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艺术

  • 陈洪绶

    作者:陈传席 编

    《陈洪绶》:中国绘画艺术,渊源有自,与吾国文明紧密相连。自晋顾恺之,千数百年来,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尚无一部系统、全面介绍历代绘画、画家的著作。为填补这一缺憾,让读者更详实地了解中国绘画文明和历代画家,我们编辑了这套大型丛书。丛书分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古代画家上自顾恺之、吴道子、王维、下继宋、元、明、清诸贤,凡60余人,每人(个别2-3人)一集,近现代部分包括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周思聪等,凡30余人,每人一集,由郎绍君、张志欣主编。 《陈洪绶》为大32开精装,铜版纸彩印,包括画家生平学行、艺术历程、绘画风格、谈艺录、各家评论、年表、传世作品目录等,并收入画家大量的生活、工作照片和近200幅绘画作品,资料详实,图文并茂,既有较高的学术性,又有一定的可读性,是专家、学者研究中国画家不可多得的史料性著作,(尤其李流芳、程孟阳、梅清、陈半丁、陶冷月等人专集为填补画史空白之作)更是广大青少年和美术爱好者了解中国绘画艺术不可多得的佳作。 《陈洪绶》记述了陈洪绶的艺术生涯并解析了他的绘画艺术。
  • 如何看中国画

    作者:王耀庭

    【内容简介】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丛书来自台湾 这套书来自台湾,主编何寄澎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所以渐趋暗淡,是因为从没有人配合着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大众。 所以,他邀请台湾当时最有文采、学养深厚的作者一起完成了这套书。 他是用“美”来贯穿全套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他说:华夏之美,献给每一个中国人。 其实,中国式的美,可以献给全世界每一个喜欢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人。 《优雅》系列离开传统的国学视角,抛弃繁琐的考证或晦涩的理论,力求从美的角度出发,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出来。 《优雅》是献给每一个中国人的,也献给每一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让我们在浮躁喧嚣的时代里,重拾优雅生活。 ◇《优雅》丛书共10种: 01《如何看中国画》 王耀庭:台北故宫书画处研究员、台湾艺术大学书画学系教授。 02《当书法成为艺术》 周凤五: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在台湾大学开设书法课。 03《陶瓷之路》 刘良佑:公认的香学研究第一人,台湾现代陶瓷艺术学会首任会长。 04《中国图书三千年》 潘美月: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印刷史、古籍版本研究权威。 05《诗歌在唱什么》 曹淑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 06《中国花艺》 许淑真:花艺专家,常年在台湾开设花艺课程。 07《篆刻的雕琢》 林素清: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对汉字起源有深入研究。 08《中国式建筑》 李乾郎:台湾古迹研究权威、台湾文化大学建筑系教授。 09《茶的味道》 张宏庸:著名茶史、茶艺专家,对《茶经》有深入研究。 10《昆曲的声与色》 陈 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课。 ------------------------------------- 【编辑推荐】 还原千百年来中国人与美的对话,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台湾学者专家多年打磨,用一套书讲透中国文化独特之美,献给每一个想认真了解中国的人。10本书10个主题,锁线裸脊,全彩印刷。 1 系统完整:《优雅》丛书共10种,包含绘画、书法、图书、诗歌、陶瓷、建筑、花艺、茶艺、篆刻、昆曲共10个主题,涵括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之美有全面介绍。 2 内容经典:《优雅》台湾版各分册出版后成为各自领域经典之作、重要参考书。其中《优雅03:陶瓷之路》获台湾出版奖最高奖“金鼎奖”。《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先后有台版、港版、日文版及韩文版等多种版本出版。 3 图文并茂:无论是国画、书法,还是陶瓷、图书,都针对内容配以大量彩色图片。以图解文,以文注图,展示更加直观,读者获得的印象更鲜明具体。 4 作者优秀:《优雅》的主编和作者来自台湾,都是各领域研究专家。其优势尤其在于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学养深厚。在传统文化大环境逐渐消失的今天,其独特性愈发凸显。如《当书法成为艺术》的作者周凤五,其父周介夫为张大千关门弟子,家学渊源,自身又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5 分册内容全面具体:《优雅》每一本书介绍了中国的一种文化,其内容具体而全面。读一本书,可对一种中国文化有具体而全面的了解。如《优雅01:如何看中国画》分专章介绍国画的观点、意境、笔法、色彩、用墨等,并对国画的历史流变进行简要分析,提供欣赏国画的背景知识;《优雅05:诗歌在唱什么》则分章阐述了《诗经》、楚辞、汉赋、六朝诗歌、唐诗、宋词等多种诗歌体裁。 6 写作方式简明易懂:《优雅》以现代人为读者对象,配合现代人的环境与生活,透过浅明易解的方式,正确而完整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传达给读者。如《优雅02:当书法成为艺术》,抛弃了繁琐的理论阐释与艰深的考证,只以简要的理论概括了书法的理论与流变,而将叙述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风格或技巧的分析之上。 7 思路新颖:与传统的国学著作不同,《优雅》从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角度出发,用“美”来贯穿全套丛书,讲的是“中国式的美”。 8 装帧精美:锁线裸脊,全彩印刷,版式精致典雅。
  • 石涛画语录

