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哲学

  • 中国伦理学史

    作者:蔡元培

    蔡元培先生是我辛亥革命的元老、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大学者。早在清代晚期他就认为“吾国夙重伦理学,而至今尚无伦理学史,迩及伦理界怀疑时代之托始,异方学说之分道而输入者,如风如烛,几有互相衡突之势,苟不得吾民族固有之思想体系以相为衡准,则益将彷徨于歧路,盖此事之亟如此。”然而又深知“当代宏达似皆未遑暇及”,于是他“于学课之隙,缀述是篇”,这样就诞生了我国近代的第一部伦理学史专著——《中国伦理学史》。全书分结论、先秦创史 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三十三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为工国研究中国伦理学史的第一本专著。此次出版,还根据该书内容配以插图约180幅,使得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大师的作品。
  • 人生第一等事(上下)

    作者:[瑞士]耿宁

    本书是瑞士汉学家耿宁关于阳明心学的专著。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尝试用现象学方法论解读阳明心学,这种尝试并不是希冀将阳明心学转换为现象学的研究,而是希望现象学作为一种探寻“本心”(阳明心学语“致良知”)的工具能够为人所接受。 本书由上、下两部构成。第一部分论述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主要围绕其“致良知”的主张进行。第二部分致力于论述欧阳德、王艮、邹守益、钱德洪、王畿、聂豹、罗洪先对“致良知”在本体论、工夫论方面的各种相同的和不同的理解,以及因不同理解而产生的相互论辩,以及通过论辩而得以展示的种种诠释可能和修习可能。在此过程中,阳明心学于各个方向上得到实质性的充实和进一步的展开,当然也同时经历着可能的自身分化与离异。
  •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

    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选注

    这次改编在选文内容和注释体例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动。主要的有以下各点: 一 选文以历史上有代表性和影响大的哲学家或流派的著作为主,突出哲学思想资料,其它方面则从略。 二 选文一方面注意各哲学家或流派的主要观点,同时也照顾到能反映出其体系的全貌。 三 选文尽量保持其完整性,篇幅不长而重要者,选录全文,篇幅过长者则适当节选。 四 选文全部都作了简明的注释。以解释辞
  •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作者:牟宗三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主要内容:牟宗三哲学是中国传统儒学乃至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发展,“第三期儒学”的概念即首先由牟先生所提出。牟先生是当代新儒学主要的、影响卓著的代表人物。他的先后期门生弟子大多是港、台地区哲学界、新生代的杰出学者,影响遍及北美、英、欧陆、日、韩、新、澳洲等地。《中国哲学的特质》和《中国哲学十九讲》七八十年代已有韩文版行世;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Joel Thoraval博士现正拟将前书译成法文印行。1987年香港大学特颁牟先生荣誉文学博士仪式上,哲学系教授F?C?Moore博士特致辞说牟先生由儒家的心性学为起点所建立的“道德形上学”,为一超越义的形上学系统提供一道德的证明,是一勇敢而有原创性的思想线索,有深远的成果。同年冬季学期起,德国波昂大学专设“牟宗三哲学”课程,由哲学系教授J?Simon博士与汉学系教授R.Traunzettel博士共同主讲。《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也设“牟宗三”条目。 牟先生生前名字又进入1995年出版的《英文剑桥哲学字典》索引,其中“中国哲学”的总条目中指出“牟先生是当代新儒一派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作者: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本书讲述了中国哲学发生的历史,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以及历史意义。在中国现代哲学学科上是一部创始之作。本次出版做了严格的校订,配了八十余幅插图,已俨然新的有独特风格的版本。是一本有阅读和收藏价值的插图珍藏本。
  • 中国哲学大辞典

    作者:方克立

    “一部没有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史最多只能算是半部。” 本辞典收入有关中国哲学方面的学派、人物、著作、名词、概念、范畴、命题、学说、事件等词目共计5000余条;对学术界有重大争论的问题,客观地介绍主要各方的观点。
  • 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

    作者:方东美

    方东美阐发中国哲学之精神,是以整体的西方哲学为对照,在中西交融的世界宏观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哲学的一次整体透视。他从形而上学的层面来把握中西哲学的精神,并从中西形而上学的比较中将中国哲学界定为“内在超越”型态。他认为,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圆融和谐的精神,即所谓“广大和谐之道”,他以此作为对西方“二元对立”思想的超胜之道。同时,他从机体形上学的观点,将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大乘佛学和新儒家看作中国哲学精神的共同代表。
  • 中国古代哲学史

    作者: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

    该书较好地吸收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中国哲学某些问题研究的当前进展,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同时。该书是在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讨论成为热点之后所出现的第一部中国哲学史教材,正是这一特殊的背景,使该书体现出了"重写中国哲学史"的积极努力。
  • 仁学本体论

