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法国

  • 广场

    作者:[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她是包揽家务的女佣,在巴黎火车站下车的不计其数的布列塔尼女人。他是乡村集市的流动小贩,卖点儿针头线脑,零七八碎。他们--成千上万--不名一文。他们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顾影自怜,怨天尤人,内心空虚,向往爱情。在偶然的相遇中,在夏日的广场上,发生了这一幕幕……但还是孤独。 “戏剧式”小说,后也成为杜拉斯改编上演的第一部戏剧,至今仍在法国巡演。通过一个流动商贩和一个年轻女佣坐在街头广场椅子上的琐碎谈话,表现两人的日常生活,捕捉他们的细微情感,特别是人在社会中的孤独感。
  • 由于男人都不在了

    作者:(法)菲利普·贝松

    《由于男人都不在了》讲述一战前夕的酷夏,黑头发、绿眼睛的贵族少年樊尚同时遇见了大作家普鲁斯特和年轻士兵阿蒂尔,遇见了一个灵魂与一个肉体,他将与一种安逸的生活和一种潜在的死亡面对面…… 1999年,《由于男人都不在了》作家菲利普·贝松在阅读一次大战时的士兵的文献, 以及多位士兵的家书后深受感动,动手写下这个混合了沉重的时代背景和虚构的爱的故事。就像迈克尔·坎宁安以《时时刻刻》衔结弗吉尼亚·吴尔芙;简·里斯(Jean Rhys)以《藻海无边》衔结夏绿蒂·勃朗特;《由于男人都不在了》则以普鲁斯特为支线,编织了一个发生在三个男人间的《永别了,武器》式的故事。
  • 林先生的小孙女

    作者:[法国] 菲力普·克洛岱尔

    爷爷,我们准备靠岸了吗? 我在您眼中看见极度悲伤的风景。 爷爷,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流浪? 请不要丢下我,我将不哭不闹,陪您航行到天涯。 爷爷,您有没有看见我的洋娃娃?我好想她。 炸弹掉下来时,洋娃娃的头开成一朵灿烂的花。 爷爷,您哭了…… 一串串心碎的雨,在时髦的城市中显得局促不安。 巴克先生说:“人生有那么多该戒掉的事物。” 他知不知道孤单的感觉永远戒不掉呢?! 年迈的林先生因战乱要离开破败家园。他带着一只小箱子,怀中抱着一个新生婴孩,搭船来到一个西方国度,被当局安排暂栖于难民收容所。面对陌生人和不解的语言,他感到生活的艰辛才刚刚开始。 他唯一的寄托是怀中的小孙女,从不让她离身。孩子能吃饱睡好是他最大的满足。他常常带小孙女到公园散步,并偶然结识孤身的巴克先生。两个人没有共通的语言,却比手画脚,聊得分外开心,人群的冷漠和城市的灰暗一扫而空,换之以阳光般的温暖滋润彼此心灵……当局无突然安排林先生转往别处收容所,他来不及通知巴克先生。身处铜墙铁壁似的收容所,他必须要逃出去,找到那座公园,告诉巴克先生……
  • 地平线

    作者:[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年已古稀的博斯曼斯开始回忆过往的生活,他习惯在笔记本上记下偶然想起的一些记忆碎片、一个人名、一个电话号码。偶然的一天,他想到了在40年前曾经交往过的一个女孩,她叫玛格丽特•勒科兹。那段时间,两人经常出双入对,因为两人有共同的经历,都被人跟踪。玛格丽特是被一个名叫布亚瓦尔的男人,而博斯曼斯是被他的母亲和继父。玛格丽特是在一家咖啡馆内认识布亚瓦尔的,后者开始对她死缠烂打。为了摆脱这个人,玛格丽特去过瑞士,又辗转来到巴黎,就是在那里她认识了博斯曼斯。玛格丽特的工作是当保姆,她的雇主是个有点神秘的男医生,他过去似乎和一些邪教团体有关联。后来,男医生被捕,玛格丽特再次选择逃亡,渺无音讯。 40年后的现在,博斯曼斯决定重新找到玛格丽特,于是他前往柏林,再次找寻这个神秘的女人……
  • 陪我走到世界尽头

