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神经科学

  • 我的脑袋里有个雷达

    作者:[美] 迈克尔·S. A. 格拉齐亚诺

    ◎ 编辑推荐

    ☆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更看重“隐私”“边界感”和“社交距离”的现代社会,对个人空间的关注与日俱增,本书便旨在探索与此息息相关的大脑机制,通过轶事、图例和比喻,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理解重要的概念。

    ☆本书从距今已有几百年之久的初期观测开始讲起,一直讲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神经科学实验,为困扰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世纪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释,颠覆了脑科学领域当前的智慧,成为意识研究的又一座里程碑。

    ☆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儿子的亲身遭遇,令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一旦脑内的雷达系统失灵,会造成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以此破除偏见、增进理解,引起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的深思和共鸣。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人脑如何演化出空间监测系统的故事。与此相关的初期观测距今已有几百年之久,本书正是从那时开始讲起,一直延续到目前正在进行的神经科学实验。

    我们拥有方向感,需要保持社交距离,能够操作各种精密仪器,都是因为在这套空间监测系统的作用下,我们构筑起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不仅是一种安全边际,还影响着我们对周围事物采取的所有行动;它既会在工具使用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也会对教育产生潜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个人空间构成了人际交往的基本框架,塑造了我们对他人以及人际行为的判断。绝大多数时候,这一机制都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发挥作用,然而一旦失灵,造成的不良后果就会波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我们的脑袋里仿佛有个雷达,这不仅是一个妙趣横生的科学课题,还是一个巨大而无形的存在。作者将通过本书带我们领略这一研究领域的丰富宝藏,了解它如何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

    ◎媒体推荐

    作者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引人入胜且通俗易懂的解释说明。他并非仅仅宣扬其优点,更试图展示它与其他流行理论如何相容。作者没有拘泥于实验技术细节,而是通过轶事、图例和比喻来帮助读者理解重要的概念。本书颠覆了该领域当前的智慧,以全新的角度带给人们这样一种感觉:意识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在眼前。格拉齐亚诺的理论为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成为该领域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亚伦·许尔格(Aaron Schurger),《科学》(Science)

    关于意识,格拉齐亚诺提出了一种有趣的新理论……他逐步地引导读者了解他那令人着迷且极具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这一理论能够解释许多人类知觉方面的反常现象。无论从科学还是哲学角度,任何对意识感兴趣的读者都不能错过本书。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在大多数的科学理论中,意识都是大脑物理功能的产物,就像电路产生的热量一样。在格拉齐亚诺的新书中,他的理论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去阐释意识,令它在现实、有形的世界中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即使它仍是大脑的产物。

    ——《普林斯顿大学新闻》(Princeton University News)

  • 大脑通信员

    作者:赵思家

    这是一本有关大脑神经的趣味科普通俗读物。

    爱情真的由多巴胺控制吗?为什么你的记忆力会越来越差?人的睡眠受什么影响?为什么你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戒烟为什么这么难?

    想要回答以上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了解大脑,而负责调控有关“快乐”“记忆”“上瘾”“恋爱”等重要事情的,则是大脑中的通信员——神经递质。

    作者在本书中将用生活化的语言为我们系统专业地解释什么是神经递质,它们在大脑中的工作机制是什么,将七种最常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GABA、内啡肽一一讲清楚。

  • 变化的头脑

    作者:[美] 罗杰·克鲁兹 / [美] 理查德·罗伯茨

    ★内容简介

    人之生也,其归途是衰亡。依赖于多种感官模态和记忆力的语言能力,是否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衰退呢?为了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美国孟菲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杰·克鲁兹和理查德·罗伯茨博士在《变化的头脑:语言如何延缓衰老》一书中,通过描述语言能力的四个维度(即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的种种变化,和目前可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向我们报告了在面对认知衰老时,语言是如何起到优化和补偿作用的。作者强调,从年轻时就要形成对衰老的积极认知,打破对老龄的刻板印象,锻炼我们的语言能力,保持阅读、写作和交谈,为实现健康老龄化提早做好认知储备。

    ◎ 变老只会带来坏消息?

