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当代艺术

  • 沉默

    作者:约翰·凯奇 (John Cage)

    《沉默》是20世纪美国音乐代表人物约翰•凯奇的代表作,本书是《沉默》问世五十周年纪念版的中译本,也是《沉默》的首个中译本。凯奇在本书中以相应于他的音乐创作的独特方式,展现了他对实验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思考,以及结合了禅宗与周易等东方思想的音乐哲学。在《关于无的演讲》《关于有的演讲》和《一个演讲者的45分钟》等著名篇章中,凯奇通过奇特的版面设计,力图在文字、阅读与现场表演之间形成呼应与张力,体现他在与声音相关的一切中寻求音乐的感悟力,以及总是在实验的创造性方式。 《沉默》在美国乃至西方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时间也证明了本书持久的思想魅力和生命力。作为美国艺术和文化的里程碑,该书已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了五十万册。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既艰深又通俗,既严肃又好玩的奇书。如果你想明白在勋伯格之后西方音乐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是最好的向导。凯奇的实验性音乐基于他对生活、声音以世界的感受与思考,正如他附在每篇文章末尾的小故事所提醒的那样,他将生活与音乐、人生与哲学融为一体,他的书像他的音乐一样,向专家和门外汉平等地敞开。 本书由杰出的美国音乐评论家凯尔•甘恩作序。作为制作精美的五十周年纪念版,作为一本了解现当代音乐的必读书,收藏价值毋庸置疑。
  • 什么是当代

    作者:汪民安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文章的最新结集,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启蒙运动的发生,以及由尼采开始的对启蒙运动的批判,这也是对启蒙运动批判的一个特殊的法国路径。第二部分从植物、动物和垃圾等别样的角度入手,对城市、空间和家政等现代现象展开了全新的解读。第三部分对当代文化、艺术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 就是喜歡!草間彌生。

    作者:Pen 編輯部

    “我把最高的想像力,放進我的藝術裡。我是前衛藝術家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擄獲世人的藝術創作歷程,單純又複 雜的謎樣世界; 最多面向的詮釋,最多首度公開的新 作; 華文世界第一本草間彌生作品集,全 球獨一無二的中英對照版; 平面設計師王志弘規劃設計,窺看國 寶級大師圓點教母的絕讚視角。 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從未公開的新作 +世界知名人士的剖析讚嘆=就是喜歡!草 間彌生。 ◎不同時期、各種媒材、多種表述形 式,草間彌生首次盛大而驚艷的紙上作品 展。 ◎透過150幅系列作品與專家賞析,深 入草間大師的內在世界與創作歷程,解開入草間大師的內在世界與創作歷程,解開 她無可匹敵的魅力所在。 ◎傾聽音樂家、作家、工業設計師、藝 術評論家、國際策展人、收藏家等細數他 們眼中的草間彌生。 全世界都迷上了這位藝術家。她的名 字叫草間彌生。她於1957年前往美國,以 獨特的「網眼」繪畫、裸體乍現驚動世 人,是少數率先獲得國際認可的日本藝術 家。她透過鮮明反覆的「圓點」視覺體驗 獲得了永恆,甚至足以建立自己壯麗的宇 宙。她裹著名為藝術的虹彩面紗,隨著年 齡增長力量越來越強。迸發的力量經常以 煽情的樣貌讓同時代的人感到驚訝。 本書描述的就是草間彌生奔流在藝術 史當中的生命歷程,像動脈般火紅,以及 音樂家(土反)本龍一、時尚隨筆作家芙蘭索 瓦.莫雷香、工業設計師吉岡德仁、平面 設計師佐藤卓等世界知名藝術工作者眼中 的草間彌生。透過大量豐富的作品,細細 剖析草間擄獲世界的藝術創作歷程、贏得
  • 当代艺术的前世今生

