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魏晋南北朝史

  • 山居存稿

    作者:唐长孺

    《唐长孺文集:山居存稿(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简介:唐长孺先生(一九一一年七月四日——一九九四年十月十四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翠家。
  • 北齊政治史研究

    作者:呂春盛

    一般對於北朝史的研究,大多偏重於北魏、北周,尤其是北魏的均田制、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北周的府兵制等問題。然而在北魏滅亡後,,與北周處於同時期的北齊,研究者卻比較少。北齊是北魏末年「六鎮變亂」之後,高歡所創建的政權。北齊的歷史研究,有助於澄清下諸問題: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後,胡漢人民相處得如何?北周後期的胡族政權,政治上的胡漢關係又是如何?南北朝後期的國際形勢如何演變?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擁有最富庶生產地帶的北齊何以被北周所滅?北齊政權內部是否有某種不易克服的弱點,影響到本身的衰亡?如果以北齊為個案研究,能否看出胡族政權之所以短命的「衰亡模式」? 本文的推理過程,是先由外在形勢的演變,討論北齊政權如何建立起來,又是如何逐漸走向衰亡,由其整個興亡過程,探索出促使北齊衰亡的原因,並對當時的國際形勢演變,有個基本的了解。在討論此衰亡過程時,把當時的周齊對抗,放置在東亞與北亞的大環境之下來討論。接著考察北齊的政治,逐步探討北齊內部的弱點,最後再對這些弱點做深一層的討論,把北齊政權所面臨的困境,追溯到五胡十六國以來的胡族政權,試圖為北齊的衰亡尋出歷史意義。 凡例 緒論 上篇:北齊政權之創建及其衰亡過程 第一章 高歡之族屬問題與北齊政權之基礎 第一節 高歡之族屬問題 第二節 北齊政權之基礎 第二章 外在形勢對北齊北周抗衡的影響 第一節 侯景之亂對南北朝形勢的影響 第二節 突厥興起對北齊北周的影響 第三章 北齊北周對抗的消長過程 第一節 北齊優勢時代:五三四--五五四年 第二節 北齊北周均勢時代:五五五--五七三年 第三節 北周優勢時代:五七四—五七七年 下篇:北齊衰亡原因之探討 第四章 北齊基層統治的考察:吏治與變亂 第一節 北齊的吏治 第二節 北齊的變亂 第五章 北齊統治階層內部之衝突及其演變 第一節 高歡時代的政治衝突:五三四年--五四六年 第二節 高澄高洋高殷時代的政治衝突:五四七—五六○年 第三節 高澄高湛時代的政治衝突:五六○—五六八年 第四節 高緯時代的政治衝突:五六九—五七七年 第六章 北齊政權的歷史困境 第一節 北齊的君權問題 第二節 北齊的胡漢衝突問題 結論 徵引書目 圖表: 一、史藉所載高氏先世世系表 二、六鎮變亂簡表 三、東魏與梁交聘表(五三六—五四○年) 四、北齊築長城簡表 五、北齊北周交戰簡表(一)(五三四—五五四年) 六、五四七—五五五年大事年表 七、北齊北周交戰簡表(二)(五五五—五七三年) 八、陳與北齊北周之交聘表(五五七-五七七年) 九、北齊北周交聘表(五六八—五七五年) 十、南北朝後期形勢圖(一)(五三五—五四八) 十一、南北朝後期形勢圖(二)(五五七—五七三) 十二、南北朝後期形勢圖(三)(五七四—五七六年) 十三、北齊政治大事表 十四、高氏宗室世系表
  • 魏晋南北朝史丛稿

    作者:何德章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南北朝政治史探索、六朝南方的开发、家族与文化、史事杂考、书评杂著。
  • 唐长孺文集(全八册)

    作者:唐长孺

    《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包括:《唐长孺文集(1)•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文集(2)•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文集(3)•山居存稿》、《唐长孺文集(4)•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文集(5)•唐书兵志笺正(外2辑)》、《唐长孺文集(6)•山居存稿续编》、《唐长孺文集(7)•山居存稿三编》和《唐长孺文集(8)•讲義三种》。 《唐长孺文集(套装全8册)》内容简介:唐长孺先生《一九二年七月四日!!一九九四年十月十四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一九三二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于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讲授中国史地、国文、政治制度等课程。一九四○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一九四二年春转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一九四四年受聘为迁至四川乐山之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一九四六年晋升为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
  • 六朝精神史研究

