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理想国

  • 给所有明日的聚会

    作者:陈德政

    谨以这本书献给曾经有过,或正在拥有一个义无反顾二十余岁的我们。 献给纽约,献给摇滚乐,献给无畏滚动的青春,以及所有明日的聚会。 二十四岁的台湾资深摇滚乐迷陈德政独自来到摇滚乐的首都纽约,磨砺多年,留给我们一部近年来华文世界最具现场感的摇滚书写。 书中四十个篇章如同四十首歌,是四十段难忘旅程的原声带:由音乐伴随的成长碰撞、对旧日的眷恋、梦想成真的喜悦、与陌生人交会的微光,那些三十岁前放下的东西与迎来的东西。燃烧的夜晚沸腾了血液,熟悉的前奏撼动着耳膜,他将那些与心跳同步的神奇时刻记录下来,成为永恒。 如果活在罗马时代,我得住在罗马,还会是哪呢?而纽约,就是现在的罗马。 ——约翰•列侬 为什么是纽约? 那股声音对我说,如果我想遇见美丽的人物与深邃的历史,我必须去纽约。如果我想在青春成为乡愁之前将它保存在一个真空的盒子里,永远记住当初的模样,我必须去纽约。如果我想让二十余岁的最后几年尽情燃烧,体验生命的极限与荒芜,感受狂喜的温度也看见寂寞的颜色,我必须去纽约。 因为纽约就是摇滚乐的首都。 ——陈德政
  • 上海秘境

    作者:《TimeOut 上海》杂志 编

    《上海秘境》是《TimeOut上海》杂志同名栏目的文章精选集。在近五年的时间里,《上海秘境》积极挖掘城中最好的去处,探寻建筑背后的故事,不管是巨擘传奇还是市井家常,你都能在这些关于秘境的字里行间读到。“上海秘境”也是《TimeOut上海》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 爱上上海,是出于对它永远不会枯竭的好奇。 【探秘者告白】 沈艳燕:城市如人的手掌,散落于上海各处的老房子串起了或长或短的掌纹,令历史变得有迹可循。我一直觉得,这些老房子,它们的身体虽存活到现在,灵魂却仍留在属于它们自己的那个时代。在婚纱照中,它们成为背景;被改成酒吧后,它们成为躯壳……如何融入,这是一道多么难解的命题。以文字,唤醒老房子的灵魂,我们怀念的,是那个时代。 施雯:相信我,如果你对这座城市像多年的爱人一样,左手摸右手般腻味了,这本书必定会令你重新爱上它。 甘世佳:如果不是时常表现出恨的态度,那只能说明你对这座城市还没有足够的爱。原谅我在文字里,对于这座城市的改造有诸多不满,因为它实在是需要我们展示更多的“恨意”,才会变得更有魅力。 戴剑:关于上海的故事不应该只是风花雪月或者黑帮传奇,有太多与市井相关的分分秒秒值得被纪念,这是一本关于市井上海的书,我们让造作和猎奇走开。 甘鹏:上海,一个混合了摩登、神秘、迷醉的复杂名词,单用魔幻或者花天酒地来概括显然是片面的。上海因为复杂而构成上海。秘境截取每个人眼里上海一角、一面,它们拼贴在一起,成为独一无二的大上海。
  • 打回原形

