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明史

  • 小天命

    作者:[美]施珊珊

    【编辑推荐】

    ★民与官的博弈、地方与中央的对抗,一部“自下而上”的明朝政治史;

    ★由生祠切入,描绘专制皇权下,明朝真实而复杂的政治生态;

    ★从大量碑文、方志与文集中,发掘中国政治生态、神灵信仰、儒家思想之间的复杂互动,展现平民的“反叛”与对抗。

    【内容简介】

    在传统认知中,明朝封建专制高度强化,平民基本没有政治话语权,只能保持“绝对臣服”的姿态。本书借由对生祠理论与实践的考察,挑战了这一偏见——在明朝专制集权的土壤中,生长着另一套政治模式:地方官受命于皇帝,并由平民决定其价值,平民借此实现政治参与。而生祠,正是平民获得政治话语权的工具。

    与“天子受命于天”相对应,作者将这一模式称为“小天命”,其背后是政治生态、神灵信仰、儒家思想之间复杂的互动。平民以立碑立祠的传统“绑架”地方官,用“孝道”掩饰生祠中的利益交换。生祠成为利益杠杆,地方官“多施惠政”以换取晋升的政治资本,百姓立生祠换取官员为当地利益服务,抵抗朝廷的苛政。以生祠为纽带的官员—平民利益体,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平衡。平民对地方官员的认可有助于提升朝廷的声誉,为中央反对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滥用皇权的原则立场代言。

    本书首次将生祠置于明代的政治和信仰之间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碑刻记录、地方方志和文人文集,考察了生祠制度,阐发了对明代政治与思想体系的思考。

    【媒体推荐】

    在这本详细研究明朝在世官员祭祀活动的书中,施珊珊展示了以自己的方式研究明朝政治史的非凡知识价值。她的方法论展现了如何摆脱二元分析框架并从明朝的混乱中学习。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宗教研究学者都将从她的案例研究、历史洞察力和理论化的努力中受益匪浅。

    ——《中国研究书评》

    在这部重要而优雅的研究著作中,施珊珊挖掘、整理了隐藏在明史资料中的“生祠”史,她挑战了一些“世人皆知”的观念,让每个读者重新思考一些非常深刻的问题:我们对明朝的理解,它的神圣性,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表达。她超越了二元对立式的历史叙事,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更加复杂、丰富,从根本上讲更加可信的明朝。

    ——《明史研究》

  • 易代

    作者:周绚隆

    明清之际,从嘉定士人的死生弃用看个体人物的命运如何嵌入易代大历史。

    【内容介绍】

    明清易代,是一个生命与历史紧密交织着的沉重话题。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取舍之际,各人的考虑永远是不同的。太平年代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乱世人的心情。但我们必须要明白,承平之世写道德文章易,危难之际行杀身成仁难。这是读书人最易忽略的问题。时势既能造英雄,有时也会成为人性的镜子,照出人类的复杂和一些人的尴尬。

    本书从《侯岐曾日记》着手,讲述了明清易代之际,以侯岐曾家族及亲友为代表的嘉定文人群体的心态和事迹。全书共分八章,每章择取一个或几个主人翁,分别讲述了其在易代之际的个体遭遇,意在为《日记》中出现的诸多人物立传,并由此深入探讨朝代鼎革之际,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夏完淳、陈子龙、侯峒曾、侯岐曾、陆元辅等士人的生死选择、遗民心态以及女眷的遭遇、师友仆人的行止等充满戏剧性和张力的诸多历史问题,还原了大变局中小人物的人生遭际和价值选择。

    【名家推荐】

    《易代》想写的不仅是侯岐曾一人的生命史,也是嘉定侯氏一家的生命史,进而呈现一种处于传续和裂变过程的社会生命史。这种写法与林耀华的 《金翼》有相似之处,亦可谓之曰 “生命传记法”。

    ——张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主要著作有:《宋代范浚及其宗族考论》、《清代杨沂孙家族研究》、《莫友芝年谱长编》等

    《易代》从侯岐曾、夏完淳或者陆元辅们的经历写来,每个人的声音和立场交会起来,往往打破了一些原有的“定见”。书中对历史人物模糊行为的细辨、推究和复盘,让我们看到了在血腥暴力的时段中,各种偶然和日常理性、世俗考量的始终在场。

