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理论

  • 世纪末社会理论

    作者:杰夫瑞·C.亚历山大

    In four closely interwoven studies, Jeffrey Alexander identifies the central dilemma that provokes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and proposes a new way to resolve it. The dream of reason that marked the previous fin de siecle foundered in the face of the cataclysm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n war, revolution, and totalitarianism came to be seen as themselves products of reason. In response there emerged the profound skepticism about rationality that has so starkly defined the present fin de siecle. From Wittgenstein through Rorty and postmodernism, relativism rejects the very possibility of universal standards, while for both positivism and neo-Marxists like Bourdieu, reductionism claims that ideas simply reflect their social base. In a readable and spirited argument, Alexander develops the alternative of a "neo-modernist" position that defends reason from within a culturally centered perspective while remaining committed to the goal of explaining, not merely interpreting,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On the basis of a sweeping reinterpretation of postwar society and its intellectuals, he suggests that both antimodernist radicalism and postmodernist resignation are now in decline; a more democratic, less ethnocentric and more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universalizing social theory may thus emerge. Developing in his first two studies a historical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absent reason," Alexander moves via a critique of Richard Rorty to construct his case for "present reason." Finally, focusing on the work of Pierre Bourdieu, he provokes the most sustained critical reflection yet on this influential thinker. Fin de Siecle Social Theory is a tonic intervention in contemporary debates, showing how social and cultural theory can properly take the measure of the extraordinary times in which we live.
  • 社会学理论的兴起

    作者:[美]JonathanH.Tu

    本书概括了社会学理论在第一个一百年(1830-1930年)的发展,主要介绍了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齐美尔、迪尔凯姆和米德。本书从生平经历入手对这些早期的社会学理论家进行了深度的考察,分析了他们的主要著作、重要影响和关键性洞见,并且回答了“对于形成社会世界的基本力量,这些理论告诉了我们什么”的问题。对每一个理论家提出这样的问题,使本书具有了一个不同于其他社会学理论著作的独特视角。此外,本书还从各个理论家的著作中抽象出长久不衰的模型和原理,这些模型和原理将继续推动当今社会理论的发展。
  • 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

    作者:[法]劳伦斯·罗兰—伯格

    本书尝试在中法两国学者用不同方法研究的社会学课题间搭建对话,以期找到中国和欧洲(尤其是法国)社会学之间的“连续的断续”和“断续的连续”。该书条理清晰,框架分明,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对大量的学术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书中运用了对比的分析、观察手段,同时写作视角独特——全书寻求建立“镜像效应”而非全面介绍两国学术成就,使得该书并不是一本简单的对比综述,而是一种全新视角的思考。
  • 社会宏观动力学

    作者:乔纳森·H.特纳

    本书提出,只有相对较少的一组作用力及其所衍生出的次级作用力,决定着人类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所以,宏观动力学理论必须要解释这一组作用力和次级作用力的运作。本书试图提出一种有关决定人类社会组织的那些原发性和根本性作用力的一般理论。本书试图提出一种有关决定人类社会组织的那些原发性和根本性作用力的一般理论。这些作用力的最基本方面包括:(1)人口增长的规模和增长率;(2)生产水平;(3)分配的总量和速率;(4)权力的巩固和中心化。与这四种基本作用力相比,其他的作用力具有反向的因果效应,它们是(5)空间作用力;(6)分化作用力;(7)解体作用力。接下来,那些次级的作用力,如不平等与分层,都产生于这七种基本力的作用;但事实上跟社会世界中的一切方面一样,这些次级的作用力都对产生它们的那些原动力具有反向的因果效应。因此,本书提出,只有相对较少的一组作用力及其所衍生出的次级作用力,决定着人类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所以,宏观动力学理论必须要解释这一组作用力和次级作用力的运作。这些作用力显然是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的,因而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应侧重于分析其直接的、间接的和反向的因果路径。可运用两个策略去把握而且简化这些作用力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一是分析性模型,其中重要的因果路径主要用二维空间来表示;二是命题,其中关键性的因果关系用词语及附录中的数学化语言来表述。在提出有关这些作用力和次级作用力的一般模型和命题时,我对那些通常所认为的不相容的理论——功能论、冲突论、人类生态论和进化一发展论——做了综合。这种综合的意图是在于从这四个理论传统中吸取有用的成分,并由此用一种更具活力而有限的理论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在附录中,目的是通过提出十个宏观动力学规律的模型和命题来得出最终结论。显然,本书所坚持的观点是,社会学能够是且应该是一门“硬科学”。一切硬科学的目的都是以抽象的模型和原理去解释世界的。正如本书中的模型和命题所证明的那样,社会学可以是这类科学中的一种。
  •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理论文选I: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