    作者:[日] 吉川忠夫

    《六朝精神史研究》以六朝时期为中心,历史跨度纵贯汉唐,通过综合性和个案性的考察与研究,对中国中古思想史以及中古政治与学术和思想的表现之间的联系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描绘。《六朝精神史研究》积著者近二十年之功,所论述的内容包括:六朝士大夫精神生活的总体风貌,从汉代走向六朝过程中的思想变迁,集中于六朝时期而围绕着何休范宁、范哗、沈约、颜之推、颜师古、葛洪、道宣、傅奕等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人物的著述及思想特点,还有汇集于这个时期的儒释道三家关系中的诸多问题和著名的论争等。《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六朝精神史研究》是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作者:毛汉光

    内容提要 : 初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作者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理论,通过统计、比较以及详细的个案分析,对从汉末至唐亡的中古社会史进行综合分析。
  •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作者: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共收论文十三篇,其中大部分是50年代以前所作。所收论文,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土地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及文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是这一时期的疑难课题。唐师在上述诸领域纵横驰骋,均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卓然成一家之言。
  • 六朝文明

    作者:(美)丁爱博

    《六朝文明》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丁爱博教授的代表作。丁爱博先后就读和就职于美国多所著名大学,学术兴趣涉及中国历史与语言、内亚历史与文化,但以六朝历史与考古学为主要研究领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西方汉学家,本书是他集三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六朝研究力作。 《六朝文明》以考古出土实物为基础,对照传世文献对六朝社会作了全面的考察,内容包括城市发展、建筑形式、丧葬礼俗、手工艺品、宗教以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既有对六朝政治与社会的宏观阐述,也有对六朝日常生活的微观观察,以较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变迁中的六朝社会,展现了灿烂的六朝文明,是一部视野开阔,又不乏深度的历史考古学专著,堪称六朝研究的经典之作。
  •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作者:荣新江

    中古时代来华的商胡贩客,其中最持久而活跃的族类,就是被称为“九性胡”的粟特人。作者以文献、文物和文书为依据,从历史深处揭示了他们在经济、政治和宗教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令人耳目一新。粟特聚落是全书论证的基点和重点。在作者笔下,群体的结构化和分布的网络化,形成一片富有异彩的景观。不仅再现了粟特聚落的历史面貌,而且使胡汉交融的考察更具体化也更理论化了。同时,此项研究不仅仅是考证文化交流中早已存在的有趣史实而已,也将为人们今天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问题提供某种启示。
  •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讲义

    作者:唐长孺

    本书是唐长孺先生在中央党校讲课时的笔记,后附《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习的必备书。
  • 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

