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研究

  • 文学是什么?

    作者:[美]莱斯利·菲德勒

    简介: 本书是后现代文学思想的一部发轫之作,经典之作。作为颇具叛逆性的大众文化批评家,莱斯利·菲德勒用巧妙诙谐的笔触,探讨了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具有高下之分,为何有些作品持久流行却入不了“高品位”的大师们的“法眼”等在当下备受关注的问题,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在当下社会尤具借鉴意义。 导读: 莱斯利·菲德勒是自古以来美国文学出产的“最棒的”家伙。 ——索尔·贝娄 莱斯利·菲德勒是美国文学和社会批评界最钟爱的“裸泳者”。 ——《时代》周刊 他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具价值的文学——文化批评家。 ——《村声》杂志
  •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

    作者:陈平原

    “三联讲坛”系列丛书精选了一批有特色的大学选修课、专业课及有影响的演讲录音整理成书,自《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与鲁迅相遇》(钱理群)推出后,原汁原味的“名师课堂”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这本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的《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即是丛书中最新的一种。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认准“古文”该死、“白话”当活,把古文十八家列为“十八妖魔”。陈平原在北大开设研究生选修课“明清散文十八家”,也算是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扫战场”,呈现当初情急之余,被当作脏水泼掉的“明清之文”的另一侧面。希望借助十八家文章,呈现三百年间(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引发大家对这一古老文体的兴趣。 本书即脱胎于课堂讲录,只不过由十八家缩减为李贽、陈继儒、袁宏道、张岱、黄宗羲、顾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九家。以这些文人、学者的为人与为文为研究个案,分析其创作特色与风格路数,不惟强调“知人论世”,抑且企求“尚友古人”。本课程强调读书时的个人体会、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夹叙夹议中的文本分析等;置身“讲坛”丛书,依然保留了原先的闲文与穿插。 由于采纳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互支援的范式,既凸显了这九位散文家的人生轨迹与文学世界,又会通勾勒出文学史脉络与风貌,同时对文学生产、社会背景、市民生活这些影响、制约文学发展的因素也有精到的描述或阐释。不避口语、原汁原味现场氛围使普通读者也能借阅读身临其境地感知高校讲堂、学术动态及前沿问题。 在作者看来,自周作人、林语堂始,直到当下仍为一般人推崇的晚明小品,乃典型的“文人之文”,独抒性灵,轻巧而倩丽;而不太被看好的清代文章,则大都属于“学者之文”,注重典制,朴实但大气。
  • 秋水堂论金瓶梅

    作者:田晓菲

    秋水的论〈金瓶梅〉,要我们读者看到绣像本的慈悲。与其说这是一咱属于道德教诲的慈悲,毋宁说这是一咱属于文学的慈悲。即使是那些最堕落的角色,也被赋予了一种诗意的人情;没有一个角色具备非人的完美,给我们提供绝对判断的标准。我们还是会对书中的人物做出道德判断——这部小说要求我们做出判断——但是我们的无情判断常常会被人性的单纯闪现而软化,这些人性闪现的瞬间迫使我们超越了判断,走向一种处于慈悲之边缘的同情。
  • 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

    作者:王德威

    2006年秋,作者应邀到北京大学短期授课,本书即根据那八堂课整理而成。八堂课,有六次是演讲性质,各从“抒情”与现代中国话语的主题,如启蒙、革命、国族、时间/历史以及创作主体,做出观察;另外两次则为座谈,范围包罗较广。作者所援引的范例有“五四”到当代的主要作家,也有海外文学的佼佼者。所讨论的文类,除了“抒情”表述的主要形式诗歌之外,也尝试了如小说、散文、戏剧,甚至音乐。作者另外写出《“有情”的历史:抒情传统宇宙观文学现代性》作为序论,一方面补足课堂上未能顾及的背景和论式,一方面也试对同学们的课堂提问做出比较有体系的回答。作者以为,对“抒情传统”的重新叩问,正是我们对中国文学何所来、何所去的反省,也是对一“有情”的历史的召唤。
  • 文学如何成为知识?