    ——王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主要著作有:《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漫说三言二拍》等

    【本书卖点】

    1.专家联袂推荐。著名学者张剑、王昕等于专业书评期刊发表学术书评,专文推荐;

    2.“微观史”的研究方法。本书以微观的研究视角,从日记、书信、回忆录及史志资料中再现嘉定士大夫侯岐曾及其亲友在易代之际的曲折遭际,重塑了明清江南士人及家眷死丧离乱的家国记忆。“易代”这个概念在《侯岐曾日记》中是怎么体现的?这个词所承载的沉重的家国黍离之悲是如何刺激着侯岐曾、夏完淳、侯玄汸等士人的乱后生活?侯岐曾们又是各自凭借着什么样的信念在死生、弃用的进退维谷中说服自己?为什么曾经的第一等家族在易代之后渐次凋零,终成绝响?透过本书,即可一一追索。

    3.突显“女性”的话语和立场。区别于以往的著述在书写明清之际家国离乱时几乎将视角集中放在传统士人群体之上,本书花了相当的篇幅去书写易代前后侯氏家族的女眷们如何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处境中体验人生命运的离奇。侯氏家族的年轻女眷们,在明亡之前,是“锦帏重重,时举兰亭之会;群雌粥粥,谁逊咏絮之才”;明亡之后,则是“独有云和楼上月,天涯还照几人存?”家门今夕、骨肉离散之悲,可为长叹!

    4.书写生与死的剧烈张力。在生与死的决然对峙中,在追念胜国与依附新朝的矛盾中,理解易代之际士人从行止到精神的尴尬与冲突。承平文章易,危难杀身难。在多数遭际易代离乱的士人身上,见之于行动的踟蹰正是和内心的彷徨互为表里,这其实正是鼎革时期一代士人的精神写照。

    5.生动雅致的文字叙述家国历史的吊诡和个体命运的不可捉摸。《易代》通篇文字明白通澈,叙述生动,没有缠绕艰涩之感。作者既有一种放胆论文的犀利和畅快,又有与其作为文史研究者身份若合符契的谨严和克制,整合各类常见和稀见的史料,去呈现大变局下的家国历史和探微隐藏在大历史背后的个体小人物命运,以小见大,时有洞见。

    6.装帧简雅精致,用料精好,附赠精美夹页。封面设计融合了《侯岐曾日记》中的书法手稿元素,突显士人身上的文雅。内文版式设计方面则将原版单色印刷升级为四色彩印,并配合文字,对图版大小做了合理的调整,突显图文并茂,从而更适合于阅读和鉴藏。此外,我们还随书设计制作了一张正反两面彩色印刷的三折页,内容为《侯氏家庭成员信息图》及《<练川名人画像>所载侯氏家族及亲友肖像》,作为附赠品夹于书内,制作精美,值得拥有!

    【编辑推荐】

    明清易代之际,传统士人多身陷死生弃用的两难抉择,既困于道德轨范与离乱生活之间的尴尬较量,复于追念胜国与依附新朝的矛盾中进退维谷。在多数遭际易代离乱的士人身上,见之于行动的踟蹰正是和内心的彷徨互为表里,这其实正是鼎革时期一代士人的精神写照。

    承平文章易,危难杀身难。嘉定侯氏,恰恰经历了这种家国历史的吊诡和个体命运的不可捉摸:“十年往事不堪论,凭杖清樽减泪痕。独有云和楼上月,天涯还照几人存?”易代,于国于家于己,都注定是一段痛史。

  • 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

    作者:焦堃

    本书以《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为题,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晚明阳明心学流行的社会背景,以及学派中人的政治理念和活动。通过考证,本书对前人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辩驳。如针对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转向觉民行道的看法,认为王阳明的弟子群体以地方上的中下层士人,具体来说则是举人、生员为主,因而王阳明的传道路线应当归结为“觉士行道”。而在政治上,王阳明顿悟之后也并未放弃对朝廷局势的关心。“大礼议”之际,王阳明曾向其在朝的弟子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试图通过这些弟子来对政局加以引导。其讲学传道之际着眼于中下层士人之培植,也正是出于对这些弟子将来入仕之后能够挽救政治之颓势的期待。而心学所针对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政治主体的士大夫阶层自身之弊病。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此种弊病之最明显的归结,便是内阁之专权植党、排斥异己。阳明学派自阳明起便提倡士大夫分权共治的精神,其后学亦承袭了此种理念。自嘉靖以后,学派中人或抵制内阁而屡遭打击,或入主内阁而兴盛一时。进入万历后,由阁部之争而招致党争大炽,学派中虽有稍向内阁靠拢者,但终亦不能为阁中之党魁所容,余者则渐为反内阁的新生力量东林派所吸收。

