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军事史

  • 长平之战

    作者:靳生禾,谢鸿喜

    《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主要讲述了:早在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剑拔弩张之际,晋文公还有点踌躇,其臣下就曾提到晋国的表里山河,用不着有所顾虑。后来晋平公还曾把国险作为晋国三不殆之一。这些都是论晋史者所熟知的往事。其所以被人称道,正是由于符合晋国的山川形势,特别是太行之西,王屋之北,更是如此。晋国和其东南的诸侯列国也曾动过干戈,主要重大战地却都在太行之东、王屋之南。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鞍之战,就都是在远离晋国之地进行的。齐桓公固曾登上太行,而且还西至卑耳山,可是在登太行时,却要束马悬车,旅途维艰。如果要进行战阵,看来还是不容易的。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

    作者:台湾三军大学

    《中国历代战争史14:明》讲述蒙古崛起、铁木真称汗、蒙古扩张和元朝建立、统一中国时期的战事。起于蒙古崛起前东亚高原之一般形势,迄于元统一后平定内部之争各战役。《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中国历代战争史》亮点: 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 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 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 军方专家的参预,使《中国历代战争史》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书中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中国历代战争史》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中国历代战争史》看点: 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蒋介石手令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中国历代战争史》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 《中国历代战争史》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中国历代战争史》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中国历代战争史》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 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中国历代战争史》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 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 三、对于政界: 《中国历代战争史》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 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 国内政治始终是《中国历代战争史》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中国历代战争史》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 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 四、对于商界: 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 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 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 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 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书中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 五、对于专家学者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 《中国历代战争史》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本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 《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 《中国历代战争史》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海报:
  • 情报的兴衰

    作者:[美]迈克尔•华纳

    “如果历史能够真实再现,那么在每个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 ——詹姆斯•包斯威尔 《情报的兴衰》是美国国防部历史学家、前中央情报局和国家情报主任办公室历史学家迈克尔•华纳(Michael Warner)的著作。该书从间谍活动和间谍技术的发展故事着手,以世界情报发展为脉络,系统阐述了国际安全的发展历程,完整呈现了情报活动从原始的秘密活动到走向专业化、机 制化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它与所处历史现实的相互影响,尤其是探讨了国家对间谍活动传统上的垄断的“衰落”,以及这一衰落对今天乃至未来的深远影响。 这是国内外第一本全面介绍情报演变的专业书籍,述说了专业化、机制化的情报活动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而且为广大民众揭开了情报这一神秘行业的面纱,重点探讨了国家对间谍活动传统上的垄断的“衰落”,以及这一衰落对今天乃至未来的深远影响。 “世界改变情报,情报改变世界”。这本全面介绍间谍、情报活动发展历史的书籍的出版,对于国际安全研究、国际事务和情报领域的从业者、学生和学者而言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对间谍活动和间谍技术的发展故事感兴趣的大众而言,也是一本不得多得的好书。 【名家推荐】 作者将那些经典的情报传奇故事嵌入外交、技术、意识形态等大背景中娓娓道来,引导读者进入国际安全史的时空畅游,理解时代是如何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情报,情报又将怎样深刻影响社会生活。 ——国际关系学院校长,教授 陶坚 该书从国际安全史的视角解读了情报的兴衰,读者可以走近并了解情报这一神秘领域。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哪个国际重视情报工作,舍得在情报工作上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哪个国家的情报体制合理科学,就可能在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原主任,少将 朱成虎
  • 近代中国民间武器

    作者:邱捷

    以大量的史料为依据,描述了1870年代到1920年代中国民间武器的概貌,全书主要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其一,重建有关清末民国初年民间武器的基本史实,包括民间武器的种类、来源、规模及分布等;其二,探究近代民间武器现象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包括其与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动的关系;其三,考察民间武器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包括民间自卫问题,社会盗匪问题,地方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问题,政府有关民间武器的法律、法规、管理以及民间武器对革命运动、政局变化、社会变迁的影响等。作者通过考察民间武器扩散过程,解读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间的关系,形象具体,视域新颖,观点颇具新意。
  • 十字军史

    作者:[英] 乔纳森·赖利-史密斯,Jonat

  • 东线

    作者:朱世巍

  • Red Acropolis, Black Terror

    作者:Andre Gerolymatos

  • 南宋地方武力

    作者:黄宽重

    本书考察了南宋政权在面临强大外患及内乱的威胁下,为了生存与发展,在原有的军事体制之外,接纳地方的武装力量,创立新的制度,是对北宋强干弱枝政策的一项重大修正,反映了南、北宋政权不同的特质。由于宋廷充份利用江南丰厚的社会经济资源,作国防的后盾,推动防御策略,确立了背海立国的形势,才能与金、蒙相抗衡达一百五十余年之久。这些经由宋廷组织、团结、承认而实质存在的各种民间自卫武力或地方军,不仅与南宋时代的正规军同时并存,更是支撑南宋政局,与赵宋政权相始终的武装力量。同时,地方武力自主性强,若任其膨胀、发展,也可能是朝廷的一项威胁,如何有效掌握,使这些武装力量成为供我驱策的工具,而不是尾大不掉,甚至叛乱、夺权之资,自然是对地方武力倚赖更殷的南宋朝廷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书作者多年来从事于南宋历史研究,尤其对军事史研究有素,积累深厚,本书是这些研究成果的集成,是近年来宋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

