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当代艺术

  • 发光体1号

    作者:[英]凯伦·史密斯

    本书介绍了2011年在中国展出的一批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即便不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却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若干在艺术圈内备受尊崇的艺术家,以及一些大家公认的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但是,撰写《发光体》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倾力报道那些最受推崇的中国艺术家。《发光体》与传统市场观点有着不一样的视角,即不再赘述那些缺乏精神实质的陈词滥调,或像那些大部头的学术论著一样将大量的理论分析堆砌在一起。相反地,它只是一个庆典,庆贺艺术家们在那些美好且顺心的日子里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非凡而卓越的作品。 简言之,它真正关注的是艺术,抑或借用翠西·艾敏的话说,即使他们明天就逝去,这些中国艺术家创作的划时代的作品也将会被铭记。
  • 走自己的路

    作者:巫鸿

    《走自己的路: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家》是历史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巫鸿先生第二部以中文出版的当代艺术论文集,这部以艺术家为主体的批评著作,展现了他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的特殊角度和全景视野。 《走自己的路》是艺术史家巫鸿先生第二部以中文出版的当代艺术论文集,它与《作品与展场》一起构成了他观察中国当代艺术的特殊角度和全景视野,与后者比较,这部以艺术家为主体的批评著作,由于他的史学眼光、态度和方法,似乎具备了更多的“史传”色彩,譬如,在“展望的艺术实验”中他有趣地提出了他的研究和研究对象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则”。
  • 刘小东:金城小子

    作者: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一石文化 编

    刘小东,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著名画家,当代艺术家。本书是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刘小东:金城小子》的展览画册。2010年,刘小东回到其故乡辽宁金城,以其故乡和刘小东在故乡生活的童年伙伴的现时生活为主题,创作了最新的油画作品。在油画创作的同时,刘小东以日记的方式记下了每日所思所感。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也为此全过程创作了电影纪录片。本画册全面收录了金城小子项目中的画作、日记与纪录片内容,展现出艺术家所思考的城市化、友谊、时代变迁等诸多大主题。刘小东的工作方式很像一个电影人。在纸张、画布、视频和电影上,他记录着创作的方式和过程,抓住瞬间的动机、观察和印象,使每个因素都成为最终作品的一部分。他是画家里的导演,画笔下的人物是演员,张望观察的我们就是观众。内文为中英文双语。
  •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作者:[美]佐亚·科库尔(Zoya Kocur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主要内容简介:艺术批评与艺术运动总是密不可分,艺术批评的转向在根本上是由艺术运动的发展决定的。以1985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其实也是艺术运动在批评上的反映。20世纪下半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艺术的主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抽象表现主义和极少主义,时间是40年代到60年代。
  • 东方艺术家(第一辑)

    作者:王静 编

    《东方艺术家(第1辑)》是东方艺术书系之一,是一本凝集当代中国艺术精髓的指南之书。书中四位当代主流艺术大家通用文字展示了他们的思想本质,借助200多幅大家代表作品,带你梳理当代中国主流艺术的发展脉络。它主要解读了艺术新知,跟踪了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艺术主张及最新创作动态。张晓刚模糊的眼神背后隐藏着洞察一切的犀利;周春芽以一种戏谑常规的视觉语言方式来颠覆正常的视觉定型化观念;王广义最早领会波普艺术的核心;刘小东长期以来对生活的关注使其作品回归打动人心的本质。四位当代主流艺术大家思想之本质,200多幅大家代表作品,带你梳理当代中国主流艺术的发展脉络。《东方艺术家(第1辑)》解读艺术新知,跟踪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艺术主张及最新创作动态,堪为凝集当代中国艺术精髓的指南之书。
  • 小运动

    作者:刘鼎,卢迎华,苏伟

    《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本书包括第一章自我定义的焦虑、第二章个体体系、第三章远离群众,不期而遇的遭遇、第四章什么是知识等内容。
  • 艺术介入空间

    作者:卡特琳・格鲁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今日的艺术家如何构思在都会或公共空间的作品,他们的主张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情感与精神的新感受。艺术的地位为何?我们应该把艺术品视为从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区分出来的产物吗o艺术家应该独自一人在工作室内创作,还是与其他专业对话,同心协力完成一个都市美化计划?”介人都会 这个举动应该是永久还是暂时性的?审视都会中的艺术,其实是向亡的历史提出疑问,也就是跨越艺术史的有限藩篱来接触都会空间的发展历史,并了解它与艺术的所有关联性。如此一来,我们才有办法就公共空间、记忆的角色、与艺.
  • “破”后现代艺术

