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香港

  • 漫漫食

    作者:歐陽應霽,小克,何達鴻,楊學德,智海,雷

    近年盛夏,「香港書展」與「香港動漫電玩節」在會展輪流上場,既像接力賽,又像競賽。1998年以前,動漫展銷仍隸屬書展,此後才一分為二。反諷的是,今屆「香港書展」最暢銷的竟然就是漫畫:馬仔《我們的低能婚禮》。在這文字衰微的視覺文化時代,漫畫的潛力倒是不容小覷。 歐陽應霽邀請了中國內地及香港的獨立漫畫家各五名,以食物為題作畫,出版《漫漫食》及在會場裡舉辦展覽。近年香港獨立漫畫家陸續進佔多種本地報刊,其中小克的漫畫集更是大受歡迎,因此「獨立」未必意味著小眾,而是抱著與主流快餐抗衡的創作態度。 飲食不只是個人享受 香港自詡「美食天堂」,飲食文化一直是各大媒體的重鎮:不管主持人是蘇絲黃、梁文韜抑或蔡瀾,介紹飲食的電視節目從年頭播到年尾;飲食網站「開飯喇」大受歡迎,每月瀏覽量高達2400萬次。報章大多有飲食版,而飲食雜誌《飲食男女》每周出版……林林總總,其實共通點都在於強調飲食是享受,鼓吹消費。另一方面,在本地較受歡迎的日本動漫也與此遙遙呼應。《伙頭智多星》、《將太壽司》、《中華小廚師》、《日式麵包王》各有個性,然而說到底都不過是美食之旅的不同路線而已。 《漫漫食》卻告訴我們:飲食不單是個人享受。或許基於兩地尺度有異,《漫漫食》中的內地跟香港的作品取向大異:前者大多借食物書寫個人夢幻,後者念念不忘放眼社會。 卡夫卡筆下的香港 智海〈種米吧!〉以半虛半實的情景寫食物進口與全球化經濟剝削:兩個香港人坐看遠雲,談到本地適宜以水稻方式種米,看著看著竟發現眼前的雲原來是山,而山下的濕地忽然冒出稻苗──這都是夢。主角醒後走到街上,目睹韓農遭警方鎮壓,便忿然把白米奮力一撒,竟令警隊盡數跌倒。 漫畫一開始出現的雲是一團抽象的黑塊,巧妙地演化為山、甚至伏著睡的人。這種壓縮效果,在講求精細的日本主流漫畫裡難以看到。智海早期作品帶卡夫卡的荒誕味道,多寫孤寂內心與人際張力,但自與江康泉合作重繪香港文學作品開始,社會脈絡在其作品裡漸趨明顯。 邊哭邊笑,張望歷史 小克〈老火湯〉以暗藍為主調,通篇都是朦朦的鬼怪異像,而主角的內心獨白每句皆以「忘記了」開始。它說的是亡靈喝掉孟婆湯後的異象,也是主角懷念被拆的虎豹別墅而產生的幻象,兩者都象徵了香港喪失歷史──想想天星,想想皇后,以及無數已經無法記起的其他。 這類沉痛的思考,一直以比較輕鬆的方式貫穿小克的其他作品,例如「維港巨星」系列把匯豐銀行、中央圖書館、西九等大型建築物想像成像變形金剛一樣的機械人,讓他們廝磨爭鬥,不時以瘋狂戲謔的形式諷刺盲目的城巿發展。近年時興正字正音,小克卻在最新出版的《偽科學鑑證3之心上人》以食字爛gag諷刺時弊。例如他說去了皮的梨是「竟然梨」﹝景賢里﹞,香港街舖消失的原因是香港人入了魔:Shopping Mall! 一百萬人的故事,一百萬種風格 飲食有時候不過是藉口,比如寒喧語「食咗飯未?」,鴻門宴或和頭酒。楊學德〈和頭酒〉把一眾江湖人物的臉畫成戲曲臉譜的模樣,又煞有介事戲擬飛機、游輪的求生指南,大談「飲和頭酒安全指引」,把本應劍拔弩張的場面弄得異常滑稽。所謂指引竟包括了「請勿輕易遺棄身受重傷的兄弟,務必請其掩護自己撤退」!結尾是兩個老大在便利店碰上,肚子的鼓聲卻讓他們戰意全消,各吃各的和氣收場。 楊學德筆下的草根人物一向可親,連草莽人物也未必可怕,其書寫屋邨生活的名作《錦繡藍田》同樣如此。最近出版的《標童話集3之門外漢》仍不乏對基層的關顧,例如〈黑色聖誕〉以剪影般的默劇世界描畫童工製作雪人掛飾,本該製成笑臉,卻把自己的哭臉畫了上去,以致給工頭痛斥。哭臉雪人輾轉給送到聖誕派對上,賓客隨手就把它丟掉。輕鬆的消費往往暗藏剝削,這種思考與智海〈種米吧!〉不謀而合。 在近年崛起的獨立漫畫家中,楊學德的畫風也許最為多變。《標童話集3》有多篇漫畫試驗純圖像敘事,省卻文字。黎達達榮對此早有嘗試,但其超現實的故事容讓大步的跳躍,楊學德卻力圖令情節發展完整,難度更高。 路上風景 歐陽應霽寫有毒與假的食物充斥中國,何達鴻﹝John Ho﹞借甜品寫愛,在此無法一一細述。反正這場「新漫畫運動」才剛開始,值得注意的漫畫家也不只上述幾位,走著瞧! 作者:陳子謙 ──原載《經濟日報》,以上版本略有修訂
  • 村上先生的愛樂電台

