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分类:文化

  • 词语的战争

    作者:[美] 安东尼·伯克

    《词语的战争》包含11个修辞套路,275个具体策略,实例丰富。进可攻:在传播过程中占据优势,改变他人态度、促成他人行动;退可守:舆论场中的“风月宝鉴”,照破话术的画皮,帮你保持理性。

  • 波斯锦与锁子甲

    作者:韩香

    【编辑推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中外关系史领域的最新力作,补上了中古时代中外文明交流史中缺失已久的一块“拼图”。

    ◆利用多语种文献和中西方考古资料,搜集了100余幅精美的文物图片,还原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丝绸之路的广阔舞台上,演绎过的神奇壮丽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

    ◆抽丝剥茧、层层揭秘,鸵鸟与鸵鸟蛋、胡人驯狮表演、马球运动等如何传入中国并风行于世。

    【内容简介】

    萨珊波斯与中国作为丝绸之路东西两大文明策源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似性,都建立过帝国,都具有专制及多元色彩。中国与罗马(拜占庭)、中亚等的交往,无论陆海,都是绕不过波斯的。因此,探讨波斯与中国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利用多语种文献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资料,着重探讨了萨珊波斯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存在的转译与适应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小到物品、物种等的交换与交流,大到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力图修补中外文明交往史上这块模糊的“拼图”。

  • 甚至还未过去

    作者:[美] 托马斯·萨格鲁

    种族,是美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摆脱立场局限,以历史学者的冷静和社会观察者的敏锐,解读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的所思所想,呈现20世纪美国种族政策的成败得失。

    ★人物、事件、思潮,一部美国种族“不平等”简史

    杜波依斯、亚历克斯·黑利等黑人作家,罗莎·帕克斯、马丁·路德·金等民权领袖,夸梅·图雷、约翰·刘易斯等种族活动家,乃至哈罗德·华盛顿、汤姆·布拉德利等黑人政客……他们既是美国现当代种族不平等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奥巴马种族意识形成之路上的一个个坐标。

    小杰里米·赖特引发轩然大波的布道视频、小亨利·刘易斯·盖茨被捕让奥巴马首次在种族问题上“失态”,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文化战争,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思潮引领,各派政客的相互攻讦……种族问题是美国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一颗小小的火星就能引发燎原大火。

    ★种族,是美国社会最根本的问题之一

    提纲挈领地呈现了美国社会种族方面的全貌,并清晰地梳理出了美国种族问题发展的历史。

    书中不仅有具体的历史和事件,更有关于种族问题的若干理论和思潮,寓分析于叙事,深入浅出,易于普通读者阅读,但也不失严谨和科学性。

    ★求学、从政、当选,奥巴马与种族问题的爱恨纠葛

    奥巴马,他是广泛思考美国社会种族问题的知识分子,也是为了赢得选举而有意打造公共形象的政客,更是将理想与政治计算相结合的政策制定者。

    他的成功与他的种族身份不可分割,而种族却成为政敌攻击他的有力武器。人们期待他的当选会结束美国的种族不平等,但种族问题并不在他的优先处理清单上。

    ★政策、效果、辩论,班克罗夫特奖得主摆脱立场局限的清醒之作

    在美国,阶级不平等比种族不平等更加重要吗?难道真如许多人所说,不平等仅仅是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标榜自己是无视肤色的“色盲”是种族不平等的终结还是另一种虚伪的主张?美国种族问题到底是毫无进展还是前景乐观?肯定性行动、取消种族隔离、扶持黑人社区……这些政策法规到底效果几何?

