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理论

  • 现代艺术

    作者:[法国] 让马力·舍费尔

    本书对十八世纪至今的艺术进行了美学与哲学层面的思考,检视了以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等大家为代表的美学和哲学观念,对艺术的本质进行了独特的探讨。对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期的艺术哲学进行了犀利的批评,慎重而理智地呼吁人们用一种富有弹性的新方法来对待艺术。
  • 艺术哲学经典选读

    作者:Wartenberg 编

    学习西方人文科学的理想方法是从一开始就面对经典原文,这样可以昼避免诸多转述,减少讹传。 北大西学影印丛书首先推出的哲学系列涵盖了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主要分支,均经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多层甄选,以求能系统全面地满足相关专业学生学习西方哲学。这套丛书均由世界著名高等教育出版机构汤姆生公司出口,并充分体现其一贯的简易精严的风格,是优秀的入门教材。 强力推荐:The Nature of Art: An Anthology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 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

    作者:内森.卡伯特.黑尔

  • 点线面

    作者:【俄】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点线面》一书,最早作为包豪斯学校的形式课程讲义出版,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经典文献。从内容上看,本书是康定斯基理论名著《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一方面贯彻该书中的抽象艺术主张,以具体分析的方法研究抽象视觉元素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则延续该书中的视觉构成课题,从色彩构成转到平面构成,探索现代构成理论的基本框架。本书共有三部分,分别讨论平面构成的三大元素即点、线、面的形式特点,全书自成体系,内容具体,深入浅出,富含美学洞见,并极具实践参考价值。书中有一百多幅插图,均由大师亲手绘制。
  • 当代艺术做什么

    作者:陆兴华

    《当代艺术做什么?》,本书具体阐释了当代艺术现状和发展,以及空间该如何发展当代艺术。
  • 沉默

    作者:约翰·凯奇 (John Cage)

    《沉默》是20世纪美国音乐代表人物约翰•凯奇的代表作,本书是《沉默》问世五十周年纪念版的中译本,也是《沉默》的首个中译本。凯奇在本书中以相应于他的音乐创作的独特方式,展现了他对实验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思考,以及结合了禅宗与周易等东方思想的音乐哲学。在《关于无的演讲》《关于有的演讲》和《一个演讲者的45分钟》等著名篇章中,凯奇通过奇特的版面设计,力图在文字、阅读与现场表演之间形成呼应与张力,体现他在与声音相关的一切中寻求音乐的感悟力,以及总是在实验的创造性方式。 《沉默》在美国乃至西方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时间也证明了本书持久的思想魅力和生命力。作为美国艺术和文化的里程碑,该书已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了五十万册。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既艰深又通俗,既严肃又好玩的奇书。如果你想明白在勋伯格之后西方音乐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是最好的向导。凯奇的实验性音乐基于他对生活、声音以世界的感受与思考,正如他附在每篇文章末尾的小故事所提醒的那样,他将生活与音乐、人生与哲学融为一体,他的书像他的音乐一样,向专家和门外汉平等地敞开。 本书由杰出的美国音乐评论家凯尔•甘恩作序。作为制作精美的五十周年纪念版,作为一本了解现当代音乐的必读书,收藏价值毋庸置疑。
  • 西方美学简史

    作者:门罗.比尔兹利

    该书是目前欧美的美学教育中最为通用的一本教材。它比鲍桑葵和吉尔伯特一库恩的美学史著作更新,比克罗齐的美学史更客观,比达达凯维奇的美学史更完整。 这本书从古希腊写起,却将重点放在现当代,从康德到现代的篇幅占了全书的一半。书中包括了新形成的历史、新的资料、新的视角。这样,既让学生对美学的历史有一个大概而准确的了解,又迅速接近当代现实,了解正在出现的新的思潮、流派和方法。就如译者所言,该书“给大人物留下了恰当篇幅,论述得精炼而全面,在提到一般人物时,能放在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画龙点晴地说几句意味深长的话,而不只是列出人名和作品名;紧紧抓住哲学美学的核心,又对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中的生要观点能恰到好处地有所涉及;在处理与自己同时代人的观点时,能努力做到客观公正,而不是只讲一家之言”。
  • 先锋派理论

