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考古学

  • 李济文集

    作者:李济

    《李济文集》(五卷)收入李济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撰写和发表的中国人类学、考古学、上古史研究等论著,以及学术论谈、随笔、序跋、忆旧、书评、未译成中文的外文论著、早年文录等百余篇(部)。其中《中国民族的形成》、《中国文明的开始》、《西阴村史前的遗存》、《安阳》、《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等,均是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考古学经典学术名著。
  • 中国文明的开始

    作者:李济

    《中国文明的开始》是对李济先生1954—1972年间对中国上古文明与文化研究成果的一个初步总结,展现了李先生学术思想和观点的发展。书前收入了五十帧精美图片,其中有些为首次中文出版。全书共八篇,其中第一篇《中国文明的开始》,以殷墟发掘成果,尤其是对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为基础,对中国文明的起源进行了探究。其他各篇在肯定安阳发掘对中国历史重要性的基础上,对远古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原始进行了重新认识,尤其在古史料的收集、选择、整理以及古史的写作等各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提出了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
  • 考古人手记(第二辑)

    作者:朱启新

    考古人手记(第2辑),ISBN:9787108015723,作者:朱启新主编
  •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作者:郑岩

    本书对于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书中所讨论的壁画取其广义,不仅包括彩绘壁画,还包括如模印拼镶砖壁画等以其他材料和技术制作的壁面装饰,此外附带讨论了装饰有画像的葬具。 上编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分区与分期,将其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有的大区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壁画墓进行分期,建立起这一时期壁画墓的基本时空框架。 下编选取典型材料,对相关问题进一步加以分析。包括以河西地区魏晋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邺城东魏北齐壁画墓的特征,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以考察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从南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入手,探讨壁画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墓葬中的功能;以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为例,观察外来文化影响下内地丧葬美术所发生的变化。本书注重对于一些新的方法加以探索和尝试。
  • 唐代金银器研究

    作者:齐东方

    这是“唐研究基金会”丛书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有关唐代金银器 的第一部专著。本书全面收集了地下出土和国内外博物馆、私人收藏 金银器,从考古、历史、美术史的角度进行研究。书中刊布照片百余 帧,并附有400余幅线图。
  • 中国古建筑考古

    作者:宿白

    《中国古建筑考古》主要内容简介:壁画和明器中的隋代殿堂、7世纪后半叶、8世纪初唐代殿堂图像和文献记录、(《通典·礼·大享明堂》条大雁塔门楣刻石中的佛殿)麟德殿和含元殿遗迹、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作业画转角斗拱]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唐五代佛塔等。
  • 中国远古时代

    作者:苏秉琦

    本书是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的第二卷,是苏秉琦主编并由苏秉琦、张忠培、严文明撰稿的《远古时代》。 作为《中国通史》第二卷的《远古时代》,自1994年出版以来,颇受读者欢迎。为飨读者,现更名为《中国远古时代》单独出版。 《中国远古时代》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复原远古历史成为可能,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远古时代》从考古学文化入手,对中国史前历史做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是一部由权威考古学家撰写的详实可信的“远古通史”。
  • 战国时代的东西差别

    作者:梁云

    本书探讨了战国时期秦与东方六国之间的差别。作者从器物演变、墓葬等级、都市形态等几个方面,以考古学的视角分析了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别之所在。此书资料详实,研究角度新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青铜器入门

    作者:李学勤

    《青铜器入门》是青铜器研究的初步指引。本书第一节是总括式的导论,第二、三节则介绍方法和材料,希望读者能予利用。第四至九节,按大的时代顺序叙说青铜器的兴起和演进,第十节补叙中原以外的器物,第十一节择要介绍秦汉青铜器,最后一节专门介绍青铜器的特殊分支——铜镜。
  • 松漠之间

    作者:林梅村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全球化问题,实际上是从蒙元时代开始的,作者不仅进一步证明了这点,还利用近年发现的中亚古代语言、艺术、宗教方面的新史料,探讨诸如中原汉文化在西域的初传、犍陀罗佛教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鄂尔多斯出现的景教十字架等问题,是作者又一部探讨古代和中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力作。
  • 考古学