    史学大奖班克罗夫特奖得主托马斯·萨格鲁,摆脱立场局限,以历史学者的冷静和社会观察者的敏锐,不盲目,不极端,不站队,提纲挈领,呈现20世纪美国种族政策的成败得失。

    【专家推荐】

    美国最杰出的种族历史学家托马斯·萨格鲁用敏锐而诚实的眼光审视当下。如果你想要了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种族境况和与之相关的争论,以及贝拉克•奥巴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那么《甚至还未过去》就是必读之书。

    ——丹尼尔•T.罗杰斯,《大西洋的跨越》作者

    在这部杰出的现代史作品中,托马斯•萨格鲁生动地重构了贝拉克•奥巴马成长的美国,并娴熟地探讨了这位总统受到的各种政治和智力影响。作者技艺高超、极富洞察力,也颇为博学,为我们展现了种族政治的复杂性,也清晰地指出了奥巴马的种族妥协。这是一本有力而发人深省的书。

    ——加里·格斯尔(Gary Gerstle),《美国熔炉》(American Crucible)作者

    【内容简介】

    《甚至还未过去》涉及的是种族这个美国社会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提纲挈领地呈现了美国社会种族方面的全貌,并清晰地梳理出了美国种族问题发展的历史。

    书中不仅有具体的历史和事件,更有关于种族问题的若干理论和思潮,寓分析于叙事,深入浅出,易于普通读者阅读,但也不失严谨和科学性。

    《甚至还未过去》告诉我们,那种认为奥巴马的当选意味着美国进入后种族时代的论点过于乐观,美国依旧深陷种族的悖论,承受着种族分歧的重负,并不能指望黑人总统本身能为美国社会带来根本的改变。

    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中国读者加深对美国社会的理解。

  • 弃民

    作者:[美]迈克尔·多布斯(Michael Dobbs)

    ※ 《午夜将至》《1945年的六个月》之后迈克尔•多布斯再出新作

    ※ 一部特殊的犹太大屠杀口述史

    ※ 鞭辟入里的美国难民政策分析

    ※ 2019年荣获缅怀欧内斯特•W. 米凯大屠杀纪念奖

    关于纳粹德国暴行与犹太人的可怕遭遇的书汗牛充栋,采取的视角也各不相同。本书作者迈克尔·多布斯博采众长,以基彭海姆小镇为切入点,通过引用日记、信件和访谈记录等材料,辅以优秀的文笔,描 述了当地几个主要犹太家族在纳粹迫害下的悲惨遭遇。同时,作者也通过对罗斯福政府内部、政府和社会及外国的互动的多角度描述,展示了外界围绕犹太人难民产生的政治风云。全书总体上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双线并进,引导读者思考这样几个问题:遥远如美国的政坛风云,是如何影响到千里之外的犹太人的?美国在救援犹太人方面是否做的不够?对于当下的我们,纳粹的历史意味着什么?

  • 权力与正统

    作者:罗亮

    本书以五代王朝更迭时发生的权力动荡和统治者对正统性的追求为线索,分析五代政权所面临的诸多政治问题以及其应对策略,分别针对五代王朝国号制定、史传书写、张全义家族兴衰、后唐义儿与赐姓问题、后晋父事契丹、后周太祖家族仕宦与建国过程等具备代表性的专题展开了具体研究。此外附录部分则讨论了“枯树复生”这一异象是如何被前蜀王建所利用,从而完成其建国时的政治宣传。通过对以上各专题的细致分析,揭示出了五代中枢政局的权力变动以及历史发展脉络。

  • 腓力二世传

    作者:[英] 杰弗里·帕克

    本书是西班牙历史上最著名的国王腓力二世的传记。自16世纪以来一直未被公开的大量档案材料改写了西班牙最著名国王曾在世间留下的印象。本书考察了腓力二世漫长的王储时期,他的三个主要爱好(工作、娱乐和宗教),以及他在统治时期面临的主要政治、军事和个人挑战。本书还对腓力二世领导失败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见解:他的帝国是否因太大而无法驾驭,或者具备不同才能和气质的君主是否会表现更好?这些问题将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 以生命的名义:弗洛姆谈话录

    作者:[美]艾里希·弗洛姆 / [美国] 艾·弗洛姆

    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在七十岁时,应德语作家汉斯•于尔根•舒尔茨的邀请,两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对谈。这些对谈一部分是在弗洛姆位于瑞士洛迦诺的公寓里录制,一部分在苏黎世广播电台的现场录制。本书便是对谈的文字记录。艾里希•弗洛姆围绕“社会中的富足与厌倦”“梦是全人类的语言”“人是谁?”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此时,古稀之年的弗洛姆已完成了十二部著作,而通过广播这种媒介,面对广大听众阐述自己的思考,这还是第一次。弗洛姆用简洁明了的口语和即兴思考,生动又新颖地阐述了他一生从事研究的精神领域,对其心理学著作构成了必要的阐释和有趣的补充。

  • 希特勒的末日

    作者:[英]H.R.特雷弗-罗珀

    暴君之死的最可信和最权威记述

    详细记录:暴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凄惨败亡的?

