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历史

  •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

    作者:张政烺 名誉主编,吕宗力 主编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是记录中国历代职官制度废置沿革的大型工具书,收录20000多词条,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官制信息的方方面面。通过它们,可以看到历代国家机关的组织管理的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及其整体运行机制。 本书1994年曾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深受各界好评。 随着十多年来史学研究特别是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深入和细化,编委们对古代官制的认识也逐渐深化,遂决定对该书进行修订。 本次修订着重于适度增删、补正和订正:适度增删包括增补若干必须增补的新条目及删除立目不当或重出的词条;补正工作包括重撰条理不够清晰或内容有严重缺陷的词条,酌加补充或更新内容不够完整的词条,以及订正释文中不够准确甚至错误的用词、描述;订正工作包括修正词目及改正词目中的错字、顺序,更包括清理技术性瑕疵,如查核校正引文,改正标点符号、错讹字、地名、年代等达上万处。

  • 庸閒齋筆記

    作者: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清代史料笔记)》是晚清笔记中史料价值和趣味性都较高的一种,作者出身于著名的海宁陈氏世家,一门显宦,结交极广,并久任中下层官吏,见闻颇多,故书中述清末官场轶事、典章制度、重要史事甚详。书中还收有地方民俗、中外交涉等资料。
  • 张荫桓日记

    作者:任青,马忠文 整理

    张荫桓(1837-1900),字皓峦,号樵野,广东南海人。光绪二年(1876)权山东登莱青道。七年(1881),授安徽徽宁池太广道。翌年,迁按察使。赏三品京堂,命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光绪十年(1884年),除太常寺少卿。十二(1886)年,除太常寺卿,转通政司副使。复值总署。累迁户部左侍郎。中日甲午战争中曾与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谈判。1898年3月,协助李鸿... 
  • 关东军满铁与伪满洲国的建立

    作者:解学诗

    本书从大量关于满铁参与打造伪满州国的档案文献,包括满铁人员策划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时原始记录,和替伪满洲国起草的文书、通电等原稿,提出:伪满洲国的打造,不是溥仪等走马上任的简单问题,它与侵略者攻城略地、与投降派的勾结与矛盾,及侵略者内部分歧与统一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满铁不是处于配角的地位。给满铁的侵略行径做出这样的政治定位,不是意在让它分担侵略罪责,而是试图克服中日历史研究中长期形成的重军政轻其他的片面化倾向。
  • 大唐孔雀

    作者:寇研

    「关于薛涛」 从歌伎到女官,唐代第一才女薛涛,以《春望词》《十离诗》惊艳中唐诗坛,令刘禹锡、白居易、杜牧倾倒,令元稹爱恋。她尝尽荣辱,却决不放弃追求自由和尊严,经历十一任节度使,三任宰相,成为蜀中政要的座上宾。 「编辑推荐」 1、传记对象独具魅力:薛涛作为唐代第一才女,不仅以诗歌闻名,是和李清照并称的大才女;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特别吸引人。作为一个乐伎,大起大落,忽而成为宰相的知己,时而被发落到边哨重做营伎;而她的恋情因为和著名诗人元稹相关,因而成为文艺史上著名的事件而为人所知。 2、微辣的文艺范:作者是文风独特的专栏作家,以辛辣戏谑的笔调而拥有广泛的读者,文艺范十足。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唐代女诗人薛涛的一生。 薛涛年少丧父,为生活所迫,应召入幕府,被编入乐籍。此后她用了几十年,通过自己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才重新摆脱这种低等的身份,成为一个受男性尊重的女性文人,这在有唐一代是不多见的。书中描写了薛涛和几位唐代男性,如韦皋、武元衡、李德裕、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密切交往,其中既有权倾朝野的节度使、宰相,也有大诗人。作者以一个文艺女性的内心去体贴千年前的薛涛和她经历的人,并用鲜明流丽的笔致呈现出来,让我们和薛涛的世界相遇。
  •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

    作者:师哲 口述,李海文 著

    师哲亲历了中苏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诸多重大事件,如: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反对托洛斯基、江浙同乡会、苏联肃反、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战、皖南事变、苏联卫国战争、整风运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建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毛泽东选集》出版、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一百五十六项、日内瓦会议、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他曾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五次访苏。这本回忆录重点刻画了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引人入胜,并系统地介绍了师哲本人所经历的中苏往来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所以生动、具体、可信;加之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帮助查阅了大量 档案资料,使其内容更加翔实、准确、可靠。
  • 历史的刀锋

    作者:曾纪鑫

    本书从改变历史的角度,选取古代社会在历史转折关头对中国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十一位典型代表人物,将他们还原于当时复杂纷纭的历史舞台,置放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与广阔的历史空间,以西来的启蒙思想为参照,用现代人的全新意识,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观照与比较、透视与研究、描述与反思。从一系列看似不经意的历史偶然中寻出不可逆转的必然规律,把握历史脉搏与发展线索,勾勒出一幅中国历史发展的斑斓图景。
  • 面对死亡的人(上卷)