    作者:伊丽莎白·库蒂里耶

    《当代艺术的前世今生》内容简介:Elisabeth Couturier希望在书中与读者分享她在当代艺术方面的知识——那仍被认为是深不可测的谜——以便扩大读者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多样性的艺术作品往往会推翻人们以往对美丑的既有观念,而在传达着瞬间与永恒的观念。《当代艺术的前世今生》是一套实用艺术指南性书籍。旨在帮助读者逐渐发展和培养起他们理解和欣赏艺术设计的能力。全书充满了趣味性和激情,具有循序渐进的讲解过程,大量的图片和精炼的文字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他们在这个领域内相关问题的答案。 海报:
  • 另类准则

    作者:[美] 列奥·施坦伯格

    《另类准则》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之一列奥·施坦伯格的艺术批评文集。藉着这部评论20世纪艺术的书,施坦伯格将艺术批评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一生致力于研究罗丹、莫奈、毕加索、波洛克、贾斯伯·约翰斯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擅长将严谨的形式分析融入图像志的主题分析之中,目光敏锐,观察精确,为现代艺术的图像学研究,提供了卓越的范本。《另类准则》已成为20世纪艺术批评史上无可争议的经典。 “这些论文构成了……当代艺术现实的一部分,而此书就其本身来说就是一个文化事件……我们时代精神中的一种力量。”——阿瑟·丹托(Arthur Danto):《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这是]本年度最佳艺术类书籍,如果说还不是整整十年,或一个世纪的最佳艺术类书籍的话。……此卷的意义并不在于洞察力的质量——尽管质量非常之高,洞见也极其重要——而在于风格的丰富、精确与优雅……与列奥·施坦伯格的心灵相遇,是当代艺术批评所能提供的最富有启示意义的经验之一。”——阿尔弗雷德·弗兰肯史坦(Alfred Frankenstein):《艺术新闻》(Art News) “人们通常并不把勇气这样的概念与学术工作联系在一起,但是没有比它更合适的词汇来形容列奥·施坦伯格作为一个艺术史家与艺术批评家的事业了。”——安德烈·海伊姆(Andre Hayum):《伯灵顿杂志》(Burlington Magazine) “此书确证了我一个长期拥有的信念,即施坦伯格不仅是艺术批评家中最明晰和独立的头脑之一,也是最深刻的头脑之一。即使人们不同意他的观点,也不得不绝对尊敬他。”——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atherwell)
  • 当代艺术的主题

    作者:[美] 简·罗伯森

    本书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 年代学

    作者:【瑞典】丹尼尔•伯恩鲍姆(Daniel

    应该如何理解当代影像实践? 从斯坦•道格拉斯 (Stan Douglas)、埃亚•利亚斯•阿赫蒂拉(Eija-Liisa Ahtila)到道格•艾特肯(Doug Aitken)、塔西塔•迪恩(Tacita Dean)以至菲利浦•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这一系列的后设电影实验,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当代杰出的艺术家对电影和当代艺术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索,他们捕捉到了最为扣人心弦的时间的辩证本质,而对这些探索,似乎还鲜有艺术评论来深入把握其影像思考的精髓,丹尼尔•毕尔鲍曼(Daniel Birnbaum)的《年代学(Chronology)》一书即是这种艰难的尝试。 对于本书作者来说,现象学成为观察最新当代影像实践的试探性框架,来描绘出关于主体性(从人类到后人类)令人困惑的最新情态。本书探讨的当代著名艺术家大致分为两类:要么缅怀失去的时钟而投身无休止的决战,要么试图借助科技展望全新的生命形式,而对于今天试验全新交流途径的艺术家来说,“今天我是谁?”的问题,似乎已经变成“今天谁是我?”,面对“人类一旦消失,谁(或者什么)将接替?”这一不得不提上日程的问题,《年代学》一书富有诗意地将我们带进当代艺术最新的影像实践领地,让我们尝试看到新的地平线: “天空中闪烁着明灯,是眨眼的星星还是放光的航船?不止一处,好多好多…… 有人(物)会来吗?”
  • 中国当代艺术史

    作者:吕澎

    《中国当代艺术:1990-1999》无疑是《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研究工作的继续。 读者可以从本书中看到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的过渡性的艺术状况以及新艺术的端倪。作者详细描述了“新生代”与玩世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女性艺术、艳俗艺术以及像行为、装置、VEDIOAHT和观念摄影这样的观念艺术的事件、作品及其代表性的思想。作者特别通过“广州双年展”与“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章节的叙述,介绍了影响中国大九十年代艺术的市场和国际化市场的背景和问题。
  • 20世纪中国艺术史