    作者:台湾三军大学

    《中国历代战争史6:南北朝》内容简介:《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中国历代战争史》为第4册,内容涵盖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十年间的主要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蜀吴猇亭之战(亦称夷陵之战)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尽在其中。 《中国历代战争史》亮点: 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 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 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 军方专家的参预,使《中国历代战争史》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中国历代战争史》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中国历代战争史》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中国历代战争史》看点 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蒋介石手令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中国历代战争史》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 《中国历代战争史》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中国历代战争史》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中国历代战争史》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 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中国历代战争史》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 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 三、对于政界: 《中国历代战争史》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 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 国内政治始终是《中国历代战争史》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中国历代战争史》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 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 四、对于商界: 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 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 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 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 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 五、对于专家学者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 《中国历代战争史》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中国历代战争史》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 《中国历代战争史》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 《中国历代战争史》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海报:
  • 汉尼拔与坎尼的幽灵

    作者:罗伯特•欧康纳(Robert L. O’

    一场地中海霸主之争 ,一位军事奇才的复仇之战,一段历时17年的征战 ,一个忍辱15年洗刷冤屈最后的机会 ! 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在坎尼战役中击败罗马,由此也获得无数尊重与敬畏。这是汉尼拔最出人意料、充满创新以及血腥无情的军事胜利,在那之后没有任何将军可以企及。罗伯特•L.欧康纳作为军事史上最受人尊敬的大家之一,第一次完整地讲述了坎尼之战的始末,为读者带来了这场天启之战激动人心的记录。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作者:[德] K·蒂佩尔斯基希

  • 日本陆军兴亡史

    作者:[美]爱德华•德瑞

    本书是一部全面描述近现代日本陆军发展历史的书籍。它全面追溯了日本陆军的起源、发展,作为实现日本的地区和全球野心的机器的影响力,以及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如何充当日本国家军事化的催化剂。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作者解释了饱含着武士道精神的日本战争风格是如何塑造了军队、限定了其选择空间、影响了其具体决策,以及如何使其成为征服大半个亚洲的组织的。作者同时也解释了这支军队是如何随着日本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其思想和信念,进而,这支军队又对塑造日本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和战略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 作者描述了日本是如何将其巨量的国家财政收入用于现代化、职业化建设和军队训练,肇因于此,日本陆军变得越来越强大,并在政治上扮演了越发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日本陆军创造了一套高效的学校教育体系,一套组织有序的现役和后备役力量,以及一个随时思考着应对地区威胁的专业化的军官群体,还有配备了先进武器的、训练有素的士兵队伍。 围绕指导思想、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和国内各军种关系等问题,作者的专业研究同时抓住了塑造日本帝国陆军的关键性人物:从强悍的地缘政治战略家山县有朋到在二战的最后岁月仍极力鼓动部队战斗至死的阿南惟几。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提出,如果一支军队将自身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那它就注定难逃失败的命运。
  •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

    作者:(美)罗伯特·布鲁斯//(英)伊恩·迪基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1792~1815年)》是引进英国斯派尔蒙特出版公司出版的Fighting Techniques of the Napoleonic Age 1792~1815,经一年的精心翻译而成。本卷运用彩色和黑白图片描述了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在滑铁卢的最终失败,分析争夺欧洲各国军队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技巧、武器与装备。 全书共分五章,涵盖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主要部分,包括步兵战、骑兵战、指挥、炮战与围攻战、海战,每章都用重大战役为例说明战争方式的优点、缺陷和特征。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1792~1815年)》第一章通过考察里沃利战役(1797年)、马伊达战役(1806年)、奥斯塔特战役(1806年)和滑铁卢战役(1815年),指出了步兵的重大作用。探讨了轻步兵的运用和优点以及精锐步兵的阵形(如皇家卫队)、纵队与横队、防御性方队的使用等第二章考察了骑兵作为侦察部队和突击部队的重要地位,描述了精锐骑兵在索莫谢拉战役(1808年)和博罗迪诺战役(1812年)中扭转战场形势的著名行动 第三章通过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年)和瓦格拉姆战役(1809年)等战例,展示了指挥结构和该时代的战术,探究了将帅们在哉场上是怎样有效地综合运用骑兵、步兵和炮兵的,第四章分析了作为战场关键部分的密集炮兵的使用情况,如弗里德兰战役中骡马炮兵的革命性运用,以及诸如巴达霍斯战役(1812年)和汉堡战役(1813年)等重要围攻战中的围攻战术的运用,第五章分析了海战的影响,考察了尼罗河战役(1798年)、特拉法加战役(1805年)和伊利湖战役(1813年)等战役。
  • 甲午战争史

