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西藏

  • 行摄西藏

    作者:宁心

    《行摄西藏》提供了详尽的西藏摄影旅行的线路、装备、拍摄技巧,全方位地为摄影旅游爱好者提供了西藏摄影旅游资讯,介绍了与众不同的西藏摄影旅行体验。对于西藏的地理地貌、人文、动植物等可拍摄的题材提供了实用的拍摄建议。 《行摄西藏》适合喜爱摄影旅行的影友作为参考之书。
  • Into Thin Air

    作者:Jon Krakauer

    When Jon Krakauer reached the summit of Mt. Everest in the early afternoon of May 10, 1996, he hadn't slept in fifty-seven hours and was reeling from the brain-altering effects of oxygen depletion. As he turned to begin his long, dangerous descent from 29,028 feet, twenty other climbers were still pushing doggedly toward the top.  No one had noticed that the sky had begun to fill with clouds. Six hours later and 3,000 feet lower, in 70-knot winds and blinding snow, Krakauer collapsed in his tent, freezing, hallucinating from exhaustion and hypoxia, but safe. The following morning, he learned that six of his fellow climbers hadn't made it back to their camp and were desperately struggling for their lives. When the storm finally passed, five of them would be dead, and the sixth so horribly frostbitten that his right hand would have to be amputated. Into Thin Air is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deadliest season in the history of Everest by the acclaimed journalist and author of the bestseller Into the Wild. On assignment for Outside Magazine to report on the growing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 mountain, Krakauer, an accomplished climber, went to the Himalayas as a client of Rob Hall, the most respected high-altitude guide in the world.  A rangy, thirty-five-year-old New Zealander, Hall had summited Everest four times between 1990 and 1995 and had led thirty-nine climbers to the top. Ascending the mountain in close proximity to Hall's team was a guided expedition led by Scott Fischer, a forty-year-old American with legendary strength and drive who had climbed the peak without supplemental oxygen in 1994. But neither Hall nor Fischer survived the rogue storm that struck in May 1996. Krakauer examines what it is about Everest that has compelled so many people -- including himself -- to throw caution to the wind, ignore the concerns of loved ones, and willingly subject themselves to such risk, hardship, and expense. Written with emotional clarity and supported by his unimpeachable reporting, Krakauer's eyewitness account of what happened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is a singular achievement. Into the Wild is available on audio, read by actor Campbell Scott.
  • 藏地旅行摄影攻略

    作者:老鱼

    《藏地旅行摄影攻略:六大经典进藏线路边走边拍图文详解》的主要考量是视觉艺术。是一本倾向于摄影和视觉观点的读物。藏地的很了多历史溯源、地理知识、民俗背景等,《藏地旅行摄影攻略:六大经典进藏线路边走边拍图文详解》会以“深度链接”的形式作介绍,但不会过度渲染。所以不要期望在书里查找到“虫草购买指南”“绿松石鉴赏”和“藏香猪真假辨别”之类的内容。 在介绍各地风景的时候为了便于理解。老鱼会用“硬件”和“软件”来表述对空间的视觉评价。这里的“硬件”是指景色本身相对静态的视觉价值,如山势河流走向、森林层次、地貌线条、地表肌理、民居色彩及建筑形式、人文景观布局、是否名山大川等;而“软件”则是指季节影响、天气变幻等视觉元素中的动态条件。如日出日落、风起云涌、雨雪天气、居民起居劳作和野生动物出没等。这些“软件”与“硬件”的协调关系往往导致一张照片的最终价值。老鱼常说,有好的“硬件”不一定能拍出震撼的作品。而遇到精彩的“软件”却能让貌似平平的景色突然光彩照人。
  • 西藏自助游

    作者:上海唐码城邦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西藏自助游(全新版)》在介绍西藏主要旅游景点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西藏的历史、地理、气候、民俗等方面的背景资料,并从旅行专家的角度向读者提出了一些旅行建议。《西藏自助游(全新版)》适合自助旅行爱好者作为旅行指南用书,也适合一般读者用以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藏羚羊自助游系列•西藏自助游(2012-2013版)
  • 朵行西藏