    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差异是多维度的,年龄只是其一。

    破除对衰老的刻板印象,锻炼语言能力,这对大脑健康和延长寿命大有裨益。

    ◎ 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语言与衰老领域的前沿科普读物,拥有30年教学经验的美国知名心理学教授,向我们报道了老年阶段的许多好消息!作者认为,语言对人类的心理年龄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专家推荐

    从阅读本书第一页开始,我就觉得自己像在读一本小说那样兴奋。整本书注重科学依据,逻辑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优美,向我们展现了进入老年阶段后语言能力变化的美妙图景。它不仅介绍了语言学习与变化的相关问题,还为我们深入理解语言的复杂性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

    ——凯特·德·梅德罗斯,美国迈阿密大学斯克里普斯老年学研究中心教授

    两位作者的这本新书写得棒极了!本书讨论了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一个话题,即衰老如何影响个体的交际能力。我们都会衰老,也要和老年人打交道,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既有趣又有料的书。

    ——约翰·库尼奥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心理学教授

    ☆语言能力在健康和非健康的状态下,会出现哪些问题?

    什么是老年性耳聋?

    耳鸣的原因有哪些?

    人们需要用特别的“老年语”来与老年人沟通吗?

    为什么受过更多教育的老年人受刻板印象影响越明显?

    为什么会出现舌尖现象?

    从年轻时就生活和学习在一处的修女们,通过观察写作能力的不同,可以推测谁更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

    ★了解语言能力变化的根源,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应对认知功能的衰退。

    老年人更擅长讲故事。

    老年人拥有更大的词汇量。

    老年人可以成为更好的写作者。

    成为一个读书成癖的人可以弥补其他认知过程的衰退。

    充分利用语言资源,可以有效促进个体的积极老龄化。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有趣有料、值得信赖的科普读物,作者以丰富的实验案例,对照展示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异同;作者从日常生活、名人轶事、流行文化中搜寻了许多展现语言能力与认知变化的蛛丝马迹,让人读来兴趣盎然。

  • 梦瘾

    作者:[美]山姆·昆诺斯

    医生开的处方,怎么会跟海洛因和死人扯上关系呢?

    接受了最好的戒毒治疗怎么还戒不掉呢?

    止痛药依赖怎么会让海洛因趁机进入主流社会?

    橄榄球运动怎么成了通往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大门?

    这一次,瘾君子几乎都是白人!

    死于药物过量的人多过死于车祸的人!

    服用止痛药在现代社会是家常便饭。对于非致瘾性止痛药的研究,美国药物依赖问题委员会1928年一成立便视为己任。然而,有医生认为“患者很少成瘾”,此言1980年代初经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令医药界兴奋不已。

    1996年,普渡制药推出新型止痛药奥施康定。公司开展大规模营销,不仅大做广告,还招募大量销售人员对医生采取盯人战术,送礼、支付度假费用,还出资赞助医学研讨会。而1999年疼痛被医疗认证机构定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以及官方报告称疼痛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更是推波助澜。于是,处方开具无度,造成患者的药物依赖。

    奥施康定效果神奇且有不同剂型,价格却过高,一些成瘾者便利用医保以及各州的法律差异获取药物,以贩养服,或者干脆改用毒品。

    同期,怀着发财梦的墨西哥年轻人带着廉价且后劲大的黑焦油海洛因源源不断地涌入,他们以加州等地的拉美人社区为基地,以白人富人为目标,建立起隐蔽而强大的零售网,使得买毒品可以像点外卖一样方便。

    就这样,毒品经由止痛药开辟的途径进入美国主流社会,这一次,瘾君子几乎都是白人。2000年、2006年,美国缉毒署两次开展行动打击黑焦油海洛因,但死于药物过量的人数仍然居高不下,甚至超过了车祸的死亡人数。

    本书作者山姆•昆诺斯曾是《洛杉矶时报》墨西哥缉毒战报道组的记者,他从“蓝领之城”朴茨茅斯追踪到墨西哥小镇,采访了年轻毒贩、制药业人士、缉毒署特工、痛失子女的父母以及沉迷药物的中产阶级年轻人,以令人心碎的故事揭示了止痛药及毒品对于当代美国社会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腐蚀。

  • 我们为什么要行走

    作者:[爱尔兰] 沙恩·奥马拉

    用神经科学解析行走让你意想不到的好处

    亚马逊年度之选,《纽约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新科学家》书评称赞

    大加速时代反内卷行动指南

    ◎ 编辑推荐

    ☆ 大脑实验研究专家、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惠康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沙恩·奥马拉的科普代表作。

    ☆ 亚马逊2020年度科学类图 书,《纽约时报》《卫报》《泰晤士报》《新科学家》推荐!

