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军事史

  • 宋代军队经营问题研究

    作者:王云裳

    宋代军队经营问题由于史料较缺,又相当零散,搜集破费力气,考辨更需功力,因此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做系统完整的研究。本书系统研究了宋代军队以“回易”为主的经营活动的方式、主体、政策与实行,以及主要的经营项目等问题。并探讨了形成宋代军队经营活动尤其活跃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等问题。本书史料丰富,考证翔实,在考辨中品评,论从史出,分析精当,是一部功力扎实、不尚空谈、注重实证的学术论著。
  • 攀龍附鳳

    作者:何冠環

    過去宋史學界研究文人士大夫家族蔚然成風,成果豐碩,惟對武將家族之研究卻方興未艾。本書作者何冠環以北宋前期著名的外戚將門潞州上黨李氏的興衰為主題,根據翔實豐富的史料,以生動的筆觸析述李氏將門三代主要人物李處耘、李繼隆、李繼和、李昭亮的生平事蹟及將業。作者透過闡述李氏外戚將門到李昭亮一代盛極而衰的事實,為「富貴不過三代」的傳統說法提供了有力的例證。 讀者除可以從李氏外戚將門的角度探究北宋初年對遼對夏戰爭的情況外,亦可以從李繼隆、李繼和、李昭亮兄弟父子的宦海起伏,觀察宋室君主從太宗、真宗到仁宗,對外戚那種既使用又控制的手段。
  • 南宋川陕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

    作者:何玉红

    本文选取南宋时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诸多地域特色的川陕战区为研究对象,力图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视野下,将川陕战区置于南宋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突破就"川陕"论"川陕"的局限,由对川陕战区政治演进的探讨进而深化对南宋历史的认识。
  • 瀚海天山

    作者:刘子凡

    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庭州(今吉木萨尔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三个重要边州,扼守自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唐朝经营西域的根本所在,也是唐代伊西北庭节度使控制的区域。《瀚海天山——唐代伊、西、庭三州军政体制研究》以唐代伊、西、庭三州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和传世史料,详细勾勒了伊、西、庭三州建立、发展、废止的历史,指出了其自安西都护府治下的伊、西、庭军政体系到北庭节度使节制的伊、西、北庭军政体系的发展过程,及相关历史背景。同时,《瀚海天山》一书对于唐代西域史上很多聚讼纷纭的问题,如金山都护府的兴废、瀚海军的设立、安西与北庭两节度使的关系等,都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周密的考证,多有创见。
  • 日本军事史

    作者:藤原彰

    《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日本军事史》由2006年12月在日本出版的《日本军事史·战前篇》和2007年2月在日本出版的《日本军事史·战后篇》合并翻译而成。战前篇是主要介绍明治维新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这一“沿着军国主义道路前行”的军事史,包括武士团解体与引进近代军制、实行征兵制和整备中央兵力、天皇制军队的成立、日清战争、日俄战争、转变为帝国主义军队、总体战阶段及其各种矛盾、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太平洋战争等10章;战后篇主要介绍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以和平主义为国策”的军事史,包括战败与军队解体、重整军备的开始、和约与安保条约及保安队与警备队、自卫队的成立、《安保条约》修改与自卫队的转变、《日韩条约》与日美军事体制的新阶段、高速增长与《四次防》、日美安保体制的新阶段、军备增强之路、从经济大国走向军事大国等10章。作者藤原彰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认真反思侵略历史,在历史问题上立场比较公正,书中内容相对客观。《世界大国军事史译著丛书:日本军事史》既有历史纵深,又有一定的横向宽度,脉络清晰,详略得当,对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研究日本军事史、日本对外侵略史、中日战争史乃至日本近代史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作者:张柏春

    《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系一部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克虏伯技术向中国转移的学术专著。在考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自强运动、军事变革等宏观问题的同时,重点分析了李鸿章等人主导的晚清军火贸易以及建立在仿制基础上的兵器工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以及贸易、仿制与技术转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全书从历史背景、军火贸易、书本知识的输入、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装备与运用等方丽,综合论述了德国克虏伯与晚清技术转移的过程、路径及影响因素。《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历史丛书:德国克虏伯与晚清火炮 贸易与仿制模式下的技术转移》适合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史、中西交流史、科技政策等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 宋代三衙管軍制度研究(上下)

    作者:范學輝

    全书共130万字,从《宋会要辑稿》等一手史料出发,对两宋三衙管军制度的产生与演变,三衙的建置与职能及其与地方军马的关系,三衙所部编制、兵力变动与马政,三衙诸军与宋代战事,三衙管军的地位与任职资格、选任及其素质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敦煌的歸義軍時代

