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城市史

  • 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

    作者:李孝聪

    《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收入李孝聪教授撰写有关历史城市地理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14篇。内容涉及区域城市选址的规律、交通与城市的关系、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结构的形成和演化、中外城市形态的比较等方面。
  • 近代中国城市与大众文化

    作者:姜进、李德英 主编

    本文集试图从都市大众文化角度来重新建构中国近现代史。 它的意义可从三个方面来说:1.都市大众文化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我国,由历史学界来组织,并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都市大众文化,才刚刚开始, 但是进展很快。2.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研究,国内研究的内容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是思想史和学术史,大众文化史的东西很少。但没有对近现代城市发展的研究,就不可能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全面和深刻的认识。3. 都市大众文化史的研究也对传统的史学方法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集是上述领域之最新研究成果。 目录: 1. 导言 /周锡瑞 城市空间的建构 2. 从“休谈国事”到“茶馆政治家”——民国时期的成都茶馆与公共政治/王笛 3. 公共空间与大众文化:以近代成都少城公园为例 /李德英 4. 空间政治:道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以民国城镇中山路及三民主义道路系统为考察中心 /陈蕴茜 城市与地缘社会 5. 清末粤商所建戏园/戏院初探 /程美宝 6. 李劼人1930年代“大河小说”中的成都历史记忆与想象 /吴国坤 7. 近代景德镇瓷业的经营环境及瓷都的演变 /罗苏文 城市生活、休闲与情感 8. 户外寻乐:二十世纪初年北京的休闲,社会空间及监控妇女 /程为坤 9. “世界亦舞台”:民初成都的戏剧与文人——以《娱闲录》(1914-1915)剧评为中心 /周鼎 10. 校园里的“闺阁”:一位成都女校学生日记中的情感世界(1931-1934) /王东杰 革命、战争与大众文化 11. 辛亥革命的生意——以上海为的讨论(1911-1913) /瞿骏 12. 川剧界对于抗战的反应(1937年7月-12月) /李贤文 13. 五十年代杭州的城市革命和文化磨合 /高峥 城市空间的社会主义重建 14. 从“非法堕胎”到“计划生育”——从建国前后性生殖言论的变迁看公私界线的重构 /小浜正子 15. 空间的生产与空间的转移——上海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罗岗 16. A Community of the Dispersed: The Culture of Shanghai's Neighborhood Stock Markets /邵勤 评论 17. 追寻已逝的街头记忆——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马敏 18.都市文化史语境中的“海派”电影与文学关系 /张英进 19.从精英到大众:近年美国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从上到下”取向 /卢汉超 20.重读雷德菲尔德的城市论 /陈波 结论 21.中国近现代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问题 /姜进、李德英
  • 外滩影像与传奇

    作者:陈丹燕

    《外滩影像与传奇》讲的是外滩的传奇。外滩,从1846年这里建造起第一幢带有外廊的房子,到成为殖民时代遗留在东方最著名的天际线,到所有洋行大楼的旗杆上红旗飘飘的今天,仿佛沧海桑田,但它一直是一条寂寞的、没有归属感又不甘心的泥滩。它对自己的出身庆幸又厌恶,对自己的面容骄傲又自卑,对自己的归宿迷茫又计较,对自己的寂寞害怕又执着,对自己的将来期待又不敢期待…… 如今我能这样形容上海,这是一个矛盾重重错综复杂的城市,一个肮脏而无辜、斤斤计较而不设防、毫无清规戒律却又等级鲜明的欧亚混血儿,一个充满传奇而又非常宿命的、充满成功和死亡诱惑的巨大战场,我能说它是个伟大的地方。它之所以伟大,却不是因为以上的宏大,而是因为它从无数条喧嚣的街道,忙碌的大厦和闪烁的霓虹深处散发出来的哀伤。正是这种哀伤,综合了大街小巷里ART DECO闪闪发光的乐观和炫耀,综合了市民中坚忍不拔的市井计较,综合了通商口岸城市的暴发的浮浅与嚣张。
  • 再会,老北京

