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古典

  • 小词大雅

    作者:(加) 叶嘉莹

    词,是一种传统的文学体裁。因为它篇幅短小,且常常描绘文人眼中难逃浮浪浅薄的美女和爱情,历来被称为“艳科”“小词”。小词如何从爱情的品格升华到人生的境界,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修养?读者又如何能够从小词中领略这种修养和境界?叶嘉莹女士将为您细细评赏,虽小词,大雅存焉。
  • 飲水詞箋校

    作者:(清)纳兰性德,赵秀亭(笺校),冯统一(

    《饮水词》是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词集。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後避太子允扔嫌名(保成)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性德自幼聪慧好学,长而博通经史,尤好填词,并以填词名世。康熙十五年二六七六)成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循迁至一等。多次随扈出巡,并曾奉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他生於顺治十一年二六五五),卒於康熙二十四年二六八五),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的著述十分丰富,今存《通志堂集》包括赋一卷,诗四卷,词四卷,经解序跋三卷,序、记、书一卷,杂文一卷,《渌水亭杂识》四卷。然而这只是他创作的一部分。另外,他还编刻遇《大易集义粹言》、《词林正略》、《今词初集》、《通志堂经解》等书。 纳兰性德才华艳发,气质上多受汉文化影响。虽曾有积极用世的抱负,却更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侍卫职司单调拘束,远不合他的情志,因而他雄心销尽,失去了『立功』、『立德』的兴趣。上层政治党争倾轧的污浊内幕,更导致他厌畏思退。诗人的禀赋和生活处境的矛盾,使他憔悴忧伤、哀苦无端,於是,便把无尽凄苦倾诉於笔端,凝聚为哀感顽艳的词章。他的词把原属个人的哀怨融扩为带有普遍性的人性抒发,具有了独特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三百年来,尤其近百年来,他是拥有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清代词家,他也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 纳兰性德早年曾刻《侧帽词》,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又委托顾贞观在吴中刊成《饮水词》,此二本刻於性德生前,今皆不见传本,只知《饮水词》收词不多,仅百余篇,想来,《侧帽词》收词亦不会多。 对纳兰性德词的编辑整理是在纳兰性德身後。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性听闻友徐乾学、顾贞观、严绳孙、秦松龄诸人为其编刻《通志堂集》,其中词四卷,共三百首。同年,性德好友张纯修在扬州又有《饮水诗词集》之刻,其中词三卷,共三百零三首,排次舆《通志堂集》相同,惟增词四首,减词一首,此二本中词之部分皆为顾贞观手订,可信度最高。
  • 陌上花开

    作者:安意如

    民歌很少精雕细琢,却犹如浑璞玉,自有天然之美,因直抒胸臆,语出肺腑,相较精雕细琢的文人诗,另有一种特殊魅力。让我们回归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陌上花开缓缓归》直到《陌上花开》,只有在安意如的传述中,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 南北朝的历史光怪陆离,大一统之前的年代荒诞华美不可尽言。那些简单的歌章,在历史的游历中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 用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小心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本书在追寻古典诗词的浪漫足迹,沉醉唯美爱情的旷世韵味。在历史中游历,有如行走在蔷薇园。你可看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正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辨那蔷薇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伤刺痛。
  • 桃花扇

    作者:孔尚任

    编辑推荐:本书由明代著名作家孔子尚任所作,讲述了明朝未年南京所发生的事,以李湘居与侯方域的爱情悲欢离合为线索,展开了戏剧冲突推动了剧情的变化发展,借此抒发作者的情怀。
  • 时光印痕: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美

    作者:沈善书

    以二十四节气诗词为针,用散文笔法串联岁时节序中的光阴之美、幽趣之美、民俗之美,是拿李白吟哦过的月光下酒,在杜甫草堂中歇脚,赏陶渊明在南山下种的菊。民俗故事、花神典故、日常琐细,共同绘成一幅幽美的光阴画卷。
  • 追忆

    作者:(美)宇文所安

    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的焦虑;更体现了“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全书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类阐述,作者通过新颖独到而又论证充分的阐述与分析力图为我们建构一个一追忆的殿堂:“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 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

