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甲骨文

  •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

    作者:罗伯特•欧康纳(Robert L. O’

    一场地中海霸主之争 ,一位军事奇才的复仇之战,一段历时17年的征战 ,一个忍辱15年洗刷冤屈最后的机会 !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在坎尼战役中击败罗马,由此也获得无数尊重与敬畏。这是汉尼拔最出人意料、充满创新以及血腥无情的军事胜利,在那之后没有任何将军可以企及。罗伯特•L.欧康纳作为军事史上最受人尊敬的大家之一,第一次完整地讲述了坎尼之战的始末,为读者带来了这场天启之战激动人心的记录。
  • 海盗共和国

    作者:[美]科林•伍达德(Colin Wood

    1715年至1725年,暗礁密布的加勒比海,黑胡子、“海盗王子”贝勒米,以及查尔斯•范恩等船长集结海盗,创立飞帮,建立独特却又短命的海盗共和国。他们天生反骨,不论阶级,不问出身,要当领袖靠票选,抢到财宝就均分——官方说海盗是烧杀掳掠的魔头,平民则当他们是劫富济贫的海上罗 宾汉。 英国皇家海军的伍兹•罗杰斯,矢志铲除海盗共和国。一场场斗智斗勇的对决,由谁胜出,有谁活命? 引人入胜……不只告诉你来自遥远过去的欢乐冒险故事,还提供了解真实海盗的机会——感谢上帝,至少最糟的海盗现已不存于世。 ——《纽约时报》 步调紧凑的叙事,热爱海盗传说以及跑到巴哈马度假的人士,将特别感兴趣。 ——《出版商周刊》 忘掉《加勒比海盗》的杰克船长,忘掉迪士尼电影游乐设施的海盗。今年夏天最好的海盗娱乐是这本你可以带到海滩上的书,而且里头的故事是真的。 ——《新闻纪录报》 令人欲罢不能……公海上的行动,精彩的生活,古老的船只,为时数月的海上之旅,带着你前行。 ——《多伦多星报》 伍达德运用来自英格兰、西班牙语美洲的档案资料,述说加勒比海盗真正的故事。他们的历史虽短,他们对抗自然与帝国。 ——《丹佛邮报》 不要管《金银岛》吵吵闹闹的海盗,不要管迪士尼工厂精力充沛的恶棍,不要管《潘赞斯海盗》歌舞剧里唱唱跳跳的小伙子:这里有货真价实的加勒比海盗,事实和小说一样丰富有趣又令人兴奋。 ——《柯克斯评论》
  • 奥古斯都

    作者:[美] 阿德里安·戈兹沃西

    恺撒•奥古斯都通过权谋和斗争,成为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创立了一种延续许多世纪的体制,深刻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他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功,统治国家长达四十四年,最后于公元14年寿终正寝。 但在今天,他的知名度远远不如他的舅公尤利乌斯•恺撒,后者掌权的时间很短,最后在元老院遇刺 身亡。从更广泛的影响来看,奥古斯都显然是二者中更重要的人物,而且他的故事同样充满戏剧性。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身处罗马的凶残政治的核心。 他的故事并不总是具有教育意义。奥古斯都通过杀戮来上位,一直攀登到最高峰。他曾下令屠杀对手,并在攀升过程中随意缔结和打破盟约。胜利之后,他重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成为“祖国之父”。虽然他的宣传夸大其词,但他缔造的和平与稳定是真真切切的。在他统治下,帝国欣欣向荣。 奥古斯都是臻于完美的权术家、宣传家和表演者。他有时冲动而情绪化,往往既冷酷无情又宽宏仁慈。他希望自己的亲友都去扮演他赋予他们的角色。他放逐了拒不服从的女儿、外孙女和外孙。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个难以准确把握的人。本书是多年来第一部完整而详尽的奥古斯都传记。阿德里安•戈兹沃西完全凭借古代史料来解读奥古斯都和他的时代。 本书获得2014年美国出版商专业与学术卓越奖(PROSE)传记与自传类荣誉奖。 精彩绝伦……《奥古斯都》是一部一流的通俗传记,由一位技艺娴熟的专家写成,可以与戈兹沃西的《恺撒传》媲美。 ——史蒂夫•多纳休,《华盛顿邮报》 令人肃然起敬……戈兹沃西先生……巧妙地运用关于奥古斯都生平的其他证据……这部传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非常圆满的。对某些传统的说法做了有益的纠正。 ——布兰登•博伊尔,《华尔街日报》 戈兹沃西真正的专业是军事历史学,这赋予他的传记以力度和精彩:他对奥古斯都与军队的关系的描述是大师级的。 ——罗伯特•哈里斯,《伦敦周日时报》 就像戈兹沃西给尤利乌斯•恺撒写的传记一样,本书也是任何对古罗马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 ——娜塔莉•海恩斯,《独立报》 历史学家和传记家戈兹沃西在这部精彩的传记(中展现了他对古罗马的丰富知识……强有力的叙述将本书支撑起来,关于罗马生活的许多细节使本书更为丰富……戈兹沃西制造的整体效果是,让读者见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整个生活距离我们现代人的体验并不远。古代的文化习俗常常让我们觉得陌生,但那些政治动机、阴谋、家庭关系和情感,在今天就像在公元纪年之初一样真实。 ——《出版人周刊》
  • 拿破仑大帝