    作者:陆蓉之

    正如英国已故美术史与美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所说:"现代,艺术是我们时代社会生活德一种精神折射,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和欣赏现代艺术,我们就无法理解我们所处德当代生活的真实意义。"本书以大量当代艺术的历史事实,和图像演变的珍贵资料,为读者提供了这一课题的清晰画面。
  • 作者: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编),胡昉(

  • 当代艺术的危机

    作者:【法】伊夫·米肖

    本书源自1990 年代发轫于法国的一场有关当代艺术的性质、价值与前景的激烈讨论,作者透过那场白热化的论战,拨开繁杂的当代艺术现象,从一个征候式的具体情境出发,指出当代艺术出现的"危机"实质在于:将艺术的现代表征施加于当代艺术,这一模式已经终结,提出我们已经历了艺术乌托邦的终结,正在进入另一种艺术生产与表征的范式。 有意思的是,这部情绪激越甚至愤懑的书既是一部典型的法国书,又是一部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书。发生在法国的那场"当代艺术危机"辩论同样在中国产生了反响,并发展出一整套关于"具象表现绘画"的理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教学和创作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迄今仍不失其意义。 《当代艺术的危机》于1997 年初版,已在法国再版了5 次,修订了2 次。此次中译本根据第6 次印刷的法文版译出,且作者为中文版读者特地撰写了长达一万余字的"中文版后记",堪称该书迄今为止内容最新、最全面的版本。
  • 中国当代艺术史

    作者:吕澎

    ★记录中国当代艺术最新十年风云激荡 ★富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史家吕澎,兼具大历史感与真性情 21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现实逐渐碎片化的十年。 我们需要在何种背景之上,才能真正理解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现实?如何理解无数碎片之间的断裂?那些行为艺术与新绘画之间的断裂,纸面行间与实地现场之间的断裂,国际语境与本土在地之间的断裂,社会巨景与个体意志之间的断裂。 艺术史家吕澎在剧烈变革的大时代中书写艺术家的工作。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讨论的是艺术家和他们作品的生存空间问题,以798为代表的艺术区、其他美术馆等艺术空间在政策调控和市场浪潮下的兴衰,以及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资本运作对当代艺术产生的影响。吕澎将“艺术生态”视为艺术生产的语境,更看作艺术生产的结构、过程与结果。潮涌潮落间,张弛不一的规则体制、狂飙突进的市场资本、过渡时期的实验空间,呈现出新世纪百态并进的激烈交锋。 下篇从艺术空间的讨论转向了艺术创作本身,全面记录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诸多作品与代表人物,如方力钧、张晓刚、刘小东、隋建国、周春芽等等。无法承继传统的“艺术与艺术家”,面对美学的彻底退位,形式观念的千山万壑,又将如何凝固观念于作品,突出重围,进入第二个十年? 艺术是前瞻的。把握当代艺术的现在,或许也就理解了中国社会的未来。
  • 重要的是现场

    作者:邱志杰

    行为艺术惊世骇俗,历来在中国公众中众说纷纭,充满肤浅的误读和随意的曲解。而“后感性”是中国艺术中最激进的新思潮,它对中国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和表演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新媒体艺术则是当代艺术激动人心的重要走向,也是人们所好奇的。作为这两种艺术现象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本书作者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现场精神”,并在书中用“现场艺术”这一新概念来统摄之。它为人们理解当代艺术形态和现象提供了新的立足点。
  •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

    作者:黄专,王景 编

    《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主要内容:张培力是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主任,是干“行政工作”的;他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是干“教学工作”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职业艺术家,是干“艺术工作”的,《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收录了张培力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艺术作品20多件,使观者能够亲身感受他的艺术风格。
  • 看懂了!超简单有趣的现代艺术指南

    作者:塞兰特,基特尔

    本书绝对是一件独一无二的奇书!几乎所有的现代艺术工作者都不会喜欢这本书的来到,因为《看懂了:超简单有趣的现代艺术指南》无情地揭穿许多不为艺术圈外的人所明了的秘密。 本书不是一本寻常所见的现代艺术史或现代艺术赏析的书。两位作者摆脱了惯常的陈词滥调,以长期身处艺术圈的经验与阅历,用嘲弄的口吻谴责了现代艺术的方方面面,拉近了人们与艺术的“距离”感,让普通读者能够与艺术家、拍卖行、画廊、博览会近距离接触,爆料了很多不为认知的艺术家与艺术圈 “内幕”,突破了人们对艺术的崇敬心理。 本书通过质疑和解构的方式,给外行人讲高深莫测的现代艺术,直击艺术的幕后,让外行人恍然明白,原来艺术也是可以轻松看懂的。风格幽默,好读好用。
  • 镔铁

