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国史

  •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作者:杨天石

    《蒋介石日记解读2》是继08年度十大好书《蒋介石日记解读1》之后,杨天石先生的沥血之作,在书中,你会看到:“不抵抗主义”的口号并非出自蒋介石,而是另有其人! 美国三次打算原子弹轰炸中国大陆,帮蒋光复民国,都被其拒绝! 在毛泽东《论持久战》之前,蒋介石早就有了“持久战”的思想! 共产国际打算扣留蒋经国,以此要胁蒋介石,蒋介石宁愿绝后,也不为所动!“我小时候是不知道谁是蒋介石的。”在台湾长大的梁文道先生说,“因为我在台湾上学的时候,我们只知道蒋中正,却不知道他原来也叫蒋介石。在我们上小学的年代我们甚至不会叫他做蒋中正,我们都叫他做蒋公,他死了之后我们就叫他做先总统蒋公。” 在大陆,蒋介石却是个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式的人物,可惜,名字前往往被冠以“人民公敌”“反动派”“独夫民贼”等,甚至一度被称为“蒋该死”“蒋光头”,至于“蒋中正”“先总统蒋公”,那时“不知道”的。 为何一人身居如此多名头,且两岸反差如此之大? 民国史研究专家杨天石根据亲眼所见蒋介石日记,为你解开答案!
  • 民国人物过眼录

    作者:杨奎松

    这里的所谓“过眼”,倒不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的意思,其实是不拘一格随便谈的意思。因为这里所集的文章,既有学术论文,也有读史札记,既有讲演的现场录音稿,甚至也有带些“演绎”味道的历史纪实。总之是五花八门,没有体例上的一致性。包括专门的学术论文,笔者也尽可能地做了一些文字上的处理,即把它们尽量变得通俗、更好读一些。 让文字好读易懂,是笔者一向所追求的风格。不过,通俗到把史学论文变成纪实,并不是我的想法。
  • 旧闻中国

    作者:苟骅//陈文定//南岛

    《旧闻中国:巨变时刻的历史碎片》内容简介:60年前,国共数百万大军对垒,大江南北烽烟四起,国内外政治势力纠缠博弈,人民政权在阵痛中孕育新生,60年后,南方都市报一群编辑记者在旧闻中翻新,还原扣人心弦且气势磅礴的"建国大业",细节是如此真实而细腻。“旧闻”不旧,它仍是现实之“镜”。
  • 革命逸史(全三册)

    作者:冯自由

    《革命逸史》是冯自由根据香港《中国日报》及他自己多年笔记、往来书信、稽勋局调查表册等编写的,所记载的都是最有根据、最有价值的正史材料,只是“暂以革命逸史名之”。 《革命逸史》所载“吉光片羽,弥足宝贵”,“一切记载皆有来源可寻”。晚清至民国之要人,几乎全收笔下,且记述多为非亲历者不能知之趣事。比如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记述相当多,其中说中山先生喜欢下象棋却棋艺不精,但牌打得很好。其他如孙中山与黄兴的旗帜之争,以至于两人的关系长期不和;“梁任公之情史”中认定梁启超的婚姻并不美满:“李女貌陋而嗜嚼槟榔。启超翩翩少年,风流自赏,对之颇怀缺憾,然恃妇兄为仕途津梁,遂亦安之。” 章太炎曾高度评价冯自由治史“阿私之见少矣”。《革命逸史》曾说袁世凯、黎元洪都不是革命党人,辛亥革命前后,屠杀革命党人,证据确凿,以他们为民国元首,则破坏共和、颠倒功罪都不足为怪。遗憾的是国民党自掌握政权以来,“以革命党而行革命党应行之事,虽褒扬先烈之令,不绝如缕”,但只限于大名鼎鼎、妇孺皆知的少数领袖人物,而对于开国前和开国时断头流血、舍生取义的大多数无名英雄,并未按照当年稽勋局的调查表册分别抚恤,他说这是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缺憾。他一直认为饮水思源、养生恤死,是后死者应尽的责任。他后半生执著于革命史研究与写作,这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所以他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革命逸史》等著作,并不是为个别领袖树碑立传,而是忠实地记录了革命史上无数无名英雄抛洒热血、舍生取义的业绩。在举世滔滔、数典忘祖大有人在,沐猴而冠、粉墨登场的年代,他以革命的亲历者、以严肃的史家态度,编写革命史,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信史。
  • 中国的内战