    作者:艾力克·埃马纽埃尔·史密特

    十一岁的少年默,遇见了伊博罕先生,两个完全不同的年龄,不同世界的人,改变了彼此的一生。 这是一本感人的书,关于父子关系的新解释,也关于不同年龄的互相扶持。绝望的父亲培育出充满仇恨的儿子,结果要靠另一个浪漫又有包容心的男人改变这个儿子的未来…… “摩摩,假如你必须偷东西,就到我的店里偷把。”就从这天起,摩摩和伊博罕先生成了朋友。 摩摩是一个11岁的小男孩,被父母抛弃的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长大”,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他偷窃,上妓院,直到伊博罕先生的出现,让他改变了一生。 伊博罕先生是摩摩家楼下的杂货店老板,他和摩摩建立起一段亦父亦友的关系。他跟摩摩谈新,带他去旅行,去认识世界。一点一点地柔软了摩摩对父母,对世界地怨恨。摩摩学会了爱自己,学会了和生命中的不完美妥协,重新过生活,体会人生,了解了生命和爱的意义。摩摩,真正的长大…… 本书一推出就在欧洲各国造成轰动,佳评如潮,一上市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蟑联数周冠军,并改变成舞台剧于欧洲演出,电影出由“日瓦格医生”主角担刚演出。故事深刻、温暖,独特又充满智能与爱的幽默感,让你在一开始震惊、看到最后又会流泪的一本书。 由此书改编而成的电影为: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8628/
  • 基度山伯爵(上下)

    作者:[法] 大仲马

    《基度山伯爵》是大仲马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一个复仇的精彩故事。一位年轻英俊的船长惨遭朋友暗算,在历经漫长而艰难的冤狱磨难之后,他以超人的毅力和智慧学会了在绝境中生存下去的要领和准则。当他历尽艰险终于逃出冤狱呼吸到第一口自由的空气时,他得到了从肉体到灵魂的第二次重生,命运给予了他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财富,使他藉以最终复仇成功……精于戏剧写作的作者大仲马,在这部小说中成功代入了戏剧的场景和交响乐的节奏,将跌宕起伏、迂回曲折的紧凑情节在小说中融会贯通。故事情节离奇却不失生活的真实,人物性格鲜活,极具传奇色彩。这本作品以其深邃的魅力,至今仍然影响着不少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
  • 夜航

    作者:圣埃克苏佩里

    《夜航》写了某个夜晚,三架邮政飞机分别从巴塔哥尼亚、智利和巴拉圭,一起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其中的一架由于遭遇飓风而坠毁的故事。故事在貌似平行、实则息息相关的两条线上展开,飞行员法比安挣扎在电闪雷鸣的夜空,而航线负责人里维埃忐忑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一动一静,一暗一明,大反差的光与影的画面交替出现,紧凑而又富有节奏感,惊心动魄。高山沙漠,风暴雷雨,这些变幻诡谲的自然现象,在作者笔下立体鲜活;而饱含感情的而又具象的文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无论是内容还是叙述技巧,《夜航》都属中篇中的杰作。
  • 局外人 鼠疫

    作者:[法国] 阿尔贝·加缪

    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活着没有意义。《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和《鼠疫》中的主人公里厄医生面对着同样荒谬的世界时,态度完全不同:《局外人》的莫尔索冷淡漠然,麻木不仁,连对母亲的逝世以至自身的死亡都抱着局外人的态度;《鼠疫》中的里厄医生在力搏那不知从何而来的瘟疫时,虽然有时感到孤单绝望,但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跟那吞噬千万无辜者的毒菌作斗争,而且在艰苦的搏斗中,他看到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幸福。里厄医生不是孤军作战,他最后认识到只有通过一些道德高尚、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反抗肆无忌惮的瘟神,人类社会才有一线希望。 本书收录了法国现代著名存在主义文学家加缪的两部作品:《鼠疫》与《局外人》。这两部作品同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均被列为现代世界文学名著。《局外人》写的是人在荒缪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已;《鼠疫》写的是面临同样的荒唐的生存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而是在艰苦搏斗中感受着人生的幸福。
  • 最后一场雪

