精神分析事业达11年。因其在专业领域的突出建树,于1999年荣获“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同时身为拉丁美洲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2016年成为墨西哥大学和美国南康涅狄格大学的“荣誉博士”,并担任巴黎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纳索博士是成人、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医生,精神分析家,作家。著有30余本著作,涉及科普、社会及专业学术各个领域。

  • 美国小城镇的死与生

    作者:[美] 尼克·雷丁

    ◎《纽约时报》年度值得关注图书

    ◎《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西雅图时报》《旧金山纪事报》《圣路易斯快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美国小城镇的死与生》一书以美国中部艾奥瓦州小镇奥尔温为主要对象,考察了美国数以千计小城镇在近30年里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地人为改变现状所做的努力。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这些小城镇被土地整治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遗忘,当地经济一蹶不振,人口外迁,在农业转型中受困于低收入、失业。此时,毒品趁虚而入,不仅抚慰了贫困无助者的心灵,更在当地形成了毒品经济,一些人开始以此维生。毒品的大行其道,反过来又让疲弱的小镇更加千疮百孔。

    染上毒瘾的奥尔温,只是美国各地成千上万个小镇的缩影,它反映了全球化力量之下美国当代小城镇恶性循环的社会现状。而几乎与此同时,欧洲也出现了毒镇现象。对此做道德评判,呼吁个体守法自律,几乎是徒劳的,因为这种现象的实质是经济,更关乎政治。

    作者出生于小城镇,为写此书回故乡定居数年,他观察毒品的产量和消费,结识了自己酗酒但致力于扫除毒品的医生、处理涉毒案犯罪的检察官、与毒瘾斗争多年的瘾君子等小城镇居民……从这样的人身上,观察和呈现美国小镇的死与生,警醒世人。

    小城镇的情况不足以用“恶性循环”一词评价,雷丁专注的是当下,冰毒的生产、分销、消费是一个切尔诺贝利级的自我毁灭的灾难,富人赚够了,走了;穷人嗑嗨了,完蛋了。

    ——《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让我们意识到美国小城镇可能不是大家以为的那种生活在其中的人富有道德感、勤劳的地方,而是一个被大城市无视、被媒体忽略、日渐衰落变得充满危险和糟糕的地方。

    ——《华盛顿邮报》

    “一本用过去那种走街串巷式的采访完成的书……主要描写的并不是关于毒品和犯罪、身体机能失调和心理绝望的故事,而是一个衰退的时代悲剧……从其生产、销售到消费,雷丁精心展现的冰毒危机,是一种已经达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程度的自发式灾难。”

    ——沃尔特•基恩《纽约时报书评》

  • 另类的殖民主义

    作者:[美]伊芙·M.特劳特·鲍威尔

    本书主要研究19-20世纪埃及、英国与苏丹地区之间的关系史。作者考察了19-20世纪英国、埃及和苏丹地区之间的殖民主义三角,即英国、埃及与苏丹地区、苏丹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影响埃及民族主义和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发展。当时,埃及既是英国的殖民地,同时又将苏丹地区视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张自身对苏丹地区的统治权利。由此,埃及成为了“被殖民的殖民者”,对其宗主国英帝国态度矛盾,埃及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因此充斥着模棱两可和自相矛盾之处。

    除了旧有的史学研究材料,本书还援引大量通俗文学、非洲历史作品,并采用了另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论,重新审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民族主义者自身的独特地位。本书挑战了欧洲帝国与非欧洲殖民地之间二元关系的许多公认原则,打破了欧洲帝国作为单一殖民者的传统叙事。

  • 知识论的未来

    作者:[澳] 斯蒂芬·海瑟林顿 主编

    《知识论的未来/知识论译丛》以探究知识论的未来发展为主旨,收录了十三篇在当前知识论界富有活力的领域与问题,试图描述出未来知识论的可能图景。

    《知识论的未来/知识论译丛》中包含众多的提议与推测,例如要放弃什么样的知识论论题与方法,什么样的知识论论题与方法应该赢得更多的关注,我们能否清楚地识别知识论的限度,知识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以及把什么样的概念作为知识的核心能够使得知识论走向繁荣,等等。这些提议与推测来自当前才思敏锐的知识论学者。

