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阅读

  • 古罗马人的阅读

    作者:[法] 卡特琳娜·萨雷丝

    本书是“西方文明溯源” 丛书之一本,本丛书可以让读者真正走近西方古代文明的方方面面。 著作系统地分析了古罗马作家、书籍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著作发行的方式以及读者群的知识结构。古罗马时期文学创作起着特殊的作用,作家有其独特的社会地位。罗马城里存在着许多与读书相关的机构,书籍作为消遣品在古罗马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著作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了作家的社会经济地位,作家和皇权的关系,作家和其他知识阶层的关系以及民众眼里的作家(可笑、懒惰而虚伪、“百无一用是书生”) 以及民众的偏见对作家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书籍的阅读方式, 包括文学社团、文学赞助人的作用、文学奖和文学发展的关系,介绍了书籍的发行方式,如发行和作家的关系、书店的作用、出版的重要性以及帝国、公共和私人图书馆的管理和作用。第三部分分析了不同的读者群,着重介绍了拥有大量读者的大众文学以及读者对文学题材、体裁和风格的影响。
  • 新阅读大师

    作者:马原

    《阅读大师》是马原在上海同济大学开设文学讲座时的全部讲稿,也是马原沉寂多年后出版的第一部新作。在这些讲稿中,也是马原沉寂多年后出版的第一部新作。在这些讲稿中,马原不像很多别的作家——如毛姆、纳博科夫、卡尔维诺等世界著名作家的文学讲稿那样,刻意强调出讲演者作为小说专家的身份。在这里,马原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跟普通听众和读者朋友畅谈文学大师们的小说艺术、小说写作的内在奥妙的。讲稿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原对海明威、霍桑、加缪、哈谢克、昆德拉、芥川龙之介、奥康纳、欧·亨利等世界著名作家及其主要作品所做的深入浅出的读解,这些作家或者曾经影响过马原自己的小说创作,或者是他们为一个普通读者所十分欣赏的。第二部分是马原对小说写作中的一些内部问题,如素材、时间、语言、对话、结局等方方面面的独特感悟和理解,是作者献给文学爱好者和文学欣赏者们的一部分好看易懂的“小说艺术面面观”。
  • 怎样读书

    作者:胡适

    目录: 胡适之——怎样读书 蔡元培——我的读书经验 胡适之——为什么读书 陈钟凡——读什么书 王云五——怎样读书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章衣萍——我的读书的经验 马寅初——余对于读书之经验 樊仲云——怎样读书 江问渔——对于读书问题的我见 潘仰尧——读书方法 杨卫玉——读书与兴趣 李公朴——读书实验 朱光潜——谈读书 丰子恺——我的苦学经验 章衣萍——作文与读书 童行白——怎样提高读书的速率和功率 欧元怀——读书生活的三多法 傅东华——我的读书经验 钱歌川——读书与书籍 曹聚仁——我的读书经验 孙福熙——读书并非为黄金 张素民——我的读书经验谈 程瑞霖——个人读书的经验 林语堂——怎样研究英文 黄鑑村——怎样学习日语 陈彬龢——如何读报
  • 如此书房

    作者:薛原 编

    书店里的书当然总是要比书房里的书多,但书房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书店是集市,我们可以从中采集所需;而书房是精神道场,每一本书都与自己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这是任何号称“第二书房”的书店都无法比拟的。本书描绘各地学者、文人、教师甚至军人等各种职业的书房,揭示当下读书人的读书生活状态。
  • 三地书

    作者:凤凰周刊

    《三地书》为台湾、香港、澳门三地出版的上百本图书的书评。全书分为“历史中的个人,奢华的时空之旅,走进阅读的理想国,为未来拼图”等章节,分别从时政、社科、人物传记、文学等多个角度来反映近十年来三地思想文化的发展情况。
  • 李银河:我的心灵阅读

    作者:李银河

    李银河最全读书心得,结合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写成的心灵悟语,每篇文章皆融入其独有的人生观、价值观或性学观,对理解李银河的爱情和人生都有画龙点睛的意义,她与王小波为什么终生无子,李银河怎么看待出轨,怎么看待性欲,在本书都能找到答案。
  • 天资与修养

    作者:朱光潜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如何提高你的修养?且听朱光潜显示循循善诱,娓娓而谈——人文学科该读哪些书?诗之趣味如何领略?读书可有以一当十的窍门?……篇篇凝聚大师的经验与智慧,深入浅出,明白晓畅,清新可诵,实为培养情趣的好书。   牛顿说:“天才是长久的耐苦。”长久的耐苦不一定造成天才,天才却有赖于长久的耐苦。一切的成就都如此。天生的是资禀,造作的是修养,资禀是潜能是种子,修养使潜能实现,使种子发芽成树,开花结实。   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趣味是对于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化,趣味也就要时时刻刻进展和创化。永停蓄不流便腐化,趣味也是如此。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必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   本书收入的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随笔、杂记。他援引古今中外的事例,讲解文学基本常识和理论,总结治学经验与心得,探讨文学欣赏和写作。这些文章通俗易懂,亲切活泼,使人在体会文学的趣味的同时,也能得到有益的知识,对于提高读者的文学修养,培养情趣,大有裨益。书中文章选自《艺文杂谈》与《朱光潜全集》第九卷,现编为《天资与修养》,归入“花生文库·大师谈学习”系列。
  • 不用讀完一本書