    作者:美朵

    从拉萨到珠峰,从阿里到藏北,从无人区到世界第三极冰川。在世界屋脊最靠近阳光的地方,美朵用行走六千多公里的经历,为你点燃一盏心灵的酥油灯,为你讲述拉萨的净、羊湖的纯,珠峰的奇、古格的寂寞和沉重,阿里的空旷与高远,藏北的原始与神秘,无人区的恐惧与欣喜,千年冰川的静静细语…… 走过一座雪山又一座雪山,看过一个措又一个措,西藏的美尽在其中;看过高山路上磕长头的信徒,遇见草原深处最朴实的牧民,抚摸过满脸是泥的孩子的温润脸庞,忘不掉的,依然是那些能映见蓝天的眼神…… 在这里,有艰难,有憧憬,有幸福;有人与景、人与人之间最美妙的相遇。一册在手,西藏永怀于心。
  • 女人上路

    作者:李彦

    “小姐!你大灯没关上!” “没关系,是大灯延时功能。” “哦——” 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旅途上,每当傍晚我下车之后,总会有人这样善意地提醒着我,其实,这是六缸切诺基的一个人性化功能,当熄火后再关大灯开关时,大灯会延时几分钟然后自动熄灭,为的是那车灯能够照亮主人回家的路。而如果先关大灯后熄火,则不会延时。每当我使用这个功能的时候,心中充满着温暖和得意,也因为这个功能的存在,给我平添了一些喜悦。 曾经有把这句问话作为书名的想法,这种想法源于途中认识的旅伴四五的主意,这个无厘头说,这样的题目很生动,跟车和旅行有关,而且容易叫人联想到美女走光之类暧昧的意味,说实话,我很欣赏他有时出现的这种无厘头状态。不过 ,大约这样的书名太过无厘头了,因此没能通过。不过现在的书名我也喜欢,《女人上路——车轮印制的日记》,所有的信息都在里面,女人上路,一切烦恼都可以抛到脑后了。 我们都很怀念那些在路上的时光,那些独自上路的日子和那些单纯简单的生活,直到回到现实的都市生活中,还沉浸在那中状态久久无法自拔,连说话都变少,变简单,变傻,更逞论与人相处了。在路上,简单的生活,雄伟奇美的风景,和纯朴的地方民风,每时每刻洗礼着我们蒙尘的心灵,一次次的经历之后,心变得轻松,大脑变得空白了,如果你的理想是寻求安宁和平静,长途的旅行无疑是实现理想的最简单的方法。 我热爱这样的自由,向往永远这样的自由下去,因为我知道,在或近或远的未来,总会有我所期待的人和事在守候着我,奔驰在路上的,不是疲惫的双足,也不是飞驰的车轮,而是无法停下来的勇往直前的快乐的心。
  • 越野越西藏

