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理想国

  • 孩子你慢慢来

    作者:龙应台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 20周年经典新版“母子之书” + 50后妈妈 + 80后孩子 + “家有二胎”的成长镜头…… 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作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面对初生至童年、少年时期的两个孩子(华飞、华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识字、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也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后来,15岁的“底笛”(弟弟)说:“有时候,妈妈带我们在草原上放风筝。草原那么大,草绿得出水,我们躺下来,看风筝在天空里飞。我觉得我可以一辈子躺在那里。” 后来,19岁的“葛格”(哥哥)说:“尽管我们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母亲却仍然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用她的语言来说,‘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而最初,34岁的母亲(龙应台)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 美丽的权利

    作者:龙应台

    这是龙应台《野火集》之外的“三把火”。在这三次著名的风波事件中,龙应台就其所见社会即景有感而发,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强烈的争议与回响。“龙卷风起”,各界人士纷纷加入论战;风过之后,深层的反思却没有息止。 本书分为 “美丽的权利”、“星洲风波”和 “啊,上海男人!”三部分内容,并加上读者投函回应的各种文章和相关文字,集为一册。
  • 大路

    作者:张赞波

    一条中国式道路的诞生记;一部发展时代的观照记与沉思录。 大湘西,千年驿道旁的一个古老村庄,林则徐和沈从文足迹洒落之地,一条新规划的高速公路正待破土动工,引来大拨以修路为业的外地人和钢铁机械。在危机四伏的的寒来暑往里,在矛盾丛生的现实境遇中,他们为这条昂贵的通衢大道付出劳力与心智,甚至献上尊严与生命。随着修路者的到来,平静的家园也风起云涌,古老村庄难逃发展浪潮的裹挟:田地征收,房屋拆迁,古树凋零,庙宇重建,山河巨变……而人心和道德也一再经受微妙而持久的冲击。修路者和当地人——两个不同群体的生活和命运因这条大路紧紧相连,彼此交织和冲撞,或喜或悲或苦或乐。 作者张赞波既是纪录电影导演又是作家,他耗时三年多“潜伏”在故乡的筑路工地上,近距离接触路桥公司职工、修路民工、包工头、工程监理、当地村民与基层官员,用摄像机和笔同时记录下一条高速公路的从无到有,生动讲述了一群公路建设者的人生故事,细致描绘了一个基层村庄被时代改变的境遇,客观呈现了一个行业内部的真相与秘密,深刻展现了国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光荣与代价。 本书繁体版一经亮相便成为台湾年度热门非虚构作品,获得2015年台北书展大奖“年度之书”、2014年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奖之“十大中文创作”、2014年台湾《放映周报》“年度十大电影专书”、2014年度出版人“两岸议题选书”……马英九亲自向作者颁奖;蔡英文成为本书读者,将其列入私人书单公布;朱立伦邀请作者参加新北纪录片论坛。今在繁体字版基础上,《大路》简体字版增补数万字文字,首次披露数十幅纪实图片,构筑出一部更精彩的“纸上纪录片”。
  • 那一天

    作者:(法) 维利·罗尼

    维利·罗尼的作品覆盖了整个20世纪。他是个很执著的人,从最初开始拍摄就伴随着并记录下巴黎人民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的奋斗。他比任何人都更有资格为巴黎几乎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作证。现今他的照片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所收藏,同时也在世界各大都市如巴黎、纽约、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举办他个人的作品回顾展。这本书每篇文章都是以“那一天”开头,记述了作者拍摄每一幅照片背后的故事。书中不但收录了大师的经典作品,而且由大师详尽讲述拍下每张照片时的心里活动,他的把握、他的错失,他想捕捉到的氛围,他期待呈现的意义。这些拍摄于不同时间的作品,完整呈现出巴黎这座城市的变迁,最动人的是对不同时代人物的记录。这本书不单是摄影集,同时包括大师对自己精选作品的剖析,也是摄影爱好者的经典收藏。
  • 谈话的泥沼

    作者:陈丹青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入“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 时代正在改变

    作者:张铁志

    无论如何,走过1968年,走过1989年,走过2011年,从埃及到华尔街的抗议,人们还在继续寻求那个想象的乌托邦……没有人有乌托邦的答案。重要的是,对于这些问题,对于这场变革的方向以及明天的具体样貌,每一个人都将是关键的参与者,都会是时代的改变者。 在本书中,来自台湾的多面手评论家张铁志,以一贯的睿智理性的批判笔调,挑战既成的政治、商业与文化权力,强调个人抗争和参与对时代改变的作用与意义。本书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台湾民主化历程及其当代问题的回顾与评论,尤其关注台湾公民社会成长的曲折与艰难,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视角厘清大陆对台湾转型的部分误读;第二部分将视野推向世界,既反思民主与市场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关注反叛文化与社会运动的结合,无处不在探问时代正怎样改变,以及我们如何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 陌生的经验

