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新闻学

  • 网络新闻传播学

    作者:董天策

    这套教材由网络传播基础与网络传播业务两大方面组成。其中,网络传播基础方面包括网络传播史与网络传播理论。网络传播史的编写,是在电子媒介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阐述网络的历史,探究其发展规律,分析其分展趋势。网络传播理论,则研究网络传播在计算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加深学生对网络现象的理性认识,使他们能从理论的高度上来把握网络时代。网络传播业务方面包括了对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业务环节、业务领域基本技能的阐释。从新闻采写,到视音频技术,到网络广告和网站管理,一系列实务化教学内容的导入,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新闻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 文人论政

    作者:李金铨

    百余年以降,中国报刊维系国运民生,其三部曲是启蒙、革命与追求国家现代化。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报人活跃其间,传播新知,激励民气,鞭笞腐恶,探索前途,凝合了中国士大夫传统及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成一种鲜明的“文人论政”风格,蔚为现代中国的一道壮丽风景。 本书以现代中国著名报刊为主体,结合历史与新闻、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追索并烛照一系列思想史、政治史、新闻史问题,诸如:民国时期的报刊如何成为自由理想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有何成就与限制?国民政府如何管制报刊言论?自由报刊的宗旨和报人的观念为何?各类报刊采取什么实践模式?其盛衰荣枯的原因何在?在这个过程当中知识分子扮演什么角色,遭遇了哪些困境又如何突破?本书作者均系海峡两岸相关问题的资深专家,提出的分析与思考殊值琢磨。
  • 新闻评论教程

    作者: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体例新颖,案例丰富,点评精彩。编者不仅是高校新闻评论教学一线的学者,还曾做过多年的媒体评论员、时评专栏作家,积累了丰富的新闻评论写作经验和教学案例。全书在系统全面阐述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写作规律和操作规范的同时,配插了大量的案例和案例评析,有利于系统训练新闻评论实战写作和编辑能力。 《新闻评论教程》古今中外引经据典,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全书既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新闻评论形式演变的基本趋势,也反映了最近十年来当代中国新闻评论的迅猛发展的崭新图景,还在社论、言论版等多个重要章节中,通过对中外新闻评论不同的操作规范、表达方式的对比,为学习者提供了开阔的认识视野。 书后(封三)配有学习卡,其所指向的网络课程和案例资源库,有在线交流和不断更新的功能,读者可以获得比教材更为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 《新闻评论教程》既可作为高校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等专业本科、研究生教材,也可供新闻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 新闻与正义

    作者: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 Lipp

    《新闻与正义:14项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全译本3》(修订版)内容简介:真实是真正的新闻的生命。普利策说过:“在一件事情的真相被彻底弄清之前,绝不放过它。连续报道!连续报道!……一定要坚信,真实对报纸来说犹如贞操对女人一样重要。”今天,有那么多的内幕、丑恶得以揭露,仍得益于这一优秀的新闻传统。
  •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

    作者:李楠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插图本)》主要内容:小报是现代都市中以消闲趣味为主、拥有广大中下层市民读者的小型报纸,是体现近现代市民文化变迁的典型文本。由小报入手,作者对鸳蝴文化和海派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整合性的思考。 小报想像的上海,是以名人为都市意象符号,用“流言”编织都市的叙事历史,充斥着摩登、流行、物质欲望的都市空间。 小报文学是新旧调和的市民大众文学,小报小说以连载性、时尚性、未完成时态与新闻结缘和性爱主题为特点,是市井众生的“浮世绘”。 小报散文直接继承中国古代笔记小品的传统,是以近代“报章文体”为基础、经“洋场世俗才子”小报文人玩世品格调适而成的游戏文字。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插图本)》第一次完整、系统地梳理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上海小报,兼具资料性和可读性。收录了有关上海小报的老照片百余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当年上海的都市风情。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插图本)》出版后,受到读者喜爱、专家好评。
  • 新闻业的怀乡病

    作者:许知远

    本书是一部媒体评论集。身为《经济观察报》主笔的作者许知远,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视角, 以新闻写实的手法,聚焦《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经济学人》、《连线》等这些全球传媒巨擎,对它们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未来走向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回顾、总结和展望,展现了这些传媒帝国的精英们的媒体精神。 新闻从业者、传媒行业相关人士、媒体研究人员,以及对传媒业感兴趣的业外人士。
  • 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