    作者:红尘

    —→ 开四驱车玩遍藏地 —→ 五条经典线路大穿越 —→ 最浪漫的自驾游路书 —→ 中国版的《在路上》 ★他们16岁坠入爱河,一直相知相爱相伴相随走遍天涯 ★他们开着最便宜的四驱车,行程5万公里,在10年间5次穿越藏地,翻过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开到尼泊尔,用行走的方式来完成一生的爱 ★他们,一个用文字,一个用镜头,无数次地出发,开始着心灵的朝圣之旅,记录下西藏最真实生动浪漫的路书 ★他们就像诗人施企巴乔夫所咏叹的那样,“爱情要懂得珍惜,随着岁月的流逝,要加倍地珍惜”。 ★两口子一台车,赶在2012前越野西藏 ★川藏南线、川藏北线、新藏线、滇藏线、青藏线,5条最经典的黄金线路全线铺满柏油路 ★自驾游是西藏深度游的最好方式,开最便宜的轿车也能去到最遥远的阿里 一、阅读本书的效果: 每年有近千万的游客去到西藏旅行,无论是参团、自助游还是做背包客、自驾游,最真实的体悟与最实用的讯息都是最重要的。对旅行爱好者来说,一本好的书,既能让你享受到阅读的快感,同时又要能激起你去旅行的渴望,改变人以前既有的生活方式,最后也能去远行、去出发,去实现自己的西藏发现之旅。 目前关于西藏旅游的图书有近百种,但关于西藏自驾车旅行的极少。《越野越西藏》既有对藏文化、宗教、习俗、地貌、风景的深度描述,也融入了整个线路的真实情况、开车的体验与沿途的酸甜苦辣。本书由开车行走西藏的5条黄金线路:川藏南线、川藏北线、新藏线、滇藏线、青藏线为主线,对每条线路有一个生动的、惊险的、综合性的叙述,同时按照每天行进藏地的日程,对这一路段的行车路况、自然景色、人文特色均有一个有趣、真实的描述,再辅以每天这一路段的吃住、加油站、拍摄点、经验之谈等实用信息,让每日的摄影图片、行车手绘地图和线路图也与这一路段紧密相关,让每一个旅行爱好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 二、本书吸引旅游爱好者、自驾游旅行者的亮点: No.1可行性:2011年12月,西藏的四条线路川藏南线、新藏线、滇藏线、青藏线柏油马路将全线铺设竣工,2012年12月川藏北线柏油马路将全线铺设竣工。这一来自国家“十一五”、“ 十二五”计划的完成,将使西藏的路况得到全面的改善。以前只能越野车才能去的阿里,现在轿车三天就能开到。这无疑会让自驾客的自驾游成为一种热点。 No.2流行性:西藏旅游一直是热点,而自驾游无疑是西藏旅游中最精彩的亮点,只有自驾游才能实现西藏的深度游,自己作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随着柏油路的全面竣工,随着中国私家车的拥有人群的不断增加,无论是越野车还是轿车,或者是租越野车或租轿车,都能去到最遥远的阿里,这将成为一种新的旅游热潮,让所有旅游爱好者切实地以圆西藏圣地之梦。 No.3 唯一性:《越野越西藏》将亲身带领你走完西藏自驾游的五条经典线路,是第一本关于西藏自驾游的权威、全面、深度、有趣、实用的书籍。旅行作家红尘,与她的先生——古典油画家、摄影师胡虹,即驴友称的“红尘的哥哥”,一个用文字,一个用镜头,他们共同用车轮来完成了五条线路的图文创作,这是一部在视野、角度、人文风情、地理特色等方面有别于其他西藏书籍的中国版的《在路上》。 No.4情感性:红尘与胡虹夫妻二人,两口子一台车,10年来5次走西藏5 万公里,在2007年一个月完成了川藏南线、青藏线到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大穿越,在2010年用60天完成了川藏南线、川藏北线、新藏线、滇藏线、青藏线5条线路的大穿越,这将是最新的关于西藏自驾游的传奇故事。同时,夫妻二人在路上的情感经历,酸甜苦辣、惊险逃亡,也会鼓励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家庭、夫妻等,通过在路上的共同旅行,患难与共、甘甜共享,一起度过生活、事业、人生的众多难关;激励更多的年轻夫妻、中年夫妻、自驾客,通过用行走的方式来完成一生的爱。边走边爱,边爱边写,本书中处处浸透着的是一种新型的、健康的、浪漫风趣的旅行观、生活观。
  • 西藏

    作者:张涛 赵嘉 关军

    2001年5月,第一批《藏羚羊自助旅行手册》共5册出版,作者就是从那天星巴克的聚会中产生的。从此“藏羚羊”成了“自助游行”的另代一个代名词,因为这种在青藏高原上奔跑的动物,以吃苦耐劳、敏捷而著称,这也正是“藏羚羊”所提倡的旅行精神,与此同时,“藏羚羊”还提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西藏的变化真是一日千里。旅游信息的多变使我们从图书出版第一天开始,就关注着那些会影响读者行程的关键信息的变化。修订版对川藏公路和藏北无人区等信息变化较频繁地区进行了大量调整。 本书的地图也是我们重点更新的部分,彩色折页的西藏旅行交通图是重新绘制完成的,除交通和地名得到专业的确认外,我们特别强调了重要景点的突出,另外内文地图中的一些错误信息也及时地得到了更正。
  • 寻找香格里拉

    作者:龙安志

    《寻找香格里拉》内容简介:有人说香格里拉在神秘圣洁的西藏,也有人说在野性激荡的青海,还有人说在艺蕴浓厚的云南。《寻找香格里拉》的作者龙安志(Laurence J.Brahm)徒步穿越了中国西部的几个省市,一路上寻访了美术家、舞蹈家、音乐家、时装设计师、作家、流行歌手、摇滚乐队、环境保护者、在基层经营援助项目的僧人、藏族活佛及牧民等等,记录下了他们对于寻找香格里拉的理解。 如果你用心寻找,香格里拉可能就在一杯香浓的咖啡或热腾腾的酥油茶中…… 寻找香格里拉,你找到了吗? 也许你寻找的还不够仔细,也许香格里拉就在不远处。
  • 八条顶级线路玩转西部

    作者:蓝月

    《八条顶级线路·玩转西部》讲述了:一年中,会有大半年的时间穿行在中国西部那片神秘的高原之中。很多地方熟悉的如同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然而,每次到了这些地方,却依然如孩童春游时的那般兴奋。时间长了,终于明白自己的兴奋来源于西部这块自己无法抵达的梦境。
  • 阳光下的清走

