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纪实

  • 京城十案

    作者:萨苏

    外国教授也敢报假案?敢情犯人会缩骨功! 380起连环强奸案竟然出自一个人——双桥老流氓,号称十八里店“飞毛腿”! 龙潭湖的无名碎尸案还得由朝鲜女人的大包说起!“人肉包子”可不是那么好吃地…… 北京警界有个警察叫“小哥”,他是被派到云南、重庆侦破特大毒案的卧底;他以身试毒、九死一生!真正的英雄,到底又有着怎样的令人感慨的结局? 功勋侦察员都什么范儿?美女警察“亨特”范儿; 公安局二处的“炮局四大姑奶奶”,能识破蛛丝马迹;别看是“教授”破案,可比“重案六组”的狠啊! 警察的丈母娘也有不靠谱的!被骗了吧……
  • 江城

    作者:[美] 彼得·海斯勒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 甘南纪事

    作者:杨显惠

    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藏区,如何负载着文化转型的重负,经历时代的遽变。 本书是著名作家杨显惠先生最新的一部作品,也是关于甘肃的系列短篇小说集的第三部。 甘肃南部和北部的自然环境差异大,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作者近年4次踏进甘南,进行文学采风活动,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素材,终以书中的12个故事记录了在甘南藏区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当地悠久而灿烂的文化、牧民特有的生活形态,以及他们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身影。
  • 四面墙

    作者:哥们儿

    不论何时何地,四面都是墙、墙、墙,即使你身自由,你心已囚。 ——题记  不可不来,不可再来。哪里有权威,哪里就有卑微。   ——墙中警句  这是一个“不能惹也不能躲的世界。”疯狂的脏话,冷酷的刑罚,牢友之间的勾心斗角……这一切给了我们一真实的监狱生活。读完《四面墙》,才真正地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了解更多。  ——黑色光明  看着《四面墙》才发现以前自己说话做事是多么的艰稚,如果早有《四面墙》中描写的比那些狗屁“办公室三十六计”“实用孙子兵法”强一万倍的生活智慧,很多事情会顺利的多……不过,我希望这里的很多生活智慧永远不会用到。  ——路八说  读着那一句句或粗俗、或精辟、或狡诈、或“直白”的对话,扁平的文字“立体”而生动,黑乎乎的方块上好像有魔法棒挥过,一幅幅声、光、影俱全的影像出现在面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竟然能够像看一部长篇电视剧那样来欣赏一部小说!  ——正将  一个人的本性,只有在黑暗之中,在绝境之中才能够体现出来。不过所谓的真实又是什么呢?《四面墙》给出了一个答案。它用一个个可以深深触及到灵魂的故事,一个人有血有肉的人物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洛天月  他的作品的含金量一点也不比那些有着深厚的“诺贝尔”情结的作品差……不关注哥们儿这亲的作家,是评论界的失职,也是评论界的失败。如果我们的文学评论懂得与时俱进,以读者为中心去展开文学批评的话,那一定要感谢哥们儿以及《四面墙》模式提供的有价值的评论资源。  ——人性的光彩  麦麦这个平凡的小人物,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知识分子,被“讲哥们儿义气”的“江湖流毒”所害,突然被投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牢笼,面对一群获罪于强奸、抢劫、杀人、偷盗的嫌疑人,面对一幕幕陌生、残酷、压抑、乖戾变态的场景,他的心灵将受到怎样的震撼、历练?他又将如何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
  • 生命如歌

    作者:[美] 特雷西·基德尔

    若你已见证了地狱的火光,是否还能用天使般的心温暖这个世界 亲人,家园,梦想,安身立命的一切…… 德奥的整个世界被一场席卷布隆迪和卢旺达的大屠杀彻底粉碎。六个月残酷的逃亡,死神无处不在,放眼所见只有血红的天地和成山的尸体。机缘巧合之下,德奥身无分文地来到了纽约。他无法与人 交流,他语言一窍不通,但他却从未忘记微笑,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尽最大努力去做任何与医学有关的事情,心心念念想要在支离破碎的祖国建立医院。 他知道自己还有温暖的心,他依然想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
  • 地下

