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饮食文化

  • FASHION FOOD!日本流行美食文化史

    作者:[日]畑中三应子

    《Fashion Food!日本流行美食文化史》

    ▶︎ 新的就是好的?

    ▶︎ 吃肉才是文明开化的象征?日本人的 “牛肉信仰”又是从何而来?

    ▶︎ 网红美食的寿命很短暂?!

    ▶︎ 用“脑”吃饭才时尚?!

    ▼▼▼▼▼▼▼▼▼▼▼▼▼▼▼▼▼▼▼▼▼▼▼▼▼▼▼▼▼▼▼▼▼▼

    什么是流 行美食(Fashion Food)?!

    并非单纯地为味觉的享受服务,而是和服饰、音乐、艺术与漫画等流行文化在同一个维度被大众消费的食品——这就是畑中三应子心目中的流行美食,即fashion food*。

    *不是fashionable food,也不是food fashion,更不是food porn,而是作者自创的和制英语ファッションフード,形象地承载了日本乃至全球当下“万物皆为流行美食”的概念。

    ▼▼▼▼▼▼▼▼▼▼▼▼▼▼▼▼▼▼▼▼▼▼▼▼▼▼▼▼▼▼▼▼▼▼

    所有食物都包含着一定的信息。在享用食物的时候,我们不单单在吃食物本身,也在同时享用它所包含的信息。只是在食不果腹的时代,人们更注重的是食物的“量”,不太讲究信息。“量”一旦有了保障,食品在物质层面的“质”(主要是营养)便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而营养达标之后,便正式进入了追求信息的阶段。比如你现在走进超市,会看到豆腐的包装盒上写着“以北海道有机圆黄豆与赤石山脉的泉水为原料,用濑户内海的天然卤水点成的绢豆腐”。单价100日元左右的便利店袋装面包上则写着“以玛雅文明的遗产、全世界最辣的哈瓦那辣椒倾情打造的超辣咖喱包”。现如今,在非常普通的日常食品上附加一长串信息已成常态。

    食品的信息化时代,就是“吃东西不光用嘴,还得用脑”的时代。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个食品信息脱离物质属性的食品,作为一种时尚元素为人们享受的时代。

    在本书中,畑中三应子将带领大家追溯始于70年代的流行美食史,探索日本社会是如何奔向了 “提拉米苏爆红”,信息的消费又是如何笼罩了日本的饮食文化,今时今日的“万物皆为流行美食”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

  • 烟火三十六味

    作者:三三

    三三这本饮食随笔向读者展示了东南、西南的很多美食,最为可贵的是这些叙述并非来自餐桌,而是深入到了原料的来源和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有独特的画面感和能捕捉到的生活场景。

    《烟火三十六味》在饮食类书籍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会让读者看到一片新的世界。

    ——文化学者 赵珩

    吃就是祖国,祖国就在我们的味蕾里。最好的家国教育,永远是餐桌教育。所以,看到三三的《烟火三十六味》,真是太有好感了。

    当代社会已经把腌菜的位置让给了撒娇撒野,而通过《烟火三十六味》,我们得以一瞥在进化过程中,当下丢失了多么隆重的手艺和品质。

    ——作家 毛尖

    和三三认识多年,一起做事,喜欢她的文笔,有女人味,有男人味,更有烟火味。

    食必求真、然后至美,这是新荣记的信条。搜寻好食材,然后把家的味道做出来,这是新荣记的风格。三三一直跟随我们拍摄记录,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这也是《烟火三十六味》的特点。

    ——新荣记餐饮集团创始人 荣叔

    -------------

    食物自何处生长?味觉从何处而来?