    作者:章芝君

    《阳光下的清走》记载了一个有点小迷糊又有点大大咧咧的女孩子,独自背包畅行天下的奇闻趣事。作者带着一颗澄明的心,潇洒的“清走”,一路做公益,一路画画,一路修炼,一路思考。不为名利,拒绝艳遇,十几年漂泊的旅程,积蓄了满满的能量,成就了这本丰满的游记。
  • 风过高原-王秋杨的西藏日记

    作者:王秋杨 摄

    《风过高原:王秋杨西藏日记》讲述了王秋杨刚登山时,还是一只不折不扣的菜鸟。虽然得到了王勇峰等“高人”的指导,我也没把她这种喜好当回事。以为不过是寻找一种不同的人生体验而已,就像有人喜欢瑜珈,有人喜欢逛商场一样。没想到这几年,她越走越远、越登越高,徒步走到了地球的南极点、北极点,明年还要登珠峰。这实在是我当初不曾预料。
  • 骑行川藏

    作者:大旗猎猎

    《骑行川藏》讲述了:对于全体中国人而言,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也注定了“大旗猎猎”及他的团队骑行川藏旅程的不平凡——从成都到拉萨,从拉萨到珠穆朗玛峰,7000里漫漫征程,70个日日夜夜,他们骑着单车深入5.12地震中心映秀镇赠药,亲身感受奥运前夕川藏各地的气氛,他们翻越了17座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几乎每天都要经历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锤炼,他们既有和同伴肝胆相照、共克对艰时的欢笑惬意,也有寒夜里独自一人跋涉在珠穆朗玛峰时的孤寂和胆怯……
  • 云和山的彼端

    作者:草草

    《云和山的彼端:一个人去西藏》内容包括:传说中的草草,公主装彻底失败,需要准备的物品,签证,两天两夜的火车,西藏地图,巧遇阿离,到处走走停停,“狗熊”的自行车故事等。
  • 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

    作者:(法)亚历山德莉娅

  • 近乎佛教徒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了悟無常,便是佛教徒 本書中,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見地,文字看似簡單,卻包含了深入淺出的層層奧義。下筆行雲流水,詼諧幽默又字字珠璣。在輕快的字句後面,充滿了引導無明眾生脫離輪迴的菩薩大悲大願。 他爽潔而俐落地破除常人對佛教徒的誤解:佛教徒等於祥和與非暴力;其實,這並非佛法的核心。對於要成為一位佛教徒,你必須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見地: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一切情緒都是痛苦,一切事物無自性,以及證悟超越概念。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以實證的經驗加以分析,體現四見地最精要的部分,對於修行者有甚大的助益。有緣讀此書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見識到法教的神髓,了悟無常,解脫萬千煩惱;原來,佛教徒不只是著僧袍、坐禪、戒葷食與禁欲;而是覺知這四種見地,化解對如幻世事的執著。
  • 图解西藏生死书

    作者:紫图

    本书深入讨论了我们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及他(她)们忧心守护在旁的家属们。通过上师或协助者诵读的方式使临终者宁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最后安然度过肉体崩溃的恐怖境相。
  • 西藏行

    作者:洪虹

    触摸中国地形图,青藏高原成为世界的最凸点。在亿万年前它还是一片海洋,许多水族至今遗留下当年的盔甲,可见很高很深可以一体,映照轮回,生生息,息息生。如今那里,雪水再往东流,红日匆匆西坠,太阳每天以最近的距离擦身地球,也平等划去每个人的一天。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在西藏旅游的基本概况。
  • 日本涉藏史

    作者:秦永章

    《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是国内外第一部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论述近代日本(1868年—1945年)与我国西藏地方之间历史关系的著作。《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利用了大量的日文档案等第一手史料,以日本近代史中的明治、大正、昭和三个历史时期为顺序,系统地论述了自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叶日本渗透侵略我国西藏的具体过程,详细地披露了日本侵藏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染指我国西藏的真实面目。 《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不仅可以填补学术界在日本与中国西藏关系史研究方面的空白,拓展和深入学术界对日中关系史尤其是日本侵华史的研究,还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渗透、侵略我国西藏的种种阴谋和不良用心,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所谓“西藏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产物的实质。因此,《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 西藏佛教密宗