    《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西厢记》通常被评价为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作品,这当然不错。但同时它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者很少从观念的冲突上着笔,而是直接切入生活本身,来描绘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情与欲的不可遏制和正当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愿望与出于势利考虑的家长意志之间的冲突。 可以说,作者把反对礼教的主题充分生活化了。像一开场莺莺所唱的一段《赏花时幺篇》: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在这背后,则存在着她那非出于己愿的婚约的阴影。而张生初见莺莺时所唱的一段《元和令》: 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他那里尽人调戏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 更是非常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对于美丽女性出于天然的渴望与倾慕,以及女子对这种渴慕的自然回应。这里并没有也不需要多少深刻的思想,而是在人物自然天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出青年男女之间一见钟情的爱悦,而引起读者或观众的共鸣。在经过一番艰难曲折之后,作者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以一种心理的满足。虽然这种胜利不得不以剧中冲突双方的妥协、矛盾的消解为代价,以男主人公中进士然后完婚的陈旧的大团圆模式来完成,但毕竟是张扬了受抑制的情和欲的权力,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西厢记》以很高的艺术水平来展现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动人。 从剧情来说,由于《西厢记》是一部多本戏,加上关目的布置又很巧妙,写得波澜起伏,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从一开始崔、张邂逅于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种困境;而后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在老夫人许婚的条件下飞书解围,似乎使这一矛盾得到解决;然而紧接着又是老夫人赖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后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暗相沟通,却又因莺莺的疑惧而好事多磨,使张生病卧相思床,眼见得好梦成空;忽然莺莺夜访,两人私自同居,出现爱情的高潮。此后幽情败露,老夫人发威大怒,又使剧情变得紧张;而红娘据理力争并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加以要挟,使得她不得不认可既成事实,矛盾似乎又得到解决。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条件,又迫使张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伤感别离。在可能是后人续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团圆之前,还出现同莺莺原有婚约的郑恒的骗婚,再度横生枝节。这样山重水复、萦回曲折的复杂情节,是一般短篇杂剧不可能具有的。它不仅使得故事富于变化、情趣浓厚,而且经过不断的磨难,使得主人公的爱情不断得到强化和淋漓尽致的表现。 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在这部多本的杂剧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时一本中有几个人的唱,这也为通过剧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张生的性格,是轻狂兼有诚实厚道,洒脱兼有迂腐可笑。 这个人物身上带有元初像关汉卿、王实甫这些落拓文人的“成色”,又反映出元代社会中市民阶层对儒生的含有同情的嘲笑。他同剧中所赋予的家世身份不尽相符,却显然是按照市民社会的趣味塑造出来的。在后代民间传说中唐伯虎一类人物形象的身上,还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张生在《西厢记》中,是矛盾的主动挑起者,表现出对于幸福的爱情的直率而强烈的追求。他的大胆妄为,反映出社会心理中被视为“邪恶”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动;他的一味痴情、刻骨相思,又使他符合于浪漫的爱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观而显得可爱。 崔莺莺在元稹《莺莺传》中已具备一定的性格特点,到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她的性格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物形象开始变得鲜明起来。但这一人物形象仍然描写得不够细致,甚至有些前后矛盾。如一开始她已经和张生以诗唱和,间接表达了彼此爱慕之心,但当张生进一步以情诗相赠时,却在心中骂他“淫滥如猪狗”,这虽然也可以解释,但至少在分寸上是掌握得不准确的。到了《西厢记》中,莺莺的形象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她的性格显得更为明朗而又丰富。在作者笔下,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所以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随即赖个精光……。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剧情变得十分复杂。但是,她终于以大胆的私奔打破了疑惧和矛盾心理,显示人类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会变得更强烈。这一形象较之在诸宫调中,显得更加可信和可爱了。而作者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女性对爱情的主动追求,使得这个剧本更有生气和光彩。 红娘在《西厢记》中所占笔墨的比例较《西厢记诸宫调》又有大幅度的增加,而成为全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剧中只是一个婢女身份,却又是剧中最活跃、最令人喜爱的人物。她机智聪明,热情泼辣,又富于同情心,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困境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 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气,并因此而充满自信。所以这个小小奴婢,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她不受任何教条的约束,世上什么道理都能变成对她有利的道理。所以她的道学语汇用得最多,一会儿讲“礼”,一会儿讲“信”,周公孔孟,头头是道,却无不是为己所用。这个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却又有一定的现实性。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会的人生态度,而市井人物本来受传统教条的束缚较少,他们对各种“道理”的取舍,也更多地是从实际利害上考虑的。
  • 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

    作者:王国维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自出版后就可谓读书人的必读书,极受学术界重视。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是近代杰出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古文字学领域成就卓越,他提出的“意境”理论,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集大成的理论思想。 《人间词话》自1908年付印以来,版本繁多、屡经删定。为此,新版底本我们选用了最完备的手稿本,以重现其真容,另外还整理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以外的零星评论诗词的散章以及王国维著写的《文学小言》和《屈子文学之精神》作为本书附录。 《人间词话》注释者吴洋出身世家、师承名校,所写注释内容翔实、严谨,对原文所提所指的词句全部列出原文,对所提所指的词人均列传评述,并且有针对性地讲解了词牌名,这点是在同类书中绝无仅有的。另外,吴洋除了对原文做了贴切的翻译外,还撰写了赏析。赏析中有肯定也有否定,完全是从内心出发的真切感悟,读来如金石凿凿,掷地有声。 《人间词话》双色印刷,排版华美、雅致。也正是因为这些精彩互映,使得《人间词话》深受读者欢迎,屡创销售佳绩。 《人间词话》一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人间词话》自1908年付印以来,版本繁多,屡经删订。由于《人间词话》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系断章零语,灵机闪现之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之时。因此手稿本将最大程度地保有这种写作的真实,与相对自成体系的众多校订本相比,自有其无法取代的重要价值。然而可惜的是,王国维手稿常年尘埋于金匮石渠,众多读者无从得见。因此,我们根据腾咸惠先生的《人间词话新注》和佛雏先生的《新订〈人间词话〉》,经过重新整理校注,出版了这本《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力图将王国维手稿的原貌真实地呈现给广大读者。
  • 陌上花开缓缓归

