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国史

  • 邊疆中國

    作者:刘晓原

    在「中國崛起」為大家所津津樂道的今天,一個日益受到關注的問題是:在同西方發生碰撞以後,中國近代以來經過的國家和社會轉型,無論是以革命的、還是以改革的、或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究竟給中國的觀念、行為乃至存在帶來了甚麼樣的變化。簡言之,今天的中國從何而來,如何而來? 為了回答這個宏大的問題,劉曉原教授通過梳理西藏、新疆、蒙古等中國邊疆和民族問題的典型個案,重現了中國近現代疆域和民族構成形成的歷史過程。本書從中國近現代領土屬性轉型的大視角,來觀察、認識中國近代以來國際關係和國內政治的發展脈絡,力圖還原特殊情境下國內政黨鬥爭、民族關係、外交折衝,以及社會變動等極其豐富的歷史細節。作者指出,鴉片戰爭以後在中國開始的不僅是向所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衰變,更有在國家體制、國家疆域、國家觀念、族群關係各個方面,從一個傳統東方帝國向近現代民族國家轉型的積極發展。這場始於晚清的中國領土屬性的近代轉型,一直延續至今,並對中國現代化的各個層面發揮著千絲萬縷的影響。 劉曉原教授是目前國際上研究中國邊疆歷史問題並同時用中英文寫作的最優秀的學者。本書囊括西藏、新疆、蒙古、遼東半島等主要邊疆區域;從時間跨度看,從辛亥革命到毛澤東時代,對所涉問題的歷史脈絡有深度梳理;從書的結構講,既有提綱挈領的總論性文章,也有具體的個案研究;從作者功力看,可謂「古今中西」兼能,既能得心應手地運用中文古代文獻及現代檔案,也對西方理論框架和學術源流駕輕就熟。以上種種,都使本書對民族邊疆的研究具獨到見解,可以說是一部從民族邊疆史角度探討中國近現代轉型的厚積薄發之作。──徐國琦,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何為「中國」?邊疆問題在中國由傳統「帝國」向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性轉變中何以如此重要、又何以如此令人困惑?如何應對由此而產生的學理乃至現實政治範疇的各種挑戰?作為國際學術界在冷戰及中國邊疆史研究領域的一位最為傑出的學者,劉曉原在本書中奉獻給中文讀者的,是他近二十年間研究成果的精華部分。他以貫通中西的問題意識和學術視野為出發點,以極為紮實的史料甄別及發掘為基礎,提出了一系列極富原創性的看法,頗引人深思。──陳兼,康奈爾大學胡適講座教授、上海紐約大學全球體系傑出歷史學教授 劉曉原教授以精研中國邊疆問題而聞名於國際學界,其近年來的研究重心,為近代中國領土屬性轉型,探究近代中國如何從「邊疆國家」走向「整合國家」,而本書可說是劉教授對此命題的一個重要成果。本著作具有寬廣的視野與歷史的縱深,以堅實的文獻史料為基礎,同時兼具西方學術理論框架與新觀點的建構。本書各章節所提出的諸多精闢論點,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吾人理解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問題的視野。任何關心過去、現在和未來中國邊疆與民族政治發展之士,都能從這部上等佳作中,得到許多新的啟發。──林孝庭,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
  • 黄埔军校生活史(1924-1927)

    作者:邢照华

    黄埔军校被誉为国民革命运动的奇葩,久为学术界重视,研究内容大多侧重于政治、军事方面,本书填补了学术研究工作中的薄弱乃至空白领域,着重从军校生活史的层面和角度进行展示、分析和判断,深化和拓展了黄埔军校史的研究内涵。在生活史的视窗中,黄埔军人群体可以得到更加完整的聚焦和审视。本书内容包括黄埔军校校园生活、黄埔军校战地生活、黄埔军校参与的地方公众生活、黄埔军校引领的民国风尚。借助军人当年笔下的记述和诸多感想,佐证以翔实的同步史料,本书试图从另一角度揭示青年志士的壮怀激烈与心路历程。
  • 学府与政府

    作者:刘超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论及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清华大学与南京当局之间的冲突及合作。作者从第一手档案材料着手,打通了史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深入而细致地梳理了1928年—1935年清华的历史情境与发展脉络,对这一著名学府崛起背后 “政”与“学”之间的博弈进行了精密解析。
  • 43位战犯的后半生

