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视觉

  • 阴性显影-女性摄影家的扮装自拍像

    作者:劉瑞琪

    女性對衣裝總是一往情深,形影不離, 這樣的迷戀與偏執,成為女性攝影家的創作動力,她們實驗種種扮裝樣貌,展現對自我認同的追尋,創造出二十世紀藝術史中,最詭譎多變的景觀。也成為當代研究性別論述的學者,念茲在茲的論辯題材,她們憑藉與心理分析及記號學的對話,探討扮裝與性別認同的關係。本書為首度以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為主題的專書,主要嘗試以女性扮裝自拍像的歷史脈絡為背景,探討三位代表攝影家的成就與傳承︰法國超現實攝影家克勞德.卡恩(Claude Cahun, 1894-1954),以忽男忽女、雌雄同體的扮裝,展現自己作為猶太新女性與女同性戀的認同。美國攝影家法蘭雀斯卡.巫德曼(Francesca Woodman, 1958-1981),在1970年代以超現實的偽裝,展演與母體般的建物、空間與自然融合的隱喻,基進地擺出離棄父權社會的姿態。引領藝壇風騷的美國攝影家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 1954-),從1980年代至今以千變萬化的扮裝,諧擬大眾與精緻文化中的女╱男性刻板印象,展現作為女性消費者與再生產者,對女性影像的接受、交涉與操控。 本書奠基於1990年代英美藝術史學界對扮裝影像的熱潮,以及性別研究對扮裝理論與實踐的興趣,具體而多元地詮釋女性扮裝自拍像的美學與政治意涵。經由本書開拓性的分析與闡釋,讀者將可對這個目今攝影與性別研究的重要主題,有根本的、深入的與全面性的掌握。
  • 米兰

    作者:逸飞传媒

    作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陈逸飞先生在大视觉领域不断开拓:他在绘画、电影、服装设计、期刊、环艺等多方面不断创新,自成一格;他站在国际艺术的潮头,在艺术语言上树立了东西融合的典范。 陈逸飞先生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和品位,引领读者从时尚设计、现代艺术和人文角度,对这四座最具时代潮流感的国际大都市,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寻找和发现之旅。 《逸飞视觉》丛书第一套“视觉都市”共分四册,即《伦敦》、《米兰》、《布鲁塞尔》和《东京》,陈逸飞先生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和品位,引领读者从时尚设计、现代艺术和人文角度,对这四座最具时代潮流感的国际大都市,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寻找和发现之旅。 这里不乏让人惊奇的视角和让人惊喜的发现,也有极为实用的旅游和艺术资讯。这套书既可作为让人大开眼界的珍藏,也可以当作独一无二的时尚旅行手册。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堪称别出心裁,前卫但不晦涩,好看却不流俗,她的充气式护封在中国图书市场上也是首次出现。 “逸飞视觉”丛书是高品质的,但也是大众的;它不是专业读物,但专业人士也会认同;它是精致可收藏的,同时也是轻松的COFFEE TABLE BOOK。 本书通过现场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讯,从时尚、设计、艺术的角度,去重新发现一座城市,从中感受到对美和未知事物无限追求所激发的创造力,促使它们不断地更新自我;活力、灵感和源于深厚文化的底蕴,映衬着这座城市的时尚节奏,成为做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如果你安坐家中,这套书可以帮助你做一次不寻常的视觉之旅;如果你想出游,那么相信这套书将成为一种最独特的FASHION MAP。
  • 伦敦

