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論盡明光社

    作者:張國棟

    近十年,香港一再出現社會道德大戰,若稍為關注的社會事務的,不難察覺始作俑者為一股在不斷壯大的基督教保守力量——明光社陣營,他們挾其滿有征服意味的十字軍精神「剷除」異己,搞得滿城風雨,以致連名筆陶傑也忍無可忍,怒稱他們為「道德塔利班」,封他們為「盲光社」。 自年前的《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秋天的童話》「粗口」等事件,以至近期的「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家庭暴力條例」的政治角力,明光社陣營牽起的波瀾越來洶湧,他們的聲勢也越發壯大,態度越來越囂張跋扈。很明顯的是,明光社陣營企圖主宰香港社會的道德議程。 本書作者原為明光社陣營友好,但隨著明光社陣營的霸權式發展,也「棄明投暗」,全力撰寫本書,以揭露明光社陣營的思考盲點和社運手段。本書為目前本地首本最深入剖析明光社陣營的著作,全書資料翔實,分析角度獨一無二。任何關心社會發展事務的人,不論信徒與否,本書都是手邊或案頭不可少的重要書籍。 推介: ■馬國明‧《文化研究@嶺南》總編輯 金融風暴,沒有倒閉的企業紛紛裁員,政府呼籲企業要有社會道德,與僱員共渡時艱。道德不單是個人操守對錯的問題,更有對社會好與壞的層次,「明光社」勇於提出他們認為對社會好的主張;好與壞當然可以再討論,大家可以一起《論盡明光社》。 ■安徒‧文化評論人 「宗教右派」近年在港急速發展,方興未艾,也招來風風雨雨。張國棟這本書,是目前最深入的相關文獻。作者貼身緊隨事態發展,資料翔實,評論懇切,分析角度獨一無二。無論讀者是否教徒,本書所談案例,都會令讓你深深震撼。 ■陳士齊‧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 宗教權力形成網絡,又對信眾進行廣泛動員,企圖主宰香港社會的道德議程,這是非常值得香港人關注的一件大事。現時港人仍缺乏對此一政治力量可觀的宗教右派進行詳細分析及解讀。張國棟作為曾被基督徒教授訓練的青年才俊,他為我們做了這件艱巨的工作,正好反映宗教作為正面能量,能為社會作出有意義的貢獻。期望這書能成為所有關心公民社會發展及宗教在社會定位的人仕的必備讀本。 ■明婉儀‧業餘田野神學工作者 這是第一本揭露明光社陣營思考盲點的書,香港的教會等待張國棟這著作已經太久了,香港社會更加需要有這樣的書。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縱使你可以不認同國棟兄在書中的分析,但國棟兄的分析可以令你釋然,因為在基督宗教裡,我們可以聽見不同的聲音,並拒絕成為帝國的誘惑。
  • 香港本土論述2010

    作者:馬家輝,梁文道,王慧麟

    2010 年是香港政治最荒陬譎詭的一年。先有政改方案的討論,後有特首忽然「起錨」,再有北京突然「轉(車太)」允許香港民主有丁點發展,七月份立法會匆匆通過,香港之民主發展,就在「忽然」、「突然」及「匆匆」之下,向前走了一小步。但驀然回首,已走了三十年。 港人對民主的渴求,始於八十年代的前途談判,三十年了,說短且長。於是,今年本刊的一個重要專題,就是政改三十年。至於本土論述的論壇項目,則繼續以階級、身份、政治為主軸,探討香港社會階級的本土性。「本土」不應止於政治經濟,不應止於主體性的探索,更是百姓生活的尋常事。 本土論述的風格 本刊是一本人文科學刊物。每年舉辦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爭議性的議題進行討論與交流。本土論述網羅了多種風格。除了香港本土化問題之外,亦有來自台灣的夏鑄九教授為都市化把脈。同時,也有香港左派人士凌文海細談殖民地的另一種生活。另外,本刊也未忽視本土學者的中國視野和情懷,反省了港資公司壓迫中國工人的做法。 有老有嫩、有軟有硬、有中有西、有左有右,就是本土論述的風格!
  • 香港玩全指南

