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美学

  • 美学新论

    作者:蒋孔阳

    大千世界,到处都是美的东西。这些美的东西为什么会成为美的东西?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创造出来的呢?人又为什么能够欣赏它们,创造它们,并认为它们是美的呢?这就涉及到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作者平生服膺马克思“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的话,主张顺应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去发现和创造美。本书即是一部体现了作者上述主张和认识、关于美学理论研究与探索的集大成的优秀学术专著。
  • 建筑美学纲要

    作者:熊明

    本书是著名建筑大师熊明先生十余年建筑设计和建筑教学的经验,就建筑学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建筑美学——以简洁的文字进行论述和分析,并辅以丰富的图片作为说明。 本书主要包括如下5个方面内容:建筑的本质,建筑的美学特性,建筑的真善美,建筑美学辩证范畴和建筑创作构思途径。 本书对建筑专业的学生、设计师、以及对建筑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可能是一把开启建筑美学殿堂的“钥匙”。
  • Practices of Looking

    作者:Marita Sturken,Lisa

    Visual culture is central to how we communicate. Our lives are dominated by images and by visual technologies that allow for the local and global circulation of ideas, information, and politics. In this increasingly visual world, how can we best decipher and understand the many ways that our everyday lives are organized around looking practices and the many images we encounter each day? Now in a new edition,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d engaging overview of how we understand a wide array of visual media and how we use images to express ourselves, to communicate, to play, and to learn. Marita Sturken and Lisa Cartwright--two leading scholars in the emergent and dynamic field of visual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examine the diverse range of approaches to visual analysis and lead students through key theories and concepts. Using clear, accessible language, vivid examples, and more than 250 full-color illustrations, the authors both explain and apply theory as they discuss how we see paintings, prints, photographs, film, television, video, advertisements, the news, the Internet, digital media, and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in medicine and science. This truly interdisciplinary text bridges art history, film,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to investigate how images carry meaning within and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arenas in everyday life, from art and commerce to science and the law. Sturken and Cartwright analyze images in relation to a wide spectrum of cultural and representational issues (desire, power, the gaze, bodies, sexuality, and ethnicity) and methodologies (semiotics, Marxism, psychoanalysis, feminism,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Thoroughly updated to incorporate cutting-edge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second edition examines the following new topics: the surge of new media technologie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and media form and content; and how nationalism and security concerns have changed our looking practices in the aftermath of 9/11. Challenging yet accessible, Practices of Looking is ideal for courses across a range of disciplines, including media and film studies, communications, art history, and photography. Beautifully designed and now in a larger format and in full color throughout, Practices of Looking is an invaluable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ies, contradictions, and pleasures of the visual world. Instructor's manual availalbe online.
  • Aesthetic Theory

    作者:Theodor W. Adorno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aesthetic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ppears here newly translated, in English that is for the first time faithful to the intricately demanding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German. The culmination of a lifetime of aesthetic investigation, Aesthetic Theory is Theodor W. Adorno's magnum opus, the clarifying lens through which the whole of his work is best viewed, providing a framework within which his other major writings cohere.
  • 非物质社会

    作者:马克·第亚尼 编

    本书是一部内容广泛、见解深刻的极有分量的论文集,其作者一批活跃在当代西方文坛上的文化名人、著名设计学家和科学家,有些还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的观点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这些论文题目各不相同,论述的角度也不同,但都对后现代社会及其非物质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的回答了什么是非物质社会的问题;有的论述了设计在这个非物质社会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本质变化、如何影响当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并逐渐取得压倒一切的重要地位问题;有的论述了设计如何向艺术靠拢并逐渐成为科学和艺术之间的桥梁的问题;有的阐述了这一非物质时代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应该如何自我设计的问题;有的论述了数字化社会可能的利弊。但轴心问题还是设计。正如Marco Diani开篇伊始指出的:以电脑为中心的生活开辟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在关于技术的本质和后果的大辩论后,设计的作用将会在以后的若干年中戏剧化地增加。随着其重要性的扩大,设计的本质也要改变。为使读者更容易地读懂这本书,本前言将就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一番简要阐述。
  • 哲人与诗

    作者:章启群

  • 艺术的语言

    作者:(美) 古德曼

    这是一部讨论艺术特征和本质的经典著作,被书评家称作是“现代分析美学第一书”。作者在书中首先区分了艺术再现和语言再现的区别,前者是符号,后者是指示,详尽地阐述了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批评了符号论美学对艺术进行的符号学分析。此后又具体区分了图标、蓝图、涂鸦等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区别,更清楚地阐释了艺术作为符号体系的特点。
  • 黑格尔美学论稿

    作者:朱立元

  • 艺术的意味

    作者:[德] 莫里茨·盖格尔

    《艺术的意味》是德国著名现象学美学家莫里茨·盖格尔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通过展示盖格尔现象学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体现了他对现象学美学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盖格尔在《艺术的意味》中将西方现代现象学哲学同美学相结合,从而使现代美学从艺术本体的范畴进入到意识与精神现象的范畴,开辟出美学的新领域。
  • 当代艺术的主题