    作者:韩树峰

    西晋永嘉(307~313)年间,五胡乱华,中原民众为躲避这场灾难性的战乱,以大族为核心,波浪般地涌向南方,从而拉开了流民南渡的序幕。至宋明帝泰始(465~471)年间,除小规模的南迁始终络绎不绝地进行着之外,相继出现了数次流民南迁的高潮。永嘉之乱后的流民迁徙,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可谓前所未有。据谭其骧先生统计,南渡人口占北方总人口的1/8强,而在流民最多的南徐州,侨口已过全州人口的半数。其迁徙范围则遍及今江苏、山东、安徽、四川、湖北、陕西、河南、江西、湖南诸省,甚至远及福建。流民迁徙时间不同,经历各异,从而造成际遇有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大族为核心的流民集团都先后走上了东晋、宋、齐、梁四朝政治舞台。文化士族始终把持中央高位,次等士族即本文所论的边境豪族构成南朝武装力量的主干是四朝政权的共同特色。许多学者将东晋南朝政权称为侨人政权,不无道理。不过,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侨人政权不仅指南迁的王、谢等文化高门在政治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也包含了南迁的次等士族这一武力集团成为南方政权的军事支柱这一重要内容。从南北政权的对立及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及内部斗争分析,拥有一定军事力量的次等士族比文化士族显得尤其重要。正是由于他们的竭力支持,南方政权才得以生存下来,并与北方政权对峙达两个半世纪之久;随着这些豪族的衰颓或北归,南方政权也渐渐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走向穷途末路。至于南方政权的内部斗争,也莫不与次等士族密切相关。每一个新政权都是在次等士族的支持下建立的,即使宫廷政变也不例外。从某个角度说,南朝历史实际就是以次等士族为主体的历史。至于北归的次等土族,在北方政权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基于次等士族在南北政权中所起的这种重要作用,对这一特殊阶层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遂成为必要,这也是理解南北政权互动性的必要条件。   最早对次等士族进行研究的是陈寅恪先生,他在《述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以勇武善战见长的“次等士族”这一概念,对这一武力集团做出了概括性论述,指出此集团南迁后分别居于长江下游的京口与上游的襄阳这一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陈先生对次等士族与东晋、宋、齐、梁四朝政权的关系虽没有做出具体论证,但其高屋建瓴的史学眼光和境界对以后研究次等士族的学者不无深刻的启发作用,这篇论文也因此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之后,田余庆先生的《北府兵始末》一文,对居于京口的武力集团出现的时代背景、兴衰过程及其在东晋、刘宋早期所起的历史作用进行了深入而又详尽细致的分析,清晰地勾勒出北府兵的发展脉络。唐长孺先生的《北魏的青齐土民》一文,则对徙自河北居于青齐的地方流民集团进行研究,翔实地论证了青齐豪族随南燕政权南下,以后又成为刘宋臣民,扎根青齐,及北魏献文帝时沦为平齐民,迁徙平城,并在孝文帝太和(477~499)年间“例得还乡”,重新在青齐得到发展的历史事实。罗新先生的《青徐豪族与宋齐政治》一文,对徙自河北居于青齐的豪族集团续有探讨,论述了青齐二州沦陷后迁徙郁洲(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的青齐豪族在宋齐禅代之际所起的重要作用。田余庆、滕昭宗二先生合著的《南北对峙时期的彭城丛亭里刘氏》一文则另辟新径,将彭城丛亭里刘氏这一地方豪族放在南北对峙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讨论了刘氏凭借其可南可北的地理条件,反复于南北之间,以求保护和发展其宗族势力的历史事实,揭示了不同于王、谢高门的另一类型士族的特殊发展历程。本书对边境豪族的研究是在上述诸学者所做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上述文章均有所借鉴。而书中所讨论的边境豪族也大都有自北人南、复自南人北的历史,情况与彭城丛亭里刘氏有些类似,所以本书也尽量将边境豪族放在南北对立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这里有必要对本书边境所涵盖的地域范围做一解释。从历史上看,南北政权的对立多以江淮地区为缓冲地带。刘宋何承天在谈到三国对峙的情况时说: “曹、孙之霸,才均智敌,江、淮之间,不居各数百里。魏舍合肥,退保新城,吴城江陵,移民南涣,濡须之戍,家停羡溪。”可见,辽阔的江淮地区基本上是作为边境线而存在的。但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对立却比较特殊,南北政权之间可以说几乎没有一条较为固定的边境线。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石赵、苻秦固然可以做到胡马临江,东晋政权也曾数次收复旧都洛阳。而且南北政权在这一地区基本上都是倏忽来去,其所占领的地区也因此很难巩固,这就使得南北政权之间的边境线变得更加难以确定。由于江淮地区经常遭到军事威胁,边境豪族很难在这一地区立足并发展起来,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边境豪族此时并不存在。而且其时胡汉矛盾尖锐,即使有豪族存在,南北政权也不会允许其反复于南北之间,因此,东晋十六国对立时期的边境情况基本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东晋末年,刘裕灭南燕,亡后秦,收复青齐和关中地区,但关中旋复即失,南北政权东以三齐为界,由此往西,则以淮北、沔北地区作为缓冲地带。此时,北方已统一在北魏政权之下,而南方东晋政权则由刘宋代替。宋魏对峙时期,南北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双方均无力向前推进。崔浩所说的刘宋不能守河南,北魏无力定江东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这为强宗豪族在这一地区扎根并发展起来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本书所指的边境地区就是处于这种均衡状态下的缓冲地带,包括了刘宋泰始以前的青、冀、徐、兖、豫、雍等州。所论述的豪族强宗则是自宋魏对峙开始,在这一缓冲地带发展起来的地方家族,包括了清河崔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等北方旧族。   魏太武帝太平真君(440~450)末年以后,北魏政权力量有所增强,遂采取逐渐南进的蚕食政策,将本来是缓冲地带的地区逐步纳入自己的疆域范围。献文帝皇兴(467~470)年间,北魏攻克淮北四州及淮西七郡;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北魏占领沔北五郡;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北魏又将豫州纳为已有。南方政权的防线则步步退缩,由防河退而防淮,由防淮退而防江。北魏向南推进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北方疆域的扩大和南方疆域的缩小,更深层的影响在于,随着北方政权的南进,许多居于缓冲地带的边境豪族人北,成为北方政权的臣民。即使仍旧效命南朝的豪族,由于家乡沦陷,也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根基,不得不四处漂泊。因此,北方政权向南推进的过程,实际就是逐渐消灭南朝有生力量的过程。当隋政权南下灭陈之际,在江淮及襄阳一带没有遇到强有力的抵抗,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的边境豪族已不复存在。这样,以边境豪族为支柱的南朝政权随着边境豪族的衰落,在难以寻找到也不可能寻找到新的支撑点的情况下,其灭亡也就成为势所必然了。   本书自东到西选取了在南北对立时期较有代表意义的三个地区,即青冀二州、豫州、雍州。居于这些地方的边境豪族势力较为强大,他们在不同时期分别支撑过南朝不同政权。以后,这些豪族相继人北。而且崔、裴、柳等家族在北方又上升为名门大族,不像王、谢等侨姓高门那样,人北后便寂而无闻。这些边境豪族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这是本书将这些豪族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本书共分六章,前五章对青齐、豫、雍等豪族武力集团做个案研究:一、三、四章分别把这三个地区的豪族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论证,探讨他们在南北政权尤其在南方政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二、五章则抽取这些豪族集团中较有代表性的家族清河崔氏和河东柳氏进行个案研究,以进一步加深对边境豪族的理解。第六章作为后论,对边境豪族进行综合论述,讨论他们作为一个特殊阶层所具有的独特性及其在南北方的门第,并对其在南北政权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论证。
  • 北周六典(上下)

