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神学

  • 基督信仰的起源

    作者:池凤桐

    本书从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宗教文化学的综合性学术角度,细致地讨论了基督教产生的文化问题。就论述的细致、涉猎的广度和著作的论幅而言,本书堪称汉语文化史研究的力作。这样的巨著,即使在欧美学界也属罕见。
  • 世界观的革命

    作者:(美) 霍菲克

    《世界观的革命》是一部观点犀利的论文集,作者都是顶尖的学者,他们认识到世界观概念在理智与实践上的巨大重要性及其对人不可忽略的意义,于是对西方思想中自希腊希伯来时代,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到现代乃至后现代的世界观进行了追踪探索,分析了西方文明历史的、哲学的及文化的根源,考察了直到今天还在挑战的那些观念与运动。这部书包含了世界观入门思维所需的一切,博学而透彻,必将使有志学者获益匪浅。
  • 希特勒的十字架

    作者:欧文·路茨尔

    《希特勒的十字架》记述了在第三帝国时期,作为当时德国最重要机构之一的官方教会及其教会领袖是如何与纳粹帝国、国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流合污的。德国的教会为了自我保护不惜放弃信仰原则而对纳粹妥协,最终导致了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变成了象征着罪恶的纳粹图腾万字饰。作者从纳粹这段历史入手,分析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智状态,向读者揭示了纳粹所造成的悲剧更深的精神、思想层面的原因。那就是国家至上的思维以及教会的盲目顺从、反动政治势力与教会的邪恶联盟,这在纳粹帝国得到了极端的体现,而且受到了教会的欢迎和支持。对此,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从对纳粹时代的研究中汲取了不少对当今社会有益的教训。
  • 教皇与银行家

    作者:(美) 卡希尔

    这是关于借贷历史的一本非常有趣,甚至是引人发笑的书。一直以来,借贷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它以一种就连银行家都未曾料想到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文明。本书回顾了美国银行和借款机构的历史,包括家庭贷款和分期付款的起源,催生了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那次秘密会议,1927年国际银行家们召开的那次被认为引发了1929年金融灾难的私人会议。作者还带我们重温了全美抵押贷款协会的创建过程,第一张信用卡的诞生过程等等。最终,作者带领读者分析了最近发生的这次借贷危机。
  • 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作者:(德)卡尔·洛维特

    基督宗教的歷史有社會和學術兩個層面。社會層面是基督教會的形成和發展史;學術層面是基督信理在神學、哲學、倫理思想、文學藝術中的表達。這兩個層面盡管有關聯,仍各具不同的形態和品質。本文庫定名為“歷代基督教學術文庫”,表明文庫公涉及基督的學術史文獻,旨在豐富漢語學術典藏,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與認識。 本書內容包括:布克哈特、馬克思、黑格爾、進步反對天意、伏爾泰、維科、波舒埃、約阿希姆、奥古斯丁、奧羅修等。
  •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

    作者:奥尔森 (Roger Olson)