    作者:[法] 菲利普·阿里耶斯

    该书知识丰富,思想深邃,十分详细地阐述了死亡的历史……一部非凡的作品。 ——罗伯特•尼斯比特,《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毫无疑问,这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为未来的死亡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准及目标。正如此前阿里耶斯的一部关于儿童史的著作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衡量其他同类作品的水平一样,未来关于死亡历史的著作,必将借鉴这部伟大的综合性著作,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阐释、修正和取舍。 ——劳伦斯•斯通,《纽约书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本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上卷包括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历史上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化,教堂中的圣墓,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葬礼的变迁以及墓地的雕像。 下卷共分三个部分、七个章节,分别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对于尸体的处理,假死现象,面对死亡的浪漫主义态度,公墓以及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里出现的被倒置的死亡的现象。
  • 面对死亡的人(下卷)

    作者:[法] 菲利普·阿里耶斯

    该书知识丰富,思想深邃,十分详细地阐述了死亡的历史……一部非凡的作品。 ——罗伯特•尼斯比特,《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毫无疑问,这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为未来的死亡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标准及目标。正如此前阿里耶斯的一部关于儿童史的著作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衡量其他同类作品的水平一样,未来关于死亡历史的著作,必将借鉴这部伟大的综合性著作,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阐释、修正和取舍。 ——劳伦斯•斯通,《纽约书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中兴起了新的学科——死亡学,而法国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里耶斯1977年所著《面对死亡的人》一书则起了开创性的作用。本书展现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阿里耶斯的著作奠定了一套对死亡观的话语解释系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阐释、修正和取舍的基础。 上卷包括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历史上面对死亡态度的演化,教堂中的圣墓,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葬礼的变迁以及墓地的雕像。 下卷共分三个部分、七个章节,分别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死亡观念的变化,对死亡的冷漠态度,对于尸体的处理,假死现象,面对死亡的浪漫主义态度,公墓以及现代西方工业社会里出现的被倒置的死亡的现象。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三十辑)

    作者: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是一份创刊于1979年的学术刊物,刊物以“资料”为名,实际内容以研究论文为主。本刊由中国著名史学家、魏晋南北朝史泰斗唐长孺先生创办并担任主编,多位武大魏晋隋唐史研究名家撰稿,最初为内部资料,后改为公开发行,在海内外魏晋隋唐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于2005年、2007年成功入选CSSCI学术集刊刊源。本刊每辑由十余篇国内外著名学者的论文组成,内容围绕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包括传统政治制度史、经济史、思想史、交通史以及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整理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向学术界展示中国史研究界的最新、最具价值和水平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受到国内外史学界高度关注。

  • 明中后期中日葡外交使者陆若汉研究

    作者:刘小珊,陈曦子,陈访泽

    陆若汉,是与中日近世史上许多知名人物有过来往和交流的西方人,肩负耶稣会传教士、南蛮通辞、通商代理人等多重身份,在日本受到了丰臣秀吉、小西行长、德川家康、前田玄以、本多正信等许多位高权重者的知遇,得到他们的信任和重用。在中国的澳门和内地,他和徐光启、李之藻等许多重要的官员有过极为深入的交往,被认为是“有才能、知遇了活跃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当时所有政治家”的传奇人物。
  • 万历十五年(最新增订本)

    作者: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这本书以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前后的史事和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 全书按照几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如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分为七个章节,在人物的叙述之间穿插着或大如抗击倭寇,或小如妃嫔斗争的历史事件。作者研究的明史,并不只拘泥于大事件和热点,而是捕捉到万历年间表面虽似末端小节,实则为后世历史的发展埋下重要于伏笔的事件。在作者的眼中,这些事件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均是历史的重点。作者在全书中表达着对明史深刻的思考与分析,他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 日本历史的谜底

    作者:[日]竹村公太郎

    作者数十年地形与气象相关领域工作的思考结晶,是从地形、气象、基础设施的角度出发,对日本历史作出的全新解释,或是深入说明,或是推翻成说,或是揭开悬而未决的谜底,同时也准备接受来自历史学家的挑战。 德川家康如何建都江户,德川幕府的复仇史,江户的建设史,日本的近代化变革史,京 都、奈良、大阪、福冈的城市特色,在书中都可以找到前所未有的分析和结论。 【媒体推荐】 作者用权威的档案将我们的历史常识成功地颠覆了,很有趣,很好玩。 ——日本畅销书作家 养老孟司 日本的土地基本上是人为而成的,所以日本的历史可以在土地中发现。 ——日本著名博物学家、作家 荒俣宏 看地图,中国和日本的形状引人遐想。大江向东流,对于中华思想别有意义。日本地形对于日本历史、日本文明呢? 日本锁终归要日本人自己开,地形也是一把钥匙,开锁更有趣。可能史学家不会用这把钥匙,但到底开没开开呢? ——旅日作家、日本出版文化史研究专家 李长声
  • 光荣与梦想