    作者:李天道

    全球最著名的新闻作品奖--普利策大奖,真实折射美国近百年历史风云,深刻影响美国近百年政治与社会生活。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单篇报道作品显示了文体的高度纯熟,而主题和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则具有恒久的意义。 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政治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将能够品赏玩味这种令人激奋的读物之价值所在。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一致公认的最高奖项。它使新闻记者赢得传奇般的地位,人人都以能获得此项殊荣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它已成为一个记者所希望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同时,一些获奖者表示他们把得到此项奖看作是获得攀登另一座高峰的动力,获奖也是一种责任和力量。 普利策奖是以美国著名报人、美国现代新闻之父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zer,1848-1911)的遗产作为基金而确立的奖金,开始分设新闻奖和文学奖,1943年起增设音乐奖。 新闻奖在普利策奖中占有较大比重始于1916年,最初,只设4项新闻奖:公众服务桨9最佳新闻报道奖、最佳新闻写作奖和新闻史奖,至今已扩大到14项呀。 自1917年以来,普利策新闻奖对美国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录几乎囊括了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最优秀的新闻作品。 今天,普利策新闻奖不仅是美国近300个新闻奖中最知名的一个,而且为全世界所关注。它凭借美国的综合国力和新闻媒介的辐射力而名声远播。不仅如此,英、法、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甚至包括俄罗斯的新闻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对普利策奖颁奖活动进行了报道。应该说,普利策新闻奖是对美国主流报界的一种检验。的确,普利策新闻奖已成为美国新闻文化和社会文化中一道散射出异彩的特殊景观。正如德国鲁尔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海因茨-杜特里希·非吉尔所言:"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单篇报道作品显示了文体的高度纯熟,而主题和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则具有恒久的意义。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政治家、社恒够品赏玩味这种经常是令人激奋的和信息量之的奖项目前已增至14个,但老传统不变,即列2人)或1个媒体,所以每年获此殊荣的只有10多人,自然凤毛麟角,十分耀眼。 当然,维护美国的内外政治路线,宣扬美国人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永远是美国记者和作为记者"裁判"的评选人共同的取舍新闻的标准。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奖标准,也离不开美国新闻的这种价值取向。但是,通过对一些获奖作品的深层剖析可以发现,作者不是仅仅靠简单的说教与演绎,而是运用客观报道的手法,巧妙地、隐匿地表达着这种价值取向;他们不是靠一味的吹捧与"帮忙",而是更多地通过严肃尖锐的揭露与抨击,甚至借助嘲笑、挖苦等方法,以达到消除毒瘤和缺陷的目的,使美国社会不断走向健康和兴旺。在普利策奖的评选人看来,揭露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深挖公众注目的、与生存相关的热点问题,是他们首先要关注的题材。 同时,从普利策获奖作品中我们还可以了解美国20世纪社会政治发展史、美国现代新闻史,可以说,从研究现代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这些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都是很有研究、参考和资料价值的。 本书在撰写体例上,先写“新闻背景”和“写作背景”,既为读者提供有关新闻事件和作者立论的来龙去脉,又将两种不同的新闻文体区别开来。背景以客观呈现方式为主,侧重于作者生平。“新闻背景”和“写作背景”中附存作品获奖年份和具体奖项。然后是“原文精要”,作品后附“写作技巧”和“新闻花絮”。 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我国读者认识美国新闻的特征、地位和作用,了解美国现代新闻的发展,包括美国现当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各方面,了解美国新闻界对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报道,提供一份客观、真实的资料。
  • 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

    作者:卡罗尔·里奇

    《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3版)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地球村”,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传媒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并将继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新闻与传播业在技术层面上用极短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几近成熟的新闻传播界上百年走过的路程。然而,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和研究仍然存在诸多盲点。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在硬件上与国际接轨,而且在软件、教育上与国际接轨,已成为我们迫切的时代任务。有鉴于此,本套丛书书目与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相配套,特别适合新闻与传播学专业教学使用。如传播学引进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新闻采访学引进了《创造性的采访》、《全能记者必备》,编辑学引进了《编辑的艺术》等等。
  • 如何成为顶级记者

    作者:(美)杰里・施瓦茨

  • 畸变的媒体

    作者:李希光

    这是一本令中外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广泛瞩目的专著。它渗入了作者对全球化背景下新闻传播理论和运作的全新理念和深沉思考,对媒介传播者和受众都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以一个学者的眼光作了审视和阐述。如,利益多元时代记者意见如何表达?中国未来新闻变革的趋势是什么?对媒体以商业利益取代公众利益的做法,作者表示了忧虑。同时,对与现实新闻实践脱节及滞后于时代发展的中国新闻教育,作者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认为必须在真实的世界里培养下一代记者。 此次修订,作者增加了人们关注的新内容。如,对如何改进国内新闻宣传的模式,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见解;对美国的全球媒体霸权作了令人信服的评判。
  • 冲击力