    《知识论的未来/知识论译丛》彰显了知识论的雄心壮志与探索精神。

  • 作者:[美] 大卫·弗莱

    ★从万里长城到柏林墙,一部书写在墙上的世界史

    从两河流域到华夏腹地,从古代埃及到希腊罗马,历史上的文明,无不位于墙后。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墙的修建与倒塌间不断轮回。

    ★从墙外望进墙内,凝望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世界

    不建墙的斯巴达人保守封闭,建墙的雅典人却无比开放?

    哈德良长城、马奇诺防线,边境墙究竟拦得住谁?

    21世纪短短十余年,新边境墙长度远超史上任何时期!

    ★当安全与自由相互矛盾,墙的历史即是现实的教训

    边境墙、防火墙,从领土边界到虚拟空间,各类壁垒层出不穷。

    墙是历史,更是现实,一本书满足你对墙的所有好奇。

    .

    墙一旦建成,就一定会倒塌;一旦倒塌,就会再次崛起。

    墙如是,文明亦如是。

    自人类兴建第一座城市起,历史上的灿烂文明无不位于墙后。各式各样的长墙与城垣遍布世界各地,形成了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与欧亚草原上绵延数千里的古墙遗迹,到古希腊与罗马针对墙的迥异态度,再到火器时代墙的全线溃败,最后抵达柏林墙倒塌现场,墙始终塑造着我们的历史与文明。

    而在21世纪的今日,墙的概念本身,已经比任何砖石结构都更彻底地将人们隔开。

    .

    《墙》将五千年历史翻转过来,大卫·弗莱巧妙采用独特的历史观,为当今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杰克·威泽弗德,《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作者