    作者:逸飞传媒

    作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陈逸飞先生在大视觉领域不断开拓:他在绘画、电影、服装设计、期刊、环艺等多方面不断创新,自成一格;他站在国际艺术的潮头,在艺术语言上树立了东西融合的典范。 陈逸飞先生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和品位,引领读者从时尚设计、现代艺术和人文角度,对这四座最具时代潮流感的国际大都市,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寻找和发现之旅。 《逸飞视觉》丛书第一套“视觉都市”共分四册,即《伦敦》、《米兰》、《布鲁塞尔》和《东京》,陈逸飞先生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和品位,引领读者从时尚设计、现代艺术和人文角度,对这四座最具时代潮流感的国际大都市,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寻找和发现之旅。 这里不乏让人惊奇的视角和让人惊喜的发现,也有极为实用的旅游和艺术资讯。这套书既可作为让人大开眼界的珍藏,也可以当作独一无二的时尚旅行手册。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堪称别出心裁,前卫但不晦涩,好看却不流俗,她的充气式护封在中国图书市场上也是首次出现。 “逸飞视觉”丛书是高品质的,但也是大众的;它不是专业读物,但专业人士也会认同;它是精致可收藏的,同时也是轻松的COFFEE TABLE BOOK。 本书通过现场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讯,从时尚、设计、艺术的角度,去重新发现一座城市,从中感受到对美和未知事物无限追求所激发的创造力,促使它们不断地更新自我;活力、灵感和源于深厚文化的底蕴,映衬着这座城市的时尚节奏,成为做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如果你安坐家中,这套书可以帮助你做一次不寻常的视觉之旅;如果你想出游,那么相信这套书将成为一种最独特的FASHION MAP。
  • 艺术、历史、视觉、文化

    作者:[英] 德波拉·切利 编

    《艺术、历史、视觉、文化》一书收录了国际上重要学者针对该问题撰写的创建性学术文章。《艺术、历史、视觉、文化》各篇论文涉及多种文化、地点和历史时期,从8世纪的中国到当前的南非,从拜占庭到早期现代和现代欧洲,这些学者运用视觉性、视看和凝视理论,探索了超越视觉的艺术史。因此提供的不仅仅是图像的研究,而是将视觉与空间、视觉与身体、视觉与视觉,以及审美与感觉联系起来。 就当前学术界所关注的这些焦点问题,他们进行了精彩、深刻的反思,因此对于任何从事视觉研究的人而言,《艺术、历史、视觉、文化》都是一本必读书。
  • 社会理论中的视觉

    作者:[英] 安东尼·伍迪维斯

    这是一个社会理论、社会学各相关群体及其他学科相对沉寂的时代。随着后现代主义黯然失色,4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既没有一个居于主导的正统信仰,也不存在一个激进的颠覆它的理论叛乱。简单来说,理论取向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摇摆不定,出现剧烈动荡,先是朝向系统论,接着遇到行动论的反抗,继而回归结构论,随后又被文化和解构主义所取代,但是后者最终也难免风光不再。因此,今日的平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早该完成的对其进行评鉴实为清理的机遇。也就是说,任何这样的举动都表明这个沉寂时代的终结,因为它要求采用一种标准,能使人们决定什么该留什么该弃。 尽管本书书名与视觉相关,但它却并不是关于视觉艺术、媒体意象,甚至是社会表征(只在论述与之相关时才会有所提及)的著作。相反,本书意在探讨社会理论和理论家如何看待世界,或者他们如何思考自身看待世界的方式。不过,此处我选取的是在艺术批判中早已产生广泛影响的标准“视觉”(vision)和“视觉性”(visuality)。二者原本是西方思想中对于所见景象(sight)作出的经久不衰的区分,但直至最近杰伊(Jay,1993)的著作及福斯特(Foster,1988)和列文(Levin,1993)编辑的文集发表才声名鹊起。区分的要点是,注意视觉(这一概念将所见景象视作认定的自然官能)和视觉性(这一概念将所见景象视作社会和历史的建构)之间的差异。 前言 导论 为什么将视觉问题化 第一章 古典社会理论——从视觉到视觉性 第二章 当代社会理论——向视觉回归 第三章 短视与现代性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视觉性 结论 朝向全球的视觉性 参考文献
  •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

