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2016

  • 喵呜,原来你是这种汪

    作者:[美]雷扎.法拉兹曼

    世界多奇怪,不如一起嗨~这是一本送给所有“笑点很奇怪”星人的书。 熊在宇宙飞,仓鼠在崩溃,小蛇非法入侵在被警察追,熊孩子感叹世界那么大,蚯蚓们爬出地面找着伏特加! 是呀,你不知道这很正常吗? 《喵呜,原来你是这种汪》集结了人气网络漫画Poorly Drawn Lines作者雷扎·法拉兹曼所创造出的世界中的种种景象。你以为你找到了你挚爱一生的事业就可以一生辛勤不休,为之奋斗了吗?看看我们阿内熊的内心独白;花园里有条辛勤工作的园丁蛇你以为万事不愁了吗;看看野牛要 约你的时候都说些什么……
  • 有钱没钱看习惯

    作者:【韩】郑恩吉

    韩国财女主播 中学时代零钱攒到3.7万 自费留学又挣回4万 29岁买了53万元的房子 2年还完28年的房贷 挣得少也能活得好的女性理财书 从被忽略的生活细节中赚钱 这是一本从生活习惯入手的通俗理财书,由作者的真实生活总结而来。作者郑恩吉只是一个收入一般的普通女性,她认为实现经济自由才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凭借这个想法,作者打工10个月攒出4万元,自费去澳洲进修,回来时又带回4万元。凭借自己在生活理财方面的技巧,29岁为自己的房子攒出首付,结果2年时间就还完了28年的房贷。作者的理财技巧都是从生活习惯上入手,十分切合当代收入低并想拥有梦想生活的年轻人。 本书理财不依靠专业知识和技巧,没有繁琐深奥的计算公式,更不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只是从对钱的态度、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小钱积少成多。
  • 剩女时代

    作者:洪理达

    “剩女”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群体吗? 北上广深的单身职业女性,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嫁人? 中国丈母娘推高房价是伪命题? 为何对女性而言,房产远比工资收入更重要? “剩女”们积极向往婚姻,却在买房与财产分配上做出消极妥协。 历时五年的研究,283例访谈,揭穿“剩女” “大叔控”以及结婚买房、家庭暴力背后的隐秘真相。
  • 美物抵心

    作者:赤木明登

    “究竟什么是美物?” “我们为什么要一直做下去?” 原来,这些问题并不存在答案。 安藤雅信、真木千秋、小野哲平、山口信博、李英才…… 十年间,漆艺师赤木明登与好友们真挚直面,试着寻找答案,而变化就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 《美物抵心》与漆艺师赤木明登的另一部著作《造物有灵且美》属于同一个系列,都是通过手艺人的视角思考造物的本质。《美物抵心》是对“究竟何为美物”以及“为何要坚持以人手造物”的叩问。十年间,赤木明登走访了十多位手艺人好友,与他们一同思考并探讨“美物”的本质。这些朋友中有陶艺家 安藤雅信、小野哲平、李英才;服装设计师真木千秋、约根•雷尔,等等。此书以手艺人的视角去发掘和论述真正的美物。真正的美物可能是无心之作,是手艺人本性的自然流露。物件是否美,可能取决于手艺人的技艺,也可能是他们用手给物渗入的心魂或生命。
  • 音乐神童加工厂