    作者:苏国勋,刘小枫

    社会科学是现代以降才形成的,如今虽与所谓“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三分学术分天丰,在文教制度和政制层面所占据的实际位置要显赫得多。社会科学通常指关涉“社会”的各门具体学科的总称,社会理论不直接就等于社会科学,而是这些门类繁多的具体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社会理论家的身份有点像古希腊的“诗人”中古的“神学家”、近代的“形而上学家”,他们无不企图总揽全局地提供可施教化的“绝对知识”。 认清西学面目乃晚清以来中国学人没法摆脱的历史任务,选编这个文选便是我们承继前贤未竟前业的一点努力。文选包含一些社会理论大家的作品,但主要是晚近欧美社会理论学学者陈述、分析、反思这一现代的“绝对知识”形态的文章,共分四大部分: 卷一,社会理论的开端和终结 卷二,社会理论的诸理论 卷三,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 卷四,社会理论的政治分化
  • 社会理论的两种传统

    作者:王焱,饶淑荣 编

    《公共论丛·第八辑-社会理论的两种传统》,本书内容简介:社会理论与近代社会共生,而尤为重视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古典社会理论中,以英国苏格兰启蒙传统与法国传统影响最著。本辑的主题,是从这两种社会理论的分疏入手,探讨英法两国不同的社会理论传统与政治社会结构,更重要的是这两种理论传统对于当下世界的影响与意义。
  • 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

    作者:罗伯特·D.本福特

    社会运动和集体行为是西方社会科学界一个长盛不衰的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吸引了来自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大批研究者。本书所收的各篇论文主要反映了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学学科内有关社会运动研究的范式变迁:即从占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导向的资源动员理论向以意义建构和象征斗争为主要切入点的社会建构论的转变。这一范式转变既得益于社会学家对上述其他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如认知心理学、文化研究和
  • 大转型的社会理论

    作者:【英】威廉·乌斯怀特,拉里·雷

    《大转型的社会理论》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对古典社会理论和当代社会理论的影响,提供了视域广泛的理论图景,从阶级、社会团结、趋同,一直到社会变迁、现代性、全球化、市民社会、记忆和认同,涵盖了迄今为止社会理论中几乎所有的重要议题,为该领域的研究学人提供了及时的理论导引。
  • 现代性社会学

    作者:[法国]达尼洛•马尔图切利

    现代人经历了社会分化、经济合理化、生存变化的三个巨大调整。《现代性社会学》反映了随之而来的人的意识变化的过程,阐明了人在此调整过程中的直接体验。本书对马克斯•韦伯、埃米尔•杜尔凯姆直到安东尼•吉登斯等重要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历史的批判性描述,对二十世纪的社会进程做了全新的阐述。
  • 缺席与断裂

    作者:渠敬东

    本书荣获第四届(200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其写作是出于对"失范现象"之命运的"关怀",是一份研究性纲领,其写作在各种思想和各种思想风格之间来回跳跃和游移,不限于某种特定的或既定的说法,对研究社会失范现象的人士以及对社会学感兴趣的人士都会大有裨益。
  • 理性和革命

    作者:赫伯特·马尔库塞

    本书是马尔库塞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马尔库塞在本书中通过对黑格尔哲学全面系统地评介,强调了黑格尔哲学的理性主义和作为辩证法核心的否定性,进而阐述了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并对实证主义、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庸俗社会理论和所谓斯大林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 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及教育

    作者:渠敬东

    康德在《论教育》中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1.“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2.“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假若单从字面去理解,我们大体上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1.教育乃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并区别于其他的根本要素——教育即是人性,是人的自然;或者按照康德在同一段话中的说法,“除了教育从人身上所造就出的一切外,人什么也不是”,所以,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规定性。2.任何教育都是人的教育,都由人来执行,教育是依靠“人”来塑造“人”的过程;因此,教育的秘密,在于“已完成的人”与“将完成的人”之间所发生的联系,这意味着,教育不仅是在“教”与“学”之间所结成的一种人际纽带,而且,教育必是当前发生的,属于实践的范畴。总之,康德的这个说法,提出了关于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人的自然和人的社会构成……
  • 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

    作者:冯仕政

    《社会学前沿论丛: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介绍的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会运动研究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横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历史学、人类学、组织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的专业领域,所形成的理论概念和观点丰富而庞杂。本书在充分掌握第一手文献的基础上,将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划分为集体行为论、资源动员论、政治过程论、框架建构论和新社会运动论等五个主要流派,仔细梳理每个流派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理念,以及由此而来的分析思路、理论假设和概念框架,揭示每个流派的优长、局限以及彼此间的批判和继承关系。本书既是对西方社会运动研究成果的全景式检阅,对研究中国当前和历史上的运动、革命、群体性事件、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机会链

    作者:[美]哈里森·C.怀特

    本书是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哈里森·怀特(Harrison White)的成名作。他在本书中以网络作为社会结构,来看待社会网络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进而构建了组织中影响个人流动的一个系统模型,其意义不仅在于理论的突破,更在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奠基和完美运用。该书自出版后,在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社会理论:现代性与本土化

    作者:应星 李猛 编

    每一代学人都应该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学科传统。社会学虽源自西土,但若要在中国真正生根,就必须精心培育及呵护自己的传统。苏国勋和叶启政教授作为近三十年来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对后辈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论文集既是通过三代华人社会学者围绕韦伯及其他社会理论主题展开对话,来感受这一初生传统的激荡,并庆祝苏国勋教授华诞及叶启政先生荣休。
  • 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