    作者:肖伟胜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是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项目批准号:06JA75011-44035)和2006年度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视觉文化研究与都市化生存”(项目批准号:20006-YW05)最终成果。从申报到立项一直到今天最后定稿,耗时近五年。视觉文化研究在当前学界可谓炙手可热,摆弄这样一个时髦的话题似有追风赶潮之嫌。然而,视觉文化研究之于我或许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记得在南京大学读博期间,导师周宪教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让我翻译了法国社会学家德波的《景象社会》,虽然只发表了其中第一章;随后也在《江苏社会科学》、《外国文学研究》等杂志发表了与德波相关的论文,但当时并没有以为自己已在从事着视觉文化研究。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导师的自觉引领,视觉文化或许不会像今天这样让我魂牵梦萦,欲罢不能。那时导师除了关注视觉文化,审美现代性是他另一个学术兴奋点,我的博士论文选题“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就来自于他天才的发现,论文的中篇部分内容对现代主义艺术中极端体验类型的考察,实际上就是从艺术史角度对视觉艺术进行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这无疑为今天的视觉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走上视觉文化研究之途,更为重要的是缘于自身的困惑与迷惘:在图像化生存的当下,不仅年青的学生不再热衷于阅读大部头的经典,就连我自己也每天要耗上几个小时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我们业已深陷于视觉化生存五彩斑斓的世界,然而对此缘由并没有在学理上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回答。于是,我就在力图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牵引下,自觉而坚定地把视觉研究作为我学术致思的方向。
  • 设计趋势之上

    作者:〔美〕马特•马图斯(Matt Mattu

    电影《变形金刚》红透全球,“变形金刚”玩具在全世界拥有数以万计的拥趸。 马特•马图斯—— 美国设计界的“趋势猎人”, 美国孩之宝(Hasbro)公司视觉总监, “变形金刚”玩具的总设计师, 精心探寻当今艺术、时尚、建筑、电影、饮食等领域的设计趋势,引导设计界如何将智慧资产成功转变为品牌资源。 当故事性、娱乐性成为商品的终极需求后,设计师仅仅画出美观的设计图已经远远不够,唯有认真地“讲一个故事”,让最终使用者感动到无以复加,这样的设计才算成功。 ——马特•马图斯 设计到底是什么?设计会成瘾吗? 当今的设计趋势是什么? “好的设计”在未来会改变它的意义吗? 未来世界需要的设计能满足人们的哪些愿望? 为什么当前的设计工具更加便捷,而新的革命性的创意却更难想出来? 设计师的真正价值何在? 设计师该害怕还是该爱上这个时代? 设计,无所不在,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各种风格、趋势的过度“拥挤”,可以说造就了一个“有一千种选择却等于没有选择”的时代。设计师愈来愈工匠化,大家想不出真正有新意、“不为设计而设计”的创意。在设计界,“产品差异性”导致了设计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消费者对设计的要求愈来愈挑剔。我们也许已经来到“太阳底下再也没有什么新鲜事”的临界点,一再重复旧点子的想法深深困扰着当代的设计师们…… 别慌张,这本书会让设计师头脑清醒、创意迭出而不被淘汰。透过本书,设计师可以了解设计世界即将发生什么,哪种人会是下一轮的设计赢家,未来想象与无限可能在哪里,以及“被流行趋势牵着走”的设计思考障碍有哪些……这些肯定会让已经被设计趋势和大众观点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设计师们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震。 二百余幅世界著名设计大师的作品,让你一次饱览源源不绝的设计趋势新创意。 目录 前言 还有新事物吗 太多的设计 设计的艺术 改变的力量 一 趋势之终结 雷同的世界 技术影响设计 DIY设计 趋势之终结 设计上瘾 更多就是更多 担忧 周而复始 矛盾 视觉疲劳 随意的影响 自我表现主义 意义 因特网 二 设计是否已走向穷途末路 文化成长 品牌设计 全球多元文化和自然史 真相和感知 不确定的未来 创新障碍 为每个人而设计 循环速度加快,周期变短 设计趋势在google上搜索即可得到 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 每个人都能成名 自己动手的世界 透明艺术运动一去不复返 现在的设计是一种商品 三 让我们创新吧! 吸引合适的人才 缔造创造性文化 创新 创新=功用+意义 作为文化创造的创新 四 新型消费者 混合文化 走进优秀设计 意义与个性的沦丧 五 精美设计之必要 真实与精美 超越潮流的创新 渴望受到关注 文化创造性 自我评价 评价才能与人才 数字化工人的影响 知识不可或缺 设计是一种贸易 创造型领导的技巧 创造性组织的变化 设计领导层监督而非指挥 聘用人才 文化创造者 崇尚独创性 感兴趣的是正确性 拥有永不衰竭的好奇心 尊重稀有之物 发展他们的才能 在创作上无所畏惧 成长为专家 追求至善至美 都是研究专家 谦恭 六 自觉的创新 创新精神 设计与科学 追求刺激的渴望 创造世纪的开端 是时候为诚实设计而战了 创造就是打破常规 理解设计的含义 设计就像性爱 联系 机会与选择 保持领先
  • 视觉文化