    作者:許致文

    村上春樹的作品,處處可見音樂家的名字和曲目,小說裡,這些作曲家和他們的作品,常有弦外之音;散文隨筆中,他對音樂的高明比喻、犀利評論、趣味心得,更是讓人收穫良多。 本書以愛樂電台的廣播形式行文,輕鬆有趣介紹村上春樹書中提到的古典音樂,包括樂曲與村上春樹作品的連結、音樂故事、版本介紹,村上春樹平常愛聽的古典音樂等等。跟著古典樂再次進入村上春樹的世界探訪,你一定會有許多新奇有趣的發現! 隨書附贈之賞樂CD,是針對本書特別挑選的十五首曲目,都是知名樂團與音樂家的經典曲目與錄音版本,其中多首曲目更是村上春樹在書中直接點名的「指定版本」。是與村上春樹作品最為契合的閱讀音樂,也可說是村上春樹許多作品的主題音樂。
  • 小狗懒擦鞋

    作者:彭志銘

    书出香港次文化堂的主编彭志铭之手。很深藏不漏的一个书名,相信很多人对于这本书会写些什么一头雾水,或者一些业内资深人士对泛文学社按图索骥,能猜个擦边儿也不错了。不过对粤语有多少了解的人很容易嗅出其味,当然对粤语有所了解并不等于说会讲粤语的人,和广东人香港人。粤语中有一个词叫“擦鞋狗”,没错儿就是跟屁虫,擅长阿谀奉承之人。大连话说“小舔儿”连着儿化音读才入味儿。
  • 清水湾畔的臆语