    作者:[英]科林·伦福儒,[英]保罗·巴恩

    本书是最近十多年来风靡全球、影响最大的一部教科书。自1991年问世以来,1996年、2000年先后发行第二、三版,每一版都把全球考古最新的重大发现和研究融入其中,是目前了解世界考古学发展最有权威、最为全面的一本书。 世界性、兼容性与前沿性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全书异彩纷呈,不同的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全书600余页(包括600余幅图版),涵盖了考古学的历史、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100多个专题专栏文字,涉及从水下考古到炭14测年、从农业起源到文明衰退等诸多领域,并简要总结了30个有影响的发掘实例;通过墨西哥、澳大利亚、东南亚和英国四个重要考古项目实施案例研究,展示了考古学理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书后还附有考古学专业名词解释及大量的参考文献和深入阅读资料指南,方便了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本书的稍显不足之处,在于其未能完全摆脱西方的眼光,这是任何作者都具有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因此怪罪作者。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翻译,吉林大学的杨建华和彭善国、北京大学吴小红、复旦大学陈淳、社科院考古所陈星灿与赵志军、自由攥稿人张玉洁、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沈辰、美国夏威夷毕晓普博物馆焦天龙、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李永迪、山东大学方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乔晓勤等参与了翻译,最后由陈星灿进行统校。 ——摘自《译者序》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即将在中国这块既有异常丰富而又多样的考古记录,也有纯粹考古学研究的优良传统的土地商出版,令我们非常高兴。 中国对世界考古学已经做出的和将要继续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对现代考古学家说来,许多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都有一般性的特点,它不局限于世界某个地区,却有非常广大的适用性。比如,“农业怎样发生”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城市的出现由哪些因素引起”也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文字的早期起源如何”是第三个这样的问题。对所有这些问题来说,中国的考古学都会有很多贡献。因为在所有这些案例中,看起来似乎最根本的发明都在中国内部发生,与可能同时在世界其他地区比如西亚发生的事件没有关系。对试图理解农业起源的人说来,粟作农业在黄河流域的开始和稻作农业在华南的开始,同大麦、小麦在西亚的驯化、玉米在中美洲的栽培和其他作物在非洲的耕种一样有意义。正是从一系列这样的个案研究中,我们才有望对农业起源的一般过程有所了解。 同样地,研究复杂社会的兴起也不能遗漏商代考古及其前代考古的记录。对中国文明早期起源的理解,必将和目前正在西亚和中美洲进行的类似工作一样,为了解这些过程做出贡献。许多迹象表明,安阳的甲骨文有更古老的前身。当然,符号——也有的学者称其为原始文字——已经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比如半坡出现。我们也许更想多知道一些文字在中国发生的社会背景,无疑更多的证据也将应运而生。 我们确信,未来十年考古学的信息交流将剧增。本书中文版的面世即是对这种信息交流中流向中国的部分证明。当然,西方也迫切希望得到与某些这类关键问题相关的证据。 我们毫不怀疑西方人需要从中国同行那里学习他们处理一系列考古学问题的方法。我们意识到,许多年来把考古学展示给大众在中国一直是一件要紧的事情。当我们中的一个(伦福儒)20年前有机会参观中国的某些考古遗址时,对把像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这样重要的遗址成功地展示给公众,把守卫西安附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原地辉煌再现,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我们在本书第三编所讨论的那样,公众考古学的议题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外国旅游业,更重要的是为了当地人民的利益。我们也更关心考古遗址的盗掘和因没有任何发现的背景记录(更不要说出版物)而被买卖的地点不明的文物所引起的考古记录的丧失等世界性问题。考古遗址的盗掘和出土地点不明的文物的非法交易,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具有丰富考古遗址的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本书以后的版本中,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吸收最近中国考古工作的信息,因为我们认识到有许多东西我们必须从中国考古学的经验中去学习。同样,我们也希望本书在中国的出版,将进一步推动那里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进步。 ——《中文版自序》
  • 汉简缀述