    作者:李永铭,范小方

    内容简介 1948年12月25日,中共权威人士公布了以蒋介石为首的43位内战头等战犯的名单。 他们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人物。 这些人早期大多追随过孙中山,后来又跟随蒋介石。 他们原本是时代的弄潮儿,后来却成为人民的罪人。 最后败退到台湾或流亡海外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坚持反共立场;但怀念故土,并坚守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反对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与野心。 少数活到李登辉时代的人,更是反对“台独”,心系祖国的统一。 本书以新华社所述延安权威人士列数的历史人物为对象,简述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及被定为战犯时的职务与依据,同时尽可能详述这些历史人物此后的政治走向与晚年日常生活,尽量选择每个人生平材料中的亮点、特点、有传奇色彩的内容,也收集传主各时期的、或与其生平事迹相关的人与事的照片,使读者能从这些相对简略的材料与图片中,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一个真切的了解,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有一个直观的把握。
  • 中华民国史

    作者:史鉴

    《中华民国史:1912-1949(插图本)》内容简介:与以往的朝代变更不同,民国的建立不是打出来的,而是谈出来的。这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可惜,这种“平静”并没能一直延续下去。民国建立后,要复辟封建君主制度的,想进一步推进民主共和的,都在中国的政治舞台跃跃欲试;再加上纷争割据的军阀,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把一个好端端的中国搞得三分五裂、分崩瓦解。 乱世出英雄。在这个气象万千的历史时期,中国出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人物,每年、每天也都在发生着各种不少风云激荡的事件。把这些历史时间连接起来,就筑成了一本书,写成了一段史,一段风起云涌的史。 书中,作者每讲到一个人、每谈到一件事,都是用心在描述一个画面。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幅描绘纷繁复杂的民国的图景,因为它非常立体地向读者展现了最生动、最真实的那段民国历史,让人度过之后会流连忘返的历史。
  • 革命之再起

    作者:呂芳上

    從中華革命黨的創立開始,孫中山先生就想建立一個組織完備,紀律嚴整的革命政黨,這一構想到一九二四年終告實現。中國國民黨的改組,除了有其時代背景和相應的外在條件,自發性的思想因素,同樣不可忽視。本書採用大宗原始檔案、著述,以及革命黨發行的重要報刊,如上海民國日報、廣州民國日報、覺悟、建設、星期評論、閩星等作為基礎,一方面探討中山先生思想發展的線索,一方面觀察五四思想激變的時代,革命黨人迎接新思潮,在評介社會主義、重估傳統、參與新文學運動、重視民眾力量、倡議軍隊的改造和黨務改組的進行上,所作出相當值得重視的回應。作者的研究,同時也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多元性,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說明。
  • 民国上海帮会

    作者:陆其国

    《民国上海帮会》内容为:其实帮会一开始是单纯的,是帮会中人为自己建立的乐园,而不是为他人创造的天堂。这应该是他们最初的理念。我给这个理念找到另一个相对应的具象物,那就是在《民国上海帮会》中多次提及的城堡。城堡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据点。然而人心吊诡,帮会后来渐渐演变成黑社会。这个过程是我颇感兴趣的。
  • 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

    作者:严泉

    一位青年政治学者十年宪政研究的最新成果 许纪霖 萧功秦 张千帆 王家范 马勇 诚挚推荐 重现20世纪中国多种政体的历史原貌 在比较视野下,用个案研究方法解析中国政制的百年颠沛 本书结合历史学与政治学研究之长,就民国制宪、议会政治、比较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20世纪中国宪政史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 作者认为,对宪政制度的研究不应该枯燥无味,更不能是静态的,必须与活生生的个案结合起来,在制度运作的具体过程中体会制度的历史作用。本书收录了数十篇关于民国制宪、议会政治、比较政制等问题的文章,以比较的视野力求更加客观地认识百年来的中国宪政历程。作者强调,当人们在评价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时,总习惯以当代英美成熟的民主政治为标准,因此,得出的结论常常是中国不如西方,原因则是中国没有民主政治文化的土壤。然而,中国百年前短暂的民主试验毕竟只是制度改革的开端,尚处在萌芽阶段,即使要与西方比较,也应以英美18世纪、19世纪早期民主形态为对象,这样的中外对比,才会更加客观。
  • 民国政要的私密档案

    作者:郑会欣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民国历史及民国档案的研究,书中所记乃依据内地、台湾、香港、美国等地的历史档案资料、民国人物日记撰写而成,当中揭露了民国时期一些重要事件的真相,如孔祥熙涉嫌贪污美金公债的证据、宋子文在官场中的起伏、蒋介石得知雅尔塔协定内容后的态度及其转变、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被刺的原因等。此外,本书引用了多位民国政要如蒋介石的日记及电报资料,展现了民国政要的内心世界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此书虽然不是传统的学术研究,但所依据的史料扎实可信,引人入胜。
  • 蒋介石的1949

