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理论

  • 什么是当代艺术?

    作者:【美】e-flux journal

    什么是当代艺术?首先,为什么这个问题直到今天才被问及?进一步讲,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一问题放在20世纪种类繁多的艺术运动批评理论总结的背景下加以讨论?当代艺术的描述界限如此模棱两可,以至于没有哪个艺术家因为自己的作品是“当代艺术的”而感到自豪,也没有哪个艺术家因为创作任何形式的作品而深感耻辱。事实上,对艺术运动的讨论已经深深嵌入当代艺术讨论的范畴之中,难道仅仅是因为是对单一的霸权的对“主义”的追求吗?本书收录世界知名艺评家12篇文章,包括两位中国作者。
  • 后现代之后

    作者:邵亦杨

    《后现代之后:后前卫视觉艺术(修订版)》帮读者解答为什么当代艺术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恐怖的作品?为什么有的作品中甚至有鲜血、烂肉?这还算是艺术吗?难道令人震惊是艺术的目的吗?艺术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在前卫艺术再次独占鳌头,绘画“死亡”了很久之后,它怎么又回来了?现代博物馆如何展示这些新的作品?理论如何解读这些作品?新的美学观念形成了吗?等相关后现代相关问题。
  • 穿越后现代

    作者:邵亦杨

    本书以穿越后现代为主题,着重阐释和分析当代西方艺术理论和实践中的最新趋势,特别是对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当代西方艺术如何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困境和面临的新问题,继《后现代之后》之后再次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一个不再受主义和理论束缚的时代已经来临。
  • 论艺术与鉴赏

    作者:[德]马克斯·J.弗里德伦德尔

    《论艺术与鉴赏》由三十八篇经验性议论文组成,涉及艺术哲学和心理学、绘画题材分类、形式批评、作品鉴定的基本要素,以及作品修复的标准和艺术文献的鉴别等议题。 本书中所表述的一些观点,既来自作者的独立思考,更来自一位鉴定专家所直接接触到的相关问题,从而也使本书具有了独特的意义。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文章让读者理解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本质原则,并寻求建立起一套更精确的术语系统,为自己建构起一些涉及学术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观念。 本书的前半部分是理论性的,且渗透到了哲学的领域;后半部分则讨论绘画批评的实践。书中所涉及的艺术史实被用来作为支持作者观点的论据,其中所举的例子都来自作者所熟悉的领域,即15和16世纪尼德兰的绘画。作者坚信:对任何个体艺术品每次真正的考察,都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整体的视觉艺术,甚至更好地理解一般意义上的所有艺术活动。
  • 当代艺术的主题

    作者:简·罗伯森

    简·罗伯森等著的这本《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 ,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 、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 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 、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 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 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 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 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当代艺术的主题》第二版分析了来自各种不同种族、文化和地理背 景的艺术家(包括将近2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大量材料、技法、理论观 点和风格方法。在时间上,它正好构成了影响深远的H·H·阿纳森的《西 方现代艺术史》和《西方现代艺术史:80年代》的一个姐妹篇,从而将现 当代艺术史的研究推进到真正的当下。
  • 石涛画语录

    作者:石涛

    中国的古代画论都是用文言写成,颇为难懂,为了方便青年读者,加以标点注释,那就好多了。 在清代画论中,石涛的画语录,公认是最难读的一本,确乎有加以注释的必要。但是画语录的文字和内容,实在艰深,其中渗染了许多佛老思想,又加以故弄笔头,因之波澜反复,辞旨玄妙,令人捉摸不定。
  • 后制品

    作者:(法)尼古拉·布里奥

    《后制品》是国际知名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尼古拉•布里奥继《关系美学》之后的又一力作。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翻译、再现、重新展出和利用别人的作品或一些文化产品来制作自己的作品,布里奥审视了这种艺术潮流和观念。《后制品》回应了在信息化时代,全球文化迅速发展的混乱现象,原创的观念在这种新文化风景中变得模糊起来。 《后制品》从物品的使用、形态的使用、世界的使用和适应全球文化四个部分,探讨后制品的起因、类型、制作过程和意义。
  • 通过杜尚

    作者:王瑞芸

    这本美术史论文集收集了作者在美国16年中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和思考。这种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杜尚思想的领悟获得的。杜尚是一把钥匙,他不仅给我们打开了领会西方后现代艺术的门,更主要的是,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领悟人生的门。因此文集中无论是直接研究杜尚的文字还是对其他西方艺术家或现象的描述分析,都在挖掘一个主题:究竟如何通过艺术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将人生变为艺术。
  • 图像学

    作者:【美】W.J.T. 米歇尔

    什么是图像?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如何?文字之外,图像如何传达思想和情感;图像之内,文字怎样佐助读图,塑造思想形象,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本书建构的就是关于如何读图、解决图文之间张力的一种理论。 文学批评家W.J.T.米歇尔教授通过把形象与词语相比较,或更准确地说,通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待形象而探讨了形象的本质。 作者以颠倒的历史顺序分别论述了四位理论家:古德曼、冈布里希、莱辛和埃德蒙•伯克。讨论了文本与形象、眼与耳、自然与习俗、空间与时间之间的结构差异。 他解决了冈布里希的著作所激起的争议,即是否存在着对自然的一种客观经验,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是否存在着现实图像的一种特权位置。卓越地分析了使现实主义艺术得以产生的特殊历史条件。 本书最迷人的成就是最后一章,分析了暗箱,将其作为卡尔•马克思著述中意识形态的隐喻。
  • 艺术力

