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国史

  • 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

    作者:杨天宏

    这是一部关于1922年年非基督教运动研究的理论专著,这场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影响的运动以不同晚清历史上传统士绅发起的“反洋教”运动的套态及运作方式出现,是一场相对理性的以世俗人文化反对宗教神文化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也是19世纪20午代中国民族丰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世纪以来,随着进化论及科学、哲学的问世,一场以人文主义为宗旨的批判宗教神文化的运动在欧美勃然必起,中国的非基督教运动也续其流、衍其波,发展成一场全国规模的思想文化及政治运动。这场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影响的运动以不同晚清历史上传统士绅发起的“反洋教” 运动的套态及运作方式出现,是一场相对理性的以世俗人文化反对宗教神文化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也是19世纪20午代中国民族丰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督教及其在华传教事业的评价,本书也有缕述。
  • “国家化”名义下的“私属化”

    作者:李宝明

    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的创建者这一,在国民革命军25年的历史上,他也一直是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他试图将这支军队改造为清一色的有黄埔军校毕业生担任各级主管的军队。在20世纪40年代末,但他接近目标时,国名革命军走向了败亡。 目  录 绪 言……………………………………………………………………………………………1 第一章 招揽百军(1925~1928)……………………………………………………………10 一 国民革命军的编组……………………………………………………………………10 1.蒋介石的早期军政生涯……………………………………………………………10 2.国民革命军的编组…………………………………………………………………12 3.以党控军的设想与实践……………………………………………………………16 二 北伐与下野……………………………………………………………………………25 1.收抚吴佩孚部………………………………………………………………………26 2.收抚孙传芳部………………………………………………………………………27 3.党代表制的废除……………………………………………………………………29 4.争取阎锡山与冯玉祥………………………………………………………………31 三 上台与复权……………………………………………………………………………34 1.新桂系集团的形成…………………………………………………………………34 2.嫡系集团的形成与重新上台………………………………………………………37 3.东北军的归附………………………………………………………………………42 结 语………………………………………………………………………………………46 第二章 编遣与讨伐(1928~1930)…………………………………………………………52 一 编遣之争………………………………………………………………………………52 1.编遣的提出…………………………………………………………………………52 2.编遣会议的召开与争执……………………………………………………………58 二 武力讨伐………………………………………………………………………………60 1.瓦解新桂系、挫败西北军…………………………………………………………61 2.全国编遣实施会议…………………………………………………………………68 3.拉拢阎锡山以分化护党救国军……………………………………………………69 4.拉拢张学良以对付阎冯……………………………………………………………79 5.中原大战的善后……………………………………………………………………87 结 语………………………………………………………………………………………94 第三章 妥协中的整军(1931~1937)………………………………………………………100 一 冲破南北联盟…………………………………………………………………………100 1.应对石友三与两广的举兵…………………………………………………………100 2.第二次下野及上台…………………………………………………………………105 3.维护张学良遏止韩复榘……………………………………………………………107 4.应对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与福建事变………………………………………………110 5.北方的三足鼎立……………………………………………………………………117 6.两广军队的整编……………………………………………………………………122 二 西北与西南地区的整军………………………………………………………………127 1.支持龙云与瓦解黔军………………………………………………………………127 2.川军的两次整编……………………………………………………………………133 3.经营西北与改编张杨军队…………………………………………………………142 三 统率体制的建立和整军计划的提出…………………………………………………151 1.军队的控制方式……………………………………………………………………151 2.嫡系部队的扩充……………………………………………………………………156 结 语………………………………………………………………………………………163 第四章 扩军与分化(1937~1945)…………………………………………………………165 一 高度集中的统率权……………………………………………………………………165 1.统率权的突破性扩大与危机………………………………………………………165 2.扩军与1945年整军…………………………………………………………………171 二 嫡系集团中的派系……………………………………………………………………181 1.陈诚集团……………………………………………………………………………181 2.胡宗南集团…………………………………………………………………………184 3.汤恩伯集团…………………………………………………………………………190 4.派系的矛盾…………………………………………………………………………193 三 分化地方军事集团……………………………………………………………………195 1.晋绥军………………………………………………………………………………199 2.粤军与桂军…………………………………………………………………………203 3.滇军…………………………………………………………………………………205 4.川军…………………………………………………………………………………207 5.西北军………………………………………………………………………………211 6.湘军…………………………………………………………………………………216 7.小股派系……………………………………………………………………………219 结 语………………………………………………………………………………………223 第五章 控制的危机(1946~1949)…………………………………………………………226 一 喧嚣一时的“军队国家化”…………………………………………………………226 二 选将与换将……………………………………………………………………………232 1.东北:杜聿明—陈诚—卫立煌……………………………………………………233 2.华北:傅作义………………………………………………………………………248 3.华东:薛岳—顾祝同—刘峙—杜聿明……………………………………………253 4.西北(一):胡宗南—阎锡山……………………………………………………259 5.华中:白崇禧—程潜—张轸………………………………………………………261 6.军事失利的检讨……………………………………………………………………264 三 派系与国军同归于尽…………………………………………………………………269 1.第三次下野后的军权之争…………………………………………………………269 2.华南:朱绍良—汤恩伯—余汉谋—白崇禧………………………………………274 3.西北(二):胡宗南—马步芳—陶峙岳…………………………………………278 4.西南(一):罗广文—宋希濂—胡宗南…………………………………………279 5.西南(二):谷正伦—卢汉………………………………………………………283 结 语………………………………………………………………………………………286 结 论……………………………………………………………………………………………288 参考文献…………………………………………………………………………………………295
  • 抗战时期中国的后方社会