  • 月满千江

    作者:狐周周

    《月满千江》是狐周周所著长篇漫画,七个故事,串起一代悲剧帝王的一生。王朝末世的裂变,兵燹处处的神州,无力回天的君王,只手遮不尽漫天烽火……往事余音袅袅,似月映湖水,千江如练。

    作品描绘的虽是旧时故事,却更聚焦小人物的命运,让历史多了一份温度。作者投入真挚情感,搜遍史料,挖掘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融入漫画故事,成就一部有温度、有感情、有生命的佳作。

    《月满千江》从普通人视角出发架构故事,采用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甚至有一种文学意味,又隐藏着莎士比亚式的戏剧冲突,环环相扣,勾人心弦。并将电影分镜等融入漫画形式,独创东方古典白描风格,且考据严谨,人物造型秀丽而雅致。时而引用诗词戏曲,嵌入画面,一咏三叹,余音袅袅。

  • 国史家事

    作者:吴滔

    有明一朝,建文朝的历史始终是一种政治禁忌。国史阙失,于是野史传说迭出,以“逊国说”、“从亡说”为主题,不断将建文朝传说推向高潮。作为连接建文出亡传说与隐遁之臣事迹的一部“奇书”——《致身录》在晚明时期横空出世。该书托名吴江黄溪史氏族人史仲彬所作,记载了随同建文帝流亡各地的二十二个臣子的坎坷经历,不仅被众多史家所采信,而且成为人们藉以凭吊建文帝的依据。随着《致身录》的广泛流传,史仲彬以介乎朝臣和粮长之间的模糊身份,相继供奉于嘉兴府和苏州府的乡贤祠,成为家族摆脱困境以及扩展文化声势的重要筹码。另一方面,史仲彬的既有履历始终受到部分文人的深刻质疑,《明史》更是将《致身录》定位为附会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致身录》绝不只是一部静态的文本,以它为依托所制造出来的各种副文本所焕发出来的巨大能量,已远远突破“是非真伪”的限定。康熙中岁,随着史氏后裔所发动的历经百余年的文本制造告一段落,“国史”与“家事”终于各安其位。

  • 十字路口的明朝

    作者:赵现海

    决定明朝历史发展方向的因素是什么?

    放眼14世纪的世界,明朝为何做出一个与其他文明不同的选择 ?

    在早期全球化历史潮流中,明朝为何错失了历史机遇?

    14世纪中期,蒙古帝国开始瓦解,拉开了世界历史新序幕。1368年,在东亚大陆上,一颗新星冉冉升起,大明王朝建立;与此同时,西欧迎来了“文艺复兴”和此后的新航路开辟;阿拉伯文明在亚欧大陆扩张势力,充当东西方贸易和文化的中介;莫斯科公国在蒙古帝国疆域的基础上,整合罗斯部落,建立起俄罗斯文明。蒙古帝国瓦解后留下的一片权力空间,四种文明开始竞逐其间,勾勒未来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推动世界近代史大幕的开启。

    与其他三种文明相比,孤处东亚的明朝,在疆域政策上,采取“内敛”取向。明朝在大体收复元朝旧疆之后,并未利用强大的国力,追随蒙古帝国的世界扩张脚步,而是重回亚洲,建立 起传统的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中华亚洲秩序”。 在世界走进近代的十字路口之时 ,明朝的这种选择错失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其他三种文明的扩张提供了历史空间,令人扼腕叹息。但是置身于历史中,便会发现明朝的选择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是地缘政治、文明传统、王朝性格综合而成的必然结果。

    作者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选取了明代历史中17个典型人物和事件,以明朝的“内敛”取向为线索,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诸层面,生动讲述了明代纷繁复杂的人与事,深刻揭示了这种繁杂图景背后的深层内涵,并指出这些人与事对明代中 国,乃至世界近代历史的深远影响。

