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不被定义的女性

    作者:马晓韵

    当女性从种种“定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之时,男性将一并自由。

    TED演讲人给女性的内在觉醒之书,抛开患得患失,体验人生不同可能。

    大胆地争取,踏实地付出,洒脱地接受!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个女性社会角色发生着巨大变革的时代。现代的女性,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发展自我的机会,但我们既不能复制男性,又无法沿袭母亲祖母的经验。该成为怎样的女性,我们缺少范本。

    很多女性依旧被限定在各种规则里——总在默默努力,焦虑自己不够聪明、漂亮、贤惠、独立;在很多场合用听代替说,有意无意隐藏起自己的想法;即便拥有足够的能力,却也很少去挑战什么。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诠释了集体潜意识对女性的影响,从女性心理困惑、自我、爱与关系、工作事业、疗愈五个维度出发,陪伴我们慢慢告别那些限制人生可能性的规则,走出既定的人生脚本,战胜前进过程中内心的恐惧和冲突,拥有向生命深处发展的自由和活出自我的勇气。

    每一位女性,都可以在这本书中看见自己,找到共鸣。愿读罢本书的你,可以学会倾听内在真实的声音,并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你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有选择权、可以靠自己定义自己的人生的。

    你可以付出、牺牲、追求事业,也可以面对得失、承认脆弱、投入家庭,无论你选择的是什么,都应该是你自己的选择。

    ◆ 编辑推荐 ◆

    1. 现代的女性,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发展自我的机会,但我们既不能复制男性,又无法沿袭母亲祖母的经验。该成为怎样的女性,我们缺少范本。

    2.TEDx演讲《为什么中国女性会隐藏自己的力量》演讲人马晓韵博士,为现代女性量身打造。

    3.当我不扮演谁的女儿、谁的爱人、谁的母亲、谁的员工时,我到底是谁?抛开患得患失,你其实永远都有下一个想要完成的梦想!

    4.当代女性的内在觉醒:

    “在博士、司机、高管前加个‘女’字,怎么听都是贬义”;

    “女性的事业心不可信,结婚有孩子就回归家庭了”;

    “男人不喜欢女强人,男人需要的是小鸟依人”;

    “我敢在数千人面前演讲,却不敢跟男友提一个要求”;

    ……

    身为女性,我们听过太多来自社会的限制的声音,

    以至于女性每次想要突破自己时,

    脑海里都会冒出一个声音——“一个女孩子,差不多得了”。

    如果你的人生没有观众,你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当你从一个惴惴不安的小女孩,变成一个饱满地体验着人生的成熟女性时,蓦然回首,一切的束缚,都是救赎。

  • 哲学如何塑造了我

    作者:[英国] 布莱恩·麦基

    这是麦基与哲学和哲学家交往相逢的亲历故事。以思想自传的方式讲述自己对哲学的探索、领悟与洞见,不仅生动鲜活而且极具启发性。作为哲学家、政治家、媒体主持人和小说家,麦基秉持“将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的理想,并最终成就了自己精彩而丰沛的人生。——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一位非凡哲学家的真挚告白

    一段穿越西方哲学的精彩旅程

    刘擎教授特别推荐

    --

    在这部极具感染力而又令人振奋的论著中,布莱恩•麦基讲述了他自己发现哲学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哲学栩栩如生,而且让哲学与人生紧密相关。他将哲学的基础描述为一些与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在本质有关的问题,而不是一些在哲学家的作品中呈现的问题。日常生活的经验激发了如下讨论,即为什么经过数个世纪,某些特定的哲学问题仍然持续地令我们的心智感到困扰。

    麦基的回忆录追随的是他人生的历程,因此,哲学问题与哲学家是按照他与之相遇的次序,而不是按照哲学史的年代次序来讨论的。作者把从前苏格拉底时期到20世纪的所有伟大哲学家都介绍给我们,其中还包括本书作者熟识的两位最伟大的当代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与卡尔•波普尔。

    《哲学如何塑造了我》以极富个性的方式、严谨的逻辑与酣畅的文笔,澄清了某些有时显得晦涩的哲学主题,麦基向那些认为哲学或许难以接近的读者揭示了哲学的丰富内涵。

  • 清代后妃杂识

    作者:王冕森

    本书以清代后妃为对象,立足官书档案展开研究。上部梳理清代与后妃相关的各项制度,并讨论清代后妃的生活状态;下部整理和考辨清代列帝后妃的人物信息。本书构建了关于清代后妃日常的初步框架,以便今人深入讨论。