    作者:[日]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 时间是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星期一。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晴朗的初春早晨。昨天是星期日,明天春分休息,即连休的“山谷”。也许你心想今天也休息多好。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缘由你无法请假休息。 这样,你在平日那个时刻睁开眼睛,洗脸,吃早餐,穿上西服走去车站,像往常那样钻进拥挤的地铁上班。平平常常的一如平日的清晨,人生中无从区别的普普通通的一天。 在五个化装男子将用研磨机磨尖的伞杆尖头捅进装有奇妙液体的塑料袋之前……
  • 我的老千生涯

    作者:腾飞

    一个曾经令各大地下赌场的大小赌徒、老千们闻风丧胆的职业老千,金盆洗手后对半生嗜赌的惨痛人生的自述:好奇——观看——小试——小赌——大赌到豪赌的过程,从初出茅庐的老千到老千高手,再到专门抓老千的高手,最后在悔恨、失落中退出“江湖”。大起大落的刺激人生,是一群群疯狂赌徒的众生相缩影:欺诈、争斗、圈套,输得就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光、亲情、人性,以及那些令人痛惜的美好。作者通过对亲历一个个赌场骗局的叙述,道出局中内幕劝诫读者:生手怕熟手,熟手怕高手,高手怕千手,千手怕失手,所谓十赌九骗,唯一不骗你的那次是为了钓你的鱼。
  • 中国,少了一味药