    讲述基督教神学的故事 王晓朝 在我个人研究基督教的过程中,有这么两本史学类的中文译著对我的帮助是比较大的。一本是G.F.穆尔的《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另一本是威利斯顿·沃尔克的《基督教会史》(孙善玲等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今后要是再说类似的话,我可能还得数出第三本:奥尔森的《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吴瑞诚、徐成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这本译著是北大“未名译库·基督教文化译丛”中的一本。据丛书策划人的说法,“这套译丛旨在从学术的角度对基督教及其对文化的影响进行全面的介绍。”“这套译丛有两个侧重点:一方面,它将从基督教的典籍《圣经》、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稣基督、基督教的历史、基督教的教义、基督教的神学思想等方面对基督教进行尽可能全面的介绍;另一方面,它将着力于体现基督教与文化的关系,其中包括基督教对西方哲学、文学、伦理学、艺术、教育、法律等方面的影响。”(见《基督教文化译丛》总序第2页) 尽管我对基督教的历史和思想史著作有较多涉猎,但读到此书,还是有春风扑面的清新感。与我上面提到过的另外两本译著相提并论,它们尽管各有特色,但总体上可以说是“一简、一繁、一新”。《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原来的英文书名是“The Story of Christian Theology”,直译似应为《基督教神学故事》,而中译本的译名亦可称得上是贴切的,因为原作者在“引言”中指出,这里讲的故事“当然不是指杜撰的小说或者寓言,而是指‘叙事’,所以,讲述历史就是述说故事,也就是述说塑造文化、宗教与国家之人的叙事,包括他们的事件、运动、观念与生活。”(见该书引言第1页) 基督教起源于古巴勒斯坦,诞生在古罗马帝国,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基督教诞生以后很快就突破了地域和文化藩篱,逐渐扩散到全世界,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的重要宗教之一。它在西方世界曾一度高居精神思想的统治地位;时至今日,它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并且是相当一部分人精神世界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把基督教思想看作当代西方文化的底蕴,未来世界文化的重要因素是丝毫也不过分的。奥尔森的这本《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的中文简体字本的出版,能够帮助中国学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基督教及其对人类文化的深刻影响。 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但由于原著的作者有一个预设的读者对象在心中,因此在写法上并不刻板。作者在引言中说:“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为各种层次读者而写的基督教神学与思想史,基督教历史也多得无法胜数,坊间到处都买得到。本书当然不是要取代任何既有的著作,只是想要对这个著作系列提供一点新贡献。”“这本书的目标对象就是在这方面未受过启蒙教育的学生,以及有意要在历史神学上‘再充电’的教师。此外,这本书也不会冒充具有学术研究的味道,亦即根据原创性研究出崭新的见解,或提出学术辩论的提议。这本书乃是对于基督教历史神学最精彩部分的中肯调查研究,写给以前对于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连最粗浅的一点认知也付之阙如的读者。”(见该书引言第2页)我感到,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国家的读者和中国的读者对基督教历史与神学思想史的了解程度差距很大。因此,哪怕是对中国学术界,乃至于研究基督教的中国学者来说,这本书都既可以起到普及的作用,又可以起到学术研究的向导作用。 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对基督教的历史分期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在此,我综合一下学者们的观点,将基督教的历史分期简介如下,或许对读者把握基督教思想发展史的概况有所帮助。 基督教的历史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 一、古代基督教,从公元元年至公元590年,亦即从基督降生到大格里高利(Gregory the Great)。 二、中世纪基督教,从公元590年至1517年,亦即从大格里高利到宗教改革。 三、近代基督教,从公元1517年至1878年,亦即从宗教改革到现代主义兴起。 四、现代基督教,从1878年教皇利奥十三世(Leo XIII)即位至今。 由以上四个时期组成的整个基督教历史又可以分为以下十个阶段: 第一、基督的生活与使徒教会,时间上是公元元年至100年,从《圣经》中所说的基督“道成肉身”到使徒约翰之死; 第二、遭受罗马帝国迫害的基督教,从公元100年至311年,亦即从使徒约翰之死至康斯坦丁大帝(Constantine); 第三、与罗马帝国和解并处于蛮族大迁徙风暴之中的基督教,从公元311年至590年,即康士坦丁大帝至教皇格里高利一世(Pope Gregory I); 第四、在条顿人(日耳曼人,Teutonic)、凯尔特人(Celtic)和斯拉夫人(Slavonic)建立的民族国家中传播的基督教,从590年至1049年,即从格里高利一世到格里高利七世( Gregory VII Or Hildebrand); 第五、处于教皇统治下并产生经院神学(the Scholostic theology)的基督教,从1049年至1294年,即从格里高利七世到教皇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 第六、处于中世纪天主教衰落与宗教改革前酝酿时期的基督教,从1294年至1517年,即从卜尼法斯八世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 第七、处于宗教改革时期的基督教,从1517年至1648年,即从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到英国议会下令实施《基督教信纲》; 第八、处于天主教正统教义受到挑战时期的基督教,从1648年至1790年,即《基督教信纲》实施至法国大革命; 第九、处于福音在欧洲和北美复兴、基督教福音向全球传播时期的基督教,从1790年至1878年,即从法国大革命至教皇利奥十三世(Leo XIII)即位; 第十、处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基督教,从1878年至今。