    作者:馮培紅

    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献大多属于归义军时代,敦煌石窟也保存了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冯培红著的《敦煌的归义军时代》借用这些资料,揭开了归义军时代的神秘面纱,以敦煌为首府、存续一百八十五年的归义军,是晚唐、五代、宋初河西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实际上,从848年起张议潮就已从吐蕃手中收复了河西诸州及西域东部地区;唐末归义军的统治权一度被索、李等氏攫取;五代初年张承奉建立了西汉金山国与敦煌国,但其余时间则以藩镇的面貌出现,虽然曹氏归义军在五代、北宋被视作外邦。
  • Japan Prepares for Total War

    作者:Michael A. Barnhart

    The roots of Japan's aggressive, expansionist foreign policy have often been traced to its concern over acute economic vulnerability. Historian Michael Barnhart tests this assumption by examining the events leading up to World War II in the context of Japan's quest for economic security. Drawing on a wide array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 sources, this is the first English-language book on the war's origins to be based on research in archives on both sides of the Pacific. Barnhart focuses on the critical years from 1938 to 1941 as he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s drive for national economic self-sufficiency and independence and the way in which this drive shaped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licies. He also explores American economic pressure on Tokyo and assesses its impact on Japan's foreign policy and domestic economy. He concludes that Japan's internal political dynamics, especially the bitter rivalry between its army and navy, played a far greater role in propelling the nation into wa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an did its economic condition or even pressure from Washington. Japan Prepares for Total War sheds new light on prewar Japan and confirms the opinions of those in Washington who advocated economic pressure against Japan. At a time of growing interest in U.S.-Japanese economic relations, this book will be stimulating and provocative reading for scholars and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American and Asian history.
  • Carnage and Culture

    作者:Victor Hanson

    Examining nine landmark battles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from Salamis, where outnumbered Greeks devastated the slave army of Xerxes, to Cortes’s conquest of Mexico to the Tet offensive--Victor Davis Hanson explains why the armies of the West have been the most lethal and effective of any fighting forces in the world. Looking beyond popular explanations such as geography or superior technology, Hanson argues that it is in fact Western culture and values–the tradition of dissent, the value placed on inventiveness and adaptation,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which have consistently produced superior arms and soldiers. Offering riveting battle narratives and a balanced perspective that avoids simple triumphalism, Carnage and Culture demonstrates how armies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cultures that produce them and explains why an army produced by a free culture will always have the advantage.
  • 德军王牌-大德意志师(上)

    作者:马文俊,周明

    《大德意志师(上)》是一部活生生的“二战”时期的德国陆军从起步到巅峰,最后步入毁灭的历史写照。大德意志师可以说是德国军队的"活历史"部队,它从一支小分队逐渐发展到团,再到师,最终扩编为军。参加了在西欧、南欧以及东线的几乎所有重大战役,赢得了德国国防军的最高荣誉:共有84人获得骑士勋章。被最高统帅部誉为"东线德军消防队"。然而它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总共有5万人阵亡,其中包括1500名军官。
  • 抗戰時期的國軍人事

    作者:張瑞德

    本書探討抗戰時期陸軍各階層人員(高級軍官、中下級軍官及士兵)的組成及素質,任免、升遷調補、獎懲考績、待遇福利、退役撫恤等制度實際運作的情形,以及中央與地方人事的關係,檢討其所面臨的困難,並對其成效加以評估。 國軍的人事制度,大部分是仿自德、日,各種法令規章完備,但是制度的樹立,受到外在政治、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甚大。抗戰時期,國軍人事制度的最大成就為國軍在擴編、混編及調動的過程中,黃埔出身軍官的逐漸興起,使得國軍中央化的程度增加,不僅矯正了近代區域主義之失,同時也為軍隊的國家化奠下了一塊基石。
  • Supplying war :logistics from Wallenstein to Patton——战争与后勤

    作者:Creveld, Martin Van

    Why did Napoleon succeed in 1805 but fail in 1812? Could the European half of World War II have been ended in 1944? These are only two of the many questions that form the subject-matter of this meticulously researched, lively 2004 book. Drawing on a very wide range of sources, van Creveld examines the specifics of war: namely, those formidable problems of movement and supply, transport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o often mentioned - but rarely explored - by the vast majority of books on military history. In doing so he casts his net far and wide, from Gustavus Adolphus to Rommel, from Marlborough to Patton, subjecting the operations of each to a thorough analysis from an unusual point of view. In this edition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van Creveld revisits his now-classic text, and comments in a new afterword on the role of logistics in high-tech, modern warfare.
  • 斯大林格勒1942

