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清史

  • 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

    作者:朱家溍编著

    戏曲艺术雅俗共赏,凝集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清帝(后)将其作为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进而纳入了朝廷仪典,二百余年间,于内廷盛演不衰。清廷的倡导客观上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也为公认为国剧的京剧的形成提供了机遇,过去相关论述常对此刻意讳言,造成了戏曲史研究的误区。 本书以史求实,汇集了涉及清廷演剧的官书、档案及清人笔记等翔实资料,展现了宫廷演剧的嬗变过程,同时也可以折射出清代不同朝年的时局、文化政策及社会生活,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作者:江庆柏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收录清代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医药卫生、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收藏等方面的人物。收录的一般条件是:曾任重要职官,考中进士者,有传世著作或虽无著作存世但为清朝重要者,有突出事迹、重要影响者。全书计收人物二万五千人左右。僧道人物因人数众多,难以列举,除少数几位以俗名收入外,其馀均未收录。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所说的“清代人物”是指主要活动年代在清朝的人物,包括生于明朝而卒于清顺治三年以后及生于清朝而卒于民国三十八年九月十日之前的人物。明末清初人物以年代为界,不涉及本人政治态度。生于清末而进入民国的人物,以从事传统学术研究者及重要政界人物为主,从事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及从事现代文学创伤的人物,一般不收。 每条包括传主姓名、生卒年份、字号、籍贯、资料出处五部分内容。
  • 近代的初曙

    作者:高翔

    该书堪称关于18世纪中国乃至整个清代观念文化史方面的第一部研究专著,是一部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创见迭出的开拓创新之作。该书从18世纪中国知识界选取近百个人物,按照伦照观念及其生活方式与学术、政治观念分门别类地进行考察,从多角度、多层次上展示了18世纪中国的观念变迁和社会发展画卷。这种开阔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大大突破了以往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的狭小圈子,拓宽了清代文化史
  • 清史译丛(第九辑)

    作者: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 编

    《清史译丛(第9辑)(罗威廉专辑)》内容简介:纂修清史,既是面向全体中国人的,也是面向全世界各国家、各民族的。在诸多文化体系中,只有中华文化连绵数千年,持续发展没有中断。这个事实本身就表明中华文化具有伟大的生命力、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然而,这一切并不是自发地实现的,因为文化需要人来传承。今天我们纂修清史,正是在继承、发展和弘扬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文化。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继往开来、重铸辉煌的挑战。
  • 军机处满文准噶尔使者档译编(全三册)

    作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

    《军机处满文准噶尔使者档译编(套装全3册)》内容简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军机处满文档案中,保存有相对集中的关于边疆和民族方面的专档,其中涉及准噶尔问题的就有《准噶尔档》、《熬茶档》、《夷使档》、《北路军务档》、《西路档》等。其中《军机处满文准噶尔使者档译编(套装全3册)》收辑的《夷使档》,起止时间为雍正十二年(1734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汇抄有关奏折、上谕、寄信、奏书等文件而成。原档为14册,608件,2745页。《夷使档》是清政府在处理准噶尔使臣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公文文书,具有档案所特有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系统性,是研究准噶尔历史最原始、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整理、翻译《夷使档》,有助于准噶尔史研究更加系统完善;更正以往研究中出现的偏差,恢复历史的原貌;尚可补充有关史籍记载之不足,使历史研究更加趋向深入细致,这也是我们整理、翻译《夷使档》的初衷。 一、《夷使档》之内容 《夷使档》是专门记载清政府与准噶尔部交往历史的原始档案,反映准噶尔部17次遣使赴京朝觐、纳贡、和谈,到肃州等地贸易,赴西宁、拉萨等地熬茶等内容。雍正十二年至乾隆十九年,是清政府与噶尔丹策零大战额尔德尼召之后,举歼达瓦齐前与准噶尔和平交往时期。目前对这二十余年历史的研究,因资料有限,尚较模糊,论著对此段历史涉猎不多。满文《夷使档》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所记录的清政府与准噶尔贸易来往及和平交往等方面的内容,映现出清政府针对准噶尔部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准噶尔部对清王朝在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依赖关系。 《夷使档》与《清实录》、《平定准噶尔方略》的相关内容相比较,可以发现修纂《清实录》、《平定准噶尔方略》时,因修纂者的立场及篇幅的限制,对档案多有删改和曲解。另外,档案中所反映的清政府与策旺阿喇布坦、噶尔丹策零、策旺多尔吉那木扎尔、喇嘛达尔扎及达瓦齐进行议和谈判、边界划分、赴藏熬茶、派使贸易、迎送宴赏等方面的内容,都具有重要价值。具体反映在: 1.边界划分 雍正末年到乾隆初年,准噶尔部派遣使者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与清朝划定边界。策旺阿喇布坦时,提出与清朝划定边界,以求永久和好,雍正帝允之。噶尔丹策零继汗位之后,议定边界一事中断,待其兵败额尔德尼召,复遣使求和,请求议定边界。双方对疆界划分,分歧较大,历时四年,其间清政府亦曾两次派大臣与准噶尔部交涉,最终约定以阿尔泰山阳至哈布塔克、拜塔克、乌兰乌苏、罗布淖尔、噶斯口为界,准噶尔游牧不越过阿尔泰,喀尔喀游牧不得过扎布堪、齐克吉、库克岭。另将阿尔泰至扎布堪之间的区域,作为双方的缓冲地带,清朝仍保留托尔和、布延图两个卡伦。
  • 探微集