    作者:[德]鲍里斯·格洛伊斯

    在这个世界上,艺术有自己的力量,它在今天全球政治中发挥的力量和曾经冷战时期政治舞台上具有同样的力量。著名理论家鲍里斯·格洛伊斯提出:艺术几乎是无力的商品,受到艺术市场上接纳和排除命运的影响。在《艺术力》这本书中,格洛伊斯根据艺术意识形态的功能审视了现代和当代艺术。格洛伊斯写道:艺术品以两种方式生产并呈现在公众面前:作为商品的艺术和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艺术。在当代艺术界里,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艺术功能很少受到关注。 作者在论证在当代艺术话语中,接纳有政治目的的艺术时,他认为艺术在集权主义、社会主义和后共产主义统治下制作出来。他也认为:今天主流的西方艺术,在众多的国际展览、双年展和艺术节上,产生和展示出来,根据意识形态的宣传规则,他发现这样的行为越来越多。格洛伊斯论证:当代艺术通过直接反抗挪用偶像破坏的姿态来展示它的力量,同时通过图像和批判的图像定位。在《艺术力》中,作者审视了这种根本的挪用,现代艺术品中自相矛盾的作品生产出来。
  • 艺术诸定义

    作者:[新西兰] 斯蒂芬·戴维斯

    自20世纪50年代以降,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问题兴盛一时,并且催生了大量的争论。在本书中,作者斯蒂芬·戴维斯描述、剖析了这一时期英美哲学界讨论的艺术定义问题。在进行描述、剖析时,他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借助这一视角来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向。 戴维斯认为,这场争论揭示了在艺术定义问题上功能主义和程式主义两种相互冲突的基本思路。这两种思路在“艺术是否可以定义”以及“如果艺术可以定义,那么如何进行定义”等问题上分歧重重。戴维斯注意到,功能主义者相信,只有在一个对象能够行使一种特定的功能(通常情况下是提供一种回报性的审美经验)时,它才是一件艺术作品。而程式主义者则认为,某物当且仅当是依照某些规则和程式而制作出来的,它才是一件艺术作品。戴维斯试图向我们揭示,通过这一框架来观照上述争论,将会是富有成效的;他也发展出一些不同于以上两种思路的新论点--当然,相比于程式主义,他对功能主义要更严苛一些。 由于莫里斯·韦兹的论文《理论在美学中的角色》催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戴维斯一开始就集中讨论了韦兹的这篇创始性论文;继而,他检视了其他重要的论著,其中包括阿瑟·丹托、乔治·迪基以及本·提尔曼的论著。在这种批判性解读中,他就艺术作品的人造性、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意图的关联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原创性的观点。
  • 艺术史的哲学

    作者:(美)阿诺德·豪塞尔(Arnold Ha

    作者主要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有关艺术史的许多重要问题:如艺术社会学的范围和界限;艺术史的意识概念;心理分析和艺术;艺术史中的冲突力量;独创性和习俗等。作者对这些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对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有独到见解,对风格概念作了深入阐释。全书涉及到趣味变迁史,审美观念史和文艺思潮史,都具有较丰满的历史具体性。
  • 艺术家的责任

    作者:[法]让•克莱尔(Jean Clair)

    很长时间以来,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作品及行为不解释、不负责,而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并非没有造成一定的后果,这正是《艺术家的责任》一书要讨论的问题。现代艺术先锋派从哪里获得了豁免权,乃至于让它远离评判,摆脱“有用性”的逻辑,甚或避免向共同体投入的义务?艺术家难道是不负任何责任的人吗? 这种豁免权与先锋派一个世纪以来被赋予的特权有关,因为先锋派曾被认为代表了进步与革命。让•克莱尔用富有历史性的分析表明,先锋派不仅以极左与极右的政治乌托邦为原型打造自己,反过来也为其提供了基本信条。先锋派和此类乌托邦同样具有暴力性,同样仇恨传统文化,且自60年代以来最终将反人道主义确立为行动的纲领。 本书重新勾勒了一种堕落的历史谱系。有关当代艺术的本质及其评判标准,争论甚至是论战,历时已久。在一个“去责任化的世界”,艺术家是否应该比寻常人承担更多的责任?作者强调 “我”与“他者”的“面对面”伦理关系,这或许能够引发我们的深思。
  • After the End of Art