    作者:(英)安东尼•比弗

    主编推荐 1. 细腻描述二战转折点之战; 2. 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阴暗面在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3. 了解二战从读本书开始; 4. 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没有谁能超越比弗。 内容介绍: 1942年7月起,德国法西斯先后动用150多万兵力,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并控制高加索地区,然后北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军民浴血奋战了200多个日日夜夜,将德军全部歼灭,最后迫使德国法西斯停止了战略进攻并且开始走向崩溃。1943年2月2日在斯大林格勒的伟大胜利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那时法西斯主义的败退已经很明显。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二次大战的战局,奠定了苏联卫国战争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基础。这本《斯大林格勒1942》以其真实的细节和曲折的叙事,完整描述了战役进程,交战双方指挥者、士兵、普通平民在战争中的不同心态和命运,真实再现了这场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的残酷、人性沉沦和个人的无奈。该书获得约翰逊散文文学奖、沃尔夫森历史史实故事奖和霍桑顿文学奖,已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媒体推荐: 安东尼•比弗这部壮丽的、史诗般的著作将士兵眼中的真实战争与小说家的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本能够让读者真实触摸到战争的书。 ——《每日电讯报》 一部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经典史诗剧。 ——《卫报》 准确而动人的笔法,具有极高可读性的历史著作。 ——《华尔街日报》
  • 中国野战炮兵史 1900-1937

    作者:霍安治,冯杰

    进入20世纪过后,中国军队开始走向现代化改造的进程,在受到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后,中国军队试图为自己配备合适的远程火力,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促成了近现代野战炮兵部队的诞生。诞生之初,受国力之困,不但无法生产炮兵装备,在选择具体型号时也遇到众多困难,直到正式下定决心选定一国为参照创建为止,中国野战炮兵部队的发展才踏上了正轨。至1937年,中国野战炮兵部队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培训出合格的人才。本书全面系统地讲述了1937年前,中国野战炮兵部队的发展历程。
  • 古兵雕虫

    作者:钟少异

    本书是钟少异研究员二十余年来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一部总结之作。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军事技术史研究、冷兵器研究及火器研究。在“军事技术史研究”部分中,作者着重从宏观层面讨论了中国早期的军事技术、国家与军事技术发展的关系、冷兵器时代军事技术的演进、中西火器技术发展比较,以及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停滞退化现象等问题。在“冷兵器研究”中,作者着重探讨了中国冷兵器的技术、使用、发展历程、外来影响等几个核心问题,并着重以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代表——剑、戟、弓、甲胄、手砲、拍竿、马车等步战、水战、车战的代表兵器为对象,进行细腻而精当的个案研究。“火器研究”除探讨管形火器的发展、火药的发展应用两大主要问题外,同样选取了铳、炮、枪、烟火等代表性火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全书既有综论性质的总结概括,也有众多角度新颖、分析方法多样的个案研究,并随文附有180余幅插图。该书不仅是兵器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也是近年来古代科技史研究领域的一部优秀论著。
  • The Military Revolution

    作者:Geoffrey Parker

    This is a new edition of Geoffrey Parker's much-admired illustrated account of how the West, so small and so deficient in natural resources in 1500, had by 1800 come to control over one-third of the world. Parker argues th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practice in the West constituted a 'military revolution' which gave Westerners an insurmountable advantage over the peoples of other continents. This edition incorporates new material, including a substantial 'Afterword' which summarises the debate which developed after the book's first publication.
  • 近代国造舰船志

    作者:陈悦

    《近代国造舰船志》内容简介:从2007年开始,陈悦通过种种渠道,广泛搜集中外史料,深化研究成果,将清末船政建造的舰船按照船级分类,撰为舰志,同时汇入他研究清末另一大舰船建造机构——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所造军舰的成果,合编为《近代国造舰船志》。 这是一幅近代中国自造军舰的宏大长卷,他不仅将船政和江南制造总局所造军舰的建造经历、性能参数、外型面貌、服役历史等一一考证例举,同时还对历史上的讹传予以修正。例如中法马江之战中一直被认为不战而退的船政军舰“伏波”,实际曾与法军杆雷艇发生过激烈交战,只是被一些史料误读而蒙受了不白之冤。类似的新发现,不仅在船政史,在中法战争史研究中都是第一次。
  • 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

    作者:李新峰

    本书研究明代前期(1351年元末战争爆发至1449年土木之变)军事制度诞生、演变的历史。分草创、演变、稳定三个阶段观察军事机构体系,由此探讨兵权分配、行伍组织、身份管理,即各类人员在体系中行使权力、利用关系、维护权利的历史。本书结论是,在明前期这个特殊历史单元中,军事制度的四个层面源于不同时代的传统,其基本特征与历史走向,受制于貌似不合历史潮流与时代需求的、生发于明代建国历程中的“近现代”传统。
  • 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

    作者:程龙

    中原王朝与草原民族的冲突与矛盾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这是一场农耕与游与游牧生活方式的激烈而持久的较量。 通读这一精湛的著述,可以看到,程龙博士的研究范围、视角和方法,已经彻底超越了传统研究领域的限制,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从这一意义上讲,也代表了这一分支学科在当今的最高水平。虽然亦由堡寨入手,但却更多的着眼于其在屯田、运粮等后勤补给功能的探讨。而且由地理学的角度,结合军事、政治等诸多方面,讨论堡寨的地理位置、外部形态等。 作者简介: 程龙,1976年生,辽宁沈阳人。1995年进入北京大学文科试验班学习中文、历史、哲学。199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9―200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4―2006年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曾在《中国史研究》、《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