    ☆ 荣获诺贝尔奖的突破性发现——大脑定位系统,颠覆你对行走的根本看法。

    ☆ 横跨脊索动物门,从陆地深入海底,以亿年为尺度的行走演化史。

    ☆ 用神经科学智慧,解答看似简单的复杂问题:为什么你会迷路?为什么人行走时会愤怒?为什么你可以轻松穿过密集的人群?为什么盲人能和正常人一样行走?为什么让机器人行走那么难?为什么有时候走了很远却感觉很近?为什么城市需要步行空间?为什么哈密顿在行走中构建了四元数? 为什么卢梭、尼采、梭罗都认为行走时的思考才有价值?

    ◎ 内容简介

    宅、外卖、电动车、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行走?让热爱走路的神经科学家奥马拉带你寻找答案。

    行走起源于数亿年前的海洋,生物是为了运动才演化出大脑。大脑和神经系统赋予人类直立行走的能力,而认知地图让我们找到行走的方向。

    行走不仅对我们的肌肉和体态有益,还能保护器官和修复损伤,延缓甚至逆转大脑的衰老。在行走中,我们的感觉变得敏锐,思维充满创造力,焦虑和抑郁得到缓解。

    众人一起行走会促进交流、凝聚社会,是整个人类群体生存的关键。一座适于行走的城市,有利于社会交往、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为行走设计和规划城市,会让未来的城市更美好。

    奥马拉认为,现代人的生活久坐少动,这严重损害了人的身心健康。我们需要重新开始行走,徒步、爬山、逛公园,走路上学、上班、购物。他提醒我们从座椅上站起来,去发现一个更快乐、更健康、更有创造力的自己。

    ◎ 媒体推荐

    令我感兴趣的不是生理层面,而是难以捉摸的东西——行走是一种生活方式。

    ——戴维·L.乌林(David L. Ulin),《纽约时报》

    这本书展示了我们漫步时大脑的后台活动。行走让我们更健康、快乐、聪明……这不只是作者个人的经验,而是有可靠的数据支持。

    ——埃米·弗莱明(Amy Fleming),《卫报》

    引人入胜……奥马拉认为行走与我们的身体、大脑乃至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

    ——汤姆·惠普尔(Tom Whipple),《泰晤士报》

    信息量和说服力足以唤醒ZUI狂热的“沙发土豆”。

    ——乔纳森·基茨(Jonathon Keats),《新科学家》

    ◎ 名人推荐

    这似乎是一种简单的,也许是ZUI简单的人类活动——行走。但是,正如奥马拉所言,每次漫步都具有变革性。它可以促进脑细胞生长,激活我们的肌肉,释放我们的创造力,提升我们的情绪。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人生。

    ——佛罗伦斯·威廉斯(Florence Williams),《自然疗愈》作者

    ◎ 获奖记录

    2020年美国亚马逊ZUI佳科学类图书。

  • 我们为什么上瘾

    作者:[美] 迈雅·萨拉维茨

    成瘾问题专家,亲身诉说25年成瘾自救之路

    通过药物、大脑与学习的机制,解开人类成瘾之谜

    禁毒专家包涵作序推荐

    「编辑推荐」

    1.25年成瘾自救之路,以亲身经历写成的心理学力作

    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专业高材生、成瘾问题研究者、资深媒体人25年成瘾自救之路,以科学理论加生动案例,全面讲解人类成瘾的神经学和心理学机制——原来,成瘾是大脑的一种复杂的学习障碍,成瘾也是许多复杂症状的统称,决不可一概而论。

    2.关心成瘾者个体,揭露美国法律对待成瘾者的不公平

    成瘾并非一种天生的道德标签,上瘾者也不应该被社会歧视。出于历史、文化与社会原因,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对待药物成瘾者的法规体系非常不合理、不健全,导致了无数个人与家庭的悲剧。每个成瘾需要具体被关心和对待,由社会和家庭协助他们戒瘾成功。在近30年对成瘾的调查研究和写作期间,作者与其他专家一起推动了美国成瘾治疗相关法案通过,保护了许许多多成瘾者的身心健康。