    作者:朱新建

    朱新建刻过一枚闲章,“打回原形”,这次拿来用作书名,因相对于他的画而言,这些文字应该算是某种形式上的原形,或深或浅地折射出一些画里未尽的意思。近三十万字,收录了朱新建这辈子散落在各处的话语,有关千年画史,文人往事,古今中外,世事纷呈;有精妙通透的阐释,亦有零零落落的碎语,却都是掏心窝子的实话。或深或浅,或隐或白,都是他的性情与风流。 ◎ 焦点推荐 朱新建身前也是个爱热闹的,画家嘛,家里总是人来人往,跟集市似的。但到最后,总归要自己面对自己。 ——王朔 回看新建的作品,我想起费舍尔对罗丹的带有嫉妒之心的敬意。 ——陈丹青 我觉得一个弄文字的人弄出来的文字也没他好看。 ——陈村 武侠小说中有一种境界,叫独孤求败,朱新建心里怎么想的,我不知道,想来也是去之不远。 ——叶兆言 去冬朱爷羽化,眼看就要一年。多次梦见他痊愈,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回过头来和我讲笑话。有次实在太真,我醒来很久,还在琢磨天亮了,要打圈电话给村长老费江芮报喜。慢慢回过神来,想我们这位爷,吃饭走路,从不等人,脾气急得很,所以这一走,也是不等你们,一个人自在玩耍去也的意思。 ——郁俊 相对于他的画而言,这些文字应该算是他某种形式上的原形,或深或浅地折射出一些画里未尽的意思。 ——朱砂
  • 公民心事

    作者:易中天

    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公民!官员是什么?公务场合是“公仆”,下班以后是“公民”。学者也是公民,可以关起门来做学问,也可以打开窗户说亮话。 作为《书生傻气》的姊妹篇,本书所收妙文是2008年以来易中天陆续写作和发表的。公民关心社会,天经地义——矿难,城管,三聚氰胺,糊涂的拆迁,心酸的理想,绿丝带与红跑车,中国教育与中国足球,以及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中国梦与中国之套,仇官仇富,三俗非俗,又有《三国演义》的“性之病”,曹操变脸,关羽成神,孙权下课,诸葛升坛,还有逝者柏杨、吴冠中、蔡定剑等远去的雷声…… 公民社会不能没有的那些,都是本书要说的。比如公民权利、民主意识,比如自由、法治,比如无罪推定、程序公正、游戏规则,比如公权力的限制和私权利的主张。现在中国每发生一起事件,差不多都会牵涉到常识问题。反复言说常识,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但愿不用再说。
  • 相遇而已

    作者:姚谦

    十年来,姚谦以其身份的特殊性,游走于不同的城市之间,穿行于过去和当下的罅隙中, 以敏感而灵动的笔锋,写着世事的沉浮、人情的可贵、人与人相逢时所产生的霎那光亮。 这本书记录的都是我过往心中的一道道风景——姚谦 赵薇思绪丰富而飘忽,像个诗人般的哲学家;张信哲恋慕旧物芳华,是个收藏家;袁泉沉静的外表下蕴含着惊人的力量;刘小东作画挥汗如雨,把我画成了一个清瘦的少年;与妹妹跃过大半生的青春与中年后的手足相依;那个没有被我签约的歌手,十几年后因为一首新歌再相遇,她却到了生命的边缘;与三毛谈笑宴宴,共话合作,转眼就阴阳两隔…… 姚谦说,没有与他们的相遇,也就没有现在的我。
  • 不尽之思

    作者:资中筠

    所本书所收文章写于1995—2009年间。本书所收文章,大都数写于2000年之后,少部分写于2000年之前。内容包括回忆与作者相关的人物,以及有关上个世纪作者个人经历的杂忆。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冀朝鼎、杨朔、廖承志、宗璞、雷海宗、袁同礼等,自己的恩师刘金定、相濡以沫的丈夫陈乐民,以及自己在印度、越南等国的一些经历,特殊年代的记忆和在清华园读书的回忆等。
  • 闲情记美

    作者:资中筠

    本书所收文章写于1980—2010年间。和《资中筠自选集》其他作品相比,本书所收文章时间跨度很大。内容涉及作者所写的序跋或者读书随笔、域外风情、关于音乐的随感和记忆等较为私人化的问题。作者所谈所思所想,反映了作者在美学、文学、艺术、个人修养等诸多方面的独特视角和观念,呈现了作为学者之外的性情的一面。
  • 感时忧世

