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學

  • 飛氈

    作者:西西

    書名《飛氈》,嚴格說來,應是《飛毯》。氈與毯,音和義皆有別。 先說氈。何謂氈?我古代製氈,是把羊毛或鳥獸毛洗淨,用開水澆燙,搓揉,使其黏合,然後鋪在硬葦帘、草帘,或木板上,趕壓而成。《說文》之解釋為『捻毛也,或曰捻熟也。蹂也,蹂毛成片,故謂之氈』。《釋名》說:『毛相著旃旃然也』,稱為氈。《考工記》說:『氈之為物,無經無緯,文非織非衽。』 氈並沒有經過紡捻和編織加工的過程,紡織學上稱為無紡織物。它的出現,遠比任何一種毛織毯為早,新疆地區氣候較冷,在原始社會時期,已經廣泛使用。公元前一千年的周王朝,宮廷中已設了『共有其毳皮為氈』,監製氈子的官吏,稱為『掌皮』。 氈是無經無緯壓成之物,如今居室所用的blanket,即毛氈。一般手工用的felt,也是氈之一種。氈音沾。 次說毯。毯也是用羊毛或鳥獸毛製成,卻經編織過程;織法大玫分兩類:一為經緯平紋組織法,一組經線與一組緯線平行交織;相當於如今几桌上月的襯墊物mat,或置於門口地上用之蹭鞋墊rug。二為裁絨法,主要是在一組經線二組緯線織成的平紋基礎組織上,再用絨緯在經緯上拴結小型羊毛扣;即如今一般所稱之地毯,carpet。毯音坦。 《飛氈》一書中所敘述的毛織品,是地毯,為什麼稱為氈呢?《說文》說得好:『氍毹、毾登,皆氈菼之屬,蓋方言也。』小說中的肥土鎮,有自己的方言,對於毛棉絨絲織成的鋪墊物,不管平紋或栽織法,不管是為人取暖、覆蓋、供人欣賞,包裹東西,作為書寫的墊子,以至純為踩踏之用,一律稱之為氈。這不完全是虛構,我生活的地方,一直氈毯不分,都讀成『煎』。所以,小說從俗,名為《飛氈》。至於內文氈、毯並用,則略有分別:分正常敘事,用毯;如由肥土鎮人口中陳說,則用氈。 打開世界地圖,真要找肥土鎮的話,注定徒勞,不過我提議先找出巨龍國。一片海棠葉般大塊陸地,是巨龍國,而在巨龍國南方的邊陲,幾乎看也看不見,一粒比芝麻還小的針點子地,方是肥土鎮。如果把範圍集中放大,只看巨龍國的地圖,肥土鎮就像堂堂大國大門口的一幅蹭鞋氈。那些商旅、行客、從外方來,要上巨龍國去,就在這氈墊上踩踏,抖落鞋上的灰土和沙塵。 可是,別看輕這小小的氈墊,長期以來,它保護了許多人的腳,保護了這片土地,它也有自己的光輝歲月,機綠巧合,它竟也飛翔。蹭鞋氈會變成飛氈,豈知飛氈不會變回蹭鞋氈? 這書的寫作,曾由朋友替我向香港藝術發展局申請資助。資助通過後半年,忽然產生一些古怪的議論,讓我看清楚了某些人情物事,而這,未嘗不是多年來努力編織這氈的額外收穫。
  • 初版格林童話(精華篇)

    作者:格林兄弟

    從一八一二年聖誕節起,到一八五七年止,格林童話發行了七個版本,這是格林兄弟生前最後修改過的版本,共收入二百一十一篇故事,其中二百零一篇為童話,另十篇是「兒童的聖徒傳說」。這顯示出格林兄弟再多次在版的期間,仍舊不斷的在蒐集新的故事加入書中,當然,也有一些既存的故事遭到刪除。幾乎每次改版,威廉都會對故事內容做一些修改。我們市面上最常見的「格林童話集」,通常都是從第七版翻譯而來的。 在全套「格林童話集」中,只有初版才有刊載的故事共計有三十六則,本書便收錄了其中七篇:「孩童們的屠殺遊戲」、「穿長統靴的貓」、「漢斯與朵里內」、「愚蠢的漢斯」、「藍鬍子」、「夏天的庭院與冬天的庭院」、「長鼻子」以及另外包含如「灰姑娘」、「小紅帽」、「睡美人」、「白雪公主」、「穿長統靴的貓」等三十篇精采故事。 本書並收錄多張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不同畫家所繪的插圖,以饗讀者。
  • 借我一生