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的分期与基督教历史的分期大体相同,但并非完全一致。下面列出奥尔森这本书中对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的分期,读者们若能与上面的历史分期作一对照,或许能从中悟出点什么来。 第一部分:序幕,二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冲突 第二部分:换场,三世纪神学的张力与转变 第三部分:转折,三位一体之争 第四部分:插曲,基督位格之争 第五部分:分裂,东正教与天主教一分为二 第六部分:换景,经院哲学带来神学的春天 第七部分:转捩,西方教会的宗教改革与分裂 第八部分:换装,新教神学的多元论 第九部分:变奏,自由派与保守派对现代性的回应 基督教的神学是由基督教的思想家们创造的,这也就是说,先有基督教,后有基督教神学。但什么是基督教神学呢?《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的作者给出了一些解释,但却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在这个方面,笔者想结合基督教神学思想的起源多说几句。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对基督教神学思想史的理解,仅供读者参考。 历史地看,古代基督教的希腊教会和拉丁教会是《圣经》记载的基督教信仰和教会组织的直接继承者,也是后来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基督教信仰和教会组织的共有原本,它们的发展为后续各个阶段的基督教在教义、教会组织、教仪等方面奠定了基础。早期基督教教会的思想家是基督教神学的创立者。“他们认为自己是神圣的真理的揭示者,把这些真理保存在地方教会中并尽可能传播到世界上去是他们的职责。他们表现出对文学的排斥,也没有学院式的雄心,至少,此类工作不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兴趣。他们认为自己是教会的权威的教师,是基督教的哲学家,是训练有素的、受到启示的《圣经》的解释者,而《圣经》包含着上帝的拯救启示。只有按这样的思路,我们才能理解他们,研究他们。否则,他们的工作和活动就会被歪曲。这也同样适用于对他们的成就作历史的评价。”(凯本浩森:《希腊教会的教父》,第10页) 从保罗开始,基督教的思想家就已经在借助同时代的哲学术语去阐述神学学说。这是用逻辑的方式规定基督教信仰内容的最早尝试,也是神学与学问的最初联合。神学的字面含义是“关于神的学问”。基督教神学是一种由信仰所激发的理性思考。“在基督教的意义上,神学是一门关于由神揭示的宗教真理的学问。它的主题是神与神的创造物的存在和性质,以及从亚当的坠落到通过基督的以教会为中介的对人的救赎。它的内容包括所谓的关于神的自然的真理、灵魂、道德法等等,这些都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获得。神学的目标是用信仰激发的理性对这些信仰的内容进行研究,以此推进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克洛斯:《牛津基督教会辞典》,第1344页)从基督教神学的历史来看,“在天主教这里,宗教第一次获得了一种正式的教义体系。天主教这个基督教的正统教派发现了信仰与知识调和的模式。”(哈奈克:《基督教教义史》第2卷,第4页) 基督教神学的产生得益于希腊罗马哲学。早期基督教思想家使用希腊哲学去解释基督教的学说。通过世代的努力,原始基督教的经验被理性化了,基督教的主要观念有了哲学的支撑,一元论的基本立场得到确认,一种系统的基督教神学产生了。源于原始宗教与神话的希腊哲学滋养了这种新的神学,以基督教神学为自己的新成就,而它自身亦与其他希腊罗马宗教一道走向终结。最初仅仅是少数人的宗教意识的基督教神学信仰取代了希腊罗马的宗教与哲学,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主流。 基督教的思想家有许多都是从希腊罗马文化的旧阵营中杀出来的。他们带着浓厚的异教文化背景皈依了基督教。他们为基督教的信仰所慑服,但仍旧按照希腊罗马哲学的术语去理解它。这种工作有偏离基督教信仰核心的危险,但却又是基督教本土化所必需的。从基督教自身的发展来看,他们最重要的贡献是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把基督教当作一种合理的宗教展示给外部世界。他们坚持基督教一神论,批判异教的多神论。他们坚持以理解为基础的信仰,把希腊罗马哲学的一些合理因素与基督教的信仰相结合。他们从总体上抛弃了罗马帝国的主流文化,但从中汲取了一些有益于基督教的信仰的东西,然后提出了基督教文化的基本原则。通过他们的努力,基督教达到了自身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种形式的基督教征服了罗马帝国,成了中世纪历史的基础,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 基督教思想家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吸取有益于基督教文化的发展。护教士们对罗马政治的批判是迫使帝国当局改变宗教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也预告了罗马帝国的终结和基督教的胜利。基督教扫荡了希腊罗马世界中的那些异教祭仪,这是摧毁传统的希腊罗马文化的最明显的表现。他们的攻击目标是当时流行的各种形式的多神论。他们批判了异教的荒谬,从而摧毁了罗马帝国文化的根基。在他们的批判下,非基督教的各种异教逐渐消失。与此同时,基督教思想家也对当时的各种哲学展开批判,使这些哲学的虚假性和无用性暴露在世人面前。 基督教的胜利给希腊罗马世界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生活。基督教关于神、自然、人、命运、救世主的观念,基督教的组织、神职人员、公共的和私下的礼拜形式,基督教的文学、艺术和伦理都不是对其他宗教的简单复制,而是吸取了其他文化成分以后的重新创造。通过基督教与当时各种异教和哲学的冲突与融合,一种新的文化理想创造出来。它既有祭仪也有哲学。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把理解生活意义的钥匙、一套行为规范、以及一种精神性的崇拜。(上述观点详见拙著《罗马帝国文化转型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九章) 中国的宗教学研究在最近二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术界和中国民众对基督教及其神学的认识与以往相比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能够帮助中国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基督教及其神学思想,“基督教文化译丛”的策划者在中国大陆顺利地出版了这本书。而我相信,读者们也能做到“开卷有益”。
  • 简明教会历史