    作者:安意如

    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情节较为完整,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面对几千年前的文学宝藏,熟悉乎?陌生乎?时间犹如一面巨大的墙壁,阻挡了我们情感的交流,艰涩难懂的文字来自遥远的古代,精致珍贵却又那么模糊遥远,在成堆枯燥无味的注释帮助下,终于可以把它翻译成现代的文字,可是那距离,似乎未曾拉近一点点。但是,在安意如细腻的文字中,乐府,已经不仅仅是乐府,她用猛虎轻嗅蔷薇的姿态,小心的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这本《陌上花开缓缓归》,在安意如的作品中,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安意如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细腻真挚的人类情感,用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她独特的想法,当读者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阅读的时候,顿时,有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 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了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 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
  • 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陈婉俊

    《唐诗三百首》的旧注本亦有许多种,其中以陈婉俊的补注本简明精当,流行最广。她的注解除简介作者生平外,比较注重语词名物的诠释,博引旁征,字梳句栉,对今天的读者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诗经

    作者:孔丘 编订

    这本《诗经》收录全部305篇,每篇诗歌都配有相应的解释及译文,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 当时只道是寻常

    作者:安意如

    细读纳兰词会发现,豪放是外放的风骨,忧伤才是内敛的精魂。 一个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男子,在他的词章中不倦不悔地倾诉对感情的执著,对友请的坚定,像一道道疗伤的温泉汤药,温暖了,唤醒了,我们冰封的情感。
  • 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本书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黄霖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词学大师王国维的学术个性。
  • 方丈记 徒然草

    作者:[日]鸭长明,[日]吉田兼好

    《方丈记》篇幅不长,日语约八千字左右,一卷四章;《徒然草》上下两卷,共243节。前者以冷峻的笔锋,客观深邃地记述了天灾人祸及修心养性的经历,给读者震聩般的警悟和言犹在耳般的启示;后者夹叙夹议,谈哲理,谈人生,录掌故,记逸闻,妙趣横生,义理深长。两部作品既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影响,又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的个性。《方丈记》《徒然草》与《枕草子》一起并称日本古典散文三圣。
  • 平家物语

    作者:(日)佚名

    12世纪末,平安王朝已走到了尾声,天皇与贵族掌握实权的中央集权制日益衰落,拥有领地和私人武装的封建武士集团全面抬头。源氏和平家作为在朝廷和地方都握有重权的两大武士集团,因盘根错节的复杂恩怨,以及对统治权力的觊觎,终于在公元1156年至1185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平家物语》以史书编年体为主轴,站在平家的角度,详细叙述了源氏和平家争夺权力的全过程。 《平家物语》全景式地展现日本中世纪战焰滔天的豪壮场面,更因其极高的文学、历史、思想价值,被日本文学史家誉为“民族的英雄叙事诗”、“镰仓文学的最高成就”、“日本的国民文学”。它的问世,不但将军记物语推向了高峰,更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日本古典文学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 作为一部长篇史诗巨著,《平家物语》版本众多,其中13卷本是公认的通行本,约在1201年至1221年这段时间初步成形,然后不断得到补充完善,流传至今。全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部分: 1~5卷讲述平忠盛发迹,由武将擢升为朝廷重臣。后来其子平清盛当上太政大臣,平家满门荣华,显赫一时,令世人钦羡赞叹。但平家在掌权之后,迅速腐化堕落,骄奢霸道、为所欲为,上不敬天皇、下不恤百姓,破坏佛法、凌夷朝威,恶事做尽做绝,引来朝野上下极大不满。法皇和旧贵族密谋倒平,但因事机不密而失败。 6~8卷讲述平清盛因热病辞世,由于长子平重盛已先于他死去,只好由资质平庸的三子平宗盛继承家业。平宗盛的魄力和才干远不及父兄,更缺乏强悍的个性,无力应付此起彼伏的反乱,平家开始盛极而衰。这时身负血海深恨的各地源氏后裔,经过多年积蓄力量,蜂起举事。除镰仓源赖朝外,有“旭将军”美誉的木曾义仲也在北陆崛起,起兵讨平,以风卷残云之势率先攻入京都,迫使平家举族撤往西国。 9~11卷讲述志得意满的木曾义仲,俨然以为天下在握,于是骄横粗暴、飞扬跋扈,在京中胡作非为,民心丧尽。镰仓源赖朝趁机命令弟弟源范赖、源义经讨伐义仲。义仲众叛亲离,迅速败亡。全书的重点由此转向被视为战神的源义经身上。义经进京后,受到了后白河法皇的信赖,奉命进击平家。他一路势如破竹,一之谷合战、屋岛合战,屡战屡胜,直逼平家盘踞的大本营。鼙鼓雷响,雅乐无用。颓废腐朽的平家完全无力抵抗,最后坛之浦化为修罗炼狱,海为血染、地为尸覆,幼帝安德天皇投海,平家全族败亡。源氏从此独揽朝政,日本进入幕府时代。但源义经也因为功高震主,受到源赖朝的猜忌,不得不远遁避祸。 12~13卷作为结尾,讲述源赖朝为绝后患,如何搜捕残害平家血脉;以及安德天皇生母建礼门院在绝望中出家为尼,最后于大原寂光院中了却余生。
  • 希腊神话