    作者:余秋雨

  • 香港文學@文化研究

    作者:張美君,朱耀偉

    本書按文化研究的重要議題分為五個部份。【香港故事】部份所選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述說香港的故事,內裡又分別引發有關香港身份的不同問題;【全球 /本土】收錄了從全球和本土的關係思考香港的文章,體現出另一角度的香港文化想像;【城市想像】部份探討文學作品所呈現的城市空間對全球化城市有何啟示;【「雅」與「俗」】和【性別與寫作】兩個部份則分別觸及階級和性別的課題。 綜上所述本書從不同角度解讀香港文學的不同面向,各部份之間又時有重疊,互有指涉,文章既可獨立自足,亦能連結為整體的理論想像。
  • 葉慈詩選

    作者:葉慈

    葉慈是愛爾蘭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也是近世最受重視最受喜愛的詩人。他精美深刻的詩篇,始終縈繞著沉重的愛爾蘭,縈繞著愛爾蘭的神話傳說和海灘鄉野,展現出高尚的民族情操。楊牧著力精譯葉慈重要詩作近八十首,附以原文對照,另有導言、注釋、索引等,以完整的體例呈現,名家編譯,確非凡響。
  • 狄德罗哲学选集

    作者:狄德罗

    《狄德罗哲学选集》《狄德罗哲学选集》以清晰严谨的形式进行了学术分析,讨论了哲理学的主要问题。作者认为人所能犯的全部罪恶并不是全部可能的罪恶;而只有能犯全部可能的罪恶的人,才能够得上受一种永恒的惩罚。为了使上帝成为一个无限地爱报复的东西,你们就把一抔泥土变成为一个有无限能力的东西了。
  • 傾城之戀

    作者:張愛玲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的短篇小說集,初版原書名為《傳奇》,現在皇冠出版社將《傳奇》內含之短篇小說分為《傾城之戀》與《第一爐香》兩本出版。 傾城之戀 《傾城之戀》和《第一爐香》的初版原書名是《傳奇》,「以華廓寫素樸」的作者張愛玲在原版的<自序>中曾說:「這裏的故事,從某一個角度看來,可以說是傳奇,其實像這一類的事也多得很。我希望讀者看這本書的時候,也說不定會聯想到他自己認識的人,或是見到聽到的事情。不記得是不是『論語』上有這樣兩句話:『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這兩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們明白了一件事的內情,與一個人內心的曲折,我們也都『哀矜而勿喜』吧。」  本書收錄了<留情>、<鴻鸞禧>、<紅玫瑰與白玫瑰>、<等>、<桂花蒸 阿小悲秋>、<金鎖記>、<傾城之戀>等六篇短篇小說。
  • 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文化苦旅」是一本令人動容的散文集,透過中國大陸的山水古蹟探討中國文人艱辛跋涉的腳印,是一本有關中國美學的書,也是每一位中國知識份子都應一讀的書。 「文化苦旅」一書在台北出版後,榮獲一九九二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一九九二年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書;誠品書店一九九三年一月『誠品選書』。
  • 白髮阿娥及其他