    作者:[美]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

    本书从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一直写到1972年的“水门事件”,勾画了整整40年间的美国历史。细致入微的描写了这一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作者威廉•曼彻斯特充分运用新闻报导的特写手法,以大量的美国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为依据,创造了一种全景式的还原细节的历史写作手法。 对于建国历史仅二百多年的美国来说,这段历史的特殊意义一定会被永远的铭记。由迷茫徘徊到蓬勃向上,由孤立者到救世主,由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到世界第一超级大国。国内的繁荣程度领跑世界,战胜国领袖的身份使得国际声望达到顶峰,都使这样一个曾经远离世界政治核心的国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光。曾经满足偏安于北美大陆的美国人开始将他的目光投向全球,开始对自己的信仰和制度充满自信,开始梦想着自己将会永远的繁荣下去,并成为这个时代独一无二的领袖…… 变革的时代,似乎总是闪着让人兴奋的光芒。而小细节与大历史的关系,就像从一面镜子反射到另一面镜子。当一个历史学家对细节拥有小说家一般的眼光,精心梳理了复杂无序而又晦涩难懂的史料,叙述优雅、精确、充满智慧,我们就更容易清晰的洞察历史。因为优秀的历史作品不需要虚构,历史本身就是最优秀的作品。
  • 博物馆的秘密

    作者:[英]莫莉·奥德菲尔德(Molly Ol

    《博物馆的秘密 隐世藏品背后的故事》仿若一个独特的宝箱,里面藏着世上最令人惊奇的、不为人知的珍藏,那些在世界各地博物馆档案室里的藏品——作者将它们带到世人面前,在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中生动地展示给读者。 谁曾知晓有哪些藏品藏在暗处?在壁橱里,在保险箱里,甚至在飞机机库里——大部分博物馆的藏品至今未见天日。它们在那儿等待着对藏品极为着迷的研究者和收藏家前来,揭示它们的存在。在曼哈顿的地下,书架上摆放着价之书;在伦敦的砖楼里,古旧的布块记载着许久以前的孤儿们的来历;在华盛顿,登月宇航服上还留有真正的月尘;人迹罕至的机库里有奥古斯特·皮卡德的大胆发明——密封舱式气球“贡多拉”…… 《博物馆的秘密 隐世藏品背后的故事》是一本独特而漂亮的图书。那些珍藏,和其他许多不寻常的发明、传说、发现以及艺术品一起,在这本书里展示出来。这儿还充盈着旧时的气氛,满是有趣的轶事,弥漫着丰富的情感,如同私密的惊喜发现,不过这些都建立在事实的细节之上,令人着迷。 《博物馆的秘密 隐世藏品背后的故事》介绍了近60个不为人知的藏品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它们来自五大洲各个角落,从罗马到里约热内卢,从波士顿到柏林……翻看这本书,就像在博物馆度过了一个美妙的上午一样。这本书绝对是特别的,令人惊喜的,也是极有趣的。
  • 关键十六天

    作者:白先勇,廖彦博

    没有二二八,台湾绝非现在的台湾。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是现代台湾历史上最惨痛的悲剧,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至今仍未消散。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二二八是当代台湾历史的一个起点。事件爆发后,白崇禧受国民政府派遣,前往台湾宣慰,止痛疗伤,抚慰民心,弭平动荡,前后16天,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白崇禧之于二二八事件,甚至对今天台湾的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目前两岸关于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对白崇禧赴台宣慰这段历史,却仍然没有专门、详尽的讨论。 《关键十六天》是白崇禧将军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与历史学者廖彦博,共同寻访耆老,搜集湮没的史料,收录历史照片约70幅,还原关键十六天的史实真相。本书抱持“还原历史真相”的态度,运用各项档案、电报、函件,以及相关当事人的日记与口述访谈记录,重建白崇禧奉命赴台宣慰的前因后果,尽量以每个小时作为单位,近距离观察这平抚伤痛的关键十六天。书中回答了诸如“白崇禧作了什么决定?发挥了什么作用?”“期间遭受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阻挠?”“对于二二八事件的发展与善后,还有往后的台湾,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一系列疑问,同时也披露了当时台湾军政当局千方百计想要隐瞒的滥施捕杀的真相,阐明二二八事件背后当时台湾社会“三青团”、CC系、中统、军统等国民党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种民间团体、中共的力量等等之间的纠葛。 除了完整收录与白崇禧宣慰台湾相关的函电、讲词之外,为弥补官方档案之不足,更收进白先勇与“二二八”见证人萧锦文、受难家属杨照等人的6篇口述访谈,以最新的史料提供读者来自民间社会的不同观察角度。 这是一段被隐藏湮没多年的故事,也是台湾历史上不可不知的关键十六天。
  • 迷茫年少时