    作者:郑天挺

    本书收录的文章以清史论文为主,兼及其他方面的文史论著共四十余篇,主要有《清入关前满洲族的社会性质》、《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满洲入关前后几种礼俗之变迁》、《中国古代史籍的分类》等多篇文章。作者对满族的兴起、满族入关前的社会性质、清代制度的变迁和汉满民族文化的融合等问题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该书不仅在清史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清史的研究与教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乾隆重要戰爭之軍需研究

    作者:賴福順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十全武功」之始末 第三章 軍行制度與各次戰役軍行事宜 第四章 軍糧制度與各次戰役軍糧事宜 第五章 軍器、軍報與軍馬馱隻之供給與傳遞 第六章 軍餉與軍費收支 第七章 結論
  • 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

    作者:彭陟焱

    《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首先对嘉绒藏区的地理位置藏族的分布、族源,土司的来历、分布,以及大小金川土司的概况。接下把清朝对嘉绒的经营、统治,以及后来大、小金川战役和战役之后乾隆帝的善后措施及其对两金川的影响做了详细的描述。
  • 顺治写真

    作者:陈捷先

    《顺治写真》内容简介:今人有将其各类生活照片汇集成册,名之日“写真集”,意在去其铅华,或矜持作态,或矫揉造作,而以真实的本来面目示人。 陈捷先教授新著《顺治写真》,顾名思义,《顺治写真》之写作,既要遵循历史著作务必求真求实的根本要求,文字又要平实可读,有如“写真集”所表现之真实面貌。有别于通常所见之历史人物传记,旁征博引,考订史迹,文字拘泥而乏味,非专业史学者,往往难于卒读。 要用简洁平实的行文叙述顺治帝生平及顺治朝史迹,并非易事。这需要对客观存在的历史演进脉络,当时各种政治军事力量之间的争斗与格局,各营垒中历史人物及其人际关系,均能了然于胸,掌握大量可信史料,且融会贯通,方能娓娓道来,运笔行文,如数家珍,叙事明快而引人人胜。陈捷先教授,清史名家,学术造诣深厚。《顺治写真》之最显著特点,正如上述。《顺治写真》所写,事事均有丰富史料可稽;文笔流畅,文风朴实,读来轻松,兴趣盎然。
  • 移民的秩序

    作者:(日) 山田贤

    该书探讨了17至18世纪自中国长江中部流域(湖广)向长江上游地区(四川)的人口流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四川地区社会秩序的形成和整合过程,包括在这个过程中内部所孕育的分裂 称之为地域动荡的“造反”。四川自古以来就得到了开发,但在明末,据说因张献忠之乱而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土地重归于荒芜状态。据推算,清初四川人口的总数不到50万人。如果考虑到清末四川的人口超过了4000万这个事实,那么清代的四川具备了所谓原住民人数锐减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移民在空白状态中创造出来的传统中国的“地域”,如何收拢归一并形成秩序?在其过程之中又产生了怎样的碰撞?可以说,这里成了一个验证上述问题的大实验场。
  • 清代内务府

    作者:祁美琴

    《清代内务府》1998年曾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任出版社社长汪霁老师曾经给予的关心和帮助令我永志难忘。此次因刘小萌师兄推荐,承蒙辽宁民族出版社厚爱和吴昕阳女士的支持,予以再版,我深感荣幸,这是对我的学术研究给予的莫大鼓励。内府机构是不同朝代宫廷事务的服务机构,它最能体现当朝统治集团的统治意识和个性特征,因而,通过对一个朝代内府机构的系统研究,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个朝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特性,了解这个朝代兴衰存亡的内在原因。清朝内府机构更具有典型性。
  • 清代蒙古與滿洲政治文化

