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哲学史

  • 大哲学家(上下)

    作者:[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

    《大哲学家》是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晚期所构想的三卷巨著中仅完成的一卷,于1957年在德国出版。在本书中,雅斯贝尔斯跳出了自己尚以欧洲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哲学框架,也突破了哲学史的编年史的写作方法,而是以哲学家著作的独创性和相似的思维方式为取向,将世界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哲学家划分为思维方式的创造者、思辨的集大成者和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三种类型,详细地阐述了他们光辉的哲学思想。本书确系大手笔写大家的思想风范,学术性较强,资料丰富、层次清晰、思想深刻、分析精辟。
  • 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

    作者:赵敦华

    本书是依作者给研究生开设的“西方哲学经典概论”课程整理而成的讲课实录。作者用十五次课的时间,分别选取了两方哲学吏上从古希腊到近代的九位著名哲学家,根据《西方哲学经典名著选读》所选著作分析各哲学家的思想,阐发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本书并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是着意于经典,通过对经典哲学家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重历思想的产生过程,并注重与学生的课堂对话和交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作针对性的讲解。在对经典哲学家的阐述中贯注了作者的学术思想,不少地方提出了一家之言,颇有独到之处。 不止如此,作者还以身说法,对如何解读和研究西方哲学经典给予了方法上的指导。一睹此书,我们或可反省自己读书之误。
  • 新原道

    作者:冯友兰

    此书所谓道,非《新理学》中所谓道。此书所谓道,乃讲《新理学》中所谓道者。《新理学》所谓道,即是哲学。此书讲《新理学》所谓道,所以此书非哲学的书,而乃讲哲学的书。此书之作,盖欲述中国哲学主流之进展,批评其得失,以见新理学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所以先论旧学,后标新统。异同之故明,斯继开之迹显。庶几世人可知新理学之称为新,非徒然也。 近年以来,对于旧学,时有新解,亦藉此书,传之当世。故此书非惟为《新理学》之羽翼,亦旧作《中国哲学史》之补编也。书凡十章,新统居一,敝帚自珍,或贻讥焉。然孔子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孟子曰:圣人复起,必从吾言。其自信若是,即老氏之徒,濡弱谦下,亦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亦何其高自期许耶?盖学问之道,各崇所见。当仁不让,理固然也。写此书时,与沈公武有鼎先生,时相讨论。又承汤锡予用彤先生,贺自昭麟先生,先阅原稿,有所指正。
  • 哲学概论(上下)

    作者:唐君毅

    唐先生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之巨匠,其代表作之一的《哲学概论》,为当代中国学者所撰写的规模最宏大的哲学介绍书。本书内容广泛,在哲学问题上包括逻辑、知识论、形上学、价值论及文化哲学各大范畴,且具世界性视野,讨论领域横跨古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沽大传统,其视角之阔,关怀之广,兼思考之精,可说前无古人。 在每一哲学问题的讨论中,唐先生均详举诸家观点,仔细辨析,然后再作整体探讨,深入各个哲学家的心灵世界,发现其哲学理念之根源,以见诸家学说同中有异,异中之同,使不同之哲学心灵得以各归其位,不致对立而无归;特别在人生价值之问题上,最后历尽古今中外各大哲之思想后,方更了解中国传统哲学之精粹所在。故此书不独为提供各种哲学知识之书,亦为会通不同哲学心灵、提供高层次哲学智能的巨著。读者浸淫其中,当得无穷启发。
  • 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

    作者:黑格尔

    本书是黑格尔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原书在1831年黑格尔去世后出版,共三卷。中译本分四卷出版。本卷内容主要涉及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以及文艺复兴几个部分。
  • 自从有了哲学家

    作者:(德)药尔格·齐特劳

    德国记者药尔格·齐特劳的《自从有了哲学家》说明了一点,看看哲学家本身的故事可以不像读他们的著作那样费脑子,而对于哲学的认识,则可以通过哲学家的朋友、敌人和女人来入门。 《自从有了哲学家》收录了古往今来38位哲学家的花边故事,这些花边按照生平、朋友、敌人、女人、思想体系、特色以及他们对今天的影响7个关键词来检索,4000年里面一直板着面孔的哲学家们在这位德国记者的笔下忍俊不住了。 作者写作的7个关键词中,以敌人和女人两项最特别。对女人毫无兴趣的泰勒斯,当母亲催促他结婚时,他总是说“没有时间做这种事”,耶稣被评价为“在对待女性的问题上,只不过是一个没有想像力的大男子主义者”;黑格尔一生中最大的一个敌人是叔本华,他将黑格尔形容成“哲学的小丑”,叔本华则是把全世界当做他的敌人的,相比之下尼采同时代的敌人要少得多,不是因为尼采会做人,而是因为那个时代没有人关注他,也没有人批评他。 书中收录的两位中国哲学家是孔子和老子,作者的评价大胆而古怪,他认为凡是热爱生活的人都是孔子的敌人,而老子被评价为“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权主义者”。 作者对哲学家们一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往往三言两语,对他们生活上的一些荒唐事、倒霉事和最后的死因倒是津津乐道。当药尔格·齐特劳把哲学家们当做“一群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来写的时候,就别指望着他说出多少恭维话了。
  • 哲学的思与惑