    3.一部坦露与真诚之作

    虽是一本心理学科普,却是用作者本人的回忆录来讲述。作者出身优渥,从小天资聪颖,却在青春期后深陷环境造成的药物上瘾泥潭,但是她也通过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学习与家人的支持重回正轨,并且最终解开成瘾的谜题,改变了美国社会的某些阴暗面。一个被成瘾折磨多年的患者,发自真诚的自我坦白,唤起药物成瘾弱势群体的共鸣,令人信服。

    「内容简介」

    科普作家萨拉维茨生于一个美国犹太中产家庭,她在20世纪80年代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时,不幸对药物成瘾,在治疗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美国戒瘾制度的阴暗面,此后20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改变成瘾治疗的困局。在讲述自己人生轨迹的同时,她从神经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药物学等角度,对成瘾的本质、原理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

    她发现,成瘾是一种学习障碍,每个人成瘾的原因也是千差万别,根本不存在一种“一刀切”的戒瘾方式。与其说上瘾是一种堕落或心理疾病,倒不如它说是多种不同疾病的统称。只有了解每个人成瘾背后的不同因素和机制,才能深入成瘾的核心,最终解开上瘾之谜。

  • 贪婪的多巴胺

    作者:(美) 丹尼尔·利伯曼 / (美) 迈克尔·E.朗

    为什么曾经浪漫的感情也会变淡?为什么成功人士通常不会觉得自己很成功?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节食计划后来都功亏一篑?为什么聪明的人经常会做出糟糕透顶、灾难性的决定?这都取决于大脑中的一种单分子结构——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控制着你的欲望、想象、冲动、创造力,出乎意料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身体受到“向上”和“向下”两类物质的控制。“向下”指的是控制当下的神经递质,它们决定我们当前的感受;“向上”则是指多巴胺,决定了我们的长远规划、愿景、未来期望。正因如此,多巴胺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是一种快乐分子。它其实是一种欲望分子,在我们已经获得很多的同时,让我们有更高的期许、更大的目标。多巴胺让我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追求更高的目标,但也同时让人欲望无止境、不知道满足。它既能让你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成功变得平淡无奇;它让你投入一段感情,但也让当初的深情被岁月磨平;它让你获得超长的智商,但也让你与疯狂一步之遥……

    充分了解这种物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决策和生活的,能够帮助我们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在功能,提高效率,获得更好的表现。

  • 盲视

    作者:[加] 彼得·沃茨

    ★人类最终的进化方向到底是什么?如果唯有摒弃自我意识才能在茫茫星海中生存下去,这是进化还是灭绝?雨果奖得主彼得·沃茨代表长篇,近十年硬科幻领域集大成之作,获加拿大极光奖、法兰西学院科幻文学翻译奖、日本星云奖等诸多科幻大奖。

    ★重新定义人类与异星的“第一次接触”,打破历代作品中千篇一律的“外星人”形象,直接对生命形态发出拷问。以严肃文学的写作手法、科幻冒险的起伏跌宕,探讨存在与意识的终极命题。

    ★十年全新修订版,特别收录作者专门提供的《上校》《零和》番外中短篇二则及完整版后记,以供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故事线和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同系列续作《模仿》即将于年底出版。

    ◎ 内容简介

    2082年2月13日,65536个外星探测器包围了地球,初时它们如同镶嵌在大气层中的无数个黑洞,其后它们一起燃烧殆尽,引发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所有无线电同声共鸣,每一架红外线望远镜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场短暂的、明亮的,来自不明生物的窥测。

    地球方面探测到信号的来源,先后派出三支队伍前往源头——海王星轨道附近柯伊伯带上的一颗彗星,本斯—考菲德进行勘测,前两支队伍均为无人探测器。在第二波无人探测器即将靠近时,星核中埋有人造仪器的本斯—考菲德爆炸了。

    天火坠落两个月后,包括主角在内的第三支探测队出发,途中爆炸的消息传来,飞船自行改变航向,载着船员前往大朝型星体大本。

    船员们陆续从星际旅行的休眠中醒来:一个拥有四重人格的语言学家;一个以植入机械设备取代五感的生物学家;一个战斗指挥官;一个吸血鬼;以及一个综合家——人工去除了一半心智的拓扑信息观察者,作为向中心汇报情报的纽带。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战斗还是谈判?他们能否解读外星生命的密码,揭开天火坠落的真相?