  • 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

    作者:李华瑞

    一部李华瑞教授关于宋史研究的全新力作。

    李华瑞教授近年来提出“宋型国家”的概念,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宋代国家类型的鲜明特色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本书围绕“宋型国家”呈现的“守内虚外”、奉行养兵政策、“崇文抑武”的三大特征,全面系统叙写两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对宗教信仰、妇女生活与地位等也有专章论述。

    作为一部全新的宋代历史著作,本书是作者几十年宋史研究与教学的结晶,兼具学术性及普及性,既可供专业读者参考,又可供历史爱好者品读。

  • 这是真的吗

    作者:【美】乔尔·贝斯特

    避免成为乌合之众的关键,在于对现象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而对现象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关键,在于评判证据。

    证据的证明力强弱决定着一个观点的可信度。作为一套评估证据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是一项可以通过练习熟能生巧的技能。

    《这是真的吗》聚焦社会学领域,从批判性思维论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开始,着重阐释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观点进行思考和判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缺陷的论证、因对世界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认知偏差、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导致的理解偏差、由于证据的无效性导致的推理谬误,以及由观点发表者个人偏见造成的认知局限等主题的论述,帮助读者掌握对观点展开批判性思考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避免成为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 一起品尝法国

    作者:[法] 法兰索瓦芮吉·高帝

    纸上的法国美食博物馆

    美食历史、文学轶闻、食材产地和独家食谱

    “色、香、味”俱全,让你读得津津有味、看得饥肠辘辘

    ◎ 编辑推荐

    法国人对于吃,到底能有多执着?

    他们为长棍面包制定了特别的法规,一份可颂面团要有 730层;逃亡中的国王为了一块布里奶酪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被 誉为“文坛火枪手”的著名作家大仲马,终其一生钻研烹饪艺术,《美食大词典》成为其临终之作。

    350个主题、1250种美味、375道食谱、260张美食地图,425页垂涎欲滴的可口文字,数不尽的插绘、地址、小贴士和趣闻逸事一起仔细咀嚼法国的文化与美味。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法国美食文化的一次深度巡礼。为了一窥法国美食的精髓,作者秉持法国人对美食毫不妥协的精神,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拜访不同领域的专家,请教各种关于法国本土美食的话题,包括主持人、记者、料理职人、厨师、面包师、历史学者、侍酒师、画家、摄影师、漫画家,以及普通法国人家。书中不仅有独特的法式美味和料理技艺,还有令人大开眼界的食材历史和逸闻趣事。翻开这本书,让140余位与美食密不可分的法国人,为您详细盘点法国的美食资产。

    ◎ 名人推荐

    一部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法国美食风情纪录片,在二维画面与三维想象之间碰撞出四维味道,一场跳脱于传统美食类书籍的感官旅行。

    —— 王宽,美食节目导演、鲸鱼先生吃东西主理人

  • 一种正确的可能

    作者:[英] 格雷姆·加勒德 / [美] 詹姆斯·伯纳德·墨菲

    政治上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政治有对错可言么?

    政治里有理想么?抑或只有赤裸的利益?

    超越标题党、假新闻,穿过纷扰的信息与歇斯底里的情绪,

    探索从古至今28位伟大政治思想家带来的永恒难题与精彩解答。

    编辑推荐

    ◎ 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古今中外 28位政治思想家,对他们的生平与思想进行了高度浓缩的精准概括,在不长的篇幅中,清晰地勾勒出他们的思想核心,让读者可以快速理解政治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

    ◎ 直指政治的核心,帮助读者搭建理解政治的基础。作者通过对历史上政治思想家理论的探讨,将“权力与正义是政治的一体两面,一切政治问题都在围绕它们展开”这一观点逐渐剖出,为读者思考政治问题建立坚实立足点。

    ◎ 语言生动又不乏深度。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领读者,深入伟大思想家们的问题与论述的核心地带。并用他们的智慧成果直面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引导读者尝试用所读所思分析现实,解读当下世界。

    ◎ 落脚现实,帮助我们用政治智慧面对多元、混乱又撕裂的后疫情时代。在今天,纷杂的信息多于沉思的智慧,片面浅薄的情绪输出要比审慎负责的事实分析更受追捧,了解政治思维,学会政治地思考,有益于我们抵挡极端思维的侵袭,更清楚地理解现实,更好地去生活。毕竟,我们作为政治的动物,无法活在政治的真空之中;毕竟,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却时刻关心着你。

