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史

  •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

    作者:(美)G.W.施坚雅(G.W.Skinn

    收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城市史研究论丛七篇,除《19世纪四川的人口》、《中国历史的结构》外均系《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书各部分导论。
  • 明清以来江南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

    作者:邹振环,黄敬斌 主编

    《明清以来江南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仍然旨在将“江南研究”作为我们历史学科进行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来观照古代至近代中外的交流与互动。有着不同学术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在“圆桌讨论”的环节,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激烈论辩,以及就近年来中国城市史研究做了非常有意义的信息交换,这些信息比较充分地反映在本集的“圆桌讨论”一栏。 “演讲荟萃”栏目收录的是近年来访问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中外学者的一些重要演讲,这些演讲的整理,可以把中外学者最新的一些学术探索贡献给学界。演讲稿以演讲的时间先后排序。希望本集所提供的演讲信息,能大致反映出近年来历史系所持续展开的一些重要的学术交流。
  • Speaking of Yangzhou

    作者:Antonia Finnane

  • 六朝的城市與社會

    作者:劉淑芬

  • Rickshaw Beijing

    作者:David Strand

    In the 1920s, revolution, war, and imperialist aggression brought chaos to China. Many of the dramatic events associated with this upheaval took place in or near China's cities. Bound together by rail, telegraph, and a shared urban mentality, cities like Guangzhou, Shanghai, and Beijing formed an arena in which the great issues of the day--the quest for social and civil peace, the defense of popular and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the search for a distinctively modern Chinese society--were debated and fought over. People were drawn into this conflicts because they knew that the passage of armies, the marching of protesters, the pontificating of intellectual, and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factories could change their lives. David Strand offers a penetrating view of the old walled capital of Beijing during these years by examining how the residents coped with the changes wrought by itinerant soldiers and politicians and by the accelerating movement of ideas, capital, and technology. By looking at the political experiences of ordinary citizens, including rickshaw pullers, policemen, trade unionists, and Buddhist monks, Strand provides fascinating insights into how deeply these forces were felt. The resulting portrait of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urban society stresses the growing political sophistication of ordinary people educated by mass movements, group politics, and participation in a shared, urban culture that mixed opera and demonstrations, newspaper reading and teahouse socializing. Surprisingly, in the course of absorbing new ways of living, working, and doing politics, much of the old society was preserved--everything seemed to change and yet little of value was discarded. Through tumultuous times, Beijing rose from a base of local and popular politics to form a bridge linking a traditional world of guilds and gentry elites with the contemporary world of corporatism and cadres.
  • 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第7版)

    作者:[美]霍华德•丘达柯夫(Howard P

    从印第安人的“普韦布洛”到超级大都市纽约,从“步行城市”到住宅“郊区化”,美国自16世纪初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城市化历程,并于20世纪初,迎来了“城市时代”。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这些曾经荒无人烟的土地,如今已是全球闻名的大都市。摩天大楼、百货商场、中央公园,这些现代性建筑,不仅成为日后每个城市的标配,也塑造了人们全新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生活。 城市,作为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实体,为美国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移民涌入、种族隔离、宗教冲突等问题,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难题。当今天回首美国城市四个世纪以来的演进,人们不禁要问: ● 为什么要去城市生活? ● 城市中不同的人群是如何相处的? ● 人们从城市的发展中得到了什么回报?
  • 晚清上海史

    作者:(葡)裘昔司

    本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上海开埠;外国租界兴起;小刀会阴影下的上海;税制改革和市政弊端;太平军在上海等。
  • 汉代城市社会

