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语言

  • 古代汉语(第四册)

    作者:王力 主编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经过1958年的教育革命,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许多高等学校都重新考虑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以为它的目的应该是培養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韻、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片面的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至于汉语史,则应该另立一科;汉语史是理论课,古代汉语是工具课,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北京大学在1959年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養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 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

    作者:王晓明(主编),高建中(编委),袁进(编

    《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精华版)》内容简介:中国每年人均读书仅4.5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在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上,我们都大大落后。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文化血脉,促进价值认同的重大使命。那么,一本专业性强、内容丰富的阅读指南,对于帮助我们好读书,读好书,培养知识、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多元取向,甚为关键。《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精华版)》由著名学者王晓明教授领衔高建中、袁进、刘大为教授等各大高校中文领域的顶尖专家集体编撰,精选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共计410种,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语言及其他历史”和“文学、语言及其他理论”五个子目录。每个子目录又按照重要性分为初级书目和二级书目两部分。《中国语言文学本科必读书目(精华版)》选录合理,分类明晰,每一子书目的介绍皆可单独成文,评述全面,语言清新,是1949年以后国内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中文系本科必读书目,堪称国内首屈一指的中文专业阅读指南。既是专业方面的指导教材,更是人生智慧的启迪宝典,帮助读者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书海中找准航向,取得真经。
  • 古代汉语(第二册)

    作者:王力 主编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经过1958年的教育革命,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许多高等学校都重新考虑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以为它的目的应该是培養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韻、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片面的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至于汉语史,则应该另立一科;汉语史是理论课,古代汉语是工具课,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北京大学在1959年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養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北京大学1959年度的古代汉语讲义只印了上中两册,1960年经过了又一次改革,另印了上中下三册,都没有公开发行。讲义编写主要由王力负责,参加工作的有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此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专业1957级同学也参加了1960年度的古代汉语中下两册的文選部分的编写工作,研究生陈振寰、进修教师徐朝华也参加了上册的部分编写工作。 1961年5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選计划会议开过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写小组,决定以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並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科书。 编写小组集中了北京大学、北京师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方面一部分人力,分工合作,进行编写。 本书除由主编王力负责全盘工作外,编写小组内部再分为文選组和常用词通论组。文選组由萧璋负责,常用词通论组由马汉麟负责。具体分工如下: 文選部分执笔人: 萧璋(北京师範大学)刘益之(中国人民大学) 许嘉璐(北京师範大学)赵克勤(北京大学) 常用词部分执笔人: 王力(北京大学)吉常宏(北京大学) 通论部分(包括绪论及附録)执笔人: 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 祝敏徹(兰州大学) 编写小组的任务是艰钜的。北京大学的讲义只是初稿,距离公开出版的要求尚远。这次几个学校的同志在一起合作,除了肯定文選、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结合的总原则以外,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北京大学原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補充。文選部分更换了一些篇目,重写了解题和说明,特别是在注释方面作了很大的变动。常用词部分变更了一些体例和解释,並且随着文選的更换而改变了词修的次序。通论的章节和内容也都作了很大的变动。 每一篇稿子都经过组内讨论,组外传观並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人决定。有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还经过全体讨论。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了这种讨论方式;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集思广益,更好地贯徹百家争鸣的精神和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书的质量。 1962年1月,上册讨论稿出版。在这个时候,召集了座谈会,出席者有丁声树、朱文叔、吕叔湘、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诸先生,姜亮夫先生也提出了详细的书面意见。会议共开了一个星期,主要是讨论上册的内容,但最后也对中下册的内容交换了意见。 上册讨论稿分寄各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后,陆续收到了回信。有些是集体的意见,有些是专家个人的意见。从1962年1月下旬起,我们开始进行上册的修订工作,同时考虑到,上中下三册应该压缩为上下两册,以便更适合于教学计划的要求。体例上也作了改动,把文選各篇的说明移作注解,或迳行删去。我们的修订工作除充分地吸收专家们和各校的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外,还趁此机会再深入发现问题,改写了不少的地方,上册增加了一个单元,其他单元也进行了部分的改写。因此,直到同年7月底,才算把上册修订完毕。 本书全稿曾请叶圣陶先生审阅。 总起来说,这一本《古代汉语》上册已经四易其稿。我们知道其中的缺点还是很多的;如果有若干成续的话,那是和党的领导分不開的,也是和全国专家们以及担任古代汉语的教师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分不開的。我们编写小组虽然祇有九个人,但是这一本书的编成,则有千百人的劳动在内。我们谨在这里向曾提宝贵意见的专家们和同志们表示深切的谢忱。 最后,我们希望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工作的同志们随时不吝赐教,让我们能够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来修订这本书,使它逐渐趋于完善。 王力 1962年7月
  • 翻译的基本知识