  • 语藏集

    作者:王丁

    本书是中外关系史学者王丁的学术随笔集。内容涉及较广,概括而言,是从一些具体而微的话题看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认知和贡献。“语藏”是汉文摩尼教经典中的一个译名术语,取以名集,可示文集从语言探寻历史的方法取向特征。

  • 嘉靖帝的四季

    作者:[美] 窦德士

    汗青堂087:本书揭示了皇帝与文官系统四位最有权势的领袖的个人野心和决策议程的互动角逐。

    ★编辑推荐★

    提起嘉靖帝,很多人大概会想起高分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由陈宝国老师饰演的形象。他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

    嘉靖帝可以说是明朝的“话题之王”,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继位时爆发了『大礼议』之争,少年气盛的嘉靖帝联合张璁(张孚敬)等人,斗倒了历经两朝、根基深厚的杨廷和集团,开启了皇权强势的嘉靖时代。

    在统治初期,他意气风发,作者以春季来对应,首辅是有从龙之功的张璁。之后在嘉靖帝统治的夏、秋、冬季,嘉靖沉迷道教,夏言、严嵩、徐阶相继粉墨登场,成为首辅大臣。而徐阶为了上位,甘居严嵩之下,百般讨好,待羽翼丰满之后,取严嵩而代之,这段史实堪称政争文的典范。

    嘉靖帝在位后期常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却始终牢牢掌控着大明的朝政,精于玩弄帝王心术,试图在大臣之间平稳权力的天平,琢磨人心。

    ★内容简介★

    本书用“四季”来比喻嘉靖帝亲政之后,其漫长统治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突出标志在于不同的、强有力的首辅: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书中回顾了嘉靖帝从登基到亲政,最终大权在握的全过程,通过详细地分阶段介绍首辅与皇帝的互动:

    揭示皇帝如何与大臣合作治理国家?

    皇帝如何与成熟的行政官僚体系博弈共存?

    从而清晰地呈现了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运转特点,透视最高统治者与位极人臣者之间的关系。

    ★学者推荐★

    在本书中,作者展现了他对明代政治史料的卓越掌控力,以全景的视角呈现1522—1567年错综复杂而又变化多端的嘉靖朝政局。通过关注四位重要的首辅大臣,他厘清了16世纪中叶宫廷中动荡的政治走向,时间跨度从1520年代的大礼议直至1560年代严嵩的倒台。作者挖掘了皇帝实录,以及这一阶段影响政局的重要人物的私人笔记。他深入描述了嘉靖帝统治的四十年间,皇权与文官系统四位最有权势的领袖的个人野心和决策议程的互动角逐。本书将为明史学者提供最受欢迎的中国近代早期转型关键时期的精细资料,对中国史本科生也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肯尼斯• 哈蒙德( Kenneth Hammond),新墨西哥州大学教授

    本书为嘉靖帝和他的臣属之间的纷争提供了生动的史料支持——这种对抗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作者利用丰富的私人信件和官方文件,追溯了皇帝统治的弧线,从他匆匆忙忙、出人意料的登基,到他在礼仪、宗教和战争方面的对抗,再到他老年的暴躁和道教式的隐居。作者以他一贯的天赋写作,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有思想的、信息量大的叙述,让人愉悦。

    ——彼得• 迪特曼森(Peter Ditmanson),牛津大学伦布罗克学院教授

    嘉靖年间的权贵人物、庞大的祭祀活动和宫廷阴谋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体现。本书为明代制度史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柯丽德(Katherine Carlitz),匹兹堡大学教授

  • 吴晗讲明史

    作者:吴晗

    ★《吴晗讲明史》涵盖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以丰富详实的史料为依据,为我们真实展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脉络。

      ★《吴晗讲明史》不仅是一本历史知识读物,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我们精心编排后出版,一方面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解读明朝历史的契机,另一方面是对吴晗诚挚的纪念,纪念他为推动我国历史研究做出的贡献。