    ————————————

    H•R•特雷弗-罗珀,二战前是英国牛津大学的青年历史讲师。二战期间,罗珀在英国的秘密情报部门服役,专门负责侦听、截取纳粹反间谍机关发出的无线电密报。

    二战后,罗珀受到英国情报部门的委托,赶赴柏林调查希特勒死亡的真相。因为当时谣言四起,说希特勒还活着,并且已经逃往西方,这无疑给西方盟国造成了很大的政治压力。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尽快查明真相,罗珀化名奥顿,以英军少校的身份出现在柏林。

    在1945年的9、10月间,罗珀走访、讯问了不少当事人,主要包括那些在帝国末日来临之际,和希特勒一起在地堡中生活过的人们,诸如政治家、军人、秘书以及勤杂人员各色人等。他们之中不乏关键证人,像帝国青年团首领阿图尔•阿克斯曼,以及希特勒的司机肯普卡。阿克斯曼在希特勒死后曾进入自杀现场,他和肯普卡均参与了焚烧希特勒尸体的行动。

    1945年11月1日,罗珀在柏林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1947年3月,罗珀出版了《希特勒的末日》一书,详细记录了希特勒生命中的最后10天及其自杀身亡的历史。在书中,罗珀为广大读者勾勒了一幅希特勒末日的完整图景。其中,有两条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一条是政治、军事形势的快速变化,另一条是希特勒本人对此做出的近乎于歇斯底里的反应,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快速、起伏地向前跃进着、发展着,指向的终点就是第三帝国的覆灭和希特勒的自杀身亡。

    ————————————

    编辑推荐:

    1.撰写《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夏伊勒曾说过,所有撰写希特勒最后生涯的著作,都绕不开这本书。本书不仅资料翔实谨严,对第三帝国各色人物的评价,也俱是真知灼见。

    2.罗珀的叙事、结论是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的,无疑具有很强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加之希特勒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巨大轰动效应,再者作者著书立说时,布局安排合理,情节推进流畅,文字表达清楚,因此,该书一经面世,就大受欢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 盛唐之子

    作者:阎守诚 / 吴宗国

    他孝悌友爱、君臣相得,尽显帝王心机。

    他重用边将、宠信奸臣,终致政局失衡。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

    唐玄宗何以“兴国运”?又何以“乱江山”?

    李隆基出生于武则天时代,在危机中不断成长。

    二十六岁铲除韦后势力,帮助睿宗复皇帝位,赢得政治资本;

    二十八岁继承皇位,除掉太平公主,推出开元新政。

    七十二岁爆发安史之乱,仓皇出逃,帝王生涯黯然谢幕。

    唐玄宗的一生功过,该如何评价?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唐玄宗李隆基的传记读本。他是盛唐天子,在波诡云谲的宫廷斗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先后铲除韦后与太平公主,二十八岁继承皇位,励精图治,缔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开元盛世。

    然而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他又表现出平凡人软弱的一面,沉迷于宫廷生活,对国政缺乏应有的紧张感,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面对帝国的危机,他以七十二岁高龄,放弃都城、处死心爱的女人后,仓皇逃到成都。在玄宗身上,再也看不到领导者应该有的魄力和决断力。唐玄宗的执政风格,前后期差异很大,他的功过该怎么评说?且看本书娓娓道来。

    --------------------------------------

    【名家推荐】

    吴先生与阎先生撰写的《唐玄宗》,初版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但仍旧是唐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也是初学者的必读书目。该书在云淡风轻、娓娓道来中讲述了唐玄宗跌宕起伏、无限精彩的一生。其中揭示或者还原了诸多重大史实,作者以基本史料记载为依据,有叙述,有剖析,亦有论断,深入浅出,令人读来兴趣盎然、印象深刻又深受启发。