    作者:于斌

    本书稿从个人的视角介绍了武汉地区在1966~1976年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许多资料根据作者当年的日记整理而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稿中涉及“文革”时期武汉地区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如武汉地区在“文革”初期“破四旧”的实况和“大串联”情况,武汉“720事件”,“教育革命”中的中小学状况以及“文革”后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工人的思想变化,等等。口述历史在某种程度上... 
  • 汉月边关万古情

    作者:蒋方

    本书的写作以昭君本人的相关历史和以她的事迹为中心形成的昭君文化为研究对象。 全书分史实篇、传说篇、影响篇,涵盖历代文人的题咏诗词,从接受角度、阐释类型与意蕴开掘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以见其文化内涵。
  •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作者:王秀鑫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内容简介:为纪念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总结和宣传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实现民族振兴,我们撰写这本《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以作为我们的献礼。 20世纪30、40年代,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团结奋战,进行了一场中国近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正义之战,最后打败了猖獗一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最后胜利。这是人类历史上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不朽篇章,是一段不应忘记、永远震撼中华儿女心灵的历史。
  • 辛亥:摇晃的中国

    作者:张鸣

    辛亥:一盘很大的棋 2011年,辛亥百年冲击波,海峡两岸盛典迎接,要下一盘很大的棋。新年1月开始,超千万人气教授张鸣首发力作《辛亥:摇晃的中国》,聚焦大清王朝最后岁月、民国肇造第一篇章,领衔角色有袁世凯、冯国璋、黎元洪、张宗昌、谭延闿、汪精卫、张彪、吴禄贞、荫昌、瑞澂、良弼、载穆、端方,等等,好似一部从晚清到民国的百年动作大片。研究这一类历史人物,本书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认为,制造过量的英雄,结局是没有英雄。 《辛亥》:一部揭开百年真相的国史读本 正如今天维基解密和阿桑奇的背后故事,真相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辛亥:摇晃的中国》潜心研读原始资料和真实案例,开门见山解析武昌起义真相,为什么能成功于一次偶然的事件,当初这个看似必败的起义局面,何以居然使得中华帝制大停摆?追寻历史的真相,永远是这么重要。人说右派文笔喜欢说真话,说经过思考的真话。细看辛亥革命全景图,晚清民国大变局,历史成败关键也许只有1%,今天读懂辛亥你会明白100%。 辛亥:一段精彩不输三国的历史 百年中国,回望辛亥——农民:不许革命;学生:学堂不能碰;女人:战争不让女性走开;帮会:赶个革命的热闹;陕西:一省六都督的故事;山东:艺人活演“打登州”;浙江:咱们商人有力量;江西:假印章、破机枪和大都督;湖南:白条儿封官记……去脸谱化的历史,检讨国民复杂人性;讲细节性的故事,重寻百年变局源头。革命者、立宪派、保皇党、投机客,虚虚实实,停停涨涨,教科书上呆板的人被这些琐碎撑起来,就有血有肉,活了。 《辛亥》:一本书读懂尚武中国 清末时髦之一,就是提倡尚武精神,号召士人弃文从武。人们到了日本,寻找日本强大的原因,说是西方乃至日本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有这尚武精神。《辛亥:摇晃的中国》独家奉献1911年日本绘制的武昌起义地图,特别附录理解晚清民国的二十个关键词,首义、情势、会党、尚武、军国、留日、八旗、殉节、商团、学堂、辫子、旗帜、暗杀、炸弹、报禁、新军、国会、选举、军费、税金,读懂这些微博摘录,要比说一句万恶的旧社会管用得多。 一场低烈度的革命,一个大变局的中国。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在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君王的政治,在亚洲,第一次有了参众两院的民主共和国。 百年激荡,回望辛亥。大革命,过场的都是大角色,一大堆左右了历史的灿烂群星。都督的样儿,党人的棒儿,名士的案儿,侠客的范儿,八旗的枪儿,新军的弹儿,帮会的堂儿,暗杀团的胆儿……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发挥得好与孬,都在改变着历史。其中惆怅低徊与一拍三叹,直追三国与先秦。 本书化繁为简,以老辣笔法,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这场中国内部的革命,呈现革命的创世记与诸神谱,讲述对我们有特殊价值的一种重要真相。尚武中国,丛林之争,枪杆与笔杆,暗杀与炸弹,造反与经济,革命与保皇,立宪与新政,科举与学堂,里里外外,再现原态。 真相,总在历史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