    作者:吕澎

    这是第一部系统和呈现20世纪中国艺术进程的著作。 20世纪是中国艺术史上最为复杂并出现重大变革的时期。在西方科学与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产生了全新的艺术现象。层出不穷的流派、风格和问题,不仅反映了艺术家观看世界的全新方式,同时也映射出此时期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巨大变化。 本书从晚清鸦片战争爆发导致的后果开始切入艺术问题的研究,考察了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描述了辛亥革命后艺术领域里发生的变化:留学运动、西学教育、传统主义者对西方艺术的态度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艺术的政治化倾向等。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决定性地影响了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艺术的基本样貌。此时,发生在港台尤其是台湾的艺术构成了中国艺术家与世界文化共同体保持联系的重要链条。1976年之后的中国艺术虽然多少让人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主义运动,但更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期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种种努力引人注目,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的90年代艺术融入“全球化时代”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作者在占有浩繁资料的基础上,第一次独立、系统、简易、生动地叙述了一百余年来的中国艺术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完整框架。 作者简介: 吕澎,1956年出生于重庆。1977-1982年在四川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读书;1982-1985年任《戏剧与电影》杂志社编辑;1986-1991年任四川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1990-1993年任《艺术•市场》杂志执行主编;1992年为“广州双年展”艺术主持;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现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主要著作有:《欧洲现代绘画美学》(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初版、1999年再版)、《艺术——人的启示录》(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20世纪艺术文化》(与易丹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现代艺术与文化批判》(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与易丹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艺术操作》(成都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 主要翻译著作有:《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初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三版)、《论艺术的精神》(W. Kandinsky's:The Spirit in Art,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风景进入艺术》(K.Clark’s: Landscape into Art,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等。
  • ' 85美术运动

    作者:高名潞

    高名潞的《’85美术运动》全面透视并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令人激动、最富乌托邦色彩、最具青年造反气质,又最为广泛生发的艺术运动。全书分两卷:上卷“80年代的人文前卫”是高名潞与周彦、舒群、王小箭、王明贤、童滇等人所著《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人民,1991)的修订版。下卷“历史资料汇编”则是高名潞将’85美术运动的原始资料按照时间和理念结构整理编辑而成的一部资料集。上下两卷逾千页,文字与图像交相辉映,浩繁卷帙映衬出历史的重量。 高名潞是’85美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与理论旗手,他以“85”为美术新潮命名,意在呼应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85美术运动不仅仅是一次当代艺术运动,更是一次思想运动,文化运动。在高名潞看来,’85美术运动的成就不在造就出了哪几位大师,而在这个潮流之发生发展的活生生的过程。 从编撰时间来看,上下两卷相隔近二十年。在亲历者的书写与历史家的回溯之间,一以贯之的是高名潞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平民意识。理想主义赋予历史家以批判的视角,而平民意识则让历史家的眼光从“大师”转向“艺术平民”。高名潞强调新潮艺术的“群体”特性,而非代表性人物。所以,在“历史资料汇编”中,才会保留那么多自今日视点看来无足轻重甚或转瞬即逝的艺术群体与艺术运动。然而,这便是历史的实况。“我们不以其泯灭而遗憾,亦不以记录泯灭者而自愧自惭。”高名潞在80年代末写下的这番话,依然宣示着他二十年后的信念。 这套《’85美术运动》的出版,接踵于尤伦斯85新潮艺术展和有关星星画会的“原点”展之后,其价值却超迈其上。艺术史家巫鸿评价说:这部著作丰富的原始资料将为未来的历史研究奠定根基。艺术家徐冰则认为,这部书体现和倡导了一种我们逐渐失去的、真正的、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很完整的态度。
  • 未来就是现在

    作者:[英]罗伊·阿斯科特,袁小潆

    本书精录罗伊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各种大型学术会议的演讲稿。重点讲述了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意识之间的关系。罗伊·阿斯科特的著作第一次在中国出版,不但对于想了解和从事新媒体艺术的工作者极具指导意义,对于引导大众了解并非在象牙塔中的新媒体艺术亦有指导意义。
  • 灰色的狂欢节