    作者:资中筠

    本书所收内容涉及中国发展道路、新闻媒体自由、公民教育、高等教育科研、文化建设方向等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作者直接针对社会生活情况展开讨论,最大的特点是,从深层次的历史、思想观念、文化心理诸因素展开分析,结合理论谈现实,或挖掘历史渊源,或作中外对比。
  •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

    作者:水木丁

    本书是水木丁畅销随笔集《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的姊妹篇,收录关于情感、生活与阅读的散文随笔五十余篇。水木丁坦言:“这次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我,从一心只想逃离出世,到坦然地入世,这恰恰是写作带给我的潜移默化的转变。” 延续《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的风格,作者从现实生活里、从情感经验之中、从阅读思考之间,引发出有关生命、成长和自由的讨论。每一篇都闪耀着智性的光辉,记录了一位理智与感情并存的作者,挥别青春的脆弱与伤感,臻至成熟温暖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共同问题的答案:在这个残酷喧嚣的世界,如何追寻到真正的自由与爱。
  • 过去的痛

    作者:[美] 梅•萨藤

    ★著作等身的女作家、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梅•萨藤至诚之作,坦然讲述人生中的艰难时期,探讨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独居,正在成为很多人的主动选择。到2013年,我国独居人口比例已达14.6%,梅•萨藤的日记为向往独居生活的人展示了一种真实的生活范式:她一面读书写作、接受采访、出席讲座,一面照顾猫狗、接待好友、钻研园艺。数十年来,她的日记都是独居者的必读之书。 ★梅•萨藤说:“孤单是自我的贫乏,孤独是自我的丰富。有两种人对我的作品极感兴趣——首先是生活孤独的人……而第二种,是还没有对生活做出承诺的年轻人,既在工作也在爱情方面。” ★梅•萨藤与同性伴侣朱迪相知数十年,却因对方患上奥兹海默症而痛失所爱。她在日记中回顾自己身为女性、身为作家、身为少数群体的人生,以及走出情感伤痛的历程。“一个人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承认自己的需要,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关于本书】 梅•萨藤作为一位声誉卓著的作家,在诗歌、小说及非虚构领域均有建树,其中,日记构成了她写作中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本书收录了梅•萨藤的两本日记《过去的痛》(Recovering)与《梦里晴空》(After the Stroke),她在书中坦诚地记载了人生中的两段艰难时期:66岁,一段多年的感情走到了尽头,此时她不仅深陷抑郁症的泥潭,还接受了乳房切除手术,但 “打击唤醒了隐藏的力量”,她凭借坚韧的勇气继续阅读和写作、悉心打理自己的生活空间,最终以卓然之姿走出了困境。73岁,她不幸中风,却仍未被击倒,而是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汲取力量,深入思考自身与过去的关系,完成了一段精神与身体的康复之旅。 【精彩书摘】 ★梅•萨藤追问孤独的意义: 相对于孤单,我一直非常得意于孤独——孤单是自我的贫乏,孤独是自我的丰富。 如果一个人确实选择了孤独,那一定有某种目的,而非仅仅是为了寻找自我;探索“个性”是这些日子的一个时髦概念,但至少有时显得像是纯粹的自我放任。一个人如何发现自己的个性?我的答案是通过工作和爱,两者都意味着给予而不是索取。都需要克制、自律以及一种无私,并且都是毕生的考验。 ★梅•萨藤反思“忠诚’的含义: 如果一段二十年的婚姻中除了分担责任外已所剩无几,如果没有共同的内心生活,爱也很少有,如果双方都积聚了怨愤,如果没有给予和索取,那么这伴侣中的一方去婚姻外面寻找安慰和作为支撑的爱,你能说是行为不忠吗?我们到底忠于什么?我们必须对什么忠诚? 忠实于自我要比看上去更难。我看到周围有一半的人在这方面已经失败了。他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妥协,或是因为缺少勇气,或是出于责任感,为了保护他们已经不再爱了的什么人。 ★梅•萨藤如此描述追寻自我的旅程: 温柔是心灵的优雅,正如风格是思想的优雅。 如果一个人能够以宽恕之姿走出与自己的斗争,那么透出的光芒可能炫人眼目。 穿越痛苦的惟一途径是经历它,吸收它,探索它,确切地理解它是什么以及它意味着什么。 没有相同的爱,也没有相同的死亡,相同的损失:这些路我们是要独自走的。 【媒体推荐】 “梅•萨藤独居于缅因州的约克,她的著作极为丰富……她不仅拥有令人着迷的深刻专注力,而且具备一种热情洋溢的天性。”《巴黎评论》 “梅•萨藤作品值得称道之处在于她自我揭露时的坦率与勇敢,以及她在披露内心世界时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卫报》 “在日记中,梅•萨藤不可忽视的技艺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她以这种形式取得了独特的文学成就。”《星期天时报》
  • 正午故事002