    作者:伊莎贝拉•瓦格纳

    *首次展现西方古典乐界打造精英演奏家模式 *用法语、俄语、波兰语、英语进行的第一手采访 *访谈了90位小提琴手、建立了339位独奏学生档案 *分剖独奏职业的国际化、天才演奏家的低龄化等 *消除音乐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认知隔阂 *讲解大师班在晋级、精艺、扩展人脉等方面的运行规则 *关注评委、指挥、伴奏者、音乐会组织者、乐器修理师、音响师、经纪人等少为人知的重要角色 *音乐教育不仅有关乐器技艺的练习与打磨,更是一次社会化过程 ———————————————————————————— 19世纪的意大利曾有这样一则传说: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把自己的灵魂交给魔鬼,由此换得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你是否也曾好奇,马友友怎样成功书写他的传奇;朗朗又如何横空出世?本书虽以小提琴界为研究主体,却意在展现整个西方古典乐界打造精英演奏家的模式: 野心勃勃的家长自作主张,引 领孩子走上一条前途未卜的人生道路。他们与老师合作,力图让年幼的孩子克服爱玩天性,苦练乐器。老师带给学生的不只有乐理和演奏技巧,更包括独奏界的处事规则和人脉资源。他们甚至亲自为学生参加比赛、获得演出机会打通关系。指挥、经纪人、小提琴制作师……一个又一个角色在独奏教育中逐渐登场。然而,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家长和学生时而脆弱、时而炽热的梦想;尽管他们都清楚,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走通这条独奏之路。 在近二十年日复一日的高强度乐器训练中,独奏学生不仅需经历自我怀疑和彷徨,更要苦苦寻觅进入古典乐市场的契机——师从一位独奏大师、赢得一场重大比赛,或是一把稀世小提琴…… 没错,他们的成功亦有模式,远非天赋异禀和精通演奏那么简单。 名家推荐: 一流的民族志观察、扎实的社会学分析和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共同组成了这本书。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复杂、且有些残酷的世界——小提琴表演界;而这与我们从报纸上读到的截然不同。此书没有像如今大量存在的那些社会学著作一样,陷入无止境的文献引用和理论堆砌之中。作者运用另一种方式,将理论分析与事例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我从书中得知,原来乐器修理师、收藏家、音响师以及资助者都是漫长、曲折的独奏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力量。只有堪称非凡的田野投入才能带给我们如此丰富、完整的信息。 ——霍华德S .贝克 (Howard S. Becker),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越轨社会学、艺术音乐社会学家,“标签理论”奠基人。 这本书显然是迄今为止对于古典音乐表演家们最杰出的研究。如此深度的民族志考察和研究模式,短时间内难有其他学者能望其项背。如果说E.C.休斯(E.C. Hughes)和霍华德•贝克开启了对职业社会化过程予以民族志研究的传统,那么本书作者为该传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复兴。我相信,此书将吸引类型广泛的读者:那些研究艺术社会学、艺术经济、音乐表演和音乐史等领域的学者自不必说,还包括古典乐从业者——他们将从作者的叙述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以及渴望把孩子送上音乐道路的家长和老师们。 ——保罗•狄马乔(Paul DiMaggio),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曾任该系首席教授。
  • 黑泽明100

    作者:[日]黑泽和子(くろさわ かずこ)

    “电影天皇”黑泽明的私人片单,酷评20世纪名导佳作,轶事满载 一份ding级配置的观影指南 作为导演,黑泽明征服的业界内外粉丝无数, 作为影迷,又是什么样的作品令他倾心? “一个悲伤的故事,色调以及其他的一切,让人越看越心疼。”——评《偷自行车的人》 “我这种笨手笨脚的人,可能羡慕阿斯泰尔的潇洒舞姿吧。”——评《长腿叔叔》 “哥斯拉真要出现,恐怕谁都早丢下工作逃命了吧。”——评《哥斯拉》 “那些让人颤抖的场面随着配乐闯进了我的心灵。”——评《教父2》 “不知道坐猫巴士是什么感觉?”——评《龙猫》 霸气的片场“天皇”黑泽明眼中威严可怕的人是…… 生平第一部彩色影片他想让谁看到? 走近“世界的黑泽”眼中的影坛模样 “斯科塞斯是一个优秀的导演和演员,更是一个高尚的人。” “伍迪·艾伦是一个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怪人,多产而且从未停止创作,仿佛在和自己战斗。” “安哲罗普洛斯导演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的目光仿佛可以直视人的内心深处。” 100部影史留名的佳作,100位个性导演的侧影 100个跌宕起伏的故事,100段关于黑泽明的回忆 -------------------------------------------------------- “与银幕面对面,就是与自己面对面。” 巨匠黑泽明生前曾选出100部他喜爱的电影,从默片时代的《残花泪》到北野武的《花火》,横跨20世纪,囊括教科书级的影史经典和赏心悦目的类型佳作:《淘金记》《偷自行车的人》《四百击》《群鸟》《哥斯拉》《安妮·霍尔》《教父2》《龙猫》……以凝练犀利的点评带我们发现电影的魅力。百部影片的缤纷光影和女儿黑泽和子的回忆也为我们勾勒出电影大师的日常一面。
  • 中国茶密码