    作者:朱朱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一场资本与形式的狂欢,却似乎也褪不去精神贫血的灰色底调,本书围绕着这一外在环境与内在表达之间的双重变奏,系统梳理了这十年的艺术创作和事件,介绍了参与其中的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并附高清作品图片近两百张,构建了一幅全面、深入的现世艺术景象。
  • 策展的挑战

    作者:侯瀚如

    本书由两位当代艺术界中最有影响力的策展人、批评家侯瀚如和奥布里斯特撰写,精选他们从2006年至2011年的20篇通信。在这些通信中,他们探讨了当代艺术活动中的政治参与问题,移民艺术家在西方语境下的命运,艺术的跨国界现状以及跨学科之间交流的惊人力量,日本新陈代谢派建筑、政治性艺术和艺术的政治等问题。他们从各自正在进行的展览或艺术项目出发,强调各媒介之间的交流的力量是如何促进艺术媒介之间的互动和共生关系,从而重新思考当今艺术的问题。
  • MoMA亮点

    作者:The Museum of Modern

    这本重新修订并重新设计的《MoMA亮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精选作品350件》,呈现的是从本博物馆无与伦比的现代、当代艺术收藏品中重新精选的作品。每件作品均配有精美的图片和信息丰富的文字,其中有115件作品是首次出现在《亮点》中。很多近年的收藏反映了本博物馆对于我们时代艺术的一贯专注。
  • 关于策展的一切

    作者:[瑞士]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当代艺术书系•话语实践卷04:关于策展的一切》内容简介:你想知道关于奥布里斯特的一切,但又不敢去问他的问题,在《当代艺术书系•话语实践卷04:关于策展的一切》中已经由16位采访人帮你问了,这是一部现实对话的作品,跨越了从他作为年轻策展人职业生涯初期在苏黎世策划的厨房展览到最近担任伦敦蛇形画廊联合总监这一时期。《当代艺术书系•话语实践卷04:关于策展的一切》承载了一种不可能性:把这位漫游全球的策展人钉回地面,试图描绘他的心理地图,以便沉默也许可以被转录。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布里斯特发起了“抵抗遗忘”,并证实了一位艺术家对他的精确判断:当这位“不停止”的策展人“考虑离开艺术界”,并进入其他领域时,艺术家曾告诉他“不要离开,跨越汇集知识的恐惧”,把其他领域带入(那时)封闭的艺术界。“采访项目是他的大英博物馆”和“伦敦(或法兰克福、威尼斯、巴黎、迪拜、广州、巴塞尔、柏林等地举办的‘运动中的城市’)是一个巨大的麦克风”,这些“想法是真正地使展览发展为城市”。
  • 当代艺术理论前沿

    作者:朱其(主编)