    作者:笹川裕史,奥村哲

    本书以四川省为例,利用大量的民众陈情书、诉状,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史料,详尽描绘了那些受时代摆布、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民众在战时重负下的苦难及其因应,勾勒出了战时大后方基层社会的混乱及其变化,展示了一个复杂的、和学术界的既存认知很不一样的大后方基层社会,揭示了长期战争环境下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丰富了抗日战争的立体图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阻力与助力之间

    作者:黄自进

    中日一衣带水,相似的政情国情、利益诉求,使得双方的关系一直处于相携与相抗的矛盾变化之中。本书聚焦于近代中日关系的阻力与助力,论述了中日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日本当局、学者与军方对华政策的演变,孙中山、蒋介石、犬养毅、吉野作造等人对近代中日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力图从正反不同视角,重新解读中日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近代中日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反思角度。 编辑推荐: 1.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鼎力推荐 2.以日本原始档案,解密日本对华政策演变:孙中山与日本的利用与被利用、蒋介石由“不抵抗”到“四不”的心路转变、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不抵抗真相、“统帅权干犯”问题与日本军方的全面夺权、少壮派军官暗杀首相犬养毅之谜
  •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作者:Henrietta Harrison

  • 国共内战与中美关系

    作者:马歇尔使华

    本书是马歇尔使华期间向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书,按照报告书的时间先后排序。马歇尔的报告,对使华期间的工作作了完整的叙述,对每一次会谈、会谈者的对话、国共双方的建议和反建议、每一事件的经过等,都有详细的记载。虽然只是对事件的演变和进程作了“客观”的叙述,但不少地方仍能流露出当时美国的真实意图,对研究内战时期的国共内战与中美关系颇具参考价值。
  • 英国巡捕眼中的上海滩

    作者:[英]E.W.彼得斯(E. W. Pet

    本书首版于1937年,记录了作者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滩任巡捕的经历。这本独特的回忆录不仅记录了日常的警务工作经历,还讲述了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和风俗习惯的理解和感受。 在1935年12月1日凌晨,彼得斯和他的一个下属发现了身患重病、穷困潦倒地躺在路边的中国人毛德彪,从这儿引发了后来的谋杀指控和轰动一时的法庭审判……
  •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作者:王建朗,黄克武

