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理论

  • 视觉研究

    作者:[美] 詹姆斯·埃尔金斯

    《视觉研究:怀疑式导读》内容简介:视觉研究是个正在全世界飞速发展的学科。但这一领域是否提出了最有趣的问题?又是否过于简单了呢?在《视觉研究:怀疑式导读》中,詹姆斯•埃尔金斯绘制了一张穿越视觉研究领域的“公路网”,描述了其关注的热点及主要理论根源。凭借在艺术和视觉方面的能力和眼光,埃尔金斯带领我们下到了一条可以让视觉研究变得更有趣的“次干道”。是啊,为什么要只关注一小撮彼此雷同的理论家呢?为什么要排除非西方艺术与科学图像的价值呢?作者用相当开放的观点介绍了正在茁壮成长的视觉研究领域,相信会令身处“读图时代”的您觉得耳目一新。
  • 视觉艺术的含义

    作者:潘诺夫斯基

  • 木马沉思录

    作者:[英] E.H.贡布里希

    《木马沉思录》初版于1963年,是作者多部卓越的论文集中的第一部。在本书中,贡布里希提出了许多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在与书名同题的著名论文里,他探究了图像创作与儿童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然后,借用我们日常描述自己情感反应的隐喻,他转向了成人的艺术体验。其他论文则讨论了弗洛伊德、马尔罗、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世纪艺术的传统、静物画的传统、漫画、浪漫主义意象以及抽象画等等。这些论文处处闪耀着真正的学术力量,为读者辨惑释疑,提供了新颖而持久的深刻洞见。
  • Art and Illusion

    作者:E. H. Gombrich

    Considered a great classic by all who seek for a meeting ground between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Art and Illusion" examines the history and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in light of present-day theories of visual perception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Searching for a rational explanation of the changing styles of art, Gombrich reexamines many ideas on the imitation of nature and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 In testing his arguments he ranges over the history of art, noticing particularly the accomplishments of the ancient Greeks, and the visual discoveries of such masters as Leonardo da Vinci and Rembrandt, as well as the impressionists and the cubists. Gombrich's triumph in "Art and Illusion" arises from the fact that his main concern is less with the artists than with ourselves, the beholders.
  • 视差之见

    作者:[斯洛文尼亚]齐泽克

    本书是齐泽克最重要的理论作品,齐泽克把它视为自己的代表作(magnum opus),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自己原本分散的哲学见解整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存有论。何谓视差?视差本是天文学概念,指从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点观察同一个目标时所产生的方向差异。在齐泽克看来,审视同一个客体时,视差是由两个互不兼容的视角构成的,这两个视角之间存在着不可化约的非对称性。以视差为起点,齐泽克透过黑格尔和拉康解读哲学、科学和政治理论,借助辩证思维和精神分析范畴分析当代文化,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
  • 审美心理描述

    作者:滕守尧

  • 文艺心理学

    作者: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介绍。《文艺心理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适用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 艺术心理学新论

    作者:[美] 鲁·阿恩海姆

  • 观众心理学

    作者:余秋雨

    《观众心理学》是一部“经验论证型”的著作,由古今中外的大量经验之谈来论证这门学问的存在,并赋予结构,赋予观点,赋予实例。 《观众心理学》最大的“实验”是广泛调查了中外艺术实践家留下的有关观众心理的思维纪录。为艺术表现寻找观众的心理依据,找到了心理依据,艺术表现也就找到了美学自觉。 此书的理论构架尚可斟酌,艺术感觉足可信赖。
  • 视觉思维

    作者:鲁道夫·阿恩海姆

    《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主要内容:看起来,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近年来,真正堪称为艺术的作品已不多见了。它们似乎在大量书籍、文章、学术演讲、报告会、发言和指导等——这一切都是想要帮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什么作品,他为什么或为了谁才创造了这些作品等等——组成的洪流中淹没了。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具被大批急于求成的外科医生和外行的化验员们合力解剖开的小小的尸体。由于这批人总是喜欢用思考和推理的方式去谈论艺术,就不可避免地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艺术是一种使人无法捉摸的东西。
  • 另类准则