    作者:康拉德·芬克

    美国经典新闻评论写作教材,全书围绕如何把评论写得有冲击力展开论述,配有大量生动实例。优秀的社论有能力发动一场战争――或者是避免一场战争。如何才能写出合理、有力、负责任的、具有吸引力与可读性的评论呢?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对特殊风格与技巧的审慎而实用的探讨在“硬新闻”议题、社会价值观与新闻原则之间取得平衡的方式如何确定评议议题、评论观点以及用尽可能具有影响力的方式为读者提供相关信息从社论和个人专栏一直到言论、幽默、艺术评论与批评等几个方面的评论写作建议对45份报纸评论写作的研究及大量实例如何避免诽谤与法律陷阱方面的建议可操作的实用练习、推荐阅读书目以及对于每一章要点的小结.
  • 揭开真相

    作者:谢春雷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代表了媒体标杆,而是因为他代表了某种内心的渴望;我尊重这张报纸工作的所有同事,并不是因为他们创新了新闻作业方式,而是他们尝试去解答一些疑惑。 我尊重这张报纸,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他的衣食父母,而是因为他们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们尊重传统,他们尊重内心,他们心存希望。
  • 新闻评论案例教程

    作者:马少华

    《新闻评论案例教程》一方面着眼于新闻评论思维、写作训练的基本案例,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背景展示;另一方面,则围绕当前新闻评论一线的组织、策划和典型作品,通过访谈、分析和附录文献等形式,把学习者带入不同媒体的新闻评论编辑、制作过程中,使其直接领略一线新闻评论工作者所面对的情境、他们的思考以及业务员操作的规律。
  • 南方周末:后台(第二辑)

    作者:南方周末《后台》编委会

    这是“追寻真相”的真相,这是“没有表达”的表达。 这本书,体现了一份影响全国的报纸新闻生产的秘密,展现了一个不断追求的媒体新闻后台操作的真相。 有人说,书中文章的价值甚至可能超过南方周末的公开报道。这当然是谬赞。不过,它确实从很独特的角度记录了新闻与新闻人、现实与反思者。 《后台》(第二辑)选目: 遭遇“深喉” (傅剑锋) 崔永元长征:上下不讨好? (程绮瑾) 与黑社会有关的男人,与李敖有关的女人 (张英) 城管“英雄”,小贩“凶手”? (赵凌) 给“最牛钉子户事件”收官 (张悦) 这是让娱乐制度恐怖的故事——杨丽娟报道后记 (袁蕾) 在德国问路为什么尽量找女性? (吴蔚) 南方周末历史上的三道招牌菜 (李红平) 我是记者,看到爱情 (徐楠) 专题:境外采访秘诀
  • 后台(第一辑)

    作者:邓科 主编

    《后台》第一辑分“行动”、“思考”、“争论”三部分。 “行动”展现了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的辛酸苦乐:如何在垃圾里找到新闻线索;如何靠借宿减缩采访费用来确保客观报道而避免因靠赞助不得不在报道中“卖身”;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关系以获得持续关注;如何通过多方采访使报道更具“肉感”…… “思考”凝集了编辑记者的职业思考和经验心得:大到如何理解把握“客观报道”的标准与“道德化”的尺度、如何实现大尺度观察与细节化表述的兼容,小到如何与官员打交道、如何规范使用人名头衔、如何正确表述匿名消息源…… 而“争论”则借由报社内部对《平时是天使 周末是魔鬼》一文的激烈辩论,直观生动地呈现出南方周末内部评报传统与新闻操作后台。
  • 文史要览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

    《文史要览》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外文学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汉语基础知识。第三部分:古文选注。第四部分:中外历史基础知识。第五部分:政论写作。
  • 诤语良言

    作者:刘其中

    这是一位老记者、老编辑专为青年同行写的关于如何写好新闻的书。书中引述数百条新闻和特稿,分析其成败优劣,并探讨改进方法。如果年轻记者、编辑希望迅速提高新闻写作水平,本书提供了许多诤语良言。
  • 风云人物采访记

    作者:奥莉娅娜·法拉奇

    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新闻人
  • 新闻学概论

    作者: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着重总结、阐述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作者20年来先后写过四部“新闻学概论”方面的专著和教材,本书是他最新研究成果的结晶,许多内容、观点总结概括了不断进步着的新闻实践,如,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大众传媒与社会,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媒介的运作体制与管理模式,中国的新闻改革等,均具有新意和特色,对新时代的新闻教学和新闻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穆青传

    作者:张严平

    一部反映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穆青的纪实性传记作品。 穆青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到热浪奔腾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拨乱反正的艰难历程到大潮澎湃的改革开放时代,穆青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使自己成为新闻战线上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在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声誉的名记者。在20世纪的新闻史上,许多新闻名篇是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的,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这一个又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正是通过穆青和他战友的笔,传播到一代乃至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这部29万字的《穆青传》,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口述和日记,真实地再现了穆青不平凡的一生,准确地刻画了他崇高的精神世界及性格特征,生动地展示了他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不移,对人民群众发自灵魂深处的挚爱,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使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