    作者:[法] 于贝尔·曼加莱利

    ★「在他生命的寒冬,我学会如何安静地哭泣」 ★ 一本安静的小书,一段隐忍温柔的成长历险 ★ 一次短暂的阅读,勾出与父辈间难以言说的爱与安慰 ★ 法国梅迪西文学大奖得主 · 震撼心灵的父子情感之作 曼加莱利,堪称欧洲版“青山七惠”,他的作品正如《一个人的好天气》那样静谧温和。 不志在赚取泪水,说这样一个处处留白的简单故事,只愿在你的回忆里晕开一个小小的缺口。 ※※※※※※※ 父亲卧病在床,只能领取微薄的救济金;“我”在养老院陪老人散步,赚一些小费贴补家用;母亲形迹可疑每夜外出,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我”计划给父亲买一只鸢,精心设计了一个完美的捕鸢的故事,反复地讲述给父亲听。为了凑够买鸢的钱,“我”承接了三个单子:溺杀了两窝猫仔,处理了一条老犬。“我”因此饱受心理煎熬,甚至无法面对养老院的老人,只有父亲能理解“我”。最后“我”虽然攒足钱买到了鸢,但父亲也病逝了。 ※※※※※※※ 雨贝.曼葛利的文字是如此干净、优美,字字句句精准地划进我们的心扉,这部关于父子情感的小说,毫不煽情,却绝对感人,读后必然令你难忘。 ——法国《电视周刊》杂志 不用一句思念话语,却道尽所有思念。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却以更具象的画面与触觉,展现出来:如作者带着你,在黑暗中,不启动自动照明灯,引导你,扶着楼梯木质扶手,一阶一阶,踩过无光的所在,一层一层,踩往心底的最深处。而彼处,微微有光。 ——《父后七日》作者 刘梓洁
  • 如果没有遇见你

    作者:[法]纪尧姆·米索,Guillaume

    那侵蚀一切的孤独, 唯有一场相遇能破解。 法国男孩马丁和美国女孩嘉布丽埃在旧金山的蔚蓝天空下相遇,一场美好初恋随着马丁回国戛然而止,女孩也不知为何再也不愿与他相见。情伤至深的马丁为了忘记过去,成为了一名专门追捕艺术品罪犯的警察。为追踪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对手、神秘大盗阿奇博尔德,他再次踏上美利坚这片伤心地,没想到却牵扯出一连串关于过去的秘密……
  • 流浪的星星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

    《流浪的星星》是勒克莱齐奥最杰出的代表作,表现出一种笔酣墨饱的成熟,以美轮美奂的文字书写隐隐的忧患、伤痕、无奈和绝望,让人无从拒绝。 一九四三年夏,法国尼斯后方的一个小村庄成了意大利人管辖下的犹太人聚居区,艾斯苔尔宁静的少年时代被打破了,接下来便是恐惧,耻辱,逃亡,还有父亲的离去。 战争结束后,艾斯苔尔和母亲一起出发去寻找传说中的家园:刚成立不久的以色列圣地。在风雨飘摇的旅途中,她发现了祈祷和宗教的力量,学会了等待。在到达那个梦想中到处是橄榄树、和平鸽、教堂和清真寺的穹顶尖顶在闪闪发光的圣地时,她遇到了前往难民营的萘玛。一个犹太女孩和一个阿拉伯女孩,交换的只是彼此的眼神和姓名,自此再未相遇……。
  • 一生