    作者:[加]朗·伯内特

    《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探讨的是西方文化与意象、视觉和人类智力之关系的许多令人着迷的层面。书中的许多讨论都集中于对摄影的研究,对电影和视频图像的研究,对视觉、话语、语言的研究,以及对现代媒介的社会文化语境的研究。《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认为,西方与图像的关系并不像我们经常想象的那样依赖于视觉或听觉的活动。认为观看就会看见或是看见就会理解的假说来源于大脑思维的模型,即在极大程度上把人的意识理解为对我们所生活世界所做的镜像式反映。近几年来,有关视觉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吸引了文艺学、传播学、文化学、哲学和美术学等领域诸多优秀学者的倾心研究。
  • 布鲁塞尔

    作者:逸飞传媒

    作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陈逸飞先生在大视觉领域不断开拓:他在绘画、电影、服装设计、期刊、环艺等多方面不断创新,自成一格;他站在国际艺术的潮头,在艺术语言上树立了东西融合的典范。 陈逸飞先生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和品位,引领读者从时尚设计、现代艺术和人文角度,对这四座最具时代潮流感的国际大都市,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寻找和发现之旅。 《逸飞视觉》丛书第一套“视觉都市”共分四册,即《伦敦》、《米兰》、《布鲁塞尔》和《东京》,陈逸飞先生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和品位,引领读者从时尚设计、现代艺术和人文角度,对这四座最具时代潮流感的国际大都市,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寻找和发现之旅。 这里不乏让人惊奇的视角和让人惊喜的发现,也有极为实用的旅游和艺术资讯。这套书既可作为让人大开眼界的珍藏,也可以当作独一无二的时尚旅行手册。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堪称别出心裁,前卫但不晦涩,好看却不流俗,她的充气式护封在中国图书市场上也是首次出现。 “逸飞视觉”丛书是高品质的,但也是大众的;它不是专业读物,但专业人士也会认同;它是精致可收藏的,同时也是轻松的COFFEE TABLE BOOK。 本书通过现场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讯,从时尚、设计、艺术的角度,去重新发现一座城市,从中感受到对美和未知事物无限追求所激发的创造力,促使它们不断地更新自我;活力、灵感和源于深厚文化的底蕴,映衬着这座城市的时尚节奏,成为做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如果你安坐家中,这套书可以帮助你做一次不寻常的视觉之旅;如果你想出游,那么相信这套书将成为一种最独特的FASHION MAP。
  • 上海寓言

    作者:马良

    常希望我自己和我的照相机都更加纯真一些,不必承载什么苦难的意义,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有高高在上的圣像了,所谓摄影的真实存在感在这个不真实的世界的反衬下,早就变得面目可疑了,所以,无论我怎么自负地自认为师出有名,我的照片最后也只能成为一个小小的寓言,或者说是一场草台班子的演出而已,仅止于此!我渴求的是观众的掌声和微笑,然后鞠躬谢幕或者再为大家加演一个节目什么的,一切都是如此简单,多好啊…马良
  • 你的眼睛欺骗你