    作者:李歐梵

    書 分 三 部 。 第 一 部 「 活 在 瘟 疫 蔓 延 的 香 港 」 是 作 者 去 年 「 沙 士 」 期 間 在 香 港 的 所 感 所 思 。 沒 有 人 願 意 再 一 次 回 到 「 沙 士 」 時 期 , 但 這 也 正 是 作 者 想 說 的 , 我 們 香 港 人 在 「 沙 士 」 中 學 會 了 什 麼 ? 學 會 了 洗 手 之 餘 ,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能 否 展 示 出 「 人 文 」 的 意 義 ── 在 生 命 危 急 關 頭 如 何 自 處 、 如 何 關 懷 別 人 ? 「 沙 士 」 改 變 了 我 們 的 生 活 , 作 者 追 問 的 是 : 到 底 改 變 了 生 活 中 的 甚 麼 ? 我 們 愈 來 愈 依 賴 科 技 ── 當 科 技 、 醫 學 也 束 手 無 策 時 , 怎 麼 辦 ?第 二 部 是 作 者 任 教 香 港 科 技 大 學 期 間 , 對 香 港 文 化 的 種 種 思 考 : 為 什 麼 香 港 人 不 喜 歡 讀 書 ? 為 什 麼 沒 有 好 的 書 店 ? 為 什 麼 政 府 那 麼 不 重 視 文 化 ? 為 什 麼 香 港 總 被 認 為 沒 有 文 化 ? 最 後 一 部 「 浮 生 札 記 」 , 收 作 者 的 憶 往 文 章 , 記 聶 華 苓 、 胡 金 銓 、 韓 南 教 授 等 等 , 既 寫 出 傳 主 的 文 化 性 情 和 他 們 的 時 代 關 懷 , 又 見 作 者 的 個 人 思 緒 , 情 文 並 茂 , 讀 來 令 人 低 迴 。 作 者 說 他 最 關 心 的 學 理 問 題 就 是 一 種 文 化 上 的 「 感 性 」 (sensibility) , 這 種 感 性 目 前 在 西 方 文 化 理 論 上 竟 沒 有 受 到 注 意 , 因 為 無 高 深 的 理 論 可 以 援 引 , 只 好 另 起 爐 灶 。 本 書 正 是 作 者 從 雜 文 寫 作 的 實 踐 中 提 煉 出 的 一 點 理 論 思 緒 。
  • 從絲路的盡頭,開始

    作者:鄒頌華

    本書是作者一趟跨越歐亞、走過絲綢之路的真實紀錄,2003年,不論對香港和對全球來說,也是艱苦的一年,戰火和瘟疫,四處蔓延,就在這一年,一位香港女生毅然「離家出走」,帶著僅四千美元的盤纏,背著行囊獨自上路,走過最不為人了解但又最被人所誤解的古老地域,從希臘穿過土耳其安那托利亞高原,來到高加索山三個前蘇聯加盟國,尋訪諾亞方舟和伊甸園的遺跡,再跟著亞歷山大大帝的蹤跡向伊朗邁進,來到南亞的巴基斯坦後,又隨玄奘和法顯的步伐翻過帕米爾高原,到達新疆,踏遍八個國家,渡過愛琴海、地中海、黑海和裡海,歷時七個月。 絲綢之路地段由古至今都是世界上最混亂,最多宗教、種族,甚至是性別衝突和矛盾的地域之一。在2002年,美國向伊拉克宣戰,SARS於全球蔓延之際,作者獨自走上這個誤會重重而又男性強烈主導的地域,以女性的觸覺去觀察、去感受這片土地上的美麗與哀愁,並紀錄著自己與別人在路上的故事。 一個女生獨自跨越歐亞、走過絲綢之路的旅程,觀察到當地生活的真實樣貌,包括蘇聯崩潰後的前蘇聯加盟國,堅守回教基本教義派的伊朗等國,慢慢走過這個古來紛爭不斷卻又風景壯闊美麗的地區。她以一個單身女子的身分,排除萬難,親身體驗當地人民的經濟、文化、風俗、男尊女卑等等,許多讀者難以想像的經歷,接觸同為遊歷者的日本人、台灣人、歐洲人等,也接觸到急欲獨立的庫德族人、懷抱民族仇恨的亞塞拜然人……更親身戴上頭巾,在女性極受禁棝的回教基本教義派國家裡艱難獨行,經歷十分珍貴,並附大量作者親攝精采照片,彷彿帶領讀者親臨現場。
  • 單身看─香港生活雜記

