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哲学

  • 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作者:徐复观

    徐复观,中国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中国人性论史》与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湛称是当代这一学术领域中的双壁。这部专门讨论人性论的著作,以人格为中心加以审视,尤其是注重以先哲在自己生命生活中体验所得为根据,把握先秦哲人完整生命体中的内在关连,所以能提要钩玄,要言不烦。 本书里,尽量使用归纳方法,以归纳出各家各人所用的抽象名词的具体内容,为他们补出一种明确的定义;把各家各人虽用了相同的抽象名词,但其关涉所及的范围并不相同的情形,明确的指陈出来,这对于从不必要的历史混乱中的脱出,或有所帮助。又如《论语》中“命”与“天命”,从传统的训诂上,不能发现二者间的差异;因而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意义,发生许多不相干的争议。但经我用归纳方法,把二者不同的内容界定出来以后,便多少可以收点澄清之效。由此不难了解:以归纳方法补传统训诂之不足,是治思想史的人应当注意到的问题。 人格与一般物件不同。一般物件是量的存在,可以用数字计算,并可加以分割。人格是质的存在,不能用数字计算,并不能加以分割。人性论是以人格为中心的探讨。人性论中所出现的抽象名词,不是以推理为根据,而是以先哲们,在自己生命、生活中,体验所得的为根据。可以说是“质地名词”。“质地名词”的特性,在于由同一名词所表征的内容,常相对应于人格的“层级性”而有其“层级性”。例如《论语》中的“仁”,孔子常对应于发问者在人格上的层级不同,对仁的指陈,也有其差异。但这不是平列性的差异,而是层级性的差异。平列性的差异,当然彼此间也可以发生左右互相影响的关连;但这常常是不同事物间的外在关连。层级性的差异,则不论由下向上通,或由上向下落,乃是一个立体的完整生命体的内在关连。西方少数以体认为立足点的哲学家及大文学家大美学家,常把这种内在关连,组成思想体系,以相对应的文字组织,表达出来;这便使读者容易顺着他们文字的理路,一直追寻下去,作如实的了解。中国的先哲们,则常把他们体认所到的,当作一种现成事实,用很简单的语句,说了出来;并不曾用心去组成一个理论系统。尤其是许多语句,是应机、随缘,说了出来的;于是立体的完整生命体的内在关连,常被散在各处,以独立姿态出现的语句形式所遮掩。假定我们不把这些散在的语句集合在一起,用比较、分析、“追体验”的方法,以发现其内在关连,并顺此内在关连加以构造;而仅执其中的只鳞片爪来下判断,并以西方的推理格套来作准衡;这便是在立体的完整生命体中,任意截取其中一个横断面,而断定此生命体只是如此,决不是如彼;其为卤莽、灭裂,更何待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以正统派自居;但其中除了对名家(辩者)稍有贡献外,对孔、老、孟、庄的了解,尤其是对孔与孟的了解,连皮毛都没有沾上;这倒不是来自他的不诚实,而是因为他不曾透过这一关。我在此方面的努力,不敢说已经有了什么成就;但在内在关连的发现中,使散布在各处的语句(例如《论语》中的“仁”),都能在一个完整生命体中,尽到一份构成的责任,占一个适当的位置;并彼此间都可以发挥互相印证的作用。
  • 訄书详注

    作者:章炳麟,徐复 注

    《訄书》系章炳麟先生的代表作。在这博大精深的宏著中,章炳麟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古代各种学说,对哲学、宗教、社会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探讨了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及社会改造方案,本书是徐復先生对它作的注释。
  • 中国思想史(上下)

    作者:韦政通

    本书为台湾著名学者韦政通的代表作。原由台湾水牛出版社出版,为加强海峡两岸学术思想交流,经作者同意由我社出版简体字本。作者研究中国思想史数十年,颇多心得,为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作者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每天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写作,才完成了这部文笔生动活泼、见解独创的专著。全书在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孔子以前的文化与思想以后分为四篇,即甲篇子学时代――思想的多元发展(孔子――淮南子),乙篇儒学的制度化与玄学的兴起(董仲舒――范缜),丙篇佛学时代(初入――慧能),丁篇儒学的复兴(韩愈――戴震)。
  • 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