    作者:陈国球

    在大学里,文学作为知识来传授,认为文化就寄存在文学或重要的文学经典中。其实这是一种信念,是没有经过检验的。究竟文学何以成为一门知识? 过去,文学通过创作来帮助人完成某种人生意义;现在大多数人通过阅读来完成过去文人创作的功能。文学研究者要有更大的关怀和思考,帮助一代代人彼此沟通和理解。 文学承载一个发挥象征意义的系统,它负载的世界远大于我们生活的物理的世界。文学的意义可以是实用的,但它要承载更大的责任。
  • 他山的石头记

    作者:宇文所安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在北大课堂读诗(修订版)

    作者:洪子诚 主编

    2001年,洪子诚教授在北大开设“近年诗歌选读”讨论课,分析讨论张枣、王家新、臧棣、欧阳江河、翟永明、吕德安、孙文波、萧开愚、西川、韩东、柏桦、张曙光、于坚、陈东东等的诗,本书根据课程录音整理。对于把握中国90年代诗歌重要诗人的创作,了解这个时期诗歌艺术探索趋向,以及思考诗歌解读的理念、方法,本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2002年初版,这次再版,做了一些压缩、修订。
  • 千古文人侠客梦

    作者:陈平原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梳理侠之观念的形成,探讨唐宋以迄于20世纪武侠小说的发展;二是横向探讨武侠小说中行侠的手段、主题、背景及过程。全书将小说形态学的研究与文化发生学的探讨相结合。
  • 乌力波

    作者:乌力波中国编,主编:蝼冢,副主编:贾勤

    《乌力波》内容简介:法国人在埋怨:“新小说”之后,法国再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了,也不再是昔日的世界文学中心了。后者的说法或许是法国人的中心主义在作怪,因为文学从来就没有中心,或许,20世纪的法国巴黎作为世界思想的策源地有其十分明显的位置,但前一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次法国人自己都搞错了。因为,新小说之后,还有乌力波(“潜在文学工场”的缩写)。在国际上,卡尔维诺最为知名,与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并驾齐驱,但很少人知道卡尔维诺是乌力波成员中极为重要的法国之外的成员,当然更少人知道卡尔维诺与乌力波早期的缔造者雷蒙•格诺和佩雷克等人在作品风格上的相似或者说“精神上的亦步亦趋”(意大利国内尖锐地批判他是格诺的信徒和模仿者);大家只知道杜尚是达达派及超现实主义的巅峰人物,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二十世纪后半个世纪的艺术思路是沿着杜尚的道路走下来的,却不知他于1962年3月16日加入了乌力波,成为一名(乌力波人),乌力波成员当中还包括像保罗•布拉福特这样的核能专家,弗朗索瓦•勒利奥这样的数学家等。
  • 谈艺录

    作者:钱钟书

    《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专门赏析著作。他用的是古代诗话的体式,表达的却是全新的文学观念。同一般的文学赏析著作不同,钱钟书的文字无一字无来处,他把汉代经师注经的方法、西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融会贯通,开创了全新的学术体式。然而这种学术体式只有他才能运用到如此完美的程度。
  • 博尔赫斯的面孔

    作者:格非

    最新散文与最经典文学评论集 回顾往昔岁月,阐论文坛潮流,解析大师经典 全面客观 睿智深刻 妙趣诙谐 著名作家格非的二十堂文学公开课 值得收藏的文学正典阅读指南 ~~~~~~~~~~ 《博尔赫斯的面孔》是格非最新的散文集。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收录他近年来的随笔类文章,包括读书札记、游记、忆旧文和文化短评等。后半部分则是他多年来写下的相对系统而深入的文学评论文章。 以文体优美著称的作家格非同时也是严谨而睿智的学者,友善而幽默的老师。多重身份特质在这部文集里得到了充分表露。他的游记和忆旧文,叙事轻捷,妙趣横生;读书札记和文化短评往往切中肯綮;文学评论则优美耐读,见解深透,兼具学术文章和散文之长,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对于一个喜爱并想更多了解他的读者,此书可谓一个窗口。对于更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此书的后半部分相当于一门精彩不容错过的文学公开课。
  • 故事效应