    作者:正午故事 编

    继《正午1:我穿墙过去》之后,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二本,在内容上仍然保持了第一期的品质。 开篇栏目“写给正午的话”,本期邀请了张北海,书写他回山西老家的经历,平实动人。“特写”栏目,是正午的主打故事,我们尽力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人、被遗落的事。本期最突出的是《时间的工匠》和《失败者之歌》。 在“随笔”栏目,我们希望添加更多的文学性,以一种更自由的叙述方式去写作。本期邀请了韩松,为“正午”撰写了《我与科幻世界》,描述了一个杂志的前世今生,映衬出中国现实的科幻性。 “个人史”其实是口述史,挖掘那些被埋没却值得纪念的回忆。除了叙事之外,我们偶尔也会推出“访谈”系列,偏重思想和观念。“视觉”是正午比较特别的一个栏目,我们试图在影像和文字之间、影像与美术之间,建立一种张力。 第二期正午还开设了一个新栏目,叫“玩物”。本期最有趣的来自《沉默的竹夫人》,夏天即将来临,也许你也需要一个竹夫人。 本书的最后,是正午团队偏爱的“长故事”,它的“长”,不在于字数的多寡,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推荐《风雪聂拉木》。
  • 鳄鱼街

    作者:[波] 布鲁诺·舒尔茨

    ★正如卡夫卡和普鲁斯特,舒尔茨“重新划定了真实与虚幻的疆界”。在文学的梦境中,挑战自由与想象的极限。 ★苏珊•桑塔格,切斯瓦夫•米沃什,艾萨克•辛格,哈罗德•布鲁姆,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 J. M. 库切推崇的伟大之作。 ★直接译自波兰语,简体中文首次完整呈现。 布鲁诺•舒尔茨(Bruno Schulz,1892—1942),20世纪最伟大的波兰语作家和文体家之一,欧洲超现实主义美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舒尔茨出生于波兰外省小城德罗霍贝奇的犹太商人家庭,青年时学习建筑,后在当地高中教授美术课并从事写作。1938年获得波兰文学院久负盛名的“金桂冠”奖。1942年11月19日,舒尔茨在德罗霍贝奇街头被纳粹军官射杀。 本书收入了舒尔茨存世的全部小说作品:两部短篇集《鳄鱼街》和《沙漏下的疗养院》,以及未结集的四个短篇。在这些故事中,舒尔茨以高度的原创性再现了不同寻常的童年回忆,赋予平庸现实以神秘感人的气息。与卡夫卡一样,他使用了大量奇异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用瑰丽的语言、令人不安的隐喻和不断延伸的意象堆叠出绚烂的场景,重新划定了现实与幻境的疆界,至今读来依然具有鲜活的魅力和智性的力量。 舒尔茨的成年生活隐居封闭,平淡无奇,其内在生活却有如火山熔岩般令人畏惧的热情,将画家的想象力与精确的敏感性诉诸艺术的表达。二战后舒尔茨被重新发现,被认为是堪与卡夫卡和普鲁斯特相提并论的作家。作为文体大师,舒尔茨在语言上做了大量实验及革新,文字诗意纯粹,富于感官性,句式有如多层迷宫般具有不可思议的形式。本书首次由波兰语原文译出,使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会舒尔茨小说作品的全貌及其艺术魅力。 【名人推荐】 大卫•格罗斯曼:每次翻开他的作品,我都惊异于这个凡人怎样为我们创造出一整个世界,创造出另一个现实的维度……他构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宇宙,关于一个家庭的私密神话,以一种溢满生命力的语言写就。 约翰•厄普代克:布鲁诺•舒尔茨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使现实完成到文字的奇异变形的伟大魔术师……他的语言艺术以其超载的美冲击我们,甚至令我们眩晕。 辛西娅•奥兹克:现代欧洲最具原创性的想象力。 艾萨克•辛格:舒尔茨无法被轻易归类……他有时像卡夫卡,有时像普鲁斯特,有时成功地达到两者未能到达的深度。 J. M. 库切:《鳄鱼街》和《沙漏下的疗养院》是独一无二、令人惊异的创作,似乎是从天而降的。
  • 大国志