    作者:王宜

    《香港玩全指南》给你最新最全最好的指南,游人必玩夜店,港星最家美食,风格购物小铺300热点全出列。坐直升机,搭天星小轮,试试赛马手气,另类体验游程新登场。一网打尽香港、九龙、离岛全国重点游戏,再送深圳延伸攻略。附送12页分区地图;按图索骥,马上轻松前往。
  • 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 - 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

    作者:陳清僑

    香港文化研究叢書之一 這是一本把後殖民論述扣連在具體的處境,關於當代香港文化政治的多元互動的對話。對話是開放的,但在此,作者也已展現出應有的批判和戰鬥姿態。我們希望這樣的一個對話過程,能就香港目前這個後殖民/晚過渡處境,作出基進的批判性反思。 在香港討論後殖民論述,或以後殖民論述來討論香港,近年來蔚然成風。三好將夫說,如果我們容讓自己被全部吸納進後殖民論述中,而漠視跨國企業延續和深化其舊殖民統治,我們只會成為資本主義霸權的同謀共犯。 後殖民論述的出現,並不意味殖民時代已經結束。怎樣去理解一個既被殖民同時也是殖民者的後殖民香港的文化政治?如何解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中所說的「邊緣」和「混雜」?金庸的武俠小說、張小嫻的愛情小說等等普及文化,打開的是一個怎樣的文化想像空間? -------------- 文化是一個杜群共有的生命。文化經驗與日常生活綿密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香港文化研究叢書」的目的是致力發掘和重組香港文化歷史的種種面貌,深入研究文化身份的建構過程,探索文化與社會及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們期待抱著批判的態度:從歷史出發,重新認識、掌握及撰寫我們這個群體的共同經驗。
  • 香港影视业百年

    作者:钟宝贤

    内容简介 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虽然只经过短短逾一个世纪的时光,但其百年变幻却别有魅力,不但是一门意趣怏然、柔和声色光影的创意艺术,更是一种能适应市场生态、不断自我重组繁殖基因的商品。多年来,在中西文化落差之间、左右阵营夹缝之中、东南亚民族差异之处,香港和它的影视业遭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开拓生机、绝处逢生。 推介重点 本书以商业史的角度阐释香港影视业百年兴衰,同时也诉说了一个城市成长的故事。 书评名家 郑培凯 书评内容 探讨香港电影的著作很多,大都眼于影片本身,论述剧本情节、导演手法、演员演技,或者涉及影片制作的时代背景。此书却有所不同,以香港电影发展的历史为经,以电影工业的产销运作为纬,编织起一部五光十色的电影史,不但闪耀熠熠星光,更让人看到电影作为一项产业的背后推手。 仔细读读这本书就会发现,作者的主要兴趣不在影片与演员给一般观众带来的艺术魅力与感染,不在电影的娱乐性与艺术性,而在电影工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香港影视的社会经济史,揭示了此一产业在香港发展的历史进程。 然而,这本书并不枯燥,不像一般社会经济史著作那样令一般读者望而生畏。主要原因是由于作者大量使用三项材料:一是图像,包括电影海报、剪报、剧照及生活照、以及相关的历史图片;二是口述材料,由当事人说出不少内幕;三是数据资料,以图表方式展示影片制作数量、票房收入、戏院分布、电视收视率等等,使人一目了然。 本书结尾论及影视产销新秩序的出现,涉及VCD、DVD、以及网上业务的发展,探讨文化产业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景,叙述比较杂乱。这是历史叙述说到当代情况的通例,尘埃尚未落定,头绪纷繁,如治乱丝,不能怪罪作者。 对新浪潮用墨太少;几乎忽略了银河映象.
  • 路邊政治經濟學

    作者:馬國明

  • 世紀末囈語

    作者:李歐梵

  • 香港性別論述

    作者:陳潔華,王惠玲

  • 通識詞典

    作者:鄧健一,黃浩然

    Roundtable Publishing籌備一年,五月出版香港首本《通識詞典》,新書十五萬字,分為五部分包括理論篇、香港文化篇、香港政治篇、中國篇及國際篇,收錄四十個字詞,配合身邊例子,簡明清晰。 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解釋詞彙的背後的潛台詞,例如「資本主義」怎樣致使香港成功?「福利主義」、「民主」、「政治化」怎麼成了洪水猛獸;並分析字詞與字詞間的互涉關係,例如:「資本主義」是香港成功的基礎、「民主」會導致「福利主義」、「政治化」不利經濟發展等。 此書深化通識教育大綱的「社會文化」主題,本書逐一細解範疇內將會涉及的詞彙,而且分類方法都是建基於香港,今日中國和國際環境的課程分類,令學生在學習和教師在教授時都更容易掌握基本的工具,並可再作深入的討論。 From 阿麥書房
  • 路漫漫──香港獨立漫畫25年