    作者:【美】乔治·瑞泽尔

    内容简介: 本书是布莱克韦尔出版社出版的“布莱克韦尔社会理论指南”丛书之一。本书分两部分介绍了25位最著名的社会学家的生平和著作,讨论了他们的理论、社会和知识背景,并对他们的学术地位和影响进行了公允的评价。第一部分引介了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涂尔干、齐美尔、吉尔曼、杜波依斯等古典社会学家,第二部分介绍了默顿、科尔曼、丹尼尔•贝尔 、埃里亚斯、福柯、哈贝马斯、吉登斯、布尔迪厄、鲍德里亚等当代社会学家。本书是对古今著名的社会学理论家的综合考察,它从这些社会学家的最重要的著作入手,用他们的作品来阐释他们,并参考大量的研究资料,对他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独到的评析,并历史地考察了各种社会理论的演化和走向,为读者了解社会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景的视角。 封底语: 这是一部智识力作,一部由一流理论家撰写的论文合集,极具独创性,令人震撼。堪称理论原著不可或缺的伴读材料。每一章都针对一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家在其时代、国度和历史时期的地位展开了出色评介。在全书开篇,编辑撰写了博学的前言,大胆预测了新世纪里有可能涌现的社会学新理论。 ——诺曼·K.邓津,乔治·华盛顿大学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知名人士,更涉及一些知名度不甚高的社会学理论家。书中有不少论文都对传主的生平进行了详细叙述。瑞泽尔的这部作品实际上对社会学理论的扩充做出了贡献。 ——露丝·A.瓦伦斯,乔治·华盛顿大学 目录: 1前言 1撰稿人简介 1绪论:通向一个更开放的标准 第一部分古典社会理论家25 第1章奥古斯特·孔德 / 玛丽·培克林53 第2章哈里特·马蒂诺 / 苏珊·霍克尔·德瑞斯代80 第3章赫伯特·斯宾塞 / 乔纳森·H.特纳103 第4章卡尔·马克思 / 罗伯特·J. 安东尼奥142 第5章马克斯·韦伯 / 斯蒂芬·卡尔伯格203 第6章埃米尔·涂尔干 / 罗伯特·艾伦·琼斯249 第7章格奥尔格·齐美尔 / 劳伦斯·A. 斯卡福278 第8章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 / 查尔斯·莱默特304 第9章乔治·赫伯特·米德 / 德米特里·N.沙林346 第10章杜·波伊斯 / 查尔斯·莱默特371 第11章阿尔弗雷德·舒茨 / 玛丽·罗杰斯393 第12章塔尔科特·帕森斯 / 维克多·里兹 第二部分当代社会理论家439 第13章罗伯特·金·默顿 / 皮奥里·斯托姆卡460 第14章欧文·戈夫曼 / 加里·艾伦·法恩菲利普·曼宁487 第15章理查德·M. 埃默森 / 卡伦·S.库克约瑟夫·维特梅尔516 第16章詹姆斯·科尔曼 / 西格沃特·林登堡547 第17章哈罗德·加芬克尔 / 安妮·罗尔斯582 第18章丹尼尔·贝尔 / 马尔科姆·沃特斯605 第19章诺贝特·埃利亚斯 / 理查德·基尔明斯特斯蒂芬·门内尔633 第20章米歇尔·福柯 / 巴里·斯马特653 第21章于尔根·哈贝马斯 / 威廉·乌思怀特672 第22章安东尼·吉登斯 / 克里斯托夫·G.A.布莱恩特大卫·杰里698 第23章皮埃尔·布迪厄 / 克雷格·卡尔霍恩733 第24章让·鲍德里亚 / 道格拉斯·凯尔纳754 第25章朱迪斯·巴特勒 / 帕特里夏·克拉夫773 补记
  • 新古典社会学的想象力

    作者:[美]伊万•塞勒尼

    Szelényi, Iván (2010). Essays on Socialism, Post-communism and the New Class Beijing: Academy Pres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13 essays, published between 1978-2005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

    作者:(美)乔纳森﹒特纳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六版(上)主要是反映了社会学及其理论变迁的特质。共分四编:功能主义理论、进化理论、冲突理论以及交换理论。 本书希望通过对理论的形式化让更多追随科学的人、学生甚至普通人,能够更容易地理解理论。
  • 理解社会

    作者:[英] 菲利普·梅勒

    本书的目的在于发展一种对社会的理念解释,使之不仅能够帮助阐明那些形塑当前社会生活形式的转型和发展的重要维度,而且也有助于厘清那些范围更广的关于人类社会一般特征的争辩。与那些认为“社会”这一概念在现今时代对于发展社会学分析已是一个过时的基础的观念不同,本书的主旨是指出有必要的进一步审视和发展“社会”这一概念,而非丢弃它。
  • 社会学与哲学

    作者:(法)爱弥尔·涂尔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