    作者:[美] 胡素珊

    这本出色的学术著作是对1945-1949年中国内战期间国共两党政 治冲突的权威记录。作者将此书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国民党之所以在大陆崩溃的种种弱点,第二部分论述导致共产党最终夺取政权的优势所在……这本书是对我们有关中国现代史知识的最重要的补充,是这一领域的必读著作。 ――美国《亚洲研究》 那些对内战时期的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组织,对剖析政治权力的 基础感兴趣的读者,不可不读此书。 ――美国《亚洲事务》 本书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胡素珊公允地、充满智地分析了国民 党失败和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她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它们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她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因此产生了这样一本对中国的内战首次作全面的令人信服的记叙的著作。 ――美国《选择》 胡素珊引人入胜地叙述了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如何在不到四年的 时内间完全输给共产党的过程。这主要不是一段军事斗争的历史,这是一段政治斗争的历史。国民党的腐败与无能最终使各阶层的民众起来反对它,在论述这一历史黑白点的政治斗争方面,可能不会再有比这本更好的著作了。 ――《美国政治科学评论》
  • 1912-1928:文武北洋

    作者:李洁

    本书里,作者集中记录了作者对民国初期,亦即“北洋军阀时代”的寻找与发现。站在袁世凯、黎元洪、段棋瑞、吴佩字、张作霖五位武人和杨度、章士刽、李大刽、陈独秀四位文人的故址上,流连盘桓,瞻前顾后,我忍不住又“独语”起来。 鼓励我用自己的话表述历史的,是本书主人公之一陈独秀先生。他老人家至死不说假话。他说“我不敢自吹我是敢于说老实话,我只自誓:宁可让人们此时不相信我的说话,而不愿利用社会的弱点和迎合青年的心理使他们到了醒觉之时,怨我说谎话欺骗了他们!……说老实话的人一天多似一天,说老实话的风气一天盛似一天,科学才会发达,政治才会清明,社会才有生气……
  • 武夫当国