    作者:艾尔·塞克尔

    有人说:眼见为实。可如果你所看到的不足为信怎么办?《你的眼睛欺骗你》收集了大量精彩而有趣的视觉谜团、神秘图案,它将使你想知道:如果不是真的,那它们怎么会这样?它们究竟包含了什么?从让你找不到隐藏图形的一大堆奇形怪状,到让你不住地摇头的非凡的几何图案,当你把目光集中到这些最巧妙的图画上的时候,它们高超的技术会让你怀疑地发笑,当你一遍又一遍地想这些容易造成假象的脸、胳膊或腿的时候,一切平凡的东西看起来都不平凡。 几百年来,视幻觉一直在带给人们愉悦,一些视幻觉作品已成为遍布全球的广告画上的熟悉画面。但艺术家、设计者和科学爱好者还在让自己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不断为人类风俗画增添大量新的内容。 在世界顶级的幻觉艺术作品——幻觉工作室所收集的这150幅彩色和黑白作品中,你将有机会看到他们精湛的技术成果,同时欣赏到一些经典的视幻觉作品。请做好被逗笑(发笑)或被迷惑的准备,因为视觉过山车的体验将使你对自己的头脑和眼睛都产生怀疑!
  • 觀看的實踐

    作者: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

    每一天,我們都在「觀看」的實踐中解讀這個世界。 「看」(to see)是觀察和認識周遭世 界的一個過程。 「觀看」(to look)則是主動去為這個世界製造意義。 「看」(seeing)是我們每日生活中的某種隨性作為。 「觀看」(looking)則是一種更有目的性與方向性的活動。 「觀看」可以是容易或困難的,有趣或不悅的,無害或危險的。 「觀看」同時存在著潛意識和意識這兩個層次。 我們參與「觀看」的實踐是為了溝通、影響或被影響。 這本無所不包又緊密貼合的視覺文化導論,探討了我們使用影像和理解影像的所有方法。本書檢視繪畫、照片、電影、電視和各種新媒體,涵蓋的領域包括藝術、廣告、新聞、科學及法律。作者介紹了近幾十年來與視覺分析有關的各種研究取向,以清晰易懂、高度可讀的文字,帶領讀者一一破解視覺文化的重要理論。 設計IBM logo的設計大師保羅.蘭德(Paul Rand)曾說道:教學生設計的最大原則就是,解釋每一個名詞,老師都習慣假設學生知道,但其實學生都不知道。本書難得的一大特色便是,以平易的方式,在內文中從頭說明每一個看來難解的名詞和哲學概念。 這是一本貨真價實的跨領域書籍,收錄了一百多張圖片,希望成為所有對影像有興趣者的綜合導論,以及媒體暨電影研究、藝術史、攝影和傳播等學科的最佳參考書籍。 意義並不存在於影像內部,意義是在觀看者消費影像、流通影像的那一刻生產出來的。
  • 亲爱的坏品味

    作者:逸飞媒体

    坏品味言论: “有创造力的人就应当在人群中间与众不同,因为这是他的责任。”--Vivenne Westwood “我与疯子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我没疯”--Salvador Dali “时装就是废物”--Alexander McQueen “平庸,是这个星球最要不得的事”--Terry Richardson “我的作品里80%都是愤怒”--Jean-Michel Basquiat “为了避免彻底前疯掉,我在成为音乐人和成为杀人犯之间做了一个选择”--Marilyn Manson
  • 哈哈镜

