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史料

  • 大唐西域记

    作者:董志翘 译注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玄奘,辩机撰,记述了著名高僧玄奘赴印度游学所经历和得自传闻的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地理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等状况,保存了七世纪时该地区社会宗教文化的大量珍贵史料,至今仍是研究这一区域古代史和宗教信仰,中外交通等专门史的重要文献。译注者在充分吸收前人对该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简明准确的注释和清晰顺畅的白话翻译,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较好普及读物。
  • 陶希聖日記:1947-1956(上下)

    作者:陶晉生

    陶希聖一生富於傳奇性。 中日戰爭前以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論著聞名, 戰爭中及戰後投身政界, 為蒋介石撰寫《中國之命運》及《蘇俄在中國》。 其日記內容包涵從1947年國民政府制憲到1949年播遷來台後的改革, 是中華民國立足台澎金馬的歷史見證。 陶希聖(1899-1988),名匯曾,字希聖,以字行,筆名方峻峰,湖北黄岡人。曾為蔣介石執筆寫《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等書。曾任《中央日報》總主筆。歷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國民黨設計委員主任委員,國民黨中央黨部第四組主任,革命實踐研究院總講座,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日報董事長,中央評議委員等職。 陶希聖先生有寫日記的習慣。但1947年以前的日記因戰亂中的遷徙都已失落。現存的只有從1947年到1956年的日記。從日記中可見陶希聖先生撰寫中央日報社論及其他報紙專論不計其數。陶希聖先生曾說,不看外國報紙不能了解世界現勢,這些信息就是陶希聖寫社論和專論的材料。1955年陶先生開始搜集材料撰寫「與共黨並存」(即《蘇俄在中國》的原稿)。在大溪租屋,就近查看大溪檔案,也許因此後來就停止了寫日記。
  • 徐铸成自述

    作者:徐铸成

    全书内容分两类:作者在“文革”期间,向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等机关上交的“思想汇报”和交代材料。其中,思想汇报主要是讲自己的生活近况、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当时政治文件后的体会和对当时政治事件的看法等。交代材料主要是应专政机关的要求,对自己的一些主要社会关系和经历、与《大公报》和《文汇报》有关系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回忆讲述。 这样的历史文本,自是难得的“文革”文本,为那段历史存一份史料,让后人多一份感性认知,同时对彼时彼地的知识分子生活、处境、心态有一认知,在“文革”类书籍中堪称独特。
  • 钏影楼回忆录

    作者:包天笑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是包天笑的晚年回忆。包天笑名公毅, 字朗孙,1876年生,江苏苏州人,天笑是他的笔名。 包天笑是近代著名作家,“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圣手。他1906年初加入《时报》馆后,始终在文坛与报界驰骋,著有《留芳记》、《春江梦》、《上海春秋》,译有《馨儿流浪记》、《迦因小传》等,在当时都脍炙人口。这部回忆录,是他移居香港后完成的。 包天笑生活的时代,是社会民情激荡,沧桑巨变的时代。他以作家兼做报人,一生交游广阔,上至官僚政客,下至妓女流氓,品类不一,阅历十分丰富,对社会的政情、世情与民情,都有深入的体察和了解。他写这本回忆录时,已经是90多岁的高龄,但记忆力恒逾常人,对苏州风物与民初人物的描绘,尤其楚楚有致,亲切感人,令人有历历在目之感。为社会文化史与地方风俗史,保留了十分珍贵的资料。而文笔的随心所欲,摇曳多姿,也令人叹为观止。 自序 缘起 我的母亲 上学之始 上学以后 我的父亲 三位姑母 我的外祖家 自刘家浜至桃花坞 中落时代 儿童时代的上海 延师课读 记姚和卿先生 我的近视眼 儿童时代的娱乐 坐花船的故事 在新年里 我的拜年 自桃花坞至文衙弄 记顾九皋师 桃坞吴家 扶乩之术 出就外傅 记朱静澜师 读书与习业 小考的预备 考市 县府考 院试 观场 读书与看报 自文衙弄至曹家巷 面试 父亲逝世之年 父亲逝世以后 适馆授餐 订婚 进学 入泮 记徐子丹师 求友时代 西堂度曲 外国文的放弃 东来书庄 木刻杂志 译小说的开始 苏沪往来 烟篷的故事 名与号 钏影楼 结婚 初到南京 记蒯礼卿先生 在南京 金粟斋译书处 金粟斋时代的朋友 重印《仁学》 金粟斋的结束 巡游译书处 回到苏州 吴中公学社 重帏弃养 葬事 到青州府去 记青州府中学堂(一) 记青州府中学堂(二) 青州风物 青州归来 移居上海之始 新闻记者开场 在小说林 息楼 女学校教书 女学生素描 《时报》的编制 集会结社 编辑杂志之始 还乡一二事 一天的临时记者 编辑小说杂志 在商务印书馆 记余党沈寿事 春柳社及其他 《时报》怀旧记(上) 《时报》怀旧记(下) 回忆狄楚青 日本之游 参观《朝日新闻》 记上海《晶报》 钏影楼回忆录续编 续编自序 关于《留芳记》(上) 关于《留芳记》(下)
  • 国朝耆献类征