    作者:﹝英﹞安德鲁•罗伯茨(Andrew Ro

    2014年拿破仑基金会评审团大奖 拿破仑现代传记的权威之作 《拿破仑大帝》是一本关于拿破仑的最新的叙述体传记,作者安德鲁•罗伯茨基于自身的走访、对多国档案的研究、其他作者出版的关于拿破仑或赞或贬的书籍,以及最重要的拿破仑基金会从200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33000封拿破仑信件等诸多材料,以拿破仑一生的轨迹特别是他参与的60场战役为主线,围绕着“拿破仑是摧毁者还是建设者?是解放者还是专制者?是政治家还是冒险家?”展开论述,其间驳斥了许多围绕在拿破仑身边的“黑色传奇”、不实传说以及许多对其人其事进行诋毁的荒谬之词,如拿破仑对待士兵残忍不人道、炮轰埃及金字塔及斯芬克斯雕像、贬低拿破仑及约瑟芬对法国艺术的贡献、拿破仑是嗜血的独裁者等等,对拿破仑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拿破仑•波拿巴度过了较之所有世人的最不同寻常的一生。从1795年10月时扫荡巴黎街头造反者的年轻炮兵军官,到1815年6月由于严重的指挥失误而遭遇滑铁卢之败,他在短短二十年之内成功改造了法国和欧洲。在雾月政变成功掌权之后,他涤荡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战争中,他革新了战争的艺术;在和平时期,他再造了法国的法律,让教育和行政体系现代化,并促进了“帝国风格”艺术的繁荣发展。……为了打败它最顽固的敌人英国,他发动对西班牙和俄罗斯帝国的致命远征,不仅葬送了七十五万法国男儿,更使得他一手缔造的帝国开始瓦解,最终遭遇滑铁卢之败并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在远离欧洲世界的孤岛上因为胃癌去世。 考察完他那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之后,罗伯茨认为拿破仑不是一位极权独裁者,尽管他行使非常庞大的权力,但他也没有变得暴虐无道、报复心切。他虽算不上伟大征服者,但仍是近代史巨人,从很多方面看他都称得上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开明独裁者,一位马背上的启蒙者。拿破仑曾自夸,他扔下“花岗巨岩”,支撑法国社会。看完本书你会觉得确实如此,他也确实当担得起“大帝”的名号。 的确是书籍界的拿破仑式胜利,典雅的辞藻、史诗式规模、小说般细节,置身卧室宛如置身疆场,很容易就会不能自已,愿随骑兵冲锋之势一道奔驰。终于,我们有了一本完整的传记。——西蒙•西拜格•蒙蒂菲奥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旗帜晚报》 杰作……这本传记篇幅浩大、内容丰富、见解深刻、语句风趣、观点人道,表达了无可辩驳的倾慕之情……罗伯茨之作当然是又一部杰出的叙述体拿破仑传,可它不止于此——它也是关于治国经纶的论文以及对历史本身的反思……读来愉悦至极。 ——丹•琼斯(Dan Jones),《每日电讯报》 简直令人心潮澎湃……(拿破仑是)一个诸多矛盾的集合体,而罗伯茨之作囊括一切旨在塑造其人光辉形象的证据。此书理应内容丰富,它也的确如此,然而其节奏轻快,从未过分耽于显然渊博的学术研究……罗伯茨提出在欧洲寻觅皇帝的纪念碑,这本出色传记是个不坏的开始。 ——伯纳德•康沃尔(Bernard Cornwell),《星期日邮报》 不可思议的可读性、精妙绝伦的例证……扣人心弦……罗伯茨不知疲倦地追踪其言行记录,造访战场、宫殿和流放地遗迹,所有这一切经充分描绘后融入口吻冷静如资深历史讲述者的叙述……只要人们争论信仰、财产、国王与欧洲的未来,拿破仑就是重要人物,而且仍将是重要人物。关于他究竟为何有此特性,此书开辟了新时代。 ——马克•马佐韦尔(Mark Mazower),《卫报》
  • 抉择与分歧

