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哲学

  • 守道1957

    作者:赵修义,张翼星

    1957年 中国哲学界 百家争鸣 金岳霖 冯友兰 贺麟 郑昕 朱谦之 朱光潜 何思敬 侯外庐 吕振羽 胡绳 潘梓年 于光远 艾思奇 任继愈 周辅成 汪子嵩 朱伯崑 陈修斋 张世英…… 在学术与政治的夹缝中大胆发声 追问中国哲学往何处去 共同捍卫思想的尊严 1951年,电影《武训传》遭到批判,随后,“胡风反革命集团”、红学家俞平伯、胡适、梁漱溟相继成为批判对象。多次“运动”过后,文化界、知识界、思想界噤声一片,知识分子心中阴云弥漫,难以消散。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事业。知识分子迎来了早春天气。 1956年8月,自然科学界生物遗传学会议在青岛召开,新华社报道称之为“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开端”。 1957年1月,为了进一步在社会科学领域贯彻双百方针,“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会议主题聚焦在,是对苏式教条主义理论亦步亦趋,还是也应深入探讨中国哲学的传统与特色?如何看待唯物与唯心两条路线之间的关系?中国哲学遗产应如何继承?冯友兰提出的“抽象继承法”、贺麟强调的“唯心主义也有好东西”等观点引发了诸多争议。此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建国后近30年中仅有的一次基本上做到自由争鸣的讨论会”。会上,诸位学者“风云守道”,在这难得而有限的“自由争鸣”中,力现自己的文化担当,展示出自由之思考、独立之人格这一真正的学人风骨。 1957年6月,《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出炉,反右派运动展开,知识分子的短暂春天就此画上句点…… 1957年召开的中国哲学史座谈会,是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唯一一次名家荟萃,老中青学者参与,气氛活跃,畅所欲言又向全社会广泛传播的学术会议,在当代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本书在编纂和重刊会议实录的同时,发掘出诸多不易见到的珍贵史料,收入了当时《人民日报》、《新建设》等重要报刊发表的相关报道,北大、哈佛大学收藏的独家档案,汇集了汪子嵩、方昕、梁志学等亲历者撰写的回忆文章,还邀集学人写了一些回顾与反思的文稿,不仅提供了许多独到的视角和新鲜的资料,而且展示了新一代学者对此次会议精神的感悟,共同追思当代中国学者的“守道”历程。
  • 中国哲学史新编(下)

    作者:冯友兰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在指导思想上,作者“不依傍别人”,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
  • 中国现代哲学史

    作者:冯友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儒生所发出的豪言壮语,也正是冯友兰先生以84岁高龄着手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写作的根本动力。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新见迭出,每与时论不合。这种独立思想的精神尤其表现在第七卷也就是《中国现代哲学史》的写作当中。作者生前已经预料到是书出版会遭致多方面的阻力,他在该书的《自序》当中说:“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因之不能出版,吾其为王船山矣。”从是书杀青之日到去年大陆版本问世,已经过去了九个年头。作者采用静观之眼,深刻剖析戊戌变法以后中国社会实践的哲学根源,发人之未发。比如,他提到“拨乱反正”这个概念,就是从哲学的高度去阐释:“拨乱者,即拨极左思潮之乱,反正者,乃反新民主主义之正。”作者指出,毛泽东一生分为三个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空想的,它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空想部分。作者认为,讲统一、讲中和,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人类是最聪明和最富理性的,不会像毛泽东认为的那样“仇必仇到底”,终将按照“仇必和而解”的方向发展下去。后面这种思想,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思想界的进程。
  • 有无之境

    作者:陈来

    本书是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专著。全书对阳明哲学的内容及涵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阳明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本书的特点是:以理性主义到存在主义的转向来把握宋代理学到明代心学的演变线索,力图在比较分析的视野中把心学的古典问题转化为现代哲学语言来了解,通过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发展为一对普遍性的范畴,从文化的境界取向揭示出阳明哲学有无合一的精神境界,并展示出中国文化的丰富义蕴与宽广意境。
  • 孟子

    作者:黄俊杰

    孟子及其思想充满强韧的生命力,不仅在战国时代气势撼人,而且两千年来影响深远。本书为一般读者了解中国思想与文化而写,尽量钩玄提要,介绍评述了孟子其人、孟子思想,以及历代儒者解释孟子思想的变迁。书中也从中国文化史的视角,阐发了孟子思想遗产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在较为精要的篇幅内,得以一览孟子之学。
  • 中国哲学史(全两册)

    作者:冯友兰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将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以此全书分为上下册。子学时代主要讲先秦诸子;经学时代主要是从董仲舒到康有为、谭嗣同的时代。它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述,它采用西方哲学的形式,阐释中国哲学思想之实,使中国传统哲学成为现代学科。本书的基本框架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许多观点亦成为学术界的定论。
  • 荀子的辩说

    作者:陈文洁

    《荀子的辩说》主要内容: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荀子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再信任理想化的说教方式,不相信人们会出于对“善”的渴望而自愿服从“好”的生活原则。正是这种对现实人性颇具悲观色彩的理解,使得荀子认为:较之直接灌输“真理”,劝导或诱导是远为有效的方式。正是因此,不可能将《荀子》一书理解为纯粹意义上的思想著作。这部作品具有劝说的性质,其著者特殊的写作目的,也使得它不大可能是一部思想独白,而明显是一种辩说。
  • 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作者:李泽厚