    作者:严明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本书是摄影家严明继畅销书《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之后,最新图文作品集。是一本难得一见的诚意之作。 全书百余幅作品全部为黑白胶片拍摄,包括摄影家大量近年来从未发布过的作品,所有图片皆为诚意之作,诚意之选。 全书每一张图片,都经过摄影家严明本人的亲自挑选;每一个页面印刷的深浅明暗,都是作者亲自在印厂的机器旁过目确认的。 本书采用精良的印制,全体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内文用纸采用印画册最好的纸张美感极致,印刷采用专黑+专灰+过油的工艺,诚意定价,是一本性价比极高的图文书。 本书文字一如《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透着这世上少见的真诚,摄影与人生,诸多经验和感喟,与你静静分享。 关于这本《大国志》,他说: 我们的历史文化和生存环境,是我的作品关注的核心。 经济发展的热潮背后,传统的人文环境早已显现了孤寂、落寞的状态,并且越来越不能被人们在意和重视。实利主义碾压过的地方,寸草难生。这些“中式”景象的遗存,显示了我们文化基因的流逝,而那曾是我们生存的精神依据。 过去已经远去,未来还看不清晰。 一个原先富有人文环境资源的大国,或许在未来会变成了失去精神根基的小国。 黑白寒暑之间,我真的动用了灵魂;天真地用诗意去敌抗实用,却付出了最高的成本。一直坚信自己搜寻到了爱它的证据,视为珍宝。编织起来之后,却发现它更像是一首挽歌。 有此执念,不虚此行。因为,再没有比爱更远的去处。 在这个变与不变的故事中,我想传递一种安慰,给也在流逝的你。 给每一个大国小民。 ◎内容简介 本书是摄影家严明继《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之后的第二部随笔;同时,这又是一本制作极为精美的摄影作品集。全书以数万字的诚挚文字,追溯了作者从事摄影艺术的源头,追溯了童年记忆,点明了摄影的关键和要义,同时对大国上下古典浪漫的消逝和文明的流失发出无限感慨。在书中,他不但交代来路,并且很愿意将寻路问道所得到的,展示给在这条路上孜孜以求的年轻人。书中,严明提出了“决定性气氛”的摄影理念,引申了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概念,把摄影的要义和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说: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里,我讲了不少路上的事情和想法,但这一本,我更多地讲了我的童年。昔日龌龊也并未让我感觉寒碜羞涩,因为那是源头。它让我成了怎么样的人,它教给我为什么事心动、关切并且执拗,也导致我为什么人而在意、心软和舍不得。