    这是一次幽默而深刻的探索,直抵历史的核心张力——对安全与自由的渴望相互矛盾。墙源于恐惧,但只有在墙后,文明才能发展。这是既有现实意义,又永不过时的教训。

    ——拉尔斯·布朗沃思,《拜占庭帝国》作者

    我年少时曾在哈德良长城边漫步,青年时曾沿中国长城奔跑数里,而后又在柏林墙下张口结舌。阅读这本精彩至极的书是百分百的享受。

    ——西蒙·温切斯特,《教授与疯子》作者

    这段历史拥有卡瓦菲诗歌与博尔赫斯短篇小说具备的一切怪诞特质:皇帝们等待蛮族人,神秘沙漠中发现了迷宫般复杂的墙体。一项难以忘怀、才华横溢的成就。

    ——汤姆·霍兰,《波斯战火》作者

    趣味无穷、研究详尽,适时地提醒了人们,从封闭式社区到国界,世界各地正日渐用围栏将自己隔开。

    ——《先驱报》

    一次充实的历史之旅,墙、筑墙者,以及筑墙者对墙的不满尽在其中。引人议论、写作上乘,伴随着墙在全球各地的崛起,这项研究极为适时。

    ——《科克斯书评》

    写作风格轻松而幽默……读者会发现弗莱对墙存在并将继续存在的原因、具备与不具备的作用,以及对文明发展的贡献的深思,内容充实、贴近现实、发人深省。

    ——《出版人周刊》

  • 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

    作者:[美]马里乌斯·詹森

    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常常被视为日本明治维新的起点:日本人受到外敌刺激,积极学习先进制度与科学技术,走上了富国强兵的现代化道路。然而,这样的叙述方式其实掩盖了历史的复杂性。早在19世纪初,幕府统治就已呈现出穷途之态,少部分日本人开始借助本土的“兰学”与中国的西学了解西方,寻求变革之策。然而,维新志士起初只知一味“攘夷”,妄图通过制造动乱改变国运,结果遭遇了严重挫折;经过耐心的学习和摸索,他们才为维新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在这群志士中,来自土佐藩的坂本龙马尤其耀眼。他促成了萨长两藩联合,直接影响了倒幕运动的成败,更拟定了“船中八策”“大政奉还”等政策口号,确立了近代日本国体的基本架构;就连“日本国”的概念,也是他首次提出的。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森以坂本龙马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为线索,广罗维新时期的文件、法令、书信,结合后人编写的地方志、传记和相关研究资料,力图还原土佐、长州、萨摩等藩“尊王攘夷”的过程,勾勒出志士、藩国、幕府、公家和西方列强五方势力在倒幕与维新中扮演的角色,开创性地重现了那个伟大时代风云激荡的真实面貌。

  • 波斯和古代中亚

    作者:余太山

    本书为余太山近年研治古代中亚史的学术成果结集。本书所谓波斯,指阿喀美尼德帝国、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中亚则大致指今中亚五国和阿富汗所在地域。这一时期,与塞种、贵霜、嚈哒的关係无疑是波斯与中亚关係之重点,本书从波斯的角度考察之,以往探索塞种、贵霜和嚈哒史过程中已涉及诸问题详者略之、略者详之,所涉及内容大多是国内空白或薄弱环节,对作者过去的有关研究有补充和增强的作用。

  • 科学的起源

    作者:[英]詹姆斯·汉南

    ★ 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入围作品

    ★ 文艺复兴以前无科学?剑桥科学史博士揭开近代科学史的未解之谜:中世纪并非科学和理性的黑暗时代!

    ★ 2022年长三角地区阅读马拉松大赛用书

    ********************编辑推荐********************

    英国媒体一致盛赞该书具有相当的知识价值。常人对 中世纪的认知,是战争、传染病、蒙昧、宗教裁判所,是“黑暗时代”;之后的文艺复兴则是“黎明破晓的时代”。然而,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发展史,追本到哥白尼就没有了下文?近代人文演进每当溯源到“文艺复兴”就停滞不前?近代科学真是爆发式演进?事实上,现代科学的奠基,恰恰离不开中世纪的土壤。这部面向大众的作品介绍了有关中世纪科学主题的新近研究,同时澄清各种偏颇的神话,纠正对中世纪的主流认知,更新科学史的发展脉络,是中世纪研究者、科学史爱好者的必读。

    ********************内容简介********************

    “中世纪是智力停滞、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这是被现代学术界完全否定的神话,如果没有中世纪学者的贡献,伽利略、牛顿、科学革命都不会出现。很多关于中世纪的说法并非事实,比如,中世纪的人并不认为地球是平的,而哥伦布也没有“证明”它是一个球体;宗教法庭并未因任何人的科学思想或发现而将其烧死,事实上教会是科学研究的主要赞助者,甚至若干位教皇以对科学的了解而闻名;哥白尼不惧迫害;教皇也没有试图禁止人体解剖;宗教裁判所对伽利略的著名审判是关于政治,而非关于科学。中世纪是个在智识上高歌猛进的时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促成了科学进步,带来的成就远超古典世界,在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欧洲人独立发明了眼镜、机械钟、风车和高炉,工匠和科学家将东方传来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进到了超越其发明者想象的水平。透镜与相机,以及几乎所有类型的机器以及工业革命本身,都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被遗忘的发明家。

    本书集中描述一段跨越六个世纪的史诗之旅,回顾了让·布里丹、尼科尔·奥雷姆、托马斯·布拉德沃丁等被忽视的天才们的发现,并将罗吉尔·培根、奥卡姆的威廉、托马斯·阿奎那等更为人熟知的人物的贡献带入历史语境。

    中世纪是一个不乏发明和创新的时代。现代科学技术与所谓“黑暗”中世纪的关系,比我们所知的更有渊源。

  • 欺瞒的动机

    作者:[日] 深木章子

    名门大家长的葬礼上暗藏扭曲的杀意,长女长孙同时惨遭毒杀,在场八人,人均可能,人均不可能。层层反转的推理角逐,逐步揭开沉睡四十二年的凶案真相,最后徒留时代造就的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