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2016

  • 1968

    作者:[美]马克·科兰斯基

    1968,改变世界的一年。 1968,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淖,数万人丧生。 1968,世界多地的学生们走出校园,在街头游行。在巴黎,学生在墙上涂鸦:“越做爱,越想革命。” 1968,“上帝也许撤除了对美国的保佑”,罗伯特·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遇害。 1968,比夫拉大饥荒,100万平民死于饥饿。 1968,先锋戏剧与现代女权运动蓬勃兴起。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理想主义破灭。 1968,墨西哥发生了大屠杀。“阿波罗8号”绕月飞行。 1968,这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让人激动,令人难忘。 这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全景式地记录了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世界的变化,年轻人的选择,由此构筑了当今世界的面貌。 1968年令人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全世界难以计数的人们都拒绝对世上诸多不平之事保持沉默。如果别无选择,他们会走上街头,呐喊示威,这给世界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希望,即哪里有不公,哪里就回有人揭露它,并试图改变它。 ——马克·科兰斯基
  • 山丘上的修道院

    作者:范毅舜

    半世纪前,一位自称为无神论者的西方建筑泰斗,为西欧培育神职人员的古老宗教团体设计修道院,他们之间会擦撞出什么火花? 几十年后,一位来自东方的教徒兼摄影家,在这座世界知名的建筑物里恣意徜徉,他如何藉由这座经院建筑整合自己,端详出背后更庞大的生命故事? 全书分为两卷,卷一共三章,逐步探索了勒·柯布西耶和拉图雷特修道院结缘背后的故事,第一章讲述作者初至拉图雷特修道院,开始对勒·柯布西耶与该修院结缘好奇,第二章作者简单介绍了拉图雷特修道院,发现一连串神秘的照片,由此了解到了惊世骇俗的阿兰·高提耶神父,第三章为了深入了解阿兰神父如何给古老宗教注入光明,作者开始走访欧洲其他地方的经院建筑,其中包括了朗香教堂; 卷二共三章,仔细介绍了拉图雷特修道院建筑背景和内容,前两章介绍了拉图雷特修道院道明会士的生活和背景,最后一张介绍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内部结构。
  • 寿司之神

    作者:(日)里见真三

    本书完整收录了当代首屈一指的寿司职人小野二郎全年制作的握寿司、下酒菜、小菜,堪称终极的“江户派握寿司技术指导大全”。小野二郎不仅向我们展露了华美细腻的技法,还毫无保留地公开了名店美味的秘诀。读者们每翻开一页,都能享受一场绝妙的视觉盛宴。本书还可兼做“近海蓝鳍金枪鱼大图鉴”。“数寄屋桥次郎”一年中使用的四个部位在本书中都体现出了应季和不应季的微妙差别,使人读来兴味盎然。本书收录“次郎寿司故事”,有一种聆听名匠谈艺的感受。
  • 读库1601

    作者:张立宪 主编

    本辑《读库》是改版之后的第一期,共有八篇文章。既有北漂青年的回乡记录,也有秦岭别墅区的摄影记录;既把目光投向动荡的叙利亚,也回顾了晚清学人郑珍的道德文章,还深入到沙盒游戏、“邦妮风”电影等的背后制作过程。 2014年春节,邓安庆回到湖北老家,九天里,他看到岁月在父母身上的痕迹,陷入朋辈乡亲之间的纠葛,以及经历了一场被安排的相亲。在日记体散文《回乡》中,他用细腻周致的笔调,记录了一个离乡青年的温情与无奈。 赵利文是摄影师,存款不多的他十几年前阴差阳错地在秦岭脚下买了一栋别墅。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让他与别墅区的一些住户成为朋友,也让老赵的镜头拍摄到一种的别样生活,这些人情世态都以文字和图片呈现在《住别墅的人》里。 《死去的是我的人民》中记录了美国作家、记者查尔斯•格拉斯对叙利亚战争的亲身见闻。这场混战中,冲突各方都以损害叙利亚人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 汉学家施吉瑞在《晚清诗人郑珍》里梳理了一位诗人和学者的一生,从少年得志、科考起落,到潜心学术研究。郑珍并非力挽狂澜的经世大儒,但依然在家国变乱中创作出许多传世的诗文著作。 1967年的美国电影《雌雄大盗》女主角邦妮,短发,头戴贝雷帽,身着紧身窄裙,马上掀起一股“邦妮风”(Bonnie Look)。这股风潮将1930年代的时尚精髓与1960年代的叛逆精神相与为一,影响至今,Archie M的《“邦妮风”》讲述其台前幕后的故事。 洪韵《一盒散沙》聚焦的是“沙盒游戏”。它的开放设定,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现实世界和真实历史,让开发者隐形的同时,使玩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世界中。 “文革”中的大型音乐套曲成为当时意识形态宣泄的重要形式,而有一些甚至传播至今。杨浪笔下“激情爆棚的歌”还包括多幕话剧、舞蹈史诗,以及“歌剧”风格的作品等多种类型。 《声音》是每年《读库》的保留栏目,本篇是对2015年的表达与记录。
  • 我们生活的时代