    作者:陈梦家

    《汉简缀述:陈梦家著作集》作者陈梦家先生因研究古代宗教、神话、礼俗而治古文字,再由研究古文字而转入研究古史考古学。在甲骨学、西周铜器代及简片研究方面,无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
  • 中国考古通论

    作者:张之恒 编

    《中国考古通论》内容简介:1991年我们曾组织几位从事考古学教学和研究的同仁编撰了一本《中国考古学通论》。时至今日,中国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新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原来出版的《中国考古学通论》一书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重新组织了一批在考古学教学和研究方面颇有成就的同志编撰了这本《中国考古通论》。
  • 事物的起源

    作者:利普斯

    《事物的起源(简明人类文化史)》是作者利普斯所写的一本关于文化 人类学的普及性著作,自出版后,已被译成多种文字,风行亚、欧、北美 诸洲,在人类学著作中,享有盛名。全书征引大量民族志和考古学材料, 探索各种生产活动、日用器具、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起源,内容涉及远古人 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堪称一部简明的人类文化史。 作者目光所探,遍及世界每个角落,他公正地指出,世界各民族对人 类文化都作过贡献;他通过对原始民族的一些美德的探索与分析,对“现 代文明”弊病予以解读和透析,所得结论不乏警醒而富于情怀;《事物的 起源(简明人类文化史)》摒除一般人类学著作冗长的说教和争辩,搜集丰 富的材料,依照各个问题的历史发展顺序,分别叙述,结构谨严,脉络清 晰;作者长于写作,将含蓄而深奥的人类学观点,娓娓道来,平易畅晓, 风趣幽默。
  • 中国文明的起源

    作者:夏鼐

    《中国文明的起源》共分三章:《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以及各地所发现的文化遗址及其文化特征;《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重点介绍了有关汉唐丝织品的考古发现,以及丝绸之路和其时的文化交流。《中国文明的起源》则通过种种考古证据,提出了“中国文明还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著名论断。附录中还包括1949~1984年《中国考古、发掘简略年表》,以及近60幅各类文物图。《中国文明的起源》基于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本而由中华书局2009年最新出版
  • 殷墟

    作者:唐际根

    《殷墟:一个王朝的背影》主要内容:发源于太行山东麓的洹河,是我国北方的一条小型水系。多少个纪元,她静静地流淌在豫北平原,宛如一名裸卧的少女,冰肌玉肤,睡意蒙眬。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依偎在洹河怀抱的豫北重镇安阳,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王朝的都邑所在地。 这个王朝便是商朝。商王朝在安阳的都邑,被称为殷墟。 巨大的宫殿、恢宏的宗庙、气势磅礴的王陵,描绘出一幅壮阔的画面。残断的甲骨卜辞,虽然常常只存留只言片语,但仍然可读出百转柔肠。 公元前1046年,当西周王朝的历史车轮碾过豫北大地的时候,殷商成为过去,都邑沦为废墟。然而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走向未来。 殷墟,值得我们永远关注。
  • 古代中国考古学

    作者:张光直

    本书对于从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到中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再到中国文明相互作用的范围和基础,以及夏商周三代和三代以外的文明做了详细阐释,作者在理论和方法上确立起一个视野宏阔的中国古代考古学分析框架,并着意描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及其朝着高度复杂化和等级化的社会发展的脉络,力图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相互作用演进的动态图景。
  • 白沙宋墓

    作者:宿白

    《白沙宋墓(精)》为新中国田野考古报告的奠基之作。书中不仅全面报道了20世纪50年代初发掘的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宋代墓葬的发掘资料,并且结合大量文献分析了宋代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作者将文献考据与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现修订再版,加入附录一篇。
  • 中国西部考古记 吐火罗语考

    作者:(法)谢阁兰、(法)伯希和

  • 商文明

    作者:张光直

    商,在周代文献中首先是取得王朝地位的王室的名字。它是被商王室统治的国家的称号,也用以称呼商国人民及其他同时代人民所创造的文明。商还用来称呼中国历史上被商王朝统治的那一时代。 本书从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卜甲和卜骨、考古学、理论模式这五个角度切入,依据已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力图全面呈现商文明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