    作者:埃德温•马丁(Edwin W. Mart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职业外交人员,马丁在书中运用大量外交档案和权威文献资料,论述了英美两国对新中国的不同反应与态度,涉及华德事件、外交理念、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关系、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及英美的反应、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日内瓦会议等重大史实,还原了英美外交机构的复杂的决策与协调过程,可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外界的反应,以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适过程。 利用大量的原始的一手档案资料,还原英美复杂的外交决策与协调过程,再现六十多年前的外交风云。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外交也有重要价值。 一部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而又容易引发争论的著作。该著作完全建立在对英美一手档案和二手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它对美国和英国面对1948~1951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的原因,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美国历史学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 西太后

    作者:(日) 加藤徹

    宫廷政治的变与化 帝国落日中的光芒 东西方世界大博弈 她,到底是无能的帝国掌舵者,还是强力的权谋者? 她,究竟推动了大清王朝的世界化,还是粉碎了中华帝国最初迎头赶上的机会? 慈禧,抑或西太后,她一生的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这部日本学者关于西太后的传记,够新鲜,够深度,够有趣,它会给你答案…… 西太后在位期间与世界历史的转换期重合。世界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强大帝国中,除少数外都拥戴有鲜明个性的统治者。因此,一个时代常常只通过数人的“面孔”来表现。她,是清朝咸丰帝的妃子,生下了皇位继承人,咸丰帝死后执掌政权。西太后统治有四亿人口的大清帝国长达四十七年之久,这在世界历 史上是罕见的。她在位期间,是一个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激荡的时代。关于她统治中国的秘诀,本书想试着分析一下。 ——加藤徹
  •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修订版)

    作者:金以林

    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了22年。它同此前控制中央政权17年的北洋政府有着本质的不同,特别是在组织形态方面,国民党始终强调的是“以党治国”。但党的成员又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从1928年底东北易帜起,国民党宣称实现全国统一。其实,谁都知道这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在它内部始终 是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并多次发展到大规模的分裂和武装冲突,成为民国政治史中异常惹人注目的突出现象。 · 对这种现象,以往学界通常把它归结为“新军阀混战”。这样说并没有错,因为当时中国政治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蒋介石长期以来始终视军队如生命,离开对军事的控制,便没有他22年的统治可言。但仅仅如此理解,会导致研究者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各派军事势力的角斗上,而忽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矛盾――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 本研究重点放在国民党高层面的派系斗争上。这是民国史研究中应该厘清的一个重要问题。 · · · 派系政治可谓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共始终,是国民党大陆治政时期的顽症。蒋介石依靠对派系的掌控与运用而登台,并因此而成为国民党内说一不二的威权领袖,然亦因其对派系纷争的失控,而致国民党内矛盾激化,终至倾覆。可谓成亦派系,败亦派系。金以林的力作《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为读者细致勾勒出国民党派系政治的由来、演变及相关人物的活动与作用,史料丰富,叙事翔实,论证有据,颇见功力,诚为研究者与读者不可不读之佳作。 ——【汪朝光】 · · 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20余年,最后所以会败给共产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内部始终派系林立,稍有风吹草动,难免会四分五裂,土崩瓦解。这种状况的形成,原因多多,但蒋介石特有的统治手法毫无疑问是造成这一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本书很好地勾勒出了蒋在南京政府建政之初的几年里,用派系政治的手法对付派系政治的种种做法的情况。通过此书,读者当不难了解蒋的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起来,又是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的。 ——【杨奎松】 · ·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很快陷入激烈的派系斗争中。派系斗争几乎成了国民党最鲜明的政治文化标签。与阶级斗争相比,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有何异样的生态?不同的斗争如何导致不同的历史结局与走向?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深入描述国民党派系斗争的专著,值得一读。 ——【王奇生】
  • 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精致版)