    作者:[日] 入江昭

    天才史学家的通俗读本! 被费正清誉为“非同寻常的天才史学家”,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入江昭的全新史学著作。抛弃陈旧的大国史观重新审视人类的历史进程! 我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们的时代从何时开始,又将走向何方?谁能左右全球局势?还会有下一个超级大国吗?哈佛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又一力作!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部关注我们当下生活、探索人类文明未来的史学入门书。
  •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作者:Paul Kalanithi

    For readers of Atul Gawande, Andrew Solomon, and Anne Lamott, a profoundly moving, exquisitely observed memoir by a young neurosurgeon faced with a terminal cancer diagnosis who attemp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makes a life worth living? At the age of thirty-six, on the verge of completing a decade’s worth of training as a neurosurgeon, Paul Kalanithi was diagnosed with stage IV lung cancer. One day he was a doctor treating the dying, and the next he was a patient struggling to live. And just like that, the future he and his wife had imagined evaporated.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chronicles Kalanithi’s transformation from a naïve medical student “possessed,” as he wrote, “by the question of what, given that all organisms die, makes a virtuous and meaningful life” into a neurosurgeon at Stanford working in the brain, the most critical place for human identity, and finally into a patient and new father confronting his own mortality. What makes life worth living in the face of death? What do you do when the future, no longer a ladder toward your goals in life, flattens out into a perpetual present? What does it mean to have a child, to nurture a new life as another fades away? These are some of the questions Kalanithi wrestles with in this profoundly moving, exquisitely observed memoir. Paul Kalanithi died in March 2015, while working on this book, yet his words live on as a guide and a gift to us all. “I began to realize that coming face to face with my own mortality, in a sense, had changed nothing and everything,” he wrote. “Seven words from Samuel Beckett began to repeat in my head: ‘I can’t go on. I’ll go on.’”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is an unforgettable, life-affirming reflection on the challenge of facing death an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from a brilliant writer who became both.
  • 重新发现日本

    作者:[日]矶达雄,宫泽洋

    《重新发现日本:60处日本最美古建筑之旅》是一本带读者深度了解日本历史与建筑的文化旅行读物。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享有盛誉,宫殿、神社、寺庙、城堡、民居、茶室、庭院各有特色,知名胜景数不胜数:伊势神宫、松本城、白川乡合掌聚落、法隆寺、金阁寺、伏见稻荷大社、严岛神社、姬路城、出云大社、清水寺、斜阳馆…… 本书精选日本全境60处震撼人心的最美古建筑,以海量照片与精致手绘体现建筑细节,以幽默精辟的文章深度解析建筑背后的政治历史背景、建筑本身的设计意图与文化意味,带读者全面欣赏日本建筑细致之美、深入浅出地认识日本历史与文化。带上本书,为独特而有意义的旅程无限加分,让旅行的乐趣无限翻倍! ◆ 美轮美奂的五棱郭,在历史上却是个囧货? ◆ 关押重刑犯的网走监狱,装饰着“越狱王”白鸟由荣的塑像是几个意思? ◆ 都被太宰治说成“毫无风情,大而无趣”了,斜阳馆是怎么撑到现在的? ◆ 式年迁宫、永远活在当下,伊势神宫到底是现代建筑还是古建筑? ◆ 白川乡合掌聚落就是风之谷!为什么没有娜乌西卡在空中飞翔? ◆ 为什么金阁寺明明贴满了金箔,银阁寺却黑漆漆的一点银子也没有? ◆ “以沙为海,用石作岛”,连个盆景都没有的龙安寺石庭如何使人窥见无限宇宙? ◆ 怎样才能在伏见稻荷大社偶遇狐狸使者? ◆ “圣德太子的愉快木造建筑”法隆寺居然坚持了一千三百多年? ◆ 文豪夏目漱石最爱的道后温泉本馆,居然“禁止哥儿游泳”? …… 再去日本,一定要带上这本书!
  • 观复猫