    内容简介

    当今时代,全球化衰退、阶级差距拉大、两性对立加剧、身份政治兴起、“取消”政治流行······面对这样的世界,人们抱怨政客的同时,对政治采取了漠视的态度,似乎政治是无用且恶臭的。然而,事实上,我们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正是政治的。如果我们想了解当今的政治世界,我们就需要了解政治的基础及其设计者,而本书正是两者结合的完美指南。

    在本书中,两位作者介绍了历史上28位伟大政治思想家的生平与思考,“授人以渔”,以期带领读者穿越冗杂的政治信息迷雾,直抵政治智慧,帮助读者理解政治运行的基本规律,启发读者对当今动荡的世界进行独立而审慎的思考。

    名人推荐

    “思想很重要;有人说,当权的疯子从过去几年的学术‘涂鸦者’中提炼出他们的狂热。这是一本关于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涂鸦者’的精彩介绍,充满了清晰的解释和引人入胜的细节。”

    —— 史蒂芬·平克,当今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当下的启蒙》一书作者

    “作者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们写出了一本普鲁塔克式的书籍。作者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使最抽象的思想也变得生动起来。这是一本人人都可以阅读和享受的书。”

    —— 史蒂文·B.史密斯,耶鲁大学政治科学阿尔弗雷德·科尔斯教授,《政治哲学》《现代性及其不满》一书作者

    “一本为想要将政治生活中的好与坏区别开来的人准备的书。”

    —— 迈克尔·D. 吉莱斯皮,杜克大学政治科学与哲学教授

  • 最后的西南联大

    作者:丁元元

    传奇的西南联大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00多位人文大师,170多位院士。

    本书作者、著名记者丁元元从2014年开始,以近乎侦探的方式,通过新闻报道、历史档案、联大校友录等,找到20位在世校友,进行抢救式采访。

    第一颗原子弹研造参与者、联大化工系毕业生赵仲兴;蒋经国铁血救国会骨干、联大政治系毕业生陈志竞……他们亲口讲述的大量课堂细节,让作者触摸到联大精英教育的本质:通识教育、作坊式教学、去官僚化等,为当代高等教育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参考。

    就在这本书采访、写作的过程中,这批最后的联大学子仍在不断逝去。这让本书几乎成为最后一份以亲历者集体口述形式,保存联大教育细节的珍贵资料。它同时还补充了很多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的新鲜史料。

  • 科学革命的结构

    作者:托马斯·库恩

    这是20世纪学术史上极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的关键概念如“范式转换”等如今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词汇。

    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至今不衰。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增加拿大哲学家伊恩·哈金(Ian?Hacking)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 东北博弈

    作者:[美] 威廉·萨默斯

    【编辑推荐】

    本书所考察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国家利益错综复杂的东北地区,体现出国际协作治理环境问题的雏形,对今天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除了还原这一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之外,本书还从医学、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切入,提供了了解这段历史的多元面相。

    【内容简介】

    1910— 1911年,饱受列强侵犯的中国东北,又面临鼠疫的严峻考验。日俄等列强以治理公共卫生之名,行扩张权力之实;行将日暮的清政府则做出最后的应对。随着伍连德奔赴哈尔滨力挽狂澜,各国医学精英云集奉天,这场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

    这不仅仅是一场环境灾变,还是近代中国应对外侮的历史写照,生态灾害、地缘冲撞和政治交锋相互交织,中国现代公共卫生事业于危机中借势萌芽,其影响延续至今。

  • 东京前传

    作者:[英]泰门·斯科里奇

    2022年“福冈亚洲文化奖”获奖者重磅作品;

    第27届“山片蟠桃奖”获奖作品;

    探寻日本文化命脉,揭秘东京前世今生。

    ——————————

    精选百余幅精美插图,赏心悦目的东京纸上行旅

    结合日记、旅游指南和木刻版画等材料

    生动详尽地讲述了江户的城市起源与成长史

    以探寻东京这座魅力之市的历史基因

    江户并不是瞬间消失,而是渐渐远去的,被历史学家称为“一座只有故事的城市”。确实,它只有记忆,很少有实物。作者的叙述将故事之间的空间填充起来,挖掘塑造城市并支配其空间逻辑的力量。