    作者:张继海

    本书以汉代的城市社会为研究中心,以汉代城市的物质环境与城乡聚落形态作为研究的铺垫和依托,全方位地揭示了汉代城市的一般物质结构与内部功能分区,指出这种物质结构与城市社会生活有密切关系;初步考察了汉代城市中不同职业者的居住情形、商业都会与普通城市在社会面貌和经济性质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大城市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等;重点探讨了城市中的市和学校分别在城市生活与城市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对汉代的城乡关系提出了比较贯通的认识。 本书在方法上主要是用历史学的方法,论点皆从史料出发,对史料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基本上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在史料的使用上,注意文献与考古相结合,尤其是多种文献与多种考古资料的结合。此外,也有介于文献与考古之间的金石学资料等。 本书的前半部分将大量的使用例证法。它们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罗列若干相似的例证,一类是抽出少数典型例证进行深入分析。前者可称为面,后者可称为点。以点带面,加深对事物真相的理解。当然,对于存在的少数反面例证,笔者也将作出谨慎的处理。
  • Shanghai Splendor

    作者:Wen-hsin Yeh

  • 昔日京华

    作者:朱偰

    朱偰(1907—1968) 字伯商。朱希祖长子。民国18年(1929)考取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21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授课之余,对南京的名胜古迹进行研究,亲自摄影和测量。在此基础上,着手编写《金陵古迹图考》,并在1000余幅画片中,精选320幅,另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一图一考,文图并茂。接着又写成《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等专著。29年后,任财政部专卖事业局局长、关务署副署长等职。抗战胜利后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去越南接受日本投降。解放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省图书馆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这期间著有《南京的名胜古迹》、《中国人民开发台湾反对侵略斗争史略》、《郑和》、《玄奘西游记》等。1957年,因批评拆毁南京城墙一事,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又遭迫害,1968年7月含冤辞世。1978年12月平反昭雪。著作详见本志《著作目录》篇。   作者父亲的话是对的,事实终于证明了那段历史的错误。人们又重新记起了他,报刊上也不时有回忆或纪念他的文章。感谢那些一直在关心父亲著作出版情况的前辈和同辈,正是他们的关心和呼吁,父亲的书得以陆续再版或重新出版。此次重版,取名《昔日京》,汇集父亲有关北京宫阙的三种论著。
  • 巴黎城市史

    作者:【英】科林·琼斯

    《巴黎城市史》主要内容:英国沃里克大学历史学教授科林·琼斯撰写的《巴黎城市史》是众多巴黎史著中很有特色的一本。《巴黎城市史》涉猎的巴黎历史范围相当广博,从总统到乞丐,从新兴大都市区到红灯区,从起源到当今,从日常生活中的咖啡店到国家大事中的市政厅,从巴黎人的外表装束到内心 世界等,无所不包。当你通读《巴黎城市史》之后,整个巴黎乃至整个法国都映入了你的眼帘。 《巴黎城市史》既是对巴黎城市历史的回顾和描述,也是对法国历史的揭示和阐明。 《巴黎城市史》从巴黎最早的卢特提亚写起,一直到21世纪初期,对巴黎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全面而又细致的描写和论述。同时,在巴黎历史的写作过程中,作者还把法国历史融入其中。从巴黎和法国的政治变迁到生活变化,从城市建筑的改造到艺术地位的确立,从巴黎和法国对外交往与交流到巴黎和法国在国际世界中地位的改变,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还表述了自己对这些变化的定位和看法。可以看出,作者的政治观点并没有什么偏激,而是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评价了巴黎历史。例如,作者在书中认为:“巴黎成为民众暴力、血腥屠杀和政治恐怖之都。”“作为文明和启蒙观念的源泉,巴黎现在变成了一个蕴藏着政治恐怖的潘多拉魔盒。”法国l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是一段既伟大又残酷、既英勇又卑鄙的历史”。这些看法丝毫没有政治偏见。 《巴黎城市史》既有对法国历史上精英人物的阐释,也有对法国历史中黎民百姓的描写。
  • 舞厅·市政

    作者:马军

    《舞厅·市政:上海百年娱乐生活的一页》追溯了交际舞在西方的源流,及其传人上海的脉络,并且纵观了从“两界三方”时期,经日伪时期、战后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直至改革开放时期,这近百年来交际舞及其营业性舞厅,与市政当局乃至国家政治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就“如何理解营业性舞厅与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关系”等基本问题,提出了富有新意的见解。
  • 中国城市发展史