    作者:西西

  • 寂寞的十七歲

    作者:白先勇

  • 寫作的零度

    作者:羅蘭.巴爾特 (Roland Barth

    「文學有如燐光,在它將要熄滅之際,才能閃耀最亮麗的光芒,」 ──引自《寫作的零度》 寫作的零度,零度式的寫作。巴爾特(R.Barthes)總是可以掙脫語言的自然枷鎖,操弄文本(text),嬉玩於遊戲之間。 他是一個宣讀「作者已死」訃文的作者,一位教師、文學家、文化哲學家、文藝理論批評者…,是承續蒙田以來的散文繼承人。多采多姿的文學生涯,他,是法國文學新趨勢的一個縮影。《寫作的零度》,這個以語言學術語「零度」為篇名的著作,是巴爾特的第一本書,算是他形式主義文學觀的一份綱領宣言。 當時,所流行的存在主義文學,巴爾特的形式主義文學,與之相互對立。他認為,前者只提出了「外部」的回答,而他卻是要深入文學的內核裡去。 作為一個名作家,他極偏愛簡短形式,例如:日本的俳句或語錄體。而且正像一切真正的作家一樣,使他入迷的,正是「細節」──經驗的簡短形式。甚或,做為一名散文家,在大多數的情況下,他也僅寫簡短形式的作品,他所寫的書籍,往往是短文的集合,而不是「真正」的書,是一個個問題的記敘而不是統一論證。 晚期的他,寫作屬於他在形式進行最大膽嘗試之列:一切主要作品都以連載的而非線性的形式組織而成。純粹的文章寫作,保留給了文學的懿行或新聞式的即興之作。 然而,這些晚期的寫作中,表現力甚強的形式,只是揭示他一切作品中隱含的慾望:「渴望對斷言性表達具有一種優先性的關係,就是藝術具有的那份快樂性」。因此,他不斷把教授比喻作表演、把閱讀比作色情的感受、把寫作比作勾引。他的聲音也越來越富個人色彩,越來越充滿「個人氣質」。他的思想越來越明顯成為一種表演,正如其它偉大的反系統論述的哲學一樣。只不過是,巴爾特總以彬彬有禮的溫和姿態來表演。 本書是屬於早期作品集,付梓前夕,巴爾特回憶當時,他漫步於巴黎街頭的緊張心情,那時他已意識到,這本小書,將會對法國文學研究,帶來深遠影響。經由這本書,一方面,我們可以了解巴爾特如何透過寫作形式的分析,來解剖資產階級文學生命的內在危機,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文學內容與形式相關的語言以及符號學分析。(文/Delezue)
  • 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

    作者:卢梭

    在这本书里,饱尝了沧桑世事的卢梭终于在与大自然的交谈中,升腾起一种“甜蜜而深邃的幻想”。在这部书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被人生的灾难和孤独所压倒的卢梭,而是在自然里重新酿造生命的宁静和甜蜜的卢梭。抛弃了上流社会的利欲和浮华,他开始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深刻的剖析;不愿再干“于我根本不适合的职位”,他开始按页计酬抄写乐谱。他“悠然陶醉在大自然的妩媚之中,在一片寂静中沉思默想,只有鹰的尖叫、鸟的啼啭和山间飞泻而下的激流的哗啦声偶尔打破这片寂静”。在这种全然的寂静中,卢梭真正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在这种满足和宁静的情感中,卢梭的生命也呈现出最耀眼的光芒。晚年的卢梭,终于学会了超尘脱俗,就像他自己希望的那样,他的生命完全沉浸在幸福之中。正因为他的纯真,他最后的生命才能在大自然的感怀中散发出灿烂的光泽。
  • A Room Of One's Own And Three Guineas

    作者:Virginia Woolf

    In A Room of One's Own, Virginia Woolf imagines that Shakespeare had a sister: a sister equal to Shakespeare in talent, equal in genius, but whose legacy is radically different.This imaginary woman never writes a word and dies by her own hand, her genius unexpressed. But if only she had found the means to create, urges Woolf, she would have reached the same heights as her immortal sibling. In this classic essay,Virginia Woolf takes on the establishment, using her gift of language to dissect the world around her and give a voice to those who have none. Her message is simple: A woman must have a fixed income and a room of her own in order to have the freedom to create.
  • 異鄉人<新潮文庫265>