    作者:陈丹青

    本书是网络视频节目《局部》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梵高的初习作品,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齐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与作品,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陈丹青的私人艺术史,网络视频播放逾千万,三百余幅精美彩图,年度艺术话题读物。网络视频节目《局部》讲稿——陈丹青讲艺术的《局部》系列视频自开播以来,累计播放量已突破1600万,在结集成书过程中,陈丹青对讲稿进行了精心修订,并补充图说信息近万字及后记《陌生的经验》,史航、李静、韦羲、青原作序,相比视频节目,本书内容更为完整。 陈丹青的私人美术史——陈丹青首次将自己的观看经验结集成书,我们得以通过画家的视角来观看艺术作品。全书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框架,没有术语和理论,只讲故事和感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艺术普及书。 隐没的天才,被忽视的杰作——作者特意选取美术史上较少被提及的作品展开讲述,这些作品很少有机会被大众接触到,却同那些广为人知的名作一样,有着丰富的艺术技巧和打动人心的力量,市面上的艺术普及类读物千篇一律,每一本介绍的都是类似的作品,本书的角度无疑是更独特的。 三百余幅艺术作品,精装四色印刷——陈丹青拿出其个人几十年来珍藏的画册和他游历欧洲所拍摄的照片,亲自裁切放大局部,为读者展现艺术品精彩、微妙、动人的细节,并配以详细说明,精装四色印刷,值得收藏。
  • 迷路的诗

    作者:杨照

    《迷路的诗》以忏情开始,回忆作者在高中时代的浪漫与叛逆。三十多年前,当杨照面对初萌的青涩恋情,少年时代的苦闷与彷徨、迷惘与骚动,诗成了最重要的出口;对文学与知识的热情也透过诗歌传递。 相隔十五年,此次新版重新问世,杨照除了新添短序一篇外,更把当年没说尽的话,新增成《诗和少年时光》长文收入书中。并将校园生活的情怀以照片记录在书里。老师同学更翻箱倒柜,挖出杨照当年编的《建中青年》校刊,历历往事也再次鲜活地搬演了起來。 著名作家张大春也因与作者杨照交往数十年,特别撰文分享他对这位曾经迷路的诗人的特殊认识。
  • 一公分

    作者:刘小东

    别人仅仅把我当成具象画家,其实,在我写生的过程中有日记,有电影,它们和绘画一样都是艺术痕迹。艺术是有限制的,在这段被限制的时间内,一切皆为艺术。 2013年我游走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画了一批画,每张画都由两块画布组成,中间是一公分的距离,暗示无法愈合的巴以关系。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理想总是有些距离,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这些距离。索性这本书就叫“一公分”吧。但愿这一公分的距离给我们更多的猜想,更多的努力,充实这短暂的虚幻人生。 ——刘小东 本书收录刘小东十年来的绘画日记,起于《十八罗汉》,止于《向南飞》,如作者自己所说:“绘画不仅仅是图像,它更是手感留下的痕迹。”日记亦为此类“痕迹”之一种,它记下了金门海边无名酒馆的黑社会,也记下了三峡库区拆迁过程中意外身亡的农民工,这些文字如实反映了画家的创作过程和心理状态,也如同那些广为人知的画作,是个人对于时代的承担、抵抗和表达,可视为刘小东作品除绘画和电影之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品味的记忆

    作者:郑培凯

    郑培凯在台湾生活了二十年,在美国生活了三十年,现在又在香港生活了十五年,何处是他乡,何处是故乡?对他而言,既暧昧又吊诡,既真实又虚幻。这将近一百篇文章,多半是作者过去十年到处游览的经历,以及品尝饮食佳肴,记载各地风土特色。在他乡与美食中,作者在有意无意间寻找着家乡的记忆。
  • 理想国

    作者:柏拉图

    《理想国》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代表作,不仅因为《理想国》内容全面、系统,更重要的是:这部著作最能体现柏拉图的创作意图,使读者能够从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和当时希腊城邦的社会现实出发,理解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真实依据、现实针对性的历史意义。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柏拉图的哲学思辨和他的政治理想、社会经验、生活体验和爱憎情感密切地交织在一起。
  • 品味