    作者:贾薇,蓝皮 编

    目录 1、前卫艺术 动荡中的影像和实验:1990年以来的中国先锋摄影——朱其 长在轻飘的红旗下:漫画一代的崛起——朱其 70后艺术:市场改变中国后的一代——朱其 当代艺术的“合法化”与“体制化”难题——管郁达 从性别特征看中国二十世纪的绘画艺术——邹跃进 从“体制”到“圈子”: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前卫艺术状态分析——吴鸿 厕所、卡通与反抗的利润——跨文化的艺术现实及其获利方式——杨小彦 不向西方走,向哪里走?——答友人问——李小山 别期望人们都说你好——《与实验艺术家的谈话(外国部分)》序——杨小彦 奥利瓦不是中国艺术的救星——王林 《收租院》评论管见——王林 90年代中国现代雕塑——冷林 90年代中国实验艺术的体制——皮力 《收租院》的复制与后现代主义——岛子 《给我一个面具》:谢德庆:几乎是一个圣人——邱志杰 “后89”艺术中的无聊感和解构意识——“玩世写实主义”与“政治波普”潮流析——栗宪庭 “拿肉麻当有趣”——在西方殖民与中国被殖民文化政策中的蔡国强——王南溟 “天书”五解——贾方舟 青春残酷:1970年代生的青春艺术现象——朱其 前卫艺术家成功秘诀――仿章克标《文坛登龙术》——吴亮 公共图像与艺术——易英 对艺术家说——李小山 读图时代——杨小彦 观念:艺术的误区——邱志杰 观念性介入,当代绘画的新课题——从张晓刚、石冲作品谈起 ——顾丞峰 亨利•摩尔给我们什么启发——李小山 回到原形:重新评估二十年(1985—2004)——朱其 畸形历史文化环境下的病态激情——关于前卫艺术中“伤害”与“自虐”的辩说——冯博一 九十年代的观念艺术和艺术中的观念性——朱其 具体现实主义——刘小东和他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 范迪安 卡通了又能怎样?——鲍栋 历史与冲突——许江艺术述评——殷双喜 美术学院培养不出当代艺术家——王南溟 敏感者的心理代偿——朝戈油画语言分析——范迪安 漂亮的和受伤的:九十年代后期的中国当代艺术——朱其 是谁,是什么,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成就——李小山 试论“版本”与“版本”的转换——陈孝信 是我——9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新趋向——冷林 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解读“架上”问题 ——鲁虹 说“反讽”——对一种流行风格的探讨——水天中 态度和图像的实验:1990年代的前卫绘画——朱其 天才出于勤奋,观念来自手工——徐冰的艺术和方法论——高名潞 拓展更新的公众空间——鲁虹 为什么是绘画?为什么是非聚焦?——从一个展览和三个艺术家个案看中国当代绘画的几个新趋势——皮力 我们对奖都太敏感了!──蔡国强和《威尼斯收租院》的版权纠纷——朱其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形态——李小山 现实生存欲求的认同、关注与评判——冯博一 新神话编撰:关于魔法、失乐园和白日梦精神——记刘大鸿的政治象征绘画——朱其 行为艺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境遇——岛子 也谈《父亲》这幅画的评价——邵大箴 也谈中国的视觉革命——皮道坚 野生的价值:前卫艺术的体制化问题——王林 艺术≠政治——刘骁纯 引用≠抄袭——刘骁纯 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考察报告——高岭 中国前卫艺术现状——李小山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美术形态——李小山 重建艺术与社会的联系——鲁虹 重要的不是艺术——栗宪庭 走出平面的装置艺术——九十年代的中国实验艺术——高岭 2、关于展览 “上海双年展”也要成为“寡头政治”吗?——王南溟 把“中国牌”打回老家去——看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王南溟 策展览方法与艺术批评--关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及相关艺术问题——黄笃 “从地下走向国外”的状态应该改变 ——上海双年展的价值——文/刘骁纯 上海美术双年展与中国艺术制度的再批评 ——王南溟 双年展:一个等待戈多式的合法化陷阱——朱其 双年展是二年一次的展览吗?——朱其 一个创作时代的终结——兼论第六届全国美展——高名潞 以“虚拟”的方式切入本质——关于“图像的图像——2003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鲁虹 中国“双(三)年展”运作机制的社会基础及相关问题——王璜生 3、女性艺术 从“她们”中走来……——徐虹 当代艺术环境和女性艺术批评实践——徐虹 女肖像:是文化的主体,还是文化的“宠物”?—— 陶咏白 女性前卫艺术的八个案例——朱其 为了不再“缺席"的历史——陶咏白 自我探寻中的女性话语——九十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扫描——贾方舟 走向自觉的女性绘画——陶咏白 4、中国画 城市•水墨•现代性——殷双喜 传统绘画体系与多元发展趋势——邵大箴 大众文化与水墨创作 ——鲁虹 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李小山 关于中国画发展的几个前瞻性问题——浅谈当代实验水墨——鲁红、孙振华 后现代水墨的文化特征——贾方舟 清理实验水墨——鲁虹 实验水墨向何处去——孙振华 水墨画作为一个问题——杨小彦 水墨实验20年 ——一个由“出位”而重新“到位”的精神文化之旅——皮道坚 形式主义的困境——关于水墨艺术的对话——鲁红、孙振华 知识分子画家的精神出发点——范迪安 走向观念表达的水墨艺术——鲁虹 5、关于批评的批评 九十年代以来的独立策展和新生代批评家——朱其 批评家之批评——李小山 批评失衡的时代如何批评——陈履生 如何评价当代艺术作品——以徐冰“9•11尘埃”作品为例——王南溟 增强批评的有效性——关于当代艺术批评的断想——鲁虹 中国90年代的实验美术批评——易英
  • 当代艺术思路之旅