    作者:马未都

    史上最有文化的猫长什么样?他们睡的是黄花梨双龙戏珠罗汉床,坐的是清乾隆紫檀屏风小宝座,穿的是飒爽英姿八旗服,练的是雌雄龙凤鸳鸯剑;平时没事儿就读读《醉文明》,上上杂志封面,或者在明晚期紫檀小凳上秀秀瑜伽——这就是观复猫,博物馆六只独特的猫馆长,他们都有着诗意的名字:花肥肥、黑包包、黄枪枪、蓝条条、麻条条、云朵朵;他们都是流浪猫,先后被马未都先生捡来,并一步步成长为文化喵;他们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温婉,有的刚烈,有的高贵,有的传奇;他们上过电视、拍过封面,并且以“八旗猫”的形象,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之大任这些观复猫们在博物馆中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奇闻趣事?给观复博物馆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又从中教会我们什么?《观复猫(博物馆的猫馆长)》,听马未都细数猫的前世今生、猫的历史、猫的情感,讲述各具特色的猫馆长们带给我们的暖心、欢乐和感动。
  • 春天 得以安葬

    作者:[韩]高银

    他是废墟中的孤儿,精神上的无国籍者, 他以渺远的宇宙为乡, 是命定的诗人,哭泣的萨满, 是带有鬼气的诗歌菩萨。 诺贝尔文学奖多年热门人选、韩国国宝级诗人高银亲自遴选,完整呈现半世纪创作历程。 诗人是懂爱的人,所以常常会吟诵出爱的诗篇;诗人也是悲哀的人,所以常常会痛苦… …诗是人类表达感情不灭的形式,经过一个休眠期后,也许一个新的诗的时代还会来临。——高银 《春天得以安葬》是高银的一部诗歌自选集,由诗人亲自从1960年至今的浩瀚作品中精选百余首诗作,包含不同阶段的优秀作品,是对高银创作风格和创作历程的完整呈现。作品既有对朝鲜战争造成的心灵废墟的哀歌,也有笔墨疏朗清淡,充满东方禅韵的絮语。阅读高银,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行行深入灵魂内部的词句,更是一段段韩国现当代的精神史诗。
  • 给所有的失去一个温暖的结局

    作者:苏先生

    这是一本关于往事和记忆的书。文字风格独特,寄情深沉温暖。 深夜失眠,或者噩梦惊醒,以及被焦躁不安包围时,我们都会被记忆牵扯,它们磅礴坚硬,致使我们软弱无力,用力撕扯着我们的内心,于是我们从此隐藏悲伤,借以消除自己负累。 记忆所掩饰的一切,都会在日后某个不经意的深夜还醒。 2 8个故事,每个都蕴藏绚烂的叙述能量和巨大的生命记事; 2 8种记忆,回溯瑰丽磅礴又吊诡迷离的少年时代。 28段回望,对内心深处各个角落里的那些潮湿的人刻摹细描; 28类逝去,将心底绵亘的诡艳世事与错综的诗意怀想紧密铺陈 。 这些故事讲述我们深藏已久的平凡、往事中那些汹涌的情感、感人肺腑的暗恋、痛彻心扉的陪伴。 三个故事正在变成电影。
  • 见信如晤