    作者:罗军

    你会闻香吗?茶香是怎么来的?茶香与发酵程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六大茶类可以如何更简单地理解?茶叶是如何发明的?茶叶的消费方式经历了什么样的改变?人类历史上为了茶叶而发生过哪些战争?为什么说茶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饮料?应该如何喝茶才能对人体有益? 这本书讲的是我们知道却可能并不完全了解的中国茶。
  • 疯癫老人日记

    作者:[日] 谷崎润一郎

    本书含谷崎润一郎两部长篇小说代表作:《疯癫老人日记》和《钥匙》。 《疯癫老人日记》描绘了一位“疯癫”老人扭曲的爱。肉体上已衰竭的老人,通过对儿媳的思慕,来满足内心的情欲。在濒临死亡的时候,唯一的愿望是埋在刻有儿媳脚掌拓片的墓碑下。 《钥匙》描绘了一对中年夫妇间异样的较量,丈夫为了刺激自我,故意在日记中暗示妻子出轨,偷窥日记的妻子也做出种种疑似出轨的暗示。两人在窥看对方日记的过程中,逐渐共同沉沦于欲望……本书以交替剖白内心的方式描写人性的手法,对日本文学影响极其深远。
  • 内在体验

    作者:[法]乔治·巴塔耶

    此书为巴塔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为其 “无神学大全”三部曲的第一部。该书出版于二战期间,是巴塔耶治疗肺病期间智力劳作的产物,他的主要哲学概念——耗费、逾越、祝祭、神圣情色,他有关生命、死亡与内在体验的沉思,均赖此书得以深刻展示。其观点振聋发聩,曾令萨特大为惊愕,著文批判。在《内在体验》中,巴塔耶的行文方式深受尼采及克尔凯郭尔影响,他以哲理名言、思考札记形式构建全书,用饱含激情的方式表达他对生命、死亡和内在体验的思考,妙笔生花,富于哲理。
  • 掩饰

    作者:[美]吉野贤治(Kenji Yoshin

    《掩饰》是作者第一本书,融合了有力的法律论证和诚恳的自我剖析。该书于2007年获得了由PublishingTriangle颁发的RandyShilts奖,被誉为年度著名同性恋非小说类书籍。 该书结合个人经历和学术观察,作者提出,社会对待同性恋者往往有三个阶段的态度:首先把它当成病,予以治疗;随后,社会不再强迫这个群体改变自己,前提是他们必须在很多场合冒充成“正常”的异性恋;如今,这个群体不再被矫正,很多时候也不需要伪装,但社会仍然要求他们淡化自己的某些特质,保持低调,作者称其为“掩饰”。事实上,每个人都因种种顾虑,需要在不同场合掩饰自己。作者以有色人种和女人为例,进一步说明了掩饰如何阻碍我们充分实现公民权利。最后,作者并提倡一种跳出身份政治的新民权范式,让每个人都能更真实地做自己。
  • 凡·高书信全集

    作者:荷兰凡·高博物馆 海牙惠更斯历史研究所主

    在世界艺术领域, 没有一位艺术家像文森特·凡·高那样, 牵动着全世界观者的目光。 凡·高那些闪耀炽热光芒的艺术作品交织着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除了我们熟知的绘画作品, 凡·高留存至今的九百多封信件, 是世人走近他内心世界, 了解其世界观及艺术思想的最珍贵史料, 也是深入解读 19 世纪西方艺术发展进程中真实个案的重要文献。 902 封现存凡·高书信首次全面亮相华语界 4000 条权威专家注释解读凡·高内心世界 220 幅凡·高素描手稿原貌呈现 640 幅凡·高绘画作品完整收录 约 1300 幅世界名作展现凡·高学画历程 ●编写完整 全集共收集凡·高 1872 年到 1890 年去世为止的所有被保存下 来的信件共 902 封,其中 819 封是凡·高写的,还有 83 封是朋友或 家人写给凡·高的,是目前收录最完整的凡·高书信集。 ●著录详细 全集中的每一篇书信,编者均做了相应的时间地点标注、主题 索引、内容注释等。这些研究性的工作,是对信件内容的补充,可 让读者全面、有序、准确地理解原信写作之背景。 ●图版丰富 凡·高在信中谈到的印刷品、油画、素描,以及他的创作手稿、 作品,他所遇见和提到的艺术家等,都以图片的形式在全集中重现, 这让全集图文并茂,资料更为丰富。 世界顶级绘画大师存世文献 及其画作的首次全面汇集 二十年跨国界专家权威整理翻译 解开艺术天才心灵密码
  • 将心注入