    作者:Arthur C. Danto

    Over a decade ago, Arthur Danto announced that art ended in the sixties. Ever since this declaration, he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a radical critique of the nature of art in our time. "After the End of Art" presents Danto's first full-scale reformulation of his original insight, showing how, with the eclipse of abstract expressionism, art has deviated irrevocably from the narrative course that Vasari helped define for it in the Renaissance. Moreover, he leads the way to a new type of criticism tha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art in a posthistorical age where, for example, an artist can produce a work in the style of Rembrandt to create a visual pun, and where traditional theories cannot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dy Warhol's Brillo Box and the product found in the grocery store.Here we are engaged in a series of insightful and entertaining conversations on the most relevant aesthetic and philosophical issues of art, conducted by an especially acute observer of the art scene today. Originally delivered as the prestigious "Mellon Lectures on the Fine Arts", these writings cover art history, pop art, 'people's art,' the future role of museums, and the critical contributions of Clement Greenberg - who helped make sense of modernism for viewers over two generations ago through an aesthetics-based criticism. Tracing art history from a mimetic tradition (the idea that art was a progressively more adequat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through the modern era of manifestos (when art was defined by the artist's philosophy), Danto shows that it wasn't until the invention of Pop art that the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s and ends of art was nullified.Even modernist art, which tried to break with the past by questioning the ways of producing art, hinged on a narrative. Traditional notions of aesthetics can no longer apply to contemporary art, argues Danto. Instead he focuses on a philosophy of art criticism that can deal with perhaps the most perplexing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art: tha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 视觉的思想

    作者:孙周兴,高士明 编

    《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18日至1O月21日,中国杭州)的论文集,收录了会议的大部分论文(另有七篇文章构成一组,收入《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本次会议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现象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德、法、日等国家和地区的近五十位哲学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参加了会议。代表主体是中国学者,会议工作语言是汉语。 与以往的现象学哲学会议或者一般哲学会议相比较,本次会议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这是国内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艺术家与哲学家的聚会。如通常所见,艺术家倾向感性,哲学家趋于理性,虽然在今天的思想视野里这个说法已经大成问题了,但从这两类人的举止行状、思想方式、表达风格上看,这个差别恐怕仍旧是存在的。我作为本次会议的学术策划人和组织者,事先一直怀着一种担心,恐怕两方面弄得不可开交。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这两类人还是可以交流的,也表明艺术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对话的可能性。 其二,本次会议是在杭州市印象画廊里举行的。在一个地下的画廊里搞一个艺术一哲学的学术会议,以后会不会有我不敢说,但至少在我们这里是前所未有的。会议主办者在画廊里做了一个名为“大地上——具象表现绘画艺术展”的展览。华裔法籍著名艺术家司徒立先生甚至专门从巴黎弄来了一批法国艺术家的作品予以展出,加上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的几位艺术家的一些作品,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画展。置身于绘画艺术的背景里讨论艺术现象学的问题,味道自然有点特别。 因为有了上面两点,本次会议就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也是一次有趣的大会。据我所知,本次会议所收论文的数量在历届现象学年会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 Art Power

    作者:Boris Groys

    Art has its own power in the world, and is as much a force in the power play of global politics today as it once was in the arena of cold war politics. Art, argues distinguished theoretician Boris Groys, is hardly a powerless commodity subject to the art market's fiats of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In Art Power, Groys examine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according to its ideological function. Art, Groys writes, is produced and brought before the public in two ways—as a commodity and as a tool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In the contemporary art scene, very littl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latter function; the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art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other former Socialist states, for example, is largely excluded from the field of institutionally recognized art, usually on moral grounds (although, Groys points out, criticism of the morality of the market never leads to calls for a similar exclusion of art produced under market conditions). Arguing for the inclusion of politically motivated art in contemporary art discourse, Groys considers art produced under totalitarianism, Socialism, and post-Communism. He also considers today’s mainstream Western art—which he finds behaving more and more according to the norms of ideological propaganda: produced and exhibited for the masses at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biennials, and festivals. Contemporary art, Groys argues, demonstrates its power by appropriating the iconoclastic gestures directed against itself—by positioning itself simultaneously as an image and as a critique of the image. In Art Power, Groys examines this fundamental appropriation that produces the paradoxical object of the modern artwork.
  • 图像学研究

    作者:(美) 潘诺夫斯基

    《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主编冯俊)是《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之一,书中包括了皮耶罗两组绘画中的人类早期历史、盲目的丘比特、时间老人、佛罗伦萨与意大利北部的新柏拉图主义运动、新柏拉图主义运动与米开朗琪罗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激进的美学锋芒

    作者:【法国】米歇尔·福柯等

    《激进的美学锋芒》为译者多年翻译之精选,以广阔的视野反映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等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主要问题,所选文献多为西方学界著名思想家和理论家的重要学术文章,所论述的是一些美学等领域的前沿问题,以此描绘出思想界复杂的激进理路。全书分四个专题,分别涉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主义与先锋派、文化与文化研究、艺术史论与理论学派等方面。
  • 艺术哲学

    作者:[美]诺埃尔·卡罗尔

    《艺术哲学》是一本为对哲学美学这个题目感兴趣的研究生而写的课本。它意在介绍分析哲学的技巧,并附以本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包括关于艺术的再现论、形式主义、新形式主义、关于艺术的审美理论、新维特根斯坦主义、艺术的制度论,以及关于艺术本性的历史研究方法。纵观全书,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事例,包括常被提到的前卫艺术,用来演绎抽象的哲学理论。使得读者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的欣赏,都得到了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