    作者:白雙全

    簡介: 繼《七一孖你遊香港》後,白雙全回到個人的生活點滴。「單身看」以詩人的觸覺,從乏味單調、平平無奇的城市生活出發,竟能看出人和人、人和自然、甚至人和神之間的同情共感,化成平易近人又與眾不同的「視覺日記」。這冊《單身看》,其實更像一個又一個認真的創意遊戲,又或者香港的另類導遊地圖,等待讀者按圖索驥,甚至自行發掘更多景點與趣味。 詳細介紹: 「藝術認真無聊?」,尤其是白雙全這些「概念藝術」! 白雙全自2003年起於《明報》「生活」副刊「圖文城市‧單身看」專欄發表的圖文作品,令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繼《七一孖你遊香港》之後,白雙全繼續與讀者一起重拾生活點滴。 「參與式概念創作」聽起來像是有得食有得玩似的!本來「概念藝術」向來多關心藝術語言問題,少食人間煙火;或以圖片紀錄創作過程、或以文字指導讀者思考參與,務求令藝術去物質化。概念藝術的創意法規其實不離開幾度板斧(見本書附錄劉建華文章「X+Y=Z」),但白雙全創作的出發點,似乎更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從他的這些作品裡,你甚至可以重構出他每日的生活流程、他的友儕圈子、到那裡拍拖……甚至香港、國家大事。只要能舉一反三,有感而發,題材竟是無窮無盡。 讀這兩冊「圖文城市」,像在重新學習如何「看」。白雙全在空間高度密集但人情極度疏離的城市,以「無聊」抵抗森林定律。無論像「這麼近、那麼遠」一般給電話號碼上的鄰居撥電話講恭喜發財、還是像「收集空氣」一般從超市買來給困在薯片包裝裡的空氣、或是在「看一本在鏡世界裡的書」一般在鏡像裡讀聖經……均在以荒謬對抗異化,從而重拾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甚至人與神之間似有還無的牽繫。這些細眉細眼的小聰明,人人都曾經想過,卻不曾拿出來見人(尤其當你誤把橫寫的餐牌當成直寫看),更不會勞師動眾,上山下海去實現。愛讀豐子愷的白雙全,運用的雖然是攝影和文字,讀來卻同樣像禪心指月。如果我們撇開藝術不談,這冊《單身看》其實更像一個又一個認真的創意遊戲,又或者香港的另類導遊地圖,等待讀者按圖索驥,甚至自行發掘更多景點與趣味。 這兩冊「圖文城市」既不是漫畫又不是繪本故事集,介乎在詩集與日記之間。圖片先行文字為輔,精簡的解說,留下更多的想像空間,有待讀者主動進入白雙全的思考世界。
  • 街道與空間‧變奏中的香港城市設計

    作者:施培德 Peter Cookson Sm

    在施培德筆下,街道作為城市空間,就是這樣的豐富和活潑,表現著人與建築物的互動關係,表現著一個城市的生命力。
  • 誰說家長一定是好人

    作者:呂大樂

    這書旨在闡述一個看法:香港 的中產階級家長,面對子女的教 育問題時,就自相矛盾、虛假、 過分誇張、過分管束子女、好心 做壞事!當然責無旁貸的還有— —香港的教育制度!
  • 大近视

    作者:袁兆昌

    本书以“电视栏目”的概念编排。内容涉及衣艺、身体、老歌、社会细节、语文、文学等讨论。专访有画家、填词人、时装人、新闻工作者、业余运动家、情感专栏作家,等等。并有作者自己创作的文艺作品点缀其间。分为六个部分:人物专访、生活特写、MV分析、歌词赏析、教育评议、文学现象。
  • 兩地書

    作者:

    這是本講香港的書,講述者是不是香港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這是部紙上的紀錄片,記錄下十個在香港生活的內地人的聲音。他們大多是從香港的大學畢業,又以專才身份留下工作,然後展開生活。漂在香港,他們有的紮下了根,有的還在逐波而行,各有喜與愁。 他們有人第一眼就愛上香港,視香港為家;有人狠狠打拚,白手起家拚出一間自己的公司;有人經逢歧視,發現與香港保持距離更好一些;也有人看到香港發展的瓶頸,最終選擇帶著在香港練就的本領北上施展抱負。身份、機遇、家庭、生活壓力,他們一關關渡過,成為十個真實故事,十段香港生活,十種滋味。 他們講普通話,他們來自內地,他們生活在香港,他們都是普通人。
  • 香港傳媒

    作者:黎佩兒

    《香港傳媒》簡介 本書檢視四十年間的香港媒體﹐尤其集中於探討報紙﹑電台和電視台如何在英國殖民地政府統治下和在中國統治下爭取新聞自由。在充分利用英國最新解密材料、廣泛採訪新聞機構高層和資深新聞工作者以及深入研究個案的基礎上﹐本書對政治權力的影響及其與媒體審查的關係進行極富啟迪的分析。 此外,本書披露英國殖民地政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對香港媒體的壓迫﹐以及新聞自由在一九九七年之後再遭來自北京的打擊,並探討主權回歸前後香港媒體的轉變﹐包括以詳細的個案研究展示報章如何處理被中國判刑的香港記者席揚的案件﹐以及香港報章如何報道二○○○年台灣總統選舉這個敏感問題。 主權移交之後香港媒體受到巨大壓力﹐要它順應新政治氣候﹐但是香港媒體不僅仍有能力以新聞專業精神施加民主化的影響力﹐而且成功保存了英國和美國新聞業在媒體消費主義和媒體資本主義影響下喪失的特色。概言之﹐本書令人印象深刻地討論香港媒體面貌的演變﹐並對政治權力﹑經濟﹑身份認同和新聞專業精神之間的關係提出獨特的見解﹐為這方面的辯論作出重要貢獻。
  • 港式中产

    作者:赵崇明

    香港原来只是一个贫穷的渔港,战后涌入大批国内移民,形成香港的第一代人,当时大多数人仍然生活于贫困之中。香港中产阶级的出现应该是在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事,那时正是香港经济开始步入黄金的年代。 如今的香港患上了“中产病”,病情不轻,迷思不浅。 战后婴儿潮那一代中产人士的管治下,中产的核心价值已取代 一切,单一的港式中产的核心价值,经济主义、务实主义、专业主义、个人主义,已是香港社会传诵的神话,以及挥之不去的迷思。 《港式中产》还写出了穷忙族、飞特族、尼特族、BoBo族等港式中产部族的多元面谱,也将新一代中产文化视为社会的一种救赎力量,更点出了知识分子所应持守的价值。 中国社会越来越“中产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产阶层已经布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港式中产》这本小书的一些反思,也许可以有助于内地反省自己所身处的社会文化。
  • 香港重庆大厦

    作者:[美] 麦高登

    获第七届香港书奖 获第一届香港“金阅奖”最佳书籍 入选2015年凤凰网年度十大图书 一个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地点 呈现打包在行李箱里的人情关系和金钱逻辑 --------------------------------------------------------------------------------------------------------------------------------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 这座被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厦,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国家,这些住客在这座“小联合国”如何互动,亦可成为一个“另类联合国”的田野调研。虽然重庆大厦就在香港的闹市中心,但内部运作自有其规律,和尖沙咀仿佛属于两个世界,成了特区中的特区。在重庆大厦活动的人,缩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自然各有其传奇出处;慕名而来找廉价旅馆的游客,会发现香港对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庆大厦地下经济生存的异乡人,则往往有着比狮子山下更励志的故事。这些背景,令不同学科近年都对“重庆大厦学”趋之若鹜,令这座大厦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得到另一个身份被重构的契机。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暨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重庆大厦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但有种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养育了生存在跨国资本主义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台,他们环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业务联系。在经营香港的巨头们眼中,这栋大厦也许看起来危险破旧,但正如麦高登指出的,这是一个人们以最低预算进行商务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资本主义软肋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詹姆斯•华琛,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 爵爵港不停