    三十六篇“色、香、味”俱全的饮食笔记,从产地、市集、家宴、小吃、餐馆等不同视角,呈现中国六个富含特色的味觉目的地:南京、苏州、台州、四川、潮汕、云南。作者深入街头巷尾,挖掘城市角落,将食材、味道、市集等最日常的生活表层与潜藏的历史、地理、文化心理有机关联,从餐桌上的酸甜苦辣咸到市集上的牛羊海鲜瓜果,一饭一食都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通过作者的走访和实录,食物之味与人生之味真正交融在一起,日渐远离的烟火味道又有了崭新的面貌。

  • 福尔摩斯的餐桌

    作者:[日]关矢悦子

    编辑推荐

    你知道福尔摩斯如何喝苏打水,怎样点外卖,外出坐什么马车,最喜欢的是哪本书,贝克街221B的房租是多少吗?福尔摩斯的故事里不仅有离奇的案件,也隐藏着同样有趣的生活场景。骨灰级的福尔摩斯迷关矢悦子带我们回到一百年多年前的维多利亚时代,在重温福尔摩斯探案的过程中,发现小细节背后的大故事。

    福尔摩斯粉丝的盛宴。考考你,福尔摩斯喝咖啡是否加糖,如何叫外卖,怎样喝苏打水,最喜欢哪本书,贝克街221B的房租是多少?那些你忽略的细节,隐藏着和探案故事同样有趣的历史。

    维多利亚英国的穿越说明书。如果你穿越到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带着这本书,肯定比夏目漱石适应得更快。

    19世纪全球化的缩影。糖、咖啡、茶、粮食……19世纪的全球化吹遍了世界每个角落,福尔摩斯故事中也透露出了这方面的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书以福尔摩斯的故事作为引子,用60个案子细致考察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苏打水的制法到一顿早餐的价格,从大英帝国的粮食配给到全球的茶糖贸易,从囚犯的生活状况到女家庭教师的尴尬处境……如果说《福尔摩斯探案集》全景式地展现了一个令人着迷的伟大时代,那么这部书就是那个时代的穿越说明书。

  • 四口吃遍江户

    作者:[日] 饭野亮一

    蔡澜、止庵、陈晓卿、史航、王耀庆、吉井忍、殳俏 诚挚推荐

    天妇罗的美味让人钱财散尽,鳗鱼的香气绊住阎王脚,

    饥肠辘辘时绝世美色也比不上眼前的荞麦面和寿司

    四大美食,风靡江户街头

    传承百年,直抵每个吃货的胃与心

    ——————————

    ☆了解日本饮食文化的入门之书

    选取四 种最具代表性的江户美食——寿司、天妇罗、鳗鱼、荞麦面,细致梳理这四种美味如何从小吃摊到高级料亭,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我们熟悉的样子,并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

    ☆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江户庶民生活百景图

    两百多年前的江户街头,有挡着脸也要在路边摊吃天妇罗的武士,在寒冬的荞麦面店里小酌一杯温酒的情侣,热衷于叫鳗鱼外卖的剧场投资人,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寿司小贩……

    ☆援引大量一手史料与俳句,收入近140幅珍贵手绘插图

    ——————————

    虽然未曾与《四口吃遍江户》的作者饭野亮一先生谋面,但我们因为寿司、天妇罗、荞麦面与鳗鱼这四种美食相遇。——蔡澜

    首先这是一部考据非常详实的饮食人类学著作,更难得的是,通过对江户地区四种食物,其形制和工艺、兴盛和流变的细致展示,让我们在美味的阅读之中,领略到了这里二百年前栩栩如生的社会风俗图景。——陈晓卿

    《四口吃遍江户》以丰富的细节讲述江户四大名食天妇罗、荞麦面、鳗鱼和寿司的历史,收录大量插图与俳柳,勾勒出江户时代的市井生活与庶民风貌。读此书,可一窥日本饮食文化堂奥。——止庵

    不要在饿的时候看这本书!没吃饱也别看!晚上十点半之后看此书后果自负!别说我没提醒你!——王耀庆

    ——————————

    《四口吃遍江户》是日本饮食文化研究专家饭野亮一的代表著作。寿司、天妇罗、荞麦面与鳗鱼,被誉为“江户美食四大天王”“万国无双的江户之味”,诞生于江户街头,在充满烟火气的市井中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形态,并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

    在书中作者援引大量一手史料,细致梳理了这四种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从诞生、发展,到形成今日形态的整个过程,同时搭配近140幅珍贵手绘插图,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江户时代的市井生活与庶民风貌。