    ——丁俊(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唐史学者)

  • 当代西方史学入门

    作者:(法) 尼古拉·奥芬斯塔特

    本书是一部精炼可读的当代西方史学入门读物,重点介绍了当代西方特别是20世纪以来欧洲史学的变化,讨论了当代史学关心的七个重要问题,即历史学中的时间、材料与考证、研究尺度与范畴、历史与书写、历史与记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作者力图在探讨历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考察历史的观念、历史学家的实践和工作方式的演变,勾勒出一幅当代西方史学的素描图。本书将帮助读者了解西方史学的新进展,尤其是当代史学革新的重要发源地——法语学界的史学革新。

  • 搞科学

    作者:马里奥·邦格

    ◎内容简介

    几乎所有哲学家都探讨科学研究的成果,但大都忽视了它们的哲学前提,例如理性论和实在论。虽然这些前提大多是默会的且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它们却极端重要,因为其中有些有利于科学研究,而另一些则阻碍科学研究。例如,主观论导致意守丹田和不着边际的幻想,而实在论鼓励我们探索世界并检验我们的猜想。

    本书考察了发展中的科学,即以许多自然、社会和生物社会科学的实例显示的过程。集中注意研究过程及其哲学前提,主张哲学前提构成了构思和孕育科学研究计划的某种母体。

    ◎媒体、名人推荐

    本书的原创性在于它逆转了所有当下哲学学派的倾向,在他们那里哲学同形而上学是分离的,并与科学相隔绝。而邦格的主张是,一切知识领域的实践者都需要采纳适当形式的形而上学,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科学研究的成果。

    ——《马克思与哲学》

    马里奥•邦格是罕见的卓越学者,他能够引导读者顺畅并明晰地处理复杂问题。他的著作对所有学科中那些对因果性及其对基础科学的蕴涵有兴趣的学者都有广泛影响。读他的书,总是一场灵感的盛宴。

    ——帕•门洛夫•维克斯特罗姆(Per-Olov Wikström),英国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

    马里奥•邦格多年来使他自己成为关于人、社会和自然的富有科学信息的哲学的主要创导者。

    ——尼古拉•雷舍尔(Nicholas Rescher),美国匹茨堡大学杰出哲学教授

    跟马里奥•邦格互动,有多么荣幸。我总是对他的明晰性、好奇心、创造性有深刻印象。他从不回避我们人类所面临的任何问题。

    ——恩斯特•帕佩尔(Ernst Pöppel),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系医学心理学荣休教授

    所有社会科学家都不能忽视马里奥•邦格的系统论、突现论的唯物论哲学,他提供了无可估量的标准,对于它,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和社会研究所遇到的棘手问题,都能够得到评估。

    ——万毓泽,台北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广泛和深刻的邦格哲学,不仅揭示了现代政治哲学和政治理论的失败,还提供我们一些工具,使我们可以用批判的、实在论的和系统的方法来面对今天的压迫、剥削和不平等。

    ——安德烈亚斯•皮克尔(Andreas Pickel),加拿大特伦特大学教授

  • 想象的全球化

    作者:[阿根廷] 内斯托尔·加西亚·坎克里尼

    ▼文化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关于全球化的经典论著,借此书思考后疫情时代,全球化何去何从

    ▼知名阿根廷思想家、世界文化研究领域领军人物内斯托尔·加西亚·坎克里尼,秉持拉丁美洲国家立场,运用跨学科之道,立于实证研究之基,结合隐喻与叙事,从艺术与哲学的角度思考全球化,探索全球化对拉美、欧洲、美国三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加西亚·坎克里尼呼吁重塑全球化话语,使之远离单纯的经济政治视角,跳出欧美中心主义叙事。他提议国家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及个人都思考如何更好地应对不平等现象、与彼此及他者互动,携手共创一个真正多元化的世界,勿使全球化沦为市场扩张、霸权横行的托词与工具,让不同群体都能共享全球化果实。

    ▼从曾经的地球村展望,到如今的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呼声,关于全球化,还有什么未被论述与分析,或者说还有什么值得期待?作为全球化研究的经典论著,《想象的全球化》旨在探讨:面对全球化这样一个对一些人来说充满希望,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意为末日的未来,文化工作者可以做些什么?