    作者:钱歌川

    本书讲解翻译的基本知识,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论述,又有具体细微的实践指导,篇幅短小,深入浅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以来,在华语世界广为流传。 全书凡十八章,前半部纵论古今,介绍翻译的历史、语言学基础、规则、标准,有如知识小品,即使不通外文者,读起来也会兴致盎然;后半部教授翻译的具体步骤,俯拾引用当时欧美优秀作家文句及中国古典作品为例,由简及深,纠偏取正。附录部分列举大量误译实例进行评述改译,可供读者研习实战技巧。 读者可通由此书领略翻译的魅力,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增进翻译的能力。
  •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

    作者: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精选中国现代散文名篇五十二篇,原著均出自五四以来一些名家之手。书中各篇均为汉英对照,并附详细注释及对原作者的一些必要的简介。对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语言难点、翻译方法、历史背景等,编译者也作了一些分析讲解。
  • 余光中谈翻译

    作者:余光中

    书中选收余光中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作者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 古代汉语(第一册)

    作者:王力 主编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经过1958年的教育革命,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教学必须联系实际,许多高等学校都重新考虑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以为它的目的应该是培養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必须既有感性知识,又有理性知识。必须把文选的阅读与文言语法、文字、音韻、训诂等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然后我们的教学才不是片面的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至于汉语史,则应该另立一科;汉语史是理论课,古代汉语是工具课,目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北京大学在1959年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有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養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北京大学1959年度的古代汉语讲义只印了上中两册,1960年经过了又一次改革,另印了上中下三册,都没有公开发行。讲义编写主要由王力负责,参加工作的有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此外,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专业1957级同学也参加了1960年度的古代汉语中下两册的文選部分的编写工作,研究生陈振寰、进修教师徐朝华也参加了上册的部分编写工作。 1961年5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選计划会议开过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写小组,决定以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並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科书。 编写小组集中了北京大学、北京师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方面一部分人力,分工合作,进行编写。 本书除由主编王力负责全盘工作外,编写小组内部再分为文選组和常用词通论组。文選组由萧璋负责,常用词通论组由马汉麟负责。具体分工如下: 文選部分执笔人: 萧璋(北京师範大学)刘益之(中国人民大学) 许嘉璐(北京师範大学)赵克勤(北京大学) 常用词部分执笔人: 王力(北京大学)吉常宏(北京大学) 通论部分(包括绪论及附録)执笔人: 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 祝敏徹(兰州大学) 编写小组的任务是艰钜的。北京大学的讲义只是初稿,距离公开出版的要求尚远。这次几个学校的同志在一起合作,除了肯定文選、常用词、通论三部分结合的总原则以外,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北京大学原有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加以必要的修改和補充。文選部分更换了一些篇目,重写了解题和说明,特别是在注释方面作了很大的变动。常用词部分变更了一些体例和解释,並且随着文選的更换而改变了词修的次序。通论的章节和内容也都作了很大的变动。 每一篇稿子都经过组内讨论,组外传观並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人决定。有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还经过全体讨论。我们自始至终坚持了这种讨论方式;我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集思广益,更好地贯徹百家争鸣的精神和发挥集体主义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书的质量。 1962年1月,上册讨论稿出版。在这个时候,召集了座谈会,出席者有丁声树、朱文叔、吕叔湘、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诸先生,姜亮夫先生也提出了详细的书面意见。会议共开了一个星期,主要是讨论上册的内容,但最后也对中下册的内容交换了意见。 上册讨论稿分寄各高等学校和有关单位后,陆续收到了回信。有些是集体的意见,有些是专家个人的意见。从1962年1月下旬起,我们开始进行上册的修订工作,同时考虑到,上中下三册应该压缩为上下两册,以便更适合于教学计划的要求。体例上也作了改动,把文選各篇的说明移作注解,或迳行删去。我们的修订工作除充分地吸收专家们和各校的意见,进行必要的修改外,还趁此机会再深入发现问题,改写了不少的地方,上册增加了一个单元,其他单元也进行了部分的改写。因此,直到同年7月底,才算把上册修订完毕。 本书全稿曾请叶圣陶先生审阅。 总起来说,这一本《古代汉语》上册已经四易其稿。我们知道其中的缺点还是很多的;如果有若干成续的话,那是和党的领导分不開的,也是和全国专家们以及担任古代汉语的教师同志们的鼓励和帮助分不開的。我们编写小组虽然祇有九个人,但是这一本书的编成,则有千百人的劳动在内。我们谨在这里向曾提宝贵意见的专家们和同志们表示深切的谢忱。 最后,我们希望读者特别是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工作的同志们随时不吝赐教,让我们能够根据广大群众的意见来修订这本书,使它逐渐趋于完善。 王力 1962年7月
  • The Elements of Style