    作者:智海,歐陽應霽

    本書涉獵25年來活躍於創作發表的27位香港獨立漫畫家:榮念曾、尊子、一木、馬龍、杜琛、阿平、草日、歐陽應霽、利志達、麥家碧、何家超、黎達達榮、劉莉莉、何家輝、林祥焜、國志鳴、二犬十一咪、John Ho、楊學德、智海、小克、阿高、大泥、阿興、梁以平、江康泉、Stella So。 由漫畫家自述創作歷程和發表經驗,既讓讀者分享創作人的苦樂,也反映出香港出版業生態及傳媒的發展狀況,對香港藝術發展和創意工業發展有著前瞻性的啟示。
  • 餐餐有餸加

    作者:阿拔

    本書是一個男孩的成長故事。於七十年代出生,見證了由海洋公園到迪士尼樂園時代的香港歷史的作者,以自身經歷出發,詳述他與身邊的人、身邊的環境彼此之間的關係。本書以comic essay的方式重繪舊香港的面貌,與讀者重溫兒時的胡鬧與溫馨,還有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港產片,透過一個個真實的家庭事跡,讀者可更了解那一代在香港政經、文化高峰期成長的人,如何面對自己及香港的過去與未來。
  • 光輝歲月

    作者:朱耀伟

  • 雜嘜時代

    作者:羅貴祥(編),文潔華(編)

    罗贵祥在前言里问道:为什么是七十年代呢?因为那是香港本土文化开始正式变成主流的年代,是香港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成为主导消费者的年代,同时也是粤语片全面取代国语片的年代。似乎是从这时开始,香港的独特面貌才真正显露出来。如封面所示,所谓“杂唛”就是Hybridity,就是混杂。这种混杂的文化样貌在当时的电影中也体现出来。本书收入的18篇论文从电影出发,焦点却落在了香港文化和香港社会上。其中,关于性别的几篇最有趣,洛枫写的是《从玉女到Tomboy——论萧芳芳的“ 林亚珍”形象》,文洁华写的是《奇女子狄娜——七十年代香港情色电影的个案研究》,透过对女性转换社会面具的分析,凸显出香港文化性格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 阿婆口述歷史:又喊又笑

    作者:曾嘉燕,吳俊雄,編

    當前的歷史,許多時候是「大人」的歷史,也同時是「男性」的歷史。我們需要一種小寫的歷史、女性的歷史。 小寫歷史寫小人的日常生活,和平民的喜怒哀樂。它老實地認為歷史是由人造。從另一個角度看,小寫歷史的意圖其實很「大」。當千百個女性為自己的血汗事蹟又喊又笑,集體發聲,男人寫的抽象大歷史勢將左支右絀。小寫女性歷史令我們知道,香港歷史從來就不是一板一眼、載官威、造神話。歷史是你我活生生、矛盾的經歷,女性寫歷史,滿載著生活的可能性。 本書訪問了十位年齡由六十三歲到一百零六歲的婆婆。十位婆婆無論家境、教育、人生經歷如何不同,個個都能言善語,生動跳脫。十位阿婆,十種「口述」,十個不同的小寫歷史。十個阿婆口述歷史,名副其實地有血有肉,我輩讀來,毛髮直豎,又喊又笑。
  • 我們的眼鏡在飛揚

    作者:尖叫

    成 長 都 是 苦 澀 的 。 每 個 女 性 都 走 過 ( 還 在 走 著 ) 不 安 、 疑 慮 的 成 長 路 , 路 上 經 歷 血 紅 月 經 的 洗 禮 、 獨 行 於 黑 夜 的 重 壓 、 無 休 止 的 性 騷 擾 、 性 行 為 後 的 懷 孕 夢 魘 … … 然 而 , 成 長 的 秘 訣 是 先 與 問 題 與 不 安 打 照 面 , 不 退 縮 , 不 容 他 人 扭 曲 經 驗 , 然 後 才 能 尋 求 解 脫 。 女 性 如 是 。 社 會 如 是 。 本 書 把 女 性 少 有 公 開 談 論 的 經 驗 、 憂 心 和 感 受 公 開 、 整 理 , 為 我 們 社 會 記 錄 下 一 堆 需 要 正 視 的 感 受 。
  • 迪士尼不是樂園