    作者:[英]肖恩·亚瑟

    ◎ 这是一本你会想坐下来,一遍遍仔细品读的书。在这里,也许你能读到一生中最棒的信。你能感受到悲伤、愤怒、喜悦与震惊。你将被带回历史的某一瞬间。你将通过往昔人们所写的信件了解往昔。 ◎ 《纽约客》《GQ》《Time Out》、BBC等全球20多家媒体盛赞;《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好书 ◎ 读这些信让我们停下脚步,幻想那些曾活跃在信件背后的伟大人物和他们的人生境遇……一封封信像是一扇扇窗,通过它们可以窥见人与人之间流动的爱、美好、疼痛,以及巧妙的诙谐。——“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感动推荐 ◎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克里斯•派恩(《星际迷航》主演)、史蒂芬•弗莱(英国演员)私人珍爱之书 ◎ 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怀旧&藏书类排行第一名。 ◎ 上百张珍贵信件原稿影印件,全书448页,怀旧双色印刷。 这是一本名人书信集,全书收录了124封各国名人书信,其中时间跨度从公元前至今,涵盖了历史上许多大事件和政要、明星、文艺工作者、科学家的逸闻趣事。 124封信风格不一,有米克•贾格尔写给安迪•沃霍尔的信,随性地提到了滚石乐队唱片封面设计的概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寄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字条,同时附上女王陛下的私人烤饼配方;伍尔夫在自杀前夜写给她丈夫的绝笔信,读来令人心碎;朋克教父伊基•波普写给一个年轻乐迷的建议,优美、细腻,能温暖最冰冷的心灵;自称是恶名昭著的“开膛手杰克”寄给警戒委员会主席的血淋淋的自白书,随信附送了半个人类肾脏;“阿波罗11号”登月前夕,美国白宫提前准备好、以防登月失败而用以安抚民众的总统演讲稿…… 涉及到的名人有美国总统尼克松、罗斯福、奥森豪威尔、肯尼迪、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EB怀特、安迪•沃霍尔、弗吉尼亚•伍尔夫、查尔斯•狄更斯、希特勒、丘吉尔、甘地、马丁•路德•金、伽利略、达•芬奇、马克•吐温、伊基•波普、海明威、贝多芬、达尔文、爱因斯坦、王尔德、沃尔特•惠特曼等。
  • 塞纳河畔

    作者:[俄] 伊·奥多耶夫采娃

    伊•奥多耶夫采娃是20世纪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长寿女作家。她既是白银时代的诗人,又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本书是一部关于白银时代侨民文学的回忆录,讲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亡巴黎的俄国作家们的难忘聚会、坎坷经历与浓烈乡思。这些作家一个个都个性独特、才华横溢,如著名诗人叶赛宁、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俄罗斯国宝级作家苔菲、作家夫妻吉皮乌斯与梅列日科夫斯基等,令人掩卷难忘;其中作者对诺贝尔奖得主布宁的描写和刻划尤为细腻、深刻,展现了他在晚年时期内心的孤独和深沉。本书以其优美、丰富和精彩,成为俄罗斯“侨民文学”中的优秀代表。
  • 向着光亮那方

    作者:刘同

    从“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的21岁,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35岁,在这美丽而崎岖的人生路上,让我们有一次短暂而尽兴的交谈。 《向着光亮那方》里没有皆大欢喜的药方,只有隐约可见的启示。这里有17个故事,也是17个人生中不可躲避的关键词。经历青春的迷茫,与孤独握手言欢,从负隅抵抗,到冷静旁观,拨开遮蔽的迷雾,发现每朵乌云都镶着金边。 大学上铺的兄弟,在我最不自信的时候伸出手拉我上岸。 一晃十几年,他从120斤的系草长成了167斤的胖子。 到底这些年,除了47斤肉之外,我们还改变了什么? 考研时出租屋旁的小餐馆。 老板娘始终不允许任何学生赊账,大家都觉得她吝啬又讨厌。 可当我第一次请客吃饭消费满五百块的时候,我猛然想起她跟我说的一些话。 零下几度的北京突然变得温暖。 啰嗦、固执、抠门、不理解、撂狠话…… 我们迷茫,我们的父母更迷茫,迷茫如何让我们不那么迷茫。 可一旦我们有了一点点光芒,一点点可能变好的希望, 他们都会站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推我们一把。 …… 从平凡开始,以平凡结束。永远有和煦的灯火,照亮这小小的世界。
  • 二十六篇

    作者:钱理群

    钱理群最新讲演集:致正在追求和创造新的生活的青年们 一部砥砺思想、温暖心怀又指引前路的作品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二十六篇——和青年读者谈心》是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最新作品,收录了钱先生近年来对大学生、研究生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的精彩讲演二十六篇( 外加一篇长序)。 这些讲演既着眼于青年成长、成熟、成为时代精英所需要的材质、训练和应注意的实际问题,又着眼于建设现代化国家和美好人生所需要的家庭建设、学校教育、社会秩序、体制和文化传统。作者以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精密观察、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精深研究和对理想的瞩望,直面真问题,提出真见解,视野广阔,正心培本,处处闪烁着思想、智慧和人格的光芒,对各界读者皆能启益思维、解除蔽惑、开阔视野与心怀。 这本书是我对青年朋友的告别辞,能说的都说了,接下来的路要靠年轻人自己探索。 ——钱理群
  • 赫伯特的奇幻人生