    ◎ 媒体推荐

    沃茨在这部令人激动的科幻小说中探索了意识的本质,将迷人的外星环境与引人入胜的战斗完美融合。他对我们所熟知的异星接触题材进行了令人战栗和本质性的颠覆。——《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彼得·沃茨掌控了第一次接触的核心并将其粉碎,最终成就了这部令人震撼又充满创意和警示的杰作。这是一部罕见的、可以为科幻小说创作开启全新篇章的作品。——加拿大科幻小说作家卡尔·施罗德(Karl Schroeder)

    彼得·沃茨的外星人既不是有着奇怪外表的人类,也不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怪异组织——它们是新事物,而且无限地令人不安,这迫使我们面对有关意识本质的难以置信的可能性。强烈推荐。——雨果奖得主、《末日奇点》作者查尔斯·斯特罗斯(Charles Stross)

  •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作者:[美] 埃里克·坎德尔

    如果你看不懂抽象画?至少应该知道为什么!

    诺奖得主、著名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运用脑科学原理来阐释人的审美背后的神经和心理机制

    编辑推荐

    你是否觉得抽象画——

    与涂鸦无异,不知所谓,甚至连标题也让人看不懂。

    你是否进一步思考过——

    抽象艺术为什么会成功?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看懂抽象画的人究竟看到了什么?

    著名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从大脑的角度告诉你答案:

    美不仅存在于观看者的眼中,也存在于观看者大脑的前意识创造过程中。

    ◎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

    ●对抽象艺术缺乏了解,乃至存在误解或偏见。

    ●抽象画激活大脑的方式与具象画非常不同,而我们缺乏相关学习与训练。

    ●抽象艺术家所主张的:对视网膜的感官刺激,不过是点燃联结性记忆的火花。

    ◎为什么你要了解抽象画

    ●根据《艺术新闻》历年发布的全球博物馆及展览观众人数调查报告:现当代艺术展的观众流量最大。而国内观众似乎更偏好经典绘画展。抽象艺术在海外取得了成功,我们却不知其为何及如何取得成功的。

    ●抽象艺术家分离出复杂图像的基本成分,不仅让观看者获得不同以往的知觉和情绪感受,也是创造条件鼓励自上而下的联想,让观看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补全绘画。这是欣赏抽象艺术之所以艰难的原因,也是乐趣所在。学会欣赏抽象画,我们不仅是学习一种看待艺术的新方式,也是以一种新方式看待我们自己以及这个世界。

    ◎为什么建议你通过本书了解抽象画

    ●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可以了解审美背后大脑的运作机制,如果你是科学研究者可以知晓抽象艺术的探索过程,倾听这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或许可以启发新的艺术创意或科学想法。当然,如果你是普通读者,更可以同时习得脑科学和抽象艺术的相关知识。

    ●不同于以往艺术家或艺术评论家的著作,本书作者坎德尔是一位热爱艺术的神经科学家,这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艺术的新视角——科学视角。作者清晰的逻辑、简明易懂的写作更是带给我们舒畅的阅读体验。

    ●英文原书出版于2016年,得以引入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配以百余张彩色高清示意图和艺术名作,我们在直观感受每幅抽象画的同时,也知道我们观看时的所有反应是为何以及如何发生的。

    内容简介

    艺术与科学应该对话,但如何对话?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以两个领域共享的方法论——还原主义——为切入点,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科学的视角解释了大脑如何对艺术品作出反应,又从历史的视角展现了艺术如何受到科学的影响而不断演进。还原主义方法是贯穿本书的关键词,指通过研究复杂现象的基本成分及组织方式,来解释这个现象。艺术家用以分离出形式、线条、色彩、光线等要素,则是为了让人获得与观看复杂图像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本书引入了脑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配以百余张彩色高清示意图和艺术名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而且可以打破对抽象艺术的误解和偏见,学会更好地欣赏现当代艺术。