    作者:戚其章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作者寸阴尺壁、不敢稍懈,笔耕历时几近八年,此书终得面世。无论是资料积累还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此书皆为上乘。为读者再现了这场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陷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时光荏苒,逝波难再。在这场反侵略战争中,教训极其深刻,值得我们后人进行认真的反思……
  • 淮军志

    作者:王尔敏

    本书乃著名史家王尔敏先生关于晚清军事史研究的名作,先生寻绎演说晚清军制的沿革与迁变,由湘(军)入淮(军),将淮军的缘起、营制、组成分子、训练及精神、饷源与用款、军械供应、幕府人才、防区分布与军力消长,一一道来,条分缕析,周详备至,入情入理,为后世研究者奠定了的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成立的由来 第一节 江南大营的再溃及长江下游的糜烂 第二节 曾国藩的总制两江与规吴计划 第三节曾李关系与淮扬建军 第四节上海防守与安庆请兵 第二章 营制 第一节 营制的沿承 第二节营制的改进 第三章 组成分子 第一节 淮军的营伍组合 第二节 淮军将领的乡土成分与社会成分 第四章 训练及精神 第一节 淮军的训练 第二节 淮军的精神与风气 第五章 饷源与用款 第一节 饷源的维持 第二节 用款分析 第六章 军械的供应 第七章 幕府及有关人才 第八章 防区分布与军力消长 第九章 结论 叙录 征引书目 译名对照表
  • 历史与战略

    作者:钮先钟

    《历史与战略:中西军事史新论》以中外战史的分析反思为内容,收集论文十六篇,分为“中国篇”、“西方篇”、两部分。“中国篇”自春秋战国时代起,迄辛亥革命止;“西方篇”起于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 靖海澄疆

    作者:馬幼垣

    本書作者向以小說研究馳名於世,然其治史功力同樣深厚。此書為其探討近代中國海軍史諸作的首次結集,誠足教讀者另開眼界,驚佩其文武兼修並隆的本領。書中所收篇篇長度相當,內容更上下貫連,鴉片戰爭、福州船政、詹天佑與海軍、北洋海軍、甲午戰爭、抗日戰爭、汪偽海軍、香港抗日、國共內戰、海軍史研究近貌,諸多性質不同的課題悉有論述,且形式與角度均恒易,倍增視野。綜觀全書,寛度之宏,深度之徹,徵引之廣,創獲之鉅,配上繪圖精細,照片珍貴,處處令人目不瑕給,嘆為觀止。近代海軍史研究之學必自此另開新頁。
  •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

    作者:[美]迈克尔·E.哈修斯,[英]克里斯·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东方战争(1200~1860年)》是引进英国斯派尔蒙特出版公司出版的Fighting Techniques of the Oriental World.AD1200~1860,经一年的精心翻译而成本卷运用彩色和黑白图片描述了自13世纪蒙古扩张时期起,到19世纪中叶中英鸦片战争时,东亚地区军队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技巧、武器与装备,探讨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赢得战斗所需要的战术和战略,并阐述了体现当时先进技术的武器是如何改变了战场的局面。 在第一章,结合土木堡战役(1449年)、眉苗战役(1767年)、川中岛战役(1561年)、长筱战役(1575年)阐明了步兵的关键作用,探究了长矛兵和弓箭手的运用及成就,分析了火药武器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第二章则叙述了蒙古人创造的骑兵军队,并以永昌战役(1277年)为例。阐述了骑兵和弓箭手逐渐成为战场关键因素的新情况。第三章则运用了如迦勒迦河战役(1223年)和闲山岛战役(1592年)这样的例子,探讨了指挥结构以及新技术和新战术的发展是如何打败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敌人。第四章则针对城防时期,阐述了在诸如襄阳战役(1267年)、晋州战役(1592年)、大阪战役(1615年)这样的围攻战中,从“虎蹲孢”到先进臼炮的攻城武器的运用和发展 第五章分析了海战的演变,回顾了鄱阳湖水战(1363年)、泗川海战(1592年)、吴凇口海战(1842年)中的关键战斗。
  • 被遗忘的较量

    作者:阎京生 刘怡

    古往今来,人类频频谱写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 小小寰球,屡屡遭受惨绝人间的血火蹂躏。 本书记述了一系列极富传奇又疑窦重重的历史事件: 华沙起义,高唱“波兰永不灭亡”,反抗纳粹虽败犹荣; 纳粹黄金,天文数字的不义之财究竟隐匿到了何处? 日本西南战争,最后的国内战乱确立了明治时期空前的集权专制; 原子弹秘闻,迫使日本投降的原子弹是正义和必要的吗?
  • 宋朝军制初探

    作者:王曾瑜

    此书为王曾瑜先生二十多年前出版的名作《宋朝兵制初探》的增订本。此书利用了现代军事理论和方法,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两宋军制史,也涉及一些军事史的问题,在宋史界影响深远。此次增订,按照军制学的统一规范,将书名中的“兵制”改为了“军制”。在内容上则增加了章节,进行了修正和增补,使本书的学术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