    作者:慕容雪村

    打入传销集团内部的真实记录 ——《中国,少了一味药》序言 慕容雪村 (一) 2009年末,我混进了江西上饶的一个传销团伙,在其中生活了23天。那是一个未曾经历的世界,就像《西游记》中的盘丝洞和狮驼国,或者是爱丽丝穿过兔子洞所见到的那个古怪国度,每个事都很荒谬,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生于文革,长于大陆,自以为对人间荒谬略有所知,到了上饶才知道,原来我的经验不过是豹之一斑,而荒谬的年代从未真正终结,它就在我们身边。 在那黑暗的23天,我看到善良的好人被骗子愚弄,过着悲惨的生活;我看到人们离乡背井,为一个谎言虚耗时光;看到被践踏的伦理和情感,每个人都在欺骗自己的亲人;我看到病体孱弱的老人、营养不良的青年,他们经过了邪恶的教育,越发乖张,越发贫穷,对社会怀有深深的敌意;我看到家破人亡的惨剧,也看到洗脑的严重后果。我始终在问自己:为什么一个愚蠢的把戏竟能欺骗如此多的人?为什么传销者竟敢明目张胆地行骗?为什么传销一打不绝、再打不绝、总打不绝,甚至连“政府打击”本身都成为行骗的借口? 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片适合传销的土地,这就是一个适合传销的国家。所有传销者都有相同的特点:缺乏常识,没有起码的辨别能力;急功近利,除了钱什么都不在乎;他们无知、轻信、狂热、固执,只盯着不切实际的目标,却看不见近在眉睫的事实。这是传销者的肖像,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肖像。传销是社会之病,其病灶却深埋于我们的制度和文化之中,在每个人的肌肤之中,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它就会悄悄滋长。 23天中我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现在我把它写成一本书,书中没什么过人的见识,无助于升官发财,也无助于解决家庭纠纷,只有一些平常的人、平常的事,和一些人人都该知道的家常话。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常在自己的书里写一句话:供内服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剂苦药,可以在人们心中植下清醒的抗体,帮助他们抵御传销病毒。这邪恶的瘟疫肆虐已久,世间苦无良药,但愿我能为此做点什么。 (二) 传销不算什么新鲜事,每个中国人都听过,很多人都有切肤之痛,电视、报纸连篇累牍地报道,人们听多了,见惯了,就把它当成一只烂苹果,既不问它为什么腐烂,更不在乎它烂到什么程度,轻挥手就把它丢到脚下,任它在那里彻底烂透。 这是当代中国一个公开的秘密,就在每个人眼皮底下,却从来没人能真正看清传销。传销者不了解,因为他们格式化的脑袋已经无力辨别;普通人也不了解,因为他们离得太远,而且根本就不在乎;连那些神通广大的媒体人也缺乏真正的了解,他们报道传销、拍摄传销,却永远忽视传销,谁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传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怎样洗脑?洗脑又是怎样实现的?为什么传销者竟会为了一个愚蠢的谎言如此狂热? 根据可信的统计,到2010年,中国大陆的传销者已经接近或超过一千万,这数字还在不断增长。这些人大多都是受害者,最终将一无所获,两手空空。他们经过了长期的邪恶教育,都患有程度不同的“善迟钝症”,人格扭曲、藐视道德、仇恨社会。接下来将是一个无比艰难的困局:在不远的将来,就在我们身边,将有1000万个赤贫而且走投无路的人。1000万双怨毒的眼,1000万双颤抖的手,1000万个陈胜吴广。 2009年2月28日修订的《刑法》中新增了“组织、领导传销罪”,把“传销”定义为“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活动。这个定语很长,读起来也很枯燥,是迄今为止对“传销”最权威的定义,但远远谈不上准确,“一定顺序”云云,更是说的含混而笼统,远远达不到法律所要求的精准。 这个定义所讲的“传销”还是上个世纪的事。20年间这病毒几经变异,早已不复当年的面目,现在绝大多数团伙都不提供任何商品和服务,只是单纯的欺诈和拉人头(活跃在广西等地的“纯资本运作”就是明证),在我看来,“传销”二字本身就是个错误,而且早已过时——既然没有“销”,又谈何“传销”?把“诈骗”称为“传销”,这本身就在误导民众和混淆概念。我也反对把此罪名列入“扰乱市场秩序罪”或“非法经营罪”,因为它扰乱的不仅是市场秩序,更是基本的公序良俗;它不仅骗钱,而且害人,乱人心智、坏人健康、毁人家庭,如果把这时代的道德比喻成一个满身流血的病汉,传销者干的就是往他身上一把一把地洒盐。 按照《刑法》,普通诈骗罪的最高刑期为无期,盗窃罪甚至可以判死刑,与此相比,“组织、领导传销罪”的社会危害更大,对人的摧残更深,而量刑却明显过轻,对普通传销行为只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才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用法律术语讲,这是明显的“罪刑不相适应”,罪恶极大,惩罚却极轻,与其说是在打击传销,还不如说是在鼓励传销。 如果可能,我希望给这种罪行以更准确的命名(例如参照国外法律,将之命名为“金字塔诈骗计划”),在刑法中单独列罪,或者归并到“金融诈骗罪”或“非法集资罪”。与它所犯下的巨大罪恶相比,除了死刑,再重的刑罚都不算过分。 (三) 金字塔诈骗计划在所有国家都是犯罪行为。然而中国政府却在此问题上一再失误,1990年轻启邪恶之门,使大量的传销团伙甚嚣尘上;1998年取缔传销,却又留下了一扇祸患之门,保留了一些类似的含混的型态,同时在概念上极度糊涂,把传销、直销、金字塔诈骗计划混为一谈,导致大多数国民都在此问题上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常见的误解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认为传销在国外是合法的,只有在中国才是被禁上的; 二、认为传销是进步的新事物,而传统的卖场销售是落后的旧事物; 三、认为传销本身不是坏事(否则当初国家怎会批准?),只是因为人的素质不高,好事才变成了坏事; 四、认为传销分为两种:合法传销与非法传销; 五、认为传销确实能够赚钱,只是政府不允许。 这些全是错的。我们平常所说的“传销”,其实就是“金字塔诈骗计划”,它在哪里、在任何时候都是犯罪行为。