    主编后记(节选) 真正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的民族必然是有深厚思想根基并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史包括艺术创作史和艺术思想史,这两个史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艺术思想史作为一个深层根基,这个民族的艺术就只能是一种模仿的艺术或工匠的艺术。我们的当代艺术正在陷入这样一种没有艺术思想史作为支撑的危机之中。 在艺术的价值观和基本定义上要真正具有中国本土的创造性,除了继续与最前沿的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对话之外,对中国100多年的近现代艺术思想进行重新解释和梳理也是十分迫切的。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文化和艺术的基本问题,如传统的现代化、中西绘画的差异、艺术与政治的关系等,依然是当代艺术没有解决和回答的问题,而且近10年当代艺术对这些话题的讨论,并没有比民国时期深刻和广泛。 在画论史以及哲学根源的现代阐释方面,民国时期的艺术思想大家,像郑午昌、陈师曾、黄宾虹等,依然是难以逾越的高峰。 本书的宗旨是为目前中青年学者提供一个纯理论的交流平台,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前沿的当代艺术理论的译介,二是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重新解释和整理。 - 目录 卷首语 本期话题 "格林伯格与现代主义艺术批评"专题 001/引言 文/秦兆凯 003/前卫与媚俗 文/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译/秦兆凯 019/现代主义绘画 文/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译/秦兆凯 028/现代主义与前卫的概念 文/保罗·伍德 译/秦兆凯 圆桌会议 047/ "当代艺术30年与艺术史评价"研讨会 艺术访谈 068/多元主义是艺术宽容的状况──丹托与王春辰的对话 文/丹托 王春辰 新艺术史方法 071/一个方法的艺术史 文/艾略克·菲涅 译/孙晓霞 088/理论之轻──理论的意义 文/约翰·莱赫曼 译/庄稼昀 海外视野 "传统绘画的重新解读" 097/印象派之前的马奈 文/米切尔·弗雷德 译/常旭阳 112/帝国的风景 文/W.J.T.米切尔 译/刘海平 高萌萌 中国艺术 139/从民国到"文革":赵兽的超现实主义之旅 文/蔡涛 159/遮蔽的形式──从徐悲鸿研究谈及方法问题 文/华天雪 171/民族化:"17年"油画研究 ──建国17年油画民族化的两次会议研究 文/李昌菊 电影/摄影和新媒体 189/虚拟空间中的现实注意思想者 文/乔舒亚·默斯利 编译/陈早 文化研究 197/现代中国的建筑存在和形式 文/彼得·G·洛威(Peter G.Rowe) 沈宽(译音) 译/方荣根 图书评论 236/性感的自然 文/杨小彦 主编后记 附:本编译著者简介
  • 今日先锋12

    作者:蒋原伦编

    《今日先锋(12)》:9月份发生在美国的一起爆炸事件使得全球想讨好美国的人们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些人们一边叫感着声讨那个叫本·拉丹的人,一边从拉丹制造的事件当中大捞实惠,尽管拉丹的本意不是给这些人制造实惠。客观上,拉丹已然成为全世界弱势人眼中的英雄,因为他第一次实现在太岁头上动土。
  • 侯翰如

    作者:Hou Hanru

  • 作者:高名潞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描述,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二部分是有关“墙”展的主题讨论,包括第六章至第九章。在第一部分中,我们试图用历史描述的方式回答“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并从中国当代艺术本身所关注的问题及其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区别这两个角度去分析它。在第二、三、四、五章中,我们将从“社会现实主义绘画运动”、“反艺术的观念艺术”、“仪式化的行为艺术”和“中国前卫艺术的生存空间”等几方面勾勒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媒材的变化和发展对于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意义往往还不只在材料本身,而是具有强烈的主题意味。比如,绘画虽然是一种最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但在中国,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艺术家的创作,1990年代中期相继出现的一些绘画潮流,如“伤痕”、“乡土”、“理性绘画”、“新生代”、“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它们确实在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政治现实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旧有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教育系统,在中国,它的写实技巧和写实主义图像学原理始终发挥着在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作用。尽管摄影在1990年代末开始流行,绘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仍然是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 瞥见死神

    作者:T·J·克拉克

    《瞥见死神:艺术写作的一次试验》为一本艺术欣赏日记,记述了作者自2000年1月起在洛杉矶盖蒂中心访问研究的心得和体会,数十篇日记均就具体的绘画细节和观看感受对诸多古典绘画名作进行详细分析和记录。其中以古典主义大师普桑的作品为最多,包括《平静的风景》、《被一条蛇杀死的一个人的风景》、《暴风雨的风景》、《有波吕斐摩斯的风景》、《福西翁的尸体被抬出雅典的风景》、《红海之口》、《受洗的基督》等近30幅作品,也包括莫奈的作品和安东尼奥•波拉尤奥罗的《教皇西斯都四世墓碑》等青铜浮雕作品。作者不厌其烦地将作品放大再放大,对不同取景框中的作品进行了细节解读,甚至多次解读,其写作形式极具实验性色彩。作者是一位近期在国内颇受关注的著名艺术史家,其作品尚未为国内所引进出版,《瞥见死神:艺术写作的一次试验》文字通俗易懂,翻译也很准确流畅,是一部几乎没有学术和专业壁垒的艺术欣赏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