    作者:林士鉉

    清代蒙古與滿洲政治文化,ISBN:9789860222685,作者:林士鉉著
  • 朱批

    作者:刘凤云

    治国必先治吏。为向领导干部和历史爱好者提供一部具有资鉴作用的优秀通俗历史读物,作为中组部下属的党建读物出版社策划出版了《朱批——康雍乾用人与治吏》一书。 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清史专家刘凤云撰写,从“讲官德”“重才能”“崇实政”“识大体”“树模范”“加勖勉”“惩贪腐”七个方面,对康雍乾三帝的用人治吏思想进行诠释,是一本具有资鉴作用的优秀通俗历史读物。清史泰斗戴逸先生欣然作序。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史料价值高。朱批是皇帝在臣工向其呈送的私人信函——奏折上的亲笔批示,因使用红笔,故称“朱批”。与经官方修饰过的《实录》《起居注》等正史资料相比,朱批更能体现皇帝的真实思想,更接近历史原貌,更能拉近我们与当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距离,甚至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在该书中你会发现,曹寅、年羹尧、李卫等被影视作品戏说的历史人物,在现实中是如何向皇帝汇报工作,皇帝又是如何训喻他们做人做事;你还会发现,康熙帝的批语是那么温和宽仁,而雍正帝训斥封疆大吏是如此的痛快淋漓。君臣间的关系、皇帝的个性都在这种缺乏掩饰的私人信件中真情地流露出来。 二是将学术的严谨性和通俗读物的可读性相结合。该书作者刘凤云教授,历时两年、潜心研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康雍乾三帝上万条朱批中精选出116条,并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和解读。语言生动活泼、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大家写给大众的书。 三是图文并茂。康雍乾三帝酷爱书法,且皆为书法大家,康熙帝崇尚宋代米芾、明代董其昌等名家,其手书也酷摹董法。雍正帝是清代帝王中书法水平较高的一位,亦崇尚董其昌书法,乾隆帝则爱元代赵孟頫书。书中一百余张的朱批原图,直接将康雍乾三帝的墨宝展示出来,不但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而且让人惊叹三位帝王的书法艺术,可谓是一次书法的饕餮大餐。 本书是一部图文书,收录了大量朱批原件的照片,史料珍贵、视角独特、图文并茂、引人入胜,全书15万字,16开本,彩色印刷,是党建读物出版社精心策划推出的图书精品。
  • 清代贡物制度研究

    作者:何新华

    清代贡物制度研究,ISBN:9787509738245,作者:何新华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作者:[美] 罗威廉

    ★哈佛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哈佛中国史丛书第六卷! ★作者罗威廉为当今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也是西方学界研究清史的第一人,他在国内出版的《红雨》《汉口》等作品在读者心目中已成经典佳作;★抛弃清朝乃衰落之朝代的传统观点,高度肯定“大清”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颠覆学界和读者认知! ★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为研究清史及中国近现史者所必读。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末卷。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作者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
  • 大清棋局

    作者:刘澍

    ★罗澍伟(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金纲(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周少川(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 ★侯杰(南开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冬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思想史学者) 联袂推荐 ------------------------------------------------------------------------- 本书为中国首部90后历史学人独立撰写,并得到学界高度认可的清朝通史。 书中详尽记录了清朝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体系从萌芽、构建到巅峰、衰落、崩溃的全过程。 书中有大量普通读者闻所未闻的正史记载,也有大量普通读者见所未见的传奇故事,事事有依据、有出处,所有叙述均以《清实录》、《朝鲜李朝实录》、传教士记载、明清民间士大夫文集等大量原始资料为依托。 本书以当年明月式风趣轻松的笔调来叙述史实,以黄仁宇式大历史观来做整体架构,以陈寅恪式博学严谨的考据来探明真相,是连接学术著作与通俗读物的桥梁。 ------------------------------------------------------------------------- 本书作者内心充满对历史真谛的渴望,对真相的探寻,对真知的求索,其中还不乏真情流露。他将官修的《清实录》、起居注、朱批谕旨,以及《朝鲜李朝实录里的中国史料》,还有中国文人编就的野史、笔记、文集、日记,外国人在华的游记等冶为一炉,向读者娓娓道来。他在追求宏大格局的同时,并未放弃很多细节的描摹,字里行间,浸透着年轻人对历史的观察和思酌。 ——侯杰
  • 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

    作者:张德昌

    李慈铭
  • 《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全24册)