    今天的江户已不见踪影,今天矗立着的东京也远离明治时期的魅影,拥有深厚的、多层次的过去,无疑也拥有多层次的未来。

    ———————————

    一部好看、好读的江户城市史,一次赏心悦目的东京纸上行旅。本书主要讲述了德川幕府时期的东京历史。虽然本书名为《东京前传》,却是将景物描绘与史实相结合,以景色、建筑的变迁解析日本历史的变迁,辅以百余幅精美插图,图文并茂;不仅可以作为研究、学习东京前史的教科书,也可以作为去东京旅行的手册使用,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2022年“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获奖者泰门·斯科里奇重磅作品,从艺术、考古、建筑等多方面,抽丝剥茧揭秘东京这座魅力之市的历史基因。本书作者泰门·斯科里奇1961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1985年从牛津大学(东方研究专业)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获得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至2021,他继续在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SOAS)从事研究,2021,他开始担任设于京都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简称日文研)的教授。2018年,他成为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院士。泰门·斯科里奇教授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日本学家,知识渊博,尤以研究江户时代的艺术史见长,不断以视觉信息(视觉史料)的形式揭示历史。艺术不仅是他的研究对象,也是他的研究工具。

    本书所讲述的,是东京成为现代日本首都之前的故事。在1868年之前,它还不叫东京,彼时这座城市一直被称为江户。江户城始建于1590年,德川家康在这里建立了德川幕府,由此开始了它的繁盛时期。作为日本贸易、经济和城市文明的中心,江户直到1868年才演变成东京,成为日本的现代首都。

    德川幕府为何选择江户城作为政权中心,又对江户城有着怎样的城市布局和规划?

    江户是如何一步一步确立首都地位的,那些知名的地标和建筑如何建造起来?

    德川幕府对江户城两百余年的管辖,给今日的东京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本书精选百余幅精美插图,结合日记、旅游指南和木刻版画等材料,生动详尽地讲述了江户的城市起源与成长史,以探寻东京这座魅力都市的历史基因。

  • 嵇康传

    作者:王晓毅

    1.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知名魏晋研究专家王晓毅的匠心之作。

    2.魏晋风骨代表、竹林七贤领袖、持异见者嵇康经典传记,融合生平与著作,解读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沉浮。

    3.系统性还原嵇康的多重形象和起伏一生,从漫游、求索,为官、打铁,到遁迹山林、从容赴死,时刻展现出一颗“无从逃避的心灵”。

    4.鲁迅深受嵇康影响,1913至1935年先后十多次校勘《嵇康集》。作者深受鲁迅影响,时时以鲁迅的精神看嵇康。

    在特殊时代,人应该如何生活,又该如何死去?

    作者以感同身受的视角,带我们走进魏晋这个禁锢与纵欲并存、醉意与清醒共处的特殊时代。借助历史的朱痕墨迹,融知识、感悟、体验于一体,系统性地还原了嵇康的生命历程与思想道路。生命之矛盾、艰难与高贵,在简单的叙述中显露出来。同时,既写出了独立不群的嵇康,也写出了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嵇康。对嵇康的朋友、敌人向秀、阮籍、吕安、钟会等人,虽着墨不多,却如透视般精神跃然。

  • 鸦片战争

    作者:[日] 陈舜臣

    柏杨、司马辽太郎高度推崇的陈舜臣实力考据代表作

    日本学者研究鸦片战争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

    串联20多位重要人物、引用40余份奏折与书信等史料、辅以16幅罕见图片

    全面复盘晚清后80年历史大观

    -

    关于鸦片的“弛禁论”与“严禁论”之争,谁是真正的主导?

    因鸦片而外流的白银 一共有多少?

    鸦片有毒,损害身心,为何众多贫苦百姓却甘之如饴?

    明治维新竟是鸦片战争推动的?

    -

    【编辑推荐】

    ★ 丰富史料,多角度还原鸦片战争的始末。

    本书援引林则徐的奏折、日记、书信,以及档案史料,从时代背景、思想文化、贸易、战争等多维度讲述鸦片战争的发生发展,带读者了解教科书里没有写到的鸦片战争史。

    ★ 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好读又有料。

    本书是陈舜臣特意写给日本读者了解鸦片战争史的专门读物,语言通俗,事实详尽,辅以16幅珍贵图片及大量表格,因此也成了日本学者研究鸦片战争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 作者硬核,一生几乎囊括了日本所有的文学大奖。

    他的作品多次在日本掀起读史狂潮,达成日本文学“三冠王”荣誉的时间比东野圭吾还早30多年,受到柏杨、司马辽太郎等人的高度评价,总销量超过2000万册。

    -

    《鸦片战争:陈舜臣说晚清历史》是陈舜臣特意写给日本读者了解这一历史的通俗读物,而后成为日本学者研究鸦片战争史的重要参考书。本书以鸦片战争这个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为线索,从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等,全方位讲述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与世界局势。一本书,带你读懂晚清之衰世,读懂鸦片战争之始末。