    作者:彭丽君

    内容简介: 《哈哈镜》探讨了1880至1930年代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中国市民主体在与新兴视觉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观看自身的多重而复杂的方式。书中广泛涉及了印刷术、摄影、广告、电影与戏曲表演等一系列媒体和视觉形式。市民积极投入并享受这些视觉文化,而它们皆为主体对空洞的现代性 许诺——由新兴、刺激与时尚等抽象和短暂的观念组成——之欲望所大力驱动。 作者详述并分析了各种视觉再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由此证明视觉现代性并非独立的文化现象的结合,而是一个颇为紧密的社会文化话语,影响了文化的差异与典型之所在。 本书首先对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印刷文化做了总括性的历史描述和理论探讨,并检视了现代性对于探究“真实”的迷恋。接下来的章节讨论了新兴视觉文化中的女性身体形象,视觉文化展开与展示的娱乐场所,都市人与新兴现实主义的相互妥协,而对各种形象的生产和接受间的动力学关系则成为了贯穿全书的主题。 如作者所示,现代性通过奇观向中国人展现。尽管奇观纷至沓来,俘获着现代的主体,但却无法完全驯服或限制那些投身其中的人们。作者特别指出,他们在崭新而现代的自我认同尝试之中,参与和表演着这一稍纵即逝的视觉文化。这里讨论的中国视觉文化是高度竞争性的,在持续的流动和变化中,呈现出对现代主体的全新理解:他面临的不仅是过去的消逝,而且是未来的歧路。中国的现代视觉文化揭示出主体及其环境的激烈碰撞和相互渗透中,现代性的不断更新。 权威推荐: 彭丽君的著作对“视觉”做了细致的历史化考察。她并未把观看当作天然之事,而是充满睿智地将视觉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并拓展和转换成凝视与观看的本土文化塑型。本书中,理论性与经验感协调缜密,趣味盎然,洞见迭出,提供了对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杰出观察。 ——纽约大学 瑞贝卡•卡尔 彭教授处理了现代中国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视觉现代性。在奇观的政治学中,她通过中国人的万花筒与现代视觉装置的相遇,展开了从新奇话语到媒体技术、再生产等诸多面向的讨论。《哈哈镜》是一项中国人在现代历史关键时刻如何看与被看的迷人的研究。 ——哈佛大学东亚系 王德威 作为中国视觉现代性的“观察者”,彭丽君在《哈哈镜》一书中不仅呈现了各类视觉样式构造的都市文化奇观;而且揭示出诸种观看欲望形塑的“视觉无意识”。正是上述两方面的相互生产,彼此运作,如“魔术”与“摩登”,似真似幻,亦真亦幻,于真假难辨间,决定了观看的主体何时“凝神关注”,何时“视而不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罗岗 晚清报刊,月份牌女郎,摄影术,慈禧,西洋镜,梅兰芳,戏院,妓女,电影,上海,戏曲,魔术,《哈哈镜》几乎收纳了有关中国视觉文化的所有关键词,但此书的成就不光在媒介覆盖和知识场域的辽阔,还在历史纵深和细节考察上示范了中国经验和现代性理论的交锋和撕扯。这确乎是饱含温度和强度的研究著作,我们在彭丽君的写作中感受到真正的理论活力,一种从微观政治回望过去和眺望未来的激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毛尖
  • 觀察者的技術

    作者:強納森 . 柯拉瑞,Jonathan C

    〔眼球考古學〕 我們置身數位的時代,視覺經驗也在這個數位化的行列中,脫離了類比的掌控、進行徹底重組。於是,舊的眼球如同痂一般自然脫落,新的眼球由電腦、電視、監視器等數位影像共同催生茁壯。解析度、像素、虛擬實境、photoshop,我們今天擁有的不只是各種全新的詞彙,更有一雙新的眼睛,一種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觀看與聚焦方式。 面對新的視覺,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觀看方式有何「新穎」之處? 本書作者強納森.柯拉瑞(Johnathan Crary)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但他不是去動手撬開液晶螢幕,或者分析街頭監視器如何密不透風;也不是如布紐爾(Bunuel)直接切開人們的眼球,血淋淋地給觀眾震撼教育。他選擇了逆向操作,從地下拾起被人們拋棄、遺忘的眼球,開始進行視覺的考古學。他認為,只有弄清楚我們「過去」如何觀看,才能知道新的視覺經驗有哪些只是承接前者,哪些是這個時代的真正特徵。 因此,作者開著推土機,撥開人類眼球千年史的地層遺跡、向我們展示了「暗室」與「立體視鏡」這兩層對當代最有影響的視覺典範。前者統治了十七十八世紀人類眼球運作方式,後者則形塑了作者所謂的「十九世紀觀察者」。 乍看之下,「暗室」只不過是光線從小洞進入黑箱時,會在內部出現顛倒室外影像的光學現象,而所謂「立體視鏡」,則是僅僅在某種條件下才會產生「立體」效果。但在作者極有說服力的挖掘與陳述當中,這兩個如同玩具般的儀器,成為當代視覺研究的基礎,也成為所有眼球養分的來源。柯拉瑞的眼球考古學,讓我們弄清楚,在液晶螢幕華麗色彩的背面,隱藏了什麼秘密。 本書內容橫跨視覺研究、藝術理論與科學史等領域,引發了視覺再現理論的典範轉移,被譽為「具有毋庸置疑的原創性與重要性」,無論身處藝術理論、科學史或是視覺研究領域的專業研究者,或是對視覺觀看與應用有興趣的一般讀者,都可在本書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本書特色 本書討論的問題並不限於學院題材,是一部打破類型、融合多項主題領域的作品,將畫家與哲學家彼此連結,又將這兩者與新興的視覺技術聯繫,並且展現了原創散文所具備的那種開拓性洞見,從中更可見到作者的淵博學識,少有著作能夠企及。
  • 现场