    ▼《想象的全球化》的独特与重要之处在于,一,立足拉美思考全球化,消解西方叙事中心论。此书的引进无疑会给原本熟悉西方全球化理论的国内学者带来一份来自拉美的异域“惊喜”,让我们得以聆听更加丰富、多元的全球化声音。

    二,突出文化与艺术的作用,构建理解全球化想象体的诗学视角。面对难以把握、模糊不清的全球化概念,加西亚·坎克里尼认为,隐喻与叙事有助于我们跳出自己的认知框架进行想象,因而,他关注那些为填补理论和政策的缝隙和不足而形成的叙事与隐喻,那些弥补数字与预测之失真的叙事与隐喻,以及在关于移民和流亡的故事里涌现的叙事与隐喻。

    三,强调个人和群体能动性,提出实力较弱的群体也有可能利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趋势。加西亚·坎克里尼相信,只需各个主体在文化产业中不放弃对艺术的想象,在经济交流中接受政治、社会的多元化,在文化运动中开启磋商新形势,全球化便有可能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进程,使不同群体共同受益。

  • 鲍德里亚访谈录

    作者:[法] 让·鲍德里亚

    让•鲍德里亚是世界知名的后现代理论家。但在访谈者和听众面前,他又成了一位优秀的演说家,饱含热情与哲思地分享自己关于理论、现实、人生的看法。本书首次收录了涵盖他整个职业生涯的25篇访谈,时间横跨了从1968年到2008年这40年。这些访谈的主题广泛,既涉及《消费社会》《致命策略》《论诱惑》《拟像与仿真》等主要作品,也涉及他的学术生涯、美国之旅、摄影实践等丰富人生经历,更涉及他对恐怖主义等当代话题的回应。我们不仅能在本书中一窥这位学者思想生涯的全貌,亦能与这样一位真挚而深刻的老友对话。这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报纸、杂志和期刊中的访谈,可能是世界上最宝贵、最生动的鲍德里亚思想录。

    — 关于本书 —

    ☆是访谈,更是人生游记

    ☆25篇真挚而深刻的访谈,40年批判而追寻的人生

    — 关于作者让·鲍德里亚 —

    ☆社会思想大师,后现代主义的牧师,知识的恐怖主义者

    ☆农民心灵的群山之子,炙手可热的学术之星,踏上旅途的流浪之人

    ☆深邃冷静的批判者,真挚幽默的受访人,人生长河的舟上客

    — 编辑推荐 —

    鲍德里亚是一位深邃冷静的批判者,更是一位真挚幽默的受访人,一位人生长河的舟上客。

    作为批判者的他已为我们所熟知:他运用拟像、仿真、诱惑等概念,揭示了后现代世界中现实消失后的虚拟、冷漠和空无。当我们失去了独有的特性,失去了主体的感觉,他自己则把这种冷漠和空无作为策略,以便看到真正在运作的形式的浮现。这是他所独有的乐观主义。

    作为农民之子,他继承了慵懒和反抗的习性。他没有走上一条十分传统的学术道路,亦在学院中拒绝知识分子的角色和立场。他开始玩跨界,玩摄影,又因一场心灵之旅在大洋彼岸声名鹊起,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偶像。“二十岁时是啪嗒学家,四十岁时是乌托邦主义者,五十岁时跨界,六十岁时成为病毒的与转义的。这就是我的整个故事。”

    而这40年来的思想和人生,都由这位后现代大师在这25篇访谈中对你娓娓道来。

  • 精神病学的权力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

    米歇尔·福柯的《精神病学的权力》课程,既延续了《古典时代疯狂史》中对精神病人与非精神病人的区分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计划:绘制一个精神病学的谱系、一个它所构成的“权力—知识”形式的谱系。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可能从关于精神病的医学知识出发,因为这种知识在实践中是无法操作的。我们只能从皮内尔、夏尔科等精神病学家围绕着精神病治疗所组织的各种权力配置和技术出发,来解释对精神病的验证问题。精神病学的诞生,并不是因为对精神病的认知有了新的进步,而是强加各种惩戒装置的结果。