    作者:Bayard, Pierre

    ◎聯合推薦 資深媒體評論者/蔡詩萍 美國康州大學外文系駐校助理教授/紀大偉 你曾經因為沒讀過某本書而覺得不好意思? 沒讀過書不能討論書?沒讀完書不能算讀書? 書,不必都讀過,不必讀到完,一樣能懂,更能侃侃而談! 引爆英美法社會話題,打破讀書的社會禁忌 本書作者皮耶‧巴亞德身為文學教授,他常常面臨要談論或評價一本他沒有讀過的書的情況。但他總是能侃侃而談,難道他不會臉紅嗎?巴亞德教授透表示,在一個無限出版的年代中,一個真正有教養與涵養的人,並不需要讀完每本書,只要能了解這些書在我們文化中的地位。 巴亞德教授舉知名小說家安伯托‧艾可、蒙田(他甚至不記得自己寫過什麼書)、王爾德等人為例,說明許多「沒讀過」的情況--也許是讀過但忘記,也許是你聽都沒聽過的的書,也許是其他人在討論的書,也許是你粗略讀過但說不出所以然的書。這本書會改變任何曾經因為沒讀過哪本書、不知道哪本書的意義、沒有吸收書中精華而覺得有罪惡感的讀者。書中並討論到,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時間在談論一本我們沒讀過或讀過的書,以及如何談論。
  • 阅读的所在

    作者:网络与书编辑部

    《网络与书14:阅读的所在》收录了当代学者们的28篇文章,其内容包括:克莉丝蒂、艾西莫夫、海明威、胡适等人难得一见的阅读停格;全球17个城市阅读场面的同步连线;詹宏志对阅读世界的看法;朱天心、韩良露、李欣频的阅读场所;张惠菁、阮庆岳等人难忘的阅读体验……共同组成了阅读与各种环境的交响曲,那是一幅幅动人的阅读风景,也体现了阅读无所不在的精神。借此,帮助读者体认并掌握,人、书及空间的三角关系。 阅读的进行,除了人和书之外,还要有一个空间作基础。从浴室、书房等私密角落,到咖啡馆、书店、公园、图书馆等公共空间;或是都市里的一条街、一块文化区域,乃至于在地铁、飞机等移动工具上,不同形式的空间提供了不同的氛围,让阅读产生了丰富的化学变化,进而带来了多元的身心体验。
  • 越讀者

    作者:郝明義,張妙如

    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在網路時代。 這麼有趣的事情,再晚開始都不遲。 這本書的一開頭,有這麼兩句話: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 如果你再看看張妙如在封面及內頁的插畫,書裡還有連續十二頁的鄭問的連環漫畫、電影Matrix的幕後故事書,卻偏偏又有各種經典名著及閱讀方法的介紹,你就應該可以體會到這本書為什麼要取名為《越讀者》,以及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了。 本來,閱讀最大的有趣之處,就在於越界。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是在網路時代。但是,很不巧地,在種種因素之下,我們很容易讓自己侷促於一些界限之內。閱讀,是一個許多人談了又談,大家聽了又聽的題目,但是,一不小心,越聽越沉重。 作者郝明義,雖然是長年在出版業工作的人,但是他寫這本書,卻純粹是回到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所寫的。
  • 他们说

    作者:郝明义

    《他们说:有关书与人生的一些访谈》收编了郝明义与杉浦康平、张隆溪、南方朔等九位文化、出版、艺术界杰出人物的九篇访谈,内容精炼而丰富,跨越出版、艺术设计、写作、策划、广告、学术研究等众多领域,涵盖工作、家庭、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深入浅出地展示了这十位爱书人关于书及人生的思 考,十分具有启发性。 郝明义:台湾文化教父 轮椅上的出版家 杉浦康平:日本设计界巨人 国际视觉艺术大师 张隆溪:著名文化学者 中西方文化摆渡者 南方朔:永远的批判知识分子 重要的民间学者 詹宏志:台湾全才鬼才 文化先锋 意见领袖 郑松茂:“意识形态”创立人 非常规的卖稿大王 Akibo:台湾资深设计师 跨界艺术家 许舜英:明星广告人 “许氏风格”创始人 黄仁宇:自成一派的史学家 “大历史观”倡导者 卫浩世:世界书展之父 传奇策展人
  • 为坏人辩护