    作者:刘维开

    1949年,是蒋介石自认其革命生涯中遭遇最大挫折的一年。不过,从他一生事业来看,这年则是他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虽然被指为“失去中国的人”,但他却也是建设台湾的奠基者。 蒋介石自1949年1月21日下野,到1950年3月1日再起,前后共一年一个月又七天。他的下野固然有美国方面的因素,但是影响不大,主要还是在于国共战争,国军溃败,政府内部呈现分崩离析的状态,以及蒋氏对于中国国民党的失望所致。 就蒋介石个人而言,这一年是其一生中最感屈辱的一年,即使在时隔数年后,对于这一年各种经历的记忆,依然是“悲惨”“侮辱”。除了自我反省外,在对国民党党员的多次演讲中,他曾以“亡国”来形容当年的处境。 不过,从蒋介石一生事业来看,1949年亦是他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虽然他被指为“失去中国的人”,却是建设台湾的奠基者。 编辑推荐: 1949年蒋介石下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重庆撤退时,为何下野的蒋介石突然出现在前线指挥战斗并最后撤退,而代总统李宗仁却早早地在香港就医? 紧急关头代总统李宗仁为何突然出国?其间,蒋介石如何完成角色转换,从幕后走上前台? 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谈判条件,为何被国民党高层认为是“降书”和“罪状”的供认? 下野后的蒋介石为何被宋美龄、李宗仁屡劝出国?他们的动机和和目的是什么? “悲惨”的1949年里,蒋介石有没有最愉悦的一段时光?
  • An Unfinished Republic

    作者:David Strand

    In this cogent and insightful reading of China’s twentieth-century political culture, David Strand argues that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11 engendered a new political life—one that began to free men and women from the inequality and hierarchy that formed the spine of China’s social and cultural order. Chinese citizens confronted their leaders and each other face-to-face in a stance familiar to republics worldwide. This shift in political posture was accompanied by considerable trepidation as well as excitement. Profiling three prominent political actors of the time—suffragist Tang Qunying, diplomat Lu Zhengxiang, and revolutionary Sun Yatsen—Strand demonstrates how a sea change in political performance left leaders dependent on popular support and citizens enmeshed in a political process productive of both authority and dissent.
  •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中下)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中下)》内容: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虽然只有短暂的38年,却是中国社会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国史研究自“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2年启动以来,30多年过去,虽也取得一系列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论著及各种资料,但有关民国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情况,仍有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上中下)》所收论文,即是为纪念民国史研究开展30年而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汇编,论文作者均为国内外民国史研究的知名专家,其研究课题涉及民国史研究的各个领域。
  • 从韩国看的中华民国史

    作者:裴京汉

    本书是具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论文的汇集,大致分三部分:一是对中华民国时期中韩关系的论述,二是对有关民国史专题的研究论文,三是介绍韩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情况。
  • 民国诸葛赵凤昌与常州英杰

    作者:吴欢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迄今为止一百年。这一段历史,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只算短短一瞬而已。 前朝虽然不远,记忆已经模糊。 人类关心现实当下,忘性好过记性,乃全世界通病,中国人也不能例外。 2009年10月,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了十卷本《赵凤昌藏札》,收录了两千七百余通赵凤昌与当时名人的往来亲笔信札。其中有一批辛亥革命要件档案,均为海内孤本,弥足珍贵。这批史料彻底揭密了一个世纪以来不为人知的民国建立的真实情况,无可争议地向世人重现了当时历史的关键场景。 本书共计摘录52通赵凤昌藏札,先请各位读者方家法眼一观。 十几亿中国人,包括海峡两岸的华夏子孙,自然都知道大名鼎鼎的孙中山先生。但他们可曾知道,当民国像一个婴儿般诞生之时,他(她)的产房叫“惜阴堂”,他(她)的“产婆”叫赵凤昌。
  • 国民党核心组织真相