    福柯经常质疑精神病学家话语的虚妄,而这却在当代的司法鉴定中仍然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精神病学的权力》仍旧继续着人文“科学”考古学的计划。

    19世纪末,在神经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之间散布着对疯癫的双重的“去精神病化”。课程的内容终止于此。但米歇尔·福柯所撰写的课程概要,包含了他没有时间在这门课上要阐发的精华。因而甚至可以说,《精神病学的权力》提出了一个成为“1960年代”标志的反精神病学运动的谱系。

  • 不被定义的女性

    作者:马晓韵

    当女性从种种“定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之时,男性将一并自由。

    TED演讲人给女性的内在觉醒之书,抛开患得患失,体验人生不同可能。

    大胆地争取,踏实地付出,洒脱地接受!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个女性社会角色发生着巨大变革的时代。现代的女性,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发展自我的机会,但我们既不能复制男性,又无法沿袭母亲祖母的经验。该成为怎样的女性,我们缺少范本。

    很多女性依旧被限定在各种规则里——总在默默努力,焦虑自己不够聪明、漂亮、贤惠、独立;在很多场合用听代替说,有意无意隐藏起自己的想法;即便拥有足够的能力,却也很少去挑战什么。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诠释了集体潜意识对女性的影响,从女性心理困惑、自我、爱与关系、工作事业、疗愈五个维度出发,陪伴我们慢慢告别那些限制人生可能性的规则,走出既定的人生脚本,战胜前进过程中内心的恐惧和冲突,拥有向生命深处发展的自由和活出自我的勇气。

    每一位女性,都可以在这本书中看见自己,找到共鸣。愿读罢本书的你,可以学会倾听内在真实的声音,并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为你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有选择权、可以靠自己定义自己的人生的。

    你可以付出、牺牲、追求事业,也可以面对得失、承认脆弱、投入家庭,无论你选择的是什么,都应该是你自己的选择。

    ◆ 编辑推荐 ◆

    1. 现代的女性,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发展自我的机会,但我们既不能复制男性,又无法沿袭母亲祖母的经验。该成为怎样的女性,我们缺少范本。

    2.TEDx演讲《为什么中国女性会隐藏自己的力量》演讲人马晓韵博士,为现代女性量身打造。

    3.当我不扮演谁的女儿、谁的爱人、谁的母亲、谁的员工时,我到底是谁?抛开患得患失,你其实永远都有下一个想要完成的梦想!

    4.当代女性的内在觉醒:

    “在博士、司机、高管前加个‘女’字,怎么听都是贬义”;

    “女性的事业心不可信,结婚有孩子就回归家庭了”;

    “男人不喜欢女强人,男人需要的是小鸟依人”;

    “我敢在数千人面前演讲,却不敢跟男友提一个要求”;

    ……

    身为女性,我们听过太多来自社会的限制的声音,

    以至于女性每次想要突破自己时,

    脑海里都会冒出一个声音——“一个女孩子,差不多得了”。

    如果你的人生没有观众,你想成为怎样的自己?

    当你从一个惴惴不安的小女孩,变成一个饱满地体验着人生的成熟女性时,蓦然回首,一切的束缚,都是救赎。

  • 哲学如何塑造了我

    作者:[英国] 布莱恩·麦基

    这是麦基与哲学和哲学家交往相逢的亲历故事。以思想自传的方式讲述自己对哲学的探索、领悟与洞见,不仅生动鲜活而且极具启发性。作为哲学家、政治家、媒体主持人和小说家,麦基秉持“将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的理想,并最终成就了自己精彩而丰沛的人生。——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一位非凡哲学家的真挚告白