    作者:小宝

    《为坏人辩护(精)》收录小宝这两年阅读随笔56篇,涉及文学、文化、历史、经济、科学、传记、八卦等。《为坏人辩护(精)》作者目光炯炯或面带坏笑,像“传说中的得道大法师,以阴阳之道采补之术驾驭万物,采阴补阳,采阳补阴,飞花摘叶皆为利器,无物不能为他所用。读任何书都心无挂碍,随便取用,用完即扔,得意忘形。无论好书坏书,好人坏人,拿来便是”。
  • 我的秘密书架

    作者:马明博,肖瑶 选编

    《我的秘密书架》汇集了五四以来文化名家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其中不乏名篇佳作。第一辑“夜航船上读书灯”注重对中国国典名著的解读,胡适、周作人、宗白华、丰子恺等人在讲述着中国传统四大名著的精华所在。第二辑“一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则将重点转向了对佛教经典和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历史经典的欣赏上。这一辑里,钱穆、季羡林、梁实秋、黄裳、汪曾琪、贾平凹等人或讲解自己对佛教经典的理解,或在述说着那些文化典籍带给他们的滋养和感动。第三辑“在命运之书里,我们在同一行字之间”则是将重点放在外国名著上,郁达夫、林语堂、董桥、莫言、刘心武、余华、残雪等人将向读者细细道来外国名家名著的韵味。最后一辑“品咂时光的声音”主要集中了文化名家对当代一些经典的解读和阅读心得。
  • 阅读的风貌

    作者:网络与书编辑部

    两岸三地50位尊荣读者的共同推荐!阅读是一种饮食,给大脑的饮食。进入21世纪之后,阅读的饮食发生了质变与量变!《网络与书》Net and Books系列,历经四年策划,汇集海峡两岸三地,以及国际作者的共同参予,提出——阅读的热情与主张!本书以人类六千年阅读的历史与发展为主题,从图像到文字,如吴哥窟壁上的雕刻,到古腾堡的活版印刷;再从文字回到图像,如 WWW(全球信息网)的使用,全都是一种阅读。此外,还介绍六个和网络相关的人、四个谈书的观点、历史名人的读书地,以及几米和谢春德的访问。
  • 读书的艺术

    作者:《博览群书》杂志

    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围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自己这个身体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 “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 改变我生命的那本书

    作者:

    《改变我生命的那本书:71位名家推荐的必读书目》中,你将读到71个与书籍有关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书籍改变人生”的有力见证。《改变我生命的那本书:71位名家推荐的必读书目》编者罗克珊•J.科迪和乔伊·约翰尼森希望通过《改变我生命的那本书:71位名家推荐的必读书目》,宣扬“阅读”的重要意义。 阅读,可以彻底改变我们的人生。在阅读中,我们经历着一个我们本一无所知的世界;我们学会理解他人,并与他们的遭遇和命运产生同感。71位杰出的作者——作家,记者、医生、教授、宗教领袖、诗人、政治家、史学家、CEO——在《改变我生命的那本书:71位名家推荐的必读书目》中,借助生动的文字歌颂了阅读的力量。通过这些故事,他们告诉读者,一本书如何改变了他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
  • 值得一读的好书

    作者:寒川子

    来自哈佛大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哲学、人类学、神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学、建筑学及自然科学领域的100位学者用简洁、生动、质朴的语言向我们推荐出对他们的思想、事业和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好书。 生活很少留给我们时间去思考、回顾那些曾经对我们的一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情。是的,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重大改变极有可能源出于一些看上去最不起眼、最不重要的东西,譬如说一句话,一个念头,一件小事,一本好书…… 譬如: 《三个士兵》使威廉·阿尔弗雷德教授开始变成和平主义者; 《现代政治理论入门》使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教授坚信社会主义具有无比强大的优越性; 《美国生活中的反唯理智论》帮助托马斯·麦克罗教授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 《神曲》给予丹特·德拉·泰尔扎教授以“方向感和踏实感”,从而使他能够“及时地从困境中解脱”: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则向迈伦·菲尔林教授暗示了“爱情的乐趣……从而使我对情感、爱情和共享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 阅读的狩猎