    作者:约翰·布洛菲尔德

    金刚乘(Vajrayāna)是在中国西藏和蒙古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大乘佛教之一宗。它是一种明显的非常适用的修习奥义的形式。为了实现人能看到其自我之幻消失,并进入其自我神性的大乐之中的智,它提出了许多具体、明确的修持技术。一千多年以来,这些修持术于罗马占领我们地区的时代就在印度的那烂陀大学得到了发展,它师徒相传,严禁向世俗人传授,而现在,旅居世界各地的喇嘛们感到鉴于他们身处异邦这一事实,如果他们在一代人期间尚不能返回故乡,那么他们的神学知识就会衰落和消失。因此,他们准备向所有那些真心诚意地希望学习的人传授这种知识。存在于思想中的奥义或对神圣真谛的追求,无论在哪里始终都寄身于一小批人中,但密教奥义的修持术却很少与其它宗教或佛教中的其它宗派具有相似性或共性,它的大部分修持方法实际上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它们对于那些学习佛教(尤其是禅)和心理学者们的深刻意义之外,这种学习还可以帮助那些试图揭示表面的面纱和一直深入到任何智慧和任何神的本源的人。金刚乘之道是导致控制善恶的道路。这也是变化之道,心力于其中可以把内外物都变成武器。毫无疑问,这样一种变化过程的发展是不容易的,不会因仪轨和神咒而自动获得。这里也如同在其它各处一样,心是主宰一切的国王。难道那些没有一种金刚石般毅力的人在本世中就可以达到一尊神的地位吗?弟子必须全心全意地、以其全部身心、感受和身周围的一切(无论好坏与否)来服从这一目的。它所要求的第一个条件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决心,第二个条件是一名上师。这位上师不仅根据经书向其弟子传授奥义,而且还要根据其亲身经验和一种已获得觉的心来传授。在西方国家,这样的人比如意宝珠多不了多少。但在涌入印度、锡金和尼泊尔的藏族流亡者中,有些来自大型喇嘛教研究中心的实现了很高的圆满成果的高僧,以及从山间隐修处出来的获得圆满的瑜伽行者。他们中的一小批迁往欧洲和美洲。或在大学中工作,或者是在后来变成修习三昧和观想之地的偏僻地区创建了寺院。早在苏格兰的山坡上建造的桑耶岭寺就已经吸引了一批喇嘛和更多的对此感兴趣的人,以至于都无法容纳得下了。一旦当这批喇嘛们掌握了欧洲语言之后,那些如同本书一样的著作就将会过时。我们等待出自他们笔下的一些在西藏任何时代都未曾出现过的公开阐述其教义的权威著作。因为他们已经明白,维持旧有的保护将会使金刚乘遭到灭绝的威胁。他们的所有学生将不再是佛教徒;因为其他人也可能会发现使密教修持法适应于自己的精神宗教生活将是有益的。在等待期间,我们还是回到自己那西方金刚乘信徒的地位上来,尽可能以最佳的方式接触这一内容吧。对撰写本书,我犹豫了近十年。首先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无法胜任这项任务,认为最好是按照习惯而保持沉默,一直到我们的宗教修持的进步能允许以非常权威的口吻论述这一问题为止。我最终还是决定要写这本书,尽管自己尚未取得充分的进步。因为我认为金刚乘已引起了日益增长的兴趣,现在肯定已迫切需要排除由于奥义的保密传统而导致的对佛教密宗的可笑误解的时候了。在西藏。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能谈论密教的禁令又株连到了一些主要的讲授。若没有这些讲授,那么密教著作就会成为真主的不解之谜。让一名一知半解的医科学生如同一名合格的教授那样自由地从事手术,和让初学者以不仅能改变思想而且也能改变心的大师自居同样都是危险的。错误地运用这种修持术可能会导致神经错乱,甚至比疯狂还要严重的后果。本书仅仅勉强触及到金刚乘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其不同的宗派,它主要论述的是密教修持法。这种修持法可以导致控制心、自我幻觉的结束及其特殊效果。那种认为密教修持术可以被非佛教徒使用的思想在出现了两种背景之后已开始于我的思想中形成和发展:两名本笃会修道院院长(一名英国人和一名美国人)在曼谷分别拜访了我,他们强烈希望学习佛教的禅定观想修习法,我偶尔听到了他们讲到一些天主教神职官员已开始了类似学习的事实。我个人在澳大利亚遇到过一、两名公谊会教徒也对金则乘表现了强烈的兴趣。我对于在佛教徒的背景之外从事金刚乘修持法可能会带来好处的大致范围尚一无所知,因而希望看到整个佛法能与其修持术一道被人接受。宗教和精神上的进步与所取得的成果并不是任何一种宗教的特权,它们是向所有拥有一种深刻和坚强决心的人开放的。由于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的最绚丽的花朵之一,所以我坚信为它辩护并没有错。不过我又自忖,由在井底观星的青蛙对茫茫宇宙的描述只能是不完善和有缺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