    作者:陈来

    《仁学本体论》后记 2010至2011年,李泽厚先生出版了《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和《中国哲学如何登场?》,但我一直未曾注意。2012年夏在吉林大学开会,听到有学者发言提到这两本书,于是在2012年12月末我请学生帮我买来这两部书,并细读一过。李泽厚在书中说:“后现代到德里达,已经到头了,应该是中国哲学登场的时候了,当然还早了一点,但可以提提吧。我先冒喊一声,愿有志者、后来者闻鸡起舞,竞创新思,卓尔成家,走进世界。”这两部书所说的“中国哲学”不是泛指当今中国的所有哲学研究系统,而是专指中国传统哲学直接传承的系统,即所谓“中、西、马哲学”的“中哲”。因此,这一关于“中国哲学”登场的呼吁,无疑是对作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的挑战与促进,而吾人必须响应这一呼吁、回应这一挑战,以促进中国哲学当代的发展。于是我立意以仁本体回应李泽厚的情本体,期以带动中国哲学界的更多响应。当然,李泽厚表达的是要“走进世界”即从世界哲学的范围对中国哲学登场的期盼,而我们的立场则以适应中国当代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需要为主,并非专以世界哲学为思考基点,但无可否认也包含了针对现代世界的意义。 按韩愈有“五原”之作,《原道》、《原性》、《原人》、《原鬼》等,而没有《原仁》,因为按照他在《原道》的说法,仁是定名,以博爱为义,不用再加讨论了。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贞元六书,书名皆以“新”字为首,如韩愈有《原人》篇,冯先生书称《新原人》;韩愈有《原道》,冯先生书称《新原道》。但冯先生没有《新原仁》之作。“原”之一字,兼有二义,一为穷其源头,一为究其根本。在一定意义上,本书可谓为“新原仁”之书,但不是强调推其源头,而在推究其根本,阐明其本体义。冯友兰先生《新原人》自序有云:“此书非考据之作,其引古人之言,不过以与我今日之见相印证。” 可谓先得吾人之心。 其实历史上亦有以“原仁”名篇者,如唐人李韦筹有《原仁论》,见《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救天下者皆曰仁,得天下者皆曰利。则可乎?曰:不可也。不得已而有天下,则曰仁;得已而有者,则曰利也。善畏其利,善决其仁,皆圣也。汤、文王是也。 原意曰:圣人视生民以天下,襁褓在焚溺,无不挈者。然则挈而授其家乎?将遂挈而有之乎?彼家无人而有之,不得已而仁矣。有人而有之,则得已而利矣。夏无人也,汤有以仁。殷有人矣,文王畏其利。前贤明汤意,故曰无伯夷。后圣明文王意,故曰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 但我们的《新原仁》并不是接着唐人这种“有天下”的政治思想讲,而可以说是接着《新原人》、《新原道》等现代中国哲学思想讲。《新原仁》即对仁的根本义进行深入研究,而建立一仁的本体论。 不过,由于在语音上,“新原仁”与冯先生的“新原人”无法区别,容易混淆,而本书是以仁本体观念为中心,因此本书定名为《仁学本体论》,而以《新原仁》为其别名,并书于扉页。前辈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欣然为之题名,作者在此特表深深的感谢! 上月在北师大会议上承牟钟鉴先生赠其新书《新仁学构想》,其中之义,多与鄙见相合,可见仁学的重建在当代已经是有志于发扬儒学者的共识。与牟著不同的是,本书集中于“仁体论”,关注在本体的哲学层面。其实仁学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期待在仁学当代重建的时代,有更多的、不同方面的仁学论述不断出现,共同促进当代儒学的发展,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生和谐。 陈 来 2013年12月于北京清华园
  • 中国人性论史

    作者:徐复观

    单说一个“性”字,只训信性字的字义,这是语言学上的问题。我所要叙述的“人性论史”,是叙述在中国文化史中,各家各派,对人的生命的根源、道德的根源的基本看法,这是思想史上的问题。若不先把语言学的观点和思想史的观点,稍加厘清,则在讨论中便无法避免木需要的混乱。 几十年来,中国有些治思想史的人,主张采用“以语言学的观点,解释一个思想史的问题的方法”。其根据系来自西方少数人以为“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的一偏之论,以与我国乾嘉学派本流相结托。关于哲学与语言的关系,亦即是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乃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
  •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