    作者:王仲荦

    本书记述了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官制,资料宏富。举凡北周一代的典章故实几网罗贻尽,既是北周职官志,又起到《北周会要》的作用。
  •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册)

    作者:张金龙

    本书分5编,对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禁卫军权与魏晋南北朝政治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书中通过对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勾稽考索,厘清了不同层次的众多的禁卫武官的变迁历程与政治职能,揭示出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及其制度的本来面目,得出了许多重要的和具有启发性的认识。
  • 北朝胡姓考

    作者:姚薇元

    本书根据史传、姓书的记载,参以石刻、方志、文集、说部等材料,考证《魏书·官氏志》所载胡姓,兼及两汉以来质子降胡和隋唐蕃将胡商,共考证一百九三姓,填补了我国史学领域胡人姓氏问题研究的空白,可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和民族史研究参考。
  •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

    作者:马长寿

    本书为马长寿先生遗稿,系利用关中发现的碑铭25种,从其题名的姓氏、官爵、姓氏变迁、婚姻关系、阶级分化、部族融合等方面,研究这一时期关中各族的历史,初步解决了过去很难弄清的问题。此书系以碑铭证史的典范,得到了治史者的高度评价。
  • 晋书斠注(全两册)

    作者:[唐]房玄龄等撰,[清]吴士鉴、刘承幹注

    《晋书斠注》系浙江钱塘吴士鉴所著,共一百三十卷。此书是《晋书》注本中最完备者,为集注体,汇集各家旧晋书佚文,和清代学者卢文弨、钱大昕、王鸣盛、赵翼、洪颐煊、张熷等诸家校勘及考订成果,凡前人有关《晋书》的资料、议论、校语尽量收入,引书三百二十余种,前后二十余年,用力甚勤。编成《晋书斠注》。1928 年由刘承幹出资刊刻,所以他也列名为作者之一。是相关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此书过去印数较少,目前较难找到。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据民国十七年吴兴刘氏嘉业堂本影印出版。
  •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作者:唐长孺

    本书共收作者20世纪50年代中期撰写的8篇论文,对魏晋至唐代之经济及阶级关系、工匠身份的变化、南朝寒人的兴起、拓跋族的汉化过程、科举制的萌芽诸问题详加论证和阐发,获得一系列重要结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则收入作者1958至1982年间论文15篇,分别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社会阶层。中西交通、宗教等专题,详为论证。两书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次一并收入《唐长孺文集》。
  • 五胡录

    作者:火焰塔

    《五胡录》内容简介:五胡是指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少数民族,后来被当作公元300年~440年这段时期的代称。现在这些民族已经都不存在了,据说只有匈奴还有点人跑到了欧洲建立了匈牙利。今天,我们只能在历史的陈迹里,去寻找他们昔日带给当时中华大地的喧嚣和劫难了。
  • 六朝事迹编类

    作者:[宋]张敦颐,张忱石 点校

    《六朝事迹编类》是列入书局古籍规划中“中国历代都城资料选刊”中的一种。张忱石先生点校,曾于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现已版权过期。张忱石在原书基础上,加上专名线,并修正一些错误,在书后补充了人名索引,使本书增添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