    作者:姚谦

    著名音乐人姚谦的一部随笔集。内容有关于时尚、品位、生活态度等,探讨有品位的人生和生活方式。姚谦近年在大陆和台湾两地“双栖”。他在台湾《皇冠》杂志、台湾《典藏》、《南方人物周刊》《雅昌艺术网》《ELLE》《女友》等杂志写专栏,勤恳耕耘,笔耕不辍。时而温柔,时而犀利,时而悠远,时而苍劲。阅尽千帆,笔力老辣,却淡然不惊,不动声色。 姚谦:“文字里那些心思,都不过是生活上一些小事情的分享,这也让我明白了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样,平凡日子中所有的过程,都是与自己的喜好习惯有关的小选择所拼凑而成。我以为,毎个人生活上的差别,都是来自于各自在各方面细节的差异所组合而成的差别。打个比方:从小就喜欢一个人的我也就是所谓的习惯孤独,这也造成了我在生活中的许多选择,都以满足个人这方面状态为倾向,所以我常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散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我可能与不喜欢孤独的人,不一样的生活。”
  • 像艳遇一样忧伤

    作者:钟立风

    新民谣代表人物钟立风的精选文字集。包含断想篇、随想篇、访谈篇、电影的记忆、小说时间等几个部分。中国民谣代表人物周云蓬、知名乐评人李皖为其作序。作品用诗意的语言表达纷纷的情感和情绪,如流动的音乐。 配合本书,作者从未发布过的单曲《像艳遇一样忧伤》,在网上同期发布,可供网友免费下载试听。 文字本身很有特色,其中,断想篇很有些泰戈尔、纪伯伦哲理小诗的气息,是其平时灵光一现一闪念的会合。小说则充满了隐喻的意象和寓言。正如李皖所说,书中充满了随想、闪念、幻想、奇遇、离题、浅睡;奔跑、冲刺、跳跃、撒欢、飞翔、迷路、遗忘;短得像三分钟的凉水澡,洁净、精微、禅意,考验你的智力和趣味……不易读却奇魅隽永,像博尔赫斯一样,闪亮的、发光的、西班牙的,一个迷宫,一副散乱的纸牌,一座小径分叉的花园。理解止于理解的发端,让你放下书,发呆,思想游走到更远的远方。 比起小钟,我不算是个音乐人,在我还不知道吉他还有的标准音高的时候,他已经弹得一手好吉他;比起小钟,我更不算是个文化人(这与学历无关,与有无文化无关…) 此时,你手里的这本书就是事实。 钟立风,在我心里很“软”,他的细腻中渗出一种阴柔,有着“南方”的湿润;在我记忆里很“深”,他的独特中流露出一种神秘,有时觉得他像个陌生人;在我生命里很“远”,他的出现是在我人生至今为止最低潮孤独最彷徨最渴望的时候,有时已经错乱的记忆因为他,又拼凑了起来…… 从相识到今天很多年过去了,一切都正在或已经变了,当我听着他的歌,看着他的书,想着他的人时,我发现他真的变了……变得让我羡慕让我嫉妒让我更渴望,幸福…… ——陈羽凡 小钟真的就像一只小小的马蹄表,无论这个世界发出的声音如何巨大纷扰,他总是滴滴答答地独自旋转,旋转。 ——老狼 在我看来,小钟是个真正的行吟诗人,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歌手,他将那些世俗甩得远远的,诗意地栖居着,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却能被他描述得色彩斑斓且不失真实。一直以来,我更好奇他歌词以外的写作可能,因为能写出那些美妙歌词的人,定会有其他的出人意料的文字。而他的这本书,正是为有这样期待的我们而来。 ——李健 我买过一本钟立风的书,在王凡瑞的餐馆。他又给了我一本。这事像他书中讲的故事。他的书给我最有意思是里面的文字清楚的告诉我生活就是活动在眼前的心情。 ——张楚
  • 品味四讲

    作者:蒋勋

    庄子多从大自然和一般生活中发现美;蒋勋更是深谙其道,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大美。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从食、衣、住、行方面重新审视“美”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在小吃里发现信仰; 感受服装的体温; 如何营造一个家; 怎样将急躁、焦虑和抑郁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 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在《品味四讲》中,蒋勋首次提出生活美学的概念。让读者在享受孤独与体悟生活后,找到自己独特的品味,从美中获得情感与力量。
  • 奇来前书

    作者:杨牧

    杨牧始作《山风海雨》(1987)在八十年代中,继之以《方向归零》(1991)与《昔我往矣》(1997),遂完成一早期文学自传之结构,探索山林乡野和海洋的声籁、色彩,以及形上的神秘主义,体会人情冲突于变动的城乡社会里,感受到艺术的启迪,追寻诗、美和爱的踪迹,自我性格无限的犹疑和执著,并于回想中作荒辽幻化的前瞻,思维集中,风格刻意一一在多变屡迁的散文笔路下展开。三书自成系列,脉络延伸,止于一秘密作别的时刻,合帙为《奇来前书》。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前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前书》。
  • 草草集