    作者:唐君毅

    中国哲学传统深厚,诸家义理丰富多项,而思想有流变,不是无端而来,知其来处方知其去处,即有溯本归原的必要。本书纵线专就环绕一核心观念而开展对中国哲学问题的讨论,横向则广摄各家学说,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 包括原理、原心、原名、原辩、原言与默、原辩与默、原致格物、原道、原太极、及原命等诸文,一皆可作为进入中国哲学义理世界之门户。由 再进,专就中国哲学核心观念“性”而论,既成 ;盖“命”不离于“性”,及就人之面对天地万物,而能有其理想,生出中国哲学广大之价值世界者,必因其“性”之义而起也。 本书之写法独特,唐先生言之为“即哲学史以言哲学”。唐先生反对无据而妄臆,盖古人之言,不能仅执一端,否则必造成不可解的冲突;而应就其所当之义,分疏条列,使之各得其位。顺是,唐先生把历史上中国先哲言人性之种种理论次第展示、以寻求其本原之义,还曾普遍水恒之价值,以寻求皆一一融和于一广大的义理世界之可能。本书就是以中国哲学各主要观念作为线索,足见唐先生对哲学问题思考之圆熟。
  • 周敦颐集

    作者:[宋]周敦颐著,陈克明点校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者之一。本人著作不多,由于得到朱熹、张栻等理学家的吹嘘,在后来理学界影响很大。这次整理是以贺瑞麟编辑的《周子全书》为基础,并参校其他各种版本,作了标点。
  • 周易讲座

    作者:金景芳,讲述 吕绍纲,整理

    金景芳先生从少时嗜《周易》开始,历经七八十年的潜心研究,融入自己漫长的人生阅历,在遍览前人各家著述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易学思想,揭开了《周易》的神秘面纱……。本书是一部在课堂上讲解《周易》的记录。金景芳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周易》的卜筮性,更注重于阐释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性、哲学性,对《周易》原文字词进行详细的解说,帮助读者一窥《周易》的易理玄机。...
  • 才性与玄理

    作者:牟宗三

    《才性与玄理》作者牟宗三先生写《历史哲学》至东汉末止,此后不再就政治说,故转而言学术。中国历史上的学术阶段主要有三:一曰魏晋玄学,二曰南北朝隋唐之佛教,三曰宋明儒学。魏晋玄学上接先秦两汉的人性论,固此阶段前期所论者为才性,此乃有关生命之学问;赖此所开出的真生命与真性情,方能深入发扬道家玄理。而道家玄理之弘扬,正是契接佛教之最佳桥梁,此即后期所论者也。故此书名为“才性与玄理”。
  • 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

    作者:方东美

    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套装全2册),ISBN:9787101082579,作者:方东美 著 孙智燊 译
  • 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中下)

    作者:冯友兰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术原因需要重新排版,版式有所调整,大多数品种则保留了原有版式。一套文库,千种书籍,庄谐雅俗有异,版式整齐划一未必合适。况且,版式设计也是书籍形态的审美对象之一,读者在摄取知识、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看到各个出版机构不同时期版式设计的风格特色,也是留给读者们的一点乐趣。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在指导思想上,作者“不依傍别人”,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对于关注及研究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常备书。   1964年6月初版。
  • 先秦七大哲学家

    作者:韦政通

    先秦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极其活跃的时期,产生了对中国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多种思潮和伟大的哲学家。孔、孟、老、庄、苟、墨、韩非,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或受褒扬,或受批判,但他们的人格和行为常常为人忽略。作者从这些哲学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人格和行为出发,阐释他们思想的意义及价值,并将其与现代哲学和思想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观点对其予以审视,挖掘出新的内涵。
  • 中国哲学智慧

    作者:向世陵 编

    本书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要的介绍,包括学科历史、现状、主要知识点、当今的前沿问题以及伦理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传统儒家伦理学在现代的新发展,体现儒家伦理理论论辩思想和道家伦理精神在现代的魅力,从而使读者从特定的角度出发对伦理学有很大的影响。   本书以天人之辨为中国哲学的主线,紧紧跟随古往今来圣哲先贤的哲学追思,以哲学问题、学术流派和思想承传为中心,通过对哲学学派发展和思想源流承传线索的梳理,一览民族文化特有的魅力和风采,并引发思考几千年文明传统承继不衰的历史教益,突出发掘了中西古今之争的“新”时代哲学的特点,简洁、清新地勾勒了中国哲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本书突出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力求将知识传授和智慧开发结合起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 一分为三论

    作者:庞朴

    “一分为三论”这个命题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早已有之。本书作者集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收集了大量的古籍资料,考察了我国古代“一分为三论”的发展历史,再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一分为三论”作了详细的、科学的、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基本上构建了“一分为三论”这个命题体系。因此,本书堪称我国现代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自序 对立的同一与统一 三极 中庸 参 阴阳三合 鸡三足 三生万物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天人合一 三而一成 天之大经 数成于三 太玄 太极元气 函三为一 中道 天参 圆伊三点 一分为二 二合为三 世界3 三位一体 四圣二谛与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