    作者:卡繆

    一九四零年六月,納粹軍鐵蹄蹂躝橫掃巴黎。卡繆潛入巴黎,在「戰鬥」組織內成為反抗極權的地下份子。「異鄉人」完成於此年,隔了兩年由迦里瑪爾書店出版,甫一問世,立即轟動。卡繆自此聲名大噪,與沙特同為法國文壇不朽的兩顆明星。 「異鄉人」記述一個僑居阿爾及爾的法國青年莫梭在灼熱的海灘槍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但由於出事前,他的母親死在養老院裡。莫梭在其母埋葬的翌日,即前往海濱,並與女友瑪莉發生關係。法院即根據他在亡母靈前的冷漠及後來遊蕩的行蹤,判斷他本性惡劣,宣判他的死刑,莫梭由於覺得人生苦悶乏味,無法肯定其生存的價值,所以,在法庭上並不熱心為自己辯護。莫梭在獄中等待上斷頭台的日子,為了減低寂寞的感覺,他甚至希望行刑的那一天,有一大群民眾來看熱鬧,共以咒罵的怒吼,歡送他歸去。
  • 衣魚簡史

    作者:董啟章

    本書為作者最新短篇小說集結,共收錄七篇小說。因為女友的裸身像衣魚而無法射精的男子;明明愛著女孩卻只敢以暴虐的語言表達的男孩;在塵封的文件資料中追索過往最終迷失在虛幻與虛構之中的男子;試圖想像與青春期妻子相逢的可能而虛構出一場相遇的作家;反省自己作品而創作出與上一篇女主角相戀的故事的作者;百無聊賴的中產專業男士與堅持理想的游泳池女救生員若有似無的瞬間交錯;溜冰場上暗自上演的人生百態……。作者以創作反省創作,透過虛構與真實的辯證臻致形上思考的層次,演示生命中神秘幽微的交錯瞬間與不可逆料,值得深思細品。
  • 帕洛瑪先生

    作者:Italo Calvino 伊塔羅.卡爾

    本書為卡爾維諾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獨白小說,是其最具盛名的經典代表作。書中透過帕洛瑪先生的代言,將卡爾維諾的人生哲觀做一清楚鮮明的敘述,其文學價值崇高,將小說拉高到語言哲學、記號學及人類學的層次。並且行文不著雕琢痕跡,敘述他(帕洛瑪先生)觀察事務的方法、觀察後的連想,最後將兩者拉高到理念層次,心靈獨白與自我詰問,綜合成卡爾維諾的心靈傳記,留給後人得以理解他的軌跡。 全書共分三章:1、帕洛瑪先生的假期;2、帕洛瑪先生在城市裡;3、帕洛瑪先生的沉默。其標題的1.2.3.不論位於第一或第二、三位數,除了純粹的順序意義外,也對應了三個主題範圍,三種經驗和探究,依其比重呈現在本書的每個部位。
  • 放風

    作者:黃仁逵

  • 底層的珍珠

    作者:赫拉巴爾 Bohumil Hrabal

    十二個故事,宛如深夜時坐上夜行列車,隔壁的乘客無止盡地絮語:親人、街坊鄰居的閒聊,以及小鎮上的人們。他們的對話有種溫潤的色澤,聽著聽著會不知不覺安心的睡著,彷彿置身溫暖且昏黃的童年,餐桌上懸著燈泡,母親正在上菜。一個單純到美好的世界。在其中生活的人們如此樸實,貼近某種對生命原始的想像。鋼鐵廠工人、廢紙回收站職工、保險員、教堂看門人……有人享受急馳在路上的樂趣,激憤時想拿槍殺了自己;有人老去了還舔食著生命歡愉的原味,有人會為了難以表達的情緒,而突然撕裂襯衣,將心胸裸露----他們的七情六欲,是天雨初晴後的爽朗。這些是赫拉巴爾深深愛著的人們。他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用鑽石鐫刻的哲學家所思考的東西,看到了隱藏在人性深處的珍珠。他以獨樹一幟的語流,呈現了他們獨特的美。這是赫拉巴爾專屬的語言,也是捷克底層生活發出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