除了幕后最大的黑手,普通参与者不仅赚不到钱,反而要赔光一切,赔上时间、金钱、健康,赔上亲情、友情与爱情,甚至还要赔上生命。 20年间这种病毒已经产生了几代变种,光我知道的名目就不下20个,除了所谓的“连锁销售”,还有(纯)资本运作、直复营销、直复加盟、框架营销、网络营销、网络加盟、人际连锁、人际加盟、加油站……每个名目背后都是数不清的团伙,每个团伙都有数千、数万乃至数十万人。 这是经济邪教,也是恐怖的瘟疫,20年间千万人身陷其中,千万亿资金流失。数不清的家破人亡,数不清的兄弟反目,数不清的流离失所,数不清的罪恶,数不清的灾难…… 然而这眼皮底下的罪恶却一直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视之为疥癣之疾,普通民众视之为蠢人才会上当的把戏,媒体渲染一下、报道一下,转过身就丢到脑后。人们依然漠视,依然姑息,依然纵容。而传销者就躲在旁边的黑暗洞窟中,被骗、骗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睁着血红的眼,怨毒地瞪视着整个世界…… 在《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揭开封皮,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从此开启了一个动荡流血的时代,千万人死亡,千万人于路痛哭。这故事与中国传销如出一辙,巧得很,妖魔飞走的地方就在江西龙虎山,离上饶很近,在那里,我曾亲眼目睹这些转世的妖魔如何横行人间。 (四) 很多人都有同样的困惑:一个好好的人,怎么就能被别人洗了脑?我的经历证明:洗脑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只要合适的环境、足够的时间,给一个人洗脑不会比格式化一张电脑磁盘更困难。人类的理性貌似强大,实则从来都不可靠,把狼驯化成狗很困难,把人变成蠢人则十分简单,要想把一个正常人变成传销者,只要抬抬手就可以了。 为了洗脑,每个团伙都会编造大量谎言,这些谎言可以分为三大类: 首先是“合法性谎言”,为了证明自己合法,每个传销团伙都会竭力与“传销”本身划清界线,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在发达国家中发明的“新生事物”,国家支持这个新事物,引进他们,暗中扶持他们,并且为他们制定了大量的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大到入伙费交多少钱,小到每顿饭吃多少米、吃几瓣蒜,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法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会编造大量的领导讲话、会议精神、媒体报道,把层层光环都扯到自己身上,然而我们知道:这世上能发光的不仅是太阳,污水里冒出的肥皂泡也会偶尔泛出微光。 其次是“伟大使命谎言”,此处他们要虚构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经济危机、物价飞涨、民生凋敝、企业破产……而更加不堪的是中国居然加入了WTO,洋货即将大举入侵,到时没破产的也要破产,破了产的再破一次,真叫个“国势糜烂,不可想矣”。正是这种种内忧外患,国家才破例引进了他们,要靠他们振兴中华、抵御列强、发展经济、造福人群……,一句话,中国的未来就指望他们了。为了这个伟大的使命,大多数团伙都会强迫他们的成员饿肚子,即使饿得要死,这些可怜的人们依然觉得自己在拯救国家。 再次是“美妙前景谎言”,每个团伙都会以百倍乃至几百倍的暴利来引诱新人,投入3800元,两年回报380万;投入36800,回报1500万……,为了证明这不是天上掉馅饼,他们还会虚构出许多有名有姓的发财故事,把马云、黄光裕这样的企业家也指认为传销英雄。这本来只是个单纯的金钱骗局,但在传销者口中,它还同时是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成才之后,国家会扶持他们做官,扶持他们经商,甚至会安排他们免费出国深造。这些话是如此难以置信,但是他们每个人都信以为真。 除了谎言,传销团伙还有一套完整的洗脑程序:先创造出一个真空环境,禁止成员接触任何外界信息;然后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所谓“行业就是一个大家庭”,使成员放松警惕、消除顾虑;还有宗教般的仪式、军事化的管制,使人无条件服从,并能从中体会到宗教般的神圣与狂热;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这些谎言要讲上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在全国各地,在大江南北,在每个城市的黑暗角落中,这些荒谬的理论和言语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我说过,人是虚弱的动物,而语言的暴力就是最大的暴力,这是与世隔绝的黑暗洞窟,当狼牙棒高高举起,再坚硬的脑袋也只是一堆血肉之泥。 他们制造愚蠢。于是,一个白痴诞生了,两个白痴诞生了,一千万个白痴诞生了…… 他们鼓吹仇恨。于是,一个反社会的暴徒走出来,两个反社会的暴徒走出来,一千万个反社会的暴徒走出来…… (五) 1960年安徽凤阳的武店公社有个医生叫王善生,那时正是大饥荒时期,许多人患有浮肿、闭经和子宫下垂,公社干部找王医生来治疗,他看了看,说治不了,因为“少了一味药。” 那味药就是粮食。 50年后,有一种社会之病久治不愈,原因也是少了一味药,这味药就是常识。 18世纪时托玛斯.潘恩写过一本小册子,名字就叫《常识》,这本书的重要性堪比1776年的《独立宣言》,夸张点说,正是这本书造就了美国两百多年的繁荣昌盛。而在当下中国,在传销肆虐的当下,人们最缺的也正是这个:常识。 常识并不总是令人激动,但它不可或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说出一些常识,更希望它能够唤起整个社会对传销的重视,不要假装它不存在,也不要假装看不见,正视现实,从我们的制度和文化中检讨其成因,分析其现状,然后采取合理而富于人性化的措施,挽救失足者,惩治作恶者。传销者做的是坏事,可他们大多数都不是坏人。他们需要的是仁慈的帮助,而不是残酷的惩罚。需要惩罚的是这邪恶的骗局本身,更是形成和助长这邪恶骗局的制度。 我希望看到希望。这希望很简单:让常识在阳光下行走,让贫弱者从苦难中脱身,让邪恶远离每一颗善良的心。 2010年9月,广州
  • 坚不可摧