而后这些东西都会跑到我的画面上去,越聚越多,成为我精神的后路,成为我的大国。” “虽然总是跌跌撞撞,尽管常常后知后觉,但我还没有停止过寻路和问道。我也愿意回答所有人关于路的探问,方言加手势,这些文字就是我最初的方言,这些图画就是我一直舞动的手势。因为,我的路是因为他人才得以知晓,是路上的一切给了我完整的磊落。” ◎那些评价 “他是一位诚实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在当下大众消费文化和商业主义盛行的时代,大多数艺术作品隔靴搔痒,避重就轻,哗众取宠。而严明则心怀悲悯,直面苍生,苦行僧般探寻并记录着这个时代的真实,念念在定。” ——汪涵 “看严明的照片最主要的是他的诗意,他的每张照片都传递着这样的诗意。事实上不是他捕捉到这些诗意,是他创造了这些诗意。事实上没有严明的情怀、学养,美术训练、视觉训练,以及活生生的情感运动,任何景物出现在面前的时候,你都是熟视无睹的。所以它不是记录,不是捕捉,而是深刻的创造。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在一个庙宇里面,没有头的塑像,双手拱抱,一个失去的礼仪,千言万语,愁绪非常多,但是涵盖了很多信息。如果你心无诗意,可能就从他面前走过了,你的取景、构图、色彩、光线,所有东西不会产生这样的共鸣。” ——贾樟柯 “他是我有了钱会把他照片买光的人,他是我想成为却最终没有成为的人。他嘴笨,但磕磕绊绊出来的全是诗。” ——纳兰性急 他的作品充满诗性,以独立的个性方式融入纪实摄影的空间,拓宽了人文纪实的影像领域。他拍摄的场景好像某一天我们都曾经看到过,但是却是容易被忽略掉的,这种带着观念性的纪实文本,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冷静的观察。他是摄影师严明。 ——Thinkplus2012推荐语
  • 理想国(套装全2册)(一力文库)(The republic)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本书是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西方哲学家几乎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哲学大全”。 买中文版送英文版。 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 ——英国文学评论家怀特海 吴师曾译柏拉图之《理想国》。余于1989年因讲述西方文化史,曾细读之,深感译意精到,还胜今日之白语译本,诚通儒也。 ——英语教育家、语言学家许国璋 目录 第一章 财产 公道 节制 及以上三者之敌对 问答中之人物 第二章 个人 国家 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中之艺术 第四章 财产 贫困 善德 第五章 婚姻 哲学 第六章 政治 哲理 第七章 教育之实在与影响 第八章 四种政治 第九章 正当之政治与不正当之政治二者之乐趣 第十章 生活之酬报
  • 生于午夜