  • 鱼米之乡

    作者:[英]扶霞·邓洛普

    中国人的雅致饮食文化, 在江南的餐桌上,追溯中国传统风度。

    10余年前,英国美食作家扶霞爱上了江南和这里卓绝的美食文化,和她对四川的热恋一样炽热。接下来的多年中,她常常回到这里,寻访专业厨师、民间高手、路边摊的美食“扫地僧”和乡野农人,记录故事、学习菜肴、品尝人间至味。

    在这片北至扬州、南至杭州、东至上海、西至南京的区域里,扶霞将多年来对江南饮食文化的观察与探索集结一册:从江南菜小史到当地人文风貌,从饮食习惯、烹饪特点到美食掌故,狮子头、桂花糖藕、四喜烤麸、西湖醋鱼、水晶肴肉、素响油鳝丝、腌笃鲜……150余道经典食谱,108种常备配料,24种烹饪技法,精巧雅致、包容平和,传统精髓被不动声色地安放于饮食文化和历史之中。

    江南忆,最忆是此味。这是一次重新了解中国物产和人文的美食之旅,是对那些古老故事与传统菜肴的回望,也将成为通向未来的探索。

    ★在江南餐桌上,追溯中国人的雅致饮食文化。在世界的视角下,再发现中国江南味道。英国美食作家扶霞探访中国江南地区饮食重镇,讲述广义上的“江南菜”,包括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南部和上海的传统菜肴,寻觅饮食背后的城市历史与人文风貌,找回来自中国美食中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不仅有精 致的烹调方法,更是中国饮食美学的浓缩呈现。

    ★收录150道经典江南菜食谱,108种常备配料,24种烹饪技法,汇集来自乡野民间的珍贵内容。扶霞历时数年,出江河湖海,下村野田间,寻访江南专业厨师、民间高手与乡野农人,记录下具有特色的菜肴与秘谱。有常见的红烧肉、盐水鸭、叫花鸡、龙井虾仁、响油鳝丝,有地道的绍兴醉鸡、镇江水晶肴肉、冰糖元蹄、素蟹粉,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八宝葫芦鸭、松鼠鱼、三丝卷……还原淡雅温和的江南本味。

    ★兼具实操性与可读性的美食读本。食谱经过扶霞本人亲自验证与实践,将调料的计量精确化,摒弃多数菜谱中“少量”“适量”的说法,且内文进行中国化处理,将英文版中的部分食材替换为中国更常见的种类,更具实操性。

    ★斩获多项国际奖项,备受赞誉。获得英国美食作家协会年度食谱奖,安德烈·西蒙食品图书奖(Andre Simon),入围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国际奖,2017年IACP国际奖等多项大奖。

    ★多方联合推荐。特邀中国烹饪大师胡忠英审定,纪录片《风味人间》总顾问陈立教授作序推荐,陈晓卿等10余位国内美食类意见领袖、作家联合推荐。

  • 美食与文明

    作者:[美] 蕾切尔·劳丹

    ★过去5000年流动的盛宴堪称一部精彩绝伦的全球交流史,不容错过!

    ★跨越山海和帝国的边界,把握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

    ★荣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

    ▶编辑推荐

    ◎以全球为舞台,以帝国为视角,追踪了主流饮食的演变之道。劳丹的烹饪全球史将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著作融会贯通,成为一种全新的史学叙事方式。

    ◎深入挖掘了饮食演变之道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要因素;透过稀松平常的饮食习惯看清食物引发的政治想象。

    ◎跨学科、多视角地看待过去5000年烹饪宇宙哲学的发展;大量史料和精美彩插,展现了与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的重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

    ◎富有趣味地阐述了高低阶饮食之间的分野、食品工业化的利弊等现象,避免落入将往昔饮食浪漫化的美丽误区。

    ▎媒体推荐

    一次胜利,为一种全新的史学写作指明了道路,这种史学写作可以通过更加融会贯通政治、经济、社会和知识史方面的著作来站稳脚跟。

    ——《纽约书评》

    很少有作家能像蕾切尔•劳丹那样优雅而又深入地探讨饮食与帝国这一广泛的主题。她对食物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全球视角……本书是美食历史学家和美食爱好者不容错过的。