    作者:(清)李桓

    《國朝耆獻類徵》亦名《國朝耆獻類徵初编》,清人李桓輯,是一部大型清代人物傳記资料彙编。 李桓(一八二七——一八九一),字叔虎,號黼堂。湖南湘陰人。累官至江西布政使,後因故罷歸。家居二十餘年,致力于收羅清代人物資料,輯成《國朝耆獻類徵初编》、《國朝賢媛類 徵初编》,另有《寶韋齋類稿》。 《國朝耆獻類徵初编》開纂于同治六年《一八六七》,歷時十五年成初稿,又七年校刊成書。是编共七百二十卷,其中包括《述意》、《總目》、《通檢》、《滿漢同姓名錄》三十二卷。 輯錄清天命元年至道光三十年(一八二八——一八五0)滿漠臣工士庶達萬餘人之傳志史料。先采國使館本傳,再及私家文集中的碑傳志銘等,凡所采摭,無論長篇短剳均錄全文,并随文附載文體及撰人姓名。傳分宰輔、卿贰、詞臣、諫臣、郎署、疆臣、監司、守令、僚佐、將帥、材武、忠義、孝友、儒行、經學、文藝、卓行、隱逸、方技十九類。以《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及續修各表傳冠首。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二又附增《國朝賢媛類徵初编》十二卷,分孝、敬、慈、節、列、義六類。全编搜集清代人物掌故资料極為宏博,如之後的《清史列傳》多取材于此,對清史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我社曾于一九九。年據光緒年間李氏初刻本整理、影印此書,很快售罄。此次重印,改為大三十二開本,縮拼影印,并重點做了如下四頊工作:一是對書中不易辨識的文字進行了一定的技術處理,力求清晰可辨。二是對書中缺漏、磨損之處,另找底本補齊,以求完璧信,三是新编漢語拼音人名《指宰輔至方技等十九類人物》索引于書前。需要說明的是,總目、卷前小目錄、篇前人名不一致處,所编索引以篇前人名為准;合傳則數人分别编人名索引,附傳人物則不另编人名索引;每卷間有補錄係已載者續輯或未载者補刊的,亦编人名索引。四是將此書重新编排分册,并新编目錄,以配合漢語拼音人名索引,便于閱讀與查檢。
  • 梁巨川遗书

    作者:梁济 著,黄曙辉 编校

    《梁巨川遗书》主要内容:此次校印《桂林梁先生遗书》,书名改题为《梁巨川遗书》,《遗笔汇存》因系先生手迹,故释文时于款式稍详,馀五种则施以句读,疏通文义。原书双行夹注改为单行小字,编校时之按语附于当页。新辑附录四种:《梁巨川先生遗笔》后有林兆翰所撰《梁公事略》以及《梁文端公遗笔集资印书诸公姓字》两篇,商务本删去,今次为附录一。梁漱溟先生追忆巨川先生文字甚夥,今自《梁漱溟全集》中摘录,汇为一编,次为附录二。陈独秀诸氏评论文字以及现代学者林毓生所撰长文,今并采辑,次为附录三。《遗书》中《遗笔汇存》皆为先生临殁时手书遗言,志气素定,神思不乱,下笔之顷无一毫苟且,真所谓视死如归者,弥足珍贵,故仍予影印,附于全书之后,俾我中华神胄之民瞻遗书而兴起,忠于国家、忠于文化,以至于无穷焉。先生本不以书名,而忠义凛然之气节与光明俊伟之怀抱皆不可掩,虽距今九十栽,而凛凛焉有生气,凡披卷而观者,盖已觉浩然正气之充塞两间也。
  • 清代七百名人传(全三册)