    作者:(德)比格尔

    《先锋派理论》作者首先阐释了批判科学的概念,说明批判科学要反观科学本身,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此转到对先锋派理论的讨论上来,指出审美范畴不是永恒的,而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先锋派则是对这些范畴的批判。书中专门讨论了艺术自律问题。自律使艺术离开现实生活,而先锋派艺术则使艺术回到现实。最后,作者讨论了介入或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生活与艺术相互干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体制问题。本书是西方探讨先锋派理论影响最大的专著之一。 “就其对先锋派所作的准确而带有历史性思考的界定而言,比格尔《先锋派理论》一书的价值是怎么会计也不过分的”。
  • 现代艺术哲学

    作者:H·G·布洛克

    这本书是为任何一个对艺术和艺术理论感兴趣的人写的。读这本书,并不需要过多的哲学、思想史或艺术史知识,也不需要熟悉所有的艺术,只要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或文学等艺术中懂得一种,也就大体可以了。考虑到学生们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理解力会逐步加强,所以采取了由浅入深的写法。本书是根据这样一个假想写成的,即:在艺术哲学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趣味史和一般思想史之间完全可以相互置换或替代。这也许是向学生们介绍艺术理论时可能采用的一种最佳方式。本书涉及的材料大都来自作者多年来在艺术理论专业的教学实践。本收最突出的特征是它对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之间密切关系的极力强调。
  • 肖像画的凝视

    作者:[法] 让- 吕克·南希

    面对西方艺术史上那些大师笔下的杰出肖像画,我们除了赞叹、回味,还能做些什么?还能多看出些什么、多发现些什么吗?仔细读完这本《肖像画的凝视》,相信你观画的目光会有不同,你不仅能从自己的凝视中体察更多,还能发现画家和画中人凝视的目光,等等。 哲学思辨的运作虽基于概念,但其动机和创意更多来自观察、感受和想象,特别是在艺术史领域,能将思考、鉴赏、洞察、解析融为一体并完美进行的,当属法国当代像让-吕克南希这样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思想者,因为对他们来说,思无界,哲学更无界。 在这本以肖像画为主题的哲学著作中,南希要探索的是主体、身份和绘画的真理这样一些问题。作者以西方美术史上几位画家的肖像画作品为范例,围绕“凝视”这一核心概念,解读出观看的多维向度,梳理出“相似性”“唤起”和“凝视”等概念的内涵与关联,对肖像画的特性、肖像画和圣像画之间的渊源等作了深刻的哲学思考。这是南希艺术哲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部作品,篇幅虽小,其独创性和思想性却不容忽视。 本书为漓江西学子午线译丛第二辑的第一本。
  • 西方美学史纲

    作者:邓晓芒

    《西方美学史纲》语言优美、讲解透彻、观点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艺术哲学

    作者:丹纳

    《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丹纳主张研究学问,应“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从这原则出发,阐扬了意大利、尼德兰和古希腊的艺术流派。最后一编“艺术中的理想”,为丹纳的美学。《艺术哲学》不但条分缕析,明白晓畅,而且富有热情,充满形象,色彩富丽,绝无一般理论文章的枯索沉闷之弊。
  • 寻常物的嬗变

    作者:丹托

    《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内容简介:两件看似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何一件是艺术品,而另一件不是?在《汉译精品•思想人文•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中,一位从事艺术的愤青JSeething先生愤然质问,凭什么杜尚拿来的小便池是艺术品,他拿来的小便池就不是?通过J先生,丹托追问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杜尚的小便池之后,艺术与实物究竟有何区别,艺术是否仍然有其边界。
  • 艺术哲学

    作者:丹纳

    《艺术哲学》丹纳一生著述宏富,在文学史及文学批评方面有《拉封丹及其寓言》 (1854)、《英国文学史》(1864一1869)、《评论集》、《评论续集》、《评论后集》(1858、1865、1894);在哲学方面有《19世纪法国哲学家研究》(1857)、《论智力》(1870);在历史方面有《现代法兰西的渊源》12卷 (187l~1893);在艺术批评方面有《意大利游记》(1871—1893)及《艺术哲学》(1865一1869)。列在计划中而没有完成的作品有《论意志》及《现代法兰西的渊源》的其他各卷。
  • 艺术的去人性化