    作者:爵爵

    超血氣、紅扑扑台灣圖文漫畫家爵爵首本作品,萬眾期待,現正登場! 畫作具個人色彩和簡潔風,包括連環圖、單幅插畫等。配以精要文字感受,分享所見所聞,發挖小城大事,以居港台灣人的距離觀察香港。 爵爵的成長日記 爵爵把自己的成長經歷和來港工作的機緣,畫成圖文漫畫,帶你好好認識感情豐富的他和筆下的自己。 台港大不同 爵爵以台灣人的角度,一邊在港工作,一邊發挖城中大小不同事,將所見所聞,微妙之處,以輕鬆抵死手法呈現,讓你知道香港台灣有咩不同?有咩古靈精怪!扶手電梯快過滑梯?明星做補習老師?神手櫃台服務員?爵爵一個個大發現! 爵爵五四三 五四三是台語「有的沒有的」意思,精選爵爵港不停粉絲專頁的圖文結集而成,看似零零碎碎,其實爵爵的獨到觀察和想法,就在其中了,讀者不容錯過。 爵爵高雄日常 爵爵知道香港讀者對台灣生活好有興趣,所以就以一個高雄居民的角度,把自己的生活畫下來,讓你知道高雄的生活和日常是如何。台灣人真實生活事件簿,生活百態、文化習慣一一話你知。 鼻血多過鼻屎的爵爵宜家帶團出發,穿梭香港大城小事!
  • 我們的同志孩子

    作者:蘇美智

    對父母來說,得知子女是「同志」(同性戀者),不啻情天霹靂。有家長說,寧願兒子讀書不成、寧願他蠢鈍、寧願他壞,總之不要是「基」。家長除了覺得子女不能成家立室外,也怕他們受歧視,人生路難行。在《我們的同志孩子》一書,九個參加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的「同志家長支援服務」的家庭,訴說他們的故事,希望讀者能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同志議題。 真實的人生,往往出人意表。有父親好不容易接受兒子是同志,正煩惱怎樣向親友交代,怎知親友們一早知道,只是怕他不接受;有孩子還未「出櫃」,父母倒過來引領他出來;有對孿生子,弟弟是走得很前的同志,哥哥是虔誠基督徒...... 九個同志子女出櫃的故事,每一個都令人深受感動。 究竟是甚麼力量驅使父母跨過那世俗的高牆,與孩子攜手面對艱難險阻?每一個故事都明確告訴你:是愛的力量,是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有着愛,同志父母繃緊的心就會釋然,選擇重回孩子的身邊。 「如果,對於這本書我還有什麼野心的話,就是希望『同志的父母』這個不能自決的身份,能夠成為一個溫柔的切入點,引領大家從另一個角度,全新審視同志議題,然後,重新看到同志背後的那個人──而不單單是他的性傾向。組裡一位家長說得好︰『如果可以選,我猜他也不想跟別人不同,(當同志)又不是有什麼特別叻……而且同志一樣可以是好人。』 ……在那些又笑又喊的敍述中,你會看到爸爸媽媽的智慧,以及親子路上很多不同的可能──有爸爸形容自己中了『終身痛苦獎』,一直希望兒子改變性傾向;有父母老早猜中兒子的性傾向,反過來告訴兒子,他們都接納;有爸爸在漫長歲月裡,跟自己矛盾心情打了一場又一場硬仗。 你也會看到中國人緊密的家庭觀念給父母帶來的重擔,但是一種我們姑且稱之為『心照』的文化,卻成就了家庭中最安靜又可愛的包容。你或許還會跟我一樣,驚訝於長者心頭之寬──當中幾個家庭裡的婆婆級人馬,不約而同都對同志兒孫的性傾向有容乃大。她們在悠悠歲月煉成的生活闊度,叫人驚豔。」(摘自蘇美智「導讀」) 推薦語: 二十二年前,我跟媽媽出櫃,兩母子大哭一場。我跟媽媽說:「那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我只是想誠實地表達真我,追求我認為的幸福生活。」今天,我的父母都離開了,我不知道他們究竟接受了多少,但我感謝他們一直都尊重我的選擇,給我空間去讓我成為我。雖然我沒有自己的孩子,但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希望跟所有的父母一樣,為孩子們締造一個沒有懼怕或歉疚的成長空間,讓孩子們在關愛與寬容中長大。 —歌手黃耀明 父母要面對自己的子女是同性戀者,相信定必困難重重。但作為父母的我們,不是曾經許下諾言,此生會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孩子嗎﹖為何會嫌棄自己的孩兒呢﹖書中九個家庭的父母,用最真實的經歷告訴大家︰只要用愛接納子女,與他們並肩同行,即使關關難過,也終會關關過。 —資深傳媒人鄧藹霖 因緣際會,我有機會接觸到書中好幾位爸爸媽媽,深深記得他們在同志子女出櫃後的掙扎、矛盾和眼淚,那實在不易為外人道。父母的愛,是家庭裡最寶貴、最豐富的資源;他們因着愛,用勇氣與力量衝破社會的枷鎖和自己的恐懼,給孩子們堅定的支持和關懷。 猶盼這九個家庭的經歷,能讓我們拋開舊有的觀感,重新認識同志及其家人。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洪雪蓮博士 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 於二零零七年成立,是香港第一個服務同志及家長的社會服務。計劃的目的是為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提供整全的服務,回應他們的成長需要,並致力建立一個平等多元的社會。服務內容包括同志青少年成長支援、家長支援服務、義工訓練、性教育及愛滋病預防教育、老師及社工訓練、中學平等機會教育及公眾教育。 在過去五年,計劃共服務超過一百位家長及超過一千位同志年青人。二零一一年,計劃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評選為主題金獎。同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報告肯定計劃在推動平等機會的貢獻。 電話:2321 1103 (徐姑娘) 網站:www.newtouch.net www.facebook.com/parentshk
  • 上等英文詞典