    作者:陶菊隐

    民国初年大牌记者陶隐亲身见闻,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7年统治,13位总统,46届内阁。存新闻之鲜活与生动,取史书之求实与大气。 遍地枭雄,波诡云谲。战争、政变、暗杀、政争、学潮、工潮,什么事都在姓共和制、总统制、联邦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样样都试过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漫长而曲折。 王学泰、吴思、张鸣、雷颐、李亚平、刘苏里联袂推荐。 从晚清帝国崩溃到民国政府重新统一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的转型史,贯通中国古今历史的关键环节,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一把钥匙。 对今天来说,民国史也许是中历史当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一段,而1912年到1928的这一段尤为重中之重。至今我们也还不能完全弄清楚,读明白。后来人回头望去,许多现象还难以理解:军阀多是“有枪就是草头王”的粗人,可有时他们在法律程序面前也会心怯和低头;那时够得上知识分子这个称号的也许就是十几万、至多几十万人吧,而其政治影响力、其社会示范效应,却可以是空前绝后。王学泰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陶菊隐先生的著作,带我走进军阀史的研究。先生是民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名记者,笔下的人物,他采访过;记录的事件,他看着发生;他的史话,有浓烈的现场感。这种现现场感,借先生生动的文笔,对每个读它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张鸣 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 陶先生这部130余万字的《史话》,不假任何虚构便把上至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这段长达33年经纬万端,云谲波诡的历史说得清楚明白。毫不“戏说”却通俗生动,确当得起“目光如炬的史学家”(曹聚仁语)之称。可以说,陶先生是以报道“北洋军阀”起家的,他不仅对“台前”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对许多鲜为人知的秘闻轶事也知之甚详。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如果想要了解20世纪初的风云变幻,想要了解民国初期的成绩与失败,想要了解现在从何而来,而又想要不被误导的话,你就应该认真地读这一部书。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作者 专制帝国如何垮台?宪政如何建立?又如何瓦解?各种写入宪法的权力博弈规则如何演变为暴力争斗?这本书里都有活生生的演示。本书确实在描述历史,但它对我们的启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吴思 学者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北洋军阀”这一段自有其非同凡响和意味深长之处。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语,而本书所记的这一段,可以说正是这“大变局”的高潮一节,它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古老中国从漫长的帝制中挣扎出来,摸索着向“共和”奔去,其意义重大,其影响深远,后来的观察者看得越来越明白;这一时期也正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等出现,现代警察制建立,新式学校普及,新闻舆论形成,等等,许多制度直接启发着后来的历史。 本书名以“史话”,存新闻之鲜活与生动,取史书之求真与大气,以140余万字的篇幅,勾勒了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前后33年的一段历史。作者行文收发自如,轻松地刻画出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虽不假以文学性的虚构,也已惊心动魄;虽然写的是过去的事,读来却活灵活现,如在今日。
  • 党员、党权与党争

    作者:王奇生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中讲述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 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
  • 蒋介石传

    作者:布赖恩·克罗泽

    《蒋介石传(最新版全译本)》内容简介:蒋介石是中国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深刻影响了近观代中国的历史走向。长久以来,人们对其功过是非的评价呈现多极趋势,中外史学界也热衷于研究、挖掘蒋介石的生平、性格及思想。由美国著名传记作家兼历史学者布赖恩?克罗泽撰写的《蒋介石传》。抛开两岸意识形态差异。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客观、审慎、敏锐地考察了蒋介石波澜起伏的传奇一生。在西方出版以来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第一部真正尊重历史与当事人的权威的蒋介石传记。 作者深入探索历史的真实与复杂,多次亲自赴台会晤蒋介石本人,与国民党上层要员频繁接触,专访过蒋经国、陈立夫、王世杰等人,并搜集了大量的有关蒋介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作者还进行了严谨、扎实的考证,全面探讨了不同时期蒋介石的个人生平、思想性格、政治作为及治国方略等。对于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蒋介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蒋介石传(最新版全译本)》是国内最早原版引进的由西方学者撰写的蒋介石传记,许多内容皆为国内首次披露。此次正式出版,特约请译者做了全新校订,不仅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蒋介石,也会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大变革时代的风云变幻与历史脉搏。 延伸阅读: 朱镕基谈答记者问:书中讲话都是真话
  • 革命与反革命

    作者:王奇生

    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地放弃、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曾经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又是如何演变的?由于近代中国革命离我们太近,我们常常因置身其中而对习以为常的问题缺乏敏感性。适度拉开一点距离,以一种“去熟悉化”的眼光来重新检视,也许能引发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本书的思考即就此而展开。 本书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民国政治,其突出特点在于“去熟悉化”,即对民国史的一些传统观点提出挑战,譬如关于民国县长和保长的政治、生活情境、关于国民党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活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等等,都有新的诠释,也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 共和中的帝制

    作者:张鸣

    本书以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的中国社会为主要关注点,以严谨的态度,探讨了此一时期政坛的现状,包括是否对德宣战,如何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张勋复辟前后军人集团、文人集团的反应等等史事,读来既有趣味性又兼具学术性。在此基础上,张鸣老师在行文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在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推进社会的进步?执政者在面对不完善的游戏规则时,尽力弥补制度的漏洞还是采取厚黑的手段,哪一种更能实现其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