    作者:[澳] 彼得·凯里

    本书的原著名为Illywhacker,是澳大利亚俚语,类似于英语俗语con-man,若以中文来说,可理解为粤语中的“老千”。 小说以倒叙方式,讲述了一位139岁的老人赫伯特•白杰瑞“以骗度日、以拐为生”的一生。这个富有魅力的“坏蛋”,一个多世纪以来闯荡整个澳洲,虽然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但经历了丰富奇幻的人生。他造过房子、当过飞行员、推销过汽车、卖过艺、坐过牢,还四处拈花惹草。他所历经的那些如风暴般混乱、疯狂、诡异的奇遇,再现了澳洲大陆上一个时代的文明风景。尽管命途多舛,他却以荒诞不经和公然扯淡的态度安然对待,俨然是那个时代的澳大利亚国民性格的化身,折射出澳大利亚人追求个人与民族理想的现实困境。整部小说虽然是以超现实手法虚构而出的故事,但也充满子孙三代家庭的传奇和温馨,从真假莫辨、鱼目混珠(例如老人具有隐身术和过人的偷窃工夫)的矛盾中,透露出人性的尊卑和冷暖。 作品写作形式多变、手法新颖,将历史与现实糅合,黑色幽默、寓言、科幻融为一体,是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与传统叙事的完美结合。这种怪诞又真实、轻松而严肃,神秘色彩及象征主义并存的写作手法令作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 飞毡

    作者:西西

    本书是西西长篇小说代表作,2005年获《星洲日报》世界华文文学奖。全书以花氏家族兴衰作线性的串联,配以魔幻现实主义和童话写实的手法,书写香港(肥土镇)百年世俗生活史。 打开世界地图,真要找肥土镇的话,注定徒劳,不过我提议先找出巨龙国。一片海棠叶般大块陆地,是巨龙国,而在巨龙国南方的边陲,几乎看也看不见,一粒比芝麻还小的针点子地,方是肥土镇。如果把范围集中放大,只看巨龙国的地图,肥土镇就像堂堂大国大门口的一幅蹭鞋毡。那些商旅、行客、从外方来,要上巨龙国去,就在这毡垫上踩踏,抖落鞋上的灰土和沙尘。可是,别看轻这小小的毡垫,长期以来,它保护了许多人的脚,保护了这片土地,它也有自己的光辉岁月,机缘巧合,它竟也飞翔。蹭鞋毡会变成飞毡,岂知飞毡不会变回蹭鞋毡? ——西西
  • 史迈利的告别

    作者:[英] 约翰·勒卡雷

    ◆英国国宝级作家 张爱玲、王朔激赏推崇的文学大师 ◆约翰•勒卡雷 献给“失意”间谍的时代挽歌 ◆传奇间谍 乔治•史迈利 谢幕之作 ◆背叛需要两个条件:恨某个人,同时爱那个人。 ◆这导致背叛的“恨”,竟可以使激发忠诚的信仰不堪一击。 《史迈利的告别》(The secret pilgrim)是一部洋溢着回忆忧伤的间谍小说。 “我们的理想是自由,但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已经放弃了太多的自由。” 柏林墙被推倒,一个时代就此完结。即将退休的英国情报官员内德邀请自己的导师史迈利为年轻的学员们演讲。伴随着史迈利的讲述,内德也陷入了记忆中……胜利时的意气风发、危急时的扣人心弦早已淡漠,失败后的消沉与被背叛的痛楚却久久无法抹除。 我们打败了对手,却只剩下人性的残缺。 【评论】 勒卡雷就是间谍小说家的第一人,而且第二名可能还没有出生。他的规格、视野、深度和情感完全超越了所有间谍小说书写者甚至这个类型小说基本框架所能拥有的。 ——唐诺 ……风格?这个词经常叫我困惑。老实说我不太想这事,这是非人力所能左右的,我倒想要约翰•勒卡雷那种冷淡的英国风格,可是学不来。 ——王朔《无知者无畏》
  • 我一直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