    作者:理查德•W•科尼什博士(Richard

    本书是对西方教会史的经典概述,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以教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为线索展开:从公元30年直到现今;从最初教会的建立,到威克利夫圣经翻译学会;从被称为“教会历史之父”的优西比乌,到“用爱挽救生命”的特里莎修女…… 本书行文简洁、主题鲜明,各篇主题选材精准,将基督教历史沿革的轮廓清晰地展现给读者。 基督教会历史有2000年之久,人物及事件繁多,关于教会史的著作大多内容比较艰深、部头太大,而本书就是一部教会史的简写本,又以历史人物为主线,避免了枯燥的历史事件叙述。 序言:理查德·W·科尼什博士 我编写《简明教会历史》、《简明神学》和《简明护教学》这三本书的初衷是相同的。我当初的想法是想帮助我的儿子们养成思考的习惯,于是,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写出了这三本书。我想既然我的儿子们在学校、教会或者青年团契都无法学到有关教会历史的内容,我就应该在这方面亲自教导他们。 与另外两本一样,这本书中每章的篇幅也是特意为那些工作繁忙的人设计的。读者可以轻松地读完每章的内容,其中没有夸大其词的地方,反映的都是历史的原貌。 这本书适合个人、青年团契以及在家里接受教会历史教育的人使用。这三本书都是一样简明易懂,读者翻阅起来既快捷又方便。我相信它不只是对高中阶段的孩子们有益,也可以使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受益。总之,我们不仅需要威克利夫创办的威克利夫圣经翻译协会,我们更需要了解教会的历史。 这本书是按照年代的顺序编写的。第一部分(公元30~313年)记录的是早期教会的历史。那时耶稣刚刚升天,教会面临着四面受敌的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4世纪早期,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时为止。第二部分(公元313~590年)记录的是教会如何在持守先辈信仰的基础上得到极大的发展。第三部分(公元590~1054年)记录了教会的强盛与合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罗马主教制度兴起的时候。这个制度的发展引发了东、西方教会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东、西方教会分离,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两个不同的宗派。第四部分(公元1054~1517年)记录了东正教和天主教(东西方两大宗派)在这一时期各自的发展。第五部分(公元1517~1563年)记录了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它对当时西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第六部分(公元1563~1648年)记录了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方社会所产生的后续影响。第七部分(公元1648~1789年)记录了人类理性主义对上帝的启示造成的危害(在某些领域内)。第八部分(公元1789~1900年)记录了宣教运动的兴起。第九和第十部分记录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隔点的20世纪及21世纪初的事件。 我在这本书中记录了近百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我的选择。我选择的人物只限于一小群拥有持久影响力的基督徒,其中有思想家、神学家、传教士、殉道者、牧师等;我选择的历史事件也只限于那些给教会带来改变的主要事件,其实除了新约的记载、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和“我外公信主了”以外,还有许多历史事件需要我们进一步去了解。这本书记载的一些历史事件虽然并非广为人知它们却曾经改变了这个世界。我们共有的属灵产业使我们每一个人从中得到造就,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在塑造着这个属灵产业。历史让我们看见,人可以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在这条改变世界的道路上,有许多人走在我们前面。我希望《简明教会历史》这本书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挖掘我们所拥有的属灵遗产,并在这份产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牧师推荐: “本书极适合那些生活节奏很快的人阅读。作者以简单实用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教会历史上近百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和许多重要的事件。大力推荐!”——汉克·法里斯,主任牧师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供了近百个短小的剪辑,每个剪辑都自成一体,其中的教训清晰明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些剪辑促使读者愿意更多地了解教会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故事,而那些正是我们宝贵的属灵产业。” ——唐纳德·范白恩,教授
  • 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作者:(德)卡尔·洛维特