    作者:石涛

    中国的古代画论都是用文言写成,颇为难懂,为了方便青年读者,加以标点注释,那就好多了。 在清代画论中,石涛的画语录,公认是最难读的一本,确乎有加以注释的必要。但是画语录的文字和内容,实在艰深,其中渗染了许多佛老思想,又加以故弄笔头,因之波澜反复,辞旨玄妙,令人捉摸不定。
  • 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

    作者:黄河涛

    《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讲述了:诗与禅,或者作诗与参禅的关系,是我国文学史、美学史、艺术史、思想史等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一些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等国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东方文化中,这个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自来论之者众矣。
  • 中国画论研究(上中下)

    作者:王世襄

    本书是《中国画论研究》(六卷本,手稿影印本)的文字整理排印稿。它虽以“画论研究”为题,其内容实则是一部中国画论史。它不是画论研究的专题论文的汇编,而是呈现了中国画论发展史的全貌。全书内容上起先秦,下迄清季,探源述流,辨章考据,史论结合,以面统点,从理论、画法、品评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发,可以说是亦巨亦细、亦作亦述之著。对于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画论的发展过程很有帮助,可以说一书在手,全览中国画论发展历程。 ----------------------- 吾乡王君畅安《中国画论研究》一书,则又作家与批评家必读之书也。 畅安所研究者,上自先秦下而清季迨于民国,所收论画著述,都八百余种,其于理论之阐发,作法之详举,优劣只品评,派衍之叙述,事实之考证,或专一门,或涉多方,畅安一一为之抉择诠释,钩沉析疑,其为之若是之勤也。 ——林宰平
  • 荣荣的东村

    作者:巫鸿

    荣荣,1992年来到北京。两眼睁得大大的,带着一架新买的相机。 “东村”,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巫鸿以荣荣镜头下的 东村作为特定视角,串联起其“东村”系列的三组摄影作品:1993—1994年原生态环境中的东村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东村艺术家群体被迫解散后,1994—1998年继续的行为艺术项目; 荣荣从“东村”到以后日子里的自摄像。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它有关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之间——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美梦、幻想、激奋、焦虑,同一段集体的历史之间——微妙的交互影响。 编辑推荐 ——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神话。《为鱼塘增高水位》《12平方米》《原音》诞生于此,它开启一个时代。现场珍贵一手记录。 ——艺术史家巫鸿新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充满爆炸性创造力的东村艺术家群体,张洹、左小祖咒、荣荣、马六明,他们用身体和行动写下的分秒时刻。 ——给所有流浪的人。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东村,这城市的边缘地带。外人眼中,他们是经济上的苟延残喘者。自己心中,他们雄心勃勃,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宰者。这天上与地下的内心对峙,使他们游走在极度自傲与极度自卑之间。
  • 中国艺术与文化(插图修订版)