    作者:[美] 劳拉·希伦布兰德

    《坚不可摧》是一部二战题材的励志小说,被誉为“感动整个美国的励志巨著”, 主人公赞贝里尼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战胜苦难,重燃生活的希望。 作者历时7年,对主人公路易•赞贝里尼进行了75次采访,大量翻阅资料,还原了一段尘封85年之久的记忆。 ★二战中,赞贝里尼海上坠机,面对烈日、暴雨、干渴、饥饿的恶劣情况,漂浮了整整47天,漂流了漫漫2000英里。 ★被俘后,先后被辗转关押在4座日军战俘营里,熬过了身心备受折磨的700多个日日夜夜。 ★二战后,深受战争阴影纠缠,生活险些被怨恨摧毁。凭着坚忍走过了1800多天的救赎之路,战争带来的苦难才算彻底告一段落。 ★今天,赞贝里尼仍然健在,94岁。 整个故事反映了二战太平洋战争期间及前后个人命运的起伏跌荡,感悟生存、反抗、救赎与尊严的心路历程,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具有哲理性和趣味性,紧扣人心。故事像鲁宾逊漂流记,主人公经历又有点像老布什,同时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日军机击落,被救起,只是他没有老布什幸运,没有成为战争英雄而成了战俘,从中却体验到了常人不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这些都是喜欢战争题材读者最爱关注的兴趣点,特别是喜欢猎奇冒险或心理探索的读者们。
  • 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作者:[美] 朗·霍尔(Ron Hall),[

    最艰难的时候,有没有谁,愿意陪你一同走过? 他叫丹佛·摩尔,易怒、危险且令人生畏,但是他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也为人们燃起了希望。他没受过教育,每天不停为“主子”捡棉花,但积蓄始终是零。后来,他跳上了路过的火车去流浪,万万没想到在那座陌生的城市里,他会遇到一个白人百万富翁,并且成了他的朋友。 另一个他叫朗·霍尔,是一个百万富翁,有着敏锐的艺术眼光,以及绝佳的生意手腕。从卖罐头窜升到投资银行,再到买卖毕加索、凡·高的名画。他在好莱坞有大庄园、画廊及欧式古堡。而他也想象不到,他的下一页人生,竟是与一名流浪汉一起写下。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故事里闪过真实的人生片段──贪婪、恐惧、苦多于乐、希望、惊喜。本书蝉联纽约时报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长达3年,至今屹立不摇。一个比小说更像小说的真实故事!
  • 夹边沟记事