    作者:(美)迈克尔.麦尔

    北京,充满活力的中国之都,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主题。 对中国人而言,北京是一切的中心:政府、传媒、教育、艺术和交通,甚至包括了语言和时间。自北京建城以来,她就是吸引外来人口、商人、学者和探险者的魅力之地,其中也包括了13世纪的马可·波罗:“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这副“棋盘”的遗址仍留在北京城内,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和曼哈顿区差不多大,那些叫做胡同的狭窄巷子也依然存在。胡同之于北京,就如河道之于威尼斯。几个世纪以来,胡同一直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特点,即使现在的巷子还不到以前的八分之一。 北京并不是西方人眼中的城市。1962年,一名外国记者将这里定义为“史上最大的乡村”。尽管这里有世界上第二繁忙的机场,近一百家星巴克和一条覆盖到城市核心之外的新的地铁系统,但在某些北京人的眼中,它仍是一个乡村。 过去十年,就像是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国家的首都那样,北京这个大乡村走向了国际。穿过天安门广场,百公里外的长城标志着这个城市宽广的界限。或许它的改变可以用这个小插曲来说明: 几年前我看到一个充满乐观意味的横幅,挂在一栋老楼的拆迁现场,上写:再现古都。 一天晚上,不知道谁悄悄地将第二个字的左半部分去掉,所以口号变成了:再见古都。 对于路人而言,这两个口号都可以是正确的,北京又处在八百年一次的再建与重生的循环之中。被改掉的横幅在几小时内就被扯了下来,但这无关紧要,因为北京人不需要读它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他们每天都身处其中。
  • 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

    作者:姜进

    《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是关于研究“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的专著,具体包括了:乡村里的都市与都市里的乡村——论近代上海民众文化的特点、民国初年上海的灵学研究——以“上海灵学会”为例、大众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清末民初的成都城市改良、抗战初期中国国民党电影统制——以宫传部的电影制作为中心等方面的内容。
  • 想象的城市

    作者:孙绍谊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927年至1937年期间的上海半殖民地文化和现代性,是对以小说、电影、建筑、广告乃至时装等多重话语构建起来的关于上海都市之想象的考察。作者探索老上海话语的迷宫,重现检视都市上海在中国现代政治和文化史上的角色,对层次繁复、意蕴丰富的都市想象重新爬梳整理,建立起上海文化的“另类”特质。
  • 共产主义下的广州

    作者:(美)傅高义

    《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是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研究当代中国的第一部专著。他以广东为着眼点,考察和叙述了从1949年到1968年的20年间,中国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激烈的政治运动。持论公允,叙述可观。一方面,他充分肯定,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国带来了秩序、朝气和希望,以及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给人民带来了一些实际的好处,过去的黑市、通胀结束了,赌博、卖淫、鸦片消失了;官员有一种服务意识和纪律意识。经济领域统一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在经济事务之外,集体合作组织在消灭文富、推广公共卫生等活动中也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党通过政治组织已经实现了相当大的经济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共产党建立了强大的政治体系控制社会、改造社会,重要的经济、文化、教育、农村的活动都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政治决定取代了市场机制,政治指挥经济,也造成了很消极的后果:社会进步缓慢,人民生活也没有明显提高。拿广东来说,经历这么多年之后,绝大多数人还是从事农业;合作化运动所追求的改革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大跃进”的失败,“文化大革命”以大规模的群众政治运动摧垮务实政策和主张务实的领导人,竭力维护意识形态的纯洁性,都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 汉口

    作者:[美] 罗威廉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在承认行会具有重要社会政治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它在地方社会生活中的哪一些正式与非正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上部著作考察的焦点是商业精英的世界,《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则拓展了视野,具体分析城市劳动阶级的所思所想及其行为。最为重要的是,《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尝试着去理解社会冲突的结构和进程,以及作为一个自发的、内聚性的社会单元的城市,是如何维持其自身并不断发展的。
  • 中国的城市生活