    作者:〔英国〕爱德华·克雷格

    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如果诸如此类的问题曾让你感到困惑不解,本书将是理想的入门引论。作者克雷格认为,哲学并非一个曲高和寡的陌生领域,它不过是对平常世事的深化和拓展。另一方面,哲学思考又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消遣,它还对人类的现实需求和重大问题作出了回应。
  • 西方哲学史

    作者:Samuel Enoch Stumpf,

    哲学史在很多方面就像史诗式的小说。可敬的先哲们位增慧后学,经过痛苦的思想砥砺,缔造了哲学传统。 在这巨大的哲学家族中总会有一些“不安分子”(blacksheep)频生事端、搅动倪墙,甚至触怒当政者。哲学流派之间也经常针锋相对、势同水火,但却从未真正分出胜负。这些对峙随着传奇一起代际相传,表现为一种发展的进程。旧论弃如敝屣,新调登堂入室,尽管有时候只是风行一时而已。 因此,正像一个大哲所说的,哲学史势观念的历险,这本书就是试图勾勒出这出大戏的线索。
  • 哲学的历史

    作者:马丁.奥利弗

    《哲学的历史》由希望出版社出版。有史以来,似乎还没有哪一门学问比哲学更加迷人且也更加令人困惑的了。即使在科技与实证手段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无法从人类古老而简单的哲学困扰中解脱出来;世界是什么?我们是谁?活着意义何在?思想究竟为了什么……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年代里都有着最优秀的人在思考同样的问题。尽管先哲们未必曾经抵达真理的尽头,但他们对人类存在不依不饶的追问本身,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通向智慧之路。我们也许不必像哲人那样苦苦追索,但却有足够的理由去了解他们到底给我们留下怎样一些智力遗产,换言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阅读《哲学的历史》的缘故。
  •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

    作者:邓晓芒

    本书是我在2006年春季学期给研究生开设的“哲学史方法论”课的讲课录音。这门课每周一次,每次三个小时,常常拖堂到近四小时,一共讲了16次。在收入本书时,有两次没有收入进来,一次是关于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言》的,由于当时录音未能录上,没有留下资料;另一次是谈中西怀疑论的比较的,由于考虑到不想使本书篇幅太大,而且该讲演在别的地方作过多次并已收入到了其他文集,为避免重复,删掉了。于是还有十四讲,都是根据我已往发表的有关方法论的文章而作的讲演。本次哲学史方法论课,由于是最近的一次,所以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多年来思考的积累使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巴不得一口气把所想到的都倾倒出来,总觉得时间不够,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如果把所讲的不加删节全部收进来的话,估计全书要超过50万字。但是奇怪的是,这门课不但没有人感到厌烦,没有人打瞌睡,而且由于课堂开放,什么人都可以进来,找个位置坐下来听,所以听众有越来越多之势,甚至有一种热烈的气氛,高峰时达到一、两百人。其中有外系的,也有外校的,不但有研究生、教师,还有个体户、小商人、职员。有从西安专程赶来的书商,也有每个星期六坐火车来武汉,听完课又赶回长沙的湖南师大的研究生。每次课后,学生们都有一大群跟着我边走边谈,问问题,一直送到家门口,时常还在我家门口展开一场临时的讨论会,形成武汉大学校园中的“一景”。我知道这门课的缺陷就是没有更加深入的课堂讨论,本应该留出时间来让大家发表意见、互相切磋。但如果这样干,恐怕就不能讲这么多新内容了,所以我宁可把讨论放到课后回家的路上进行(大约有20分钟),学亚里士多德的“逍遥学派”。
  •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作者:张汝伦