    作者:杨显惠

    这是一段尘封四十年的历史,当年的幸存者散落在各个角落,没有人问过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当年的死难者早已化为白骨,连他们的后代也不知道埋在何处。幸亏杨显惠这位有良知的作家,不辞辛劳,四处寻访,历经数载,终于揭开了历史的盖子。 本书是《定西孤儿院纪事》的姊妹篇,被誉为“中国的《古拉格群岛》”。书中所指的夹边沟,为甘肃酒泉一个羁押右派分子的劳改农场,从1957年开始关押的近三千人,至1960年底幸存者已不足一半,是一处充满了苦难、饥饿和死亡的伤痛之地。作者历经数年,大海捞针般搜寻和采访了近百名当事人,并在高度忠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完成了这部极具震撼历的纪实性小说。全书通过近20个故事,对众多受难者命运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沉的揭示,对绝境中的人性有着十分出色的绘状,更直视了这一历史悲剧的精神本质和深刻教训。 从2000年春季《上海文学》开始连载《夹边沟记事》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九年。其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过一册《夹边沟记事》,但其内容不全是“夹边沟”,还有几篇作者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全部的“夹边沟”故事,书名变成了《告别夹边沟》。现在花城出版社要重新出版这本书,且恢复了它的原名。
  • 温故一九四二

    作者:刘震云

    《温故一九四二》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1942年,河南大旱,灾民3000万,河南成了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关于饥饿,有“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记忆,也有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考察,共同记录了一个民族最不应该忘却的一次灾难。
  • 三杯茶

    作者:[美] 葛瑞格·摩顿森,[美] 大卫·奥

    在巴基斯坦的世界中,“三杯茶”,是巴尔蒂人交朋友的方式。 第一杯茶,你是陌生人; 第二杯茶,你是我们的宾客; 第三杯茶,你是我们的家人,我们愿意为你做任何事,甚至是死。 当摩森顿于攀登K2峰迷路,科尔飞村居民拯救了他的生命。当地的居民生活艰困,糖是如此稀少珍贵,他们却为他煮了甜茶,让他恢复力气。此后,从第一杯茶到第三杯茶,从陌生人到愿意以生命守护彼此,“三杯茶”代表的是他们之间珍贵的信任,更是一生的承诺,也是一个旅人,改变世界的开始。 摩顿森原来是个登山家,1993为了纪念早逝的妹妹,展开了攀登世界第二高峰K2的旅程,却发生意外,与 队友们失去联络,只留下他一人,没有水也没有食物。十分幸运地,他在巴基斯坦山区的一个偏僻小村落被救起,而且在村民的细心照护下,他的身体得以康复。 那里景色如画,看似有如香格里拉般的人间仙境,但,却不是想象中的伊甸园。村民的善良所感动的摩顿森发现,村落里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活不过一岁生日,最近的医院得走上一星期的路,孩子们最大的愿望,是一间有屋顶的学校。在寒风里,当地小孩只能跪在户外霜冻的土地上,或坐在脏污的泥地上上课。村民穷到没钱聘请老师。摩顿森于是承诺,他一定会回来为他们办所学校…… 在过去的十二年,巴基斯坦、阿富汗及西藏山区,六十所学校陆续成立,最特别的是,这些学校让原本无法上学的女孩开始接受教育。摩顿森守护妹妹的信念,改变了一群女孩的生命,是她们不再藏匿于面纱之后,有勇气面对世界,甚至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 当我们怀疑,一个人的力量是否真的能改变世界时,摩顿森做到了。为了坚持理想,即使受到恋人的遗弃、社会的漠视、巴提人的拐骗,即使与妻儿分隔两地、被军阀囚禁,即使遭逢美国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在悲伤、沮丧、孤独与滨临死亡之时,他从来没有遗忘他的承诺,他愿意用生命去化解世界上最大的仇恨。
  • 读心神探

