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神学

  • 死·永生·上帝

    作者:(德)舍勒

    现代人已经不再相信永生,不再相信一种永生对死的克服。但无论在何处,只要死本身没有以一种直接形式而被给予,只要死之邻近仅仅是作为一种偶尔浮现出来的、合乎判断的知识而被给予,那么,在那里,关于在永生中克服死的理念必然会渐趋淡薄。现代人不看重永生,这主要是因为,它根本上否定死之核心和本质。
  • 人是谁

    作者:A·J·赫舍尔

    现代社会与人 : 名著译丛
  • 重返理性

    作者:(美国)凯利·詹姆斯·克拉克

    本书旨在阐述证据主义者的双重缺陷。我认为信仰上帝的证据确凿,虽然不见得会被证据主义的反对者或福音派的护教家接受。更主要的是,我要指出,当证据主义声称人需要证据来维系对上帝的信仰时,他们完全错了。我们需要的只是关于合理性的全新观念,一种对宗教信仰更包容的观念。让我们远离启蒙运动的毒害,重返理性。 本书没有回答哲学的专业技术问题,而是要介绍当代关于理性与信仰之间关系这个哲学命题方面的一些激动人心的进展。
  • 哲学片段

    作者:[丹麦]克尔凯郭尔

    丹麦哲人克尔凯郭尔在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20世纪的哲学、神学、文学均有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的持久效力并不仅限于由生存哲学、辩证神学和生存神学来概括或衡量。该书在知识与信仰、苏格拉底遗训与福音书之间的紧张中展开思想论辩,力图确立新的思想认知——信仰、新的思想预设——罪的意识、新的思想决断——瞬间和新的思想之师——在时间中显现的上帝。
  • 旷野呼告 无根据颂

    作者:(俄)列夫・舍斯托夫

    本卷包括《旷野呼告(克尔凯郭尔与存在哲学)》与《无根据颂》两部分:在《旷野呼告》中,舍斯托夫始终把自我堕入绝望之境的克尔凯郭尔的呼告,作为自己的思考的引导,或者说是一种映衬背景声。舍斯托夫始终将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考比拟为“旷野的呼告“,恰恰在于他认识到一个偏离哲学正统轨道的思考境界。他们在旷野上赤裸着身体,踯躅徘徊,成了一个思想的乞丐。绝望是他们手中的扶杖。《无根据颂》是舍斯托夫的早期作品,大约是1903年开始撰写,1905年在彼得堡出版。它当曾以其格言体形式、犀利的观点引起轰动。本书是一本打破以逻辑关联、成熟体系面貌出现的书,强调的是人的奇思异想。无需逻辑连贯性,无需根据,无需概念,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矛盾及对传统的破坏。
  • 诺斯替宗教

    作者:汉斯·约纳斯

    中译木导读 初版前言 再版前言 第三次印刷按语 第一章 导论:希腊文化的东方与西方 第一部分 诺斯替文献——主要教义与象征性语言 第二章 诺斯的含义与诺斯替运动的范围 第三章 诺斯替意象与象征性语言 第二部分 诺斯替思想体系 第四章 西门·马古 第五章 《珍珠之歌》 第六章 创造世界的天使;《马克安福音》 第七章 赫尔墨斯的《波依曼德拉》 第八章 瓦伦廷派的思辨 第九章 摩尼论创造、世界历史与拯救 第三部分 诺斯替主义与古典精神 第十章 希腊与诺斯替评价中的宇宙 第十一章 希腊与诺斯替学说中的美德与灵魂 第十二章 诺斯替主义领域的最新发现 第十三章 跋:诺斯替主义、虚无主义与存在主义 订正与补充 文献书目 补充文献书目 索引
  • 论存在者与本质