    作者:高千惠

    这本书是作者在1995至2000年间进行个人踽踽独行的艺术之旅的产物。“我站在一个落日的大草上”,这个方位,成为她最接近艺术的心理据点。她发出了“乡关何处”的思语,却又能释怀地体现其“无处不在”。她以一个东方人的角度刀切入对西方艺术文化的观察,具现了世纪之交当代国际艺坛姿缤纷的色彩,于进退之间,捏拿得恰到好处。
  • 艺术与文化

    作者:【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本书系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出版于1961年的艺术评论文集,系作者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发表于《党派评论》《评论》《艺术》等期刊的艺评文章的结集。全书分文化一般、巴黎的艺术、艺术一般、美国的艺术、文学5部分,计收文37篇,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格林伯格的艺术观: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包豪斯美学的某种辩证法。在本书中,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主义、巴黎画派、纽约画派及其代表画家均有独特而精彩的艺术批评,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其艺评文章的现场性、当下性、流动性和丰富性。
  • 疯狂经济学

    作者:[英]唐·汤普森

    纽约高古轩,一条发青的鲨鱼标本,叫价一亿元人民币,竟被美国对冲基金经理人史蒂夫•科恩买下。一条死鲨鱼为什么值上亿的天价?其背后的价格驱动机制是什么?隐藏了怎样的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埃迪•桑德斯的鲨鱼卖价只有赫斯特鲨鱼的六分之一,却依然无人问津?一件丢在角落的皮夹克如何包装成为一件艺术品?为什么一杯哈根达斯的冰淇淋就是比其他冰淇淋贵,一款LV的真皮女包就是值那么多钱,一部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烂片能成就票房传奇? 当惊悚、性感、争议性话题逐渐占据了世人的注意力,拥有精准的品牌定位,创新的市场营销,同样的商品,就可以卖出比别人高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高价!"
  • 何谓成功

    作者:[德] 伊姆克·埃莉森-克利福特

    艺术需要花时间,而在当今社会,与艺术、文化相关的行业均改变了原先的慢节奏,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运行得越来越快了。这样的环境下,对于艺术家而言,什么意味着成功呢?本书作者是柏林的一位记者,在对于音乐圈、艺术市场和出版业的商业运作都相当了解的前提下,她就以上主题采访了德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十几位艺术家,其中有钢琴家、作家、画家、装置艺术家、摄影师、作曲家和艺术评论家等等。作者向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艺术家自己认为什么是成功?他们的工作条件如何?他们认为什么是失败?在“高雅文化”中成功意味着什么,除了物质方面的成功外,还有别的“较高的”价值吗?这些有趣的对话是对现实世界的多角度考察,也不乏哲学的思考。《法兰克福汇报》评价此书“挖掘了一个宝库”,艺术家们探讨艺术的本质,对于什么是艺术的成功、什么是现实中的成功有着深刻的分析。
  • 艺术世界中的7天

    作者:萨拉·桑顿

    艺术市场一直在蓬勃发展,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激增,越来越多的人自称为艺术家。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一种奢侈品、一种工作描述,而对某些人来说,则成为一种宗教的替代品。在一系列节奏优美的叙述中,萨拉·桑顿带领我们参观了佳士得拍卖行上演的喜剧,村上隆工作室的艺术创作,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的艺术精品,《艺术论坛》杂志的执着,特纳奖背后的竞争,尚未走入市场的“加艺”的艺术评论课,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的仙境。作者揭示了艺术世界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的同时,追求创意、品味、地位、金钱的新趋势。这本书将改变你对当代艺术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