    作者:简·罗伯森

    简·罗伯森等著的这本《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 ,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 、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 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 、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 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 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 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 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当代艺术的主题》第二版分析了来自各种不同种族、文化和地理背 景的艺术家(包括将近2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大量材料、技法、理论观 点和风格方法。在时间上,它正好构成了影响深远的H·H·阿纳森的《西 方现代艺术史》和《西方现代艺术史:80年代》的一个姐妹篇,从而将现 当代艺术史的研究推进到真正的当下。
  • 视觉与设计

    作者:罗杰・弗莱

    本书是英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罗杰・弗莱在1900年至1920年二十多年间有关艺术论文的选集,基本包括了其批评生涯前半期的著述。所有的文章与艺术实践都有关系,其中有丰富的理论思想和大量论战性,讨论性的文章。这些文章集中体现了罗杰・弗莱所持的核心观点――形式在艺术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作者知识广博,富有独特见解,对于美术史、现代美术的很多判断都是非常经典的。
  • 物象美学

    作者:刘成纪

    《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内容简介:物象美学是20世纪美学逻辑进程的必然结果。19世纪末,尼采关于上帝之死的宣谕,标志着神本主义美学的最后消亡,并预示着绝对主体主义或人本主义将成为20世纪西方美学的重要话题。20世纪中期,法国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提出了“人之死”的哲学命题。这一方面意味着人本主义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倾向而走向了尽头,另一方面也为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审美关系提供了契机。物象美学正是在这种时代和学术背景下被提出,它试图在对传统人本主义和自然主度的双重还原中为当代美学确立新的根基。 西方美学自黑格尔、谢林以来,基本上已中上了对自然美作任何系统的研究。许多职业美学研究者相信,与其去为诸如一个日落景象的美寻找原因,还不如去研究一只奶罐的造型。但《物象美学:自然的再发现》认为,在经历了20世纪美学领域粗暴的取消主义和狭隘的惟艺术倾向之后,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问题依然是美学的核心问题,对自然的关注依然是美学获得哲学尊严的心要保证。但必须看到,传统的自然美是没有独立品格的,它的价值仅在于成功充当过承载人的某种神性或人性品质的工具。于此,在美学领域尽量廓清人学的迷雾,让对象呈现它自身,对重新发现自然美就显得十分重要;承认自然作为生命存在的独立性,肯定自然美是自然本身的生命样态之美,就应成为重构人与自然新型审美关系的起点。 在当代,工业化的浪潮已使原生态的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人的征服自然的冲动更使所谓的审美实践体现出超强的破坏性。于此,物象美学所要昭示的,就是唤起人们对物的自然本性的尊重,在平等对话中寻托双方重新结盟的可能。
  • 西方美学初步

    作者:单世联

  • 完美的自然

    作者:彭锋

    持续了几百年的工业化造成了人类精神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对自然的审美成了一种需要恢复的能力。作者力图在社会与自然日益紧绷的张力之下,从中国传统的儒道禅到康德、杜夫海纳的思想资源中,为自然之美梳理出理论支撑。
  • 古代美学

    作者:(波)塔塔科维兹

  •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作者:王岳川,尚水

  • 苦瓜和尚画语录

    作者:石涛

    《苦瓜和尚画语录》:在这一体系中,作者把画理画法的认识提高到宇宙观的高度,穷其原委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系统性,有充分的逻辑力量。此书反对拟古,主张“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重视发挥画家个性并实现创作自由,对中国18世纪,特别是20世纪以后的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画发生了重大影响。
  • 审美趣味的变迁

    作者:范玉吉

    本书在对趣味理论的历史梳理基础上,结合现代神经医学和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指出趣味是一种在特定的生理基础上的社会建构,是生命冲动的内在选择。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本书对高雅趣味的虚假性做了剖析,指出根本不存在趣味的高雅与否之分,而只存在趣味的真假之别,从趣味的真假出发,进一步对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诸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书一方面对西方美学史上趣味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轨迹加以梳理和分析,找出“趣味”在传统美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艺术表达人性的出现。 本书的写作采用了思辨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传统美学理论来看,神经美学的研究方法属于非理论的趣味研究法。运用这种科学实证手段对趣味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审美发生的生理机制,对现代美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时尚文化中的美学新问题,不但拓宽了美学研究的思路,丰富了美学研究的内涵,还将美学从纯理论层面拉入现实审美的层面。
  • 秀美与尊严

    作者:[德] 弗里德利希·席勒

    本书是译者费十五年的时间而译出的席勒的艺术和美学论文,几乎已经把席勒最主要的美学论文包括进去了。原文义理精深,译文文辞高妙,可称双璧。对于文学爱好者和美学研究者都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 西方美学史(上下)

    作者:朱光潜

    本书是关于西方美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史,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自1963年出版以来,一直作为高等院校文科教材。1978年作者曾作过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