    作者:李孝悌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收有13篇文章。是台湾“中央研究院”主题计划“明清的社会与生活”的成果之一。它们分别从历史、艺术史、文学史的角度,对明清及民国初年的衣、食、住、行、娱乐、商旅、节庆、欲望、品位、文物、街道、建筑等物质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实证性的研究,使读者对16世纪初叶之后因商品经济勃兴而造成的社会风气及物质生活的改变有了更丰富、更细微的了解。 “明清的社会与生活”研究计划聚集了一批海内外的历史学者、艺术史家和文学史研究者,以中国近世的城市、日常生活和明清江南为题,持续地进行团队研究,累积了相当的成果。本书就是成果之一。探讨的课题包括:逸乐作为一种价值、宗教与士人生活、士庶文化的再检讨、城市生活的再见、商人的文化与生活、微观/微物的历史以及传统现现代等。 序——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课题 李孝悌 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 王正华 明清以来汉口的徽商与徽州人社区 王振忠 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与尚侠风气 王鸿泰 明清江南东岳神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以苏州民变为讨论中心 巫仁恕 在城市中彷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李孝悌 水窝子:北京的供水业者与民生用水(1368-1937) 邱仲麟 新理想、旧体例与不可思议之社会——清末民初上海文人的弹词创作初探 胡晓真 发现生活: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市社会变迁 张瑾 黄鹤楼:人去楼坍水自流──一个楼的文化史 陈熙远 城乡的过客──档案中所见的清代商贩 刘铮云 完美图像:晚清小说中的摄影、欲望与都市现代性 曾佩琳(Paola Zamperini) 民国时期的摩登玩意、文化拼凑与日常生活 冯客(Frank Dik?tter) “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 柯必德(Peter Carroll)
  • 城市发展史

    作者: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它着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史料丰富,为提高实用性,书后编了中文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 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

    作者: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笺注(套装全2册)(竖排繁体)》主要讲述了:东京梦华录问世于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从其书自序得知,作者为孟元老,但生平不详。清时,开封老儒常茂俫提出孟元老即为主持修筑艮狱的户部侍郎孟揆。此说曾被邓之诚先生认为读书不足而予批评。一九八O年,孔宪易先生沿(龙衣)常茂俫之思路,考据孟元老为北宋末年供职于开封凌的孟钺。孔氏证据揣测成分较多,成立较难。余以为不必坐孟元老为孟钺,疑元老取宋人常见名字为托名,其人或为孟姓贵胄子弟,或为浪迹京城出上入下书会先生,记録风士,以使人追忆故都之乐为要,遂锓木以度之。 东京梦华录问世不久,南宋的许多学者就模仿其体列,续作此类著作,如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自此以后,元有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费着刿华纪廲谱、刘一清钱塘遗事。
  • 红雨

    作者:罗威廉 (William T.Rowe)

    本书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
  • 中世纪的城市

    作者:(比利时)亨利·皮雷纳

    本书是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雷纳重要的中世纪城市史著作。1925年首次在美国以英文出版。作者将“城堡论”与“市场论”相结合,认为城市是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在城市起源问题上立一家之言,颇具影响。 中世纪城市的起源问题在19世纪及20世纪初曾引起西方历史学家很大的注意,提出了很多理论:如“罗马城市论”、“世袭领地论”、“马尔克论”、“城堡论”与“市场论”等。亨利·皮雷纳(Henri Pirenne)将“城堡论”与“市场论”相结合,认为城市是商人围绕设防地点——城镇和城堡——的聚居地,立一家之言,颇具影响。
  • 古代日本的都城空间与礼仪

    作者:王海燕

    本书主要阐述6至8世纪日本都城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都城空间与王权、礼仪、外交之间的关系。全书由9章构成,第一章至第四章,叙述日本古代都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都城布局结构的演变,探究都城建设的理念;第五章至第九章,通过礼仪个案的分析,阐述6至9世纪即古代王权发展、鼎盛时期日本朝廷的礼仪与都城空间、对外意识等的关联。本书对中日两国古代礼仪空间的异同也进行了比较研究。
  • 消失的老北京