    作者:陶傑

    「英語講得再好,也不會變成英國人」 與英人對答,口音不是最重要,而是學會英國人那套委婉之詞,選擇最溫文得體的詞彙傳達最刻薄或憤怒的涵意,方是精髓學問。 《陶傑上等英文詞典》精選作者解析英文詞彙的篇章,全書按字母順序排列,讓讀者一邊細緻品味英語文化的A至Z,一邊了解常見英文字的真正涵意與英國地道用法。 第一章–為環保,用公交(A-D) 一句話意思要明確,就不能有「歧義」,英文叫Ambiguity。口號要簡潔有力,但也要合乎語法,「為環保,用公交」是一句語文基準不合格的垃圾口號。 第二章 -委婉中的邪惡(E-L) 無論獨裁還是民主政府,都喜歡用委婉詞(Euphemism)來掩蓋邪惡行為。只是西方媒體為中共的鎮壓方式也製造了一個委婉詞,叫「中國式解決方法」,這才叫人哭笑不得呢。 第三章 -裸的兩種(M-R) 為何中文只有一個「裸」字,英文卻有Nude和Naked?一個社會民智未開,只視裸體為罪惡,就只有Naked的意思,而缺乏對Nude的欣賞。 第四章 -遲來的高潮(S-Z) 人生不需要事事都Synchronize得完美,一起攀石的時候,男人先到,讓他在崖邊伸手扶你一把,讓他擁有登凌絕頂的英雄感。一對情侶攀山,有甚麼比一起到終點更加掃興?
  • 事後-香港文化誌