    作者:(日)野岛刚

    在《清明上河图》问世至今的上千年历史中,“五度入宫,四度出宫”,“靖康之变”,“中日战争”,严嵩,溥仪……多少历史事件、多少历史人物伴随其左右?甚至有传言说,《金瓶梅》的诞生也与这幅名画的身世有关。《清明上河图》经历了怎样惊涛骇浪般的历史,卷入了哪些麻烦? 最会讲故事的媒体人、日本知名作家野岛刚新书《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为您讲述名画背后的流转故事。
  • 殷虚卜辞综述

    作者:陈梦家

    本书将前人可以成立之说加以整理,根据现有的新材料加以补充和修正,按照今日的理解对于甲骨刻辞的某些类别的材料加以解释。我们称此書是为“综述”,是综合了前人近人的各种可采取的说法,综合地叙述甲骨刻辞中的各种内容。
  • 杀戮与文化

    作者:[美]维克托•戴维斯•汉森

    本书深入检视了由古至今的九场里程碑式的战斗——读者将从兵微将寡的希腊人击败薛西斯奴隶大军的萨拉米斯战役开始阅读,体验科尔特斯对墨西哥的史诗征服,最终一直阅读到关于越战期间春节攻势的情形——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向读者们揭示了,为何在贯穿整个历史长河的漫长年代中,西方军队始终是地球上最致命、最有杀戮效率的军事力量。 汉森的思维超越了通行理论,他没有使用地缘、技术等原因来解释西方文明在军事领域的统治地位,转而另辟蹊径,认为文化与价值观才是先进武器与优秀士兵的催化剂——对异议的容忍、对创新与改造的推崇、对公民理念的坚守——这些才是催生出最强大军队的源泉。本书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战争描写,并对其进行了客观公允的分析。在《杀戮与文化》中,读者们将会体会到军队与文化的密不可分,并明白,诞生于自由文化氛围的军队为何会战无不胜。 鲜活生动的描述……雄心勃勃的主旨……本书挑战了读者思维的界限,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眼中的历史……(汉森)不仅仅是在进行战例分析而已。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本书)生动形象地向我们阐释了战争是如何反应和影响社会,而社会又是如何引发战争的。没有任何作品能像本书一样,向读者们展示出一幅幅瑰丽的画卷——战争在反映文明沿革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样貌,我们的社会亦不例外。 ——《国民评论》(National Review) 汉森……正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杀戮与文化)这本书会让他更加名扬四海。 ——约翰•基根(John Keegan),《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伦敦)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用一本通俗易懂的著作,又一次引燃了相关领域的论战。他和约翰•基根一样,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有趣的战争史学家。 ——让•贝泽克•爱尔希坦(Jean Bethke Elshtain),《女人与战争》(Women and War)一书作者
  • 中国之翼

    作者:格雷戈里·克劳奇 (Gregory Cr

    《中国之翼》书写了一段未被透露的航空编年史的篇章,它讲述了二战时期亚洲战场动荡的背景下的航空冒险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故事的主体是激动人心的真实的“空中兄弟连”的冒险事迹。正是这些人在二战期间帮助打开了被封锁的中国的天空,并勇敢的在各种冲突中勇敢守卫着它。 “在 《中国之翼》中,格雷戈里·克劳奇记述了当无畏的美国人和他们的中国伙伴努力地在一片连电为何物都不甚了解的辽阔大地上建立复杂的空中交通网络时,一个古老的文明和世界上最现代的技术所发生的非同寻常的碰撞。这本扣人心弦的书将你送到一个令人着迷的已经消失的时代。” ——詹斯·布拉德利(James Bradley),《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作家,著有《父辈的旗帜》和《皇家邮轮》 “太多的人以为太平洋战争始于日本人毫无来由地对夏威夷的偷袭,克劳奇的书生动地解释了1930年代,美国人在中国的商业利益是怎样引发了珍珠港事件的。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讲述了富有进取精神的泛美航空公司飞行员们建立了一家有开拓性的航空公司,飞越喜马拉雅山,在拯救中国上助力,从而改变世界,成为航空英雄。” ——詹姆斯·D.霍恩费希尔(James D. Hornfischer,《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著有《锡罐水手的最后一站》(The Last Stand of the Tin Can Sailors)和《海王星的地狱》( Neptune's Inferno)
  • 迦太基必须毁灭