    作者:张晓舟

    张晓舟十余年球评精选 中国屈指可数值得结集出版的足球文字 一个惨绿青年永恒的青春共和国 陪伴一代人成长的共同记忆 人生能有几回世界杯?这问题或许有些残酷。足球,可以只是一项运动,四年一次的轮回,无聊生活的调剂品,也可以是尽情挥洒汗水的青春,刻骨铭心的热恋,还可以是一生的挚爱,无怨无悔。 在《生于午夜》里,张晓舟以他狂放、犀利而又诗意的文笔,探索足球的秘密。足球场就像一个疯狂旋转、孤注一掷的轮盘,人们不惜押上激情、欲望、金钱、性命、国家,而足球最终建立的,是一个惨绿青年永恒的青春共和国。 《生于午夜》是一部广义的球迷日记,充满了一个资深球迷的体验、见证以及偏见。因此,请不要试图从本书中寻获足球知识,尤其是技术战术知识,以及所谓“客观”——在足球这个邪物上,不存在任何“客观”,除了电子眼。
  • 我看见的你是我自己

    作者:迈克

    本书是作者重访世界各地自己曾经游历之风景的心情记录,无论是对城市、明星、音乐、美食或文学作品的重温和感怀,都饱含着作者对往日情思的追忆和岁月流逝的感慨。曾经路过的风景已经在深深影响和感染了我们的同时,成长为自身血肉的一部分;人在与整个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彼此印证对方的存在和变迁。所以“我看见的你是我自己”,人和世界在彼此观照的同时,成为彼此的记忆。
  • 理想的下午

    作者:舒国治

    梁文道撰序推介 风靡无数文艺游子的行囊必备之书 迄今为止,最有态度的旅行文学佳作 关乎旅行,也关乎晃荡,更关乎生活。 信步由之,放眼而望,清风明月时时得于道途,却无须拥有也。 本书以一种超俗的眼光,与闲散的人生情怀,讲旅行、讲山水,看待周遭、寻觅佳境。自十年前在台湾出版后,风靡了无数文艺游子,几乎人手一册。此次发行简体版,篇幅扩大增加,喜好旅行文学者,不可错过。 舒国治的散文原就给人一种古老的感觉……正由于其古老,他才能迷倒一众台湾读者,成为彼岸十年来最最受欢迎的散文家。 我见过诗人很不“像”他的诗,更常见到小说家不“像”他的小说,却从未见过有散文家不像他的散文的。所以张中行就像张中行,余秋雨就像余秋雨,龙应台就像龙应台;舒国治,他的人就走在他自己的文字里,闲散淡泊,品味独具。 ——梁文道
  •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作者:理想国

    “理想国”一年出版新书百多种,举行论坛、沙龙、读书会等活动也有百多场。这些书与活动,可以看作是“理想国”对于这个时代要说的话。话题虽然零散纷纭,但态度、旨趣,甚至立场,还是有的。为此,我们想要以一年为限,从出版的书、举办的活动中,选出有意思的篇章,辑成“理想国的话”,一年一年出下去。 《理想国的话001: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是“理想国的话”系列的第一本。“词语”一辑摘录、编选了在过去一年(2014为主)我们的作者、嘉宾在活动现场或是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发言,收录了冯唐、桑格格、张大春、袁凌、杨葵、阎连科、贾樟柯、葛兆光、史景迁、梁文道、许知远、张晓舟、绿妖、水木丁、马岩松、徐小虎、陈丹青、钟立风、史航等人的精彩言论。“知识分子与他的时代”,以西蒙诺夫、沈从文、君特·格拉斯等几个知识分子的个案,重新思考“知识分子与他的时代”这一议题;“理念的力量”,选取了与此主题相关的诗歌、文章以及沙龙发言,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理念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想象文艺”则收入了陈丹青、西川、严明、陈德政等作家分别从艺术、摄影、音乐角度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文章。
  • 生命的单行道:程浩日记

    作者:程浩

    程浩去逝后,母亲给他整理的文字中,有一部十余万字的日记。日记写于2009年一次濒临死亡的状况后,记录了程浩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生命光影。日记中少有鸡毛蒜皮、人生琐事,多为对生命、对人世的反刍与思考,记录了无数让他内心激荡的段落和时光。之中有少年维特般的烦恼,有对人性的感慨,有对命运的嘲讽,有对自己严苛的鞭策……他在几年间,迅速成长成熟。本书几乎按照原貌收录了这部分内容,希望呈上一个完整的生命印迹。
  • 吹绉一池春水

    作者:迈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妖艳华丽生动诡谲的个人风格之集中体现。书中文章是迈克常年旅行与观影,对于饮食男女,以及男男与女女种种旖旎风景的心得见闻。迈克阅人阅色无数,又加上有一双慧眼,观察体贴入微,总在旁人容易忽略的生活角落中读出别样的风景,看似平常,但多是以前未所未闻。特别是出于同性恋视角的对于大千世界乃至男男关系的观察,犀利入骨的文笔之中包含着深刻的理解与谅解以及点滴的无奈与妥协,那些百转千回的惦念读来极其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