    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这决定了本书论述的范围。“历史哲学”这一用法,一般认为开始于伏尔泰和启蒙运动,伴随而起的,是近代的理性史学,它充满了摆脱束缚的愉悦,自以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神学史观的藩篱。启蒙哲人自豪地宣告,那个带着上帝的启示和末世的地狱景象的历史已经被抛进了垃圾堆,“新的历史”已经开始,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自由地构建心目中的历史图式。现在我们所说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从其本身的完整意义上讲,进入了自觉的形态。启蒙以降,众多历史哲学家如孔多塞,孔德,黑格尔,马克思,布克哈特,斯宾格勒接连粉墨登场,一台接着一台地唱着伏尔泰定下基调的老戏。 洛维特在书的开始就直指这种“历史哲学”的本质,即“以一个原则为导线,系统地解释世界历史,借助于这一原则,历史的事件和序列获得了关联,并且与一种终极意义联系起来”。进而他敏锐地指出,“如果这样理解,则一切历史哲学都毫无例外地依赖于神学,即依赖于把历史看作救赎历史的神学解释”,而这本书的目的则在于阐明“现代的历史哲学发源自《圣经》中对某种践履的信仰,终结于末世论典范的世俗化。”
  • 基督教史纲

    作者:游斌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继承了历史写作“左图右史”的传统,并考虑到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运用文化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强调从地理的角度理解宗教的传布。全书共有80幅基督教历史地图,配合正文的历史叙事与分析,使读者对基督教的文化时空形成直观的了解,增强读者的历史现场感。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以基督教与西方社会文化的关系为主线,以专题的讲解带动对基督教的原理性分析。全书共分为六编,60个专题,既独自成题又彼此连贯,点、线、面相互呼应,勾勒出简洁明了的历史脉络,白描式地叙述基督教与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专题的选择上,《基督教史纲(插图本)》注意“直通”与“横通”的结合,集中分析基督教对社会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义、思想、制度和事件,揭示基督教与文化、思想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使读者得以了解基督教的特殊内涵、影响社会的方式、与其他文化要素的内在关联等。 《基督教史纲(插图本)》把基督教史置于世界民族史的框架之中,从基督教与以色列民族、欧洲民族、世界民族的关系的角度来写基督教史,使读者在了解基督教历史的同时,也可总结宗教与民族之间的一般性关系。
  • 基督教会史

    作者:[美] 布鲁斯·L. 雪莱

    基督教会史(第3版),ISBN:9787208106598,作者:(美)雪莱 著,刘平 译
  • 基督教会史

    作者:[美]威利斯顿•沃尔克(Willisto

  • 神的历史(修订版)

    作者:[英] 凯伦·阿姆斯特朗

    这是一本关于世界三大宗教历史的书。作者以她切身的宗教修持体验和渊博的宗教史知识,试图在对照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神观念演变的基础上,重新反省检讨西方这各代表终极真实与意义的符号。 在过去四千年人类历史中的功过得失,并唤起有识之士,共同思考她对当前普遍弥漫着深沉无意义感的世俗社会,所能提供的拨乱反正之道。 作者客观处理的这个题材的写作态度,兼容并蓄的照顾到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次级团体的关怀,企图以相对客观的人文主义观点,把绝对超越的一神观念,当成是人类历史经验来考察的构思。
  • 教会史