    作者:杨照

    呛时政、拗历史、拼创意 用故事本能 重塑世界 “即使是像番茄酱那样不起眼的微物,也都有其漫长的故事, 不只是起源,还有跟人互动的细密道理。” “故事起源于与哲学相反的假设—— 如果有一匹马,刚好不会跑呢? 如果有一条鱼,刚好不想活在水里呢? 如果有一个人,刚好偏偏不会死呢?” 这是一本关于故事的故事书。 故事虚假,古怪,奇特,不常见,违背道理,却能给人真实感应,可贵的生命、消失的变化。任何东西摆进故事,就吸引不同的眼光,任何人参与故事,就有了共同的感受。 杨照相信故事蕴含启示的永恒灵光,也忧心听故事的人消失了,故事没落了,因此为世人敲响警钟。他用了五十个故事代替精密的论述,庖丁解牛拆解故事的本质,分类为“对故事的冲动”、“故事的功能”、“说故事的方法”以及“重新认识故事”四个部分,每篇文章一千字左右,用故事包裹阐述,彼此灌注,轻巧迷人。 梁文道说:“杨照就像一个在民间晃荡的吟游诗人,又像一个上古时代荒原部落的预言者,他说故事的技巧及语调却足以使听众明了那句古训:单是故事,便已包含一切。” 张大春说:“杨照以生动而全面的文本观察提醒我们:不止是知识和想象力在召唤故事;故事也在丰盈着我们的知识和想象力,这个循环不息的过程既是文学教养,也是文明内容。”
  • 红楼梦魇

    作者:张爱玲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旅居美国研究《红楼梦》十年的心血结晶,亦是一部学术考据之作。 像张爱玲这样一位作家,用十年时间,对《红楼梦》作如此近乎繁琐的考据,似乎真是“梦魇”一般奇特。 不过,喜爱张氏作品的人都知道,她实在与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有太深太深的关系, 她从小就爱读《红楼梦》,以后每隔几年又重读一次,对,红楼梦》真到“熟读”的程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她少年时代就模仿《红楼梦》写过作品,以后她的写作品如《金锁记》等,意境、手法、语言,都得《红楼梦》之真传。 难怪她醉心于《红楼梦》世界的一切,甚至是:“偶偶指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儿,红楼梦》就好了。” 《红楼梦》已经这样融入她的生命和生活之中。 真是要了解张爱玲,不可不了解这一点。
  • 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徐调孚校注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精义迭出。书中提出了具有完整的理论结构和丰富内容的“境界”说,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徐调孚先生的校注本被认为是最为完备的《人闯词话》版本,至今仍不失为一本很好的普及性读物。 书后收录了叶嘉莹先生《的基本理论——境界说》一文,供读者参考。 【跟大师学国学】 这是一套写给年轻人的国学读本。晚清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会通碰撞,人文学术勃兴,名家辈出,产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们的著述,历经岁月洗磨,至今仍熠熠生辉。由于诸种原因,这些著作,有的久不再版,一书难觅,有的版本繁杂,错漏时见。有鉴于此,我们特组织出版“跟大师学国学”书系,从这些学者名家、国学大师的著作中,遴选出一些好读易懂、简明扼要的作品,仔细编校,统一装帧,分批推出,以飨读者。 我们所选书目,大多数是一版再版的经典著作,不仅在文化学术界历来享有盛誉,也在广大读者中间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另有一部分,出自当日名家,影响很大,有的多次重印,但1949年以后未再重印,借此次整理出版的机会,我们将之重新推荐给读者朋友。这些书,都是大家名家面向年轻读者讲述,不作高头讲章,也不掺杂教条习气。我们希望,本书系在新的时代,能够帮助今天的年轻人熟悉自己的经典,认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跟大师学国学”第一辑作品:王国维《人间词话》、章太炎《国学概论》、朱自清《经典常谈》、闻一多《唐诗杂论》、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三国史话》、孟森《明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跟大师学国学”第二辑于2010年1月推出,包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孟森《清史讲义》、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清代学术概论》、曹伯韩《国学常识》、胡朴安《文字学常识》、诸宗元《中国书画浅说》、俞陛云《诗境浅说》等八种。
  • 没有神的所在