    ——韦安妮(《食谱图书馆》)

    气势恢宏……劳丹的一些特定烹饪风格的“扩散图”堪称文化史的缩影。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蕾切尔•劳丹对多种饮食的兴衰进行了引人入胜的描述,给了世界各地等量的时间,并将现代这一时间段考虑进人们如何准备食物的漫长历史。对烹饪和饮食的关注反映了口味的持久性,但也说明了这些口味是如何传播的,并受到政治和文化扩张的影响。本书将烹饪理念和对于饮食重要性的阐述结合得迷人而独特。

    ——保罗•弗里德曼(《食物:味道的历史》)

    ☆所获奖项

    荣获2014年度国际烹饪专业协会最佳烹饪史图书奖

    ▎内容简介

    从大约两万年前人类掌握谷物烹饪到现在,本书作者讲述了世界上主要饮食的兴衰历史。透过多种饮食表面上的混杂局势,作者揭示了烹饪谱系图潜在的简明规律,说明了烹饪哲学中关于健康、经济、政治、社会和神灵信仰的周期性变化如何推动新饮食的建立,其中一些被选为帝国饮食,在全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还阐述了商人、传教士和军队如何将饮食跨越山脉、海洋、沙漠和政治边界。本书的创新叙事方式将烹饪如语言、服装或建筑,视为人类创造的事物。通过强调烹饪如何将农产品变成食物,并将全球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作为舞台,挑战了支撑当代食品运动的农耕和浪漫主义神话。

  • 川菜

    作者:[英]扶霞·邓洛普

    一餐一饭,体会中华饮食神髓,一朝一夕,烹饪日常生活至味。英国美食作家扶霞,痴迷中国美食,千里迢迢来到四川,潜心研究川菜的起源、发展与烹饪技法。

    在《川菜》一书中,扶霞将20多年的经验汇集一册。诸多关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风貌的观察分析述诸笔端。全书涵盖200道经典川菜食谱、56种烹饪手法、23种独特调味。从锅碗瓢盆到配料香料;从大众熟知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到当地才能吃到的自贡小煎鸡、桥头一嫩、活水豆花、峨眉豆腐脑、蛋烘糕。在诸多滋味中,也尝到了活色生香的生活。

    走进扶霞眼中的川菜,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人站在世界的坐标里认识自己的文化,以及自己的一日三餐。

    ·

    ·

    ·

    ·

    ★共赴一席中华飨宴,在餐桌上重新认识中国。穿越山水阻隔,冲破文化障碍,解读英国人眼中的川菜世界,发现我们熟悉却又陌生的中国美食。探究美食背后的地域历史与人文风貌,四川人为什么嗜辣如命?川菜何以广为流传?川菜的原料能够追溯到哪个朝代?四川人的厨房里有什么?……文化巡礼+烹饪技巧+私房菜谱,美食与美食背后的文化渊源,一册集结。

    ★《鱼翅与花椒》作者扶霞重磅新作,20年川菜烹饪经验集合之作。取得剑桥大学学士学位的英国美食家扶霞,千里迢迢来到四川成都,只为一探川菜的美味。经过专业学习与潜心研究,成为了英国的川菜“专家”,也是一位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使者。四次获得美食界奥斯卡“詹姆斯·比尔德大奖”,被陈晓卿评价是“非常懂中国菜的一位”,研究中国烹饪及饮食文化20余年。

    ★56技法,200佳肴,在这里尝到生活。涵盖200道经典川菜食谱、56种烹饪手法、23种独特调味。从熟悉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到只有四川人才能吃到的自贡小煎鸡、桥头一嫩、活水豆花、峨眉豆腐脑、蛋烘糕;从锅碗瓢盆、烹饪手法,到配料香料、料理窍门……在家吃自己做的川菜才是真的“安逸”。