    作者:托马斯·阿奎那

    该著由“引言”与六章正文组成。 “引言”针对西方哲学逻辑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哲学传统,发挥亚里士多德和阿维森纳的思想,强调区分逻辑学与本体论,强调区分本质概念和存在概念的本体论和实存论性质。 第一章“存在者与本质这两个词的普遍意义”提出了从现实存在者出发达到事物本质的认知路线(与其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相呼应,并为之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作为在复合实体中所发现的本质”一方面强调物质实体的本质并非如柏拉图主义所言,仅仅由形式构成,而是由形式和质料组合而成;另一方面又强调了质料乃物质实体个体化原则(individuationis principium)。 第三章“本质与属相、种相和种差的关系”针对希腊哲学将属相、种相等逻辑概念理解为本质的逻辑中心主义路线,强调指出属相和种相并非物质事物的本质本身,它们是由“理智活动”完成的,是作为“在理智中所具有的存在本身生发出来的偶性”相关于本质的。 第四章“作为在脱离质料的实体中所发现的本质”讨论了区别于物质实体的精神实体(如天使等)的本质不是由质料与形式复合而成的,而是单单由形式构成的。进一步强调了在受造物中存在与本质相区别的原则。(这是阿奎那对西方哲学史是一项基本贡献,至现代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作了铺垫。) 第五章“在不同存在者中所发现的本质”和“作为在偶性中所发现的本质”,突出强调了上帝的本质特征在于“单纯性”:A,上帝既没有质料也没有偶性;B,上帝的本质即存在。由于A,上帝的本质区别于物质实体;由于B,上帝的本质区别于精神实体。并且,既然无论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其存在都是“由他存在”而非“自己存在”,从而也就通过对本质学说的讨论深层次地论证了存在即活动或创造活动这一重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公式,而且也为基督宗教神学的创世学说作了理论铺垫。 该著是阿奎那哲学和神学著作中最具形而上学意蕴的著作,在西方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正因为如此,该著历来受到学术界和出版界的高度重视。 当今西方出版界有三个较为流行的英文译本:(1)Armand Maurer译本;(2)Joseph Bobik译本;(3)George G. Leckie译本。 可以说,研究阿奎那的哲学和神学,不研究此书便很难上升到其理论制高点。
  • 剩余的时间

    作者:[意]乔治•阿甘本

    首部国内正式出版的阿甘本著作 当代最具挑战性的思想家 对最有影响力的圣经书卷的独特解读 搞清楚一个词在历史上每个时期的语义并不简单,特别是像保罗书信这类文本中的词语,它们本身的语义史与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完全交融在了一起,与西方文化决定性的中断和延续交融在了一起。 ——阿甘本 《罗马书》对教会影响至钜:奥古斯丁、加尔文、马丁•路德等人都深受它的启示。“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阿甘本——当今欧美学术界的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对《罗马书》首句的逐字解读中,试图谨慎地辨明那些经由历代神学探讨、翻译、注释后被强加到原初文本中的东西,将文本重置于早期的犹太弥赛亚主义背景(即“犹太—基督教”背景)下,指出它们是“西方传统中具有奠基性质的弥赛亚主义文本”。 这一对弥赛亚主义的哲学性探究还联系到了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通过仔细解读、对比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与保罗书信,阿甘本洞悉到两者间有许多未曾发现的惊人相似之处。
  • 论三位一体

    作者:奥古斯丁

    《论三位一体》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神哲学著作之一,是从上帝三位一体自身的角度来讲神人关系,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不可分割,同其一个实体。其中后八卷关于“人是三位一体的形象”的心智结构的讨论,无论是在西方神学史上,还是在哲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当代西方的许多的哲学史家,都从这后八卷里找到了笛卡尔及整个近现代哲学的“奥古斯丁来源”。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是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7岁入小学,12岁入文法学校,17岁到边太基就读于雄辩术学校,19岁对哲学发生了兴趣,探索善恶的来源,因而信摩尼教;从雄辩术学校毕业后,在迦太基教雄辩术达八年之久,后来又到米兰教雄辩术;33岁时,因厌弃摩尼教而改信基督教;公元396年任北非西北部的希波地方的主教;公元430年逝世。 奥古斯丁用哲学解释基督教教义,使哲学与宗教结合。他用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不死等理论解释《圣经》,并且有所发挥和创造,为基督教奠定了理论根据。因此,他所创立的基督教哲学,成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院哲学所依据的权威之一。他在《忏悔录》这部重要著作中,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对教育的一系列看法。他的教育哲学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教育的理论基础。
  • 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

    作者:〔荷兰〕斯宾诺莎

    本书分为两卷和两个附录,第一卷为“论上帝”,第二卷为“论人和属于人的东西”,附录一为“论实体、自然、上帝”,附录二为“论人的心灵。第一卷有十章内容,对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什么、上帝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卷有二十八章内容,阐明了他关于人的境况的看法,对人如何受被动感情的影响、人的理性的御用以及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人的康乐和最完善的自由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 神义论