    作者:(古罗马)优西比乌

    《教会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教会史,在史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该书试图重现从使徒时代到公元324 年这三个世纪的教会历史。全书共十卷,第一卷记载耶稣基督的生平;第二至第七卷叙述从基督教产生一直到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上台的时期;第八卷记述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对基督教的大逼迫;第九卷记载了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西方的胜利和马克西敏在东方的再次逼迫;最后一卷记述了教会获得宽容、和平以及罗马帝国支持的历史过程。 优西比乌的《教会史》是了解早期教会和罗马帝国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该书不仅提供了早期教会史重要的历史资料,而且为教会史的写作立下了一种典范。这部著作使优西比乌跻身于约瑟夫、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伟大的历史学家之列。 目 录 中译本导言 引言 第一卷耶稣其人其事 从奥古斯都到提庇留 评注:优西比乌论耶稣 第二卷众使徒 从提庇留到尼禄 评注:优西比乌论众使徒 第三卷传道与迫害 从加尔巴到图拉真 评注:优西比乌的资料来源 第四卷主教、作品与殉道 从图拉真到马可·奥勒留 评注:信仰的捍卫者与辱没者 第五卷西部英雄与东部异端 从马可·奥勒留到塞普蒂默斯·塞维鲁斯 评注:基督徒的苦难与申辩 第六卷奥利金与亚历山大的暴行 从塞普蒂默斯·塞维鲁斯到德西乌斯 评注:优西比乌的视野 第七卷狄奥尼修斯与异议者 从加鲁斯到戴克里先 评注:亚历山大的狄奥尼修斯 第八卷大迫害 从戴克里先到加勒里乌斯 评注:四位皇帝 第九卷大解放 马克西敏、马克森狄和君士坦丁 评注:迫害的终结? 第十卷君士坦丁与和平 评注:优西比乌与君士坦丁 附录1优西比乌对约瑟夫之耶稣记载的征引 附录2皇帝和主教更替年表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基督教会史

    作者:(美)布鲁斯·雪莱

    基督教会史(第二版),ISBN:9787301067086,作者:(美)布鲁斯·雪莱(Bruce Shelley)著;刘平译
  • 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

    作者:(美)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本书是作者为现代民主进行辩护和捍卫的一本深沉而澎湃的经典。 •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光明之子们空有美好的理想,却缺乏实践的聪明,黑暗之子虽然有处世的聪明,却有个人疯狂的野心。作者在书中揭示了把人类福祉作为目标的光明之子在实践中幼稚和危险,警示人们提防黑暗之子对光明之子的理想的利用。 •作者认为当代光明之子的最大任务就是创建一个真正的全人类的生活共同体——世界大同。但这或许也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在朝这这个方向努力的过程中,光明之子不但要克服自己的盲目和冲动,还要克服黑暗之子的引诱和篡夺,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保护并且提升社会的民主。
  • 致死的疾病

    作者:[丹]索伦·克尔凯郭尔

    本书是索伦•克尔凯郭尔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克氏试图通过与黑格尔不同的方式来揭示人的真实经验,特别是朝向信仰的生存体验中的超概念维度,以避免思辨理性的抽象普遍性,达到基督教信仰所要求的独一无二的或个人的具体性和除基督教之外再无真实依凭的生存境况。正是在此层面上,克氏在该书中详细讨论了个体生存状态中的绝望形态、罪与信仰之关系以及如何从绝望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信仰。
  • 诸神的面具

    作者:提姆‧凱樂 (Timothy Kelle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Twilight of the Idols)里说:“在这世界上的偶像比真实的事物还多。”许多人把信心寄托在成功、金钱、爱情,和所谓的美好人生上,相信这些就是通往快乐的钥匙。近年来的经济崩溃,让人重新深思这些事物的意义。提姆‧凯乐《诸神的面具》一书中指出,我们错把这些美好事物当作神,然而事实上它们并不能解决我们真正的需要。只有那独一的真神上帝能满足人心的渴望,而现在正是初次认识祂或再次与祂相遇的最好时机。
  • 古希腊语(新约)教程[1-3卷]