    作者:梅英東

    拆 中國-Chnia-拆哪 老北京化作煙云,碾為廢墟。而新北京粗糙巨大, 「明天會更好」的夢,似乎變成空洞承諾。 這是一部紙上紀錄片,一個外國旅游作家見證并思索了這一城市史上最瘋狂的歷程。 「胡同應該被歌頌和讚美,因為朋友、鄰居、同學、親戚……所有人的聯繫都在這個背景下進行,在商店、旅社、澡堂、學校和市場中上演。」然而,一隻無形巨手強迫我們滾蛋,那一天彷彿迫在眉睫。 生活在北京大柵欄胡同裡的梅英東,在奧運前北京如火如荼地建設和拆遷中,帶著復雜的溫情記錄了胡同和四合院裡的生活場景、生活方式和人,并破譯出這座世界古老都市的拆之簡史:從燕都舊蹟到帝制時代的偉大都城,從民國的現代化浪潮到毛時代的工業化革命。對北京而言,了解其過去變得沉重和困難,而這座城對自己未來的率爾展望則是無以承受之輕。告示牌上的政府奧運廣告說:「明天會更好」。如果這是美麗夢想,距離北京奧運五年後,我們看到口號已經變成空洞承諾。今天的北京環境似乎變得更糟,而胡同和四合院社區已經消失殆盡或面目全非。 胡同的生活讓人迷戀,也問題多多。當作者因為內急失控,而把四角內褲狠狠地扔在距離住處百米外的公廁時,他心裡也曾出現一個小小的期盼:希望「無形巨手」在他所住的四合院外牆上畫了一個字:拆。然而他深知,拆,所憑依的是專制美學和發展至上主義,拆,到最後變成了暴力和簡化。他的鄰居老寡婦一輩子生活於斯,是老北京社區的象徵,擔心死在現代高層公寓裡無人所知,但還是被「無形巨手」驅逐搬進了郊區的公寓。本書的結尾處,作者打她的電話時,聽到的是:您所撥打的電話沒有接聽…… 從某種意義上說,北京的歷史也是一部「拆」的大歷史,從元到明清,從民國到中共建政後的工業化改造,無疑都伴隨著拆和建。然而作者所見證的這一波拆遷對北京傷害最深。這一次是以奧運之名、現代之名、發展之名,卻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作者同時考察了其他大城市的生與死、拆與建,指出:北京沒有巴黎的奧斯曼男爵、也沒有紐約的摩西,北京只有一隻「無形巨手」。它只是拆除房子、畫好新的規劃圖、貼出一張通知、清除規劃中最後的障礙:人。藉著橫向和縱向的時空比較,作者展示給我們看到了城市和人的復雜性。 何偉盛讚梅爾是真正活在一本書裡的作家,而《出版人周刊》則評價說,梅爾這本充滿力量的書之於北京,正如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死亡》之於紐約。
  • 南京味道

    作者:余斌

  • 落脚城市

    作者:(加拿大)道格·桑德斯

    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 从乡村到城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进行最后的大迁移。 由于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四处游历,我走访了全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也因此养成了一种观察城市的习惯。从重庆的六公里,到孟买和德黑兰的边缘;从圣保罗与墨西哥城的 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各种社区。我发现,这些落脚于城市的乡村移民,正执着于他们想象中的城市中心,并在世界各地造就了极为相似的都会空间。 搭乘地铁和电车,或是深入城市中心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我得以细细观察面前这片由乡村移民构成的城市飞地。我以“落脚城市”称呼这些地区,它们往往位于人们的视线和旅游地图之外,饱受暴力和死亡、漠视与误解,同时又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到21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 而上一次人类大迁移,用一个多世纪的城市化,为欧洲和新大陆带来了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并直接造成了人类在思想、治理与科技领域的彻底变革。如今,世界各地的落脚城市正在创造历史。而对这种历史的冷漠,导致了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持续不断的暴动与骚乱;而在亚洲、非洲与南美洲,莽撞的贫民窟清除计划,正在摧毁数以万计人的生活与未来。 这个时代的历史,其实有一大部分是由漂泊的无根之人造就而成的。 他们因为公民权遭到剥夺,于是采取极端乃至暴力的手段,以求在都市体制中取得一席之地。落脚城市,可能是下一波经济与文化盛世的诞生地,也可能是下一波重大暴力冲突的爆发地。究竟走上那条路,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