    作者:莫泊桑

    《一生(插图本)》内容简介:约娜收拾好行装以后,走到窗子跟前,但雨还是下个不停。一整夜,暴雨哗啦哗啦地打在玻璃窗和屋顶上。低沉的、蓄着雨的天空信佛裂了缝,把水倾泻到大地上,使泥土变成稠浆,糖一般地溶化了。吹过一陈陈闷热的暴风。行人绝迹的街道上,阴沟像泛滥竽充数的小溪,发出潺潺的水流声。街道两旁的房屋海锦似的吸收着水分,湿气渗入内部,从底层到顶楼,墙上全是那么湿漉漉的。
  • 包法利夫人

    作者:[法]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精装)是一幅道地的法国十九世纪的外省风俗画,其完美严谨的语言风格更是为后人传为美谈。美丽的主人公艾玛是富裕农民的独生女,因不甘与忠厚老实的丈夫过平庸的生活,两次发生婚外情,后均遭情人抛弃;又因过度消费,债台高筑,终于被迫自杀。著名作家左拉称《包法利夫人》(精装)为“同类小说准确无误的典范”。
  • 地心游记

    作者:(法)凡尔纳(Verne,J.)

    本书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幻小说,但它的诞生是和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一方面,欧洲殖民者出于建立各自殖民地帝国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探险狂热,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相继征服了尼罗河的源头、撒哈拉沙漠、非洲大陆、南北两极,地球上人迹未至之处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考古学和地质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地心游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本书的内容是:德国科学李侠登布洛克教授受前人萨克努塞姆一封密码信的启发,偕同侄子阿克塞尔和向导汉斯,进行了一次穿越地心的探险旅行。他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一路上克服了缺水、迷路、风暴等各和困难,终于在一次火山喷发中从西西岛的斯德布利火山回到地面。 整部小说就像凡尔纳的所有作品一样,不仅文笔幽默流畅,情节波澜起伏,而且有着浪漫而合乎科学的非凡想像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幻想世界。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作者:[法] 儒勒·凡尔纳(Jules Ver

    格雷凡爵士一言不发地骑在马上,任由坐骑悠悠趋前,众人只知道他很难受,但是无从知道他在想些什么。雅各博士的心里被那些漂瓶文件上的文字塞得满满的,他下决心把每个字的都重新生嚼一遍,一定要品出新味来。塔卡夫的坐骑此刻充当着远征队的向导,因为它的主人此刻没有心思做任何事。麦克少校与其他人相反,脸上没有作何颓丧的表情,他这一辈子难得有承认失败的时候。一向颇为迷信的水手威尔逊与水手莫拉迪此时正在交流着各自心头
  • 一个岛的可能性

    作者:[法] 米歇尔·维勒贝克

    《一个岛的可能性》是以荒诞的笔法细腻描绘了谐星达尼埃乐1与两个女人的复杂恋情:一个是知性的女性杂志总编辑伊莎蓓拉,另一个是性感的二流西班牙女演员,爱丝泰尔,伊莎蓓拉不喜欢性只喜欢爱,而爱丝泰尔只喜欢性不喜欢爱,性与爱始终困惑着达尼埃尔1,这两段恋情都在女主角离开后结束。达尼埃尔1绝望之余,加入了一个秘密教派,该教派借助克隆技术,让他的信徒永葆青春。不过这些克隆人没有欲望和情绪,无法感觉痛苦和快乐,失去自由和独立,他们唯一的乐趣更是揣测先辈人类的情感。小说的叙述就在克隆人达尼埃尔24和达尼埃尔25对达尼埃尔1的交替阐释中展开,最后,两个克隆人,玛丽23跟达尼埃尔25分别从纽约的废墟和西班牙南部的荒原出发,去寻找一个不为人知的天堂,一座可能的岛屿……
  • 情人 乌发碧眼

    作者:[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杜拉斯(1914-1996),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 《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 《乌发碧眼》叙述的是男女主人公对虚实不定的世事所怀有的莫焦虑,同时又从较为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现代人对性爱的感悟和反思。
  • 加缪文集