    作者:李九菊, 黄文亚

    798大山子艺术区的知名度现在是越来越大了,它有二余家画廊,包括像北京东京艺术工程、空白空间、常青画廊等国际知名机构,本书通过一系列的访谈、现场图片、评论文献等形式,生动展现了798相关的艺术家、画廊经理人、策展人,编著耗时一年多,是对这个艺术专区的生态调研报告,也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次回顾。
  • 文化的視覺系統Ⅰ:帝國─亞洲─主體性

    作者:劉紀蕙

    東、西方視覺文化理論的深入研究與精采對話! 什麼樣的影像是不可接受、怵目驚心、引發鄙視嫌惡甚至嘔吐之感的卑賤影像? 什麼樣的影像是賞心悅目、心嚮往之,甚至是膜拜仿效的崇高對象? 影像牽連了好與壞、美與醜、悅目與刺眼等屬於價值系統的美感經驗。這些視覺上的層級區分、安定或是排除,其實已經受制於較大的歷史文化脈絡之召喚和辨認過程。因此,影像所牽扯的,無論是帝國、亞洲、主體的問題,或是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的面向,如同複雜的檔案系統,必然涉及有關意識形態以及族群、階級、性別、國家之權力位置的問題。 一場匯集東、西方國際專家學者的學術激辯,在全球化的文化差異中尋找可見的主體性: Amie Parry、Homi K. Bhabha、Jon D. Solomon、Kaja Silverman、Meaghan Morris、Nancy Armstrong、Naoki Sakai、Rey Chow、丁乃非、代顯梅、朱惠足、吳雅鳳、李秀娟、林文淇、林志瑋、林秀玲、林建國、邱貴芬、張小虹、郭家珍、陳怜縈、陳奕麟、陳衍秀、單德興、賀淑瑋、馮品佳、楊芳枝、葉德宣、廖咸浩、廖炳惠、廖朝陽、劉紀蕙、潘昱均、蔣淑貞、蔡秀枝、蔡明發。
  • Lens·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作者:Lens