    作者:葉蔭聰、施鵬翔

    當 香 港 遊 客 在 迪 士 尼 樂 園 搶 著 跟 米 奇 老 鼠 合 照 , 差 點 將 米 奇 老 鼠 扯 成 一 截 截 的 時 候 , 跟 香 港 人 說 《 迪 士 尼 不 是 樂 園 》 簡 直 像 說 天 方 夜 譚 似 的 。 當 特 首 和 米 奇 老 鼠 情 投 意 合 眉 來 眼 去 的 時 候 , 跟 香 港 人 說 《 迪 士 尼 不 是 樂 園 》 仿 如 對 牛 彈 琴 , 但 迪 士 尼 明 明 不 是 樂 園 , 為 甚 麼 香 港 人 都 熱 烈 歡 迎 米 奇 老 鼠 進 駐 香 港 呢 ? 這 是 一 本 連 唐 老 鴨 都 想 看 看 的 書 籍 , 樂 與 不 樂 , 園 內 園 外 , 都 會 為 你 詳 加 剖 析 , 總 之 不 會 帶 你 遊 花 園 。
  • 文化拉扯三:七情上面篇

    作者:梁款 / 圖:劉莉莉

    一九九六年,梁款在《信報》「城市筆記」專欄的文字結集成書,《文化拉扯》正式面世。一年後,《文化再拉扯》接力登場。這兩本書內容破格、圖像鬼馬、文字風格獨特。它們將香港社會的瑣事與大事併湊、詩歌與腳毛兼收,為香港人在九七前半人半獸、害怕前瞻後顧的拉扯心情立此存照。書出版後,中學老師推介、大學教授點頭,文化界反應熱烈。 《文化拉扯三──七情上面篇》是這個系列最新、最充實的一次結集。書最早的一篇文章寫九七回歸,最近一篇寫七一遊行,在這六年間,香港社會、政治和人事如坐過山車──地產下滑、科網爆破、八佰伴收爐、問責制出爐、教育改革、政制堅持不改革、羅文遠走、哥哥高飛、數碼港之後又到米奇、禽流感去後再見沙士── 全部教人魂不附體、左右跌盪。 在《文化拉扯三》,梁款用文字紀錄了這些跌盪,解剖了背後的心情。劉莉莉按字繪圖、借題發揮,以她一貫劃公仔一定要到劃出腸的深情,原創了四十頁七彩插畫,將這段期間香港平民的七情六慾,全數放在面上。 《文化拉扯三》拉著你手、扯著你衫,一起品嚐後九七香港菠蘿油的熱氣和凍鴛鴦的冷傲、回望哥哥離世的陣痛、與及七一大遊行的歡愉。歡迎集體滴汗。
  • 西九藍圖

    作者:胡恩威

    九龍西部的填海區是香港最後一個大型填海地塊,政府以此地發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願景為香港建造一個國際級綜合文娛藝術區。計劃構思自1998年起經多番討論但一直未有落實方案。政府於2006年將西九計劃推倒重來,成立「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剛於本年7月完成討論報告提交。在政府向公眾交待計劃的當下,《西九藍圖》正好為此提供簡明的背景資料。 本書由胡恩威主編,並由各界人士對西九計劃作出評論/注釋。內容包括:諮詢委員會成員榮念曾對西九及香港文化政策評議的「西九大方向」;表演藝術與旅遊小組小組成員的胡恩威書寫關於「西九與香港價值」。另有中文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鄭炳鴻解構作為一個文化社區的條件及與胡恩威的對談;以及西九用家﹣藝術文化工作者的意見調查報告,西九與倫敦著名文娛藝術區WEST END的對照等等。 由西九的計劃背景發展及基本資料到此計劃的理想方案建議,《西九藍圖》從不同層面讓讀者去了解西九這個不單是地產發展,而是關乎未來香港文化政策以至人文價值的課題,作一個多角度的參考。
  • 我很蠢,但我教書

    作者:蔡寶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