    作者:网络与书编辑部

    我是在韩国生长的华桥,1974年来台湾上大学。 在韩国的时候,中国人本来人数就少,生活上各种机能难以齐备。其中,书店以及书店里的书籍,就更少之又少。更何况,我居住的城市还不是汉城,而是釜山,情况相形更差。 在这样一个境里成长,后来我还可以对文字的工作有兴趣,甚至后来进入了出版业工作,固然有太多命运中不可预料与解说之处,但是多年后再仔细回想,也发现其中来是有一些基本的逻辑。 这个逻辑就是,不论在多贫瘠的环境里,最起码,你要遇上那幺一两本书,会在你生命中种下一两颗神秘的种子。我要感谢自己的父母亲,他们一方面尽了最大的努力帮我取得阅读与求学的机会,一方面他们收在家里并不多的一些书籍里,就让我找到了一颗那样的程子。(这段过程我写在本书《阅读的狩猎》一文之中,就不赘言。) 来台湾后,在阅读这件事情上,当然像是进了天堂。尽管在为生宿舍里听本地的学长抱怨当时台湾在书籍上的各种禁忌与限制,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说,那是还来不及抱怨的事情。 可是,很快地,我也发现了自己对那个年代的环境所感受到的不便。以一个拄着拐杖行走的人来说,去图书馆借书并不是那么方便;去逛重庆南路很辛苦;到牯岭街的旧书店,狭小的空间加上需要攀上蹲下,也几近于不可能的任务。许多阅读的机会,因此受了限制。如果阅读比作狩猎,太多动作需要借助别人的协助时,这种狩猎是一定不足的──即使是美中的不足。 所以,起码对我来说,1990年代之后的台湾的阅读环境,意义相当特别。一方面固然是所有的禁忌全开,在软件的内容上日益丰富,另一方面,许多书店与图书馆的公共设施也越来越方便,在硬件的设备上让人更乐于亲近。 不要谈网络了。我从网络上买来的旧书很快就越来越多,也就十分合理了。 所以,固然时代的推进总会破坏一些旧有美好的东西,但我永远是乐于从美好的那一面上观察的──尤其是在阅读的狩猎这件事情上。 可是我们还是得做一些事情才行。 看过《大敌当前》(Enemy at the Gate)那部电影吗?那个在列宁格勒战役留名的狙击手,是从小跟着爷爷埋伏在雪地里猎取野狼的。越小接触一个狩猎的环境,越容易成为一个猎人。在阅读的领域里,也是如此。 有关阅读,我们从小最重要的一个环境,就是学校。而今天的学校,只是一个教你如何接受阅读的喂食,而不是阅读的狩猎的环境。 我们会另外找机会再谈这个主题。 把阅读比作狩猎,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譬如,就西方的说法而言,在书籍上用到「hunting」这个字的时候,主要是「for books」,换句话说,去搜寻书来珍藏。是否阅读倒在其次。因此我们这次英文书名就定为「Hunting for Knowledge」,以作区别。至于Hunting for Books,是的,我们也会做的。 另外一个不合理的地方,是真正的狩猎中,猎物应该是躲你犹恐不及。但是在阅读的狩猎中,书和知识这个猎物却是有灵的,只要你诚心找它们,它们会迎上你。
  • 私人阅读史1978~2008

    作者:胡洪侠,张清

    阅读在这30年中首先是以改变生活的面目出现,当财富和新的梦想向着每个普通人招手的时候,读书的首要目的就是寻找向新生活靠拢的最佳路径。高考制度的确立更是为功利阅读打开了一扇大门,而学位论文、职称评定等等事关房子与票子的世俗考量,又无不改写着“读书无用”的老话,读书大到使国家振兴,小到使生活富足,这些可爱的目的性,恰恰是阅读改变生活的最初动力。那些生于荒僻乡野的读书人,那些在底层挣扎的穷苦书生,正是在书本的召唤和知识的阳光照耀下走向城市,走向耀眼的人生。其实,讲读书改变人生,还有一层意思在于,通过读书,通过密密麻麻的语词的世界,国人的视野被最大限度地拓宽了。讲世界是平的,讲世界变小了,大约就源于知识与信息以书刊的形式在全球的空前的流通。通过阅读想象或体验那些遥远的世界,使平凡人生具有了无与伦比的丰富性。30年问中国人知道的一切也许超过了以往的世世代代。尤其是好奇心驱动下的阅读,使“知”与对“知”的谈论,获得休闲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愉悦与欣快。功利阅读极大地改变了人生,而休闲阅读又极大地丰富了生活。 这是中国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推出的第一本回顾阅读历史的图书,也是第一本关于书的书。该书收集了吴恩、李银河、沈冒文、周国平、吴晓波等34位国内一流的文化界专家的私人阅读史,回顾了30年中国出版的及在时代大背景下文化的变迁。该书有较深刻的阅读价值和文献参考价值。
  • 阅读、写作和推理:学生指导手册

    作者:(英)费尔贝恩

    《学生指导手册:阅读写作和推理(第2版)》旨在帮助读者培养阅读、写作和推理方面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包括理解和评价文本的技巧、形成清晰有效的文风以及发展强有力的论证技能。书中提供的大量实用指导、例证和练习,对于想成为更优秀的阅读者、写作者和推理者的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