    【内容简介】 《Lens·视觉003: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展现了一系列摄影家们对本土社会长达数十年的记录。 “二战”后,面对战争废墟和被美国占领并改造的状况,新一代日本摄影家,不仅记录了这一进程,也探索了绝望与希望、传统与破坏、溃烂与重建这些复杂主题;而英国摄影家延续了英国国民性中的自嘲与黑色幽默,也延续了对公正、自由和改变的信仰,对改变世界“仍怀有一丝愚蠢的幻想”。 此外,本书还有一群“逃离城市”行动派的故事,以及一个关于父母间隐藏之爱的感人故事。 历史、制度、风景总在不断变迁,其中凝固的人性坚韧、乐观、反省和希望,依然能源源不断地带来温暖和力量。 -------------------------------------------- 【编辑推荐】 ▶Lens杂志积蕴十年升级之作! ▶以多元视角介绍世界文化精粹和生活方式。 ▶最具性价比的画册品质,打动心扉的全新阅读体验。 ▶每一段文字都有温度,每一张图片都有故事。 ▶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图片,精良纸张和装帧工艺,每一册都是精致的收藏品。 ▶自2005年创刊以来,Lens一直定义影像之美、传递人性温暖,被公认为中国最有品质和品位的影像阅读品牌。《视觉》系列读物延续Lens成熟的内容架构,并升级阅读体验。这里有切近生活的重要人文话题、各种“美妙的人”、有温度的历史和艺术,平静、优雅,诚恳而有趣。 ▶ 基于Lens杂志10年的品牌积累,固定用户群和口碑影响力。Lens好友来自文化、艺术、经济等领域,均为意见领袖和影响力的人群,如吴敬琏、陈丹青、蔡澜、刘树勇(老树画画)、阿来、崔卫平、田溯宁、黄怒波、梁冬、吴念真、阿克曼、周迅、陈坤、姚晨、沈星、老狼、许巍、蔡康永、曹景行、杨宗纬、袁泉、田原等。 ▶读者:接受过良好教育、对世界有好奇心、对生活质量有高要求,在乎个人体验,追求精神与物质相合,有固定文化消费习惯的你,无论你是文艺青年、学者,还是高端白领、企业家,《视觉》都可以成为你的陪伴读物。 -------------------------------------------- 【评论】 这是中国最好的一本杂志。没有之一。 ——陈丹青(画家、作家) 我自己花钱订这本杂志, 其他杂志都是别人送的。 ——吴敬琏 (经济学家) 这是我唯一全本读完并收藏的杂志。 ——刘树勇(老树画画;文化学者) 世界观改变世界。Lens是一本推动世界观变革的杂志。 ——梁冬 我来大陆,有两个惊喜。一是看到一本报纸叫南方周末,另一个是遇见一本杂志叫 Lens。 ——吴念真(导演、作家) 一本帮助高端人群发现更大世界的读物。 ——张亮(知乎创始人) 我喜欢这本杂志,我是 Lens 的读者。 ——周迅(演员)
  • 视觉人类学

    作者:王海龙

    视觉人类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人类学本身渊源久远、历久弥新,但视觉人类学在当今世界备受瞩目却颇有争议。随着摄影、电影、电视的影响力日广,学术界和传媒界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到了这个领域。 视觉人类学试图用文化发生和文化起源学、符号学的内容来研究人类的文化,用阐释人类学的理论来论证人类文化的生成和进化,用比较行为学的类比分析方法和心理学还原理念来重新审视和追溯人类文明的发达史。 视觉人类学不仅是一个记录和实践性的科学,它同时也提供方法论。 它昭示和启迪着文化研究者用立体和宏观比较、类比和平行研究的方法去探讨一些全新和未知的领域。 本书的重要特色在于给视觉人类学以缜密的定义并拓宽了视觉人类学的视野。把视觉人类学的领域从一般公认的摄影、电影、电视等扩展到了史前学和原始物化的视觉资料上。通过对史前文明甚至远古文明的遗迹包括洞穴画、岩壁画和其他视觉资料的研究和破译,揭示出未为人知的一些人类或史前时代的文明密码或原型一母题来透析人类文明的宏观命题,在“食与色”、“(物质和生殖)两种生产”等人类进化和发展的命题上有着突破性的探讨和结论。 本书利用大量的珍稀图片和视觉资料来实证作者的理论,现身说法,图文并茂。
  • 视觉文化导论

    作者:(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视觉文化导论》全面介绍了视觉文化这个令人兴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通过追溯从绘画到万维网的视觉文化的历史和理论,本书追问:为何视觉媒介会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米尔佐夫提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导论性著作中,米尔佐夫探讨了: 什么是视觉文化? 视觉的基本要素,包括透视、色彩、线条和视力。 视觉媒体的广泛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电视、电影、虚拟现实和互联网等。 “种族”和族群、性别和性以及身体在视觉文化中的重要性。 由戴安娜王妃之死引发的国际性媒体事件,它标志了一个全球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