    晚近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时段,包含着多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更因其与现实密切关联,而引起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代史研究一向是中国史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自193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明确提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及开展相关研究,至今已近百年,其间有关研究成果数量丰硕,涉及的主题包括了中国近代史的方方面面,成绩斐然。198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过去深藏不露的档案文献的开放,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及学术潮流的衍变,随着学术交流的广泛进行和研究的深入及认知的变化,海内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亦在不断发展、深化、创新,成果迭出。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尤其是促进海峡两岸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共同研究,201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起“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研究计划,约请大陆及海峡对岸的台湾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同仁共同参与,并得到他们的积极回应。其后,该项计划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其研究宗旨为: 1、以专题研究的框架,展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尤其着重展现19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史料运用、研究方法、个案解读、历史诠释等方面的新进展与新趋向,注重其学术性与前沿性。 2、面向学界同行,具有国际视野,体现全球化时代学术研究的新特点。同时,亦考虑到大学本科以上学生及社会大众读者的学习需要和阅读兴趣,力求有更广大的读者面。 3、在注重学界过往比较重视的政治、经济、外交史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体现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向,在思想、文化、社会史研究等方面,亦有充分的写作与讨论空间。 4、各章节以专题和专论为中心,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感而发,内容详略得当,文字通畅可读,书后附参考文献和人名索引。 考虑到学术研究的百家争鸣特性,以及本研究计划的参加者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机构,具有或同或异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历,我们不要求以同一视角和话语系统从事研究与写作,而是充分尊重作者个人的研究兴趣、学术见解与表述方式,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在自由讨论切磋的基础上,以客观真实、实事求是为本,既凸显学术共识,又保留表述差异,最终形成在中国近代史各个不同论述主题之下的异彩纷呈的学术研究精品。 参加本研究计划的学者共有57位,其中大陆学者34位、台湾学者21位、香港学者2位,每位学者就其所擅长之研究主题各撰写一章。北京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研究员统筹主持研究计划,台北近代史研究所时任所长黄克武研究员在联络台湾学者参与研究并提出撰写意见方面贡献良多。王建朗、黄克武研究员慨允共同主编本书并为序。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完成出版,是两岸学者合作共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良好开端,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未来两岸合作研究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我们期待两岸学者有更多的合作,在全球化的时代,建立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主体性诠释,留下我们这一代学者的学术印迹!
  • 周佛海日记全编(上下)

    作者:周佛海

    周佛海是民国时期政治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抗战爆发后随汪精卫脱逃重庆,在南京建立伪政权,是傀儡政权中继汪精卫之后最具实力的显赫人物。由于其身居要职,他所记载的内容极其广泛,如有关暗中和日本进行交涉以及离渝叛逃的过程及思想,还记载了汪伪集团各种会议的情况,记载了处理军事、财政、外交和特务活动等情形。全编包括1937、1938、1940—1945、1947年的日记,这些是周佛海现存日记所能找到的全部,
  • 高陶事件始末

    作者:陶恒生

    《百科史学•史学名著丛书:高陶事件始末》内容简介:1940年,日本欲以诱降手段结束侵略战事,与汪精卫签署“汪日密约”。高宗武和陶希圣曾追随汪精卫鼓吹|“和平”运动,并参与筹组汪伪政权及与日本的“和平”谈判。在谈判过程中,高、陶二人逐渐认识到汪精卫所谓的“和平”运动是彻底的投降与卖国。1940年1月3日,高、陶二人在杜月笙及其门人的精心安排下,逃离上海抵达香港,在《大公报》揭露汪日密约及其附件。他们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幡然醒悟,以自己的行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政策,给汪精卫卖国逆流以沉重的打击。这就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震惊中外的“高陶事件”。
  •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

    作者:若林正丈

    若林正丈―― 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研究院教授、日本學界研究臺灣政治第一人 他在本書將臺灣史的格局放大在近代世界帝國體系變動的脈絡下檢視, 不僅凸顯臺灣歷史的邊緣性質,更對戰後臺灣的政治提出整合性的解釋。 臺灣經歷了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民主化歷程,開啟並帶動了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上的巨變。作者若林正丈是日本學界研究臺灣的重量級學者,本書是他繼《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之後,對臺灣政治最新的研究專著。本書以「中華民國的臺灣化」為線索,統攝戰後臺灣政治史的發展歷程,並分為「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啟動(1945-1987)」與「中華民國臺灣化的展開(1987-2008)」兩大部分展開論述。 本書大量應用既有的研究成果,統合目前為止中、日、英文學界對戰後臺灣史的研究,橫跨政治學、歷史學、語言學、社會學、區域研究、認同政治等學術領域,是一本具科際整合特色的戰後臺灣政治史,並且在先行者研究的基礎上,對戰後臺灣政治發展的脈絡,提出獨特的「分析式架構」與整合性的詮釋觀點。 作者若林正丈經常訪臺考察政治現勢與進行學術研究,本書相當程度地能夠忠實反映日本學術界對臺灣政局的理解與看法,是對戰後臺灣政治研究兼具開創性與全面性的著作。
  • 蒋介石与国共和战