    作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

    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编译的《乾隆朝满文寄信档译编》,近日将由湖南岳麓书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本书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档案丛刊》的一种,系清代乾隆朝满文寄信上谕的汇编,并全部进行了汉文翻译,共24册。第一册为总目录,其他各册为满汉合璧形式,前半部分为满文,后半部分为对应的译文,译文部分约200万字。 寄信档是寄信上谕档的简称,是清代军机处专门抄载寄信上谕的重要档簿。满文寄信档是以满文记载事关这些领域各种事件之密寄上谕专档。通过皇帝的密寄谕旨,既可以清晰地了解众多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进程,又有助于了解清朝皇帝政务决策过程及心理状态,真实地反映了皇帝面对各种事件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通过寄信上谕中皇帝的批示,也可窥知其性格与治国理念,诚为深入研究清史的最为真实、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满文寄信档所使用的语言是清代的“国语”,其记载多属当朝密不宜宣之事,对乾隆朝的一些重要史事的记录较之汉文史料更为详细、真实,而且,满文寄信档不但抄载了寄信上谕,而且同时记载了寄信上谕发交情形,从中可以了解寄信上谕如何送交接奉之人,对研究清朝官僚系统的公文传递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其史料价值超过了汉文上谕;又因为寄信档是历史事件进行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是对此事件最原始、最真实的记录,表明了皇帝对某事最初的处理意见与态度,这是根据某种需要而撰写、编制的实录、方略等官修史书所无法比拟的。因为满文所发上谕内容多为机密不宜外传的要务,所以即便在清朝亦未曾全部汉译。清代为修方略,曾经选择汉译了其中的大约百分之三十左右,尚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密寄上谕从未面世。《清高宗实录》等书收录了一些谕旨,亦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且多为摘录。此次《译编》将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全部乾隆朝满文寄信档影印并翻译,显而易见,其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本书收录了乾隆十五年至二十一年,二十六年至六十年的满文寄信上谕4289件,加上附件22件,共计4311件,并将其全部翻译为汉文,译文部分约200万字。寄信档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大部分档案从未公布于世,其内容涉及乾隆朝的政治、民族、宗教、军事、经济、对外关系诸方面,以边疆事务、军务、民族宗教事务及外交事务等居多,反映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政策与方式,于当今亦有重大借鉴意义。档案对一些乾隆朝重要史事有更为详细、真实的记录,为《清高宗实录》、《乾隆朝上谕档》等所不载。另外,通过档案也可窥知乾隆帝的个性与治国理念。 乾隆朝是清代鼎盛时期,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近代中国疆域确立的重要时期,西北、西南、东北的民族、边疆问题成为国之要务。寄信档中大部分内容,即是发与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军政长官(如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定边左副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乌鲁木齐都统、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等)以及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如喀尔喀亲王、吐鲁番郡王、章嘉呼图克图、新疆各城伯克等)的廷寄。廷寄对象不乏乾隆朝重要人物,如尹继善、明瑞、阿桂、和珅、和琳、福康安、福长安、李侍尧、阿里衮、英廉、舒赫德、温福、海兰察、常青、国泰、勒尔谨、伊勒图、成衮扎布、车布登扎布、拉旺多尔济、桑斋多尔济、蕴端多尔济、额敏和卓、霍集斯等。从此亦可见这些寄信上谕的重要性。 边疆、民族事务方面,寄信档内容涉及新疆地区的屯田与牧厂事务、刑案情况、遣犯问题、各民族关系,东北地区的私垦、参务问题,西藏地区的班禅入觐及其转世灵童确认问题,等等。 对外关系方面,寄信档涉及清朝与俄罗斯、中亚各国(哈萨克、巴达克山、爱乌罕、霍罕、布鲁特、安集延等)、朝鲜、缅甸、安南、南掌、廓尔喀的关系。其中,反映与俄罗斯的边界交涉、恰克图贸易、逃人问题以及中亚各国使者入觐的内容颇多。 除边疆、民族事务与对外关系外,寄信档亦涉及一些乾隆朝的重大事件,如乌什事变、明瑞征缅、土尔扈特部回归、王伦起义、六世班禅入觐、苏四十三起义、林爽文起义等,特别是乌什事变、明瑞征缅两事,寄信档有着系统、详细的记录,可反映事件的基本过程,更可补实录、方略等之阙误。内政方面,寄信档有反映处理甘肃冒赈案、李侍尧贪污案、国泰贪污案的意见、措施等整顿吏治方面的内容,有制造文字狱(胡中藻案、章知邺案、王锡侯案等)、查禁鸟枪、查禁天主教等强化统治秩序的内容等。 此外,寄信档中还有祈雨仪式、祭祀河神、祭祀刘猛将军及八蜡神、关帝崇拜、满族人及锡伯人改汉姓汉名、某地或某部族流行天花等记载,这些内容可为清代社会史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本书为研究清代乾隆时期的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外交史、经济史及乾隆帝本人提供了新颖而翔实的参考资料,必将进一步推动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