    作者:(西) 加塞特

    简介: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他还是一位将理论提升到艺术层面的思想家。因此,他的这部关于艺术、美学的经典之作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文中闪烁的真知灼见,由奥尔特加用诚恳、谦逊而略带戏谑的口吻娓娓道来,没有故作高深的辗转呻吟,只显出了兼容并蓄的大家风度、入木三分的见识和眼力,以及客观、缜密的逻辑推理。文中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思潮,为读者指明了一条品味艺术实质之路,并对现代人类的境况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时至今日,“艺术的去人性化”仍是现代艺术批评史上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源头。 导读: (奥尔特加)是尼采以后最伟大的作家…… ——阿尔贝·加缪 新艺术将观众分为两个群体:懂的人和不懂的人,也就是说艺术家和非艺术家。新艺术是艺术化的艺术。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经由奥尔特加这么解释,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艺术总是充满了许多匪夷所思的表现手法,为什么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总是不停地向我们传统的艺术理解力挑战。 ——周 宪
  • 艺术即经验

    作者:约翰·杜威

    1931年冬春之际,我应邀到哈佛大学作了十次系列讲座。讲演的科目是艺术哲学,那些讲演是这本书的缘起。这个讲座是为纪念威廉·詹姆士而设立的,我为这本书哪怕是间接地与这个杰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感到莫大的荣幸。在进行这些讲演时,哈佛大学哲学系的同事们始终如一的友善和好客也给我留下了愉快的回忆。 有关这个科目,我在对我所受的影响做出说明时,感到有点为难。这种影响也许部分可从书中所提到或所引用的作者中显示出来。我阅读这一科目的书籍已经很多年了,英文书籍阅读面较为广泛,法文的少一点,德文的则更少一点。我从那些我现在已经无法回忆起来的源泉之中汲取了很多的东西。此外,某些作者对我的影响,要远比书中所提到的大得多。 说明那些直接向我提供帮助的人则比较容易。约瑟夫·拉特纳(Joseph Ratner)博士向我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出处。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博士阅读了第12章与第13章,并提出建议供我自由地采用。欧文·埃德曼(Irwin Edman)阅读了《艺术即经验》的大部分手稿,他的建议和批评使我获益匪浅。悉尼·胡克(Sidney Hook)阅读了许多章,这些章现在的形式大都是与他讨论的结果;特别是论批评的那一章以及最后一章,就更是如此。我最需要感谢的是A.C.巴恩斯(A.C.Barnes)。这本书曾逐章与他讨论过,但他对这些章的评论和批评仅只是他对我的帮助的很小的一部分。在好几年的时间中,我从与他的谈话中得到了许多教益,许多淡活都是在他那无与伦比的藏画前进行的。这些谈话与他的书都是我关于哲学美学的思考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优点的话,那都归功于巴恩斯基金会良好的教育工作。这一工作比起当代包括科学教育在内的各门学科的优秀教育工作来,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我为这本书能够成为这个基金会所产生的广泛影响的一部分而感到高兴。 感谢巴恩斯基金会允许我复制一些插图,感谢巴巴拉和威拉德·摩根为《艺术即经验》提供照片。
  • Ways of Seeing

    作者:John Berger

    How do we see the world around us? The Penguin on Design series includes the works of creative thinkers whose writings on art, design and the media have changed our vision forever. "Seeing comes before words. The child looks and recognizes before it can speak." "But there is also another sense in which seeing comes before words. It is seeing which establishes our place in the surrounding world; we explain that world with words, but word can never undo the fact that we are surrounded by it. The relation between what we see and what we know is never settled." John Berger's Ways of Seeing is one of the most stimulating and influential books on art in any language. First published in 1972, it was based on the BBC television series about which the (London) Sunday Times critic commented: "This is an eye-opener in more ways than one: by concentrating on how we look at paintings... he will almost certainly change the way you look at pictures." By now he has.
  •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

    作者: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是康定斯基的重要理论著作《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释了对绘画元素的认识,他对每一种绘画元素都作了外在的和内在的两方面分析。摩定斯基自称这本书的分析是“显微镜式的”。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独立的线或绘画的形就是一种元素。就内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
  • 人:游戏者

    作者:胡伊青加(荷兰)

    目录 中译者序 原作者序 第一章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游戏之本质与意义 第二章 体现在语言中的游戏概念 第三章 作为教化功能的游戏与竞赛 第四章 游戏与法律 第五章 游戏与战争 第六章 游戏与知识 第七章 游戏与诗歌 第八章 神话创造的诸因素 第九章 哲学中的游戏因素 第十章 艺术中的游戏因素 第十一章 游戏视野中的西方文明 第十二章 当代文明中的游戏因素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