    名人推荐

    像“天才”或“文艺复兴人”这样的词在这个主张平等的时代很少被使用,但这样的描述并非完全不适用于坎德尔。坎德尔以其在记忆方面的工作闻名,他现在写了一本不同凡响的书,书中充满了诗意的见解,同时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

    ——V.S.拉马钱德兰,著名神经科学家,《脑中魅影》作者

    为了缩小艺术与科学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坎德尔通过还原主义模式提出了审视抽象艺术的新方法:当涉及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和引发我们的审美反应时,少即是多。

    ——艾米丽·布劳恩,著名策展人,纽约州立大学艺术史特聘教授

    对神经科学家以及任何一个对视觉艺术和人文科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

    ——杰伊·舒尔金,美国乔治敦大学神经科学系研究教授

    媒体推荐

    这是关于心智科学和现当代艺术的一次引人入胜的研究……坎德尔的想法值得深思,这也许会为神经科学的探索和艺术创作开辟出新的路径。

    ——《出版商周刊》

    获奖记录

    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2017年度生物医学和神经科学类图书荣誉奖

  • 脑机穿越

    作者:(巴西)米格尔•尼科莱利斯(Miguel

     《脑机穿越》讲述了“人机融合”的未来,即“脑机接口时代”即将到来!在未来科技的驱动下,科幻大片的场景已逐渐走入现实。人类通过思维控制人造工具,如今听起来无法想象的事情,在未来会成为常态。从海洋深处到超新星禁区,甚至到我们体内细胞空间的微小裂缝,人类的触及范围最终将追上我们探索未知领域的野心。  《脑机穿越》也是“脑机接口”的简要发展史。作者尼科莱利从脑机接口对传统神经科学的颠覆,到早期的“信息输出”,即机器如何读取大脑信息;再到现在科学家苦心钻研的“信息输入”问题,即反馈信号如何作用于大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类未来新图景!  在未来,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完善,很多渐冻人患者、严重瘫痪患者也将从中受益。脑机接口有望让这些病患重新恢复功能性运动,重新学会行走。同时,脑机接口并不只局限在医疗康复领域,作者正在进行的“大脑校园”项目将是多学科合作的典范,它将提升人们的教育、健康及生活标准。甚至,我们能进入祖先的记忆库,下载他的思想,通过他最私密的感情和最生动的记忆,创造一次你们原本永远都不可能经历的邂逅……对于脑机接口将为人类带来怎样的未来生活,这些仅是窥豹一斑。
  • 神经信息学——神经系统的理论和模型

    作者:汪云九/国别:

    《神经信息学(神经系统的理论和模型)》把半个世纪以来有实验依据的神经系统(脑)中的主要理论和模型集中起来,给研究生们提供理论训练。这些理论和模型中有重要基础理论意义的,大都取材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Hodgkin、Huxley、Hartline、Gabor、Bekesy、Eccles、Crick、Edelmen、Sperry……),也包括对信息科学、工程应用有重大影响的假设、理论和算法(Hebb学习律、平行分布式理论框架……)。 《神经信息学(神经系统的理论和模型)》共分三篇:第一篇包括固定结构的神经系统的理论模型,涵盖神经元模型、感受器的数学描述、节律产生和视觉信息加工等;第二篇是关于学习和记忆的理论模型,包括}tebb学习律、平行分布式理论框架、Hopfield模型以及短时程的突触修正规律,清晰讲述了神经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人工智能、信息科学工程应用的意义;第三篇介绍神经科学和脑科学中当前的几个热点,包括神经编码、功能柱的结构和功能、脑的非线性和意识问题。   《神经信息学(神经系统的理论和模型)》可作为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人工视觉、神经假肢、人工智能、信息科学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 大腦、演化、人