    作者:[英] 理查德·迈尔斯

    雇佣兵之乱 三次布匿战争 西西里和塞浦路斯的殖民地 至死方休的史诗级血战 汉尼拔的“复仇” …… 首部有关迦太基文明的完整历史 重现一个古老民族的兴衰存亡! ·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记录了迦太基文明的完整历史。从它在黎巴嫩腓尼基人聚居点的起源,到作为一个地中海帝国被神化和一代传奇英雄汉尼拔的横空出世,以及与罗马之间至死方休的血战——地中海争霸的战火将迦太基的都城夷为平地,其全部属民被屠杀或者变卖为奴……文明的兴衰和绝不妥协的斗争,其背后是西方逻辑下的历史进程。 · · 【编辑推荐】 · 理查德•迈尔斯是世界上古史专业学者,有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幸运的是,他还有着文学家的妙笔,文史在这里高度融合,成就了这部关于两个神圣帝国争夺地中海霸主地位历史的巨著。作者巧妙融合了波利比乌斯和李维等古代历史学家的著作、广泛的现代学术研究及近来考古研究成果,娓娓道来,向读者呈现了迦太基这一古老城邦文明的兴起和衰落过程。 · 【媒体推荐】 · 数十年来,第一本关于汉尼拔的迦太基的完整历史,一个“令人信服且引人入胜的故事”。 ——《经济学人》 · 《迦太基必须毁灭》是一部优秀且基于广泛调查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帝国的兴盛与衰落,也能让读者一瞥古代世界的复杂与多样性。 ——《华尔街日报》 · 极富思想性,考证严谨……令人着迷。 ——《卫报》 · 你知道这是一个极好的故事,因为你明知它的结局却依然深深为之吸引。迈尔斯写就了一部引人入胜且旁征博引的学术作品,它的故事性和学术价值一样经得起推敲。这是一个优秀的故事。 ——《费城询问报》 · 迦太基人最终自食其果……文章节奏分明,吸引人心……《迦太基必须毁灭》将真正的迦太基呈现在读者眼前,对相关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金融时报》 · 笔法生动,吸引人心。 ——《文学评论》
  • 倭寇

    作者:(日)田中健夫

    倭寇是以东亚沿海各地为舞台的海民集团的一大运动,其构成人员不只是日本人,也包含有朝鲜人、中国人、欧洲人。倭寇的活动内容包括掠夺行动,残暴行为、贸易活动,文化交流等等要素,展现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毫无疑问,在他们的活动中充满着野心与阴谋,寄托着海上男儿的梦想与哀愁。但是我既不认为倭寇的世界是浪漫的世界,也不能赞同认为倭寇是日本人辉煌的海外发展这一常识性的见解。本书的想法是与其说是论述倭寇的功罪,莫如说是从尽可能高的观点来考察倭寇的活动,在东亚国际社会的背景中立体地刻画倭寇的本来面目。 ——田中健夫
  • 德意志之魂