    本书由“补篇”和“前著”组成。 “补篇”揭示了中国上古思想史的最大秘密:“巫”的基本特质通由“巫君合一”“政教合一”的途径,直接理性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大传统的根本特色。巫的特质在中国大传统中,以理性化的形式坚固保存、延续下来,成为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钥匙所在。“前著”则从剖析孔子的仁学开始,提出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认为血缘、心理、人道、人格为四大因素,孟、苟从内外两方展升为光辉的个体人格和伟大的人类特征,而以“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为总精神。在此前提的贯穿下,渐次论述了自先秦到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 李泽厚认为,中国文明有两大征候特别重要,一是以血缘宗法家族为纽带的氏族体制,一是理性化了的巫史传统。两者紧密相连,结成一体,并长久以各种形态延续至今。《新版》增补了李氏有关巫史传统的重要论述,从源头上探寻中国文化之奥秘。
  • 中国哲学史新编(中)

    作者: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册)内容简介:在解放以后,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它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我所希望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这种企图,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就困难多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要在长期生活、工作和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专靠读几本书是不能懂得的,更不用说掌握和应用了。解放以后,提倡向苏联学习。我也向苏联的“学术权威”学习,看他们是怎样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学到的方法是,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作为条条框框,生搬硬套。就这样对对付付,总算是写了一部分《中国哲学史新编》,出版到第二册,“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我的工作也停了。   到了70年代初期,我又开始工作。在这个时候,不学习苏联了。对于中国哲学史的有些问题,特别是人物评价问题,我就按照“评法批儒”的种种说法。我的工作又走入歧途。   经过这两次折腾,我得到了一些教训,增长了一些知识, 也可以说是在生活、工作、斗争中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路是要自己走的;道理是要自己认识的。学术上的结论是要靠自己的研究得来的。一个学术工作者所写的应该就是他所想的,不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不是依傍什么样本摹画来的。在一个考试中间,一个学生可以照抄另外一个学生的卷子。从表面上看,两本卷子完全一样。可是稍有经验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一本卷子是自己写的,哪一本是抄别人的。   现在,我重理旧业,还想实现我原来的计划。对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我还自以为有点理解,有点体会。值此旧邦新命之际,我应该把我的一点理解和体会写出来,以加入新长征的行列,跟上新长征的进程。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这也算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吧。   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我决定在继续写《新编》的时候,只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解和体会,不依傍别人。当然也有与别人相同的地方,但我是根据我自己所见到的,不是依傍,更不是抄写。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等于依傍马克思主义,更不是抄、写马克思主义。我的业务水平还不高、理论水平更低。我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可能是很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一个人如果要做一点事,他只能在他现有的水平上做起。
  • 宋明理学

    作者:陈来

    只要翻阅《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从其中充满着宋明理学有关道体、性体、心体、有无、动静的详尽讨论中,就可了解,中国新儒学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哲学性和思辨性,宋明理学的思想家对宇宙、人心、体验、实践有一套相当系统的理论化思考和细致入微的辨析分疏。因此,不可否认,理学即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知性探究,又是精神生命的思考体验,当然也是通向终极意义的道德实践。基于这样的理解,在中国学界的研究中,始终注重在哲学思想意义上的儒学研究。
  • 魏晋玄学论稿

    作者:汤用彤

    作者是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家、教育家,是“魏晋玄学”的现代研究的第一人。本书收入作者关于魏晋玄学研究的主要著作,包括《魏晋玄学论稿》、《魏晋玄学讲课提纲》和《魏晋玄学听课笔记》。这些著述多产生于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生活颠沛流离,原计划中的《魏晋玄学》专著终未能成书,但这些陆续刊发的论文、讲课提纲、听课笔记,可以看出他对魏晋玄学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为后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方向。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作者: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为胡适所作,是中国学者运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建立的标志。它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不但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而且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
  •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作者:朱谦之

    作者朱谦之有选择地将中国哲学史上若干重要人物与作品组成了十个专题进行讨论,史料翔实,观点独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入门读物和学习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参考书。
  •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

    作者:陈来

    本书所研究的历史时期是西周末期和整个春秋时代,着重研究“前诸子时代”的神话传说、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礼仪文化、社会思想等,以说明这一时代的文化与夏商周文化的精神气质的连续性,并通过对这个时代精神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生动发展的具体研究,确定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呈现出儒家及整个灿烂的先秦思想发生的文化前提与历史环境。 本书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无论在总体线索还是在部分分析上,都提出了新的、具有创见的论点,为春秋思想研究开辟了新的视界。
  • 魏晋玄学史

    作者:余敦康

    本书是一部完整的玄学史,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佛玄合流四部分,同时对玄学作了解释学意义上的研究。
  • 从理学到伦理学

    作者:黄进兴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共七章,通过对儒家经典文本如《大学》、朱熹《近思录》、王阳明《传习录》的分析,勾勒出传统中国士人的道德观念,进而将其与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如梁启超、刘师培、蔡元培等的伦理学意识相对照,展现出转型期的中国在面临西方的挑战时重新建构一套道德新理论的尝试。“下篇”收入四篇延伸性论文,主要围绕孔庙文化,阐释儒教的宗教、俗世双重性格。第五篇读书心得则试图勾勒出西方思想史研究近百年的发展轨迹。
  • 中国哲学简史(中学图书馆文库)

    作者:冯友兰

    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受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本书以二十余万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作者:胡适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哲学史大纲》由我国著名文学家胡适所作。它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它被视为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一部划时代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上的开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发展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 中国哲学大纲

    作者:张岱年

    本书是张岱年先生早期的力作,是关于中国哲学颇具特色的著作。本书以问题为纲,分别叙述其源流发展,展示中国哲学整个的条理系统,阐明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 本书将中国哲人所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分为三类:宇宙论、人生论和致知论,在每一问题下,按时间顺序,分述从先秦至清中期诸家学说,并析其传承流变,因而也可以看做是一本中国哲学问题史。
  • 有无之境

    作者:陈来

    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本书作为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专著,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虽集中在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但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