    现代哲学比古典哲学更复杂,更难理解,虽然它未必更深邃、更伟大。现代哲学著作常常表现为对古典哲学著作的评论、阐释和批判,而这就要求读者在读现代著作之前具备古典著作方面的修养,于是,多数哲学爱好者的感受都是书多得读不胜读,且不说读不读得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张现代哲学思想的“路线图”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在它上面不仅应该标明群星般璀璨的哲学家们的方位,而且要揭示出哲学家不同的思想出发点,这比罗列他们出版过哪些著作要重要得多。 张汝伦先生这本讲义是我读过的最适合中国读者参考的“路线图”。著者在貌似平常的总结撮述中,体现了对哲学大势的精确把握和对哲学原创性的敏锐观察,而这其实是非常难得的。能对现代哲学的一两处“景点”有较深刻研究的人,未必能画出这种全面的“地图”。《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既全面又深刻,好得有点令人意外。
  •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作者:Bertrand Russell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1945, Russell's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has been universally acclaimed as the outstanding one-volume work on the subject — unparalleled in its comprehensiveness, its clarity, its erudition, its grace and wit. In seventy-six chapters he traces philosophy from the rise of Greek civilization to the emergence of logical analysi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mong the philosophers considered are: Pythagoras, Heraclitus, Parmenides, Empedocles, Anaxagoras, the Atomists, Protagoras, Socrates, Plato, Aristotle, the Cynics, the Sceptics, the Epicureans, the Stoics, Plotinus, Ambrose, Jerome, Augustine, Benedict, Gregory the Great, John the Scot, Aquinas, Duns Scotus, William of Occam, Machiavelli, Erasmus, More, Bacon, Hobbes, Descartes, Spinoza, Leibniz, Locke, Berkeley, Hume, Rousseau, Kant, Hegel, Schopenhauer, Nietzsche, the Utilitarians, Marx, Bergson, James, Dewey, and lastly the philosophers with whom Lord Russell himself is most closely associated — Cantor, Frege, and Whitehead, co-author with Russell of the monumental Principia Mathematica.
  • 写给大众的西方哲学

    作者:张志伟 欧阳谦

    本书是西方哲学的导论或者入门,其叙述方式有别于一般的西方哲学史。对于初次接触西方哲学的读者来说,读哲学史往往使他们迷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丛林之中,难以鸟瞰西方哲学这片广阔无际的森林。鉴于哲学有许多分支和部门,这些分支和部门的主题——哲学问题——都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为了使读者能够对西方哲学有一个整体性的概观,本书以哲学问题或哲学的分支和部门为线索,例如形而上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等等,采取史论结合的叙述方式,而且相关的讨论贯穿古今,力图在有限的篇幅中绘制出一幅西方哲学的完整图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展示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
  • 自识与反思

    作者:倪梁康

    开卷伊始,首先要向读者表明的是:这是一部哲学书。而在说到“哲学”时,笔者每每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笔者认同一个古老的传统,亦即像乔治·米德那样深信,“一个时期的哲学总是解释这一时期最可靠的知识的尝试”。但笔者同时也认同哲学的当下处境,即认同鲁迪格·布普纳所陈述的一个事实:“哲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变得越来越谦逊。它的历史越长,破灭的希望越多,哲学表现得便越是矜持。”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贯穿在此项研究的整个进程中。对此心有灵犀的读者,或许在阅读本书时会萌发诸多的同感。 接下来还要说明,这里所尝试的是一项概念史或问题史的研究。它带有一个方法与内容上的双重现象学思路轨迹:在研究方法的意义上,它是对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便提出的所谓“文献史应当成为问题史”之要求的顺应:这里所进行的是对一个哲学问题、并且是对近代欧洲哲学基本问题发展历史的追踪研究。除此之外,它还在课题内容的意义上应和了马克斯·舍勒的一个未竟意向,即撰写一部“关于人本身的自身意识的历史”;它应当是一部“人类自身意识在历史的突出点上随着新的跃进而完成的成长上升的历史。”
  • 西方哲学导论

    作者:唐纳德·帕尔玛

    哲学一定无聊吗? 哲学一定难懂吗? 不一定!第三版《中心保持不变吗?》就是一本有趣的按主题编排的哲学入门读物。作者唐纳德·帕尔玛是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及教材编纂者,他以清晰风趣的文风及五百多幅原创插图,致力带领读者通观入门哲学问题。 突出优点 教员们赞许唐纳德·帕尔玛独一无二的清晰解释疑难哲学概念的能力,令初学者对教员着迷,能够理解教员。 这么多插图通常都很幽默,有助于阐明复杂问题。 包括八十多段选自重要著作的简短片段。 正文包括单独讨论艺术哲学、自由哲学、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的章节。 在第四章身心问题中,功能主义材料更为丰富。 扩充第五章宗教哲学中的“灾祸”主题。
  • 宋元明哲学史教程