  • 河流是部文明史

    作者:劳伦斯·C.史密斯

    河流对文明进程造成的影响超乎我们的想象。大河是古文明的动脉,人类灿烂的文明遗产几乎都离不开河流的哺育。一方面,河流提供了水资源和交通方式,使早期人类的繁衍与交流成为可能,在文明发展后,又推动了农业、工业、贸易进程,提供新型能源,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动力。另一方面,河流作为一种天然的资源和屏障,不仅可以是国家的边界,甚至能够催生民族文化认同,河流治理也广泛牵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对人口迁徙、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等造成了深远影响。今天,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正发生改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河,机遇和危机暗流涌动。

    劳伦斯·C.史密斯是一位长期关注人类水文环境的科学家,对河流与人类社会间永恒却未被重视的关系有深切认知。在这本书中,他以广博的笔触探索我们熟悉又陌生的水域,追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更迭,讲述了河流作为一种自然力量与人文社会间错综复杂的关联。

  • 白人的工资

    作者:[美] 大卫·R. 罗迪格

    在美国,民权的核心含义和种族这个词通常传达出对黑人的关切,将其与白人的社会结构进行关联是不寻常的。按照惯例,美国白人不会将自己和种族两个字联系起来,因此,种族主义通常是关于“他者”的问题。诺贝尔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意识到了这一现象,她指出由于学术研究都集中在种族主义上,因 而忽视了其对白种人的内在影响。而本书就是少数关注这个研究盲点的著作之一。作者罗迪格通过分析种族主义在19世纪白人工人阶层形成中的重要性,从而介绍了一种广受欢迎的质疑白人身份的新兴学术研究。

    劳工史学家罗迪格将大众文化、语言和政治融入他的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中,他不关注白种人特权中的物质利益,转而考察工人组织自身在建构白种人意涵中的作用,具体阐明了种族优越感是如何塑造劳动者观念的。罗迪格认为19世纪中期低技能的新兴的工业工人力图将自身与黑人区分开来,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某种社会合法性。

    本书从成为白人和社会暗示的视角重新检视种族,从而提醒读者关于种族的社会划分是基于某种社会地位的,但此种社会地位不是中立或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

    学者推荐:

    本书在研究视角上突破传统的阶级框架,引入族群范畴分析美国劳工阶级的历史生成,可谓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学术界对劳工界定“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之演进趋势的一个极佳展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沈原

    罗迪格成功地回答了美国工人为何长期未能实现跨种族的阶级团结以共同对抗资本主义这个重大学术问题。《白人的工资》的影响力几乎可以比肩E.P.汤普森、赫伯特•古特曼和大卫•蒙哥马利等领军学者当年给美国劳工史带来的震撼。对于研究美国劳工史和社会史的学者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必读的经典。——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 王心扬

  • 社会达尔文主义

    作者:[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

    本书是由霍夫施塔特的博士论文改编而来,首次出版于1944年,1955年出版修订本。在这本书中,霍夫施塔特回顾了达尔文主义对美国社会思想家的影响。达尔文主义本是价值中立的科学学说,但在社会思想家笔下,它变成一种工具、一种修辞,为不同观点服务。从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到种族(国家)在世界政治军事中的竞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话语构成了近代美国的思想底色。从达尔文、斯宾塞、萨姆纳,到沃德、杜威,美国镀金时代和进步主义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在霍夫施塔特搭建的舞台上来来去去,读者也能从诙谐的语言中收获阅读的乐趣。

    本书追溯了达尔文主义对美国镀金时代、进步主义时代社会思想的影响。在社会和政治领域,达尔文主义的修辞被用来支持完全对立的不同思想观点。无论是达尔文主义式的个人主义,还是达尔文主义式的集体主义,只要社会存在一种突出的掠夺环境,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有再度兴起的可能。

  • 社会理论的邀请

    作者:[英]大卫·英格里斯 / [英]克里斯托弗·索普

    社会理论有可能理解起来很难,至少一开始的时候会这样。但是,社会理论关乎人类社会,而你对此所知甚多——社会理论已经是你的一部分了。社会理论是一种训练,向你讲述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不过,其讲述的方式会让你的知识变得更深入、更精确。《社会理论的邀请》将带你认识主要的社会理论和理论家,不仅理解他们说了什么,还理解他们是怎么说的。你将会了解每一理论范式的主要思想和概念,看到它们对社会理论,对“真实世界”中的人们,以及尤其关键的,对你的重要性。