    作者:邓元忠

    「三民主義力行社」在中國現代史上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它是民國二十年代,強化國家各種組織準備對日抗戰,走向三民主義建設理想的骨幹。它於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後開始籌備,二十一年三月一日正式成立,至二十六年「七七事變」前夕被迫改組為「三民主義青年團」。在短短六年活動期間,其組織卻已於無形中控制了整個中國社會,且亞、歐、美三洲華人集居處也都有其構成份子分佈其中。其社員總數約三百人,在當時多負有參與重要決策的責任,他們的所作所為深深影響了八年抗戰,以致於在事隔六十餘年後的今日,其餘波猶在中國人社會中隱然可見,因此本書作者以客觀的態度,同時從(1)蔣中正領導該社的超然地位,(2)該組織本身的民主集權性質的角度來研究,提供其研究所得,使讀者易於看清力行社的各面真相,從而對民國二十年代整個中國的歷史能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 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

    作者:赵立彬

    本书依据各种报刊、著述,档案、书信,日记等中外文献在考订史实、厘清渊源的基础上。重在揭示全盘西化思潮发生、成潮、高涨、式微的阶段变化。描述思潮内部不同人物和群体间立论的差异及在论战中的复杂表现探寻各方主张的关系及其与社会的交互影响。克服笼统理解和片面评价。在再现历史本相的同时, 巴握这一思潮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的基本特性。
  • 趣民国

    作者:黄强

    用衣、食、住、行、娱、情,六个关键词,串起民国人的生活故事,在丰富前人的记述和珍贵的历史照片中发现蛛丝马迹,重新演绎出一幅生动的民国风情画。民国,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时代,也是一个妙趣横生的时代。书中的琐言细事,正是一个时代的注脚。 【媒体推荐】 民国有趣,有趣民国。穿衣时尚,美味佳肴,行走天涯,金屋藏娇,文人雅趣,三角婚恋,尽入书中。说它是野史,然而无一处无来源;说它是正史,又没有古板的套路。《趣民国》比正史有趣,比野史真实。民国原来如此好玩,跟着《趣民国》去民国吧。 ——资深媒体人、畅销书作家 倪方六 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名人轶事、悲欢离合……这分明是一幅民国社会的风俗画。走近画卷,细读文字,仿佛梦回并不遥远的民国,感受到了民国风雅、民国风情、民国风骨、民国风范、民国味道…… ——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陈正荣 衣、食、住、行、娱、情六个关键词,将民国风尚、风味、风物、风情、风华、风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妙趣横生,让人浮想联翩。 ——南京出版社社长 卢海鸣 前人是怎样生活的?恨不得回去安个摄像头。好在,文人本只写自己的行事和心事,可客观上也做了散漫的史家。《趣民国》从他们的书页中扫出一笸箩珠玉,用自己的线索串起民国生活的信息链。证据有效,推理合情,妙趣呈堂,真相应声而出。 ——世界最美的书《不裁》作者、作家 古十九
  • 我的父亲韩复榘

    作者:韩子华,周海滨

    韩复榘是一个“名人”,除了他的经历带有一定传奇色彩外,更多地是因为社会上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笑话,说他没文化,是大老粗。真实的韩复榘是怎样一个人呢? 《我的父亲韩复榘》整体再现了国民党陆军上将韩复榘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介绍了他的个人生活,对子女的教育,与各方(冯玉祥、蒋介石、张学良、日本人、共产党)的合作、矛盾与斗争,理政情况(公务、文化、教育、剿匪、救灾),时人、后人对韩的评价,等等。
  • 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

    作者:桑兵

    相对于国际上汗牛充栋的拿破仑研究,孙中山学还有很多谜底有待揭晓。 透过孙中山,关注孙中山周围的陈炯明、戴季陶、胡适诸人,可谓连成一片,满目桑田。 人物研究的曲曲折折,个案与事件层层推进。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史上的枢纽式人物,经验与智慧超凡脱俗,为人 行事往 往逸出常轨;其活动与思想能够勾连同时代的大事要人,对研究者的见识与功力极具考验。作者在深入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虚,通过了解孙中山周围的人事及其内在联系,具体掌握其每一言行的殊境、思维、潜意识甚至无意 识,力求达到了解之同情的境界。
  • 1913革命的反革命

    作者:张晓波,周绍钢

    1913年中国的革命和政治充满了变数,革命党、立宪派和北洋集团,这三支主要的政治力量在政坛上进行着一次次的纠缠和交锋。可以说,从1911年清帝退位到1913年“二次革命”,这三种力量在国家统一、五族共和问题上的态度是一致的,但对于统一国家政权正当性的基础和国家如何运行等问题有本质的分歧。 本书以1913年重要历史时间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讨论“大选与大决裂”、“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以及“1913,革命与政治”四个主题,深刻反思1913年的革命与政治,探讨百年中国的革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