    作者:蔡冠洛

    《清代七百名人传(套装全3册)》收清代260余年间的政治、军事、实业、学术、艺术等方面的名人传713篇。包括翁同和、容闳、张勋、武训、奕劻、关天培、冯子材、林则徐、顾炎武、詹天佑、严复、洪秀全、邹容、康有为、秋瑾等人。附录收:1、清代大事年表;2、清代各朝名人分配表;3、清代名人地域分配表;4、清代名人分类统计表;5、清代名人异名一谥法检查表等。
  • 吴宓日记 第1册:1910~1915

    作者:吴宓

    本书是著名学者 吴宓先生数十年学术 生涯、个人际遇和在 学界的活动与交往情 况的记录,也是二十 世纪中国学术史、教 育史的珍贵记录。
  • 红衣主教的帽子

    作者:[英]玛丽·霍林斯沃斯

    这是一部以特殊形式写就的人物传记。作者从一堆保存在意大利摩德纳的有关艾波尼多的信件、账本和资料中,以细节再现与故事叙述的方式复原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个王子的一生。从一张张账单、一次次购买、一段段旅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贵族奢华生活的种种细节,而在这些细节背后,则是16世纪欧洲的政治风云:教皇与公爵的尔虞我诈,法国与西班牙的连绵烽火。这绝不仅仅是一部生动详实的历史人物传记,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16世纪欧洲社会风情的真实画卷。 关于货币 摩德纳的档案 第一章 一个家族男人 第二章 圣弗朗西斯科宫 第三章 在路上 第四章 战争期间的王室 第五章 内部事务 第六章 奢华的生活 第七章 和平时期的王室 第八章 新任红衣大主教 尾声 致谢 资料和参考文献
  • 国士

    作者:清秋子

    牟宜之出身于乡绅人家,家学渊源,其姨父丁惟汾,既是训诂学家,亦是辛亥时期革命家,国民党元老之一。牟宜之自幼师从丁惟汾,素负报国大志,16岁即投身革命。抗战爆发后,又舍家纾难,以民国县长身份,迎接八路军115师挺进纵队进驻,顺利开辟抗日根据地,居功至伟。从军后,自115师至东北野战军,长期从事敌工和统战工作,屡建奇功。其胆识与才干,深得国共两党高层人士的嘉许器重。1949年后,牟宜之担任业务部门负责人,勤勉从公,不求闻达。在“反右”运动中因言获罪,因拒绝俯首就范,遂被褫夺职务,投闲置散八年之久。后遭逢“文革”,又被发配至黑龙江边荒绝域“劳动改造”八年,饱受屈辱。1974年,复出后的邓小平念及他当年功劳,批示可调回山东省退休安置,孰料遭当时山东省负责人抵制,困厄于济南,忧愤而殁。 牟宜之学养深厚,擅旧体诗,生平赋诗甚多,在“文革”中咏史言志,直刺奸佞,其锋芒、胆识为彼时所绝无仅有。牟宜之的一生,急公好义,任侠爽直,即处逆境之中,亦不坠济世拯民之志,乃中华优秀传统所化育之精魂、高风亮节之国士。 这位当年发出过“历史的先声”的老人,不是尚存的民国名流,不是知名的学者教授,亦不是如今多如牛毛的意见领袖和愤青,而是一位戴枷负罪的“古典共产党人”。 其为人,继承了自古“国士”传统道德文化的英魂;其诗作,道出了“权贵厮杀如豺虎,百姓躬耕似马牛”的社会真情,发出了“天道无邪不容欺,评说还须待后年”的历史宣判。
  • 帝国的回忆

    作者:《泰晤士报》

    ☆英国《泰晤士报》独家授权,国内首次出版 ☆外国人的视角,生动的叙述,客观展现中华民族在特殊年代里的探索与跌撞 ☆著名历史学家张宪文、杨天石、王开玺共同推荐。 本书选译《泰晤士报》1901-1911年发表的关于清末改革的一系列报道,以《泰晤士报》的视角,再现了清王朝最后十余年的内政与外交。内容涵盖了这一时期晚清的重大事件,如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逃、《辛丑条约》的签订、李鸿章之死、禁烟运动、新政、新式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废除科举制度的改革、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之死和他们死后的政治安排、宣统皇帝即位、醇亲王载沣摄政、袁世凯被赶出朝廷、张之洞之死、清末立宪思潮、各省谘议局的设立、武昌起义爆发和扩展、袁世凯出山镇压武昌起义等事件。作品视角独特,论述详细深刻,既是一份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晚清史。
  • 一战秘史

