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理论

  • 系统效应

    作者:[美]罗伯特·杰维斯

    基于三十多年的观察,罗伯特·杰维斯在这本引起争论的书中推断,许多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政治学理论,其基础是错误的。从复杂理论的视角出发,作者观察到,我们生活在一个事物相互联系的世界中,我们行为的非故意后果是不可避免和难以预测的。这本书所引入的富有说服力的新概念,不仅有益于国际关系理念家,而且有益于所有对比较政治学和政治理论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家。 利用形形色色的学术研究和大量富有启示的实例,罗伯特·杰维斯向人们表明,“系统效应”是社会和政治生活中重要但又常被忽略的部分……他的洞见也会激发那些对其他社会问题感到困惑的人的想象力……从总体上看,《系统效应》的寓意使人清醒而又富有价值。 ——斯蒂芬·M.沃尔特 《大西洋月刊》 《系统效应》是一部重要和适时的著作,这几乎没有疑问。不仅外交官,而且所有面对决策任务而又无法确知替代行动后果的人都应该仔细研读这本书——这些人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非常大的读者群。 ——齐格蒙·鲍曼 《泰晤士文学增刊》
  • 当代社会学理论

    作者:Ruth A.Wallace

    本书主要描述和评论当代社会学理论大家的核心思想与主张,以及他们对社会及社会行为提出的种种独特理论与解释方式,对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各种观点进行简洁明了的归纳。内容包括功能主义理论、冲突论、进货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理性选择理论、身体社会学、社会生物学等理论,并把对正式教育系统和女性的关注作为一条主线,串联起各种理论。同时,本书直接引用了大量经典文献的原文,以保证原汁原味地展现理论家的见解。第六版更新和增补了社会学研究者和普通人在理解日常生活事件时如何使用某一种社会学理论的经验例子。
  • 社会思想名家

    作者:[美]刘易斯·A.科塞

    本书在美国是一部被广泛使用的教科书典范,书中分别介绍了15位早期社会学理论家:孔德、马克思、斯宾塞、涂尔干、西美尔、韦伯、凡勃伦、库利、米德等的学说、生平、思想背景和社会背景。内容详尽,评论中肯,对学者的介绍简明扼要,自80年代在中国推出中译本一来,一直是大学里社会学系和相关社会科学各院系的指定参考书。本次再版,以最新版为基础对译文作了相应的修订,并配合15位社会学家的介绍,插入了作者画像,是不可多得得优秀大学读物。
  • 社会学主要思潮

    作者:阿隆

    本书是思想大师雷蒙.阿隆的一部力作,也是西方高校普遍采用的哲学、社会学及普通文科的教材,全面、系统而又对比地考察了社会学的七位创始人,孟德斯鸠、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涂尔干、帕累托和韦伯。
    作者雷蒙.阿隆,法兰西学院伦理学和政治学院院士,哈佛、牛津大学名誉博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法国当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之一。

      相关图书: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作者:(英)安东尼・吉登斯

  • 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册)

    作者:詹姆斯·S.科尔曼

    卓越的社会理论需要又坚固的基础,而社会的基础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有所变化的本书就充分认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社会理论,并力图使书本内容满足这一要求,在为社会理论提供基础之时,也为行动提供了基础,而不仅仅是理解行动。
  • 开放社会科学

    作者:华勒斯坦

  • 必须保卫社会

    作者:米歇尔・福柯

    这本书是开始了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授课记录的出版工作。    从1971年1月到1984年6月辞世,除了休假的1977年,福柯一直在法兰西学院讲课,课名是“思想体系史”。法兰西学院的教学要遵守一些特别规定:每个教授每年至少教授26个小时(最多可以有一半时间是讨论课),他们每年都必须讲述独创性的研究,每次都要更新讲课内容。听课和参加讨论课都是自由的,无须注册也无须文凭,教授们也不能发文凭。所以人们常说,法兰西学院的教授没有学生,只有听众。    福柯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教学,研究即将完成的著作,开拓问题化的领域,这更像是对未来的研究者发出的邀请,因此,法兰西学院的课上不讲授已出版的著作,虽然讲课和著作有些相同的概念,但他也并非著作的草稿。授课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属于福柯所从事的整体“哲学行动“一部份的话语机制。他主要提出知识/权力关系谱学的提纲,以此为依据,他从1970年开始反思他的工作,与以前他从事的话语形式的考古学相对立。70年代因为磁带录音技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而福柯的办公室也开始采用此项技术,因此授课和一些讨论课的内容才得以保存下来。    本书记录了1976年1月7日到3月17日的授课内容,最后并附有授课的概要,他曾发表于《法兰西学院年鉴》。福柯一般在六月,即授课结束一段时间以后会开始进行撰写。对于他,这是一个追溯式的点明意图和对象的机会,在此,他的表达最为完美。
  • 权力的眼睛