    作者:李泽厚

    本书由正文4篇、附录3篇构成,其中2014年新作3篇。全书从古代中国文化、哲学的源头出发,揭示所谓巫史传统,进而讨论巫对中国“大传统”的影响,形成了礼,礼的发展则生发出仁,巫与“小传统”的结合,则形成时至今日尚存的巫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在里路进行了系统化地阐释。
  • 古代宗教与伦理

    作者:陈来

    原收录在“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三辑,现选入陈来学术论著集重新出版。在导言中,作者从黑格尔到雅斯贝斯再到帕森斯发展起来的轴心时代理论入手,运用大量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进行理解,从整体信仰的转变和政治权利的强化的角度,论述了从巫觋文化到祭祀文化再到礼乐文化的演进。周代文化模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统统都纳入“礼“的范畴下,形成一个政教德法合一的体系。全书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三代的宗教活动来探讨先人对世界及其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
  •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作者:李泽厚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作者: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所获得的赞誉无以复加,它被视为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实在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一部划时代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上的开山之作,为胡适的学术地位奠定了一块不可撼动的基石,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发展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哲学史大纲》简体横排,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加上后记,对作者其人及其书予以简要介绍,有助于现代读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使读者知人论世、知世论人。选目精当、装帧得体、印刷精美,既是文史爱好者了解民国学术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值得书友珍藏的珍品。
  • 庄子二十讲

    作者:

    《庄子二十讲》延纳前贤庄学研究之精华,梳理近现代庄学研究的基本脉络,凸显庄子学说对现代人的启迪价值,对我们研读《庄子》大有助益。庄子其文汪洋恣肆,其学无所不窥,其论博大精深,故普通读者径直展卷恐难有卓越精妙的领悟。
  • 道德经全解

    作者:黎重

    《新解新悟大国学•道德经全解(双色图文珍藏版)》内容简介:《道德经》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有些思想受到时势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教育以及指导人民都具有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思想深邃、内容广泛,涉及的论道、修身、养生、治国、兵法、管理等众多内容,这些在今天看来也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可以说是现代青年人必读的一部人生指导书。
  • 老子道德经注

    作者:楼宇烈 校 (魏)王弼 注

    《老子道德经注》由魏朝王弼注,由楼宇烈校释。《道德经》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本书对《道德经》进行了注释,使有些古奥难懂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鉴赏。
  • 乾坤衍

    作者:熊十力

    十力先生学宗二王,现被尊为新儒学开宗大师。但他并不只重义理,而是兼综踏实与凌空二义。据先生所下定义,所谓踏实者,乃“必将论主之经验与思路,在自家脑盖演过一番,始能——得其实解。若只随文生解,不曾切实理会其来历,是则浮泛不实,为学大忌”。 本书是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熊十力先生的另一部著作。该书起草于1959年,完成于1961年春,是熊十力先生后期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可以分为“辨伪”和“广义”两部分,其旨趣在于以《易》的形式阐发《原儒》和《体用论》(包括《明心篇》)中的新儒学思想,并最终把他们完全纳入了易学传统的轨道。熊十力先生在书中不仅高度概括了其新儒学思想的哲学内涵,以示与一般唯心主义体系的区别,而且正式把他的学说取名为“新易学”,标志了熊氏新易学思想的最终完成。熊先生以此书作为自己的“衰年定论”,并在临终前的《存斋随笔》中说:“余之学自是归本《大易》,详在《乾坤衍》等书》”。
  • 周易二十讲

    作者:廖名春 选编

    《周易二十讲》主要内容:《周易》——东方思想的源头活水。儒家以它为“五经”之首,道家以它为“三玄”之一,其思想深邃、表现形式和方法特殊,堪称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神秘而璀璨的恒星。《周易二十讲》是研究《周易》著作的精华版,既有讲《周易》研究方法的,也有专门研究《周易》本经的;既有研究《易传》的,也有研究易学史上一些重要问题的;既囊括了近代以来《周易》研究的新进展,也体现了《周易》研究的新方向。
  • 庄子