    作者:(美国)梅尔(G.J. Meyer)

    《一战秘史:鲜为人知的1914-1918》分6大部分36章,详细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进程,及其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一战秘史:鲜为人知的1914-1918》的4大突出特点: 介绍历史线索和背景。在每章正文之后,都有一个背景回顾。分析了众多历史事件背后的联系,指出一战爆发的必然性。 描绘人物的思维活动。作者参考了238部有关·战的回忆录,非常重视描绘关键人物的思维活动,以及他们发挥的重要作用。 公平地对待交战双方。比如,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犯的错误也很多。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其战略、战术仍然有许多过人之处。 分析战略和战术问题。作者不仅重视描绘具体战场,也重视讲解战略问题。描绘战局和主观因素对战略目标形成的影响。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三册)

    作者:沈弘 编译

    创始于1842 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其以细腻生动的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以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再现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画报初始就对中华帝国表示密切关注,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1857 至1901 年就向英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的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 它们大多是关于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第一手的原始料;它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往往跟中文史料相左,这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 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它们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其他中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
  • 东京梦华录注

    作者:(宋)孟元老

    本书是作为研究北宋汴梁的重要资料而收入《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的。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之诚先生的《东京梦华录注》,到目前为止,是这部书唯一的注本,它提供了不少可以和原著相互印证的参考资料,因此,《选刊》决定采用�注本。在印行前,除对�注的个别条目作了删除以外,其它皆未改动。 本书北宋梦元老撰。他从靖康丙午南徙居东京二十三年,至淳熙丁未始有刊本。全书对北宋汴梁描述颇为详细,对街道、河道、民俗皆有涉及,是研究城市历史地理必不可少的资料。
  • 洛阳伽蓝记

    作者:尚荣 译注

    本书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北魏杨炫之撰写,又称《伽蓝记》。梳理了洛阳各寺庙的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极富文学色彩,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为一身的经典名著,历来与郦道元的《水经注》被称作北魏文学史上的双璧。
  • 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

    作者:杨健

    本书目的在于提供一个文革十年“地下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本书以搜集、汇编、归纳有关的“地下文学”十年的资料为主要任务。 本书尽量形像地介绍环绕“地下文学”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追溯、探寻这一运动的起源和背后的动因。尽量历史地具体地体现不同时期运动的特点和多侧面。试图揭示这一运动发展过程中深层的规律。 全书记述内容:1966年2月――1976年10月。文革后发生的情况及人物命运作为“结局”在最后作简略介绍。全部内容分专题、按致时序逐章介绍。 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这一运动,本书用一定篇幅介绍环绕“地下文学”的边缘活动。 对于文革中的手抄作品,因为有些是原始第一手材料,考虑到不加称引,势必从此湮灭,所以尽量加以引用。有些已公开发表的材料,为了读者查阅方便,和考虑本书的全面性,也适当占有一定篇幅。所有材料加起来比重较大。考虑到有些材料价值较高,包含有历史、政治、文化史、思想史多方面的内涵,还是加以尽量引用。 本书第八章“东北兵团14团知青文学活动侧记”一节,第十二章“东北兵团知青故事会:《林强海峡》及新武侠的传入”一节,特邀朱宗强、董兰娣写作。
  • 宋人轶事汇编

    作者:周勛初主編

    周勋初新编《宋人轶事汇编(共5册)(精)》二十卷,收录人物二千多人,上起五代十国入宋而主要事迹在入宋以后者,下至入元而主要事迹在入元以前者。较近人丁传所编旧著,篇幅倍增,且网罗更为齐备。全书以人为目,主要事迹依时间先后为序排列,年代不详者则大体按类编排。对所收资料,一事而涉及数人者,悉列于主要人物名下,其它人物处则酌情以参见法提示 (页数2839)
  • “灰皮书”:回忆与研究

    作者:郑异凡

    本书对当代文化史上的“灰皮书”来源、过程及影响均有全面的介绍,由“灰皮书”工作而产生的研究与认识成果也有编入。书内文章均来源于当事人的撰述,较为真实详细,包含大量一手资料,对中国出版史上独特的“灰皮书”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回顾研究,在立意、材料、方法和结论上都严格依据学术标准,有很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