    作者:霍华德·舒尔茨 (Howard Schu

  • 挑战不可能

    作者:[美]李昌钰

    他是享誉世界的华人神探,美剧CSI多处以他侦破的案例为原型。 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刑侦鉴识专家,也是美国警界迄今职位超高的华人。 他被称为“当代福尔摩斯”,“现场重建之王”, 他严谨、细致,洞察力惊人,首开以微物证据定罪嫌犯的先河,擅长在蛛丝马迹中发现真相。 他曾经花两秒钟的时间破案,也曾让20年未破的悬案真相大白;他曾经借着一条手帕还肯尼迪家族成员清白,也曾经让背负18条重罪的“凶手”获判无罪。 从警50余年,他参与调查了全球各类案件8000多起,其中许多案件已成为国际法学科学界与警界的教学范例。其参与的经典案件包括:轰动美国的“世纪大审判”辛普森案、克林顿助手自杀案、克林顿性丑闻案、陈水扁319枪击案、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职员碎木机杀妻案(在没有尸首的情况下,将凶犯抓获,轰动美国)——每一个重大案件都因为他的介入而得到关键性扭转。他改变了美国司法体系,甚至可以说改变了美国历史。 在犯罪现场,任何一个蛛丝马迹都可以成为他侦破的关键;而在自己的人生现场,他又如何从一个台湾的小警察,成为全球最富盛名的鉴识专家? 50年前,27岁的李昌钰辞去台湾警察的工作,带着50美元赴美留学,端盘子,教功夫,洗试管,用五年时间在美国读完本科、研究生、博士;50年后的今天,他凭借精湛独到的刑事侦查与鉴识技术,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鉴识专家。从台湾小警察到纽约穷留学生,从高校教授到警界精英,他一天工作14小时,用勤奋与坚持反转人生,用经历和智慧证实了人生没有不可能。他说: “我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变不可能为可能。”
  • 绝对批评

    作者:[澳大利亚] 罗伯特·休斯

    罗伯特·休斯打破偶像、绝无虔敬、热情洋溢、学识渊博,被认为是美国最佳艺术评论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几位伟大的艺评家之一。休斯在这本评论集中,对形形色色的艺术家提出了绝不妥协的观点,如霍尔拜因与霍克尼、约翰·辛格尓·萨金特与弗朗西斯·培根、洛克威尔与毕加索、华托与沃霍尔等等。休斯涉笔成趣、新鲜生动、极善表达,以几达百篇最优秀的散文唤起并界定了一系列艺术家的世界、作品和本质,并使之能为我们所了解,而且他敢于当头面对艺术与金钱这样一个命题。
  •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卷)

    作者:[德] 苏珊娜·帕弛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西方艺术在思想领域最为活跃的阶段。在此之前,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深刻地动摇了欧洲社会原有的权威结构。挑战权威、追求个性的尝试激励着年轻的艺术家积极地参与时代精神的建构,艺术流派的多元化和快速更迭成就了这一时期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大部分国家实现了从君主立宪到共和政体的转变,但是战争的残酷也终结了艺术家对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乐观信仰。在西方艺术史上,从未有这样一个时代,艺术家如此强调艺术的社会使命,希望用艺术改造社会,最终却被泥沙俱下的社会变革裹挟了命运。 与诸多艺术史著作相比,本书的重要贡献在于选编了与二十世纪上半叶各种艺术流派相关的二十七篇理论文献。这些文论全部出自当时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之手,其中大部分是首次有体系地被译介到中国。借助这些思想的片段,读者可以超越艺术作品和艺术史学家的分析,直面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
  • 神话与意义

    作者:[法]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

    《神话与意义》是列维-施特劳斯的一本宗教人类学的演讲集。通过简单的举例,作者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神话研究的相关问题,让初学者能够快速地理解结构人类学大师的主要理念,并轻松一览结构人类学派对神话研究的概貌,是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
  • 文化与上帝之死