    作者:蒋永敬,刘维开

    国民党党史大佬蒋永敬反思国民党为何丢掉大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威望地位达到顶峰,为何只短短四年,就败走台湾? 国共战场上,为何那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转而投诚?这一举措对战局有什么影响? 偏隅台湾的蒋介石对国民党的失败有何检讨? 1950年,已经是共产党治下的浙江省,蒋介石怎样做到了在舟山全身而退? 从1945年8月,中国对日抗战胜利,到1949年12月国府撤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由和谈而至战争,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带来中国巨大的变化,由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变为共产党统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这一巨大变化的因素,固甚复杂,而国共两大领袖——蒋介石、毛泽东的意志和主导,实具关键性。本书即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做探讨,期对这一变化的过程进行了解。 史料运用上,本书除充分利用蒋氏日记外,并以国共两方档案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人士的日记和著述,互为印证,构成本书的主要基础。
  • 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

    作者:杨天宏

    本书旨在厘清民国政制演绎的大致脉络,从国家政制建设与实际政治运作的层面,展示民初西方取向的政制建设及实践概貌。内容关乎制度建设者有约法制定、政党建设及国会内阁诸端;关乎政治实际运作者有段祺瑞执政府对北洋势力的整合,地方意识的兴起及中国政治的区域化,以及晚清以来变幻反复的文武关系等。对于这些民国政制史上的重大问题,本书作者作了视角独特的观察和严谨深入的学术及思想诠释。列强及被视为“赤色帝国主义”的苏俄对中国事务的干 预以及作为其反动的强烈民族主义宣示,系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的重要特征,其中一些事件通常被 划归外交范畴,但考虑到斯时外交与内政“打成一片”、不复可分的特殊语境,故一并纳入讨论。本书也涉及学术与宗教,以其或与政治趋于一途、或与政治瓜葛纠缠,故多少染上了时代所特有的政治色彩。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民国时期的政党与国会政治 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 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梁启超与宋教仁议会民主思想之比较 民初国会制度衰亡之政治语境分析 胡适与1934年全国考铨会议 第二编 权势转移与民初政治格局变化 密勒氏报“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分析 国民党与善后会议关系考析 苏俄、中共与国民党的“左右”分化 直奉战争之后的北京政治 地方意识兴起与中国政治的区域化 北伐前夕中国政治中文武关系的变化 第三编 民族主义与北伐前的中国外交 北伐前夕中国政治中的外国因素 北洋外交与“治外法权”的撤废 北洋外交与“华府条约”框架的突破 民族主义与中国教会教育的危机 北伐期间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责任人问题 第四编 泛政治化背景下的民国学术与宗教 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目标与取径辨析 趋向政治化的近代中国学术 “人权”讨论与胡适的政治思想 基督教与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 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大会与中国的反教运动
  • 当兵

    作者:齐小林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
  • 寻找英雄

    作者:田川,林平芳/国别:中国大陆

    我希望在这本书中呈现的,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的历史。因为我们找到的,其实并不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们都是普通人,是“幸存者”,是大历史中的小人物,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声音不会振聋发聩,并且是我们长久以来所忽视的。这些普通的声音、真实的细节、至情至性的低语,是从一个个曾被欺凌但知道抗争、有血性而日后又被漠视过的灵魂内发出的。
  • 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

    作者:沙培德 (Peter Zarrow)