    作者:陈来

    作者在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讲授宋元明哲学的讲稿,可作为高等学府的参考教材。宋元明哲学是中国哲学自先秦以后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宋明理学便是此一时期的主要哲学形态。本书在讲解南北宋、元代、明代前后期理学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宋明理学,以帮助读者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内容、掌握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命题,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并对传统思想、文化问题作出分析和讨论。
  •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

    作者:赵林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是一部“西方哲学史”通识课程的教材,在课堂录音的基础上整理成稿。《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一直讲到黑格尔哲学,系统地阐述了西方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逻辑脉络。全书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文字清新简洁,深入浅出地展示了西方哲学史的精神内涵和演进历程。《西方哲学史讲演录》作者赵林教授是国家教学名师,主讲“西方哲学史”课程达20年之久,该课程于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西方哲学史讲演录》充分展现了赵林教授的深邃思想和雄辩口才,堪称一部“西部哲学史”的上乘入门教材。
  • 分道而行

    作者:[美] 迈克尔·弗里德曼

    1930年代以来,哲学分裂为两大阵营:在英语世界盛行的分析传统和在欧洲大陆流行的欧陆传统。本书通过一个关键性事件考察了这一分裂的起源:1929年在瑞士达沃斯,卡西尔和海德格尔之间的争论。参加这一分水岭事件的还有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维也纳学派的卡尔纳普。 作者解释了哲学分歧是如何与政治事件交织在一起的。海德格尔和卡尔纳普都将他们的哲学努力与个子的激进社会观相联系。卡尔纳普属于左派,海德格尔属于右派,而卡西尔则属于自由派的共和主义者。
  • 思想的盛宴

    作者:汉默顿

    《思想的盛宴:一口气读完100部西方思想经典》作者汉默顿(J.A.Harmmerton,1871年?1949年)为英国著名学者,早年做过记者,后专职写作,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人类百科全书》、《世界史纲》、《插图本世界史百科全书》、《世上之国家》、《昔日的奇迹》以及《名著导读》(Outlineofgreatbooks)等著作,还主编过规模庞大的Doubledy百科全书。 Outlineofgreatbooks是作者最为重要、也是流传最广的西方思想史普及著作,全书分为历史、哲学、宗教、科学、文学等五大类,介绍了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近200部著作。考虑到书的篇幅及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我们特从这部巨作中选取100篇以飨读者。概而言之,《思想的盛宴:一口气读完100部西方思想经典》有如下特点: 一、选目考究。《思想的盛宴:一口气读完100部西方思想经典》选取了80多位学者的100篇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典著作,范围涉及哲学、历史和自然科学,能大致反映西方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忠实地反映了原作者的思想乃至行文风格。作者在充分理解原著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原著的思想精髓,故而能在相对较短的篇幅中将原本或博大、或晦涩、或庞杂的思想流畅自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作者行文风格力求与原著保持一致,读来毫无隔靴搔痒之感。 三、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写作《思想的盛宴:一口气读完100部西方思想经典》的目的是让读者“只要用心地花上一二十分钟时间,就能基本了解原书的主要思想”。由于篇幅所限,作者不可能对原著面面俱到,但是每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思想点,在书中都有准确反映。对于那些没有足够时间去阅读原著的读者,提供了一个迅速把握其思想精髓的文本。 四、读者面广。该书既可以作为希望了解人类思想史上最辉煌时刻的青年学生的入门读物;也适合那些没有足够时间沉下心来去一本本品读原文的上班族;同时,对于那些以学术为业的人来说,这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辅助性资料。他们虽然读过大部分原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观点可能变得模糊了,又没有从头至尾再去读一遍的必要和时间,那么这本提纲挈领的著作无疑就是他们最好的帮手。 五、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思想的盛宴:一口气读完100部西方思想经典》的编辑过程中,出版者有选择性地增加了若干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和注解,意在给读者提供更多有关每位作者及每部作品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其思想。
  • 牛津西方哲学史(第四卷)

    作者:安东尼·肯尼

    《牛津西方哲学史(第4卷):现代世界中的哲学》从哲学的起源一直叙述到了其在最近一个时期的发展状况。《牛津西方哲学史(第4卷):现代世界中的哲学》的第一卷在2004年问世,讲述的是古代哲学的历史,第二卷发表于2005年,内容涵盖自圣奥古斯丁至文艺复兴时期的中世纪哲学。第三卷题为《近代哲学的兴起》,主要讨论16、17和18世纪的大哲学家,结束于黑格尔在19世纪初的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