    作者:William Strunk Jr.,E

    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首版于1918年由纽约一家出版社出版。作者William Strunk,康耐尔大学英语教授,E.B.怀特对此书加以了修正。此书短小精悍,容量巨大。涵盖了母语英语的人写作和用法上常出的错误,也清晰地解释了一些语法书中很难找到的语言现象。虽然是为说英语的学生所写,但对于任何需要进一步了解英文用法,进而学习书写英文的人,这本书必不可少的。
  • 哀歌集

    作者:[古罗马] 普罗佩提乌斯

    古罗马爱情哀歌作为古希腊罗马诗歌传统的一个重要代表,一直流传后世,经过欧洲中世纪的反宗教的流浪诗人的诗歌,人文主义的抒情诗,17、18世纪的诗歌,直至歌德。歌德对普罗佩提乌斯的诗歌评价很高,并且在他的影响下写了《罗马哀歌》。普罗佩提乌斯的《哀歌集》共分四卷,均以哀歌体写成。著名翻译家王焕生先生历经多年,译出优美典雅的中文本全集。
  • 现代英文选评注

    作者:夏济安 评注

    《现代英文选评注》收入四十余位英美作家的文章,加以夏济安先生细密周详的评注,由夏志清先生校订。本书是学习英文最好的课外读物,选文内容有趣,风格清新,对原文难词难句及章节结构均有深入浅出的阐释,读者不但可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亦能欣赏原文修辞之精微,领会作者雕词琢句的苦心。
  • 脏话文化史

    作者:[澳] 露丝·韦津利

    为什么在某些国家,暗示某人跟他的骆驼有超友谊关系还不至于出麻烦,但若对人家母亲的道德水平表示鄙夷,就绝对会让你被踢出国门?一度仅限于足球场或产房的骂人话,如今已登堂入室,令若干优雅人士大为惊恐,但其他人则似乎都不堪介意。 作者路丝·韦津利以诙谐风趣的角度探究此一演变过程,解析我们语言中一些多采多姿词句的起源。韦津利不以英语划地自限,探讨“坏”字词是否也出现在其他语言,以及骂人话有哪些文化差异。 这是一本诙谐风趣、独树一格的书,探究以字词震惊、冒犯、侮辱、逗乐、夸大、发泄、传递深刻情绪的种种力量。作者鲁思·韦津利写出了历来语言学家之不敢言。对脏话研究详尽,引人入胜,笔调幽默,充满有趣的历史和好笑的轶事。
  • 马桥词典