    作者:[美] 列奥·施坦伯格

    《另类准则》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之一列奥·施坦伯格的艺术批评文集。藉着这部评论20世纪艺术的书,施坦伯格将艺术批评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一生致力于研究罗丹、莫奈、毕加索、波洛克、贾斯伯·约翰斯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擅长将严谨的形式分析融入图像志的主题分析之中,目光敏锐,观察精确,为现代艺术的图像学研究,提供了卓越的范本。《另类准则》已成为20世纪艺术批评史上无可争议的经典。 “这些论文构成了……当代艺术现实的一部分,而此书就其本身来说就是一个文化事件……我们时代精神中的一种力量。”——阿瑟·丹托(Arthur Danto):《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这是]本年度最佳艺术类书籍,如果说还不是整整十年,或一个世纪的最佳艺术类书籍的话。……此卷的意义并不在于洞察力的质量——尽管质量非常之高,洞见也极其重要——而在于风格的丰富、精确与优雅……与列奥·施坦伯格的心灵相遇,是当代艺术批评所能提供的最富有启示意义的经验之一。”——阿尔弗雷德·弗兰肯史坦(Alfred Frankenstein):《艺术新闻》(Art News) “人们通常并不把勇气这样的概念与学术工作联系在一起,但是没有比它更合适的词汇来形容列奥·施坦伯格作为一个艺术史家与艺术批评家的事业了。”——安德烈·海伊姆(Andre Hayum):《伯灵顿杂志》(Burlington Magazine) “此书确证了我一个长期拥有的信念,即施坦伯格不仅是艺术批评家中最明晰和独立的头脑之一,也是最深刻的头脑之一。即使人们不同意他的观点,也不得不绝对尊敬他。”——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atherwell)
  • 西方美术史纲

    作者:李行远

    本书分为原始社会、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和18世纪、19世纪、20世纪十章,概述了西方美术史。
  • 现代主义艺术20讲

    作者:马永建

    马歇尔·杜尚曾经说过:“我不相信艺术。我相信艺术家。”这位20世纪最重要的反传统和反美学偶像在这里表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艺术”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任何迷信“艺术”是永恒性或者以固定不变的概念来限定“艺术”的行为都是愚蠢的。这种观念实际上也就是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出现以来一切艺术变革的潜在动力。所以我们看到,现代主义艺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就一直以一种革命的性的姿态,不断地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艺术家们试图推翻原了“艺术”的定义,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之内。 大多数人全然无法喜欢现代艺术,每一个社会阶层都十分普遍地表面了这一精神障碍。因为一般说来,人人都有循规蹈矩;现代艺术扰乱了他们的传统感和安全感。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现代艺术,它以表达主观性、紧张感和危机感而真正开始。 就像有人所说,现代艺术很快就会过时:事实上,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仅“代表它的时代”,这一事实反而增加了它的价值。换言之,艺术总是现代的。
  • 绘画与眼泪

    作者:[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著,黄辉/译

    我想,大多数人从未在一幅画前哭过,甚至从未产生某种感触至深的情绪,绘画作品让我们悦目,它们予人欢畅,观看后令人愉悦、轻松,而最好的作品更是美不胜收,让人记忆犹新——但这种美仅仅在心中持续片刻,我们即刻离去,欣赏其他作品。 这不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流泪的手册,没有任何方式能引导你在绘画面前产生强烈的感受,更别说哭泣。但我想尽量寻求人们为画而哭的原因。绘画作品能够深深吸引我们的想象,但它需要时间慢慢体会,以及对不寻常经历的坦然面对。我不认为任何作品都能催人泪下,也不主张拿着擦眼泪的手帕在博物馆观画。绘画有很多东西值得探讨,甚至在最为严肃的艺术史课上也有乐趣。 只是,为什么我们不再流泪了呢?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只因色彩,潸然泪下 第二章因无人理解而哭 第三章因鲜艳的彩色波浪而哭 第四章因遭受“雷击”般的震撼而哭 第五章因灰绿的树叶而哭 第六章无泪的象牙塔 第七章为死去的鸟儿流下虚假的泪 第八章哭,因时间流逝 第九章与圣母玛丽亚一同啜泣 第十章向上帝哭泣 第十一章在孤寂的群山中落泪 第十二章为信仰之海的空寂而哭 结语:如何欣赏,甚至被感动 附录:三十二封来信
  • 中国画论研究(上中下)