    为理解中华民国,本书并不采取直线叙述,而是以专题章节的形式提供对于中国转型这一中心主题的深度阐发,再将它们综合起来,编织入整体的叙述。尽管本书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推进的,但是每一部的各章都用一种更为聚焦的方式考察那几十年中的特定方面:政治、社会关系、思想、外交、经济以及其他主题。因此,本书避免单一的故事线索,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反教科书的作品。将其抟为一体的是贯穿这一时代内外的一系列重复出现的主题。通过检查不同颜色的丝线,我们就可以看到外衣是怎样织成的。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与20世纪的最初几十年中,在外国干涉、战争与经济紊乱的情况下,中国古老的王朝政治制度以及支持它的社会结构瓦解了。成百上千万的中国人为了生存——为了自己与家族(有时是民族)的尊严——而努力奋斗。民族本身也有待构建。如我们将看到的,尽管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中国认同的版本,但正是在20世纪初,知识分子与激进行动者首次试图通过混合种族、文化与历史等观念来界定中华民族。这些令人兴奋的观念触动了受教育阶层与城市群体的心弦,最后,它们还传布到了农民阶级之中。与此同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宣告帝制就此结束,并在随后试图建立一个共和国。清朝是以汉民族主义的名义被推翻的,满族统治者被视为外国侵略者——他们在两个半世纪之前突然冲出了东北森林,征服了中国。1911年前,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清朝不过是前后相继的二十多个皇室中最近的一个,其“正统性”可以被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像之前的所有王朝那样,清廷以其自身而非人民的名义实行统治。 在王朝最后的那些年中,这让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容忍。他们想要一个代表国人利益的强大政府。由此,1912年建立的中华民国将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联系在了一起。对受过教育的群体——如数量日渐增加的学生、军人、专业人士以及商人——来说,这些理念既是奋斗的目标,又是他们之间互相争夺的对象。到20世纪20年代,城市工人与许多乡村社群也已经成了举足轻重的政治行动者,他们也迫切要求实现自己的社群与正义理念。民族主义将那些算得上数或应被算上数的人群重新界定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它唤起了对一个问题的注意,那就是一个软弱且四分五裂的中国如何保卫自己抵抗外国自19世纪以来的威胁。而它不可避免地与社会正义——权力与财富在中国内部如何产生与分配——的问题缠结在了一起。 因此,建立某种新政府的斗争就关涉到政治共同体成员如何作为——哪些成员应该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这与建立强大国家以抵抗外国威胁和直接侵略的迫切需要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在这几十年中,战争肆虐,没有哪个城市、村庄或家庭能不受其影响,且它又与新权力源及其反对力量的出现关系巨大。在摧毁旧社会结构并为新权力竞逐者的出现开辟道路方面,外国帝国主义与赤裸裸的侵略、内战、地区与宗族暴力以及匪患都发挥着作用。在这几十年中,中国还被进一步拖入世界经济之中,这促进了城市化(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并为新的文化交互与社会变革开辟了道路。 在这几十年中,几乎所有的政治运动都以民主为名义,而民主自然在不同时间对不同群体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民主有时意指选举制度或实行选举的保证(以西方人最为熟悉的方式),不过,它还意指各式各样的群众动员以及从公民权到经济安全等种种权利制度。在20世纪的头几十年中,新社会群体——例如妇女、工人、商人、少数民族以及各种“爱国者”——要求在政治上发出声音。城市精英在挑战王朝权力以及随后反对自封的建国者时,都既用民族主义又用民主主义来正当化自己的行动。在工人与农民之中,民主、社会正义与民族主义也变成了强有力的潮流,塑造着长期革命斗争的进程。中国革命者反抗着传统习惯与道德的重负,同时也与民国时期新出现的掌权者作斗争。 因此,“民族”与“民主”的概念就成了竞争中的社会与政治群体的斗争舞台。同时,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标志就是国家建设的努力与实验,这种努力与实验宣称能加强国家力量且创建民主,而事实上通常是通过创建民主来加强国家力量。然而,在像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就此而言)民主主义这样的社会运动中可以看到的解放与乌托邦冲动也可能受到了限制,理由则是国族统一以及抑制对国家或法团权力的阻抗。中国民族主义是通过面对外国的频繁干涉与侵略的耻辱感塑造出来的。领导者与人民都同样尽力试图恢复历史上的伟大。他们将中国理解为一片有着古老荣光的土地。而为了生存与发展,它需要新的制度。首要的则是新的公民,他们会被像学校、法律、兵役以及国家宣传这样的共同制度塑造为一个有凝聚力的整体。本书的绝大部分就是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追索这些尝试——教育普及化,语言标准化,改造法律制度,并一般性地加强政府。 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可能互相冲突。领导者批评说民主会带来不统一与无效率。政府的批评者不得不为他们的爱国心辩护——尽管他们可能同样因为政府不能保护民族利益而攻击它。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中间互相冲突的成分是不可能被否认的,不过同时,它们间的联系并不仅仅是虚假造作或白日梦。在竞争性民族国家体系中,民族国家的逻辑完全以对人民的动员为基础。对旧式的王朝国家来说,只要人民交了税,它大体上就满足于让他们自行其是,而新式民族国家则需要他们热忱的合作。本书考察了中国奋力创造公民的过程。那么,被理解为是权利与义务结合的公民权就同样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民族主义要求创造公民——认同于政治共同体的人民。作为一位公民,在那个共同体中也就有自己的一份。在此类政治问题之外,本书还考察针对家庭、欲望、性关系、休闲以及身体本身(例如如何出行与着装)——它们承载着公民权以及其他许多问题——的态度变化。 本书混合性地借鉴了社会科学、文化研究以及实证历史主义的方法论,以集中探讨这些主题。我所设想的读者无须对中国有任何了解,不过要乐意在少数广为人知的事件中扑腾,并要间或游入深水之中,考虑这些事件的原因、方式以及潜在的替代性选择。
  • 日本陆军与中国