    作者:葛詹尼加,Michael S. Gazz

    三十年來,第一本整合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的革命性巨著! 在一九八○年代之前,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這兩個領域之間幾乎沒有互動,直到裂腦研究先驅葛詹尼加與認知心理學大師米勒,在共赴餐宴的計程車上的一番對談,才促成了認知神經科學的誕生,葛詹尼加因而被譽為「認知神經科學之父」,認知神經科學更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顯學。 葛詹尼加對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功不可沒,他創建了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與學會,並創辦《認知神經科學期刊》,而其學術著作的里程碑——《認知神經科學》(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s),更是此領域的權威教科書。葛詹尼加不僅是知名的臨床及基礎科學研究者,還出版了多種大眾科普書籍,本書即是他的最新力作。紐約時報評價說:「對腦科學研究來說,葛詹尼加所做的研究堪比史蒂芬.霍金的研究之於宇宙論。」 大師親授的科普課,完整解析所有關於人類的研究! 人類很特別,常常能不費吹灰之力地解決問題,當我們手上拿著大包小包走到家門前,馬上就知道怎麼伸出小指勾住門把開門。人類的心智活動也很旺盛:我們有同情心、道德感,懂得抽象思考,能把幻想和現實分開;還能抑制衝動,延遲滿足時間。除此之外,人類懂得創造美的事物,甚至還會透過科技把性和繁殖分開! 既然我們和其他動物都是由同樣的化學物質組成的,也有同樣的生理反應,為何人類如此獨特? 葛詹尼加從年少時就不停地思考,「人」這個奇妙的物種如何被塑造;而在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腦科學家後,他更能以專業的眼光,看待大腦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為了徹底了解「身為人類」所代表的科學意涵,他統整了神經科學、演化學、認知心理學、遺傳工程、人類學、動物行為學和語言學近十年的最新研究,融合社會科學的田野調查,探討各種令人困惑的問題: ◎ 人類的大腦很特別嗎?腦袋越大就越聰明? ◎ 我們為什麼那麼愛社交?講八卦攸關生存和演化? ◎ 動物有道德感嗎?只有人類有亂倫禁忌? ◎ 人類是唯一的藝術家嗎?猩猩也懂得欣賞夕陽之美? ◎ 意識是怎麼一回事?動物會思考自己知道的事嗎? 人類研究散落在各種不同領域,本書是葛詹尼加用大師的眼光為我們整理、至今為止最完整的人類研究,讓研究者和一般科普讀者,都能津津有味地讀下去。他在書中展現了幽默的筆法,從人類的生理構造、社交行為、道德、同理心,一路剖析至語言、藝術、直覺、意識等層面,結合各領域的文獻,挖掘人類的獨特之處。 跟著大師的思考脈絡,你會驚歎於人類的奧妙,更將明白「生而為人」所代表的重大意義!
  • 脑MRI局部解剖与功能图谱

    作者:崔世民

    脑神经影像解剖是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参考国内、外神经解剖学专著和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本着局剖解部与功能相结合的思路组织、编排的。全书共分十六章,约13万字,插图650余幅,其中部分为局部彩色解剖图,通过磁共振不同平面的断层图像及三维重建图像,对脑沟、脑回、脑叶、脑神经以及相关脑结构做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包括了位置、结构、走行及毗邻等诸多方面,同时阐述了脑结构的功能及损伤先后常见的临床表现。本书图注中的解剖学名词采取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以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和获益。 本书主要的阅读对象为从事医学影像工作的临床医师,也可作为医学院校在校学生以及临床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特别是神经内、外科医师工作和学习的参考书。
  • Pink Brain, Blue Brain

    作者:Eliot, Lise

    In the past decade, we've heard a lot about the innat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So we've come to accept that boys can't focus in a classroom and girls are obsessed with relationships: "That's just the way they're built.""" In "Pink Brain Blue Brain," neuroscientist Lise Eliot turns that thinking on its head. Calling on years of exhaustive research and her own work in the field of neuroplasticity, Eliot argues that infant brains are so malleable that small differences at birth become amplified over time, as parents and teachers--and the culture at large--unwittingly reinforce gender stereotypes. Children themselves exacerbate the differences by playing to their modest strengths. They constantly exercise those "ball-throwing" or "doll-cuddling" circuits, rarely straying from their comfort zones. But this, says Eliot, is just what they need to do. And she offers parents and teachers concrete ways to help. Presenting the latest science from birth to puberty, she zeroes in on the precise differenc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erasing harmful stereotypes. Boys are not, in fact, "better at math" but at certain kinds of spatial reasoning. Girls are not naturally more empathetic; they're allowed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By appreciating "how" sex differences emerge--rather than assuming them to be fixed biological facts--we can help all children reach their fullest potential, close the troubling gap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and ultimately end the gender wars that currently divide us.
  • 脑的阅读