    作者:福柯

    本书选取了福柯18篇访谈和两篇演
  • 韦伯作品集<Ⅳ>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作者:韦伯

    如果没有“团体”,人类将会怎样?也许根本就没有文明和历史可言,甚至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团体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也正是韦伯的学术研究以“团体行动”为其基准的缘由。就此而言,“经济行动”无疑是“团体行动”种极其重要的一环。本书即取材自韦伯的经典著作《经济与社会》,集中讨论“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想深入了解韦伯的学术基础概念,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入门书。
  •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作者:刘小枫

    本书旨在以现代性问题为焦点,审理百年来的欧美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观察和把握,既非单纯评述,亦非系统论析,力求通过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来讨论迄今的社会理论的问题性。在考察欧美社会理论、探析现代性问题的思路中,我着意引人现代中国的基本问题。毫不隐瞒地说,我是带着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来审理欧美的社会理论的,这基于一个个人的观点:并没有与欧美的现代性绝然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性,尽管中国的现代性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因此,把对中国的现代性的思考引入对欧美社会理论的审理过程是有益的。 在本书中,中西二元景观因此将遭遇进一步的挑战:现代的问题性成为现代思想的主题,从根本上讲,这些问题对中西文化理念和社会形态的演化都是命运与共的。我并不打算抹煞或忽略现代性问题在中西方思想和社会中的具体历史差异,但我更愿尝试协调现代性命运的休戚与共和历史差异之间的张力。欧美的社会理论在基本构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均已有极为丰富的积累。建构中国的社会理论,既不可能撇开这些积累,也不应仅限于译述和套用,带着中国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才是值得尝试的思路。本书不想面面俱到地罗列排比欧美社会理论的主流论说,而是依自己的问题意识有选择地论涉(哪怕在欧美学界已被遗忘或未受重视的)切己的论说。这并不是为了建构所谓中国化或本土化的社会理论(这种提法乃基于中西二元景观),我关心的是,如何让中国的现代性经验参与社会理论的修茸,从而推进对困扰现代思想的现代性问题的把握。
  • 再生产

    作者:(法)布尔迪约等

    《再生产》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讲述了关于教育行动的双重专断性、关于教育权威、关于教育工作和系统,文化资本与教育交流等方面内容。
  • 韦伯:法律与价值

    作者:李猛 编

    这本书以马克思·韦伯的理论为基点,探讨了西方法律、社会、宗教的理性化、司法理性、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等一系列问题,全书分“主题研讨”、“研究论文”、“书评”三个部分。
  • 交往行为理论

    作者:尤尔根.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这部著作是涉及面相当广泛。这部著作中,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占据了一个更为突出的位置,并且这些诠释的素材更加集中在哈贝马斯自己思想的观念图式上。哈贝马斯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声称,交往行为理论既非一种元理论,也非一种借助其它手段进行的认识论的继续。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让我们联接了与社会分析相关的三种理性:一个是涉及解释学和英美分析哲学中作为论争的理性,特别是关系到相对主义的问题。如果不同文化或生活方式有他们自身内在的合理性标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才可能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比较他们并使其服从于批评?另一个是涉及到行为理性,即如何领会人的行为中有特殊意义的性质?这触及到理解的意义问题,还触及到了当行为者本人已经为他们的行为设定了理由时,社会科学在主张更好的解释时其自身的任务问题。最后一个是是关于理性的社会扩张问题,即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特有的那种合理化问题。这本书的大部分努力就是致力于此。哈贝马斯断言:理性更多地是与运用知识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较少地与知识有关。如果我们认为在一些情境中谈论某事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要么是指人们表达的认识,要么是指包含认识的符号表达形式。我们说某个人理性地行动,或者说某种陈述是合理的,实际上就是说这个行为或陈述可以被有关的某些人批驳或辩护,而这恰恰就是他们为了能够证明自己是正当的或有根有据的。我们不能像经验主义者那样,限制理性行为的范围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必须以“交往合理性“的概念来弥补“工具认知理性“的不足。正如哈贝马斯自己所说的,合理性意味着交往,因为只有符合与至少另一个人达成相互理解的必要条件时,某事才是合理的。
  • 礼物