    作者:陈丹青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所写杂文和随笔的结集,按主题分为艺术、影像、社会以及木心四个部分,各篇主题与内容虽有不同,却不难读出作者一贯独特的见识与风格,全书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都极具知识性,并引人深思,延续了其旧作的高水准。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录陈丹青纪念木心文字三篇,其中《守护与送别》,记录了木心去世前后的点滴瞬间,与以往嬉笑怒骂的杂文相比,伤感、动人而更显温情。 编辑推荐 《荒废集》之后,五年来陈丹青首部散文集。五年过去,《草草集》一如从前,犀利、坦率、畅快而不失文采,作者却已历经死别,除散见各处的杂文、随笔外,本书特别收录陈丹青为师尊木心所写四万字悼亡文,真挚、动人,笔笔用力而举重若轻,可称经典。
  • 这一代的事

    作者:董桥

    你不一定要读董桥,如果你不怀旧……散文大家董桥说,文字是肉做的。 本书收录董桥文化随笔,千余字短章,故谦以“散墨”、“眉批”,作笔即兴,平平说来,点睛而止:说品味,读园林,记薰香,吃下午茶,谈藏书,论花花草草……看似流于清浅,实则清雅可口,多有回味。正如董桥所说:“散文须学,须识,须情,合之乃得所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年来追求此等造化,明知困难,竟不罢休。” 在这个文字日渐粗糙化的年代,董桥把玩诗词、古画、闲章、羽扇……文字精致圆熟,具贵族的优雅逸致与文人的婉约多情。
  • 没有过去的男人

    作者:钟立风

    新民谣代表人物钟立风的第二本文字集。包含无咎篇、进退篇、有常篇和至柔篇四部分。 无咎篇以诗歌、随笔为主,精简凝练、有片断的记录和白描、也有类似短诗般的直抒胸臆,充满哲思。 进退篇有随笔、小小说,还收录了几篇访谈,或是身边朋友的趣事、或是和陌生人的邂逅,笔调细腻、感情真挚,有真性情在其中。 有常篇则收录了几篇颇有分量的小说,表现出童话作家的梦幻和简洁风格,看似轻松,但实际探讨了关于爱情跟人性的主题,有很深刻的隐喻蕴含其中。 最后一部分至柔篇以时间为序,收录了作者五张音乐专辑中有代表性的歌词,将歌词赋予文学的诗意,体现出作者这些年的音乐历程。 配合本书,作者从未发布过的单曲《没有过去的男人》,在网上同期发布,可供网友免费下载试听。
  • 野火集

    作者:龙应台

    历史从来没有终结这回事,它有体温,有呼吸……从“1984”开始,龙应台以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点燃“野火”,接着,《生了梅毒的母亲》、《幼稚园大学》、《奥威尔的台湾?》等一篇篇炽烈文字便以燎原之势,迅速波及台湾、香港、大陆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形成余光中所说的“龙卷风”。“野火”所烧的,“不但是戒严体制下各种管制的办法和心态,更是每个人在具体生活中对自己的无能”。30年来,《野火集》历久弥新,已成华人世界人人捧读的经典。 是“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吗?龙应台说,写了《野火集》的代价大概是:这一辈子不会有人请我“学而优则仕”出来作官了。1980年代“野火”出版之后,正在哺乳1岁婴儿的龙应台第一次公开演讲——我们这一代人所做的种种努力,也不过是寄望我们的下一代将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在原“二十周年纪念版”基础上,新增加一辑“野火在大陆”。全书收录初版《野火集》21篇文章和《野火集外集》6篇文章,以及龙应台的3篇回顾与省思的序文,还有余光中、柏杨、林达、余秋雨、龚鹏程、马家辉、杨照等人的评论文章。新增内容,包括龙应台2010年以来在大陆的两次公开演讲完整稿、三篇思想“对话”和一篇“官员龙应台”特写。
  • 脸之书

    作者:骆以军

    无数个夜晚人们期待着故事,如昔日的《天方夜谭》,如今天的《脸之书》。 压挤逼仄的城市,贫瘠苦闷的情感;悼亡青春欲念的平安夜电台,岁月静好的盲人按摩院。深夜出动、挥臂举锤砸碎一切的恶灵杀手;神光笼罩、梦幻蒸发的传奇少女;独守废墟古厝的老人们,把出租车当育婴房的女司机。虚无浸泡的夜晚,那些熠熠发光的诈骗挑逗短信,竟也懂得用“寂寞”这个词;而游泳馆置物柜随手可见的号码牌,原来是上帝作弊彩票给你中的摩斯密码…… 《脸之书》是骆以军《壹周刊》专栏文章的终极精选,一部令人目不暇给的城市浮世绘。它勾勒那些偶遇却难以忘怀的脸孔,倾听那不堪埋没的人间世情。浮生聚散、往事微茫,我们生活在一个压挤的世界,情感重叠,都在演同一出戏;然而正因为如此,便有那相逢时的会心微笑——你会懂得他们,他们会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