  • 戒庵老人漫笔

    作者:(明)李诩,魏连科 点校

    戒庵老人漫笔八卷,明李诩撰。 本书是明代笔记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记载了有关明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保留了宋元人和明代人物言论行事及其诗文、书信;记述了明代的社会异闻。 此书是他晚年的笔记,也间或对于学术上的问题进行了辨析,在一些问题的考订上颇有见地。
  • 玉堂丛语

    作者:[明]焦竑 撰

    《玉堂丛语:元明史料笔记》所记述的内容,许多是作者的耳闻目睹,有些采自有关人物的传状、碑铭和年谱,也有些出自文集、笔记和杂著,凡引他书,皆一一注明出处。其所引各书,有的已经亡佚,其中的史料赖以流传。这部书保存了不少有意义的真实史料,可作为研究明史的参考。 夫国家二百年来,名臣硕老,强半出自玉堂精选。以故得其寸楮双字、一事片语者,信之若著蔡,珍之若夜光。笺笺世儒,安所得全帙一荘诵乎?焦先生脑库茹纳万有,业架珍藏万卷,能裒集,更能衷裁。抽精骑於什伍,拣粹腋於衆白。都内好事者,往往祈得而梓行之,俾千古后学,不致慨我明馆阁无成书,因而补苴国史之弗备也。先生之功,于是为大。不佞粗知易者也,闻之易大畜象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德惟一耳,不多也。以不多借资于多,究 且化,多而还一,则善畜德者乎!以跻於笃实光辉之盛宁远乎!夫学者得先生所集显语一善畜 之,弘裨身心,匪浅鲜者。讵惟国典朝章、前言往行之蠡测已也。余以是窥先生裒集之深心,敢为之弁其首云。
  • 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

    作者:万明 徐英凯 著

    《万历会计录》共43卷,约百万字,超过4.5万个数据,是一部明代户部财政大型数据文献,是张居正改革攻坚阶段直接产物,也是迄今存留于世的中国古代唯一一部国家财政会计总册。本书是对《万历会计录》的首次系统整理与研究,由史学与数学学者合作十余年完成。全书首为绪论,下分三篇。主要采用了统计列表的形式,共编制表555个,图28个。第一篇整理篇全面系统整理了《万历会计录》的数据;第二篇统计篇将全部数据进行了比较、归类等统计分析;第三篇研究篇分为十章,以白银作为统一的计量标准,将原书中财政收支数据全部货币化,对全国财政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数理统计多元分析中的系统聚类分析模型,补充了原书全部阙失的卷六山东田赋数据,复原了16世纪末明代财政全貌,包括财政总量、结构与货币化比例,并有部分个案研究。研究结论是明代财政体系从以实物与力役为主向以白银货币为主全面转型,标志着中国传统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转型。
  • 明代宦官史料长编

    作者:胡丹 辑考

    本书以《明实录》中的宦官史料为骨架,广泛辑录明清政书、正史、文集、野史、笔记及传世方志、碑刻中的相关史料,共同汇成一个庞大丰满、有体有要的史料群。通过对相关记载以类相聚,使事实的原委一目了然,同时加以必要考辨,汇编为一部规模宏大、体例精严、史料丰富、考证详赡的《明代宦官史料长编》。
  • 国榷(共25册)

    作者:谈迁

    《國榷》,清代著名歷史學家談遷撰。談遷(一五九四-一六五七),字孺木,號觀若,浙江海寧人。他一生治學勤苦,著作頗多。其傳世著作有史學著作《國榷》、筆記《棗林雜俎》《棗林外索》《北遊録》、詩文集《棗林集》《棗林詩集》等。其中以《國榷》一書最爲著名。 《國榷》是一部著名的明代編年史,以編年史體例,記敘了從元溫總天曆元年朱元璋出生至南明弘光元年南明弘光帝被擒(一三二八-一六四五)共三百多年的歷史,每年按月按日編寫,史料來源主要是明朝實錄和一百多家歷史學家的著作,規模宏偉,敘事簡明,其中諸多史料極有價值,爲他書所無,是研究明代歷史重要的參考書。 本次據浙江圖書館善本部所藏四明盧氏抱經樓抄本影印。該本首尾完具,字跡清楚工整,筆法賞心悅目,是本書流傳史上一個重要的抄本。出版時我們根據底本重編了目録,原書並未標明卷數,但分卷時起迄明確,據此編定爲卷首一卷、正文七十六卷。
  • 明代地方社会礼教史丛论