    作者: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

    《中国城市发展史》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城镇发展基础条件、特点和差异,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居住环境、建筑形态与社会活动场所的变迁史,阐述了“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做了评价。全书史实丰富,展示中国城市历史,尊重中国文化智慧,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尊重中国城市和乡村院落那种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针对“现在全世界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的问题, “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不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此书要用历史镜鉴动员智慧和力量去抵抗。《中国城市发展史》可供大专院校、从事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和社会文化工作人员参考,也适合大众品评。
  • 城墙内外

    作者:鲁西奇

    本书全面考述汉魏六朝、唐宋以及元明清时期汉水流域治所城市(及部分非治所聚落)的建城过程、城郭规模与形态、城郭内外之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划,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就汉魏六朝时期从散居向聚居的演变以及城居与村居的对立、唐宋时期特别是唐代地方城市中里坊制之实施情形及其实质、明清时期治所城市城墙内外街区的功能分划及其原因等问题展开了较深入的讨论,形成了一些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之认识的观点。
  • 天城记忆

    作者:沈弘/羅伊休厄爾

    《天城记忆:美国传教士费佩•清末民初拍摄的杭州西湖老照片》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讲述费佩德在杭州的摄影工作:1.携带相机,走遍中国——记原之江大学校长费佩德在华的摄影活动。2.费佩德家族与杭州西湖。3.费佩德杭州西湖老照片。费佩德由于曾长期担任杭州新教传教使团协会的负责人,再加上作者父亲的关系,费佩德跟《教务杂志》保持了非常密切的联系。他的许多有关中国的照片和文章最初就是在《教务杂志》上发表的。而费佩德在中国的摄影作品也影响了他的后代。
  • "大上海计划"启示录

    作者:魏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上海计划”可以称为是近代上海城市规划史的分水岭。《"大上海计划"启示录:近代上海市中心区域的规划变迁与空间演进》将上海城市规划体系的变迁放回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嵌入特定的制度脉络,将其视为都市计划在中国的移植转化,对“大上海计划”的时代背景、重要内容、技术特征、运作模式及延承与变异进行考察;最后,以史立论,对上海城市规划变迁和空间演进的历史意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展望。 《"大上海计划"启示录:近代上海市中心区域的规划变迁与空间演进》可供城市研究人员、城市规划人员阅读,也可供社会学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学习。
  • 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

    作者:巫仁恕,康豹,林美莉

    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演變歷程中,城市無疑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現代性的特徵在城市裡表現特別明顯,而城市化又是現代性的一部分。本書透過城市來探討現代性的問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嘗試突破現代化或西化的框架,擴大視野與議題到其它的面向,並且將近現代城市史研究的縱深,延伸到明清時期。本書的14篇論文大致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關於城市生活與文化的面向,第二類則是涉及到城市內群己關係的重新調整。
  • 北宋东京城建筑复原研究

    作者:张驭寰

    《北宋东京城建筑复原研究》内容简介:北东京城,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繁华都市,城内各种游艺场所如勾栏,瓦舍如春笋勃发,遍布各地,酒楼饭店、商号店铺鳞次栉比。满城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天子与民同乐:调弦弄管于茶坊酒肆,宝马香车驰骋于御路天街,挥金如土,竟相奢侈,给东京市容带来奢华的富饶气象。至今我们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环可约略窥见当年的繁华景象。
  • 长安的都市规划

    作者:[日] 妹尾达彦

    这部著作从全球化的视角,把唐代长安城放到欧亚大陆及世界文明发展史中来重新审视,同时又从儒家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唐长安城的结构,并与中国其他都城做了比较,是21世纪初长安研究的代表作。
  • 逝去的繁荣

    作者:王铭铭

    本书以历史人类学的方法,考察并阐释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迅速发展,以及明清以来泉州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世界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