    作者:[美]杜朴,文以诚

    ◎文化视野下的妙笔勾勒 七千年中华艺术指掌图 ◎巫鸿、郑岩、安家瑶、朱青生联袂推荐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指定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自2001年初版以来,已被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采用为教材。2006年,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在保持通俗 易懂的风格基础上, 更能迎合读者对新知的渴求。 以往艺术史教材多以类别如山水画、书法、陶器等为纲,本书则打破国内编写此类教材的窠臼,以中国人所熟知的朝代入手,兼陈这一朝代或阶段的社会背景、宗教等信息,还原艺术本身的历史场景,使其具有更多的社会性。本书以开放的视野,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知其梗概,启发志趣,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文化史的认识。 同时,本书实现了历史文本和图像的完美融合。作者精心挑选358幅图片,随文配图,间以考古和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达到图为文之辅,文为图之质的境界。中译本挑选书中的精美图片作为彩插,相信读者必将为那流光溢彩的艺术之美所折服。 [推荐语]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7000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越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一书是美国权威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面审视,并从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该书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耳目一新、值得阅读的佳作。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生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在此不仅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朱青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心印

    作者:方闻

    《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既是一部论述精要的中国书画发展史的专著,又是一次关于中国书画研究方法的教学示范。作者方闻先生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国际著名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学家。在《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中,作者采用“视象结构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从绘画语汇及风格造型与图绘内容表现的关系入手,重点讨论分析了唐宋雄伟山水的图绘性表现、作为“心画”的北宋书法艺术的形成、元代文人画家自我表现意识的崛起、明代的复古主义的出现以及明末清初对五代宋元传统之“集大成”等。与此同时,他又密切联系与书画家和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材料,旁征博引地从当时政治、哲学、文学思潮中寻绎书画风格变化的历史依据。《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供美术史和文化史研究人员、书画创作和书画鉴定人员、美术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 无言之美

    作者:朱光潜

    《无言之美》选取了朱先生围绕这些问题所写的一些短文,分“星光”、“化境”、“妙悟”和“生趣”四编,配以美图,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人生等基本问题。
  • 画禅室随笔

    作者: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是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的书画创作、评鉴的理论著作,全书分为四卷。卷一包括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旧帖各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各节,卷三和卷四则为作者记事、评诗文等的杂言随笔。本书论书主张“以意背临”,谓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尊崇文人书画传统所凝成的韵致。其画论对清代“四王”画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流亡的语速

    作者:宋逖

    本书作者极富洞察力和精神性的跨界写作,涉及古典历史录音唱片、爵士乐和文学,是对音乐左岸的前卫性和唯美格调的绚烂眺望。 《流亡的语速——来自左岸的音乐极乐同盟》一书来自作者在国内最重要的爵士中文网爵士当铺(JAZZSKY.COM)的迷幻巴洛克BBS文本和BLOG即兴主义文献。 正如他的诗歌“给田野上的树上100个闹钟/叫醒我的爱情”,他身兼诗人和乐评人的“声音”写作,是对缪斯女神精神性的唤醒,也是对从但丁、拉赫玛尼诺夫、肖斯塔科维奇到古拜杜丽娜的“复活的圣火”这一流亡传统的秘密传承。
  • 万川之月

    作者:胡晓明

    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ISBN:9787301081785,作者:胡晓明著
  • 风入罗衣

    作者:庄秋水

    《风入罗衣》内容包括:这本书仍然是我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万象”版的专栏的一个结集。有位朋友曾经说过读书写作的几重快乐,读书,一乐也;读后写出感受,又一乐也;收到稿费,三乐也。那么结集出书是第四乐了。简简单单的一些书,能带给人四重悦乐,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合算的事情吗!
  • 曲院风荷