    作者:韩少功

    关键词:马桥词典 简介 《马桥词典》,是中国作家韩少功199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按照词典的形式,收录了一个虚构的湖南村庄马桥弓人的115个词条,这些词汇部分也是作者所虚构(如晕街)。 最早发表于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小说界》杂志1996年第2期,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一。2003年8月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译本“A Dictionary of Maqiao”。 《马桥词典》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曾荣获“上海市第四届中、长篇小说优秀大奖”中的长篇小说一等奖。 《马桥词典》出版后,有人批评该书抄袭了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作者韩少功因此起诉评论者侵犯其名誉权,并获得胜诉。 作品简介: 《马桥词典》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计115个词条。它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古往今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马桥词典》是韩少功的一部力作。它内容严肃,笔法独特,不愧为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以词典的形式搜集了中国南方一个小村寨里流行的方言。这本词典从纯词典的形式迅速过渡为一个个故事。其中讲述了“文革”时期被下放到边远地区的“知青”的生活的点点滴滴。 故事的大部分素材来源于韩少功的亲身经历,这部佳作捍卫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同时向千篇一律的泛国际化趋势吹响了反抗的号角。 对韩少功而言,故事称做词典本身就是把这个词的含义延伸了。每个词的含义得到了充分的注释,同时他们又作为引子引出词语背后看似散乱的作者的思绪,这貌似不经意的思绪将一个个词语连成完整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词不是按照西方的字母顺序排列的。 例如“江”这个词条后面列出了具体的江名以及江名的由来——不知不觉你就会置身于知青们的故事中:如何与船夫赖账,如何丢掉他们所窝藏的枪支。读了几页后,故事中的人物一一呈现,他们的市井生活构成了故事的点点滴滴。 作品分析: 《马桥词典》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到小说的巨大魅力的同时,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贫困、奋斗和文明,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编撰者序》中说:“任何特定的人生,总有特定的语言表现。”每一种语言,都反映着特定生存状态、民俗文化、以至更深层的生存哲学和思想理念。而作家对语言的这种特性和功能有深刻而切身的体会,所以他编成了这样一部大词典,用语言的故事讲述着社会、生活、文化与哲理。 例如,在“马疤子(以及1948年)”和“1948年(续)”中马桥人用“长沙人会战那年”、“茂公当维持会长那年”、“张家坊竹子开花那年 ”、“光复在龙家滩发蒙那年”等不同说法来表明公元纪年1948年,反映了马桥人奇特的时间观念和历史观。也揭示了一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时间的歧义性 ”。而“蛮子、罗家蛮”的词条里,追溯着历史的渊源;“撞红”的词条里,由现存的习俗追溯到人类文明史中原始而野蛮的时代。这里,语言体现人类追溯家族渊源的主题。 有些词,更在作家简洁精要的议论中折射着生存的文化与哲学。如马桥人用“同锅兄弟”代替同胞兄弟的说话,相应地,女子出嫁叫“放锅”前妻称“前锅婆娘”,后妻称“后锅婆娘”。作家在这里说:“可以看出,他们对血缘的重视,比不上对锅的重视,也就是对吃饭的重视。” 正所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这正反映了艰难的生存状态下人们朴实而简单得令人心酸的生活追求,这种追求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积淀成了一种语言习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观念。这里包含着一种辛酸,也包含着对这种原始的生存追求的敬意和信仰。 有些词反映了马桥人的文化生活,也反映了马桥人,以至作者的文化观念。在老百姓艰苦单调的日子中,唱歌、斗歌是他们唯一的娱乐与消遣。而唱男女情事的歌更是对他们人性欲望的一点满足。万玉因为唱不惯迎合政策的春耕颂歌而放弃逛县城的美差、出风头得荣誉的机会,临阵逃脱。作者说:“他简直有艺术殉道者的劲头。” 这里包含立刻作者对艺术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