    ★业内高度赞誉。获得2019年《纽约时报》“年度美食图书”、2019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最受大众欢迎的图书”、2019年《卫报》“最佳美食书”,《悦游》2019年最佳美食旅行图书,美食评论网Chowhound 2019年秋季最佳美食图书。

    ★书中专业内容及食谱经过中国烹饪大师兰桂均审定,进一步保证权威性。

  • 中国食物史研究

    作者:[日]篠田统

    第一章 五谷的起源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烹饪 第三章 豳风七月的舞台 第四章 被遗忘的谷物 第五章 中世食经考 第六章 近世食经考 第七章 关于饮膳正要
  • 食品集(全二册 线装影印本)

    作者:明·吴禄

    《食品集》分上下两集。有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本。上集记有谷部三十七种、果部五十八种、菜部九十五种、兽部三十三种;下集记有禽部三十三种、虫鱼部六十一种、水部,以及附录五味所补、五味所伤、五味所走、五脏所禁、五脏所忌、五脏所宜,五谷以养五脏,五果以助五脏,五畜以益五脏,五菜以充五脏,食物相反,服食忌食、妊娠忌食,诸禽毒、诸兽毒、诸鸟毒、诸鱼毒、诸果毒,解诸毒等。 书中正文部分计收动植物原料三百五十种。每种原料都介绍其性味及疗效。如“白豆”:“味甘平无毒。主调中,暖胃,助经脉。肾病宜食。”再如“松子”:“味甘温无毒。治诸风头眩,散水气,润五脏,延年不饥。香美。多食发热毒。”附录部分主要谈饮食宜忌及解毒法。如“食物相反”中说“小豆不可与鲤鱼同食”、“大豆不可与猪肉同食”等。“解诸毒”中说“河豚毒以芦苇、扁豆汁解之”,“鳖毒以黄蓍、吴盐煎汤服解之”等。 总的来说,《食品集》中新的发现不多。其内容大抵从前人的饮食,本草著作中辑出。
  • 壽司之神全技法

    作者:[日]小野二郎(Jiro Ono)

    自2007年起,連年榮獲米其林三星最高評鑑至今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獨門功夫大揭密 「我在承繼固有傳統的同時,也以我自己的方式持續製作壽司,直到現在我仍想著應該還可再更好,應該還可再更好。」 ——小野二郎 只有十個座位,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被推崇為「壽司之神」的小野二郎,其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連米其林調查員及法國三星名廚侯布雄(Joel Robuchon)也為之傾倒。「追求極致」的職人精神,讓高齡89歲的小野二郎成為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主廚。 完美的壽司背後是絕不妥協的信念與態度,看似簡單的壽司其實大有學問,小野二郎用盡一生不斷鑽研,即便是再平凡不過的米飯,也是精心挑選出每一米粒,運用完美的比例與醋調合,再依照不同的配料調整米飯溫度,他曾說:「做出美味壽司的祕訣在於,讓米飯和魚肉水乳交融。」從未想過自己已做到最好,而是要做到更好,小野二郎致力於用簡單的壽司創造出深度的味道,美國總統歐巴馬也驚嘆:「這是我這輩子吃過最美味的壽司」;日本美食家山本益弘更以「極簡的純粹」來讚佩,小野二郎所做的壽司著實征服全球名人的味蕾。 本書紀錄小野二郎的職業精華,詳細解說33種食材、16種技法、18樣重要配角,從食材挑選、料理手法、食器搭配、出菜順序到店面氛圍,深度剖析小野二郎一生的堅持、職人精神與待客之道,並由流連數寄屋橋次郎多年的料理評論家山本益博監修,讓你更了解、更貼近壽司之神的高度及遠見,唯有堅持不懈、全心投入在工作上,才能迎向成功之道。 【本書特色】 ◎台灣第一本星級「壽司」食譜,集結米其林三星「數寄屋橋次郎」主廚小野二郎的料理生涯大成,學習大師技法更看大師素養 ◎詳細解說「壽司」的料理方法,包含食材挑選、製作祕笈、處理過程、刀法,滿足日本料理專門店廚師和學徒及一般民眾。 ◎親手體驗日本代表和食,專業人士必備工具書,名廚不再遙不可及。
  • 食家列传