    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

    上帝死后,如何在假定无信仰的世界生存? 伊格尔顿在本书中研究了现代社会寻找上帝替代者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困难与意义,并通过启蒙运动至今众多思想、思想家与事件,探讨了9/11事件前后的宗教状态、围绕西方资本主义的反讽,以及在后启蒙时代所创造出的并不令人满意的一系列上帝代理人。 如果特里•伊格尔顿不存在,就有必要创造一个他。 ——西蒙•克里切利(《哲学家死亡录》作者)
  • 海德格尔:纳粹主义、女人和哲学

    作者:[法]阿兰·巴迪欧,[法]芭芭拉·卡桑

    编辑推荐 ·2014年,被称为“黑色笔记本”的海德格尔私人笔记本首次公开出版;2015年,德国弗莱堡大学决定取消海德格尔的哲学教席……“二战”后最为引人关注的“海德格尔事件”再一次搅动了知识界的神经。 ·在海德格尔哲学最受追捧的法国哲学界,许多法国思想家都曾为海德格尔的 这段历史辩护过。近年来,法国最重要的激进左翼思想家阿兰•巴迪欧也加入了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论争。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和反犹主义的关系?一个哲学家的政治信念是否可用于评价他的哲学作品?这一系列让人纠结的问题,正是巴迪欧与另一位法国哲学家芭芭拉•卡桑讨论的焦点。 ·对于海德格尔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次从某些侧面,深入其思想领域的冒险:它有趣,同时也绝对严肃。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阿兰•巴迪欧和芭芭拉•卡桑以通信的方式对战后思想界热议的“海德格尔事件”的回应。长期以来,对于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和反犹主义的纠葛,思想界一直都有两种十分明确的倾向:要么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全盘否定,要么是来自海德格尔的崇拜者的辩白。 在书中,两位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琐细和伟大的辩证法:我们需要从琐细中去见证伟大,而不是用伟大来切割日常生活的琐细。 随着两位作者交谈的深入,话题也不可避免地转向了与海德格尔最密切的女人上,其中既包括海德格尔的妻子爱尔芙丽德,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汉娜•阿伦特。这些家长里短与海德格尔影响力之间的巨大张力,正是“琐细中的伟大”的生动体现。
  •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

    作者:[德]格哈德·恩斯特

    1. 本书为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üller)获奖作品 2. 作者是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教授 3. 本书内容以对话的形式,轻松、游戏的方式开启哲学之门,是一本经典的大众哲学著作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七天哲学课》是德国哲学家格哈德•恩斯特教授的经典哲学入门书籍。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向读者阐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基本问题、经典作品、重要人物。本书保留了古典哲学的传统,涵盖西方哲学多个流派。 书中内容共分七章,分别论述七个重要哲学论题——用一周时间,一天一个论题。无论是哲学门外汉还是专业人士,本书都是系统了解哲学的适合选择。
  • 背叛

    作者:[巴西] 保罗·柯艾略

    ★葡萄牙语最受欢迎作家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新作 ★上市第一周即登上韩国、德国、意大利等40国畅销榜No.1 ★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每一份情都在等待重逢,欲望是渡河之舟。 关于人灵魂的焦虑、婚姻的背叛和肉欲的罪,一个令人锥心的故事。 ——《芝加哥论坛报》 《背叛》完美地刻画一个女人在疯狂与快乐、失控与悲伤之间摇摇欲坠的灵魂,故事真实细腻,震撼人心,又令人心碎。 ――《英国每日报》 我住在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有一份喜欢的工作,穿着能买到的最高档的衣服,过着所有人都羡慕不已的生活。 然而一个春天的凌晨,我在一股隐隐的忧虑中醒来,再也无法入睡。在夜晚的黑暗中,各种恐惧扑面而来:生命、死亡、爱情,还有爱情的枯萎…… 直到他突然出现,神迹一般、千真万确地立在眼前。他是我中学时代的男友。不知道是因为那些失眠的夜晚,还是因为刮过树梢的那抹清风,我们又一次拥抱,又一次接吻。这,距离我们上一次接吻多久了? 这个我真正爱过的人,也许早已成家,而我已是有夫之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