    作者:@尸姐 举世无双大英雄

    《我一直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是微博红人尸姐的短篇小说集,13篇让你舍不得看完的故事。尸姐的故事,脑洞大开,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书中还收录了《替身》《我忘了自己自杀的理由》《这原本应该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等多篇超人气作品。 《我忘了自己自杀的理由》讲述了一个自杀者的灵魂在跳楼死掉之后忘记了自杀理由的故事,在不停的反转中缓缓揭开丑陋的真相,善亦是恶,希望亦是绝望。《死后皆为虚无》讲述了一个女人生前与死后的两段经历。生前,她参加他的葬礼,出了五百元葬礼费,死后,他带她进行了一场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回顾。那些生前不曾珍惜过的时光,在死后却成了割舍不下的、最怀念的回忆。 《替身》讲述了一个不善交际的颓废宅男的生活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却非常优秀的 “替身”的故事。人人都渴望有个替身,人人都成为了那个替身。 《这原本应该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冤死在银行抢劫犯枪下的鬼魂决心复仇的故事,如果你以为这是一篇冤鬼索命、惊悚吓人的恐怖小说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像标题说的,本应悲伤,奈何逗比。 《毁灭》讲述了一个觉得校园生活枯燥无聊的女学生毁掉了好学生女班长的故事,她并没有讨厌女班长,她们之间也无冤无仇,她只是想看看一个那么完美的好学生被毁掉是什么样子的。
  • 真幌站前狂骚曲

    作者:[日]三浦紫苑

    ★真幌站前三部曲大结局。大陆首次出版。 ★便利屋遭遇前所未遇的绝大危机:行天素未谋面的四岁女儿登场。多田与行天将直面情感的真相与内心的黑洞。 ★屋顶取物,月夜探秘,照顾幼女,打乱劫案……终于,又能哭又能笑又能去爱了;终于,跨越了所有黑暗与伤痕,走向希望与重生。 ★ 瑛太 、松田龙平主演同名电影,绝妙的人气组合,笑中带泪的杰作。 【故事介绍】 《真幌站前狂骚曲》中,多田与行天在彼此嫌弃与互相扶持中,又迎来了新的一年。 “真幌站前”系列大结局中,多田便利屋再次面临种种奇怪委托:爬上屋顶取下被强风吹走的棉被,充当私家侦探彻夜监视有洒农药嫌疑的菜园;佯装补习班教师把被迫农作的小学生从田间带出;平息公交车劫持闹剧,扰乱车站南口的地盘之争。同时他们还将遭遇史上最大危机:与行天素未谋面的四岁女儿共同生活。然而就是这段焦头烂额的一个半月时光,令多田和行天直面内心的黑洞与灵魂的伤痕,重新审视自我与记忆,勇敢地跨越痛苦,走向重生。 复苏的是爱的能力,唤醒的是笑的冲动。多田便利屋的白色小皮卡,终将奔向怎样的明天呢? 【评论】 比想象的还要好。第一二部里的人物都登场了,全书叙事流畅,一口气读完了。特别是关于多田恋爱的走向,感觉非常好。电影和小说有些不同,不过我绝对是原著的粉丝啊。 ——日本读者 《真幌站前狂骚曲》是一部虽然轻松欢快,但令人不由得想说“读到这本书真是太好了”的作品。三浦紫苑,佩服,佩服! ——日本读者 读罢,不知怎的油然而生一股温柔之情。若有续篇,我一定会拜读。 ——日本读者
  • 罗茜计划

    作者:[澳] 格雷姆·辛浦生

    ★美国亚马逊月度畅销图书 ★维多利亚总督文学奖获奖作品 ★比尔•盖茨情有独钟的小说: “这本有趣的小说唤起了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人际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如何花时间和精力去改善这些关系?这是一本温馨、有趣并引人思考的书。”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进入你们世界的不完美的人 不管看起来多么古怪,我们都只是想找到合适的那个人罢了。 媒体推荐 ★这本有趣的小说唤起了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人际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们如何花时间和精力去改善这些关系?这是一本温馨、有趣并引人思考的书。——比尔•盖茨 ★年度富有潜力、原创性的小说之一。——《华尔街日报》 ★作者对细节的把握,让唐精彩而奇怪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作者没有把男主角的阿斯伯格综合征设定为一个缺陷,或是悲剧的转折点,而是由此创造了一个暖心的故事——一个非凡的人如何在这个平凡的世界学会生活,学会去爱。正如青年唐会说的那样,这本书“很有意思”。——《今日美国》 ★有时候你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聪明的爱情故事,能让所有人,无论男女,都大声笑出来。——《旧金山纪事报》 ★幽默,走心。《罗茜计划》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告诉所有人,不管看起来多么古怪,我们都只是想找到合适的那个人罢了。——《芝加哥论坛报》 内容简介 澳大利亚的大学遗传学副教授,智商无上限、情商无下限的39岁大龄单身男青年唐,为了解决找对象难题,决定启动寻妻计划。他誓要把找对象这件事当作一个科研项目来抓,认为只要设定足够合理的条件,收集足够丰富的样本,真爱就能跟基因研究一样结果妥妥地出现。青年唐开始了他笑点不断、感动 不断的寻妻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