    一段穿越西方哲学的精彩旅程

    刘擎教授特别推荐

    --

    在这部极具感染力而又令人振奋的论著中,布莱恩•麦基讲述了他自己发现哲学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哲学栩栩如生,而且让哲学与人生紧密相关。他将哲学的基础描述为一些与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在本质有关的问题,而不是一些在哲学家的作品中呈现的问题。日常生活的经验激发了如下讨论,即为什么经过数个世纪,某些特定的哲学问题仍然持续地令我们的心智感到困扰。

    麦基的回忆录追随的是他人生的历程,因此,哲学问题与哲学家是按照他与之相遇的次序,而不是按照哲学史的年代次序来讨论的。作者把从前苏格拉底时期到20世纪的所有伟大哲学家都介绍给我们,其中还包括本书作者熟识的两位最伟大的当代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与卡尔•波普尔。

    《哲学如何塑造了我》以极富个性的方式、严谨的逻辑与酣畅的文笔,澄清了某些有时显得晦涩的哲学主题,麦基向那些认为哲学或许难以接近的读者揭示了哲学的丰富内涵。

  • 清代后妃杂识

    作者:王冕森

    本书以清代后妃为对象,立足官书档案展开研究。上部梳理清代与后妃相关的各项制度,并讨论清代后妃的生活状态;下部整理和考辨清代列帝后妃的人物信息。本书构建了关于清代后妃日常的初步框架,以便今人深入讨论。

  • 宋型国家历史的演进

    作者:李华瑞

    一部李华瑞教授关于宋史研究的全新力作。

    李华瑞教授近年来提出“宋型国家”的概念,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宋代国家类型的鲜明特色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本书围绕“宋型国家”呈现的“守内虚外”、奉行养兵政策、“崇文抑武”的三大特征,全面系统叙写两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对宗教信仰、妇女生活与地位等也有专章论述。

    作为一部全新的宋代历史著作,本书是作者几十年宋史研究与教学的结晶,兼具学术性及普及性,既可供专业读者参考,又可供历史爱好者品读。

  • 这是真的吗

    作者:【美】乔尔·贝斯特

    避免成为乌合之众的关键,在于对现象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而对现象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关键,在于评判证据。

    证据的证明力强弱决定着一个观点的可信度。作为一套评估证据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是一项可以通过练习熟能生巧的技能。

    《这是真的吗》聚焦社会学领域,从批判性思维论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开始,着重阐释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观点进行思考和判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缺陷的论证、因对世界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认知偏差、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导致的理解偏差、由于证据的无效性导致的推理谬误,以及由观点发表者个人偏见造成的认知局限等主题的论述,帮助读者掌握对观点展开批判性思考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避免成为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 一起品尝法国

    作者:[法] 法兰索瓦芮吉·高帝

    纸上的法国美食博物馆

    美食历史、文学轶闻、食材产地和独家食谱

    “色、香、味”俱全,让你读得津津有味、看得饥肠辘辘

    ◎ 编辑推荐

    法国人对于吃,到底能有多执着?

    他们为长棍面包制定了特别的法规,一份可颂面团要有 730层;逃亡中的国王为了一块布里奶酪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被 誉为“文坛火枪手”的著名作家大仲马,终其一生钻研烹饪艺术,《美食大词典》成为其临终之作。

    350个主题、1250种美味、375道食谱、260张美食地图,425页垂涎欲滴的可口文字,数不尽的插绘、地址、小贴士和趣闻逸事一起仔细咀嚼法国的文化与美味。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法国美食文化的一次深度巡礼。为了一窥法国美食的精髓,作者秉持法国人对美食毫不妥协的精神,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拜访不同领域的专家,请教各种关于法国本土美食的话题,包括主持人、记者、料理职人、厨师、面包师、历史学者、侍酒师、画家、摄影师、漫画家,以及普通法国人家。书中不仅有独特的法式美味和料理技艺,还有令人大开眼界的食材历史和逸闻趣事。翻开这本书,让140余位与美食密不可分的法国人,为您详细盘点法国的美食资产。

    ◎ 名人推荐

    一部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法国美食风情纪录片,在二维画面与三维想象之间碰撞出四维味道,一场跳脱于传统美食类书籍的感官旅行。

    —— 王宽,美食节目导演、鲸鱼先生吃东西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