    作者:朱振藩

    作为当下最著名的台湾美食专栏作家,朱振藩先生历时两年时间有余,爬梳史籍、钩沉史事、以其丰厚的历史知识、丰瞻的掌故,以及精彩的珍异菜谱,为古今往来的大食家们立传、为食家们继绝学,并致上最高的敬意与推崇,藉以匡正食林。 传主多为留名食林的文学大家如苏轼、陆游、张岱、袁枚、李渔、李调元等,更有口福无限的帝王们和人们好奇的帝王美食,兼及名贯食林开派传薪的民间大厨,人物生动鲜活,美食色香味俱全;更佐以诗文、典故史识,美文美食,酣畅淋漓、读之令人食指大动。赏心悦目之余,更深切感受饮食背后深厚的文化,诚大昌中华饮食文化之力作。
  • 调鼎集

    作者:(清)佚 名撰,邢勃涛注释

  • 食宪鸿秘

    作者:(清)朱彝尊撰 ; 邱庞同注释

  • 满汉全席之满菜

    作者:扬眉 绘

    《满汉全席之满菜》继《满汉全席之进宫》后,再述说清朝宫廷饮食的细枝末节。“满菜”窥视了从游牧的肃慎人到末代皇帝溥仪等满洲族群的菜盆,不仅有女真时期完颜亮坐镇燕京、君臣共食的“麇尾’、“血肠白肉”,还有乾隆皇帝御笔赐名的“飞龙”,有满族家家必吃的“酸菜”,也有常人难得一见的“鹿胎羔”。紫禁城中的满菜以“国菜”的身份辐射着整个北方,北方佳肴的精华也被吸纳入满菜体系。鲁菜“拔丝山药”、西北菜“爆炒驼峰”都归入御膳,而满菜“祭神肉”化身“蒜泥白肉”、“砂锅肉”走上百姓餐桌。
  • 满汉全席之饽饽

    作者:扬眉 绘

    《满汉全席之饽饽》专门讲述清宮御膳的主食系列。“饽饽”是满族人对面食的称谓。绵延清朝三百多年的饽饽全盛时代,诞生和改良了几乎所有现在的主食与点心,而“外路”面食也都臣服于饽饽麾。上屉蒸的是“撒糕饽饽”、“苏叶饽饽”,火炉烘烤的是“光头”、“核桃酥”,下锅水煮的是“煮饽饽”(水饺)。北平俗曲《鸳鸯扣》专道“煮饽饽”:“仆妇们端上了饽饽送亲的就让,先说姑爷请用……勉强的咬点边儿仍然吐掉,阿哥他嚷是生面就笑坏了旁人,大奶奶笑骂:猴儿你怎么好傻!快吃了不要胡说,那就是儿孙。”百年前餐前饭后最为熟稔的“饽饽”盛名不在,其实尚存,萨其马、豌豆黄、枣儿糕,当然还有“煮饽饽”。
  • 老祖母的家傳食譜