    作者:黄锡木

    本书诗国内第一本以华人为对象,以汉语编撰的新约希腊语教程。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为基础语法和运用,并在附卷中有系统的和较为完整的介绍新约希腊语言的词形变化,第二、三卷则由词汇指南和原文辅读构成。 全书内容翔实、讲解充分、图表丰富、编排有序、练习完善、附录齐备,构成了一份完整的新约希腊语语言学习体系,是一本上乘的语言教材。
  • 坎贝尔生活美学

    作者:[美]戴安娜•奥斯本(Diane K.O

    本书是一本开启神圣灵魂世界的生命之钥,教你在永无止尽艰难生活中获得心灵的深度觉醒与狂喜,完成圆满平衡人生的书。同时,这也是一本细腻的文集,是以爱心与关怀的巧思精选而成,他会丰富、提升、并启发每一位接触本书的读者。 本书围绕几项人类永续关怀的重要主题展开:世俗生活的挑战,心灵觉醒的过程,觉醒过程中的挣扎,以及神圣生活的艺术。第一部分由“在生命的磁场中”格言式的精神智慧开场,引领读者进入“俗世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发掘闪动的精神之光,然后更进一步提升到超世俗的终极“觉醒”境地,最后再以回归尘世的“神圣生活”作结,使精神生活得到平衡圆满的发展。 在这本书中,坎贝尔以说故事的方式兼容并蓄将神话拉入我们的生活之中。他除了旁征博引其出身背景的西方宗教及神话传统外,也广泛涉及印地安神话、东方的佛教、印度教、日本文化,甚至伊斯兰文化、埃及神话。最难得的是,他能够将这些神话故事溶入日常生活中,以浅显优美的语言赋予它们心理和实存的意义,这些令人会心微笑的生动故事全书俯拾即是。例如,圣母玛利亚显灵替苦女抹地、观世音菩萨化现教化众生等等,只是众多发人深省故事的一小部分而已。 读者可以从中沐浴精神之光,了解心灵的深度,与坎贝尔交换神奇而让人狂喜的故事,学会在当下展开新的生命,活在狂喜之境。 [编辑推荐] 坎贝尔,拯救人类心灵的神话学大师、西方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师、影响披头士、猫王、迈克•杰克逊、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罗琳、乔布斯、奥巴马的精神导师。 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把生命之钥,开启普通人的神圣灵魂世界。 重构你关于世俗生活各个层面(金钱、地位、婚姻、爱情等)的思维,教你愉悦的参与所有苦难,欣喜地活在无常之中。 尘世普通人的觉醒重生路。读者虽然身在尘世之中,但在书中充满智慧的话语中可以沐浴精神之光,了解心灵的深度,交换神奇而让人狂喜的故事。 广泛涉猎印第安神话、东方的佛教、印度教、日本文化,甚至伊斯兰文化、埃及神话,发人深省又让人会心微笑的生动故事俯拾皆是。 湛庐文化出品。
  •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

    作者:刘小枫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站在个体信仰的立场上,对西方20世纪基督教的思想传统表达一种个体言说,20年前一问世,即被誉为国内第一部对西方大思想家解读的经典式基本读物,畅销学界,不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更重要的是开启了汉语基督教研究之现代研究。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全书以人物为纲,梳理20世纪最重要的基督教思想家,涉及俄国的舍斯托夫、瑞士的卡尔?巴特、德国的舍勒、布尔特曼、朋霍费尔、默茨、海德格尔、卡尔?拉纳、莫尔特曼、瑞士的汉斯?昆、巴尔塔萨、法国的西蒙娜?薇依、美国的尼布尔等,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的个体信仰和东方学人的立场,表达一种自己对生命、对自然、对人生的“真”的直面思虑和独到理解,在解读式介绍的背后,始终坦露着“中国问题”思想的意识。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全书文笔优美流畅,作者择史上思想家的关键思想,重要著作,核心问题,次第从容道来,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知人论世,见微知义,极见作者的学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