    作者:库恩

  • 日本古典俳句选

    作者: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

    本书收录了日本古典俳句三大俳人松尾芭蕉、与谢芜村、小林一茶俳句共四百余首。
  •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

    作者:斯威布

    古希腊神话的优美、动人是举世闻名的。 古代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希腊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现今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和地中海东部各岛屿。此外,他们很早便与黑海沿岸地区的居民交往,向意大利半岛南郢沿海和西西里岛等地区移民,足迹远至西地中海和北非。古希腊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建了璀璨多彩的文化,传下丰富的遗产,神话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古代神话的产生历史久远,它乃是处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期的远古人类借助想像征服自然力的产物。由此,古代神话必然包括神的故事和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和冲突的故事,即英雄传说两个方面。神的故事更明显地反映了古代人类把强大的自然现象形象化的丰富想像力,英雄传说则主要是对可能具有某种历史性的传奇人物及相关事件的崇拜和理想化,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存活动和与自然进行的顽强斗争。古希腊神话也是包括了这两个方面。 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形成时期很早,是远古一代代人集体创作的结晶。神话起初口传,后来见之于书面文字。它的最早的传世书面文献当推荷马史诗。史诗中除了主体故事外,还提及了许多其他的神话故事,那些故事显然在当时已是广为流传、普遍知晓的。在荷马之后不久有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的长诗《神谱》,扼要地记述了许多神话故事,并且力匿把那些故事谱系化。古希腊悲剧的题材基本都是取材于神话,是作家对那些神话故事的现实理解的戏剧体现。公元前三世纪之后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学者们在对古典作品的收集和注疏中,对古希腊神话的收集和保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些诗人则在学识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神话典故。 古罗马神话受物物有灵论的影响,对神灵缺少形象性思维,神话故事贫乏。英雄传说也主要表现为历史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具有的更多的是现实性而非超人性。古罗马人在接触了古希腊神话后,很快被娓娓动人的希腊神话所吸引,从而广泛吸收了古希腊神的形象和故事,出现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特有的融合。 古希腊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曾几经变迁.他们的神话观念也在这种变迁中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特点是由自然崇拜转向人性崇拜。人们所熟悉的这一时期的希腊神话的基本特点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神,赋予神以人形、人性.甚至人的社会关系。神和人的基本区别在于神强大,常生不死,生活闲逸快乐;人类弱小,会死,生存艰辛,不得不经常求助于神明,但也常常诅咒神明作恶。古希腊人崇拜神,但同时赞美人,赞美人的勇敢和进取精神。古希腊人批评骄傲、残忍、虚荣、贪婪、暴戾、固执等人的生格弱点,并且认为往往正是这些性格弱点造成人生悲剧。古希腊人崇拜神,但并不赋予神明过分的崇高性,也不把神明作为道德衡量的标准,而是把他们作为人生的折射。古希腊神话正是以这种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函,历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蛙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后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的材料源泉。 后世流传的古希腊神话故事集是人们根据古代材料编撰而成的。在这些神话故事集中,德国诗人斯威布的著作被认为是较好的一部,内容丰富、全面,情节可靠。相信由高中甫、关惠文和晓辉翻译的这个新译本会进一步有助于我国读者对古希腊神话的阅读和理解。
  • 子不语

    作者:(清)袁枚

  • 聊斋志异

    作者:(清)蒲松龄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毋向我胡卢耶?然五父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   松悬弧时,先大人梦—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黏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康熙己未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