    作者:[法] 阿尔贝·加缪

    这部文集收录了加缪的小说《鼠疫》《局外人》《堕落》和《第一个人》,以及哲学作品《西绪福斯神话》。这四部小说和一篇哲学随笔是加缪最重要的作品,
  • 悲惨世界

    作者:雨果

    这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派领袖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末来坚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在文学界和艺术界的所有伟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兰西人民心中的伟人。”这是罗曼·罗兰对雨果的评价。青少年的罗兰保存一期《堂吉诃德》画报,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画:苍苍白发罩着光环,他正抚弄着竖琴,为苦难的民众引吭高歌。《悲惨世界》的作者留下的这副形象,也许是大众更乐意接受的。 捧读《悲惨世界》,最突出的感觉,当是厚重之感。同样是杰作,同样又厚又重,读《约翰·克里斯托夫》,或者读《追忆似水年华》,都没有这种感觉,这种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压在心头,感到的是人类的苦难厚厚而沉重的积淀。不是写苦难深重的书,都能当得起这“厚重”二字。而《悲惨世界》独能当得起,只因这部大书压在作者心头,达三十年之久。 历时三十余年,从一八二八年起构思,到一八四五年动笔创作,直至一八六一年才终于写完全书,真是鬼使神差,这在雨果的小说创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一件事实:一八0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到一八二八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一八二九年和一八三O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到了一八三二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一八四五年十一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一八四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也要随作者流亡了。 设使雨果也像创作其他小说那样,构思一明确便动笔,那么以他的文学天才,他一定能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一部姊妹篇问世了。或者在一八四八年书稿写出五分之四的时候,再一鼓作气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惩恶劝善的力作;虽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学宝库存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数的称得上厚重的鸿篇巨制。 这三十余年,物非人亦非,发生了多大变化啊!如果说一八三0年,在他的剧本《艾那尼》演出所发生的那场斗争中,雨果接受了文学洗礼,那么一八四八年革命,以及一八五二年他被“小拿破仑”政府驱逐而开始的流亡,则是他的社会洗礼。流亡,不仅意味着离开祖国,而且离开所有的一切,包括文坛领袖的头衔、参议员的地位等等;流亡,不仅意味着同他的本阶级决裂,而且也同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文学主张决裂;流亡,给他一个孤独者的自由:从此他再也无所顾忌了,不再顾忌社会、法律、权威、信仰,也不再顾忌虚假的民主、人权和公民权,甚至不再顾及自己的成功形象和艺术追求。流亡,把他置于这一切之外,给他一个大解脱,给他取消了一切禁区,从而也就给了他全方位的活动空间,使他达到历史、现实和未来所有视听的声音。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就是从这种全方位的目光、全方位的思想,重新审视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还大量增添新内容,终于续写完全书,定名为《悲惨世界 》。整部作品焕然一新,似乎随同作者接受了洗礼,换了个灵魂。这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灵魂,它无所不在,绝不代表哪个阶层、哪些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是多么神圣的、多么合法的东西。 世间的一切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的冉阿让、因穷困堕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巴黎流浪儿伽弗洛什,以及甘为司法鹰犬而最终投河的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全是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能够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一八六二年七月初,《悲惨世界》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如饥似渴地阅读,都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征服了。持否定态度的人则从反面证实这部作品的特殊分量:居维里耶·弗勒里称雨果是“法国第一号煽动家 ”,拉马丁撰文赞赏作家本人的同时,抨击了他的哲学观点:“这本书很危险……灌输给群众的最致命、最可怕的激情,便是追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激情……”也有人指责他喜欢庞大,喜欢夸张,喜欢过分。然而,他这种放诞的风格,添上了“全方位”的翅膀,在“悲惨世界”中奋击冲荡,恰恰为人类的梦想,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呐喊长啸。 时间和历史和作出了判断,《悲惨世界》作为人类思想产生的一部伟大作品,已为全世界所接受,作为文学巨著的一个丰碑,也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
  • 巴黎圣母院

    作者:雨果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小说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纯洁无辜的波希米亚女郎惨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