    作者:[美]约翰·道格拉斯,[美]马克·奥尔谢

    把你自己摆在猎手的位置。 这就是我必须做的事情。设想一下,非洲的平原上立着一头狮子。不知为什么,从狮子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已在几千只羚羊中紧紧盯住了其中一只。因为这头狮子训练有素,能够观察出羊群中某只羚羊的弱点。 某些人的情况正是如此。假如我是一名凶手,就会每天外出寻找猎物,寻找下手的机会。比方说,我走进游戏机厅,一眼看去有五十多个孩子在玩游戏。此刻,我必须成为猎手,成为侧写家,必须侧写出那个潜在的猎物。我必须清楚这五十多个孩子中哪一个易受攻击,有可能成为受害者。我必须观察这个孩子的衣着打扮。我必须训练自己从这个孩子的手势、表情、姿势里捕捉线索。而且,我必须在一瞬间内完成这一切。 行为反映个性。 在所有暴力犯罪中,连环杀人犯和奸杀犯往往是最不可思议、最令人恐慌和最难以捕获的。部分原因在于,驱使他们作案的动机通常比我们所知的远为复杂,而这反过来又使他们的犯罪模式更令人困惑。但也正是凶手们不同的作案手法,正是他们留下的反映个性的蛛丝马迹,才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新型武器,可以用来诠释某些类型的暴力案件,并用来追缉、逮捕和起诉凶手。在作为一名联邦调查局特工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就是在努力开发这种武器。 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种事情? 自文明开创以来,每一件骇人听闻的犯罪案件无不牵涉到这样一个冷酷的基本问题。把自己摆在这些家伙的位置,抑或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根本不好玩。不过,这就是我和我的同事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我们在犯罪现场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使我们对那个作案者有所了解,通过尽可能广泛地研究各类案件并与凶手本人交谈,我们学会了破译那些线索,就像医生评估不同的症状以诊断病情。在联邦调查局的调查支援科,我们所从事的这些侧写和犯罪现场分析,就是要试图解答这一问题。 有时候,捕获他们的惟一方法便是学会像他们一样去思考。
  • 拯救最后的犹太人

    作者:〔以〕亚瑟·纳伊姆

    ★以色列大使第一视角讲述黑色犹太人回归之路,描写贝塔犹太人的最佳著作。 ★还原军事、外交斗争现场,透视犹太民族凝聚力和以色列国家性格。 ★一个关于信仰、梦想、奉献与爱的故事,一本希望之书,发自内心的对于信仰的深刻体悟。 ▍▍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北部的大山深处, 生活着一支独特的黑人部落,他们与世隔绝,过着原始的生活,却严守古老的犹太教规,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后的犹太人……1990年,冷战格局松动,埃塞俄比亚内战爆发,部落的生存受到威胁。以色列政府决定拯救这支失落已久的部落,让他们回归耶路撒冷。于是,一场犹太民族、以色列国家和人道主义的壮举拉开帷幕。 “所罗门行动”是以色列实施的非洲犹太移民计划中规模最大和效率最高的一次,军事、外交双管齐下,在绝密的情况下,35架飞机25小时内将14000余名贝塔犹太人安全运抵以色列。 本书作者是当时以色列驻埃塞俄比亚大使,作为营救行动的领导者和亲历者,以第一视角为我们讲述了贝塔犹太人的历史、苦难、信仰和回归。 ▍▍ 不存在犹太黑人和犹太白人之分,只有犹太人,因为我们是同一个民族;历史和信仰永远把我们联结在一起。 ——西蒙• 佩雷斯 以色列前总理 拯救一个生命就是拯救世界,所有犹太人都要守护自己的兄弟。 ——《犹太法典》
  • 远去的人

    作者:薛舒

    本稿为纪实作品,通过记录父亲老年痴呆症之后的两年时光,从一个老人最初的失忆,一日日走向完全失智,从一个健全的老人,直至成为一个不认识任何亲人,不记得任何往事的"痴呆者",讲述了老龄化社会中的生存与生活的关系,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一代人的命运与价值观走向。
  • 比梦想更重要的是