    作者:[德]特亚·多恩(Thea Dorn),

    所有被称之为德意志的 —— 一份爱的宣言。这是一本前所未有的书。两位作者的身份与经历差异不可能更大,但他们共同探究到底何谓德意志之魂,探究时他们充满爱意,又不乏批评精神;知识渊博并毫无接触恐惧。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一个民族的魂是具体的、生动的和随时可以触摸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同时,一个民族的精髓也是抽象和深奥的,它既是相对恒久的,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延续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史明德 一本有趣的、常使人受益匪浅的、令人信服的读物。 ——《焦点杂志》(FOCUS) 这部文化历史的参考书可以作为德国人和那些开始了解德意志灵魂的读者的家庭读物。 ——《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 一部理性的、幽默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书。 ——《纽伦堡报》(Nürnberger Nachrichten) 一部信息丰富并且愉快有趣的德意志灵魂的历史。 ——《普法尔茨水星报》(Pfälzischer Merkur) 一部轻松的书,带来有趣的阅读享受,通过简短的文章使人的思想随文字漫游。阅读就该如此! ——德国书评网(Buecher-magazin.de) 这部百科全书不是单纯的轶事搜集,而是一部综合的充满文化和文学知识的作品。 ——德国世界在线网站(Germanworldonline.com)
  •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作者:[美]入江昭

    二战已结束七十年,探讨战争起源的著作为数众多。入江昭教授在宏大的国际史视野内审视亚洲-太平洋战争,其总体解释框架是独一无二的。他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日本是如何一步步疏离,直至最终对抗它曾参与建立并维护的国际体系的。
  • 安阳

    作者:李济

    安阳,ISBN:9787208067776,作者:李济
  • 革命之夏

    作者:(美) 约瑟夫·J. 埃利斯

    本书是对美国历史中一个高潮时刻独具匠心的讲述,作者是获得过普利策奖的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J. 埃利斯。 1776年的夏天见证了美国建国故事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系列事件。十三个殖民地走到了一起,纷纷赞成从大英帝国分离,而英国则派出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舰队,打算横跨大西洋将这场叛乱扼杀在摇篮之中。大陆会议和大陆军被迫接二连三地做出决策,临时的举动却让他们造就了历史。埃利斯以生动而流畅的叙事手法,详细地考察了在这个进展顺利的时刻中的大部分重要人物,包括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以及英国方面的海军上将理查德•豪勋爵和威廉•豪将军。他将政治的和军事的进展作为一个故事的两条线索编织在了一起,向人们展示了这些事件之间的前后关联。 《革命之夏》用全新的方式讲述了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其独特之处令人顿感妙趣横生、不忍释卷。 通常,约瑟夫•J. 埃利斯会将生动的叙述和令人信服的分析结合起来。他对1776年关键的夏天的讲述向我们展示了政治的和军事的事件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并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阅读这本书会让你理解美国如何诞生。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作者 埃利斯再一次将美国革命这个话题从造作粉饰和虚伪的爱国说辞中解放了出来。他在1776年夏天这个话题里纵横驰骋,他所描绘的独立的诞生过程是纷乱的、权宜的,有时甚至是凭借奇迹的。不论是对新入门的读者还是行家来说,这都是一本清晰明白、富有启发的读物。 ——托尼•霍维茨(Tony Horwitz),《阁楼上的同谋者》(Confederates in the Attic)作者 在《革命之夏》中,埃利斯凭借生动的叙述,清楚的分析,以及对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和亚当斯的精彩的描绘,为我们呈现了1776年的精神。最出彩的是,他抓住了大陆会议在费城滔滔不绝的崇高言辞和大陆军在纽约九死一生的险境之间那种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这本书是对美国革命战争丰富文献的珍贵补充,值得我们品味、思考和欣赏。 ——若恩•切尔诺(Ron Chernow),《华盛顿的一生》(Washington: A Life)作者
  • 斯大林的战争

    作者:【英】杰弗里·罗伯茨(Geoffrey

    这是对斯大林在其最重要的一段生涯中的军政领袖作用的易引发争议的重估。 “杰弗里•罗伯茨对作为战时独裁者和战后大元帅的斯大林作了有力的辩护,但也对斯大林及其追随者作了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最好的描述。” ——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文学评论》(Litera ry Review)(英国) “这本书对苏联独裁者作了惊人的辩护……它会引发热烈的争论,是任何对斯大林及其时代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 ——《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这是对成为全世界领袖时的苏联独裁者的极为出色的修正论分析。” ——凯文•迈尔斯(Kevin Myers),《爱尔兰独立报》 (The Irish Independent) “这本突破性的著作详实地再现了斯大林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至去世时的领袖作用。杰弗里?罗伯茨利用来自俄国档案的新材料,挑战了通常对于斯大林的许多看法:他作为领导者的品质、他与自己将领的关系以及与其他伟大的世界领袖的关系、他的对外政策以及他在挑起冷战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军事画刊》(Military Illustrated)(英国)
  • 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