    作者:侯文咏

    《没有神的所在:私房阅读《金瓶梅》》内容简介:“与其说《金瓶梅》谈的是性,还不如说是人性;读通《金瓶梅》,让我们在炎凉世态中多一份明澈从容,在险恶人情中少一份戒慎恐惧。” “虽然这是一本四百年前的书,但是实在太贴近当代了。有时候看国外的当代作品都还会有些隔阂,但是这本书完全就是可以对号入座──官商勾结、妻妾战争,简直就和某些富豪家一模一样。” “进一步要赋予年纪和性别的想象的话,我认为《水浒传》是父亲,《金瓶梅》是母亲,父亲和母亲因为“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关系(性的关系)结合在一起,而《红楼梦》就应该是他们的女儿──而且还是一个长得还像妈妈的大美女。”
  • 笑谈大先生

    作者:陈丹青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
  • 以文行事

    作者:(美) 艾布拉姆斯

    简介: 本书收集的十七篇文章跨越三十年。艾布拉姆斯凭借其深厚的古典理论修养、前沿的理论视野和精密的逻辑体系,与当代文学批评思潮中诸多最重要的进展展开了精彩的论辩,包括“新批评”、“新新批评”、“新阅读”、“芝加哥学派”、“新历史主义”、“解构主义”等等。本书对西方文艺思潮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与总结,是继《镜与灯》之后,集艾布拉姆斯这位批评大师理论观点之大成的力著。阅读他的著作,不但能充分感受到其学识的渊博精深,其思想的睿智锋利,还能欣赏他那气势磅礴而又行云流水般的文风。 导读: 当你们阅读此书时,绝对不会想到这是一位百岁老人的著作:艾布拉姆斯的思想如此睿智,如此机巧,旁征博引时信手牵来,幽人一默时妙语锋利,对批评史的人物言论如数家珍,这样的批评家,永葆青春,老字落不到他头上。 ——赵毅衡 这个批评叙事的时代,依据人们观点的不同,可以被看作最好的时代,也可以被看作最坏的时代;但是,无法否认,这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时代。 ——M.H.艾布拉姆斯
  • 镜中的忧郁

    作者:[瑞士] 让·斯塔罗宾斯基

    在西方文化中,忧郁可能是最具特色的东西。著名的瑞士文艺批评家、理论家斯塔罗宾斯基以法国19世纪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波德莱尔为例,通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如忧郁者如何说话,诗人和剧作家如何让他们说话,人们如何向忧郁者说话等,循序渐进地考察了“镜中的忧郁”这个主题以及文学领域内“低垂的头”这一形象。《镜中的忧郁》表明,在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和萨克斯之后,斯塔罗宾斯基比任何人都更加注意将忧郁置于艺术史家和文学史家关注的中心地位。
  • 沉睡之书

    作者:张永义

    《沉睡之书:西方文学掠影》以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奈瓦尔、洛特雷阿蒙、雅克•瓦谢、阿兰-傅尼埃、莫里斯•布朗肖、贝尔纳诺斯、罗伯-格里耶等众多西方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及其轶事遗闻;又以其独到的见解,评述了《在火山下》《古代的夜晚》《在阿尔戈尔古堡》《在大理石悬崖上》等十部西方文学史上地位重要,但因种种原因被中国读者遗忘的经典作品;更以数百张珍贵的书影图片,完成一次对西方文学的绚丽巡礼。
  • 歌德与托尔斯泰

    作者:(德)托马斯·曼

    《歌德与托尔斯泰》作者托马斯•曼说瓦格纳的作品“不是让人娱乐的,而是促使人进行思考的”,他的作品亦然。《歌德与托尔斯泰》书如其名,托马斯•曼中对歌德、托尔斯泰、席勒等几位伟大文学家及其作品进行了阐释,如歌德的《浮士德》、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席勒的《华伦斯坦》等,通过比较他们思想与性格的异同,为这些文学巨匠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学与思想肖像。