    作者:袁皖君

    客居異國的食物鄉愁書寫 ◎一次收藏了來自:亞美尼亞/摩洛哥/塞爾維亞/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波蘭/荷蘭/印度/台灣/中國/韓國共十三國的家傳食譜 ◎一次認識包括歐、亞各國料理的特色及家常食材,包括平時難得能見識到的南斯拉夫、亞美尼亞等同時受歐亞料理影響的國家。 來自食物的鄉愁,是心頭最入味的美饌 老祖母的家傳食譜,一次收藏十三國的家常食滋味 移居北國加拿大的作者,在異國鄉愁起時,嗅聞中仿似傳來了童年時外婆家廚房的葫蘆麵疙瘩溫熱氣味。同樣一雙巧手的作者就在異國自家廚房裡,憑著記憶煮出了軟爛不膩的這道麵疙瘩,阻隔時間及空間的那道距離就在她的咀嚼中消融了。 以多元化移民著稱的加國,居民組成背景多樣化,作者便在這樣的脈絡地圖裡,尋訪了移居自其他十二個國家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波蘭/荷蘭/亞美尼亞/摩洛哥/塞爾維亞/印度/中國/韓國等的移民家庭。這些家庭有的已移居至此第三代了,有的如作者般和原生國家仍繫著一條緊緊的線,但一樣在飲食生活上深刻地留下了母國的印記。 在這些受訪者的廚房中,移民家庭的老祖母或年輕母親,邊揮鏟動鍋或刨切果蔬,邊掉入記憶的深河,沿著那口中長久不散的滋味,娓娓述說食物怎麼鍊結了各自的生活,飄洋過海,丟失了什麼、又留下了什麼,而留下的,儘管並非是最原本的細細面貌,但,心頭滋味永遠不變。 原籍西班牙、童年移居墨西哥的三姐妹,從小受到手藝好又崇尚獨立的外婆影響, 如今在另一個新世界多倫多擁有了自己的西班牙餐廳,「愛」在這個家族是藉著美食及冒險傳遞下去。 一直認為自己仍是南斯拉夫人的塞爾維亞年輕阿嬤,不只帶來了家常菜餚馬鈴薯與醃菜,爽朗樂天的民族性,也和她一起移民到了新大陸。 基督教歴史上方舟的發現之地:亞美尼亞,飲食深受周遭土耳其、伊朗、希臘、俄羅斯等周遭國家影響發展出混血特色。這個長年遭受不同文化統治並飽受戰火的三百多萬人口小國,讓Stella和一雙父母早早就選擇放下歴史傷痕,出走到新大陸,然而老祖母Knarik仍然將多道私藏食譜藏放心頭,讓食物一解鄉愁。 剛烈的印度女子Lina
  • 和食十品

    作者:[日]髙桥拓儿

    京都老字号料亭“木乃妇”第三代店主高桥拓儿挑选十种被视为和食根基的菜肴,将它们放在日本的山川自然、时令节气、人文器物中,从和食特质、历史渊源等角度深入浅出地诠释日本料理的精髓与奥秘。伴随作者的娓娓道来,您将逐渐了解料理背后的日本文化,更好地享受和食带来的味蕾飨宴。
  • 饮食须知

    作者:贾铭

    在众多的饮食著作中,元代人贾铭所撰写的《饮食须知》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全书从『饮食藉以养生』、『物性有相反相忌』出发,分水火、谷类、菜类、果类、味类、鱼类、禽类、兽类八卷,对食物的性味、反忌、毒性、收藏等进行了编选介绍,提出了『养生者未尝不害生』的观点,告诫人们在日常饮食中要合理膳食,注意饮食卫生,不可『多食』,避免因饮食不当而损害健康,于今人亦多有启发。今整理出版,供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参考。
  • 作者:Michael Pollan 麥可.波倫