    作者:﹝美﹞马克斯•布特(Max Boot)

    《隐形军队》是一本记录了近五千年“非传统”军事冲突历史的著作,畅销书作家及军事历史研究者马克斯•布特在书中追溯了游击战争和恐怖主义从远古时代一直到现代的历史。作者认为,从古典世界首次出现反抗强权——从亚历山大大帝到罗马帝国——的反叛势力出现开始,人们就发现游击武装比正规 军更难对付。 无论是来自波斯高原的毁灭了美索不达米亚有史料记载以来第一个帝国的游牧民族,还是推动了罗马帝国毁灭的冷酷无情的匈人,古人的无数经历无不证明了这一观点。而在现代方面,布特认为,虽然属于国家的强力军队越来越多,但游击武装和恐怖组织所掀起的战争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书中还介绍了美国在独立战争中开风气之先,利用宣传武器来击败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后世的许多反抗分子(包括恐怖分子)也把这种手段用到了美国身上。在二十世纪,公众舆论的力量以及游击武装对公众形象的重视,几乎超过了人的因素,使得游击战和反游击战双方的斗争变得更为多元化。一系列个性鲜明的游击战领导人和反游击战领导人,使得游击战的历史更加精彩纷呈。 本书引领读者穿行于历史之间,同时将二十一世纪游击战和恐怖主义可能带来的挑战融入其间,可以说是非常规战争领域的一本关键性专著,被认为“是一本无论学者、军人和政府官员还是感兴趣的读者都必读的好书”。 本书构思大气磅礴、缜密严谨同时又不拘一格。马克斯•布特撰写的《隐形军队》是一部非常重要且引人关注的著作,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人类是如何开展战争行动的。 ——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普利策奖得主,《破晓的军队》作者 马克斯•布特以严谨的态度和无尽的激情,撰写了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战争史上绵延不绝又无可回避的挑战:游击战争。 ——乔恩•米查姆(Jon Meacham),普利策奖得主,《美国雄狮》作者 天才而富有洞察力的马克斯•布特在本书中讲述了关于游击战争的丰富多彩而引人入胜的历史……这是一本严肃的、令人警醒的史诗般著作,无论军事历史爱好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应该读读。 ——云力(Jay Winik),《一八六五年四月》作者 引人入胜……一本出色且颇具可读性的历史读物,里面满是个性鲜明的人物。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史蒂夫•乔布斯传》作者
  • 哈布斯堡的灭亡

    作者:[美] 杰弗里·瓦夫罗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纪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守护欧洲文明;当拿破仑军队在欧洲无往不利时,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势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纪,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欧洲,这个以多民族著称的“帝国”,如何能够继续保有共主的地位? · 作者分析,这个古老帝国昧于现实,自不量力地走入 与德国连手向全欧洲宣战的窘境。原来自十九世纪后半的几十年来,帝国的军力、国力,早在底下诸民族的威胁、瓜分里四分五裂了。当在萨拉热窝的行刺事件发生时,哈布斯堡还自信满满地选择用武力解决,而不是寻求外交斡旋,对危机的来临丝毫不觉。 ·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径,刚好正中欧洲各国的下怀,各国对战争早已跃跃欲试,只差没有引信点燃。这印证丘吉尔说过的:欧洲的荣耀与安全竟系于其最薄弱的环节上。 开战时刻,奥匈帝国转眼间便溃不成军,炮弹不足、训练过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时代的打法、估算错误的战略、失去现实感的战术,种种因素导致奥匈帝国只是把自己境内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机,连生病无法上战场者也无例外。 · 史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人类等于在二十世纪初又经历了一场“三十年战争”。一般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解多半局限于西战线。本书作者试图结合军事史和外交史专长,呈现东战线错综复杂的经过。一战之后,世界局势发生巨变,两个古老的帝国崩解——奥斯曼土耳其和奥匈帝国,这本书从战败者的角度来阅读一战,也揭开少有人研究的东欧与巴尔干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