    作者:王世襄

    本书是《中国画论研究》(六卷本,手稿影印本)的文字整理排印稿。它虽以“画论研究”为题,其内容实则是一部中国画论史。它不是画论研究的专题论文的汇编,而是呈现了中国画论发展史的全貌。全书内容上起先秦,下迄清季,探源述流,辨章考据,史论结合,以面统点,从理论、画法、品评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发,可以说是亦巨亦细、亦作亦述之著。对于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画论的发展过程很有帮助,可以说一书在手,全览中国画论发展历程。 ----------------------- 吾乡王君畅安《中国画论研究》一书,则又作家与批评家必读之书也。 畅安所研究者,上自先秦下而清季迨于民国,所收论画著述,都八百余种,其于理论之阐发,作法之详举,优劣只品评,派衍之叙述,事实之考证,或专一门,或涉多方,畅安一一为之抉择诠释,钩沉析疑,其为之若是之勤也。 ——林宰平
  • 当代艺术的主题

    作者:[美] 简·罗伯森

    本书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主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简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媒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何导致了艺术世界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都介绍了各个主题;提供了对该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该主题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 年代学

    作者:【瑞典】丹尼尔•伯恩鲍姆(Daniel

    应该如何理解当代影像实践? 从斯坦•道格拉斯 (Stan Douglas)、埃亚•利亚斯•阿赫蒂拉(Eija-Liisa Ahtila)到道格•艾特肯(Doug Aitken)、塔西塔•迪恩(Tacita Dean)以至菲利浦•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这一系列的后设电影实验,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当代杰出的艺术家对电影和当代艺术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索,他们捕捉到了最为扣人心弦的时间的辩证本质,而对这些探索,似乎还鲜有艺术评论来深入把握其影像思考的精髓,丹尼尔•毕尔鲍曼(Daniel Birnbaum)的《年代学(Chronology)》一书即是这种艰难的尝试。 对于本书作者来说,现象学成为观察最新当代影像实践的试探性框架,来描绘出关于主体性(从人类到后人类)令人困惑的最新情态。本书探讨的当代著名艺术家大致分为两类:要么缅怀失去的时钟而投身无休止的决战,要么试图借助科技展望全新的生命形式,而对于今天试验全新交流途径的艺术家来说,“今天我是谁?”的问题,似乎已经变成“今天谁是我?”,面对“人类一旦消失,谁(或者什么)将接替?”这一不得不提上日程的问题,《年代学》一书富有诗意地将我们带进当代艺术最新的影像实践领地,让我们尝试看到新的地平线: “天空中闪烁着明灯,是眨眼的星星还是放光的航船?不止一处,好多好多…… 有人(物)会来吗?”
  •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

    作者:(德)汉斯•贝尔廷 著

    “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不仅意味着今天的艺术看上去已经截然不同,还意味着我们的艺术话语已转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假设可以确定地说它选择了某个方向的话。 以此为开端,汉斯•贝尔廷在这个千禧年结束之际对艺术和艺术史做了一次精妙的反思,而他所倚赖的基础便是他更早期那部大获成功的《艺术史的终结?》。贝尔廷“以对艺术本质作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创理论而闻名”(《经济学人》),这一次,他审视了今天的艺术是如何被创造出来、被人观看并受到诠释的。他指出,当代艺术已经挣脱了艺术史为它构建的框架,并呼吁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思考和书写艺术。本书中,他亦毫不费力地在当代热点问题(全球和小众艺术的兴起及其对西方艺术史造成的影响、装置和影像艺术、陷入困境的艺术博物馆体制)和长久以来一直居于艺术史定义核心的老问题(如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之间的界限、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的对立,以及艺术史中现代主义之初创等)之间转换。 通过这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贝尔廷证明了自己依然是今日视觉艺术领域最具独创性且最具争议性的思想家之一。 “贝尔廷以创造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双线故事,手法堪称高超,并通过种种隐喻和意象解释并丰富了他的故事。” ——爱德华•博康,《法兰克福汇报》(德文版书评)
  • 中国当代艺术史

    作者:吕澎

    《中国当代艺术:1990-1999》无疑是《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研究工作的继续。 读者可以从本书中看到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的过渡性的艺术状况以及新艺术的端倪。作者详细描述了“新生代”与玩世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女性艺术、艳俗艺术以及像行为、装置、VEDIOAHT和观念摄影这样的观念艺术的事件、作品及其代表性的思想。作者特别通过“广州双年展”与“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章节的叙述,介绍了影响中国大九十年代艺术的市场和国际化市场的背景和问题。
  • 博物馆怀疑论

    作者:[美] 大卫·卡里尔

    《博物馆怀疑论:公共美术馆中的艺术展览史》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最新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