  • 我们都是德国浪漫派

    作者:[法]雅克·达拉斯

    【编辑推荐】早在马基雅维利之前,但丁就提出必须分开政治与宗教、天堂与人间。然而《神曲》作者的话无人听进。日后的欧洲接连不断地遭遇血腥杀戮,或以宗教之名,或以政治之名,或二者兼有。时近1800年,耶拿的德国浪漫派重新回到但丁。但是他们宣称,重获平衡的方法,是融公民与教士于一身,进而服务于一种新的宗教,即诗歌。今天的我们就是这种不幸融合的继承人。

    我们已经置身于死胡同的尽头,难道不应当换一种思路吗?追随但丁,重新开始,“半路出发”,思考德国,思考诗歌,思考欧洲的政治。这是一项崭新、漫长而迫切的任务。

    【内容简介】本书是对欧洲思想史的一种独特构想,即从政治和宗教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从但丁到德国浪漫派的欧洲思想、政治和诗歌,而这种思考对我们理解当下欧洲不无启发。本书作者达拉斯是法国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尤其是惠特曼和庞德诗歌的法文译者,思想深刻,文笔优美。

  • 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

    作者:[法]乔万尼·卡内里 编 / [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 编

    我们如何从瓦尔特·本雅明的思想中省思何谓历史、何谓艺术、何谓艺术史?文学家、摄影家和电影史家早已熟练运用本雅明关于图像的叙述和图像技术复制的理论。但我们不能说艺术史家也进行着同样的实践。

    本书系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与艺术理论中心和国家艺术历史研究所于2008年12月5日和6日举办的“瓦尔特·本雅明之后的艺术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记录基础上整理而成。乔万尼·卡内里和乔治·迪迪-于贝尔曼从中精选了8篇角度各异的文章,构成了这部艺术史研究文集。这些文章把本雅明“拱廊计划”所开展的研究和思维方法重新放置在艺术史内部进行探讨。

    如同本雅明在《论历史的概念》中指出的:“逆流而上,重振史纲。”他就像路标或灯塔,指引我们在艺术的领域里穿梭、逡巡。

    2022年是本雅明诞辰130周年,本书的翻译出版亦是对这位忧郁的“土星王子”的纪念。

  • 民主的危机

    作者:[美] 亚当·普沃斯基

    — 关于本书 —

    民粹主义和激进右翼势力在欧洲的兴起、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震惊全球的2021年美国国会暴乱等。西方民主正面临重大危机,危机的根源在哪里?民主研究泰斗亚当·普沃斯基对民主制度的过去、当下和可能的未来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探讨了民主制度面临的诸多挑战。他认为,经济不平等、政治危机、政党的极化,以及有缺陷的制度安排等,都会危及民主,甚至导致民主政体的垮台。

    — 本书亮点 —

    ☆困境中的西方民主,幸存还是垮台,这是一个问题。

    ☆当代民主研究泰斗、 “政治学界诺贝尔奖” 、 约翰·斯凯特奖得主普沃斯基

    ☆梳理过去民主存亡案例

    ☆审视当下西方民主危局

    ☆展望未来民主发展走向

    — 大咖推荐 —

    这些天,民主世界的情绪是悲观的,但我们很幸运,有一位比较政治学大师帮助我们理解现状。《民主的危机》一书是精辟的、清晰的,对我们已经走过的路和可能要走的路充满了洞察力。

    ——汤姆·金斯伯格,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

    普通人和专家学者都越来越怀疑民主是否处于危机甚至是危险之中。现在最缺乏

    的是一种视角,它能将当下危机的独特之处与历史的重演区分开。世界上关于民主和民主化研究的权威学者亚当·普沃斯基正是这样做的——他以无与伦比的历史视角和现代社会科学的严谨性实现了这一点。

    ——米兰·斯沃利克,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

    在这本冷静、极具启发性的书中,亚当·普沃斯基试图了解民粹主义力量与反建制力量爆发的原因,这些力量已经影响了欧洲的成熟民主国家,并导致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的当选。普沃斯基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比较政治学家,他仔细地定义了“民主的危机”,并说明了为什么许多成熟的民主国家现在正面临着危机。

    ——米切尔·瑟里格森,范德比尔特大学政治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