    作者:[日] 户部良一

    作为中国问题专家,“支那通”是日本陆军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战前日本对华外交的先锋,对中国革命抱有强烈的共鸣,但后来却推动日本走向了侵华战争,并对中国进行了最激烈的批判。这种转变的根源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支那通”们的所思所想和具体作为又是怎样的?本书意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寻找日本对华政策失败的原因。
  • 道出于二

    作者:罗志田

    近代中国社会波澜壮阔,新旧之间持续缠绕互竞。举凡思想演化、人事代谢、社会变迁及其互动关系,都呈现出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错综局面。西潮冲击之下的中国士人,由于对文化竞争的认识不足,渐渐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立足点,导致对于往事与近事,皆不免生出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困惑。不少历史逻辑,余音至今不绝。本书的基本取向,就是返其旧心,给各方以平等的发言权,通过具体的人怎样做具体的事,来展现近代这一大变局下的新旧之争。
  • 袁氏当国

    作者:唐德刚

    上自孙文缔造共和肇始,下逮蔡锷护国运动兴起,袁世凯当国之年,国可谓不兴,民可谓不幸。 民国开国前后,垂帘听政而无术支配的隆裕太后,拥一对寡妇孤儿入承大统的摄政王载沣,帝制回头泡沫王朝的悲剧人物袁世凯,建国蓝图的最高当国者孙中山,有野心也有理论基础的组织家宋教仁,有将无兵的光杆司令黄兴,从美国吹来帝制东风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始共和终帝制而误袁氏的杨度,自我贴金或他人捧场为帝制派的“六君子”,国人眼里的大草包袁克定,以一篇文章闹垮一个洪宪王朝的梁启超,泡沫战争里的蔡锷…… 孙文总统的就职典礼,是这个新时代的开端。旧的帝制逐渐在历史的海洋中,缓缓沉没;新的民主政治在眼前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成长虽缓,终必有大盛之时。这该是个历史的必然,无人可以逆转之也。 袁世凯如何在晚清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政府之间养敌自重以觊觎总统宝座,宋教仁刺杀案的历史谜团到底暗示了什么背景,孙中山的个性对他改造国民党以谋求革命有何影响,袁氏当国时期的内政外交如何复杂多变,筹安会“六君子”与袁氏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不该遗忘的古德诺教授的政治理念是什么。唐先生凭借其一贯的学者气节,不依风附草,不人云亦云,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言必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