    作者:(法)迪昂

    千百年来,眼睛扫视书页,并唤起脑中的整个阅读过程,这种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的脑机制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对阅读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而忘记了它是一项非常惊人的成就。白纸上的一个个黑色符号是如何引发一系列的声音以及意义的呢?我们的大脑皮层是上百万年演化的结果,我们原本的生存环境中并不存在书写与阅读,但灵长类的脑又是如何演化出识别单词和符号的能力的呢? 法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根据他在人脑阅读方面卓有成效的研究,破解了这个谜团,向我们展示了人脑神奇阅读能力是如何形成的。迪昂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全新地看待脑阅读机制与文化的思想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教育和学习的观点,史无前例地引领着我们探索人类的能力。
  • Mindsight

    作者:Daniel J. Siegel

    Foreword by Daniel Goleman, author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from one of the global innovators in the integration of brain science with psychotherapy, offers an extraordinary guide to the practice of “mindsight,” the potent skill that is the basis for both emotional and social intelligence. From anxiety to depression and feelings of shame and inadequacy, from mood swings to addictions, OCD, and traumatic memories, most of us have a mental “trap” that causes recurring conflict in our lives and relationships. Daniel J. Siegel, M.D., a clinical professor of psychiatry at the UCLA School of Medicine and co-director of the UCLA Mindful Awareness Research Center, shows us how to use mindsight to escape these traps. Through his synthesis of a broad rang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applications to everyday life, Dr. Siegel has developed novel approaches that have helped hundreds of patients free themselves from obstacles blocking their happiness. By cultivating mindsight, all of us can effect positive, lasting changes in our brains—and our lives. A book as inspiring as it is profound, Mindsight can help us master our emotions, heal our relationships, and reach our fullest potential.
  • Theoretical Neuroscience

    作者:Peter Dayan,Laurence

    Theoretical neuroscience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basis for describing what nervous systems do, determining how they function, and uncover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s by which they operate. This text introduces the basic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of theoretical neuroscience and presents applications in a variety of areas including vision, sensory-motor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learning, and memory.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 I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ory stimuli and neural responses, focusing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by the spiking activity of neurons. Part II discusses the modeling of neurons and neural circuits on the basis of cellular and synaptic biophysics. Part III analyzes the role of plasticity in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An appendix covers the mathematical methods used, and exercises are available on the book's Web site.
  • 神经计算原理

    作者:哈姆

    《神经计算原理》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特别在神经网络模型和工程应用方面有极为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全书不仅深入分析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而且详细介绍神经网络应用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主要研究方向。《神经计算原理》理论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为神经网络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神经科学Matlab教程

    作者:Pascal Wallisch,Mich

    《神经科学研究与进展•神经科学MATLAB教程:MATLAB科学计算导论(英文)(导读版)》内容简介:作为科学计算的数学软件,Matlab被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实验室。《神经科学研究与进展•神经科学MATLAB教程:MATLAB科学计算导论(英文)(导读版)》介绍了Matlab的基础原理和基本程序设计、数据搜集与实验控制、数据分析与建模,帮助使用者解决各种计算问题。作者并非将Matlab单纯视为程序设计语言,而是将其作为解决神经科学实际问题的工具。
  • 神经科学中的数学

    作者:F. Gabbiani

    《神经科学中的数学(导读版)》通过Matlab编程语言在众多模拟中的应用来介绍计算方法。这些程序为新的课程和研究提供有益的跳板。作者从介绍微分方程和线性代数在细胞、亚细胞和突起模型的应用开始,然后介绍概率论在突触传递和单细胞噪声中的应用,最后将信号处理理论应用于系统神经科学中。 神经科学依赖众多数学工具表达已有的理论、分析数据并提出新的实验。本书采用一系列扎实的计算模型将该领域最令人瞩目的工具由浅入深地介绍给读者。旨在为神经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对神经科学感兴趣的数学、物理和工程背景的学生提供一本教科书,亦可为进行神经科学相关研究的工作者提供有用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