    作者:庄子

    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有与无,大与小,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矛盾,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创立了相对主义的方法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全书分为内、外、杂三部分,其中每篇都有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作者以其深厚的研究功底对庄子思想进行了深度阐述,建议有“忧患意识”的年轻一代不妨读一下《国学经典-庄子》,其中确实有着太多的中国式“轴心时代”最伟大的东方智慧。 《国学经典-庄子》对《庄子》中的精华部分重新进行了校对与勘订,并配有白话译文,方便读者阅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读经诵典,逐步提升,受益终生!
  • 《庄子》内七篇析义

    作者:张文江

    《<庄子>内七篇析义》是张文江先生关于《庄子》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的解析与试读。庄学集先秦学术之大成,以后又与传入的印度佛学印证,促进了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形成。庄学已渗入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语言(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之类),深深影响了知识人的文化性格。今天解析庄书,不仅试图上通中国的古今学术,而且和世界上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可以相互比较之处。作者将庄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阐发深入浅出,见解深刻独到,值得加以留意。
  • 庄子哲学

    作者:王博

    《庄子哲学》主要研究公认出于庄子之手的内七篇,作者是国内研究先秦诸子,尤其是老子和庄子哲学的著名学者。在这部书中,作者尝试了一种新的解释庄子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学术专著写作的范式。作者在对原文精准把握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了庄子哲学的内在精神,描述了庄子与世道那种微妙的张力。 在这种精细的探寻中勾勒出了庄子独特的人格气质和非凡的精神魅力。可以说这是一部渗透了个人体验和感悟的学术作品。
  • 庄子通释

    作者:陆永品

    本书收集了庄子的33个名篇,并逐一对各篇做了权威的诠释以及题解、串讲、按语,征引了古今治庄学者的精辟见解。与其他注本不同的是,作者虽侧重于庄子的文学特色研究,也兼顾研究庄子的哲学、美学等方面的问题,并将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是极具学术价值和提升知识修养的有关读物。   作者在本书《导读》中,又对庄子在哲学和美学方面的非凡建树及其高度的文学艺术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著作,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很适宜大学生、研究生、作家和大学文科教师阅读与参考。古代的著作,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本着批判与继承的原则,广大读者改写会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知识水平。
  • 中国哲学史

    作者:胡适

    《中国哲学史》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老子、孔子、孔门弟子、墨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以前的儒家、荀子、古代哲学的终局、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墨子·小取》篇新诂。
  • 近思录(中华思想经典)

    作者:[宋]朱熹 吕祖谦

    《中华思想经典:近思录》内容简介:儒家思想在今天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在人格修养和人生理念教育方面,拥有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而这种优势最集中的体现之一便是宋代理学圣人朱熹倾注十余年心血反复校订的《近思录》。《近思录》起初由朱熹和吕祖谦合作编成,后来朱熹多次修订并定为本门最重要入门书籍,书中的每则语句,都来自于北宋时的四位思想家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的著作,共分14卷,622条,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相信读者也能从该书对“修齐治平、成贤作圣”这条修炼之路的详尽指导之书中获益。
  • 《传习录》精读

    作者:吴震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之“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中国哲学史上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儒家经典著作。 本书是关于《传习录》的精细解读,作者舍弃逐条逐句的解读方式,主张明义理与通训诂并重,并择其要点、循其脉络、扣紧义理。全书引经据典、论述严密、考据与义理并举,从阳明思想遍历的轨迹、阳明心学的确立、格物学说的重释、知行合一的意义、良知学说的提出等方面,呈现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本体工夫”等为架构的思想体系及其意义,为世人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和理解“阳明心学”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帮助,是研究王阳明思想的力作。 本书是带有专著性质的研习哲学经典的导读性著作,通过批判性的阅读——真正的“对话”——导引读者思想之开启。
  • 三松堂全集(全15册)

    作者:冯友兰

    冯友兰著作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