    作者:朱良志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修订典藏本)》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数次关于艺术理论讲演的汇集。共十讲,分别是听香,看舞,曲径,微花,枯树,空山,冷月,和风,慧剑,扁舟。本书不是对艺术理论做逻辑推演,而是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所以它既是理论的,又是感性的,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艺术的相通之处。这种美学论著的写法与宗白华先生一脉相承,在当下却具有独特的个性与韵味。因此,此书从出版至今,一直受到读者的欢迎,一版再版。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向以为美是一种直觉,一种顿悟,是无法用文字去细细描摹,就好像我们无法用双手去摩挲天边的明月,无法用语言去吟诵佛法的真谛一样。直到翻开美学大师朱良志先生的《曲院风荷》一书,我才发现美原来也是可以这样娓娓道来的,她那不再可望而不可及的微笑,也是可以欣赏甚至把玩的。——青简 也许对终日浸溺其中的人来说,这本书只是皮毛?但是对于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却宛如盛宴一般叫人惊喜不已甚至贪婪。最喜欢的是本书涉猎面极广,诗,词,曲,书法,园林,花鸟,山水,篆刻,禅,哲学,音乐,等等中国艺术的种类都交杂在一起,正是我喜欢的大杂烩一样的好东西。更像一本向导,一个开始,我可以从书中的提示线索里慢慢走出去,看到更深更广的世界,因为这本书里的“地图”我现在知道如何摸索,有多少小径等着我走.....——Jean(锦衣夜行) 这本书用唯美的文字 清晰的阐述了中国经典艺术取向 朱先生引经据典,用大量的实例和精炼的总结为读者献上了十份艺术大餐:听香、看舞、曲径、微花、枯树、空山、冷月、和风、慧剑、扁舟,对于我这样的入门级读者来说,朱先生用心血集毕生感悟凝结成的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中国经典艺术的博大和美妙,它也给我指出了中国经典艺术大观园中的各条道路和景点...... ——bay (bay 需要朋友需要朋友)
  • 中国艺术精神

    作者: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发现其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 敏感者

    作者:朝戈

    我越来越深地感觉到,文学艺术所关心的“人”,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人性中本身具备的重要品质在淡化或消失,或被人轻视乃至嘲弄,而人性中的某些弱点,却被无限制地刺激和欣赏。这些不仅仅影响着人心,也影响着美。 现代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都市化,就是以都市的基本感情作为原料去进行创作,这种艺术如果放在历史的宏观过程看,是一种比较病态的艺术。实际上我在美术界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当代艺术的都市化问题。 在我们这个记录功能十分发达的时代,自然主义显然是跟不上趟了。我想要的是那种一下子击中本质的感觉。 我在人物画方面表达了具有知识分子思索物质、在这个时代产生的普遍的内心冲突、彷徨和强烈的危机感。这种思想感情给绘画方式带来了革新。我发现了这种带有普遍人类特性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心灵危机,它会变成一个精神抗争的过程。――朝戈
  • 曲院风荷

    作者:朱良志

    本书重点不在对具体的艺术理论进行推演,而是意在打通艺术理论经和具体艺术之间的通道,到鲜活的艺术之中,去寻找理论的“歇脚处”;打通艺术和人生之间的通道,到艺术之中,寻找另人特有的人生智慧。中国艺术渊深和海,我舀起一瓢之饮,来说大海的意味,其浅疏显而易见。只能说它传达了自己的一点真实体会而已。 本书共十讲,第一讲听香,讲神情问题;第二讲看舞,主要讲动静关系问题;第三讲储蓄,以“曲径”之名;第四讲讲中国艺术理论中见大的思想,这是东方艺术理论中的特有思想,以“微花”名之;第五讲枯树,说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第六讲空山,说虚实问题;第七讲冷月,说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第八讲和风,论中国艺术中的和谐思想。第九讲名慧剑,说的是妙悟的体验;第十讲名扇舟,说的是中国艺术的写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