    作者:孙梦洁

    《比梦想更重要的是》是首部将视角投向国内新生代摇滚乐队发展历程、生存现状以及幕后生活的摄影散文集。孙梦洁既是一名风格独特的年轻写作者,又是一位在摇滚圈混迹多年的音乐人,双重的身份使她在观察、审视和呈现那些音乐路上的追梦人的精神世界时能够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既有深切的体味,又有冷静的思索。作品文字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作者自己走上摇滚之路的心路历程以及所在乐队的发展过程的记录;对圈内12支新锐地下乐队及成员的采访介绍以及他们的音乐梦想故事讲述;对摄影师、厂牌人、livehouse经理人、乐迷组织等周边人员情况的介绍;对著名摇滚人、摇滚精神、摇滚文化的解读。书中同时收录了大量乐队成员们台前幕后的点滴瞬间和各大音乐节现场图片。透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年轻音乐人舞台光环背后更加真实的生活图景和他们的心灵境遇。
  • 益往直前

    作者:水均益

    《益往直前》是“央视名嘴”水均益最新力作,倾情回顾央视生涯20年,首次回应“伊战逃兵”、“夜总会风波”等争议事件,讲述与白岩松、崔永元、敬一丹等新闻老兵不得不说的故事,点评央视离职潮,回应月薪26万传言,袒露“名利场中”心路历程。 同时,以冲锋在新闻前沿的记者视角,揭秘亲历伊拉克战争、欧债危机、朝鲜炸毁核设施等重大国际新闻背后的真相,讲述采访普京、梅德韦杰夫、安倍晋三、卡梅伦等国际风云人物的独特感受;并以20年来脚步遍布全球的采访经历,密切关注世界变迁,从曼德拉到金正恩,从法兰西到美利坚……剖析当今世界格局,点评国际热点问题,记录了中国参与世界的脚步。
  • 朝鲜战争

    作者:王树增

    《朝鲜战争(修订版)》讲述了:人类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的历史。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展望是和平与发展。但是,无论和平的愿望是多么的美好,发展的愿望是多么的深切,战争却每一天仍在地球上发生。
  •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

    作者:严明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是素有 “诗人摄影师”之称的中国著名摄影家严明的首部影像随笔集,也是中国内地首部摄影师创作手札。 本书收录了严明自2008年以来的代表作品,包括“我的码头”系列、“大国志”系列等(包括部分从未发表过的部分新作)。全书分四章,以“抉择”“思量”“因果”“恩典”为题,有故事的影像与影像背后的故事互为注脚,延伸出摄影家通过摄影,对业余与职业、肉体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现前与长远等主题的洞见,也是作者“预感到路走过一半”,对“沿途所受的周济和体恤”,以及“对被称为作品之外的那些万水千山”的一次整体思量。 正如作者所说,本书“是个机缘,如果可以,我愿意心怀惴惴地说出来。无意告诉别人我走过了多少路,倒是可以让人知晓我在每一个路口的徘徊,哪怕是让人看看这个不擅闪躲的人身上留下的所有车辙。” 作者以内心深处的真诚,和充满诗情的影像与文字,为我们展现出当下中国社会最真实的荒诞与浪漫。 To 爱摄影的年轻人。本书是国内首部摄影师创作手札:内容包括创作经验、摄影师的自我成长历程、摄影艺术在当下中国意义的思考等,对于有志从事摄影行业的年轻人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和启发价值。 To 每一位热爱生活的朋友。活得平静而又热烈。父亲的惆怅,妻儿的翘首,内心的热爱,无一不牵动心肠。那些动人的所在——我的码头,黄河上下——我的大国。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盏微弱的灯,都是流浪着的、时间的孩子。 To 处在青春当口、抉择当口的你。十年、十年、又十年。人生有几个十年?内心认定的东西,勇敢地去做。严明给我们抉择的勇气。大报记者,风生水起、游刃有余之时,一纸辞呈,改变了他生活的轨迹。 摄影召唤了他。他用摄影体验这一次生命,并发出一声慨叹: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