    作者:[法] 马塞尔·莫斯

    在莫斯对“礼物”的分析中,根本问题是要探究人是如何与物以及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互相关联的。通过对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旁征博引,莫斯提出了以“整体性呈赠”为特征的“礼物经济”的概念,并与现代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式的演进图式,并进而探讨了物权与契约等经济概念的源起及本质。
  •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作者:Jürgen Habermas

    This is Jurgen Habermas's most concrete historical-sociological book and one of the key contributions to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postwar period. It will be a revelation to those who have known Habermas only through his theoretical writing to find his later interests in problems of legiti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foreshadowed in this lucid study of the origins,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public opinion in democratic societies.
  • Discipline & Punish

    作者:Michel Foucault

    In this brilliant work, the most influential philosopher since Sartre suggests that such vaunted reforms as the abolition of tortur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modern penitentiary have merely shifted the focus of punishment from the prisoner's body to his soul.
  • 被围困的社会

    作者:(英)齐格蒙特·鲍曼

    这部由当今最富独创性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书写的非凡著作,试图寻求这种转型的轨迹,并试图评估它给普通个体的生活状况所带来的后果。书的第一部分致力于探讨新的全球性舞台:由于全球化的强大力量,人们已找不到外部的、隐蔽的空间去逃避和躲藏,过去的领土战争让位给了新型的“侦察战”。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由生活政治掌控大局并繁荣起来的背景。鲍曼认为,我们今天面临的巨大挑战是:能否找到新的途径将我们与生俱来的人性差异重铸为人类团结的天职。
  •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作者:Pierre Bourdieu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is recognized as a major theoretical text on the foundations of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Pierre Bourdieu, a distinguished French anthropologist, develops a theory of practice which is simultaneously a critique of the methods and postures of social science and a general account of how human action should be understood. With his central concept of the habitus, the principle which negotiates between objective structures and practices, Bourdieu is able to transcend the dichotomies which have shaped theoretical thinking about the social world. The author draws on his fieldwork in Kabylia (Algeria) to illustrate his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With detailed study of matrimonial strategies and the role of rite and myth, he analyses the dialectical process of the 'incorporation of structures' and the objectification of habitus, whereby social formations tend to reproduce themselves. A rigorous consistent materialist approach lays the foundations for a theory of symbolic capital an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modes of domination, a theory of symbolic power.
  •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作者:刘小枫

    【注】:这本书由于dangdang网提供的资料里少了一位isbn编号,请大家收藏时注意,收藏《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建议采用这一本: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15660/。——豆瓣团队。 ———————————————— 本书旨在以现代性问题为焦点,审理百年来的欧美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观察和把握,既非单纯评述,亦非系统论析,力求通过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来讨论迄今的社会理论的问题性。在考察欧美社会理论、探析现代性问题的思路中,我着意引人现代中国的基本问题。毫不隐瞒地说,我是带着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来审理欧美的社会理论的,这基于一个个人的观点:并没有与欧美的现代性绝然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性,尽管中国的现代性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因此,把对中国的现代性的思考引入对欧美社会理论的审理过程是有益的。 在本书中,中西二元景观因此将遭遇进一步的挑战:现代的问题性成为现代思想的主题,从根本上讲,这些问题对中西文化理念和社会形态的演化都是命运与共的。我并不打算抹煞或忽略现代性问题在中西方思想和社会中的具体历史差异,但我更愿尝试协调现代性命运的休戚与共和历史差异之间的张力。欧美的社会理论在基本构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均已有极为丰富的积累。建构中国的社会理论,既不可能撇开这些积累,也不应仅限于译述和套用,带着中国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才是值得尝试的思路。本书不想面面俱到地罗列排比欧美社会理论的主流论说,而是依自己的问题意识有选择地论涉(哪怕在欧美学界已被遗忘或未受重视的)切己的论说。这并不是为了建构所谓中国化或本土化的社会理论(这种提法乃基于中西二元景观),我关心的是,如何让中国的现代性经验参与社会理论的修茸,从而推进对困扰现代思想的现代性问题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