    當烹飪技術演進錯誤,自然與文明都將受害。 「你騙得過味蕾,卻騙不了胃。」 《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倫再度踏上溯源之旅, 在人類烹飪史中尋找現代問題的解答。 烹飪,是造就人類這一物種的獨門演化術與求生本能。自學會用火的那一刻起,熟食使我們的消化器官變小、腦袋變大,成為今日的模樣。烹飪曾經帶領人類探索大自然與文明的邊界,為人類溝通往來,將自然物質轉化為滋養,為人類文明提供根基。 然而,在現代經濟體系下,工廠取代了廚房,烹飪技術看似日益精進,卻是人工添加物堆出的砂上城堡。人類遠離生存所繫的自然,食安及健康問題開始層出不窮。 美國飲食界良心暨《雜食者的兩難》作者麥可.波倫,為了解人類如何發展出滋養文明的烹飪技術,又如何將這技術推往錯誤方向,以及在這股洪流中該如何自保,遂踏遍世界各地,走入各種形式的廚房,學習貼近自然的烹飪技術,尋找改變人類飲食未來的可能。 這趟飲食溯源之旅從人類最古老的烹飪形式—— 烤肉出發,一路穿越家常燉鍋、麵包坊與製粉工廠,再回到與自然共生的乳酪坊及醃菜缸中。旅程中有各種烹飪專業人士及食品市調專家的訪談,揭露烹飪技術如何在工業文明中沉淪,如製粉工廠為延長麵粉保存期限,篩去含多種營養成分的小麥胚芽及麩皮,使麵粉除熱量外別無其他營養價值。此外也為居家烹飪者提供專業意見與教學,如培養天然酵母及利用全麥麵粉製作麵包的方法,還有烹煮燉菜時如何利用較老的肉品,減少消費工業化飼養的年輕畜產品等等。 本書邀請讀者改變生活中生產和消費的比例,那怕只改變一點點也好。經常練習這些簡單的技術,生產若干生活必需品,讓我們更能夠自力更生,更加自由,同時減少對遠方企業的依賴。每當我們無法自行供給日常需求、滿足想望時,不單是我們的錢財,還有我們的力量,就都流到企業那一端去。一旦我們決定為餵飽自己負起一些責任,力量又會流回到我們和我們的社會這裡。這正是重建地方食物經濟運動最早學到的一課,這項方興未艾的社會運動最終能否成功,全看我們是否願意在餵飽自己這件事上,多花點腦筋,多盡點力。不是每天每頓飯都必須自炊自煮,但是應該更常烹飪,只要有時間,就盡量下廚。 重修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與家人的關係,也重修與自己的關係。讓我們重新發現烹飪,這個看似最平凡的技藝,竟是人類現代社會許多困境的解答。 媒體推薦 「當『飲食研究』有日成為大學學門,這本跨類別鉅作必列為典範教材。」——《衛報》書評 「或許只有麥可.波倫能夠調合如此多種飲食運動、哲學與研究文獻,轉化成這般意義明晰且發人深省的訊息,旁徵博引又綱舉目張。」——《華盛頓郵報》書評 「改變一生的好書並不常見,尤其是封面上還寫著大大的「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那種。但麥可.波倫的《烹》肯定名列其一。你不可能讀完這本書卻沒有付諸實行。《烹》為今日的飢餓人類帶來啟示。接受改變吧。」——《電訊報》 「讀到麥可.波倫的《烹》以前,我從未想過任何附帶食譜的書能夠寫得如此機智,又能衝擊你的道德理解與政治聯想。投入一點熱誠,你就能享受那自由遊走於各種疆界的罕見文體,然後變得更加投入……在波倫的妙筆下,科學、歷史、靈感,還有食譜鎔於一爐,莫不兼備,正巧還有些無傷大雅的風趣。」——《波士頓環球報》 「《烹》帶給我們經典的波倫——思路明晰、意象鮮活,富於生動聯想與深刻洞見,而且讀來妙趣橫生。就如《雜食者的兩難》一般令你全神貫注、無由分神。」——《西雅圖日報》
  • 左烧烤右煨汤

    作者:古清生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美食是这样炼成的,主要内容有、聚德:金炉长燃千年火、东来顺:一涮天下暖、鄂有香蕲、鱼宜三吃、紫云茶、东城山雉汤、魏氏熏鸡、阳谷炊饼、吃在夷陵、东城春鸠脍、开封灌汽包子、永远的海带、忆念中的地米菜、抗日豌豆的吃法、客家酒糟鱼、为甚酥与东城饼、艾米里 白辣椒、鸡蛋·单身汉·荷包式速食、半壁山与茹粉丸子、烤蛋、鱼头、冻笋、买茶者说、泡菜解酒、黄金宝石翡翠汤、吃与文明、蒸笼上的岁月、浪漫的守候、吃鱼者说、糯米鸭血、会唱歌的黄咕丁 捕鳝与吃鳝;第二部分一辣天下红、生命中不有够没有辣椒、辣椒的起源、辣椒的长征路线、辣之最 川湘食辣秘笈、辣椒与瘦腰、辣椒的本土化生存、红辣酱、泡椒、米粉辣椒、辣椒的段位、落霸如碧两相依、20世纪的辣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