    作者:陳冠中

    細藝無分廟堂江湖,各自修行、各顯精彩、各領風騷,卻共譜時代精神。──陳冠中 「香港是我們的城!」 陳冠中寫香港人、香港事,觀點破格,既有與年齡匹配的深刻,也有跟年齡不符的活力。七○年代香港進步青年要求自己放眼世界,認識中國,關心社會,七一年到八一年是作者自承眼界大開、也是香港文化脫胎換骨的的時期,蕞爾小香港自我感覺良好,喧嘩生猛,敢為天下先,從每個文藝青年解渴濟饑的一間吊命小書店,到「盡皆過火,盡皆癲狂」的港式喜劇,從海運大廈到蘭桂坊,張愛玲到《七十二家房客》,為讀者細細註記一個年代,然後往前張望、往後追蹤,一幅幅流動的記憶風景。 文化除了建構身分認同外,亦是一種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作者以「修成正果的雜種」一語道盡香港頑強生猛的生命力與文化特色,更期望拋磚引玉,共同寫下香港非物質的文化遺產與集體記憶,為香港本土文化作誌。 目錄 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啟蒙小書店、吊命小書店 到畢業才有頭緒新聞寫作的學徒 速成記者急進波士頓 急功遠利的好處 左翼青年小圈子 自已開書店 胡菊人與我 作為名詞的左派作為形容詞的左翼 本土改良主義者 不想記與不想知 中國學生周報 一份小報的誕生 外星人來了 巴西咖啡與海運大廈 蘭桂坊前傳及其他 舞舞舞 白開水可以,白麵包不可以 穿衣記 時裝紀元 遲來的設計意識 香港設計的本地化 看,我會畫毛筆畫 他們都聚在香港了 布萊希特之城 粉絲改編張愛玲 七○年代前的國語片和粵語片 波牛看電影 香港的電影文化基因 七十二家房客的三世書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 香港喜劇片:沒有走下去的路 新浪潮電視 香港電視亢奮的5年 尋常百姓家 一九八一香港電影全景 那是個好年份 在後新浪潮時期寫劇本 點只廣告咁簡單 動漫宗師 難為了動畫片 錯過了激動的時機 H埠連環圖教父 不再認真聽音樂 英美流行文化的最後堡壘 什麼是香港流行曲 夜未央,星已隕 影視帶動粵語歌起飛 雜種修成正果
  • 中国香港-文化震撼之旅

    作者:贝帝.魏

    《文化震撼之旅:中国香港》是一套精彩纷呈、不可或缺且人人必备的深度旅游文化读本,专为想要真正了解异域文化的旅游者所作。丛书的每一位作者都亲身经历过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他们有足够的资格向那些希望完全融入各种相关文化的人提供热情而详尽的建议。每册图书都以活泼、诙谐的笔调,呈现以下内容:深刻剖析当地的文化传统;建议如何适应当地的环境;提供日常生活的基本窍门及语言方面的帮助;介绍如何充分享受旅行带来的乐趣。《文化震撼之旅:中国香港》为该丛书之一《文化震撼之旅·中国香港》。
  • 香港文化政治

    作者:馬傑偉,吳俊雄,呂大樂 編

    在香港,文化課題 (藝術發展、城市面貌、流行文化、以至民間生活方式) 曾經長期不受重視,處於一種零散自生狀態。殖民政府為了避免引起衝突,盡量減少太礙眼的文化干預,對華人文化、習俗既無大刀闊斧的改造或打壓,但亦不會保育、栽培。今天,情況早已有所變化,香港的文化項目被放上政治議程,變成政府決策重要的一環,並引來各種力量的挑戰。文化扣連政治,面對爭逐,已成常規。今天想了解香港社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了解它的「文化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culture)。同時,香港政治已由以往主力關注公共行政和資源分配,演變成一種既講求利益亦重人情世故,既重視制度程序也強調民心向背的複合進程。二十一世紀的香港統治階層,必須學會善用符號,鼓動民心,駕馭集體想像,為畸形的政治制度確立認受性。今天公共行政已無可避免同時是一項文化工程。「政治的文化」(the culture of politics) 影響深遠,甚至在未來的日子,左右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