    作者:赵克生

    传播朱子家礼,宣讲太祖圣谕,是明朝在地方推行的最主要的两种社会礼教形式,显示出“礼治”始终是王朝政治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受到特别强调的社会治理方式。家礼是王朝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明朝为了推广家礼,建立起多渠道、多层级的家礼传播:既有官方倡导也有民间自为,既有礼书、礼图等文本形式,亦有士人示范、指导等非文本形式。这一复杂的历史进程是以士人为主导、以学校为中心、以执礼为目标、以民间为指向的具有创造性精神的社会礼仪化过程。在理论形态上,明代士人对家礼的探讨并不是在经学探索的脉络下进行的,他们对经典礼文的征引,都是为了为己所用,进一步化经典为实用知识,并且将之与宋儒说法、时制与前例相互渗和。东山葛氏、吕坤等家礼著述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明太祖朱元璋“圣谕六言”是明朝教育民众的纲领。宣讲圣谕的活动持续有明一代,大约以嘉靖朝为分期,此前的宣讲方式可称之为“洪武模式”——里老人持铎徇道,宣诵圣谕六言。方式简单,效果不佳。后一阶段多有创新,圣谕宣讲与乡约相结合,进而出现了宗族、会社的“乡约化”趋势,宣讲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宣讲内容的深入与系统,“圣谕演绎”之学开始形成。
  • 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

    作者:彭勇

    《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以边操班军的演变为线索》内容简介:中国民族史及中国边疆地理研究是中央民族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撤销了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的历史系、社会学系,“三校”的民族史、民族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会集于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民族研究部。1956年,又创建历史系,著名蒙古史和元史专家翁独健教授担任系主任,分设民族历史和民族学两个专业方向,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吴文藻、潘光旦、林耀华、费孝通、傅乐焕、王锺翰等著名学者在系任教。20世纪50年代全体师生参加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并参加《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的编写。尔后部分教师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委托,参与整理中印、中苏、中越边界资料(包括南海诸岛资料),并负责《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部分的编绘工作。由历史系和民族研究部人员构成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的基本学术队伍,50多年来,发表了大量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民族史和边疆史地论著,编辑出版了多部有关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的文献资料。近年中央民族大学王锺翰先生主编的《中国民族史》、费孝通、陈连开等著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谭其骧主编、张锡彤等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东北卷》、谭其骧主编、张锡彤等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等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004年,中央民族大学的边疆史地研究学科被列入教育部“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建立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中心。
  • 明代史学的历程

    作者:钱茂伟

  • 刘基事迹考述

    作者:杨讷

    本书从翔实的文献资料、严谨的逻辑推理,对明代以来民间及学术界对刘基的评价进行了质疑,判定前人评价刘基的主要依据《故伯刘公行状》不仅内容多假,其作者姓名与撰写时间也属伪托,并依据史料对刘基的一生事迹重新进行评价,从而还历史以原貌。
  • 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

    作者:朱鴻林

    明太祖的思想和行事方式,深深地影響到他身後的朝政和社會發展。本書分別從明太祖的政治思想、用人風格、對道德諫諍的態度、對子孫的教育、宗教政策、民生政策等方面,闡述明太祖的治國理念及其實踐情況,並通過清朝帝王及士人對明太祖的評價,探討其影響力如何延續到清代。
  • 明史新探

    作者:南炳文

    这本论文集收入了作者1996年以来的学术文章。主要包括关于明代历史的综合性论述,关于明代文化与文献的论述,关于明代人物、社会及地方史的论述,关于明代中外关系的论述,以及关于学术界研究成就的评述等。其中部分内容涉及清史,但基本研究范围限于明一代,因而全书以《明史新探》为总名。此外,书中还收进了关于明代历史的两篇译文,附录了“我的治学经历”和“《明清史蠡测》目录”两篇文字。两篇译文与明代历史有关,是公元1996年以来本人在学术研究道路上蹒跚而行的一部分,因而收入本书之中。“我的治学经历”是2004年南开大学建校八十五周年时应校庆办公室的特别邀请而作的自我学术小结,“《明清史蠡测》目录”登载着本人于1996年春出版的第一本自选学术论文集所收文章的题目,它们一起反映着本人的治学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