    作者:莱布尼茨

    在一切时代,人们看到许许多多人将奉神祇(devotion)理解为种种礼仪形式,而真正的虔诚,即领悟和美德从来不是大多数人的传承和质素。对此,人们不可感到惊奇,其实这太符合人性的弱点了;我们接受外在者给予我们的印象,而内在者却要求进行一场只有少数人才有力为之的讨论。真正的虔诚在于信念和实际行动,与此相应,敬奉神祇的礼仪形式也具有双重性质,此一些人目的在于仪式性行为,彼一些人却着眼于信条。仪式近似善行,信条犹如真理的影子,或多或少在接近着纯然的领悟。所有这些礼仪形式都是值得称赞的,如果它们的发明者创造它们是为了将所摹仿者真正包含于内和表达于外的话,如果宗教仪式、教会礼节、宗教团体规定始终仿佛是为神的律法筑成的一道篱笆以使我们远离恶行、习惯于善者和熟悉美德的话。…… 《神义论》全书包括前言、绪论和正文三部分。在前言中,莱布尼茨解释了他写作《神义论》的原因和目的并描绘了全书的轮廓。正文由三部分构成:上编、中编和下编。 上编的中心内容是对一切世界中最好可能的世界的命题的论证,并在此论证的基础上辩明上帝之慈善和正义。中编论证了信仰与理性、自由与上帝的预先规定的一致。下编的论证主题是道德的恶与形体的恶,即罪与罪过。
  • 宗教与哲学的相遇

    作者:黄裕生

    《宗教与哲学的相遇: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研究》从研究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着手,着重探讨了基督教哲学为哲学开辟的新问题与新维度。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传播的过程中,与哲学相遇,两者并没有一方取代另一方,而是相互改变了对方,相互造成了影响深远的历史效应。基督教哲学便是这种历史效应的一个集中体现,它既是基督教寻求哲学理解、接受哲学追问的直接产物,也是哲学试图去理解和开显基督教教义的思想产物。
  • Knowing God

    作者:J. I. Packer

    For more than 30 years, J. I. Packer's classic book Knowing God has revealed to well over a million readers the wonder, glory and the joy of knowing God. It continues to sell in tens of thousands to Christians around the world.
  • 死论

    作者:E.云格尔

  • 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

    作者:海德格尔

    本书辑录了海德格尔的神学论文两篇和论述海德格尔与神学之关系的论文八篇。 学界讨论海德格尔与现代神学的关系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至今仍未中辍。这一关系主要不是指海德格尔神学著作的影响,而是指其哲学对当代神学的影响。 海德格尔哲学对现代神学思想已有和可能有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代神学思想的一个事件,研究这一事件的基本意义在于,可以由此搞清基督神学与现代哲学的沟通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样的进展、激发出了哪些神学的现代性问题。
  • 爱的秩序

    作者:舍勒(德)

  • “诺斯”与拯救

    作者:张新樟

    “现代性”与古代诺斯替主义之间的相似性或者隐含在现代精神中的“诺斯替主义”已经给国际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诺斯替主义时代是大历史尺度上的人类危机的典型例子,古代诺斯替主义研究对于理解现代世界由技术综合症所带来的危机也是有教益的。张新樟的专著采取历史社会形态的宏观视野与宗教心理学的微观分析相配合的进路,对整个诺斯替主义运动作整体的分析与介绍,不仅仅描写了古代诺斯替主义这种社会精神现象,而且也尝试在治疗性的分析中提供了治疗的手段。
  • 浪子回头

    作者:(荷)卢云神父

    《陶造生命系列•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讲述了半瞎、面露慈怜的父亲,伸出手,坚定温柔地拥着沧桑、衣衫褴褛的小儿子;一旁站着的是双手拘谨地交叉胸前、神色怀疑不悦的大儿子。画家伦勃朗让圣经中“浪子回头”的故事,鲜明生动地跃上画布。经过一百年,作家卢云与画作偶然相遇,开启了漫漫的心灵之旅。到底谁是真正的浪子?是挥霍浪荡的小儿子?是怀怨生气的大儿子?是你?是我?到底人的心灵深处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人如何能归回真正的家园,与父亲同享欢喜快乐?
  • 爱的意义

    作者:索洛维约夫

  •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

    作者:[德] 埃克哈特

    本书作者是中世纪德意志神学家和神秘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上帝即万物,万物即上帝;人物成物之景,人的灵性与上帝的神性是共通的。他的系列神学思想不但构成了基督教新教的理论基础,而且哲学家产生了极为深运的影响。本书包括了埃克哈特大师的主要论著,即《教海录》、《论属种的安》、《论贵人》及《讲道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